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

2023-09-19

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第1篇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不能纠缠在里面,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苦痛;我们要尽可能地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是这样做

的,他本人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

多,看心灵太少。

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第2篇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刘勰历时五年编写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了《文心雕龙》,使我获益良多,下面就来简单谈谈我的感想。

《文心雕龙》中,共有五十篇,分为上下两部,既有对写作手法的详细描述,也有对写作思想的具体解答;既有对南朝写作风格的批评,也有对东汉文字风骨的赞赏。由此可见,刘勰的写作知识相当之渊博,对于写作各个方面的知识均有研究,这也就切合了章学诚先生对《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评价,《文心雕龙》的论述范围虽广博,却大而不乱,环环相扣,条条在理,有严密的逻辑和周全的考虑,自成体系。

在文艺批评的部分中,刘勰有很多精妙的见解,他认为作文章者,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阅历,在家里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例如在《知音》篇里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说要经过无数的历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又如在批评到写文章没有全面的观点时,说“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即一个作家在写文章时,应从各种角度出发,全方位的分析一种事物,如果只从一方面看,那就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无法正确的认识事物,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误导。

在文学理论的部分中,刘勰首先说了写文章的人,认为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心。心,也就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刘勰认为,日月、繁星、天空、大地,都是有思想与感情的,人要写出它们的美好,就

先要用心体悟,把自己的心转化为天地之心,这样才能确定文章鲜明的中心,当你的心与天地所契合时,那文章自然也就出现了。

而写文章的第二点,就是要有“经”。什么是经呢,就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一篇文章,即使中心再明确,辞藻再华美,然而毫无道理,那也是一篇无用之文,何谓道理,道即是规则,理即是方法,所以,有道理即是在正确的规则中采用了正确的方法,这样你的就有道理了,符合了道理,你的文章也就能符合人的审美,能陶冶人的情操。正所谓“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

写文章的第三点,即是情。与人交往要有情,游山玩水要有情,写文章,就更要有情。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写山水,就要寄情于山水,写天地,就要融情于天地,无情者无心,不用感情写出来的文章,不论构思再怎么精妙,总是缺少一种吸引人的气质,一读便索然无味。

刘勰的宗教知识广博,因此宗教对于刘勰编写《文心雕龙》也有很大的影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道家的中心思想,但其核心还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例如刘勰认为文章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强调双方平衡,阴阳共济。例如在对道与文、情与辞、风与骨、华与实等方面的论述中,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同时,刘勰对于《周易》也有很深研究,对于八卦、河图、洛书等也有欣赏和憧憬,因此,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关于“易”方面很深的体现,有的篇幅像一部经书。

以上是我阅读《文心雕龙》的一点浅见,这部书博大精深,非读

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第3篇

摘要 《明诗评选》中的王夫之的评点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评点视角。概括地说,王夫之评点的视角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从诗歌的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点,另一方面可以从从诗歌自身的要求来评点。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这一角度进行诗评,是王夫之诗评的一大特点,但更大的特点是从诗之所以为诗的角度进行诗评。这种诗评可以叫作诗本体观诗评。王夫之的诗本体观与诗歌结构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诗道性情重在道性之情,而王夫之强调诗歌的结构要以“情事为起合”,也就是说诗歌的结构是情感的自然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夫之的诗歌本体观亦是诗歌的结构观,只不过两者强调的有所不同,从诗的本质来说看,诗道性情;从诗的形式来看,诗歌就是情感在长言咏叹中自然展开。

关键词 明诗评选 王夫之 结构 诗评

朱迪光,衡阳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头人,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船山学。

王夫之,字而农,号船山,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大思想家,一生著述有四百多卷,八百多万字。他晚年著《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一系列诗评。其中《明诗评选》,共选明诗1097首,其中乐府74首,歌行81首,五言古诗230首,五言律诗257首,七言律诗179首,五言绝句63首,七言绝句213首。在众多的明代诗歌选集和总集中是一部富有特点的著作。惜乎,学界对王夫之《明诗评选》研究不多。羊春秋《论公安竟陵绝句八首并序》

1、许山河《论船山对明代形式主义诗歌理论的批判》2对《明诗评选》稍有涉及,专题研究论文只有谭承耕《船山对明诗的评价与研究》3和杨松年《王夫之〈明诗评选〉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比较研究》

4、张明海、刘再华《王船山论明诗评议》5等。这些论文虽都有所见,即使如谭承耕先生探讨比较全面和系统,但仍免不了某种套子或框框式的研究。如谓王夫之重特殊的风格或艺术标准,王夫之受正统的儒教诗教的影响等等。因而,《明诗评选》的研究大有可为。

《明诗评选》中的王夫之的评点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评点视角。概括地说,王夫之评点的视角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从诗歌的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点,另一方面从诗歌自身的要求来评点。首先我们考察王夫之从诗歌的演变发展角度进行的评点。王夫之在《明诗评选》卷六评杨维桢《送贡尚书入闽》时说:

宋元以来,矜尚巧凑,有成字而无成句,铁崖起以浑成,易之不避,粗不畏重, 12羊春秋《论公安竟陵绝句八首并序》,《船山学报》1987年第2期。 许山河《论船山对明代形式主义诗歌理论的批判》,《船山学报》1986年第1期。 3谭承耕《船山对明诗的评价与研究》,《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4杨松年《王夫之〈明诗评选〉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比较研究》,罗小凡、王兴国主编《船山学论》,船山学刊社1993年12月出版。 5张明海、刘再华《王船山论明诗评议》,《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1期(2004年2月)。 洵万里狂河,一山砥柱矣。观其自道以杜为师,而善择有功,不问津于夔府之杜,“苑外江头”“朝回日日”诸篇,真老铁之先驱,又岂非千古诗人之定则哉。杜云“老节渐于诗律细”,乃不知细之为病,累垂尖酸,皆从此得。老铁唯不屑此一细字,遂夺得杜家斧子,进拟襄阳老祖,退偕樊川小孙,不似世之学杜者,但得其咋醋眉、数米舌也。集中肥劲已甚者,往往不乏,要不掩其本色,若鸿雅风流,骀宕生色,又岂俗儒之敢议邪。

在此,王夫之是结合宋元以来诗歌创作的风气尤其是学杜的风气来评述杨维祯的诗歌创作。王夫之在评刘琏《自武陵至丁郭舟中杂兴》时说:

国初诗有直接魏、晋者,有直接初唐者,后来苦为伪建安,伪高、岑、李、杜,一种粗豪抹杀,故末流遂以伪元、白,伪郊、岛承之,而泛滥无已,不可方物矣。如孟藻此作,杂之王、骆、沈、宋中,尤觉积薪居上,正使何、李鞭心不得形似,况历、昌以降,吾楚之言诗者乎。

在拟古的潮流之中,刘琏此作可与唐代的王、骆、沈、宋相比。仍是将诗歌置于诗歌创作的大流变之中进行评价。

王夫之诗评固然喜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但他的视野更多的还是放在明代诗歌的演变发展。王夫之评王稚登《古意》时说:

……正、嘉以后,五言古体败裂已尽,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不知彼党中人更无一字,总由怒气嚣张,傲僻 绞,假建安为护过之名,标风骨为大雅之迹,百年以还,愈趋愈下。乃至竟陵,尖陋俚劣之言,亦欲上参陶、谢。……

王夫之称“百年以还,愈趋愈下”,明确指出明代诗歌的发展趋势。王夫之评李梦阳《青石子》时说:

此亦自关性灵,亦自有余于风韵,立北地于风雅中,恰可得斯道一位座。乃苦自尊已甚,推高之者又不虞而誉,遂使几为恶诗作俑,亦北地之不幸。要以平情论之,北地天才自出公安下,六义之旨亦堕一偏,不得如公安之大全。至于引情动思,含深出显,分胫臂,立规宇,驱俗劣,安襟度,高出于竟陵者,不啻华族之视侩魁,此皇明诗体三变之定论也。乃以一代宗工论之,则三家者,皆不足以相当。前如伯温、来仪、希哲、九逵,后如义仍,自足鼓吹四始。

王夫之对前后七子、公安、竟陵都予以讥刺,但在此指出在他们之前有刘伯温(基)等,后有汤义仍(显祖),明代诗歌的发展并不是愈后愈差。

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这一角度进行诗评,是王夫之诗评的一大特点,但更大的特点是从诗之所以为诗的角度进行诗评。这种诗评可以叫作诗本体观诗评,或叫作诗结构观诗评。

何谓诗本体观呢?我的理解是,所谓诗本体观就主要是回答诗是什么的问题。王夫之在评徐渭《严先生祠》时说:

……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诗亦不能代彼也。 67

9876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六杨维桢《送贡尚书入闽》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刘琏《自武陵至丁郭舟中杂兴》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8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王稚登《古意》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9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李梦阳《赠青石子》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桎梏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邪? 在此王夫之明确指出:“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这就是说,王夫之认为诗的本质是“道性情”。王夫之的“诗以道性情”为其诗歌本体观,学界大都同意,但其理解各别。其典型的做法就是将王夫之著述中关于性情的论述,进行全面的考察。这种做法无疑是有其可取之处,显得全面而系统。但是,我认为这种貌似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实际上正违背了王夫之的原意。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上述引文中,王夫之已说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他界定了诗与《易》、《书》、《春秋》的区别:诗言性之情,《易》等言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另一方面,举出杜甫之例说明,如果混洧,那将桎梏人情,掩性之光辉。从王夫之的具体诗评中也很少有那种伦理道德的说教。因此,我认为王夫之所谓的诗言性之情,是审美化之情,而不是或者说甚少强调情是那种合伦理规范之情。正因为诗的本质是道性情,因而,王夫之又说:“关情是雅俗鸿沟,不关情者,貌雅必俗,然关情亦大不易。钟、谭亦未尝不以关情自赏,乃以措大攒眉,市井附耳之情为情,则插入酸俗中,为甚情。有非可关之情者,关焉而无当于关,又奚足贵哉!敬美云然非读书穷理者不能,此之谓也。”关情是雅俗鸿沟,情也就成了评价诗歌好坏(雅俗)的重要标准。兴、观、群、怨是四情,这样一来,它也是评价诗歌重要标准。12

王夫之强调诗的本质是“道性情”,特别注意诗与学术、史的区别。王夫之说:“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13诗歌的创作与经生的求学思路不一样,他说:“《凉州词》总无一字独创,乃经古今人尽力道不出。镂心振胆自有所用,不可以经生思路求也如此。”14诗也与议政的简牍、章疏也不一样,“以章疏入讽咏,殊无诗理”15,“中唐人尽弃古体,以笺疏尺牍为诗,六义之流风凋丧尽矣”16。王夫之认为诗与史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他在《古诗评选》卷四《古诗》后评云:

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不易。史才固有隐括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景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这里明确指出诗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也就是说用史法写出来的就不是诗,“诗道废矣”。在《诗译》也有这种说法:“„„夫诗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并具体指出咏史诗如何写。他在《唐诗评选》卷二李白《苏武》后评云:

咏史诗以史为咏,正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一加论赞,则不复有诗用,何况其体? 101

118

17

11

10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徐渭《严先生祠》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六王世懋《横塘春泛》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2 王夫之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睢》,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责于有诗。是故延年不知康乐,而唐、宋之所繇升降也,谢叠山、虞道园之说诗,井画而根掘之,恶足知此? ”《诗译》,《船山全书》第15册第808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13 《诗译》,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14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高启《凉州词》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5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周弘正《名都一何绮》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6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李治《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7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古诗》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18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李白《苏武》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咏史诗重在“唱叹写神理”而不能加论赞。并且对诗中的议论也进行了批评。他在《古诗评选》卷四张载《咏怀》后评云:

议论入诗,自成背戾。盖诗立风旨,以生议论,故说诗者于兴、观、群、怨而皆可,若先为之论,则言未穷而意已先竭;在我已竭,而欲以生人之心,必不任矣。……

他在评《明诗评选》卷四汤显祖《南旺分泉》时说:

指事发议诗,一入唐、宋人铺序格中,则但一篇陈便宜文字,强令入韵,更不足以感人深念矣。此法至杜而裂,至学杜者而荡尽。含精蓄理,上继变雅,千年以来,若士一人而已。20

正因为王夫之从诗歌本体观评诗,所以对那些只重“格”、“法”的现象的批评不遗余力。唐皎然著《诗式》提倡“诗法”,王夫之抨击他的“开合收纵、关锁唤应、情景虚实之法”是“钳梏作者”。21王夫之又说:

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22

王夫之评文征明《四月》道:“以一情一景为格律,以赬色言情为气骨,雅人不屑久矣。”2

4 23 19在《明诗评选》卷五评石沆《无题》又云:“结一点即活,愈知两分情景者之求活得死也。”王夫之痛恨“格”、“法”以及花样,甚至连提倡“格”、“法”、“花样”的诗人和流派都加痛诉:“三百年来,李、何、王、李、二袁、钟、谭,人立一宗,皆教师枪法,有花样可仿,故走死天下如骛”。25提倡“格”、“法”,就会树立门庭。王夫之说:

……诗文立门庭使人学己,人一学即似者,自诩为“大家”,为“才子”,亦艺苑教师而已。高廷礼、李献吉、何大复、李于麟、王元美、钟敬伯、谭友夏,所尚异科,其归一也。才立一门庭,则但有其局限,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昭代风雅,自不属此数公。……26 王夫之对这些树立门庭者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称他们是“自缚缚人”。

王夫之反对“格”、“法”,并不是不重视诗歌的结构形式,完全否定章法、“格”和“法”在诗歌表现中的作用。恰恰相反,王夫之在诗歌评点中却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王夫之在评徐渭《严先生祠》时说:“五六非景语,结构故纯”。王夫之在评杨慎《近归有寄》时对章法有明确的论述,他说:

只起二句叙事已竟,向后但游衍耳,不为章法谋,乃成章法。所谓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则不必名章法矣。事自有初终,意自有起止,更天然一定之则,所谓范围而不过者也。论及此,何仲默、高廷礼,一三家村塾师材料, 1920

27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张载《咏怀》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汤显祖《南旺分泉》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1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2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23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文征明《四月》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4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石沆《无题》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5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汤显祖《答丁右武稍迁南仆丞怀仙作》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6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27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杨慎《近归有寄》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那许渠开口道人。28

在此,王夫之不仅不反对章法,而且对所谓章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一是不为章法谋者就有章法,二是一章有一章之法,没有千章一法;三是章法的原则:事有初终,意有起止。不能这样认识章法,何仲默、高廷礼,只能是三家村塾师。在王夫之看来,“事”之初终和“意”之起止是诗歌的章法。而在另一处,王夫之又说:“以情事为起合,诗有真脉理,真局法,则此是也。立法自敝者,局乱脉乱,都不自知,哀哉!” 29 “以情事为起合”称之为诗的“局法”与事有初终、意有起止的“章法”所指内涵应该相同,都是强调以诗歌中的内在的联系为结构纽带,与一般的只是只重外在的形式联结的“格”、“法”不同。

人们在研究王夫之的诗学或美学时最喜称道他的情景说。情景说不是王夫之的独创,在他之前明人也喜言情景。如胡应麟在《诗薮》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以诗矣。”后七子之一的谢榛也说: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30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当知神龙变化之31妙。

王夫之一方面对明代的情景说有所批评。他批评对明人受八股文评的影响,规定律诗作法中规定哪一联为写景,哪一联为抒情。他在《姜斋诗话》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说:

近体中二联,一情一景,一法也。……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陋人标陋格,乃谓“吴楚东南坼”四句,上景下情,为律诗宪典,……

王夫之的贡献在于他在继承明人的情景说基础上有所发展,强调情景融浃。他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人们多从意境这个角度考察王夫之的“情景”理论。我认为王夫之很多的时候是从诗歌结构这一方面来论述“情景。前面已引述材料说明他反对所谓一情一景的“陋格”、“陋法”。另一方面王夫之认为情景是构成诗歌结构的重要因素。他说:“从情事起,从情事终,夹景点染关生,非两折也。”32他评梅鼎祚《秋夕过盛仲交》为“由景入情,亦无沟分之段落” 33。又评石沆《无题》时说:“结一点即活,愈知两分情景者之求活得死也”。34

综上所述,王夫之的诗道性情的本体观与诗歌结构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诗道性情重在道性之情,而王夫之强调诗歌的结构要以“情事为起合”,也就是说诗歌的结构是情感的自然展开。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夫之的诗歌本体观亦是诗歌的结构观,只不过两者强调的有所不同。从诗的本质来说看,诗道性情;从诗的形式来看,诗歌是情感的在长言咏叹中自 2829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第4篇

——读《新原道》有感

冯友兰先生所著的《新原道》一书,是“贞元六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本书中按照历史的顺序对古今之中国哲学加以评判。判断或评价就要有其标准,冯友兰先生用以评价和判断孔孟老庄等的标准就是所谓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个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先生认为的中国哲学的精神。即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后,他以自己所创立的“新理学”体系为结,阐述了“新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读《新原道》的过程,可以说是品中国哲学之精神的过程。

在自序中。冯友兰先生讲到,“此书并非哲学底书,而是讲哲学底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名,斯继开之继显。”本书主要是贯穿着冯友兰先生对于古今中国哲学的评判,彰显中国哲学之精神。著书的目的是叙述中国哲学主流的进展,批判主流哲学的得失,以显示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冯友兰先生经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新原道》一书评判各时期中国哲学的得失优劣所依据的标准。这是借用《中庸》的说法,《中庸》说: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本来是说君子人格养成的,冯友兰先生借用它来表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所谓“道中庸”,因为它是入世的,而“极高明”则说明它又是出世间的。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这种境界是最高的,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生活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把高明与中庸对立统一起来。如何统一便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对于它的追求便是中国哲学之精神所在。而能够到达这种境界的人即使冯友兰所说的“圣人”。圣人超世间而不离世间,他的人格就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个人修养来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来说的。所以冯先生也说哲学所讲的精神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他是以这一基本的精神来评点和论说儒道墨名等各家哲学,以揭示其对这一基本精神的追求中所有的得与失。以此标准衡量,虽然中国哲学各家各派都认为自己在讲“内圣外王之道”,但并不是每家所讲都合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有些哲学偏于高明,有些哲学偏于中庸,但总的来说,都在致力于“极高明”和“道中庸”的统一。从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来看,这个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完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进步。当然冯友兰先生认为自己的新理学体系是后来居上,继承了中国哲学好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哲学的优点,真正实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统一。

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以历史为顺序,具体评判了他认为代表着中国主流精神的各家哲学,共分为十章。

从孔孟讲起,儒家是真正了解人的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的不同,以及道德境界与自然境界的不同。分别就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此孟子所讲的“四端”,亦是孔子所常讲的)进行判定阐述。其中儒家关于“义利之辨”主张求义,即是求社会的公利,然后达到仁的境界。儒家虽常说仁义,但并不限于仁义。其所说的最高的境界同样不限于道德境界,而是在人的一生中逐步有一个境界的变化实现过程。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冯友兰对于儒家之道的评判是儒家于实行道德中,求高的境界。不过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来说,儒家于高明方面尚未达到最高的标准。

然后讲到杨墨。杨朱一派的人,就是早期的道家。主张“轻物重生”。人重生,需要不自己伤害自己,并且不使他人他物伤害自己。而达到“轻物重生”的方法有三种境界。“避世”“避名”是最初的方法。能只带宇宙间事物变化的通则并且可以加以应用来趋利避害是道家学说的第二重进展。庄子能“同人我,齐死生。”不以利害为利害,于是利害就真的不能伤害到自身。这便是道家学说第三步的进展。在此境界中“物物而不物于物”,真正能够“免乎累”,对于一切皆是主动。然后讲到墨家对于儒家的批评。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是功利主义的,儒家则不追求利。墨家只讲到功利境界。照“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墨家的学说不合“高明”之标准。

再次是名家。先秦名家出于“辩者”主要大师有惠施和公孙龙。但是一般辩者只“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但名家的大师惠施,公孙龙,则已经进步到有对于超乎形象者的知识。这是名家对于中国哲学的贡献,他们从批评形象以得到超乎形象。惠施从“天地一体”推到“泛爱万物”,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史上名家是最先讲到超乎形象的哲学,但是他们尚未能以他们的哲学得到一种生活,所以他们的哲学虽然“经虚涉旷”,可以说比较“高明”,但在“中庸”的方面比较欠缺。

老庄道家经过了名家对于形象世界的批评,而又超过了这些批评,以得到一种“极高明”的生活。老庄道家清楚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分别,但对天地境界和自然境界却不甚分别,对生活有方内和方外的区分,就“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来说,其哲学是“极高明”的,但尚不能全符合此标准。

然后是易庸。冯友兰先生认为,《易传》和《中庸》的作者都受到老庄道家的影响更进于高明,又接着儒学的传统比较注重“道中庸”,达到了“高明”和“中庸”的统一,方内方外的统一。但《易传》和《中庸》的哲学只是认识到“有名”是可以超乎形象的,尚未认识到要完全讲超乎形象必须要讲到“无名”,因此其哲学尚不十分合乎“极高明”的标准。

接下来是汉儒,玄学,禅宗,道学。他们都不能完全合乎“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标准。最后以新统作结。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精神的进展,在汉朝受了逆转,经过三四百年,到玄学又走入了正路。中国哲学精神的进展,在清朝又受了逆转,又经过二三百年,到现在才开始又进入了正路。新理学便是中国哲学最新的进展。 宋明道学家的哲学已经统一了高明和中庸的对立,但尚未达到极高明的标准。冯友兰先生认为自己的“新理学”利用了西方新逻辑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评,重建了一个完全“不著实际”的新形上学,此之谓“新”。“新理学”是接着中国哲学各方面的最好的传统,而又经过了现代的新逻辑学对于形上学的批评而建立的全新的形上学。它是最玄虚的哲学,他讲的仍旧是“内圣外王之道”,而且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还是中国哲学精神最精纯的要素。

《新原道》把整个中国哲学看成一个发展的系统,注重各时期哲学的承续流变,这是它的独到之处,也是它的深刻之所在。所以我们认为在“贞元六书”中《新原道》一书有着独特的价值,是“贞元六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中国哲学的主流所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为圣人之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尽人之所以为人”。

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第5篇

第一:看了这个案例,自己也想了很多,因为学生迟到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就会反感,会抵触,迟到的现象更严重。这个案例的老师既然和学生约定好了,就一定要严格履行约定。老师自己没有严格履行约定,可以看出以身作则做得不好。为什么学生以前会大面积的迟到,老师到都迟到了我为什么不行呢。所以,我们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我当了九年的老师了,我上课都是提前到教室等,我迟到的日子很少,因为我时刻记得我是老师,老师要以身作则。所以我的学生看到了,不知不觉的感染他们。

第二:班主任应加大对学生们普遍迟到的原因分析,找到今后工作推进的切入点。在案例中,老师已经提到早自习无法正常进行,面对这一局面,老师只是简单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加大处罚力度。是呀,我们动不动就惩罚学生,要分析原因,寻找原因。我记得我班有位男同学迟到14分钟,我正在讲得很投入,“报告,老师我迟到”我都被吓了一跳,我很气愤,自己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生气,我深深呼吸,说“你先回位置做,下课我们再聊。”还好我当时没有责骂学生,因为学生家里的人过世了为了这个迟到的,这个学生平时是不错的,如果我当时骂他,是不是会杀伤一个孩子的心。所以,我们平时遇到问题要平静下来,先找问题的所在,就不会给学生带来伤害了。而这一方案是在没有经过论证的前提下确定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学生如果真的都还迟到怎么办,让大部分同学都“回家反省”吗?真让迟到学生都“回家反省”,那不是连正常的课程都不能上了吗?岂不是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说的对,我们平常见到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总想着他们回去反省,那我就不用担心了,都“回家反省”,我们不用当老师了。

所以处理学生迟到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老师要到教室这一教育现场去实地观察、分析学生的到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决定,而不能猜想怎么的。 老师对迟到的处理没有定位在规则教育上,而是用简单的“回家反省”的惩罚、恐吓来束缚学生,即使见到效果,时间不会很长,恐怕还会出现大面积迟到现象的。 张老师应该对班级迟到现象作认真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迟到的多种原因,让学生自己认识迟到的危害, 自主制定杜绝迟到的措施。

文心雕龙的作者范文第6篇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散文,作者陈慧瑛,讲述了“我”和海岛战士小高在宝石岛上发生的故事,歌颂了海岛战士们爱岛建岛的可贵品质,也写出了海岛战士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卓绝。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彩色的翅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宝石岛的几个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5、学习运用文本“吃西瓜”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练笔;运用文末段进行想象练笔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3、依据文本特点,运用第一单元“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化练笔训练。

难点:

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读题存疑

1、导入:同学们季老先生留学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母亲;驻扎在海岛的边防战士,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海岛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篇课文《彩色的翅膀》(师板书课题)看看课文是用哪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的。

2、指名读题。谁的翅膀?(会飞的小昆虫的翅膀,如蝴蝶。)“彩色”二字仅仅是说小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吗?还有什么别的含义?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意图: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他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二、检查预习、交流

1、理解以下词语:碧空如洗、矮墩墩、水落石出、精灵:

2、交流如下问题: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3)、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通过预习的检查,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思路,为文本的学习感悟做好铺垫。)

三、探秘小岛

咱们中国有台湾岛,这是我国的第一大岛,那里有日月潭、阿里山、蝴蝶谷;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那里有“天涯海角”,五指山,椰子树;咱们浙江的舟山岛,是中国的第四大岛,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些岛屿不但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且物产丰富。那么,文中的宝石岛当年又是怎样的一个岛屿呢?请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个岛屿的特点。

1、不毛之地

教师解释“海岛田”: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

2、条件艰苦:“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饮水主要靠雨水,生活物资需要从大陆运达。

3、远离大陆:“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战士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联系不便。

形成板书:不毛之地 条件艰苦 远离大陆

(文章用了几句凝练的、极不起眼的文字描述了小岛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正是这几句从另一侧面烘托出边防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之心,足有给人一两拨千斤之感。因此,做足这几句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对领悟边防战士的爱国之举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爱岛深情

(指着板书)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了观察通讯站?(宝石岛虽小,但也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建立观察通讯站的目的就是有力地守卫祖国的领土。)

那么,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理解并朗读好以下句子: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③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爱瓜即爱岛。

④战士们都笑着,„„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这一段话的细节描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以〈吃 〉为题,仿着写一段话。

⑤“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导入练笔,思岛景美:

是啊,这些小精灵怎能么会不在这安居乐业呢?你看——出示:

⑥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从“彩色的翅膀”体会到小高带的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了。除了小高带回的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还有什么是彩色的呢?(海岛被建设的更美丽富饶,是彩色的;战士们用各种方式建设海岛,他们的爱的彩色的;战士们对海岛的希望是彩色的,海岛的未来也是彩色的。)刚上课时有同学问翅膀为什么是彩色的,“彩色的翅膀”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吗?

练笔:

《我是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只扇动着彩色翅膀的小蝴蝶,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窗前看望辛劳一天的战士,因为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1)学生练笔

(2)师生交流

(对比是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采用以练笔的形式去感受海岛今昔对比,即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对边防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卫海岛、建设海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认识)

五、回应课题

再次读题。课文为何以“彩色的翅膀”为题?(点明了小昆虫的美丽可爱,也反映了战士们的美好心愿,那就是建设海岛,扎根海岛,守卫海岛。)

7* 彩色的翅膀

昆虫 ← 战士

↓ ↓

授粉 心系海岛

↓ ↓

收获 建设海岛

↓ ↓

上一篇:邀请函样本范文下一篇: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