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内涵论文范文

2023-09-16

哲学内涵论文范文第1篇

1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的精神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革命、批判、发展和开放的特征,①这是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其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内在表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从其作用机理上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从外部环境中批判的吸收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先进理论,从而对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丰富、拓补和发展,与时代同步。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特征,以自身方法论和目标作为出发点,通过不断的自我检测、审视,在自我批判和修正中不断成长,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精神。

2 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精神的具体表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②科学社会主义中,与时俱进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发展过程的三个历史阶段:首先,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普遍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其次,是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阶段。列宁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当代问题和建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模式中发展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列宁主义”的实践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第三,是从一国模式走向多国模式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马克思方法论为工具,批判借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并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成果,以层层递进、不断创新来适应和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要求。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与时俱进” 的三个维度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者的“与时俱进”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最坚决、最革命的组成部分——共产党,将始终引领着革命前行的方向,并在斗争中使其先进性愈加得以彰显。共产党人保持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并能更好的以“三个有利于”为目标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时俱进”可以迫近最先进生产力,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共产党人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线,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肩负起发展生产力和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历史使命,才能促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一核心目标的达成;二是,“与时俱进”可以迫近时代,了解时代的所需。新时期,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时代性特征也日益显著。共产党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视域正在逐步得到拓展,在实践中以世界和未来的发展观不断审视自身发展过程,将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三是,“与时俱进”可以迫近人民,了解人民的所需。共产党人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服务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我们只有深入到人民当中,在生活和工作中了解人民真切所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把握时代脉搏,这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与时俱进”(下转第109页)(上接第62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理论,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真理的特性并不是指向教条主义,而是作为一种理论母体,在立于特定的国情、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赋予理论新活力的一种方式,它在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又置身于社会发展中,以对外部环境的批判吸收作为理论丰富的来源,并以自身方法论为起点对理论本身进行批判修正,从而使得理论本身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同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立新中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中,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立足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的现阶段,第三代领导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以新的视角审视现阶段我国的主要发展路径和存在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我国现阶段发展新的使命。正是因为我们基于“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具体国情、具体时代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无限生机,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在紧随时代步伐的不断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指导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得以显现。马克思主义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共产主义,其中存在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需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无产阶级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因素,它是生产力得以存在和变化的可能。生产力发展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可以是暴力取得,也可能是通过和平的手段进行,它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程度,资本主义制度越完善就越有可能是通过和平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变革,③而变革的最终目标都是走向共产主义。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的客观存在性不容忽视,实践的过程应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过程,即是“与时俱进”精神的彰显过程。马克思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至少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的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思想,并最终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二战后,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胜利,进一步证明了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思想的科学性。以上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客观现实出发,在修正和丰富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反映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哲学内涵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四个伟大”思想的哲学内涵

(一) 进行伟大斗争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体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髓,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说, 同一性和斗争性均为矛盾基本属性, 因为各种矛盾在性质和状况上存在较大差异, 对此斗争内容与形式有很大不同。一直以来, 人们以和平建设思维为主, 对斗争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需要各种情况出发, 将斗争性和统一性手段加强配合, 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1]。基于此在党的十八大以后,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讳言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解决了历史遗漏下来的不足, 这为我国创造了更大优势, 对国家利益起到了维护与保障的作用。

从实践的观点看, 国内外局面异常复杂, 我们党需要将全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凝聚起来, 通过正确的领导让各族人民理想得以逐步实现, 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中不断攻坚克难、披荆斩棘,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砥砺前行。

(二) 建设伟大工程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建设“伟大工程”, 核心和关键是带领全国人民的领导力量, 具有政治保障作用, 它主要回答“领导核心”的问题。与此同时, 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党的坚强领导, 必须加强党的伟大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 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的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就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就必须练就过硬本领, 正如打铁必须自身硬,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我们党绝不能自身有问题, 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各项建设, 才能胜任历史赋予党的光荣使命。

快速推进“伟大工程”, 能够为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保证, 假如忽视了党的建设, 则不能让这个目标顺利实现。

(三) 推进伟大事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特征, 是人民群众历史观和发展观的体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就是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 就是要顺应新的实践要求和人们的愿望, 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的中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 努力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的总布局的综合整体, 要建成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盼望的幸福生活, 一句话就是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 实现伟大梦想反映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是科学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体现。

实现“伟大梦想”, 需要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发挥着目标方向决定作用, 明确历史使命、发展目标是什么, 以及需要达到的样子。实现“伟大梦想”, 密切联系着党的奋斗目标, 回答的是承担历史使命、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 把奋斗和发展的目标进一步的明确, 这样的奋斗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理想进一步的推向新的高度,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发展主线, 全部的实践探索都紧密围绕着实现这个伟大奋斗目标精准开展。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的理论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从在一国的实践到在多国的发展, 经历过热潮, 也遭遇过挫折。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终结论”、共产主义“崩溃论”一度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共产党向何处去?共产主义还能实现吗?类似问题曾一度提出, 中国梦的提出, 让世界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看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

二、“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

(一) 深刻领会“四个伟大”严密的内在逻辑, 必须看到它是一个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整体上看, “四个伟大”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系统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过程中, 目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中国梦的实现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 不是一个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事业, 而是非常艰难复杂的过程, 要实现中国梦, 必须积极担负责任, 不忘初心和使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进行伟大斗争;要完成好这一伟大斗争, 就必须大力推进党的建设, 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四个伟大”既具备单独的含义与作用, 对不听问题进行了阐述, 而且“四个伟大”也形成了无法分割、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 由各自关系来看, “四个伟大”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的基本原理, 是系统的、严密的有机整体[2]。把握“四个伟大”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 要把“伟大斗争”列为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的重要内容, 从而准确掌握所斗争的主体、客体、形式、方向以及目的。另一方面, 为了准确把握好建设“伟大工程”, 就应该将“伟大工程”列为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的重要内容, 对建设“伟大工程”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此外, 要想清楚推进“伟大事业”的内涵, 应该从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出发, 从而准确掌握其目的, 充分意识到其过程的复杂性。为掌握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容, 需要从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出发, 分析实现“伟大梦想”需要的领导力量和必经的途径。基于此, 在理解“四个伟大”时, 应该将其视为紧密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

由历史经验分析可知, 应该将“四个伟大”作为紧密联系的整体进行研究, 从而对我国取得极不平凡成就的根本经验做出系统总结。同样, 反过来讲, 要对我国取得极不平凡成就的根本经验做出系统总结, 就需要把“四个伟大”当作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看待。

(二) 深刻领会“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 必须看到它是一个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高度凝结的创新成果。

“四个伟大”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进行的过程, 并非是瞬时思维, 也不是拍脑袋做决策, 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历史逻辑角度来说, 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与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对中华民族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改革开放近40年历史和相关经验教训分析后能够得出, “四个伟大”的推进属于我国发展的根本经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 可以将推进“伟大事业”的意义总结出来;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完全能够总结出实现民族复兴即“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可以将“伟大工程”的意义总结出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可以将“伟大斗争”的意义总结出来。

在实践逻辑方面,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 我国确立了以“四个伟大”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前进, 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需要克服种种困难、风险与挑战, 开展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这就要求我们将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好[3]。党的十八大后,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用创新的思维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四个伟大”也成为了一个创新成果, 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深刻的阐述, 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篇章,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面对着新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当成光荣历史使命, 并提出了必须长期性开展“伟大斗争”, 同时也指示必须推进“伟大工程”, “伟大工程”是基础, 是根本。从实践上说,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蕴含了“四个伟大”的完整逻辑。

在理论逻辑方面, “四个伟大”是在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有着坚实理论与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全过程, 为准确掌握“四个伟大”理论逻辑, 必须分析其与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之间的联系[4]。站在“连续性”角度来说, “四个伟大”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 确确实实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都具有相同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思想路线、理论品质和价值理想, 不管具体怎么表述, 不管字面上是什么样的不同, 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是在新时代具有新的理论特色的阶段性成果的体现。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 沂蒙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排名相对还比较靠后。深刻理解“伟大斗争”是一如既往的激情和热情所凝华的精神状态, 谨记“伟大工程”是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宣言, 落实“伟大事业”是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强化“伟大梦想”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奋斗目标, 而伟大工程则是关键, 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奋发、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 戮力同心推进老区建设大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四个伟大”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 可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探究“四个伟大”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能够清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历史厚度、理论高度和时代深度, 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时代大势和发展大局, 始终保持昂扬奋发、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 始终维持强大生命力与战斗力, 顺利应对重大挑战与风险, 真正克服重大阻力与矛盾有效提高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四个伟大,哲学内涵,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 张艳涛, 吴美川.《共产党宣言》是“四个伟大”的重要思想来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 (09) :86-95.

[2] 董文芳.“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J].东岳论丛, 2018, 39 (08) :69-75.

[3] 石春梦.习近平“四个伟大”战略思想的内在逻辑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 2018 (02) :13-17.

哲学内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常情况下,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金融供给侧条件的约束来实现的,因此,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有些问题属金融供给侧的原因,有些系金融需求侧不足造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奔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金融需求管理置身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布局下,紧扣经济双循环目标实现主题,对金融需求管理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管理,对金融需求进行平台化、线上化、綜合化管理,着力解决金融需求中的难题,以此来提高有效的金融需求,实现有序的金融需求,保持有度的金融需求,从而推动金融供需双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关  键  词:经济发展新格局;金融需求侧管理;有效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OI:10.16620/j.cnki.jrjy.2021.02.001

一、引言

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判断和措施,其对金融的要求则是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相向而行。202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需求侧管理。金融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着力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金融交易成功率、降低金融成本,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需求侧管理是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的, 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是金融的一体两面。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 金融产品、金融运营模式的改革与优化,使金融供给更加符合金融需求。金融需求侧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和个人)的一种金融欲望,市场性极强,通过金融需求侧的管理,引导正常、健康、理性的金融需求,以提升金融交易的成功率。当前,我国金融需求侧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金融需求者消费得不到满足,不是从本身找原因,而是从供给侧来找答案,倒逼降低金融供给的准入标准来满足需求;有些金融需求属于过度的、畸形的金融需求,不仅对金融需求者是一种负担, 也严重恶化了金融的供需生态,因此,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必须加强。

过去,理论界及实务工作者在金融供给管理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而对于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研究不多,探索较少。需求侧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对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特别是进入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之际,着力研究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不失为保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需求侧管理内容及特点的研究

虞鹏飞(2015)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结算需求及其他诸如咨询、代保管等金融服务需求,其中融资需求、投资需求是重点,金融需求者既包括企业也包括自然人。因此,金融需求侧管理实质上是对企业和个人金融消费的引导与行为约束的总称。 过去,对需求的管理较为宽松,引导得很少,以致于需求方向政府、市场释放出较多的错误信息,导致一些决策者误判或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两难选择。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金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1]。刘凤(2014)认为,一方面,金融需求目前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金融需求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实际上的满足程度低;另一方面,金融需求者几乎涉及到全国的企业和个人,需求者众口难调,管理内容极为广泛且难度较大,因此,对金融需求侧管理要抓住需求重点,主要是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及融资者的可得性和价格的适宜性, 保护金融需求者的根本利益,维护金融机构的风险底线[2]。王婷婷(2021)认为金融需求的拉动性很强,具有很强的传送、延续效应。金融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源发动力,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能动作用。另外,金融需求虽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加强引导与管理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金融需求不能无底线地满足,金融供给不能出现“会哭的孩子多喂奶”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3]。陆岷峰等(2021)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分为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来规范金融消费者的行为[4]。杨亮(2016)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就是要构建一个与金融供给侧相协调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金融和人民生活的质量。金融需求侧管理要由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引导管理,通过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出台,规范金融需求者的金融行为[5]。

(二)关于金融需求侧管理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高伦(2021)认为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的、 正确的导向,金融需求是一种市场导向,它会通过需求的信号,引导金融供给者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供给者存在的意义和基础, 决定了金融供给产品种类、方式;反之,畸形的、不良的、错误的金融需求同样会给金融供给者提供错误的信号,因此,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的管理有利于金融供给的合理性,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有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6]。周军煜(2021)认为金融供给侧一定程度上约束着金融需求侧,实际上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对金融需求的管理方式之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时, 金融供给方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占据主动,而需求者众多,群体之间存在着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因此,通过金融供给侧的优化、产品的设计、服务的再构、金融文化的传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特定群体的金融需求。 当然,金融是个服务行业,不能仅凭相对的垄断来强行改变金融需求,而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健康的金融需求文化的培育[7]。陆岷峰等(2021)认为保持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侧协调是提升金融交易质量的最佳状态,而事实上协调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常态,必须在解决两者矛盾中不断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的前行、优化与提升[8]。曹梦石(2021) 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当前供给侧不足的实质性原因[9]。目前由于对金融需求方疏于管理,一些不正常的金融需求之声占据舆论高地,绑架政府或部门的政策,诸如前几年的网贷平台,以高息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大量的金融投资者不顾及风险而进行盲目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后又找政府维权。有些金融需求者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不满意不是从本身找原因,如存在没有核心竞争能力、财务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反而责备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因此,当前不进行金融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使很到位,社会满意度也不会高[9]。陆岷峰(2021) 认为必须同时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的管理, 这两者不存在孰先孰后问题,要围绕提升金融交易成功率,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从两个方向用力,只解决一方问题而不解决另一方面问题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要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目标、同要求、同标准、同进度,实现管理与改革的同频共振[10]。

(三)金融需求侧管理的价值与意义研究

周军煜(2021)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有利于加快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需求信息会给金融供给提供导向与目标,由于金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产生巨额消费量,同时又间接牵引众多消费需求。如金融需求中的融资者,融资成功后会进行原材料采购、薪金发放等,从而转化成另一形式的社会需求[11]。陆岷峰(2021)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助力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中,金融需求的有序与扩大,无疑会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并有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产生强大的放大效应,对企业、个人行为的拉动有十分明显的效用[12]。陆岷峰等(2021)认为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金融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只有同时保持金融有合适的需求,有优质的供给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显然,合适的金融需求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正是应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需[13]。陆岷峰等(2021)认为加强对金融需求方的管理,进行适当的投资及融资教育和引导, 增强其市场风险意识,控制贪婪的心魔,有利于金融需求者划清正常的金融需求与金融奢侈的界限,从而利于提出理性、科学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交易的成功率,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心理需求满足感和需求度[14]。

上述研究已经开始认识到金融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对如何进行管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新时代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金融供给条件的约束来实现的, 是一种被动式管理,因此,金融需求侧的矛盾和意见一直较多。一方面,有些问题并不是供给侧的问题,而是需求侧本身的不足,造成金融的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对国内国际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 对金融需求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金融需求侧管理置于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去研究;本着有利于经济双循环目标的实现,对金融需求侧管理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对金融需求侧进行平台化、线上化、综合化的管理,着力解决金融需求中的问题,提高有效的金融需求,实现有序的金融需求,保持有度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供需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前行。

三、 金融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理念长期指引下,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对金融需求者是心存“感激之心”,对各类金融需求一味地满足与迁就,很少从政策上、措施上加强金融需求侧的管理, 更多是从金融供给侧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致近年来金融需求侧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金融供需正常的平衡与交易。

1.对各类金融需求行为指导不够。长期以来,金融需求侧管理基本上是交给市场, 政策指导较少,特别是对金融消费顺序、消费额度、消费结构等,没有像金融供给侧那样有相对较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指导,管理线条较粗。监管部门或金融机构更多的是注重自身机构的改革和服务的创新,出台金融需求导向性的政策不多。相关的法规制度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而对于宏观规模及结构的优化引导上用力不足。因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金融需求上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对各类金融需求者投融资教育不到位。金融教育侧重于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投资技巧与投资风险的防范。但对合格投资人的教育及其管理机制并没有形成。对违反金融政策的一些金融需求者通常以罚代治,没有对这部分恶性金融需求形成监督管理的威慑力。一些金融需求者缺乏对金融的敬畏之心,期望过高,以“中心”“上帝”自居,在金融需求行为中非常任性。也正因如此,很多的非正常金融利用金融需求者的无知而胡作非为,甚至科技企业也经营起金融业务,以为有市场需求就必然有这样的市场供给。

3.金融需求者对各类金融风险认识不足。金融需求者对金融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无视明显高于市场可能收益的各种非法集资陷阱照样敢投、敢参与,甘当金融风险承担的“敢死队”,眼中只有高利率却没有高风险的警戒线,时至今日仍然沉浸在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有政府背书不会倒的昔日场景中。正因为有这样风险淡薄的金融需求者,非法集资才有打而不死的市场。

4.金融需求者的劣根性表现十分明显。在众多的金融需求者中,一些企业特别是质量相对较好的企业,唯我独尊,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混淆市场经济边界,甚至将金融产品视同公共产品、福利产品。而一些个人金融需求者在过度自私文化的纵容下,提出各种无理的金融需求, 而当面对投资风险时,还抱着侥幸心理,比如前几年的网贷投资,谁都知道是一场骗局,但却抱着侥幸心理,积极投资、大胆投资,持续推升网贷行业非法经营规模,最终演变成一场小型的金融灾难,众多的金融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5.金融消费群体中畸形需求者居多。一些金融需求者特别是青少年,往往提出超过自己甚至是家庭能力的金融消费需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从事较高风险的股票投资;有些承受超过个人支付能力贷款需求,进行超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畸形消费。这类金融需求不仅打乱了自身的生活,也扰乱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秩序, 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 甚至结构性短缺。

6.利用合法的金融需求进行非法的金融行为。有些金融需求者,利用金融政策的空隙,进行金融套利,获得金融资源后进行无序的投资,扰乱金融市场,违背了金融服务的初心。有些金融需求者利用个人消费需求贷款,却将其投资到房地产或者资本市场,推高虚拟经济;有些金融需求者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息优惠贷款后,用于购买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更有些企业利用合法外衣融资后进行各种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投资,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等等。

四、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经济发展新格局确立了以扩大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战略目标,扩大国内需求是关键。国内金融需求是一种体量庞大、拉动性极强的内需,但是这种内需必须是一种有质量的金融需求,因此,其必须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大布局目标相一致,这就决定了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1.有效的金融需求。是指金融需求必须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通过金融的需求拉动对下游产业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内循环。要避免或控制将信贷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诸如极少数金融需求者通过向银行融资去炒股票等,对于经济新格局来讲就是一种无效的金融需求,不是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扩大虚拟经济,并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2.有序的金融需求。金融资源属于相对紧缺的有限资源,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在资源配置上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 要解决经济发展全局性的大问题。因此,金融需求并不是什么都要满足,需求也要有顺序,对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符合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金融需求应当重点保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应当列后。只有有序的金融需求才能真正体现金融的本源与属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秩序的维护者。

3.有度的金融需求。对于个体而言金融资源并不是占用的越多越好, 金融需求必须是最经济的。一方面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保证金融资源的配置最大化、最优化,对于有些个体特别是大型企业,有中字头背景的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往往会超需求占用金融资源,应避免过多的资金潜伏在银行账户上不产生任何效益。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的融资,避免造成金融资源损失。

4.有质的金融需求。须根据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积极提出拉动经济内循环、扩大外贸领域的金融需求,不断优化结构的金融需求、高质量的金融需求,要将资金用到诸如科创企业、成长性企业等有质量的金融需求上。

五、金融需求侧管理对策

202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的要求,而加强管理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导向原则,针对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要根据目标导向原则,结合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对金融需求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金融需求牵引金融供给,金融供给激活金融需求,逐步构建一种动态的金融供需均衡的体制与机制。

1.严格金融需求侧管理各类金融政策的执行。对满足金融需求的金融行为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制度治理体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出于业务拓展的考虑,对很多金融政策执行不到位,以致于为非正常的金融需求行为开了方便之门。当前,一是要强化个人消费贷款的管理,房贷目前是最大的个人金融需求,也是推高过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鼓励个人消费结构多样化,以此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二是要强化供给资金的流向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作用,对各类信贷资金的使用要进行跟踪、溯源,保证资金按照既定的需求流动。三是严厉打击各种金融套利行为,对利用金融需求资金进行套利的各种行为要进行重罚、重处,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四是要出台更多的关于规范金融需求者行为的法规制度, 提升金融需求的治理效果和能力,构建长期、 有效的金融消费需求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五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需求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金融杠杆,通过金融需求侧结构的优化来驱动社会需求结构的优化,通过金融需求规模的合理增长带动全社会需求规模的合理增长,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做出金融贡献。通过金融需求侧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全社会需求侧管理水平的提高。

2.推进需求侧的综合化、线上化管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为主要内容,需要金融供需能够有极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从当前的金融需求侧存在的问题来看,对金融需求者缺少指导也是重要的原因。当前,金融需求虽然多元化,但金融服务机构是有特定准入条件的,因此,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在监管管理的范畴之内。而非法金融活动又是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根据这一特征, 政府有关部门完全可通过搭建综合化、线上化的管理平台,给金融消费者在提供法律保护框架内的金融产品供给名录与清单进行管理。一是可以进行金融监管政策的宣传,汇集所有公开的金融监管法律规定,让金融消费者合法消费,远离非法金融[15]。二是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情况进行介绍,使广大金融消费者了解什么是合法的金融机构与非法的金融机构。三是可以充分展示各家金融机构的各类金融产品,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线上导购, 开通金融供给者与金融消费者的服务直通车。 四是可以提供相关联的金融咨询等服务,让金融消费者有一个权威咨询的通道。五是根据平台建设进度, 可以逐步扩大海外的一些金融业务的介绍, 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业务的介绍。六是要加强平台与各类数据的接通,便于金融消费者利用大数据信息做出准确的金融决策。当然,平台的建设与内容必须牢牢掌握在政府或监管机构手中,保持平台发布内容的合法性、权威性、综合性,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全面、适时、客观、权威的金融消费导向,为金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加强合格投资人的教育。对金融需求者的教育缺位是当前金融需求侧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明明知道有些金融产品是高风险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又以非法的形式上訪、闹事,危害社会的稳定。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维度,需要更多的理性、专业的金融需求者。因此,对金融需求者管理重要的是要控制过度的金融需求欲望。 要积极宣传科学的金融需求理念,进行合格的金融投资者教育,改变“只能赢不能输”“只能进不能出”“投资收益只能高不能低,不能有损失”的错误投资理念,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投资者。对金融需求者的教育要集全社会之力,首先金融机构要承担起教育的主体责任,因为只有金融机构自身对其产品、流程、风险才最为清楚;其次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媒体的特殊功能让更多的金融需求者成为合格的投资人;第三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对特定群体的宣教,引导各类群体能提出理性的金融需求[16]。

4.不断增强金融需求侧的市场意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要素按市场规律进行流动,市场性是所有金融参与者必须保持的本性。而目前不少金融需求者,如一些企业金融需求者偏激地认为满足其需求是应当甚至是必须, 这往往会带来金融市场扭曲的金融行为。如有些小微企业不是讲本身不符合贷款的基本条件,而是拼命喊融资贵、融资难,在这种过高、过多的声音下,政府有关部门会同情弱势而驱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一些有问题的小微企业贷款。这在表面上看似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实质上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有可能将信贷市场上的个体问题转化为群体问题。不断强化金融需求方的市场意识,首先要学会尊重金融供给者,两者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 不存在谁一定要谁为谁做什么,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利益;二是要引导金融需求者了解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 时代特征。目前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且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按市场规则做事,金融需求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供给制,而是市场供需规律在起作用, 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价格的高低,同时强调竞争,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因此,金融市场不仅仅是金融需求者在选择供给者,供给者同样也在选择金融需求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高净值客户、VIP客户就是对优质金融需求者的一种认定方式。

5.引导金融需求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发展高效、集约化的经济,不断降低社会成本,减少浪费,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金融资源要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最迫切、最重要的行业与企业,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树立节约使用资金、高效利用资金的意识,树立健康的金融消费观。 引导金融需求者确立健康的金融消费观,就是要培养金融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金融需求的方式、额度等意识,坚决克服畸形消费、过度消费和非法金融消费行为。

6.加强金融消费者需求承受能力评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同时也是当今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坚守的底线。金融稳经济稳, 而金融稳是由各个金融主体稳构成,金融需求者也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更是金融稳的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金融需求者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消化能力。金融需求承受能力是指金融需求者对投资风险和对金融服务的接受能力。 通常情况下,金融需求者往往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的需求能力,这样的金融交易都不是正常的行为。因此需要对金融需求者的需求承受能力评估,恰如其分提出相应的金融需求。 做好需求承受能力的评估,一是对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即金融需求者在进行风险金融产品购买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不能倾其所有来进行高风险投资,要留有足够的应对风险的弹性能力,即使身陷风险仍然不会影响基本的生活;二是风险文化能力的评估,是对金融需求者对金融消费风险的观点与看法的评估,有些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出现风险或损失缺乏正确的文化理念,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极端行为;有些则对金融投资的风险有正确的風险文化观,认为投资者风险自担,愿赌服输,心理上比较健康,有正确的风险文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对于风险文化较低的群体,应当对其高风险、 高杠杆的金融需求进行适当限制;三是对专业承受能力的评估,主要是指金融需要者所掌握的金融知识程度的评估,如果对专业知识掌握很少或很差, 就不宜去投资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产品。

7.积极推进金融需求侧数字化管理。数字经济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走在前列。金融需求者的数字化水平,一方面影响并制约着金融供给侧数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金融供给侧对金融需求侧信息的了解程度及判断依据的完整与系统。 因此,一是要提高金融需求者的数字化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二是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尽可能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化,打通与金融供给者的线上通道,保持实时、保真的信息沟通; 三是实时反映金融需求信息,及时传导给金融供给者; 四是积极推进数据资产要素的流通,增强数据资产意识,要力求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充分运用数字化来实现金融需求与供给信息的对称,提升金融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交易成功率。

六、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在坚持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好经济发展新格局是当前首要任务。而金融新布局则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同时兼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当前落实党的“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路径。 金融供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需求,而金融需求是金融供给的导向, 提升金融交易效率,既要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也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两者同时发力,围绕金融质量的提升、金融生产力的释放才是王者之道。

参考文献:

[1]虞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3):31-38.

[2]刘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4(1):5-9+15.

[3]王婷婷.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9(7).

[4]陆岷峰,周军煜.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与现代金融地位的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百年领导与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1):1-7,13.

[5]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3-7.

[6]高伦.企业提升预测大宗商品价格精准度的方法研究——基于时频递归与非递归分解的混合价格预测模型的运用[J].企业研究,2021(1):35-47.

[7]周军煜.公司治理视角的区域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实证及应对措施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1):17-23.

[8]陆岷峰,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1):73-82.

[9]曹梦石.强监管与包容式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双元探索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化监管的新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10.

[10]陆岷峰.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基础痛点与根治路径研究——基于人的劣根性视角[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5-14.

[11]周军煜.经济双循环背景下资金流动堵点形式、原因与治理方案研究——基于全国部分上市银行2011—2020年会计报告分析[J].福建金融,2021(2):5-11.

[12]陆岷峰.供应链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基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19-26.

[13]陆岷峰,徐阳洋.互联网金融:运行轨迹、风险溢价与治理启示——以中国网贷行业兴衰史为例[J].南都学坛,2021,41(1):116-124.

[14]陆岷峰,汪祖刚.金融业人工智能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商业银行数字机器人运用的样本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1):14-22.

[15]陆岷峰,欧阳文杰.百年党的历史 百年红色金融——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发展脉络、特点、经验与启示[J].金融理论探索,2020(5):3-12.

[16]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9;网络首发,2020-08-20.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i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Lu Minfeng

(Internet Finance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China)

Key word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inanci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effective financial demand;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責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收稿日期:2020-12-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与政策研究”(20BJY114)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江苏金湖人,教授,高级会计师,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哲学内涵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说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儒家作为主流学派在意识形态上处于主导地位,儒家的德治主张也一直被视为王道政治而加以提倡。本文就儒家德治的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 儒家德治;思想内涵;历史价值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以德治民,奉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治国理念,充分证明儒家思想家希望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上执行怀柔政策,体现了他们的开明思想和道德观念。儒家思想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影响极为深远,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现代社会的治理也有许多需要借鉴儒家德治思想的地方。因而我们需要很好地理解儒家德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它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为政以德,如果统治者具有端正的品德并对民生表现出体恤的态度,就会受到百姓的拥护,形成众星拱月的良好政治统治态势。儒家德治思想传承千年,不同的儒家思想持有者对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甲骨文对“德”字的注释是“从直从行”。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遵从周礼,认为统治者应该“明德慎罚”,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教化,逐渐把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政治统治联系在一起,初步具备了儒家德治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的观念。他认为,君主为政之道应该“齐之以礼”,实行道德教化,在礼制规范的要求下,老百姓会心存廉耻,行为规范会遵从法制和道德规范,国家会政治清明,长治久安。如果君主为政“齐之以刑”,用强权和法制来施政,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和民众的反抗心理,百姓就会毫无羞耻之心,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综合起来,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涵如下:

1.以道德教化为核心。

儒家德治的思想内涵是以道德教化为核心的。孔子把统治者的自身道德修养看的很重,认为君主的道德风尚具有强烈的感化力量,是教化百姓并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手段,即所谓的“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说过如果“上好礼、好义、好信”则“民莫敢不敬、不服、不用情”。上,即君主,也就是统治者,喜欢以礼、义、信的理念来治理国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来教化民众,那么就会让百姓敬畏、遵从并且不会反抗。而且如果君主真正能夠做到以德施政的话,会出现天下归心、四方来朝的局面。

2.以人为本,实行仁政。

孔子在倡导君主道德自律、道德教化的同时,希望统治者宽以待民,关注民生,实施仁政以获取民心。所谓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德治思想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无论是孔子提出的富而教之,还是孟子提出的苛政猛于虎,儒家思想持有者都认为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和德政,倡导有教无类,希望能够拓展受教育的范围,信奉周礼古风,认为道德教育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伦理道德成为君主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孔子把“恭、宽、信、敏、惠”当成君主维护统治的重要原则,让伦理道德成为君主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在后世形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和不同政治理念的重要的道德和思想束缚

二、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维护统治的重要思想统治工具,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虽然儒家思想受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熏染,存在一定的精神糟粕,但是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儒家的德政理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1.重视领导者的自身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深受周礼古风影响,一方面站在平民的视角渴望领导阶层能够以自身的魅力和道德素养来影响治下民众,让民众受其教化。最终实现其天下归心的理想社会状态;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以公认的道德准则来束缚上层阶层的行为。这也是在漫长的封建政治统治下,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受治之下臣子或者民众的呼声约束来维护自身的政治和道德形象的原因,因为君主失德也是政治秩序更迭的最为重要的理由。

2.重视民生。

儒家思想一直坚持统治者实施仁政的统治理念,因此重视民生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孟子认为苛政猛于虎,提示君主应该实行宽和仁爱的统治政策。从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被推下神坛;只有采取轻徭薄赋的仁政,爱惜民力,关注民生,统治者实现自身统治地位的稳固,保证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

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主张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乃至普通人之间,都应有相应的道义约束。所以要求个人努力提高道德修养,遵守道义的约束。这孕育我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调整人际关系,保持家庭,邻里乃至宗族的团结和谐,缓和阶级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儒家学说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德治为主要核心,[儒家德治的思想不仅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教化的力量,也认为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关注民生,实施仁政,从而]儒家德治的思想不仅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教化的力量,也认为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关注民生,实施仁政,从而孕育了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道德准则与政治理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文化传承与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领导阶层吸取儒家德治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行为准则,不断反思自身行为,重塑社会风气。同时也渴望领导阶层关注民生,继续开展医疗改革和农村建设以及其他民生改革措施,让我们发现儒家德治的历史价值并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保峰. 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2)

[2] 涂秋生.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论析[J]. 天府新论. 2007(01)

[3] 张喜军,蒋龙祥.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解析——一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视野下的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07(03)

[4] 周思敬,魏澍. 略论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J]. 政治学研究. 2007(02)

[5] 刘首华,关晓梅.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长白学刊. 2006(02)

哲学内涵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内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实验探究教学的具体应用、实验探究教学的理性思考等方面阐述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与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认真探讨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策略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和应用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实验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驱动、实验为载体、探究为途径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基本模式由创设情境、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等板块组成。在教学理念上,它凸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精神。

1.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置于研究现实中未知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实验中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表征问题(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通过审题,认识和了解问题的结构,并通过联想,激活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对所要解决问题的较为完整的印象。它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对情境中呈现的材料,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验假设。

3.提出假设(猜想)

提出假设是指学生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各种设想。不同的学生受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制约,因而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4.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指学生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的过程。由于实验的探索特点,学生务必真实记录有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倘若结论与预期有差距,则要分析原因。条件许可,则要进一步探索。

5.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是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的抽象与概括。它将有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纠正学生的错误设想,重新编码学生的认知图式,还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以上五大板块,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可作适当调整。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具体应用

1.情境创设

学习了苏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后,学生B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把相同的铝片浸入稀硫酸和稀盐酸中,结果发现了不同的现象。实验如下(见下图)。

2.问题表征

(启发)从上述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

3.提出假设的应用

a.将10%的稀硫酸改为20%的或30%的稀硫酸与相同大小的铝片反应,结果如何?b.在10%的稀硫酸与铝片反应的过程中,适当加热,结果如何?c.……

4.实验研究

根据自己的设想,任选下列实验用品,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并填入下表。

实验用品:10%的稀硫酸、20%稀硫酸、30%的稀硫酸、相同大小的铝片(若干)、氯化钠、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镊子、药勺、砂纸。

5.结论(反思)

在实验中,往往会产生某种异常现象。如果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的角度,作深层次的分析,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是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无论对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还是对于今后实验探究,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的种种资源,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从而,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理性思考

实验探究教学,将实验与探究融为一体,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实验探究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体参与是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没有有效的教学。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改变了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教师奉行的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学习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实验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叩开智慧之门,而且要引导学生领略变化万千的化学之美。因此,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优良的合作精神。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

3.完善了教学目标

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实验为载体、以探究为手段、以教学创新为目的的化学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它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健康心理的现代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实验探究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而且是一种教学睿智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化学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它具有知识建構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因而,我们要将实验与探究有机结合,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从培养化学人才的高度出发,认识实验探究教学的价值取向,把握和完善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如此,实验探究教学才会有发展的空间,才会彰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哲学内涵论文范文第6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振兴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张庆伟同志代表十一届省委做的报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路子,绘就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蓝图,战略定位高、思想内涵深、路径指向准、具体抓手实,贯彻中央精神、紧贴黑龙江实际,反映人民心声,是指导未来五年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条新路子”的前进方向,“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四个坚持”的重大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核心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以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在全省振兴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学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走好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新路,让老林区早日焕发青春活力,书写好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伊春篇章。

一、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市委宣讲团将深入企业、农村、社区、校园、机关开展宣讲,首场宣讲由市委书记高环同志做辅导报告。宣讲活动要本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宗旨,既解读精神又解决问题,真正让党代会精神在林都大地落地生根。一是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要把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向企业宣讲到位,帮助他们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坚定信心,鼓足发展干劲。二是进农村,帮脱贫促解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四个坚持”重要指示之一,也是省党代会强调的重大任务,要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省委的要求进农村,把党的温暖送到位,把各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三是进社区,创文明促和谐。要结合报告精神宣讲,突出共建共享,激发广大市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创建当中来。四是进校园,强使命促成才。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观,热爱教师神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爱党、爱国、爱家乡,做林区转型发展事业的接班人。五是进机关,转作风促服务。引导机关干部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勤勉敬业,务实担当,展示出林区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形象。

二、打造“两座金山银山”,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旅游,念好山水经、冰雪经,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等一系列思路和举措。这为伊春绿色化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一是要做大一产抓特色。加快建设“中国森林食品之都”“中国林都北药之乡”,打造绿色物产集聚区。要走“龙头+基地”的路子,发挥龙头发展引领力,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扶持黑木耳、红松子、蓝莓、北药、山野菜等种植产业,不断提升森林猪、森林鸡、森林雪貂、麝鼠等养殖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全面推行有机认证,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绿色有机产业链。二是要做优二产抓提升。打造“红蓝黑白+林药+林畜+林菜”七条优势产业链,使“红松故乡”变成“红松产业之乡”。以多元化、信息化、协作化促进木业加工产业提档升级。由“家具”向“家居”提升,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提升,打造“中国实木家具之乡”。整合木制工艺品资源,筹建“木艺小镇”,集中展示木艺文化,擦亮“中国木艺之乡”名片。要以精湛工艺、精准营销促进绿色矿山业提档升级。桃山玉、北红玛瑙要尽快形成深加工产业链,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积极引导西钢和北方水泥等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钢材和水泥销量。三是要做活三产抓拓展。打造全域旅游、实施“旅游+”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就业拉动点。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休闲避暑胜地、养生度假天堂”品牌,让“浪漫森林城、天然大氧吧”叫响大江南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让游者舒心安心放心。创新发展冰雪旅游项目,打造冰雪产业,全面叫响“中国伊春·林都雪城”品牌,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

三、持续开展作风整顿活动,提升能力、提升精气神,为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树立勤于学习、严谨细致、勤勉高效、务实担当和严格自律五种好作风,持续开展作风整顿活动。要深入理解好、领会好、落实好这些重要要求,以提升能力、提升精气神为抓手,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切实打造一支讲党性、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第一位的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不断提高引领一方經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讲政治,首先就要心中有明灯。这盏明灯,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我们要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切实把“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政治,就要行为有标尺。这个标尺,就是党纪党规。要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逾底线、不触红线,树起纪律规矩带电的“高压线”,保持严格自律好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严格践行。讲政治,就要发展有遵循。这个遵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伊春特指要求。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殷殷嘱托,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牢记“转型和民生两不误两促进”的重要要求,不断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伊春落地生根。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总书记讲:“东北发展,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这次党代会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问题。解放思想常提常新、永无止境。伊春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以勤于学习的好作风,不断开阔视野、放宽眼界,从全局、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战略眼光,把伊春置于全省、全国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深化对市情、区情的认识,看清优势,找准劣势,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抢占发展制高点。领导干部要树立“绿色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旅游+思维、资本金融思维和法治思维”,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提升引领发展的能力。要学会借鉴外部先进经验,不断为我市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要开展好作风整顿活动。从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查摆问题,从小事改起,再造工作流程,提高素质能力。要把开展全民健身、书香伊春、春雷行动、天南地北伊春人归乡、招商引资引才引智“五项行动”,作为检验各级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以好的作风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特别要走进基层、深入一线,以严谨细致作风抓好“春雷行动”,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环境等大排查、大检查,切实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要把改进作风体现到干部的精神状态上来。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大力弘扬“伊春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推动转型发展上,把精力放在狠抓推进落实上,勤勉高效,务实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全市上下形成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192.61.1.60\fzpaper\fdzzs\pubpath\kfdab.tif>

上一篇:工程勘察论文范文下一篇:远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