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

2023-12-09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加速我国现代农业步伐,但是纵观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农民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与空间上解决了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来探讨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教育培训;应用研究

开放、灵活、自主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特点,其消除了在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诸多局限,整合多方资源,为各类社会人员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就不用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任意的时间都能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农忙之间的矛盾。另外,农民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学习。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农民教育奠定基础,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按照农民的切身需求提供教育资源

1.1关注农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农民能够坚持远程教育的动力,就要符合农民自身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课程要尽量生动有趣,接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技能传授的方法要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 。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指南,帮助农民合理的确定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的跟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1.2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农民更加务实,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课程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培训,农民能够解决眼前面临的困境。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就需要在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通过结合生产经营、娱乐休闲等,使得农民在教育培训中学到更加有用的知识。

1.3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

农民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特点,尽量的丰富远程教育课程的多样性,丰富培训形式,确保农民在新时期中新的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要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壁垒,向新型的现代化的农民转型。可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对应的教育培训,将国外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介绍给农民,增加农民的学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而农民的信息接收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的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远程教育培训课程,要在这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方便,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生产,这也是农民参加培训的根本意义。

2建立适合农民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

2.1提供知识的平台

教育培训,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远程教育培训提供知识的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具体的功能:课程设置表,引导农民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将模糊的学习目标变得清晰化;知识文档,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学习中用到的知识汇总数据包;参考书籍,参考书籍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归纳相关的知识,方便农民查阅;外部链接,这是为农民提供一个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链接,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

2.2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中交流,交流中学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远程教育需要提供交流的平台,应该包含有以下具体的方式:交流社区,这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里,农民可以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士交流学习,同时在社区内开发不同的话题板块,让农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参与讨论,与其他人组成团体,共同进步;知识论坛,在论坛中,农民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展开交流,另外教师在论坛中开设的相关知识的讨论帖,能够使农民在讨论中得到提升,引发对相关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虚拟课堂,教师通过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在线进行知识讲解,农民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发言,这些数据都被后台所采集,以实时或者以定时的方式来回应,在课堂中,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这里引入一个虚拟课堂实例为行业内的培训机构提供参考,该课堂通过PC客户端实现交流授课,全程音频授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A觉得这个知识点没有听懂,便可在实时交流区内发布留言,留言呈滚动播出,所有在客户端前听课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有和同学A相同疑问的同学,便在该弹幕中点赞,表示同问,此时,助教及时的回复,完成问答。另外,同学A的问题,也有其他同学进行回复,这样的虚拟课堂,充满了互通和时效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3提供学习的平台

远程教育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场所,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班级的管理者都可在后台对农民的学习进度和状况有所了解,该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实际的案例,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还要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课堂中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的增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竞争机制,竞争在任何领域,都是促进事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学习中,引入相对有趣味性的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习的热情;虚拟图书馆,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手头资料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相应的页面添加相关补充资料或者图书馆的网址链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获取。

3结语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农民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在现代化建设中捉襟见肘,现代远程对农民教育培训,无论是在教育的形式或者是知识的覆盖面上,都能满足农民教育的需求,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建设和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刘成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J].农村经济,2013(01):111-114.

[2]毛汉硕,宋志生.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35):45-47.

[3]吉文林.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2015(12):27-29.

作者简介:英红,中专学历,白山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民教育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具有现实意义和客观意义。从现实方面来说,河南省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位就是创新,所说的创新不止是科技上的创新,还包括农民、农村以及农业。河南省虽是粮食大省,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河南省劳动力老龄化加剧,且农民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并且农业推广人员不能深入到某些山区中,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阻碍[1]。河南省面临着如何去种地、谁来种地、怎么样种地才是最好的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应运而生。从客观上来说,中央在2012年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顺应发展潮流,跟随党中央的步伐。2012年,我国在包括河南省在内的100个市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试验点,在随后的几年里,党中央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在客观上也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2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周接安徽、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地理位置极佳。同时,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河南省也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初,河南省总人口为10722万,占全国人口的7.8%。《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4752万人,其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务工的分别为7.17万人、19.12万人、21.51万人。截至2016年6月,河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上年增加了1.19万个,带动了更多农牧村劳动力的就业。其中河南省劳动力转移数量累计达2867万人[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是劳动力的大省,但同样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河南省早在2004年开始了“雨露计划”,截至2016年,现在培育了农民138万人。在2012年中央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河南省积极配合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河南省有各类新型农业主题14.9万个,需要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河南省从2014年正式启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项目,对农民培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龙头骨干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培训[3]。

3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1 培育思想落后

在河南,有很多的县和农村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还不够了解。截至2013年11月,河南省夏邑县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之一,有52名农民取得证书。河南生有4000多万农民,能有培育思想的农民少之又少。河南省有很多偏远地区,农业是一个投入量大见效很慢的行业,况且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很多偏远地区没有培育新型农民的思想。部分地区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为了赚钱都出去打工,留下了孤寡老人,这些老人接受新事物较慢,对政府新政策和新号召需要更多的时间接受,这些惯性观念的制约都造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阻碍。

3.2 政府投入不足

河南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面开始比较晚,2014年才正式开始全省培育活动。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主体,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扶持。河南省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这些资金下放到各个农村就比较少,有时还存在公款挪用等问题,这都会阻碍政府投入资金的问题[4]。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尽管政府投入资金在不断地增加,但分配到各个县区的资金还是很少,满足不了培育的需求,这就是发展资金的制约。

3.3 资源设施制约

资源设施制约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服务人才制约。河南省缺乏高端农业服务和农业推广人员。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河南省在农业方面的高校教育还比较缺乏,有很多专业技术学校,缺乏高层次的农业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农业相关的专业,河南省的农业硕士、博士更是缺乏。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河南省有很多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如果接受培育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到培训基地,很多农民对此就望而却步,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最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很多地区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都是分散式和自发性的,政府无法做到统一规划,这样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会造成农民的混乱,从而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培育。

3.4 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

河南省的农业政策法规建设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全国制定农业相关法律有《农业法》《种子法》等,但省级政府制定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比较稀少。现阶段,天津制定的《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是第一部地区政府制定的农业培训相关法规,虽然中间很多地方不够完善,但天津市迈出了重要一步,而河南省缺乏政策法规的建设,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无法可依。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法和路径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河南省在培育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改进,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4.1 破除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传统农业思想对一部分农民影响深远,因此需要破除思想束缚,更新观念。针对偏远地区需要政府拨款成立专业的培训班,从思想上更新农民观念,让农民彻底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让农民从骨子里改变传统观念[5]。政府要定期举行农业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农民自身参与进来,促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农民。

4.2 加大对农村培育的资金投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除思想上革新,资金方面也是硬性条件。河南省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公共事业,避免政府官员挪用农业培育资金,从而加大对培育的资金投入。首先,加大对重点试验点的资金投入,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验区作为龙头区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其他区域的效仿。其次,政府鼓励农业相关企业投入,政府利用政策方面的优惠鼓励农业相关企业的投入,让这些企业对培育项目进行投资,从而也可以为自身企业输送新型农民人才。最后,河南省成立相关扶持基金和培训基地[6]。政府成立扶持基金进行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公款等事件发生。政府对那些培育新型农民效果明显的地区进行奖励,以此来督促各个地区的培育项目开展。

4.3 完善法规制度的建设

国务院在近些年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尤其突出了国家对农业培育的重视,各省相应国家的号召,也制定了相关的区域性法规制度。

河南省农业培育基础薄弱,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和其他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南省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关的培训法规,对农民接受培训进行强制性要求,并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提升农民的积极性。根据全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要在惠农、强农、富农的政策下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培训体系的建设。河南省的培训体系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除了夏邑县等试验点具有专业的培训体系,其他地区都缺乏一个专业的培育体系[7]。很多偏远地区都是无头苍蝇的状态,缺乏专业人员培训和完整培育体系。河南省应建立一个完整培训体系,让培育新型农民规范起来。

4.4 强化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培育,不仅需要革新观念和技术,还需要强有力的农业设施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对农业培训进行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在整体上建设相关的培训机构,欢迎农民咨询。在区域上进行项目推进,在一些地区成立相关的绿色通道,把道路建设放在首位,更加方面农民出行。在具体建设上,针对不同的县成立不同的培育机构,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培训。针对那些个别偏远地区进行道路建设,成立专门的培育小组深入到山区里进行培训。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一定要紧紧跟随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4.5 大力推进创新人才的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就是创新,创新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不只是科技方面,还包括人才、思想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创新。农业人才一直是培育的重点,在河南省人才缺乏表现更为突出[8]。河南省高校进行创新农业人才的培训,进行学校到农业企业的直接输送模式,让创新新型人才去到一线,服务于广大农民。把创新这个词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利用创新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地加快,我国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则是中国的农业大省。近些年河南省紧跟中央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农业。众所周知,农民是发展农业现代化中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要把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不能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状态,在新时期下要培养新型职业的农民。本文立足中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出现的必要性,分析河南省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措施,把发展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的核心任务之一,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系农村的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兴

关键词: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铜山.加强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N].中国人口报,2007.

[2] 李铜山.建设新农村的六个支持[N].中国改革报,2009.

[3] 黄莉莉,朱奇彪,米松华.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与战略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6):757-760.

[4] 王文峰.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 刘溢海,李蕴琬.中原经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研究——基于河南省夏邑县的经验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5):118.

[6] 万蕾,刘小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4(6):120-124.

[7] 刘秋丽.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5(6):176-177.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中, 使“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由此可知, 在新时期农业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兴职业农业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改善至关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新兴职业农民指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政策性概念, 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 且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 新兴职业农业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更要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会经营, 能够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责任, 具备现代化观念。

2017年由农业部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 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由此可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民知识与素养的培训, 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复杂的工程, 是对农民多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远程教育培训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下产生的重要教育培训形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农村网络基础设置建设日渐完善, 加之农村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提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 2017年手机网民超过7亿, 其中90%以上为农村手机网民) , 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在线学习的物质需求, 使更多的农民原意自主参与到在线学习中去。

在“互联网+”战略发展下, 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优化发展, 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农民在线学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要求。而为更高的发挥农民在线学习优势, 明确当前农民在线学习动机需求、行为需求、形式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在线学习工作至关重要。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中发现, 农民在线学习需求与农民年龄、经济水平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就农民在线学习的动机而言, 26~35岁之间的农民侧重于提升自身知识。文化水平, 并期望多赚钱获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在学习内容上, 农民更多的期望通过在线学习掌握政府政策信息、农业种植技术信息、农业经营知识、农业市场变化情况, 提升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自身优化发展;在学习形式上, 要求内容能够直接指导生产时间, 学习氛围轻松, 教学资源直观形象, 能够激发兴趣的同事, 节约时间与成本。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问题

从农民主体角度入手, 对其在线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 信息素养不高,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倾向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而不是利用互联网记性问题的处理, 加之由于多数农民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使其在学习中干道困难, 从而降低农民在线学习兴趣。其二, 由于在线学习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农民自主学习, 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在海量的资源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 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处理。但是, 由于农事繁杂,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生产中, 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制约了在线学习的发展。加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远程教育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不高, 从而降低了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建议在加强农村在线学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如开展“信息惠农普及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普及率, 乡镇光纤入户率。注重在线学习平台的研发, 整合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信息, 如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业政府政策解读等,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直观的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学习内容, 为农民学习提供轻松、自在的环境。此外, 加强农民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发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学会基本计算机技能, 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与“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掌握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 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的重点, 有利于实现在线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已经进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作为农业事业发展的主体,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与素养成为关键, 构建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农业队伍势在必行。基于此, 本文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视角出发, 在资料分析、实践调研的基础上, 就农民在线学习需求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几点培育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线学习,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钮瑗瑗, 胡兵, 屠新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上智农”河南平台 (“农广通”) 建设与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 2017 (8) .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一、宿迁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对象综合素质偏低

对于培养对象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劳动力方面会出现资源缺乏的现象,现在很多农民会选择外出打工,特别是市场环境发展的前提下,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了。这样就会导致农村缺乏相应的人才,从而使得培养对象综合素质偏低。其次,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当下农业发展对于农民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但是据相关调查可以知道,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在文化水平方面都比较低,很多还是初中文化水平,大专与本科所占的比例比较小。最后,我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民对于这方面认识不到位,只关注当下的一些利益,对于农业培训则不太关心。

(二)培养主体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建设。这其中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进行支持,同时也需要拥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存在,经常会出现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其中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机构,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建设不太重视,没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当地农民进行教育。第二,启动和运营资金不足。对于这方面的费用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门发放,但是随着培训人员基数增多,分摊到每个人员的经费就变得少了,从而影响实际培训效果。第三,相关部门在新型农民职业培养的重要性宣传方面,没有投入较多的资源,从而使得人们对于这方面认识存在不清晰的现象。

(三)培训手段及培训内容单调过时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培训手段和内容也会给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带来影响。在实际中,很多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对于农民培养要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而当下很多培训内容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资料。这样就会导致理论培训与实际要求不相吻合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培育模式方面,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教学。现在对于农民的培训更多的还是采用田间教学和基地参观的方式,线上网络培训方面则比较少。

(四)各项政策扶持效果不佳

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扶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据相关调查可以知道,2017年我国仅有7.5%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相应的证书,在农业贷款方面,也只有少数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相应的贷款。另一方面,在农业保险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特色农业方面,而且在新型职业农民退休金方面,国家也没有对此进行相应的保障。这也给我国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带来了阻碍,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宿迁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策略探究

(一)明确重点培训群体

目前,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高素质农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较为完善的培训实践模式。同时也需要明确重点培训群体,选择更有培训价值的培训对象。目前我国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较高。具2018年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3岁,且还有明显的持续老龄化发展趋势,留守农村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年龄普遍较高,整体素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这一现状也是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外出青壮年及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并将打工返乡青壮年及毕业大学生群体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提高培训成效。

首先,打工返乡青壮年受城市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影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观念,对组织效率生产、开展市场营销具备一定的观念认知和实践经验。同时,打工返乡青壮年经过打工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自由支配资金,能够支持其完成创业起步,具备较好的新型农业发展条件。其次,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具备明显优势。大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要远高于传统农民,且农业专业大学生自身具备较为完善专业的农业发展技术和实践经验,也能够改善农村农业技术型人才匮乏问题。另外大学生相较于其他群体来说,学习能力更强,开拓进取精神更足,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较为关注了解,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优势。最后,回乡创业大学生及打工返乡青壮年的家庭压力较小,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学习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也拥有更多的机会从事新型农业生产实践。

综上所述,应该重点明确以回乡创业大学生及打工返乡青壮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群体,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系统的培训,帮助其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及实践时遇到的问题,并从政策角度在其创业投资过程中予以扶持,能够显著提升宿迁市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效,快速为宿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累高素质农业经济发展人才。

(二)激发农村农民的内生动力

农村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主体,乡村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举措激发农村农民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设较好的培训环境。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资金投入。宿迁市政府应该积极解决农村农户的住房问题、供水供电问题,改善农村的交通问题,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基建设施支持。同时乡村政府可以尝试构建农村发展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的向重点培养群体推送一些农村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商机,并在交通、用地、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切实的改善农村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其次,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的宣传力度。在遴选学员、培训学员、认证管理、跟踪服务等各环节做好宣传工作。并选择一些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案例,作为榜样典型,做好推广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中来。最后,加强基层农村政府的组织引导。加强农村基层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计划的认知度和重视度。农村领导要做好组织带头作用,自身要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并通过村民会议、农村广播等形式号召组织个生产小组农民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交流分享培训心得。且农村基层政府领导还应该就中央振兴乡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相关扶持政策向农民群体普及宣传,是农民充分认识到扶持政策力度,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到职业农民中来。

(三)构建完善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

为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宿迁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体系:首先,构建更为多元的职业培训模式,要院校培训与政府组织培训共行,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并重。通过重视院校培训模式发展,构建院校培训模式中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等新型职业培训模式来提高院校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切实提升院校学生的技能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通过重视农村组织培训,以农村农民为主体,构建以技术培训为主要方向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聘请专业讲师、技术型人才等师资力量,向农民群体传授农业发展专业技术、技能,并尝试构建农村农业发展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农业院校技术型人才与农村农民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灵活配置宿迁市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即鼓励宿迁市城市企业向农村地区扩展业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同时,可以积极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针对性的依据农村地区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技术型人才培训计划,并针对贫困地区加大职业培训院校的招生比例,贯彻精准扶贫战略部署,发挥宿迁市新型职业农民有限培养资源的最大实用价值。最后,积极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可以带领学员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讲解农产品加工技术。也可以组织学员到田间实践农业种植劳作,积累农业种植经验。同时,还可以借助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线上培训平台,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APP,在APP上同步发布一些教育视频,针对农民学习时间碎片化现状,提供更加自由高效的线上学习资源。

(四)加大法律政策的规范及扶持力度

首先,从法律层面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要赋予农民较为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且可以在土地流转方面放宽制度,农户可以通过自愿流转、委托流转、土地参股等多种形式创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股份制公司。其次,在金融服务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实践提供更为优厚的创业贷款扶持政策,从贷款审批、还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一些切实优惠,为农户提供更为稳定、充足的创业资金。最后,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农村自营农产品品牌经营权利,保障农产品品牌专利权利。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打击力度,为农产品品牌经营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鼓励农户积极实现从传统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代化转变。

结束语:

本文从培养对象遴选、培养环境优化、培养模式完善、法律政策扶持四个角度总结了宿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问题成因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期望本文的研究对宿迁市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有所帮助。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因此,本文以宿迁市为例,客观分析了宿迁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与成效,总结了培训对象、培训主体、培训模式、政策环境四个方面的不足,并从乡村振兴视阈下,提出了相应的问题改善策略。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宿迁市,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刘畅,王思怡,马国巍,吴立全.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耦合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以黑龙江为例[J/OL].农业现代化研究:1-10[2020-06-25].

[2] 曾琦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1):280-282.

[3] 王淑娟,毛建梅,李影.“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农经,2020(10):16-17.

[4] 刘宝磊.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62-263.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公益性

1.1 可维护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粮食大国, 在粮食安全这一板块投以了较高的关注度。鉴于粮食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影响,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从当前农业生产情况看来, 受市场机制的影响, 农业生产要素已经逐渐出现不断转移, 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出现不断变革[1]。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 农业生产中的“空心化”现象已经日趋严重, 诸多农地面临着无人耕种的危机, 进而对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构成较大威胁。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仅仅通过限制农民流动的方法难免过于片面, 需从宏观层面上优化整体结构, 实现农民素质的根本提升。基于上述需求, 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法可有效针对“空心化”问题进行解决, 由此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社会稳定形成切实保障。

1.2 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来看, 其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根本目标, 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引进新型生产要素、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及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生产水平的稳定增长。基于上述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 我国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农业形态通常较为可观[2]。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所需要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力与生产力, 知识化、集约化和科技化等因素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对于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养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已经逐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素质需求, 这便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根本革新发展。

1.3 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鉴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性, 在建设农村农业经济时应避免将两者建设途径混为一谈。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而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其主要侧重的基础性产业, 且均以“农”为主要特色, 在产业结构、产业链条方面具有相互联系的紧密性。在粮食刚性需求与生产成本逐步攀升的当前, 如何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转变, 已经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基于上述需求, 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大力培育, 即可有效实现农工商贸的有机结合, 使产业结构呈多功能性与紧密结合状态, 从而衍生出一条新型的产业链条, 并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公益性的实现策略

2.1 对培育对象进行准确定位, 促进培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 首先应当对培育对象进行准确定位, 避免导致培育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受到相应的不良影响。这是由于部分农民在文化基础及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加上对现代科技缺乏相应的了解,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不高, 不易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养要求相符。其次, 进行培育对象定位时, 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筛选:一是可考虑对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高认知的新生代农民, 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后继力量;二是可考虑对种田、承包等实用业务较为熟悉的骨干型农民, 在对其进行培育的过程中逐步使其转化为职业化农民;三是可考虑各类选择回乡就业的大学生, 使其具有的文化素养及科技知识可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3]。在准确定位培育对象的基础上, 还可与本地的实际发展特点相结合, 通过项目建设、开展培训活动等方式逐步扩大培育规模, 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比例的不断攀升。

2.2 加大责任意识建设力度, 建立多样性培育机制

鉴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性与公益性, 培育责任所涉及的群体可分为政府、农业组织、教育院校等。在上述主体的共同参与作用下, 培育工作在责任意识建设这一方面的建设力度也处于亟待完善的状态。首先,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加大制度建设力度, 并为培育工作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 农业组织应当充分树立起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并积极为培育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最后, 教育院校应当找准人才培育的发展定位, 并坚持走以“农”为特色的办学道路。通过上述环节的综合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将呈多样性状态, 可为后续培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健全的培育制度, 切实保障培育的公益性

从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来看, 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变革, 且配套方案也逐步得以落实, 但在公益性的实现方面却仍然面临着一定困境。对此, 便应通过对法律与制度的利用, 来为培育工作的公益性提供切实保障。首先, 应当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基准, 针对培育工作的目标、定位、管理等细节出台具体制度, 使其能够在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价值, 以对其公益性形成保障;其次, 对于制度的建设也应进行不断加强, 并在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并使其整体效应可得以充分发挥;最后, 应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 并坚持走制度化的发展道路, 在实践过程中始终以提高公益性为根本目标, 由此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初衷相呼应[4]。总而言之, 要对培育工作的公益性形成切实保障, 健全的培育制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3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经济建设环节, 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进行培育的过程中, 应当将其公益性的实现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使培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得以提升。

摘要:鉴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粮食、农业方面的重要性, 可得知其对于整体社会进程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在培育工作进行过程中, 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较多, 这便对其发展与落实形成了一定阻碍。为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公益性的进一步增强, 从公益性的方向出发, 对其实现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公益性,实现策略

参考文献

[1] 赵冬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农机教学模式创新[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 (2) :72-73.

[2] 李宏伟, 杜芳, 屈锡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研究[J].劳动经济, 2016 (2) :32-36.

[3] 蒋小平, 张学玲.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紧迫性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4) :334-335.

上一篇:工程质量建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保资金绩效审计模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