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

2023-09-20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第1篇

摘要: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中医护理学教学进行讨论。分析了传统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和新媒体时代下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并对新媒体时代下教学模式进行思考,认为它的优势明显,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应该辅助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高校中医护理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医护理学教学

1、护理学专业发展过程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独特的护理技术,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医疗等措施来保护人类健康,是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它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历史上没有专门的学科,但在遗留下的历史文献里都可以看到中医护理学的影子,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谨和五味”“食养尽之”,说明了饮食护理对人体的重要性“怒伤肝,喜伤心”“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说明了对病人精神情志的护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天士的《温热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于各种护理措施介绍得更为详尽。中医护理学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依然流传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可见其延续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2019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统一部署、全面启动、分类实施、领跑带动,部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对新医科的发展高度提出了新要求[23]。中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必须要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顺应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新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着重指出要积极建设一流护理学本科教育、做强一流护理学专业、培养一流护理本科人才[5]。因此,围绕《国标》,建设适应需求、引领发展、面向未来的一流护理学专业是新时代护理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国各护理院校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护理学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各院校参考。

2、传统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中医护理學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它的内容繁杂,晦涩难懂,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针灸学等多方面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跨度、深度相当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多。由于教学课时紧任务重,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利用PPT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经典案例通过大屏幕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因忙于记笔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浅显的文字表面,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不会给学生较多的时间用来加深理解。此外,实际操作课程较少,学生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能会对中医护理学失去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医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得到了升华。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使得中医护理学学起来更加轻松,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中医护理学慕课课程慕课集中了名校、名师、精品、免费、开放等多重优点,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在线授课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化,让更多人可以公平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在2017年9月30日首次开展了中医护理学的慕课课程,属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上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致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学人才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临床经验匮乏,因此,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医护理学的内涵与外延、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服药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症的中医护理等九大模块,涵盖了中医护理学的所有课程。在中医护理学慕课的线上授课中,教学元素变得多元化,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问题查询功能随时解决自己的疑惑,查缺补漏,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讨论,与其他学习者随时随地交流自己的见解,快速提升自身的护理知识水平。教师将护理课程上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时间。慕课中以病例为中心的护理教学视频,可促进护生深入掌握病例的护理方案内容,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自主制定护理方案的思路,使学生可以边看视频教学边进行护理操作,相当于教师在身边样。慕课护理课程更加方便化,学生可以重复学习自己薄弱的知识层面。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医护理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关于新媒体时代教学模式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正引领着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和转型,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端。线上教学虽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但它毕竟不能替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约束力要远大于线上教学,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线上教学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更为懈怠。另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也要求人们能够拥有双“火眼金睛”,能够辨别信息的真假。如今,互联网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很容易对学生进行误导,应尽快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制度。 改革并建设有特色的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国标》的教育计划部分对课程计划这一核心评价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护理院校需基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现代卫生保健服务需要、护理学科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发展制订课程计划,需体现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个性的养成,需具备完整的课程设置结构、明确的目标以及确保全员的参与[。因此,护理学院可依据《国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满足国家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发展标准、区域发展需要和学校特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护教协同的实践教学机制本科护理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护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关键,更是临床护理质量提升的保证。《国标》中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即实践教学体系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实验教学、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3个部分;制订实习计划和标准以确保学生能够早期、持续接触临床;安排学生参加不低于40周的毕业实习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护理临床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孙丹,孙强,张辉,等.中医护理技术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D].齐鲁护理杂志,2010,16(05):41-42.

[2]赵勇,焦锐,常佳靖,等.引入“慕课”教学理念改革中医护理实训教学[D].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05):115-116.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第2篇

一、《黄帝内经》代表性英译版本

(一) 英译本的萌芽阶段

1925年, 德国人珀西道森 (Dawson, Percy.M.) 撰写了一篇介绍《素问》的论文, 其中节译了《素问》片段。这篇文章题为Su-wen, the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 发表在《医学史年鉴》 (Annals of Medical History) , 该文也成为最原始英译版本《素问》在西方国家流传。

之后, 美国有机化学家林达沃 (J.W.Lindau) 开始翻译《黄帝内经》, 为了更好理解原文, 他放弃自己的专业, 开始自学中文。林达沃1942年去世后, 他的夫人将他的译稿整理后出版, 并直接启发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素问》译本的诞生。

(二) 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素问》

1945-1946年间, 美国学者爱尔萨·威斯 (Ilza Veith) 女士翻译了《素问》的第1~34章。威斯女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第一个医学史博士, 主要研究东方医学。经过4年艰苦研究, 《素问》前34篇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于1949年在威廉姆斯·威尔金斯出版社 (Baltimore:Williams&Wikins) 编辑出版。这也是《素问》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西文版本。之后, 196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将其修订再版。

该书参考了37种中国医史方面的材料, 考察内容全面, 除了译文, 还简单介绍了相关哲学、宗教、物候等知识, 附上了人体解剖、脉诊、经络、穴位、针灸等图。

为了把该书的内容尽早介绍给西方, 威斯确定的翻译原则为“只翻译《内经》的内容大意, 而不去深究字义”, 译作翻译以直译为主, 保持了原作语言质朴, 词简义深的风格。在处理难译词方面, 采用了包括夹注、脚注等有效手段。不足之处是由于当时工作条件所限, 译者又不懂中文, 也没有中医师沟通, 故书中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理解错误, 常有译词与西医术语混淆。译著出版后, 收到《科学》 (Science) 、《内科学档案》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等权威杂志很高评价, 为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具有开创意义。

(三) 华人的不懈探索

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英发表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 对《素问》、《灵枢》各章节进行了介绍, 并详加评注。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的第1、2期。

旅美华人吕聪明博士翻译了《灵枢》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acupuncture) , 分为前言、正文、附录、索引等几部分。之后还翻译了《素问》和《难经》, 组成《内、难全集》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The Difficult Classic: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 。《内、难全集》于1978年由Academy of Oriental Heritage出版。吕聪明具有多年行医和中医教学经验, 他认为“只有逐句对等英译才能使国外读者充分理解并感受《内经》原创内涵, 以最大程度来满足海外初学中医者的实际需要”, 故翻译时采用传统解释, 并与中国医学现代理论保持一致。该书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遗憾的是, 国内对其研究甚少。

1995年, 美国山姆巴拉 (SHAMBHALA) 出版了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该书为美国华裔中医师倪毛信 (Maoshing Ni) 博士编译。倪毛信生于中医世家, 在美国从事中医诊疗、教学工作。他将读者定为中医学学生和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 因此侧重临床实用角度, 以相对轻松的笔调, 对《素问》进行了编译。如同译者在翻译说明中所述:“这一译本, 绝非是任何意义上的学术版本。因此, 我确信汉学专家可以推出更完美的译本。而我是从一名临床医生的角度, 从中医学及哲学学生的标准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的角度来译释这一经典的。”译作参考了王冰、张志聪等历代名家的注释, 以及Ted J.Kaptchuk、满晰薄 (Manfred Porket) 、文树德 (Paul U.Unschuld) 等西方名家和当代的研究成果, 对较难理解的词句, 加入了个人理解, 更像对《素问》“今释”或“白话解”。倪氏英文功底深厚, 译本语言流畅, 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虽存在某些错译和漏译, 不失为一本极有实用价值的译著。

吴连胜、吴奇父子全译了《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 , 并于1997年1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吴氏父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 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经验, 且英文基础扎实。译著以直译为主, 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按原文顺序将所有信息译出, 读起来犹如读原作一样。不足之处是文内注释偏多, 篇幅过长, 稍嫌冗余。

1997年北京海豚出版社出版了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漫画版《〈黄帝内经〉养生图典》, 名为《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该书将《黄帝内经》称为“中国古代延寿养生奇书”, 选取《素问》、《灵枢》中有关养生的章节, 绘成漫画, 配以浅显的说明文字, 加之排印精美, 漫画生动形象, 是老少皆宜的普及版读物, 至2001年均已印刷了2次。

(四) 新世纪繁荣发展

2001年, 北京外文社出版了中医师朱明的《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译作采用直译法加注释, 将中医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程士德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严格按照顺序将句子一一译出, 能较完整的展现出原貌。

美籍华人吴景暖撰写了《Ling Shu, The Spiritual Pivot》, 这部书是《灵枢》选译本, 2002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景暖先生是华盛顿最早的中医师之一, 其译作哲学和医学内涵并重, 虽缺乏严格的术语标准, 但很多人认为更接近原文, 且选择了较少关注到的《灵枢》, 在中医古籍的传播方面有重要意义。

德国医史学家、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文树德 (Paul Unschuld) 主持并完成了《素问》全译本, 题为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这是迄今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医典籍翻译工程。该译本引用了中国作者3 000余篇论文, 以及中日两国600多部专著, 全面细致反映了《素问》研究成果, 体现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这部译作分3册出版, 首册于200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册引用大量《素问》原文, 详尽地介绍了《素问》成书经过、书名释义、发展源流、历代编译等, 并将书中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和脏腑、气血、经络、病因、疾病、诊法、各种疗法) 跋、注释、附录等全面评述, 确实做到了文树德自序所言:“旨在产生出第一部语义正确的《素问》英文全译本以及一个有助于将来对原文研究工作的研究工具”。文树德坚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层理解中医, 译著全文翻译自成体系, 没有采用已有医学术语。

国内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照国教授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全文翻译。2005年《黄帝内经素问》出版, 2008年《黄帝内经灵枢》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英汉对照本《黄帝内经》, 被列入《大中华文库》系列作品。李照国是中医古籍英译理论界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具有语言学、英语、中医学多种背景, 其译文参照了历代医家多种注释, 将中医学、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融合体现。李照国教授翻译原则是“译古如古, 文不加饰”, 其基本概念以音译为主, 释译为辅, 篇章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在翻译的准确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方面有较高保证。

2009年罗希文教授翻译的《素问》前22章注解节译本《黄帝内经与研究》 (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介绍《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成书过程、学术思想、以及中医学基本概念, 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原则、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素问》1-22章的全文翻译及注释, 书后附有中英术语对照表。罗希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专家。罗先生长期从事中医药古籍的译介工作, 他翻译的《伤寒论》 (1986) 、《金匮要略》 (1987) 、《本草纲目》 (2003) 、《黄帝内经与研究》 (2008) 等中医著作, 打破了西方汉学界长期主导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工作的局面, 提升了中国学者在世界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中医药, 乃至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黄帝内经》英译时代特点及不足

梳理以上13部《黄帝内经》英译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 《黄帝内经》英译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芽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前) , 该时期译者以西方学者为主, 他们较少具备中医学知识和中国文化背景, 译作多从医史角度, 介绍《黄帝内经》的内容, 多为选译本。

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 , 该时期译者以海外华人为主, 他们受过中国文化熏陶, 又熟悉西方文化, 是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译者多为海外医师, 具备一定中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故译作着眼于医学价值的挖掘, 强调在临床中的应用。该时期出现全译本。

繁荣时期 (二十一世纪-今) , 该时期译者以中国学者为主, 他们多具有医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背景,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又熟谙英语, 翻译过程中哲学、医学、文化、社会几方面并重, 主张深层次理解中医, 突出医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译作系统介绍了中医概念、思想, 综合历代医家多种注释。词语选择上不直接套用现成的医学术语表达中医概念, 而采用多元化表达方式。

《黄帝内经》近百年译介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英译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素问》中, 尤其是前面章节的翻译, 而其他章节、《灵枢》部分研究十分有限, 我们应予以重视, 加大研究力度, 促使《黄帝内经》平衡发展。另外, 《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意义不仅限于医学, 还体现了丰富深邃的哲学思想, 如何把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转化成外国读者可以理解的内容, 是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医学,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 在其《中国札记》中, 第一次比较准确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医学。之后脉学、本草学、针灸学等中医药学内容陆续西传, 而作为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西传却延迟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学习中医,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工作日益重要与急迫。回顾《黄帝内经》译介历史, 先辈前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 更多优秀中国医籍将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介绍到世界, 造福全人类。

摘要:《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20世纪20年代就引起了海外学者的注意, 其译介及传播历史已近百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黄帝内经》的英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梳理了《黄帝内经》英译历史, 简述这些英译著作的特点及不足, 以期为中医典籍、中医文化的翻译、传播做有益探索, 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英文,译介,传播

参考文献

[1] 申飞宇,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史初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0 (02) :117-120.

[2] 李照国, 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世界图文出版社, 2005.

[3] 杨丽雯, 王银泉.《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2000-2014) [J].中医药导报, 2015, 21 (12) .

[4] 兰凤利, 《黄帝内经素问》的译介及在西方的传播[J].中华医史杂志, 2004, 34 (3) .

[5] 刘娜, 高娟, 申艳星, 黄瑜.文化操控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史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 (4) .

[6] 施蕴中, 马冀明, 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 2002 (2) :46-49.

[7] 张登峰, 孙红梅, 史文君.《黄帝内经》翻译比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 :92-94.

[8] Ni, Maoshing 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Medicine Boston, Massachusetts:Shambhala, 1995 XV, 303-304.

[9] 邱玏.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第3篇

黄帝文化与黄山区

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黄山四个大门均位于黄山区。相传公元前2946年,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在此会盟、修炼,黄帝百二十岁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747),由目轮和尚兴建“轩辕古刹”,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黟山”剌改为“黄山”,轩辕古刹香火盛旺,持续发展了1400多年。从现存的史料和尚存的遗址,此寺庙占地约30余亩,大小基12处,大殿占地约4亩,不亚于当时的黄山四大丛林(祥符寺、翠微寺、慈光寺、云谷寺)。轩辕古刹和黄山四大丛林都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后改“福固寺”,光绪戊戌年间鄂僧能学和尚重修复古寺,太平胡继瑗太史题碑记,流传至今。

2014年,黄山区在位于三口镇的黄帝祭祀广场的北侧迁建了一座轩辕古刹,4月2日,将举行轩辕古刹开馆仪式,供后人追思先祖黄帝功德,瞻仰圣贤风采。该古刹占地约4亩,内供奉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三天子”会盟塑像,以供后人祭拜,庙前重立的“轩辕古刹碑”高175cm,宽88cm,为青石材料刻成,正面是山东昌邑知县胡师孝为福固寺重修著《大藏碑记》,刻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背面为《轩辕古刹碑记》,刻碑时间为清宣统叁年(1911),记载着福固寺的来历,兴衰。重建后的轩辕古刹,与黄帝祭祀广场、黄帝文化景观墙、黄帝天位像、风景湖形成一条完美的旅游祭祖路线。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第4篇

黄帝文化与黄山区

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黄山四个大门均位于黄山区。相传公元前2946年,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在此会盟、修炼,黄帝百二十岁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747),由目轮和尚兴建“轩辕古刹”,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黟山”剌改为“黄山”,轩辕古刹香火盛旺,持续发展了1400多年。从现存的史料和尚存的遗址,此寺庙占地约30余亩,大小基12处,大殿占地约4亩,不亚于当时的黄山四大丛林(祥符寺、翠微寺、慈光寺、云谷寺)。轩辕古刹和黄山四大丛林都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后改“福固寺”,光绪戊戌年间鄂僧能学和尚重修复古寺,太平胡继瑗太史题碑记,流传至今。

2014年,黄山区在位于三口镇的黄帝祭祀广场的北侧迁建了一座轩辕古刹,4月2日,将举行轩辕古刹开馆仪式,供后人追思先祖黄帝功德,瞻仰圣贤风采。该古刹占地约4亩,内供奉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三天子”会盟塑像,以供后人祭拜,庙前重立的“轩辕古刹碑”高175cm,宽88cm,为青石材料刻成,正面是山东昌邑知县胡师孝为福固寺重修著《大藏碑记》,刻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背面为《轩辕古刹碑记》,刻碑时间为清宣统叁年(1911),记载着福固寺的来历,兴衰。重建后的轩辕古刹,与黄帝祭祀广场、黄帝文化景观墙、黄帝天位像、风景湖形成一条完美的旅游祭祖路线。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第5篇

黄帝文化与黄山区

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黄山四个大门均位于黄山区。相传公元前2946年,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在此会盟、修炼,黄帝百二十岁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747),由目轮和尚兴建“轩辕古刹”,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黟山”剌改为“黄山”,轩辕古刹香火盛旺,持续发展了1400多年。从现存的史料和尚存的遗址,此寺庙占地约30余亩,大小基12处,大殿占地约4亩,不亚于当时的黄山四大丛林(祥符寺、翠微寺、慈光寺、云谷寺)。轩辕古刹和黄山四大丛林都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后改“福固寺”,光绪戊戌年间鄂僧能学和尚重修复古寺,太平胡继瑗太史题碑记,流传至今。

2014年,黄山区在位于三口镇的黄帝祭祀广场的北侧迁建了一座轩辕古刹,4月2日,将举行轩辕古刹开馆仪式,供后人追思先祖黄帝功德,瞻仰圣贤风采。该古刹占地约4亩,内供奉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三天子”会盟塑像,以供后人祭拜,庙前重立的“轩辕古刹碑”高175cm,宽88cm,为青石材料刻成,正面是山东昌邑知县胡师孝为福固寺重修著《大藏碑记》,刻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背面为《轩辕古刹碑记》,刻碑时间为清宣统叁年(1911),记载着福固寺的来历,兴衰。重建后的轩辕古刹,与黄帝祭祀广场、黄帝文化景观墙、黄帝天位像、风景湖形成一条完美的旅游祭祖路线。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范文第6篇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上一篇:关于军训的文章范文下一篇:土地增值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