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范文

2023-09-18

核心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落实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产生了深刻认知,这就要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信息技术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全面培养,为提升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感以及数字化创新意识与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一、确定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对于信息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于计算思维,主要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所以教师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新时期,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以此为基础优化、调整教学结构及形式,为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意识和学习习惯奠定良好基础[1]。

在此基础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有针对性对每一堂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努力突出课程特色,同时结合课程内容融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形成科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为高效落实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信息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信息敏感度的培养,与此同时,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力,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基礎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理念。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学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全面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为提升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2]。在这一过程中,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程设计,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创建平台,在激发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能够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供保障。

(二)利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思维”即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想法和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实践操作等途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项目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整个项目探索中,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多种途径全面搜集资料,通过组内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信息技术学习项目[3]。这一趣味性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全身心参与到信息技术项目活动中时,能够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分类”和“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图片信息以及文字信息下载的教学活动中,中学信息技术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教师为学生设置合理的任务,并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特定主题,努力探索通过“分类”和“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图片和信息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对这一信息技术知识产生一定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引入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自身的信息意识、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对于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确定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利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等途径,为全面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帅,张红艳.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演进特点的文献计量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7(01):48-53.

[2]徐驰.当“创客”精神遇到教育——浅析创客教育引领下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06):92-93.

[3]于颖,周东岱.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以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选修模块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19-25.

核心技术范文第2篇

摘要:以我国420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l5.0与AMOS7.0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该四雏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背景下的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组成状况。

关键词: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

一、前言

自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来,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普遍认同。高技术企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其核心能力的核心是技术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对高技术企业的竞争地位是极端重要的,它是高技术企业异质性成长的源泉。如何有效管理并发挥技术核心能力优势是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但有效管理的前提是明确技术核心能力要素,这样管理对象及其管理措施具有针对性。

从已有技术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观点不一。王毅根据技术单元的性质,将技术核心能力分为学科整合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季玉群等强调核心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对技术元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延展能力。牛雁翎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包括资源及其组合能力、战略选择能力、实体活动能力和产品与服务的综合结果。鹿盟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两个方面。郭岚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这些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但在如下方面稍有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研究角度及对技术核心能力内涵理解的不同,对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划分各不相同,有些过于简单,如鹿盟等的二维结构,有些又过于复杂甚至有内容重叠之嫌,如郭岚等的六维结构;从研究方法来看,基本是对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的理论探讨,鲜有对技术核心能力要素进行实证研究。

因此,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作一些探讨,从而为我国高技术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核心能力评估以及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核心能力的作用,进而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成长。

二、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分析

技术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特有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技术、知识等)的企业能力,具有价值性、难以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延展性、整合性等特征。结合技术核心能力的上述定义与特征,以及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并借鉴已有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4要素组成。

吸收能力指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及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获取及与内部知识的整合能力。技术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更确切地说是核心知识,其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大量的知识基础,而知识吸收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知识基础。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构成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基础。

研发能力是指企业搜寻、获取和利用现有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基于研究开发形成核心技术的能力。核心技术是技术核心能力的内核,是企业拉开与其他企业的技术差距,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研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的源泉,研发能力直接关乎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之间的耦合状态及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不断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也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企业是否具备技术核心能力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技术核心能力的市场体现。

延展能力是指企业运用所整合的独特竞争实力开发出核心产品并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多个市场领域的能力。它具有使企业形成各种差异化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潜力。因此,延展能力作为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技术核心能力体系形成的催化剂,是技术核心能力的动态性成长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动态演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

(1)问卷的设计与预测试

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一份包括38个题项的初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分制量表来进行度量。随后,笔者利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之机,就上述初始问卷的内容与形式咨询了与会的管理学专家,并实地对湖南省一些高技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依照他们对每个测量指标的评分,运用SPSSl5.0统计软件对其评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利用检验结果以及他们的相关建议,对相应指标进行有效性判断和筛选,在问卷形式、测量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修改。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修改后问卷题项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笔者又选取其攻读博士所在班级的同学以及MBA的一些学员共19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小范围的预测试,获得有效问卷138份。根据调查数据对题项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又删除了一些题项,并将保留下来的题目再一次进行语义上的修正和表达上的准确化处理,最终修订成为包含24个题项的正式问卷。

(2)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对象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北、湖南6省市已形成技术核心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在问卷发放对象选取方面,主要针对高技术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发放;在发放渠道选取方面,主要采取直接走访、参加会议、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个人关系等渠道并行采集。我们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486份,回收率为69%,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为60%。关于样本结构,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42家,所占比例为8.6%;民营企业310家,所占比例为63.8%;集体企业38家,所占比例为7.8%;外资企业70家,所占比例为14.4%;其他26家,所占比例为5.4%。从受访人职位来看,总经理66人,所占比例为13.6%;副总经理160人,所占比例为32.9%;部门经理245人,所占比例为50.4%;其他15人,所占比例为3.1%。

(3)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将所有样本数据随机分成两部分,其中210份问卷运用SPSSl5.0统计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210份问卷运用AMOS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数据分析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采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判断调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KMO值为0.869,大于0.8,属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范围;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其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因而统计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转置。在因子个数的选取方面,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一般应大于60%以上,根据Straub的建议,应剔除在所有因素上负载值均低于0.5或在多个因素上负载值大于0.5的题项。通过对210份调查问卷中的24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因子负荷大于0.5的原则,经过反复尝试,剔除了3个题项。对余下21个题项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提取4个公因子,得到技术核心能力的因子结构(见表2),其累积贡献率为66.904%,具有较好的解释率。

2 信度与效度分析

测量信度的常见方法是用Cronbach系数,一般认为,如果a系数在0.7以上,说明指标的可靠性是可以接受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a系数为0.812,研发能力a系数为0.884,技术创新能力a系数为0.826,延展能力a系数为0.938,均远远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关于效度方面,问卷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相关文献、深人实地调研,并分别与管理学领域专家及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就问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次深入探讨,补充遗漏题项,剔除重复项,调整问卷结构,以保证题目内容的全面性、分布的合理性与表述的简洁性,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程度的内容效度。

3 验证性因素分析

以余下的210份样本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对技术核心能力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过程中,本文采用以下拟合指数:X2、X2/df、RMSEA、GFI、AGFI、TLI、CFI等作为评价标准。X2一般越小越好,X2/df小于3可以接受,但一般小于2为宜。当GFI、AGFI、TLI、CFI这几项指标的值在0.9至1之间时,通常认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在0.8至0.9之间时,认为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RMSEA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低于0.08表示拟合效果可以接受。由表3,本研究X2、X2/df、GFI、RMSEA、CFI和TLI都满足条件要求的优良拟合标准,只有AGFI略低于0.9的优良拟合标准,但仍然高于0.8的有效拟合标准值。综合以上指标,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四维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

与此同时,本文将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四维模型与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进行了比较(见表4),数据结果显示,另外三个模型的拟合度均不理想,拟合程度远远低于四维模型。这说明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四维模型是合理的,前面的理论构想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确认,即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延展能力四要素构成。

一般认为,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在本文中也得到验证(其结构方程参数分别达到0.88和0.83)。

对于吸收能力,其结构方程参数最高,达到0.92,说明其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最大,超过了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背景下,其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更需要引进吸收大量外部知识,特别是引进吸收国外最新科技成果与核心知识,因而普遍认同知识吸收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如,赵晓庆、许庆瑞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演进过程是一种基于技术引进吸收基础上的追赶式演进过程。曹兴等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吸收式形成模式。Liao等(2003)的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吸收能力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先动优势。Chen Yanying和Yuan Yijun认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多是通过吸收外部新知识、新技术实现创新。

延展能力的结构方程参数最低,只有0.52,说明延展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其他3个维度,同时也说明延展能力在技术核心能力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认为随着动态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国高技术企业将融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技术核心能力本身的刚性特征也日益凸显,这就使得我国高技术企业应充分认识与重视延展能力的作用,应尽快增强其延展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变得更加紧迫。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技术核心能力的四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技术核心能力的四因素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即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这对于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内涵的明确和技术核心能力水平的测度具有积极参考价值,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对高技术企业绩效影响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技术核心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从实证角度深入探寻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高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

核心技术范文第3篇

2、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双循环发展模式下的商业银行转型分析

5、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6、筑牢“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科技支撑

7、关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说明

8、学党史 悟思想伟力 办实事 开强院新局

9、重庆集成电路产业与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10、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11、继续争做一重的“有功之臣”

12、高扬科技自立自强的旗帜

13、加强改革系统集成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4、奋力开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5、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16、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7、电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背景

18、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应加强创新素质培养

19、努力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20、江麓集团加入特种液压泵阀攻关创新联合体理事会

2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2、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网络强国的“巨轮”

23、2018,国务院相关部门工作会透露啥信息?

24、以数字文化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25、以工程师精神凝聚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

26、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重塑经济发展优势

27、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8、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29、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30、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31、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32、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3、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34、擘画美好新蓝图 引领壮阔新征程

35、“资源诅咒”现象对中国石油产业是否产生影响分析

36、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7、高峰论坛探讨“整合医学”的融通创新

38、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崭新篇章

39、勇担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

40、财政部为减税降费“划重点”,制造业企业迎利好

41、开封市智慧产业发展路径和对策

42、在新的征程上努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43、“创新”高频亮相两会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引关注

44、“九章”问鼎,后来居上

45、商业银行要探索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46、增强落实“三高四新”的紧迫感方位感与使命感

47、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学将带给社会更多进步和惊喜

48、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49、奋力书写科技工作者的时代华章

核心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实行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战略、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品牌战略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技术创新战略是基础和前提。本文着重就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几点战略和策略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是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智力、技术、专利、品牌、管理)而形成的支撑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能力。运用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般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技术创新战略、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品牌战略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技术创新战略是基础和前提。我国企业当前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发运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制和依法取得维系企业市场发展前景的关键技术,打造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主导品牌产品,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竞争,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从自主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着重谈谈技术创新战略。

一、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奠基人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认为,它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多种技术的学识。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经济学概念,它是指一个从新产品或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强调了创新主体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所以它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息息相通的。上世纪末美国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后来美国实施创新战略,特别是克林顿总统在任期间着力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迅速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获得巨大成功。

当前,在全球的R&D投人中,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占86%。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国、欧盟拥有95%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现在,日本、韩国的一些电子企业在不断打造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如在等离子彩电市场,先锋、日立等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已逐渐超过了索尼;在手机领域,诺基亚、摩托罗拉共同把持了市场……。随着日本提出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方略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日显重要。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竞争能力,改变传统产业的设计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的生产领域和经营范围就可以扩大,销售收入和利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企业竞争水平的高低,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创新理念缺乏。由于有些企业没有认清技术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辩证关系,对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力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扭转粗放经营观念,所以有些企业一般重产品产值数量,轻技术含量;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重技术设备的引进,轻软件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有的甚至认为自主创新风险高、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不如仿制、模仿或者假冒、盗用。如DVD播放机的开发与模仿,结果遭遇到了6C企业的指控,人家诉你专利侵权,赔偿不可避免,说明不自主创新开发DVD播放机产品,喊冤也是无用的。

(二)企业科技人才缺乏。勿容置疑,企业中科技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果缺乏科技人才,就谈不上技术创新。现在企业中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体现在:一是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带头人。很多企业内部没有足够的一流科技人才,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在政府、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这些机构有的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二是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高素质企业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善于推动技术创新,善于引进和使用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企业竞争能力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种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在我国很缺乏。

(三)企业原创性发明缺乏。企业以往工作重点主要是跟踪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习惯做外国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因为这样做成功的把握性大,风险少。由于不重视原创性技术的设计、研究与开发,造成在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的选择上失当,低水平的研制过多,特别是在许多高、精、尖技术领域缺乏自主创新,缺乏自己的原创性发明。拿计算机和通讯产业来说,因为长期缺乏芯片技术导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只能在产业利润的低端徘徊,相当长的时间为外国公司贴牌生产,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四)企业引进技术吸收、消化和改进能力缺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以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竞争力水平是一种策略。但技术引进方式存在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时侧重的是专利、许可证和核心技术,而中国的技术引进则是以硬件为主辅之“软件”成果。同时,企业对外部技术力量的依赖性过大,大多依赖同一个“技术源”,而且反求改进不够或者说逆向工程研究不够,这就很难在技术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很难自主技术改进与创新。

(五)企业中间试验能力缺乏。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我国科技体制上存在的一个突出特点或弊端就是大量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而且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样品、展品多,难以在生产中应用,不能形成产品、商品。许多企业自身也缺乏中间试验的条件和能力,难以开展工业性试验和工程化开发,使之成为我国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薄弱点和阻隔带。

(六)企业创业资本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制度缺乏。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业资本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制度作保障。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不足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虽然企业股票上市和债券发行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但由于缺乏规范指导,仍未能有效解决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资本问题。因此,风险投资、政府资助、信贷优惠、政策扶植、法律保障就成为研讨的新话题。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途径

 根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缺陷和障碍,急需从战略的高度,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谋划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进而构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框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围绕产品、品牌开展技术创新。当前市场

竞争的主流是品牌,品牌就是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社会信誉,是国际竞争的“盾牌”。历史上每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新的品牌的出现和新的生产力的提高。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电动机到计算机,使人类从手工业生产转向机器大生产,实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实际上,品牌的背后就是技术、专利、标准、人才的支撑。著名的联想集团之所以能够比肩国外一流的信息技术产业,正是因为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联想自主研究开发的应用电脑、功能电脑、因特网电脑、家庭数码港等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产品,都蕴含着大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果。如已成为行业标准的RDI主机板一系列EASY技术、电信及信息安全产品(防火墙)网御2000以及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技术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围绕产品、品牌开展技术创新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围绕企业名、优、特产品开发,运用地理标志、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的社会效应开展技术创新。应该看到,我国入世后,企业要靠优势、名牌、特色取胜。如: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我国传统“中药”品牌。在处方植物药、非处方植物药、保健制药、中药食品和化妆品四个方面,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技术,使之符合国际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贮藏、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的标准和现代人的要求。再如:根据人们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开展低糖、低咸和食品保鲜技术的创新。围绕技术组合集成和移植再生开展技术创新。当前企业开发新产品要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工程上能实现,很关键的策略是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移植再生。如将光、机、电技术组合集成在一起,就开发出智能机和工业机器人,包括全自动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将激光技术移植到机械加工制造上,可实现激光打眼、刻槽和切割等。围绕产品挖潜开展技术创新。主要有连锁挖潜、差异挖潜、弊端挖潜和功能挖潜4种方式。总之,一种新产品的问世,有的是增加了功能,有的是弥补了不足,有的是缩小了差异,有的是顺“藤”摸“瓜”。

(二)围绕申请与使用专利,开展技术创新。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人们倍加重视的是发明专利。因为发明专利科技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市场独占垄断性强,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现在国外在中国申请的专利都是以发明专利为主,而我国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不到8%,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已连续几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如国外在中国的申请量多,可见提高发明专利的比重是我国技术创新中应当给予重视的一个问题。

为此,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我国应:强调基础研究,为发明专利提供理论支持和新的知识基础;明确申请专利的意义在于在国内享有独占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的垄断权利。当代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尤以申请专利为前提条件,否则,无法得到法律上的保护与救济;以专利信息作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源加以利用。包括注重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可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思维、新思路的启迪,避免决策失误和重复性、低水平的技术投入。如美籍华人杨致远先生在做试验的时候,忽发奇想,觉得如果开发一个系统,把网上的信息收集起来,向网民提供网络目录式检索服务,可能是很有前途的。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他建立了雅虎网站,并在短短4年时间内取得了成功,足见信息和创意的重要性;强化专利申请意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辛辛苦苦创造的技术,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利用,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为生命线,不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如IBM公司每年申请专利达一千多项;美国微软公司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室,每年花在知识产权上的资金就高达百万美元以上。以此为鉴,要把创建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工作来抓。企业的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在国内申请专利,并不失时机地在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形成专利技术系统,建立巩固的自主知识产权阵地。建立创造发明的激励制度和政策,加大对发明专利的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如设立发明奖、申请专利奖、专利获准奖、专利实施奖等,以利益机制调动专利发明人和实施人的积极性。

(三)围绕企业高科技发展,开展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化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我国发展高科技要坚持高科技自身发展的同时,力争用高科技改造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档次和技术水平。当前,围绕高科技发展开展技术创新可以采取以下途径:鼓励高科技优势相对集中的部门,走“产、学、研”的道路。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实验室和联办高科技企业。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上引进企业高科技人才,研制高科技产品。根据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和应用转化国家高科技开发项目。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品和产业结构,实施企业光机电一体化。

(四)围绕引进技术进行后续改进,开展技术创新。围绕引进技术,开展一引二学三创造的自主开发。据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技术引进规模和结构中,硬件即成套设备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占70-85%;软件即纯技术进口的比例基本上在15%以下。不少引进的技术,要么是即将淘汰的专利和过时设备;要么引进项目吸收消化并加以后续改进的太少,对国外依赖性太大。应当指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技术引进应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要重视软技术的引进,如以图纸、设计、专利、配方、软盘为载体的技术引进。企业引进技术的选择应重点放在产品的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上。引进技术要能代表世界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能为自主创新起导向推动作用。引进技术要注重集各国之大成,通过吸收消化、国产化、产业化以及后续改进后,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电子、生物、轿车、新材料、冶金等技术的引进,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采取跟踪与跟进战略,不断改进、提高和发展。

(五)围绕中间实验和应用转化,开展技术创新。所谓中间试验,是把实验研究阶段的样品、样件、样机、品种等科技成果发展到能实际应用于正式生产所进行的技术活动,它是企业在科研——生产转化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有人把它称为是实验室小试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转化的“二次开发”。企业在工业生产或工程建设中为了检验设计方案、工艺流程技术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生产上是否协调而进行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新技术在设计、工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以进一步改进、开发和完善,向定型生产过渡。企业要把高校、科研院所和自己实验室研制成功的技术成果推向生产领域,必然会经过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工程化开

发这个环节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要注重从市场需求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出发,抓好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实验室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开发和系统集成,进一步验证在标准化生产条件下工程的可行性,技术与工艺的完备性和设备选用匹配的合理性,为形成新产业和经济规模,开展“二次开发”和技术创新。

(六)围绕企业信息化,开展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积极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夺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指南和重要的信息资源保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保持长期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企业信息化革新了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投入产业资源转换系统快速变化,不断增加了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者结构的控制能力,更能满足系统目标的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产品、服务、经营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手段等等,这就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压力与动力。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和终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围绕市场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来实现的,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及时准确捕捉市场信息、洞悉市场需求,这就为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仓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紧密跟踪市场信息、围绕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信息化是企业技术创新基础,并服务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并贯穿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例如,企业信息部门可与各大企业、研究所、高校建立长期性的信息网络联系,可以拓宽信息的来源,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检索,取得国外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的信息,与中国科技信息进出口公司建立计算机联网沟通信息,为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了解商情动态、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源。

围绕企业信息化进行技术创新,应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广泛收集存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信息与竞争情报,再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资源优势,对相关的市场信息与情报进行分析研究和市场考证,产生创新思想,作出技术创新决策,规划创新目标与方向,确定创新的程度,配置相应的人力、资金和组织管理机制,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工作,尽快完成创新项目的商品化、市场化,并最终完成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化。在技术创新的后期,应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开展营销技术创新,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 刘凤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核心技术范文第5篇

人类一直在探索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 至今, 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包括因果连锁论、人机轨迹交叉理论以及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总之,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一般都是由于管理缺陷所导致。统计研究表明, 既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 也没有人的不安全行为, 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事故的比例仅为1.9%, 可见, 绝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具有偶然性, 偶然性表明了相同条件下, 事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且事故的后果差异巨大, 对偶然事件的管理不是对结果的管理, 即便几年乃至几十年没有事故发生, 不能作为系统安全的充分证据。事故还具有必然性, 必然性指出了只要存在着发生事故的条件, 事故终究要发生。这里所指的条件就是“危险”的存在, 危险无处不在, 无边无际, 但它是可以预知的。如果我们能将所有的危险进行辨识预知, 并对之逐一进行控制, 事故一定不会发生, 但这样的管理是难以实现的, 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生产系统是开放的宏观巨系统、是集成化的系统、是众多因素相关联的系统、是众多因素未知的系统, 危险因素不可避免的系统。只要危险存在, 事故风险就存在, 因此, 安全只能通过对危险的预知和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来获得, 现代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危险预知和风险控制。

2 危险预知

危险指系统中存在导致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接受程度。危险因素一旦失去了控制, 事故就有发生的可能性。预知危险应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的原则, 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法或系统安全分析法来进行。

对于有可供参考的先例或可以借鉴以往经验的系统, 可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法。即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 类推、分析系统的危险;或者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 直观地判断系统的危险。如, 可供对照的相关法规标准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生产过程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 以及《职业病目录》等等。

对于复杂的、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应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进行危险预知。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故树 (FTA) 、事件树 (ETA)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FMEA) 等等。

3 风险控制

风险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不同大小的危险将导致不同的事故风险, 对于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事故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消除可能失去控制的危险。现代安全管理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思想, 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系统的风险控制。科学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是风险评价 (或安全评价) , 对所预知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价后, 对风险进行科学排序, 运用有效的资源, 发挥智慧, 努力实现以下控制目标: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处置危险和有害物, 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发生意外事故时, 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4 现代安全技术管理中的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

以现代安全技术管理方法之一的故障树分析法 (FTA) 对蒸汽锅炉缺水爆炸事故的管理分析为例, 说明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在现代安全技术管理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故障树分析法是通过编制故障树, 即从结果到原因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逻辑树, 以及对故障树进行演绎分析, 进行逻辑运算, 来寻求导致结果事件 (即需要控制的顶上事件) 发生的原因事件及其影响的重要程度, 以便有效控制风险, 为改进系统安全性提供重要信息的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蒸汽锅炉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又是比较容易发生灾害性事故的设备。由于蒸汽锅炉实际运行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造成受压元件失效的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引起锅炉爆炸的主要事件有:锅炉结垢、炉壁腐蚀、缺水和超压, 现就蒸汽锅炉缺水爆炸事故进行分析。

4.1 预知危险, 分析危险因素与事故的逻辑关系

(1) 确定顶上事件。锅炉缺水事故T为需要控制的顶上事件。

(2) 锅炉缺水事故的原因分析。直接原因事件有:警报器失灵 (基本事件) 、水位下降 (系统故障事件) 、未察觉 (系统故障事件) ;各个事件用“与门”连接。继续分析原因事件的直接原因及其逻辑关系, 直至分析到基本事件为止Xi (分析过程省略) 。

(3) 绘制故障树。根据分析, 蒸汽锅炉缺水爆炸故障树见图1所示。

4.2 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最佳方案的确定

(1) 画出故障树的成功树图, 建立结构函数。

得到3个最小径集, 分别为:P1={x1}P2={x2, x3, x6, x7, x8, x9, x1 0, x1 1}, P3={x4, x5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最小径集:每一个最小径集表示使顶上事件不发生所能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事故树的最小径集越多说明系统越安全。

(2) 结构重要度分析。

利用最小径集来判断结构重要度。x1是单事件的最小径集, 因此:

4.3 蒸汽锅炉缺水事故的安全技术管理结论

通过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的分析可知, 锅炉缺水故障树的最小割集有72个, 说明发生锅炉缺水事故有72种可能性;从3个最小径集可得出, 只要采取最小径集中的任何一个方案, 锅炉缺水事故就可避免, 风险控制的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案。

第一方案 (最佳方案) {x1}, 只要确保水位警报器灵敏可靠, 锅炉缺水就可预防。

第二方案 (x2, x3, x6, x7, x8, x9, x10, x11) , 为保证锅炉水位不发生异常情况, 要求给水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并且管道阀门畅通。

第三方案{x4, x5, x12, x13, x14, x15, x16, x17x18}, 水位下降后操作人员未及时发现并进行判断的一些事件, 操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十分重要。

通过危险预知与风险评估控制, 可得出如下结论:在预知的18个危险因素中, 造成蒸汽锅炉缺水的主要原因有:水位警报器失灵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x1) , 其次是操作人员脱岗 (x4) 及排污阀门故障 (x2) , 控制好这三个关键环节, 就能预防锅炉缺水事故, 获得安全。

摘要: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通过技术、教育及强制等手段, 融合安全文化, 针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运用有效的资源, 发挥人们的智慧, 通过人们的努力, 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本文论述了危险预知与风险控制是现代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词:安全,管理,危险,预知,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大为, 等.现代安全管理基础[M].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2011.

核心技术范文第6篇

1 蛋氨酸的目前供需与生产状况

对于生物科技、食品、医药等方面, 蛋氨酸起着重要的作用。至2015年国内固体蛋氨酸用量约为13.2-14.4万吨。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 国内市场对于蛋氨酸的需求量稳步增长, 预计未来3-5年蛋氨酸的国内需求量将还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

蛋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48年, 到20世纪末的时候, 蛋氨酸的生产就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开始大规模生产。到目前为止, 蛋氨酸的生产工艺也是西方国家比较发达。在国内, 生产氨基酸的企业也初见规模, 总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

由于市场的作用, 蛋氨酸的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 但总体上仍是呈现上升趋势。由此, 可以预计到, 由于蛋氨酸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并且养殖业对蛋氨酸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蛋氨酸的市场价格目前来说相对稳定。并且, 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 蛋氨酸的需求量将保持平稳, 其价格的波动变化也不会太大。

2 蛋氨酸的生产制备工艺

蛋氨酸的生产制备工艺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酶拆分法、微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其中, 生物酶拆分法的经济指标比较低, 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大;而微生物发酵法的生产工艺的收率比较低, 欠缺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价值。因此, 在目前, 国内生产蛋氨酸的主要生产制备工艺是化学合成法, 并且主要研究集中在海因水解制备蛋氨酸的水解工艺过程和后续的结晶制备工艺过程。

关于海因水解制备蛋氨酸的生产制备工艺, 海因的合成路线相对稳定, 因此, 在海因水解制备蛋氨酸的结晶过程, 传统的生产工艺是分为两步的。而且, 海因水解工艺, 其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的碱性环境中进行的。通常情况下, 需要的温度是150-200℃, 压力一般情况是5-10atm。随着技术的进步, 海因水解中也可以采用固体的催化剂,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蛋氨酸的收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海因在其水解后, 溶液一般情况下, 是呈现碱性的。因此, 只有在其酸化后才能将蛋氨酸以结晶的形式提炼出来。

蛋氨酸的结晶工艺主要的方法是用酸中和蛋氨酸, 在其过程中, 提炼得到结晶体。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为鳞状的晶体, 并且, 体积密度比较小, 此外, 这种鳞状的结晶极其容易被破坏, 它的固液分离性能非常差。

同时, 在海因经水解酸化后, 蛋氨酸在结晶态的溶液中析出来。由于, 在一般溶液中, 蛋氨酸有一定的溶解度, 并且, 蛋氨酸容易在溶液中浓缩形成多肽, 因此, 为了提高蛋氨酸的收率, 结晶的过程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分批析晶;二是诱导结晶;三是加入有机凝聚剂。这样可以改变蛋氨酸的结晶状态, 获得更多的蛋氨酸。

3 蛋氨酸生产工艺的展望

国内的蛋氨酸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 尽管2015年上半年进口同比下降38%, 但每年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并且, 蛋氨酸的生产工艺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供应。目前, 国外的诸多蛋氨酸的生产企业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制作工艺, 能有从生产源头上节约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国内主要供应厂家为赢创、安迪苏、住友、希杰、紫光, 较2014年增加了希杰及紫光的供应。但是, 这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蛋氨酸的需求量。因此, 如何提高蛋氨酸的生产工艺, 以及如何摆脱对其他国家的蛋氨酸的进口的依赖, 已经成为摆在国家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综上所述, 创新研发蛋氨酸的生产工艺和核心制备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会对我国未来工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所以, 在我国各种不利的因素的条件下, 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起现代化蛋氨酸企业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 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角度来看, 为了摆脱未来对其他国家的蛋氨酸的依赖, 需要我们提高自主的创新能力, 加强对蛋氨酸的生产工艺的研究技术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蛋氨酸的基本作用, 以及现阶段在我国的供需和发展情况, 以及蛋氨酸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其核心制备技术。目前, 我国现阶段的蛋氨酸的生产工艺还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国内的使用情况, 提出了对未来对蛋氨酸生产工艺的期望。

摘要: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 蛋氨酸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食品、医药等方面。针对目前对蛋氨酸的需求的增大, 主要讨论了近年来蛋氨酸生产工艺及核心制备技术的进展。

关键词:蛋氨酸,生产工艺,制备技术

参考文献

[1] 高文亮, 李林凤, 张静静, 黎学明, 郑道敏, 姚如杰, 杨成威.蛋氨酸生产工艺及核心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12, 04:866-872+888.

[2] 刘惠.酵母生物转化生产S—腺苷—L—蛋氨酸辅产谷胱甘肽机理及工艺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上一篇:过年福利范文下一篇:辩论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