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

2023-09-22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一、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 是良好行为的养成阶段。农村初中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都面临着特殊的问题, 为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旦得不到重视就会肆意发展, 甚至给人的一生带来灾难。

在对现阶段农村初中生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目前较多的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具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 但是生活习惯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比如不够自爱, 在学习上缺乏目标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家庭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最大的, 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优秀行为习惯的培养时, 必须要重视家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校和家长一起加强对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 号召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发挥能动作用和主动性, 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1、加强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1)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习惯养成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 古往今来若干的国内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而农村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精神的落实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四有公民, 青少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3) 加强具体规范的制定

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规范, 同时在规范的基础上加强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监督, 也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监督, 包括生活、学习等若干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优秀的初中生。

4) 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实践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初中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青春期, 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数目不断增多, 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措施,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

2、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要想实现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进行努力, 第一是学校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落实理论和思想;第二就是培养学生真正把良好的行为当做一种习惯, 具体情况如下:

1) 学校组织相关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行为的规范。比如较为简单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朗诵, 内容主要涉及到日常的行为规范准则, 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广播等形式, 进行行为规范的传颂。同时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锻炼和实践中加强行为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

2) 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 就必须要使得学生培养起兴趣, 促进相关行为的养成,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比赛谁能先拿出书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生和教师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的作用

1) 教师的主导作用

农村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特性, 而身边的老师就是模仿的首要对象, 这就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养成,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 这就要求要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主动向老师以及身边积极的因素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学习的同时, 还应该学会坚持, 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且在实践中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久的良好习惯, 并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初中生要想培养起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必须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并且在实践中加强落实, 才会有利于初中生的发展。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校教育需要起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 还必须要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除去对学校提出的相关要求, 学生还必须要坚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行为进行规范, 从而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 养成良好习惯, 是学生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 一种习惯的养成, 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 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 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 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 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 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 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 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 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 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 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 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 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 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 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 租住房屋学生增多, 行为习惯差, 抓学生养成教育, 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 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 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 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 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 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 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 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 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从两方面做起, 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 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 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 组织活动, 规范行为, 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 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 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 切实可行的计划, 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 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 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 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 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 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 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 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有自觉的行为习惯, 要让其不自觉的做到学生的规范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去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衣着打扮, 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 习惯一旦形成, 也很难改变。因此, 要求我们教师, 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科学地、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充分利用好我们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主题班会、黑板报、升旗仪式、各项文体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等, 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 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 规范行为,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Z].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要求, 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以现代化的人才为基础, 其核心实际上是现代人才的培养问题。很难想象会有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人群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 其中文明的行为习惯无疑是最容易而且最明显反映出培养效果的, 而且也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好的。实现现代化, 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最关键的是要有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有现代的文明生活习惯, 其具体表现就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讲礼节、讲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必然体现着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我们认为, 在小学阶段这一为社会化打基础的特定阶段, 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 决定了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 也必须着眼当下,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 使我们的精神建设跟上物质建设的步伐, 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具体地说, 就是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使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复兴。

那么, 应该如何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首先, 文明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习惯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汉书·贾谊传》有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些话都在描述一种经验事实, 即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 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荀子曾说过:“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诚哉斯言!文明是人区别于野兽的重要特征, 而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般认为, 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 家庭教育是奠基石,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思想形态。

其次, 文明表现在细节上

小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明行为习惯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目前, 由于每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小孩, 溺爱问题比较显著, 小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小学生文明行为素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社会不良文明行为习惯和不良文化的影响。

家庭方面: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 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 有的家长则对孩子一味放纵, 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教育。由于文革而造成的文化断层, 至今其恶劣影响还在, 新的道德风尚还未确立, 致使小学生的某些行为必然带上不文明的特征。

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和网络负面效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视野开阔, 信息量大, 但小学生又缺乏辨别是非能力, 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现象, 这就可能带来行为偏差。

我们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 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理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 都要紧密地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 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家庭情况, 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如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教报告。如: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 在听后可以要求家长联系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进行家庭教育交流会, 对于方法好, 有见解的家长学校可适当给予奖励, 可在校刊上发表, 鼓励更多的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并在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中共同进步。

反过来, 学生在学校里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后, 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一定影响, 进而对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实, 对诸多不文明现象, 不管是社区还是社会都有一定的认识, 如果由可爱的孩子们来带头去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有谁能说这不是小学学校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贡献呢?

2. 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集中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学校教育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又是实现道德教育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2) 帮助小学生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小学生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 也就有了精神支柱, 他们不仅能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评价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 而且还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种道德义务, 完成各种道德使命。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 可以结合品德课, 用“理论-模仿-实践-反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明白理论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和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使学生明白规则以及按规则行事;模仿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规则进行演练;实践即在现实生活中去实施规则;反馈即对小学生已经发生了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并且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课教师必须利用这一有效平台, 巧妙的象“春雨潜入夜”一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而完成道德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二课《社会文明大家谈》第一课时《社会文明面面观》中,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的培养, 用“天安门口香糖”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来阐明文明素养对人个修养、社会进步、国家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形成“我一定要做一个文明人”的信念。模仿和实践环节则能起到加强和提高认识的作用, 反馈环节则能起到巩固的功效。

(3) 促使小学生形成道德习惯。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行动。把道德意识转化为小学生的道德习惯, 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总之, 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潜能、思维、创造力的发挥, 才能真正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 才能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1) 家庭和学校互动, 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 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 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和拓宽认识, 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学校适时与村委联系, 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我们相信, 通过上述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必然能够使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更加显著。

摘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传统上注重公共形象。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是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的体现者。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因此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从教13年来, 我真切的感受到表扬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中有很大的作用, 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 从而转化为努力向上的动力, 并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现仅举平常的教学教育中碰到的3个例子来说明表扬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事例一:有一次, 我在课堂上点名表扬了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很细心, 很能体贴老师, 每次做选择题都是把答案写在题号的前面 (我们作业中的选择题括号的位置没有对齐) , 我批改的时候只要拿个白纸条对一下好了, 批改起来很方便, 也快多了, 真应该谢谢这几位同学!”第二天, 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 除了我表扬过的学生外, 其他大多数同学也把答案写在了题号前面。这件事深深的震憾了我:其实学生是很容易改变的, 就看老师的策略了!通过继续表扬, 这个班的学生养成了把答案写在题号前的习惯, 让我在作业中批改省下了不少时间。

事例二:原来的二 (3) 班有4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听, 怎么跟他们讲都不见效, 通过多次观察, 发现他们虽然上课不听, 但从来不讲空话, 我就向他们指出了这点, 告诉他们:他们虽然上课不听, 但他们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就是上课从来不讲空话, 至少不会影响到他人, 这比起上课讲空话的同学好多了, 但希望今后能认真听。没想到, 这样讲了之后, 4个同学都开始认真听了, 因为他们觉得我对他们的评价是客观的、公正的, 把他们同讲空话的同学区别开来, 也使他们发现了自己也有一点点好的地方, 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愿意通过行动向我证明我并没有看错他们。

事例三:我当班主任那年, 带的是高三年级, 很多人吃了晚饭后早早来到教室学习, 很多时候是寝室里空无一人, 但灯却亮着 (寝室里的灯统一到6:00才关) , 资源十分浪费, 曾经在班级讲过几次, 让最后出来的人把灯关了, 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有一天上晚自习之前我在教室里转, 无意中发现413寝室的灯关了 (在教室里能看到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寝室) , 我当时灵机一动马上在班级里说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咱们的男生寝室, 413的同学做的很好, 来教室之前能把寝室的灯关了, 既节约了资源, 也符合我们国家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要是每个同学都能像他们那样做就好了, 我们的国家肯定能节约很多资源!”这样说了以后, 我第二天又观察了一下, 发现除了413寝室以外, 414寝室也关了, 女生中的510寝室也没有亮, 我马上又在班级里进行表扬, 第三天, 意料中的事就出现了, 男生女生5个寝室没有一个是亮着灯的, 并且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们毕业。

上面仅仅是我所举的3个例子而已,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 向上的, 富有理性和具有建设性的,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发展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潜能,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良好行为能得到教师的认可、表扬, 所以当看到有的同学因此受到表扬时, 他们也很希望做同样的事来得到老师的表扬, 受表扬同学的行为就变成了榜样行为, 其他同学自觉地进行了学习, 在老师的不断表扬下, 这种良好行为不断得到强化, 到后来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正因为表扬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不吝表扬,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学生进行表扬,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但是在运用表扬时我们也需讲究策略, 不能多用、滥用表扬, 次数多了或者太容易得到表扬, 他们就不会珍惜, 也就达不到表扬的目的了。

摘要:表扬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有很大的作用, 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 从而转化为努力向上的动力, 并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受表扬的行为就是榜样行为, 其他同学会自觉进行模仿学习, 在老师的不断表扬下, 受表扬行为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演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不良的行为习惯任其发展, 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成就幸福课堂的基础所在。

2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认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从生命个体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如同一张白纸,应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画。从生命群体来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必须从小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而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养成教育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明 理

所谓明理, 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之目的。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集体晨会、班队会活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采取老师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2.2 示 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树立示范榜样,以点带面。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示范法就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它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活生生的榜样,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另外,学生具有模仿和仰慕先进的心理特点,这些都是榜样示范法对孩子起作用的心理学基础。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时刻对照,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特别注重榜样的作用。

在榜样选择中应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学校、教师、学生中先进事迹。倡导学校把评选出的优秀少先队员的相片、事迹张贴在宣传栏里,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2.3 强 化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 ,以“成”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难成习惯。因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必须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为此,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我们注重“强化”二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又往往起着根本的作用。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2.4 反 馈

所谓反馈,就是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进行反馈激励。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激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良好行为,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进行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主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手段,并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形成较强的正面影响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不经常反馈,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通过反馈刻意地提醒和巩固。

2.5 建 立长效机制

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引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良习惯养成,倡导班级个性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班级,利用具有个性特色的“班级简介”,科任课教师的照片、班主任寄语班级奋斗目标等内容引领,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给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创造、自主与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努力经营制度文化,做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器,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搭建多样平台,张扬学生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些科学家的说法, 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也正是说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幸福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打好基础, 其核心意义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与条件,使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的品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才能达成。

摘要:幸福课堂,不仅仅是我们所追随的目标,更是我们一直研究的主题。而如何打造幸福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6篇

幼儿园的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养成幼儿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清洁、讲卫生,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行为就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我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中加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方面:

1、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系鞋带。

2、讲卫生,天天洗脸、洗脚;早晚漱口、刷牙。

3、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洗袜子、手帕等。

4、能安静进餐,不浪费粮食,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餐后有条理地收拾餐具,整理桌椅。

5、不买路边小摊上的垃圾食品,不乱吃东西。

6、会整理桌椅做好班级值日生。

文明行为方面:

1、每天上幼儿园时,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离开幼儿园时说再见。

2、对人热情,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学做小主人。

3、尊敬长辈吃东西先请长辈吃。

4、别人讲话时,自己不乱嚷嚷,不说脏话、不说谎话。。

5、遵守幼儿园秩序和班级规则,不打架、不骂人、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

6、诚实勇敢,知错能敢。

7、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8、爱护公物,爱惜花草树木,节约用水。

交往能力方面:

1、愿意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图书、食品。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有益活动,有自信心。

4、互相谦让,自己有进步不骄傲,愿意学习班内小朋友的优点,能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

5、主动与别人交流,同伴之间用普通话交谈。

6、乐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学习习惯方面:

1、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

2、认真书写作业。

3、课堂三部曲听、想、说。

4、坐姿、握笔姿势正确。

5、听课时坐端正,腿、脚并齐。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原州区第一幼儿园

大(3)班

上一篇:七五普法笔记范文下一篇:政府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