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

2023-09-21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给予椎弓根疗法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8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32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63.5岁。愈合时间为15~22周, 平均时间为19周。根据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CT扫描情况并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进行评价, 术前 (7.95±0.46) 分, 术后 (3.01±0.45) 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实验所选研究对象都是和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诊断标准相符的入院病人。排除标准: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孕妇。

1.3 方法

手术治疗情况为对患者采取局部加强化麻醉, 患者采取俯卧位, 在腰部正中切口, 露出椎和上下邻近椎板和椎体关节突, 使用Roy-Camille椎弓根定位法, 在病人患椎的上下椎体经椎弓根至椎体安装4枚椎弓根钉, 手术过程中用C形臂X射线机监测。手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神经症状, 则给予单侧椎板或者全椎板减压后, 使机体神经根管扩张并对其进行脊神经探查, 设置连接棒与横杆。将椎板间凿糙之后把病人异体骨或者自体骨植入预定位置, 随后应用引流管对病人做引流处理, 完毕后对病人手术部位进行逐层细致缝合。在术后, 患者需卧床30 d左右, 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15 d左右。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CT检查和X射线情况, 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感觉依据视觉模拟对其进行的评分变化。

1.5 统计分析

实验中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2 结果

实验后对48例病人进行长达1年的随访, 得知全部48例采用椎弓根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 全部达到了骨性愈合标准, 未发生脊柱弯曲情况, 通过CT检查和X射线检查可知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较好, 术后并发症较轻微, 无断钉、松动、脱落等情况发生。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 (7.95±0.46) 分, 术后为 (3.01±0.45) 分, 可知术后病人疼痛得到较为迅速且有效的缓解。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人体内骨量降低, 人体骨微结构发生坏损从而引起骨脆性上升, 从而造成椎体骨折的一种常见疾病, 采用手术干预可以较为迅速的帮助病人缓解疼痛同时确保并椎体处于稳定状态。当前伴随着病人年龄的不断增大, 骨质疏松所致的脊柱压缩性骨折几率也明显上升。人体正常椎体的主要构成是小梁骨纵横交错构成以及相关初级结构, 外力作用于脊柱时, 作用过程出现的压缩力经过椎间盘传递到椎体终板, 之后小梁骨中心位置向四周逐渐扩散, 并于椎体内部造成应力作用, 在应力作用强于小梁骨荷载最大负荷强度时, 人体小梁骨结构会造成遭损坏, 继而导致人体椎体结构丧失稳定性, 出现局部椎体裂隙恶化现象时会造成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因为老年人由于自身骨脆性较大的特殊生理性因素, 其是女性在年龄处于绝经期时, 随着其体内雌性激素含量的降低, 体内钙质代谢也发生预知与之相应的变化, 从而引起人体骨骼骨质疏松, 其中胸腰段较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目前,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增高的态势, 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压缩性骨折、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特别常见的脊柱骨折, 约占脊柱骨折的50%,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椎弓根钉固定进行治疗, 其操作过程简单、施术过程安全度较高、手术中血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椎弓根固定治疗法适用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椎体承受严重压缩, 甚至椎弓根发生严重破损状况, 导致导针无法正常植入, 无法进行椎体成形术的病人。 (2) 椎间盘突出等症状合并症, 造成椎管狭窄、神经根或者脊髓承受压迫, 造成合并脊柱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病人。椎体发生重度压缩骨折的病人, 发生多节段性骨折几率较高, 并伴有神经损伤和椎管狭窄等症状, 使用椎弓根钉固定术后, 可以解除椎管狭窄的症状, 术后患者并发症少, 不良反应不明显。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病人因为脊柱处于不稳定状态, 导致病人背部出现疼痛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最有效和常用的的治疗方法是及时进行手术。椎弓根固定疗法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椎体的生理高度和弯曲恢复, 重塑脊柱的稳定性, 从根本上将病人神经压迫的症状消除, 并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该组研究中, 该院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48例患者,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后, 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左右, 患者椎体全都实现骨性愈合, 同时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弱或者完全消失, 使脊柱实现较好的融合, 最大程度的恢复矢状位生理曲度, CT和X线检查都明确显示固定物未出现脱落、松动等状况, 病人同样没有发生脊柱侧弯等恶性并发症。

根据上述论述可知,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椎弓根钉固定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 治疗后发症少, 病人预后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了, 临床进行广泛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椎弓根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过程中神经根和脊髓均未受到压迫。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924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 无患者出现脊柱弯曲, 愈合时间为1522周, 平均时间为19周。X射线、CT扫描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矢状位生理曲度的回复良好, 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治愈后疼痛症状显著缓解或者减弱。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应用椎弓根固定具有极为重大的临床价值, 确保了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弓根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邑晓东.医用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钉固定中的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5 (2) :95.

[2] 赵武斌.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7) :139.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6例, 其中男34例, 女12例, 年龄54~78岁, 平均67.4岁。46例患者就诊时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腰背部疼痛, 无明显的脊髓、神经压迫相关症状和体征存在。损伤部位胸腰段为主, 其中T1110例, T1222例, L19例, L25例。46例患者中, 交通事故23例, 跌伤15例, 重物砸伤8例。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经MRI、CT或X线片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 于髂前及上胸部、肩部放软枕垫垫高, 保证下胸和腹部悬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 以病变节段为中心、准确定位, 行后正中切口, 确保患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及椎板暴露。在C形臂X线机监测下分别在患椎上下椎体经椎弓根至椎体处拧入4枚椎弓根钉。存在神经损伤症状者, 给予单侧椎板或全椎板减压, 同时脊神经探查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的情况。嘱患者术后卧床28~36d, 常规通过药物治疗, 口服依膦10mg, 2次d, l5d为1个疗程, 避免与钙剂同时服用;15d后连续服用钙剂, 1个疗程为3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4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均为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l4~21 (平均l6.5) 周。术后随访7~31 (平均16.5) 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脊柱融合良好, 无活动障碍,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X线也证明内固定物无松动、脱落等现象发生。

3 讨论

研究表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 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 从而导致其骨脆性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越来越多,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轻微的外伤就可造成多节段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据美国流行病学统计, 45岁以上的骨折患者70%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 而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本研究中, 椎弓根钉固定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患椎高度和腰椎的生理弯曲, 以重建脊柱的稳定, 消除脊神经的压迫, 同时进行早期锻炼, 以促进骨折愈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椎弓根钉固定是通过拧紧连接螺帽从而使钉杆成为一体, 通过钉杆间的倾斜角度达一定幅度来撑开前纵韧带和椎体前缘, 利用脊柱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的牵张作用促使椎管内和椎体前缘的骨折块复位。同时, 通过脊柱撑开器纵向撑开, 以恢复椎体高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骨块对脊髓的压迫作用, 间接减低椎管内压力, 为损伤脊髓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 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手术操作安全性高、创伤小, 能有效恢复患椎高度, 重建脊柱稳定性, 维持胸腰段的生理曲度, 并减少了顽固性腰背痛、神经症状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利用椎弓根钉固定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05年3月至2010年4月利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 且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4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均为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l4~21 (平均l6.5) 周。术后随访7~31 (平均16.5) 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脊柱融合良好, 无活动障碍,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X线也证明内固定物无松动、脱落等现象发生。结论 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其缓解疼痛的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66.

[2] 顾晓晖.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疼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5, 11 (3) :187~188.

[3] 郭伟.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5, 4 (3) :146~147.

[4] 汪宝军.腰椎压缩型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医正骨, 2007, 9 (19) :29.

[5] 付敦凯.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医学创新研究, 2007, 8 (4) :23.

[6] 张辉.腰椎压缩型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医正骨, 2007, 9 (19) :30.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 男10例, 女16例;年龄61~86岁, 平均69.6岁。31个椎体, T101例, T114例, T1210例, L112例, L23例, L31例。其中双椎体5例10椎体, 单椎体21例。其中4椎体为双侧椎弓根入路, 余均为单侧。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 活动受限。X线片示椎体呈楔形变前缘压缩超过1/4。CT及MRI显示椎管后壁完整。

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 垫高上胸部及双侧髂部, 脊柱后伸, 以轻柔手法复位。在C型臂X线机下行患椎定位, 确定进针点, 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导针经皮穿刺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缘确定进针点及导针角度、深度。椎弓根导针与中央矢状面的夹角为10~20°。如果为双球囊, 该角度为5~10°导针深度达椎体前下方椎体前缘皮质后方约0.5cm。沿导针打入工作套管于椎弓根前方约1cm, 退出导针, 钻头扩孔达椎体前缘后方0.5cm放置球囊于椎体前1/3处, 注射造影剂扩张球囊, X线透视下观察球囊扩张及骨折复位情况, 当椎体复位满意或球囊达椎体终板时停止注射, 尽可能避免过度增压球囊破裂, 退出球囊, 将处于拉丝期骨水泥注入椎体。X线严密连续观察骨水泥缓慢充盈, 每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3~6mL。

3 结果

本组26例随访3~12个月。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估, 以无痛 (0分) ~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10分) 评定[1]。术后1~3d胸、腰背疼痛症状缓解, 无症状加重者。椎体前缘术前压缩高度平均为12.5mm, 术后压缩高度为3.8mm (P<0.05) 。Cobb角术前为18.6°, 术后恢复至9.5° (P<0.05) 。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 其中3 椎体出现骨水泥于椎体前方少量外溢但无临床症状。

4 讨论

4.1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现状

我国老年人口中有400万人因骨质疏松发生压缩性骨折, 有70万人因骨折疼痛需要治疗[2]。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 其稳定结构发生破坏, 脊柱处于失稳状态, 产生腰背部疼痛, 不能负重, 以往治疗采取卧床休息或传统手术治疗。卧床休息一般为8~10周, 然后佩戴支具下床4~8周。此类方法需长期卧床, 而卧床不仅加速骨量丢失, 易并发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 同时又增加了再骨折的发病率。脊柱后凸畸形未能纠正以及疼痛的影响导致心肺功能下降, 死亡率明显增高。而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 并且因骨质疏松后骨密度下降致使其固定器械松动、下沉, 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疼痛性椎体损害的常用方法。但该方法主要是止痛, 而不能纠正椎体的畸形,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 可使伤椎高度完全或部分恢复, 可矫正后凸畸形, 止痛效果显著。PKP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椎体骨折进行固定, 加强伤椎的耐压强度, 以及骨水泥固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破坏周围神经末梢, 从而缓解疼痛。

4.2 PKP对疼痛的影响

本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说明PKP手术具有理想的早期止痛效果。PKP最明显的效果是止痛, 其机制可能为: (1) 骨水泥在凝固过程中产热, 此时的温度可使椎体痛觉神经末梢坏死, 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作用。 (2) 液体状态骨水泥的注入使骨水泥和椎体内的骨小梁相互交错, 起到加强作用, 减少了椎体内微骨折的发生[3]。

4.3 PKP对椎体高度的影响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入路有经单侧椎弓根、双侧椎弓根及单侧椎体侧方人路。本组中有4椎体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 余均为单侧。L1以下的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较好的患者, 应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更好。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时, 应尽可能将球囊放到椎体中央前下方, 以减小椎体复位不对称。PVP手术是将骨水泥渗人到松质骨中, 周围骨量并未增加, 并可能呈现“真空”现象[4], 可引起术后再骨折, 椎体高度丢失。而PKP手术先以球囊预先撑开周围骨质被压缩, 局部骨密度是增加的, 骨水泥呈团状充盈, 所以使用PKP可以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减少椎体高度的丢失。减少性似情况的发生。

4.4 PKP的手术并发症

骨水泥的渗漏是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不仅可能产生压迫, 而且由于骨水泥聚合时放热, 会导致脊髓、神经根永久性的损害。其中3椎体出现骨水泥于椎体前方少量外溢但无临床症状, 此3椎体均为椎体骨折较重, 椎体前缘不完整病例。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关键是术前病例的选择以及良好的骨水泥注入技术。PKP手术的禁忌证包括: (1) 有严重心肺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严重压缩骨折胸椎压缩≥50%、腰椎≥75%、椎体后缘有骨折破坏。 (3) 椎弓根骨折、椎体塌陷、脊髓神经压迫。 (4) 脊柱感染[5]。注入骨水泥时机的掌握和量尤为重要, 一般选择拉丝期或拉丝后1min内。本组所注骨水泥的量是根据X线透视下动态连续观察, 以骨水泥即将外溢为度, 尽量减少骨水泥外溢, 球囊先行扩张降低了注入骨水泥的压力, 避免了因此而导致的组织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26例共31个椎体。结果 手术前后对疼痛进行评分, 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1) , 脊柱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恢复明显, 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操作简便,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改善功能, 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骨折疏松,胸腰椎骨折

参考文献

[1] 韩济生, 倪家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血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14.

[2] 沈建雄, 张智海, 邱贵兴.椎体成形术对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脊柱外科杂志, 2005, 3 (1) :24.

[3] 扬信权, 王魁, 孙荣华, 等.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皮椎体后凸成行术[J].中华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7) :434.

[4] 胡永军, 邓忠良, 柯珍勇, 等.Sky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真空现象[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2) :101~102.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例资料

择取该院2012 年1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50 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疾病均获得明确诊断, 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区间为60~75 岁之间;排除标准:年龄范围在60~75 岁之外,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长期给予对骨代谢有影响的药物的患者、 合并心衰、中风、肾衰、肝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妊娠期女性、 具有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倾向或者消化道活动性溃疡患者等。 按照抛硬币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25 例。 常规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14 例,11 例,年龄区间为62~74 岁,中位数年龄为68.7 岁;患病时间为3.2~22.1 年,中位数病程为15.6 年;实验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15 例,10 例,年龄区间为61~75 岁, 中位数年龄为69.3 岁; 患病时间为3.5~21.8 年,中位数病程为14.9 年。 分析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说明两组患者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疾病治疗方法

常规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方案。 每次给予1 片达美康进行临床治疗, 每片药物剂量为30 mg,1 次/d,6个月/疗程, 并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其中达美康的生产单位与国药准字分别为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与H20044694。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其中西医治疗方案与常规组相同,中医治疗方案:选用益生健骨汤进行治疗,选用药物方剂包括黄芪10 g,丹参10 g,桑寄生20 g,补骨脂20 g,杜仲20 g,淫羊藿20 g,并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减治疗。 对于痰湿困脾型患者,即饮食不振、肢体沉重、脘腹胀满、舌淡、苔厚腻、大便溏泄等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适量的苍术、陈皮、白术、厚朴等;对于脾虚致瘀型患者,即伴有纳呆腹胀、肢体倦怠、苔白、舌质紫暗、脉细弱等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适量的白术、川芎、桃仁、赤芍、苍术等方剂;对于虚兼瘀型患者,即失眠健忘、腰膝酸痛、眩晕耳鸣、舌见瘀点或者瘀斑、脉沉细无力的患者可加用适量的生熟地、丹参、锁阳、葛根等方剂。 将所需方剂加水煎服至250 m L左右即可服用,2 次/d,2 次共1 剂, 早、晚各服用1 次,连续治疗6 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其中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显效表示血糖指标水平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明显改善了腰背痛、局部疼痛、形寒肢冷等症状;有效表示上述指标与症状有所改善; 无效表示病情无改善甚至加剧。 骨痛程度: 给予VAS评分法[3]对两组患者的骨痛程度进行判定,评分范围在0-10 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显著,其中7-10 分表示疼痛感剧烈且难以忍受;4-6 分表示疼痛感较为显著但是可以忍受;1-3 分表示疼痛感轻微;0分表示无痛感。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均纳入SPSS 21.0 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临床治疗效果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 骨痛评分与骨痛缓解时间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小于0.05 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0%与72.0%,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骨痛程度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的骨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的骨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下表2。

3 讨论

2.3 骨痛缓解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骨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下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糖水平升高, 且该类疾病在我国常年居高不下,糖尿病可并发多种血管疾病,同时还会损害患者的骨骼系统,临床研究显示[4],2/3 的糖尿病患者中均伴有BMD下降情况。 发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包括骨吸收增加、高血糖改变胶原物理特性、抑制成骨细胞表型表达等, 且活性氧代谢情况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联系十分紧密, 若出现大量的活性氧物质将使得线粒体功能遭受损害,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等。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与骨萎症、骨痹等症状较为相似,其发病机制包括肾虚、肾精渐亏、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等,容易造成腰膝酸软、疼痛、不能久坐等情况,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因此,对该类疾病加强临床治疗十分必要。 中医师认为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需采取补肾疗法进行治疗。 该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中中医所选方剂为益生健骨汤,选用方剂包括黄芪、丹参、桑寄生、补骨脂、杜仲、淫羊藿等药物。 其中淫羊藿与补骨脂可起到温补肾阳、筋骨强的治疗效果;丹参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临床疗效;黄芪可起到补益气血的临床疗效,杜仲、桑寄生可起到益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的临床疗效,多种药物调和使用可起到滋补肝肾、除湿止痛等治疗效果,并有效促进钙吸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腰背痛、局部疼痛等效果[5]。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后, 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0%,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骨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骨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知,对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帮助患者缓解骨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骨痛缓解时间短,值得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推荐采纳。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50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25例,对常规组患者单纯采取西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的VAS评分与骨痛缓解时间分别为92.0%、(1.2±0.3)分、(4.6±0.8)周,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帮助患者缓解骨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骨痛缓解时间短,值得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推荐采纳。

关键词: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老年,中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隽斐,陆灏.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4):249-252.

[2] 赵晓玲,牟英,单鸣,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4):297-298.

[3] 缪冬梅.老年骨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365-366.

[4] 刘敬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4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5):378-379.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第5篇

由于糖尿病极其容易引发患者并发症, 因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而在医学临床上,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这种并发症更是容易发生[3]。 对此,该院利用阿仑膦酸钠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并选取该院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阿仑膦酸钠治疗所有90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为49例,而女性患者为41例,男女比值为1.20。 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87±1.39),且年龄跨度范围在52~71岁。 此外,本院收治的90例患者身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部位, 且每位患者几乎都有两处以上的疼痛部位,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患者的症状的确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此外, 在对患者进行阿仑膦酸钠治疗之前的两个月里,严禁患者以任何的方式服用二磷酸钠、降钙素、 大量钙剂或氟化物等药物[4],且在治疗之前对90例患者一一排除了患者患有自身免疫疾病、 血液疾病及神经衰弱等病症[5]。 值得说明的,在实验研究之前,我们有咨询过患者的家属, 争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才展开进一步研究。

1.2方法

首先,要确保患者每日正常使用常规的降血糖药物, 在此基础上再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阿仑膦酸钠治疗。 阿仑膦酸钠药物的用法为每周服用一次,服用时要保持患者空腹,且每次的用量为70 g[6]。 值得注意的, 需要提醒患者在用药后的半个小时内严禁躺卧,以免可能引发患者食管处的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血钙偏低的患者,需要另行对其补充钙剂,并在用药后定期检查患者的血钙水平[7]。

利用阿仑膦酸钠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7个月之后,需要检查患者的骨密度,目前检测这种骨密度的常用方法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 具体检查的项目包括:股骨粗隆、腰椎正位、左右股骨、华氏三角及颈部等[8]。 此外 ,还需要对药用患者的血磷和血钙水平进行检查, 皆在对比分析用药前后各类指标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3评判指标

1主要对比分析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前后, 患者的骨密度相关指标值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股骨粗隆、腰椎正位、左右股骨、华氏三角及颈部等相关值的变化情况[9]。 2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磷和血钙的水平的含量是否发生变化。 3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观察患者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若发生则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如何。

1.4统计方法

将研究中的全部检查数据录入到SPSS 20.0(Statistical Product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 ,利用该统计软件对阿仑膦酸钠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位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

2结果

(1)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 ,华氏三角骨密度的平均值从服用前的 (0.59±0.21)g/cm2上升至治疗后 (0.72±0.21)g/cm2,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华氏三角骨密度的平均值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检验(P>0.05)。

(2)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 ,左右股骨颈骨密度的平均值从服用前的(0.60±0.11)g/cm2上升至治疗后的(0.72±0.26)g/cm2,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右股骨颈骨密度的平均值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检验(P>0.05)。

(3)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 ,腰椎正位骨密度的平均值从服用前的 (0.62±0.12)g/ cm2上升至治疗后的(0.78±0.18)g/ cm2,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正位密度的平均值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检验(P>0.05)。

(4)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 ,股骨粗隆骨密度的平均值从服用前的(0.71±0.15)g/cm2上升至治疗后的 (0.85±0.21)g/cm2,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股骨粗隆骨密度的平均值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检验(P>0.05)。

(5)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 ,患者的血磷含量从服用前的(1.14±0.14)mmol/L变化为治疗后的(1.16± 0.15)mmol/L,表明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磷含量变化不大 , 且未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的显著检验(P>0.05)。

(6)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药物后 ,患者的血钙含量从服用前的(2.39±0.14)mmol/L变化为治疗后的(2.41± 0.14)mmol/L,表明治疗前后患者的血钙含量变化不大 , 且未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的显著检验(P>0.05)。

由此可见, 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值发生了良好的改善。 此外,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当前,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一种十分常见并极易多发的病症,并且该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攀升。 然而,专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往往会减少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进而影响骨胶原的生成,阻碍了骨质生长,进而引发患者发生钙盐流失,患有骨质疏松。 该文研究发生, 阿仑膦酸钠是一种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一种有效的临床用药,该药物是一种双磷酸盐的药物,不但能够有效地减缓骨流失的速度, 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因此,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该文旨在探讨阿仑膦酸钠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阿仑膦酸钠治疗所有90例患者。待治疗7个月后,对患者的骨密度值进行观察,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磷平均值和血钙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及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的反应情况。结果 该院通过利用阿仑膦酸钠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90例患者,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值大大得到了改善,且治疗前与治疗后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还发表,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磷和血钙等相关指标的数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除另个患者表现出一定的不良反应情况外,大部分患者表现良好,无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对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阿仑膦酸钠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阿仑膦酸钠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上是一种十分值得大力推广的治疗方式。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近10年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行回顾,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研究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体质 辨证分型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of TC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rimary osteopor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find a new way in pursuing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KEY WORDS primary osteoporosis;constitution of TCM;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在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至关密切。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根据骨质疏松症的体质类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彻其中,是提高社区骨质疏松防治效果的最佳途径。本文将近年来骨质疏松症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医体质学说

古代中医体质学说

传统医学中最早出现体质概念的著作为《黄帝内经》,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分为25种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有许多通过体质学说论及人体发病机制的条文,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论及体质者,如“强人”、“羸人”、“虚弱家”、“阳气重”、“酒客”、“尊容人”等,用来形容其体质强弱或病理表现,用于指导用药及其剂量。

最早提出“体质”一词者,据黄满玉等[2]考证为张介宾,现于《景岳全书》中。自汉以来直至民国时期,后世医家对体质学说的表述不断补充完善,但大都集中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或趋向于指导辨证论治,未有专著问世[3]。

古代医家的体质学说,有很深的底蕴,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但想满足今人今时讲求量化标化、便于重复和推广之研究要求与现状,显然是很困难的,由此,催发体质学专著的诞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现代中医体质学说

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等[4]为代表,明确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体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20世纪80年代,针对中医体质的研究非常多,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证”是一个病理名词,与体质有所联系,但却不同[5]。匡调元认为,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的影响因素作用在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证”则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现有体质而形成的临床类型。

此后,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一个专门学科不断发展,其核心的体质分类方法也在不断完善,魏蓓蓓等[6]认为体质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王琦的七分法与匡调元的六分法。其实早在2005年,王琦[7]就已提出9种体质的分类方法,在七分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气郁质与特禀质,并于次年发表了其体质量表的研究及编制方法[8]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根据王琦的九分法发布了正式标准,9种体质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至此,中医体质学说的分类方法有据可依。

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理论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理论研究多基于古中医“骨萎”、“骨痹”、“骨枯”、“骨极”等病的病因病机,现代研究多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以虚为本,间夹气滞血瘀。郭帮富等[9]认为其辨证分型的判定指标均为不可量化的软指标,缺乏标准,使得各自间的研究结果出现明显的不一致。徐佳琴等[10]的研究也显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本病的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

娄志杰等[11]根据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将其分型为肾虚、脾虚、肝郁、淤血这4型,比较简洁。施杞等[1]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骨质疏松症这一节的论述中说“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根据其肾虚精亏,滞阻经络,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将其辨证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这4类,比较中肯。

病例调查研究

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少见,方朝晖等[12]于5家医院以收治患者的形式收集了1 000例骨质疏松症病例,采用“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及“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参照《老年病临床指导原则》计分法,结果发现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为淤血阻络、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其辨证分型参考了几个标准,但只是用来计分,证型分类仍是使用已有的标准,在其框架下研究证型的分布特点,这种研究方法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偏颇。胡志俊等[13]的研究方法与方朝晖等如出一辙,对198例样本分析发现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为肾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淤血阻络,结论却截然不同。葛继荣等[14]使用证型叠加的方式研究证型分布特点,盛彤[15]将主要症状分布列出,辨证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两者的研究均有一定新意,但却仍摆脱不了先定证型再研究证型分布的方法,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打了折扣。使用此种方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有很多,辨证分型标准一般均使用学界资深研究者制定的既有标准,但这些标准的研究也缺乏量化、标准化指标,因此得出结论不一。

又有专门调查虚证证型的研究,如詹红生等[16]发现在虚证中单纯肾虚证的比例最高,以肾气虚与肾阴虚的亚型所占比例较高。张俐等[17]将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虚证患者辨证为肾阳虚、肾阴虚及非肾虚这3型,结合生化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密切联系。虽然两者的研究点只重于虚证,但正因为研究点有所侧重,分析的指标却相对全面,得出的结果比较令人信服。

聚类分析

黄宏兴等[18]对464例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症的47条望闻问切四诊条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这4型时分散性最好,证型分布清晰。孙江波等[19]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骨质疏松症的病位进行定位,结果显示五脏病位以肾为主,涉及肝、脾。谢雁鸣等[20]对51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以肾、肝、脾三脏虚损为本,气滞、湿浊、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聚类分析通过将数据按照内在规律及性质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类别,以使各类别内数据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缩小主观误差,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

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韩丽萍等[21]在理论层面对骨质疏松症与体质之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探索,认为6种体质因骨质疏松症肾虚为本的特点会呈现出不同的骨质疏松症证候群。金珉延等[22]亦从理论角度对其证候及体质进行分析,认为气虚、精亏、阴虚、阳虚、血瘀与骨质疏松症关系更加密切。孙益等[23]对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与100例同年龄段普通人的体质分布对照研究发现,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早期气虚质分布增加,晚期以阴虚、瘀血质分布增加,与中医理论研究相一致。姜博等[24]通过对401例骨质疏松患者与401例对照组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平和质为参照,5种偏颇体质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肖明霞等[25]通过对各民族共34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证型分布研究,发现以肾虚血瘀患者为多。

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蔡亮等[26]收集门诊、住院及体检人员样本133例,并对骨质疏松程度、体质辨识分类与辨证分型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老年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居多,中医辨证分型以气血亏虚与肝肾阴虚居多,两者呈正相关。刘雷等[27]对300例患者进行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发现,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与气虚质最多见,分型则以脾胃气虚与肝肾阴虚多见,两者有相关性。其余类似研究结果相似,得出结论均为体质分类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高。基于这种结果,庞向华等[38]通过对4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分析,认为体质可能是导致证型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干预及调整偏颇体质来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结语

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间的文献发现,体质学说、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研究百花齐放,方法众多,但大都是凭借古籍、近现代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制定的证型分类,这种研究方法固然无可厚非,中国古医学的发展确实是走这样的一条路,运用现代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其实本质未变,重证胜于重病,有是证用是药,这是传承的优势,是中医的精髓,应当发扬光大。但是,将“骨质疏松症”这一现代病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如果仍用传统的辨证框架来研究,始终缺乏询证医学的证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支撑,这一课题的研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除了单纯的理论研究以外,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流行病学调查的课题,但是多数是以收治病例的形式进行的,而甚少有真正以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所做的研究。众所周知,流行病学调查能够更好地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是我们后继的研究者所要努力填补的。

大样本量的调查较少,缺乏横向比较的意义。比如前文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孙益等的研究结果与姜博等得出的结论不同,两者所收集的样本量相差4倍,这种比较我们认为意义不大。9种体质的信息量本身就很大,非大样本量不能说明问题,这也是后来者的研究所要重视的问题。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截至本文投稿日期,以“体质”、“骨质疏松”、“辨证分型”进行搜索,知网的搜索结果只有4篇,且其中1篇未报道中医体质内容,维普的搜索结果只有2篇,说明骨质疏松、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当之少。

另外,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运用聚类分析的文章很能给人以启迪,拓宽思路,试想如果能够有足够大的样本量,收集他们的全部症状数据,以体质代替辨证(因为体质相对于疾病的证型更加全面),以五脏病位代替分型(病位与体质叠加就是证型),再进行聚类,跳出传统的辨证框架,不知是否能有新的发现。进一步思考,如果能将未发展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人群的体质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罗列作为论据,与古籍或是中医名家的思辨进行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我们辨证论治的严谨性,并可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与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施杞, 王和鸣. 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26-334.

黄满玉, 郭艳幸, 高书图, 等.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2(2): 73-75.

寇子详, 陈宝贵, 陈慧娲. 中医体质学说源流探讨[J]. 山西中医, 2012, 28(10): 1-3.

王琦, 盛增秀. 中医体质学说[M].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2: 15.

王琦.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2): 6-14.

魏蓓蓓, 张伟荣, 李福凤, 等.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5): 74-77.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4): 1-8.

王琦, 朱燕波, 薛禾生, 等.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医临床康复, 2006, 10(3): 12-14.

郭帮富.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8, 16(4): 57-58.

徐佳琴, 谢雁鸣, 支英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治研究近况[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7): 1148-1150.

娄志杰, 韩向莉, 孙勤, 等.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思路[J]. 时珍国医国药2007, 18(12): 3093-3094.

方朝晖, 耿家金, 张有志, 等. 1 0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14(5): 15-17.

胡志俊, 王世伟, 刘文波, 等. 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1): 23-25.

葛继荣, 陈可, 王和鸣.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5(1): 9-11.

盛彤.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证型调查[J]. 中国民间疗法, 2004, 12(9): 60-61.

詹红生, 赵咏芳, 张戈, 等. 上海市区283例绝经人群及低骨量者虚证证型调查[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15(2): 38-40.

张俐, 王占朝, 张安桢, 等. 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实质探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4, 12(3): 1-5.

黄宏兴, 柴生廷, 陈希, 等.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4(3): 180-183, 187.

孙江波, 刘绪银, 廖怀章. 骨质疏松症中医定位辨证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1): 33-35, 38.

谢雁鸣, 朱芸茵, 葛继荣, 等.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临床医学研究, 2007, 9(2): 38-44.

韩丽萍, 刘实. 体质与骨质疏松症证候演变探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30(6): 5-6.

金珉延, 郑洪新.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体质学特征[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4): 824-826.

孙益, 童培建, 肖鲁伟.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 中医杂志, 2009, 50(8): 696-698.

姜博, 朱艳波. 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14, 31(2): 71-74.

肖明霞, 卫荣, 何春辉, 等. 维、汉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密度相关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6(12): 1701-1704.

蔡亮, 江静华, 杨建松. 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 2011, 43(7): 51-52.

刘雷, 塔拉, 杨红云, 等. 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附300例临床分析[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3, 19(10): 1099-1103.

庞向华, 欧阳建江, 欧兆强, 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证型体质分布差异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12): 2828-2830.

(收稿日期:2014-08-25)

上一篇:高三总复习范文下一篇:出纳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