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

2023-09-18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第1篇

数学概念是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问题解决是数学概念学习后的自然延伸, 是学生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部思维调控的技能, 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教学中, 让概念成为思维的起点、着力点, 促使学生思维品质得以提升。西师版数学六上的《问题解决》教学“圆中方”面积的求法:

师:你们能描述一下所看到的信息吗?

生1:有一个圆, 里面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求正方形外面部分的面积。

生2:我发现, 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对角线是重合的。

师:也就是共用的, 对吧?

生: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一半, 而正方形的边长未知, 但我发现通过把正方形分割成4个相同的三角形, 而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圆的半径, 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就能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直接建立在概念上, 通过对图形相关概念的理解, 找到了圆和正方形之间共用的信息, 建立了二者面积间的联系。求正方形的面积时, 把正方形转化成几个三角形, 及时解决了问题, 又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概念成为思维的起点, 极大的促进了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 在于关联和拓展想象

联想是重要的思维形式, 可以使相关联概念得以由此及彼地接近, 并从中得出一种新的结论。通过联想, 也可以使思维得以拓展, 问题解决得巧妙而完美。利用联想, 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把相关联的信息有机结合, 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西师版数学六上的《问题解决》中在求“圆中方”面积时, 学生已有经验不能解决问题了, 老师的处理如下:

师:请你们闭眼, 想象一下, 出现在你面前的是4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组成了一个正方形, 再想象一下, 它们还可以怎样组合?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是这样想象的, 把两个小三角形的长边重合在一起, 就组成了一个边长是圆半径的小正方形, 另外两个三角形也一样。

生2:我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把它们想象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圆的直径, 高是半径。

生3:我把4个小三角形想象成了一个大长方形, 长就是直径, 宽就是半径。

课堂上, 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关联和拓展想象, 利用思维的跳跃性, 虽然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 但利用想象, 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联结在一起, 通过转化, 巧妙的解决了问题, 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品质。

三、思维的培养也靠积累, “你是怎么想到的?”

数学思维靠积累, 厚积薄发, 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除自身努力, 还可以依靠向他人学习得以实现。教师注意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优生的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到的”, 让其他学生 (特别是待进生) 注意留心观察, 借鉴他们的好的思维方法, 积累经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年级《千变万化》要解决的问题是: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 从中找出规律。

师:同学们, 你们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用了几根小棒? (生:3根)

师:如果让你挨着这三角形再摆一个三角形, 怎么摆?你一共用几根小棒?

生1:我一共用了6根。

生2:我只用了5根, 在原来的三角形一边再摆2根, 就有了2个三角形。

师:请小组合作探究:用同样的方法接着摆3个、4个三角形, 记录每次用了多少根小棒, 你有什么发现?

1个三角形:3根,

2个三角形:3+2=5根,

3个三角形:3+2+2=7根,

4个三角形:3+2+2+2=9根。

生1:我发现, 除第一个三角形外, 后边每摆一个三角形都只用了2根小棒, 所以4个三角形的算式可以简写成3+2*3=9根。

生2: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3加2时, 加2的个数比三角形的个数少1个。

师:如果摆5个三角形, 3后边加几个2?10个三角形呢?100个呢?

突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 我还有一种算法, 就是把第一个三角形拿出1根小棒, 这样, 摆多少个三角形就有多少个2, 用2乘三角形的个数, 再加上拿出来的1根。

四、发散思维的训练, 与学生的天性相结合

学生遇到问题, 首先得打开思维, 尽可能的寻求解决之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 思维也是灵动的。现实中,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思维宽度普遍显得越来越窄, 比如, 一个孩子小时候活泼聪明, 长大了却显得有点“反应迟钝”, 什么原因?这是思维方式的收拢与僵化。所以,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甚至是天马行空也行。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第2篇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 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 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第3篇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描龙绣凤, 贵在点睛。”课堂小结环节和导入环节同样重要, 一个匠心独运的结尾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对本节课流连忘返。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既是思想政治道德的传播者, 又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人格品质的塑造者。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止于课堂, 而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课堂会将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此刻结束技能尤为重要, 别有特色的结束方式, 会使学生眼前一亮, 使课堂教学效果增值, 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二次飞跃, 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 巩固知识, 形成框架

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对结束技能的有效把握, 对课堂内容形成框架体系, 点明课堂中的重点难点, 突出本节课的主旨。可以通过提问、框架构建、做习题的方式得到巩固, 有效达到本节课知识目标。

(二) 开拓思维, 积极求知

课堂结束环节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应该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任务设计结束环节。结合实际情况, 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提高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

(三) 提高兴趣, 埋下伏笔

合理应用结束技能能够发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严谨性的优势, 在学生形成认知体系时, 恰当的结束技能的使用可以为下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起到衔接下节课内容的作用, 保持学生的兴趣, 积极探求知识。正所谓:课伊始, 趣已生;课推进, 兴正浓;课虽尽, 意犹存。

(四) 合理利用, 提高专业技能

结束技能是教学技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把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 在备好课的同时, 采用多种方式结束, 提高结束技能水平。在结束环节回顾复习时注意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了解并解决, 便于学生吸收与提升, 同时也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与高中政治课课堂小结技能的实践探究

(一) 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对课堂小结提出新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1]高中政治课的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这四个要素共同承载着课程独特的育人使命, 凝聚着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育人价值。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框架设计和内容整合的全程都体现核心素养贯彻落实, 彰显时代主题, 既鲜明的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又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为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课课堂小结技能实践探究

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灵活选择课堂小结方式结束教学工作, 以下是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 对几种结束方式做了总结, 总结如下:

1. 归纳总结式

归纳总结式一般在讲授新知识并且内容比较多时采用, 利用简洁的语言对本堂课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使学生能够理清知识脉络, 避免误区, 突出重难点,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一般可采用列表、图示、讲解等方式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归纳时要体现核心素养,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青年。以此方式做小结,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设置悬念式

设置悬念式一般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求知, 自发的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预习, 暗示新课内容, 造成悬念, 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便于新课的有序开展, 提出问题不予以作答, 使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期待。比如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课的课堂小结环节, 可设置以下悬念:“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和一瓶红墨水放在讲台上, 将红墨水滴于玻璃杯里, 发现玻璃杯中的水被染成了红色。这时下课了, 教师说:“一个很常见的生活现象, 同学们想一想, 这里包含了什么哲学?预知为何, 且听下回分解。””本案例教师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以设置悬念的方式结束, 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引起学生的在生活中留意身边小事, 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成为知行合一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做小结, 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和科学的精神, 以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关注社会百态。

3. 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 结束时对悬念进行解答, 消除悬念。这种方式具有四大特点:点题性, 呼应性, 统一性以及完整性。比如采用首尾呼应这样做小结:“首先是导入:同学们, 大家是否使用过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又能说明些什么样的问题?带着一系列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共享单车的小视频, 同时思考这些问题。其次是结尾:通过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 我们学习到了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改变, 实现飞跃。无论是一件事, 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发展。”本案例通过教师对身边时事、热点的把握, 以首尾呼应的方式做结, 能够引导学生把握发展的实质, 了解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正确理解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通过这种方式的结尾使学生形成科学精神, 带有对国家的政治认同而进行公共参与, 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拓展延伸式

拓展延伸式是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比如与时政、经济, 文化等相互联系起来, 把知识向外延伸拓展。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的转化能力。在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课进行小结时, 可采用拓展延伸式, 内容如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国家可以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那么面对当今飞涨的房价, 如果你是本市政府领导, 你可以制定哪些具体的措施来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本案例在经济生活的视野下, 使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做结, 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点到“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使学生通过在脑海中回顾画面形成框架体系, 并且树立法治意识。通过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明白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格。使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形成学生的政治认同, 法治意识和以畅想结合实际的提问方式来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实现高中政治课课堂小结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总之, 高中政治课要重视核心素养, 在小结中可采用归纳总结、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和拓展延伸等方式。

摘要:高中政治课课堂小结技能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巩固知识, 形成框架;开拓思维, 积极求知;提高兴趣, 埋下伏笔;合理利用, 提高专业技能。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对课堂小结提出了新要求, 在课堂小结中可采取归纳总结式、设置悬念式、首尾呼应式和拓展延伸式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小结技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 高青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12)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第4篇

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 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 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 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为此, 笔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一、精心设计教学, 从情景中培养数学意识, 让学生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新编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呈现所学内容, 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 紧密联系生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 六年级下册在教学“生活中的百分数”时, 利用了“打折”这一情景。我在教学时根据教材设计了以下环节:

片断一:开课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那你知道商家是用什么促销方法来吸引顾客的吗?

生:分组汇报去各商场实践调查的情况, 让学生走进商场, 了解商家的促销方法, 寻找商品销售中的百分数。

片断二:

师:老师想买一件220元的羊毛外衣。

新世纪:满100元送30元。大洋百货:全场五折起。

富安百货:全场八折。重百:买二送一。

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 去哪家买最便宜?

学生分组讨论,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中去, 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激趣导入,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根据开课, 自主立标, 知道本节课所完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 课堂上, 教师不“主讲”仅“主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在信息中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因此, 小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 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二、课堂教学中, 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 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对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 小学的数学知识已基本学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 应有意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把数学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这一课时, 重点放在复习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由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分小组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在小学数学中涉及最多的是转化的思想, 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 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 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 本节课, 我备课的思路是“数学思想——能力培养——知识形成”, 而学生学的过程则是逆向的, 即由这节课的知识学习, 培养分析解题的能力, 最终能体会到数学中重要的“转化”思想。因此, 我在教学中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了几组题, 分别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已知周长和高求体积, 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由浅入深, 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 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在学生解答时, 通过联系字母公式, 由最简单的V=sh入手, 步步深入, 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 收获积极进取的心态。然后, 对简单的公式进行变形运用, 给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高, 求圆柱体的底面积”,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学会应用。正如蒋梦麟认为:“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 单单强调学生的知识, 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为数学核心素养强调, 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 是一种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所以, 我认为教师要打破以往那种陈旧的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让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是与众不同。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教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 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 在解答问题时, 让学生互相参与, 谁来回答他 (她) 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讨论, 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 在合作中交流。另外, 在提问学困生时, 我还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并时常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 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评价时, 我注重了:1.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业进行常规性的自我检测, 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 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每个孩子在兴趣、爱好、性格上都存在差异, 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孩子, 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与选择权利。我在教学中, 给学生较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如, 在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单元时, 我提供多种测试形式供学生选择, 有的选择“找朋友”, 即说法不同, 但打折一样;有的选择“大家都来”, 即走进商场去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有的选择“看谁反应快”;有的选择“谁的生活更合理”等。2.学生互评。除了常规性的学生互相评定外, 我尝试让学生充当小老师, 也来考考别人。如, 对于学生口算能力的评价, 我选用了“我们都是小老师”的活动形式, 让每个同学出题考同伴、评同伴, 过一把“老师瘾”。学生都很认真, 精心设计一道道试题, 并把它送给同伴, 然后认真地批改。3.家长评价。我尝试让学生将单元检测卷带回家, 请家长也写上一段话, 使家长随时知晓自己孩子的学业情况, 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第5篇

一、核心词界定

(一) 灵动课堂界定

灵动, 《说文》中灵的解释是“有了灵气, 犹灵活”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活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维要灵活, 学生学习的课堂要灵活、灵巧、灵透, 有灵性;动者“作也”, 就是教学过程要自动、他动、互动、群动从而达到师生身心俱动。二者合二为一,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灵动的解释是:活泼不呆板, 富于变化。这应该是灵动课堂的外显形态, 它的内核则是在人本理念引领下, 通过教与学, 搭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在师生, 生生互动对话中, 形成思维的短兵相接, 智慧的碰撞与爆炸, 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以达到“以学活教, 心动课堂, 心随课动, 课随心动”的美好境界。

(二) 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也包括英语学习素养, 如听、说、读、写技能;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关系素养包括具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等。

二、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实践

(一) 运用新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 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 留下难忘的印象, 富有艺术性的开端, 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 教师要巧设开头, 先声夺人, 用最短的时间,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经常采用的是:1.歌曲式导入;2.提问式导入;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4.悬念式导入;5.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 Book Three《Lesson 9》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5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我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道具, 扮作卖主, 老师介绍每一个卖主是一个商店, 我在一个商店买到一辆自行车, 问学生, 我们应该给这个商店起个什么名称呢? (××shop) , 学生就会给出bicycle shop, 以此类推, teashop、tire shop……经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导入, 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 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 shoes shop、pants shop……逼真的情景, 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 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 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二) 手段多样化, “拴”住学生的心

(1) 随机应变, 如把“stand up, sit down”。这一环节提前,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 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 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 自己编一个小故事, 题目为“我的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 自己编小故事。

(2) 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 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如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Tac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 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 带表情说句子。如“Iamhungry。” (可以作饥饿状) ;“I am thirty.” (可以作口渴状)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 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 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good”, “Sitdown, please”.

(三) 边画边说, 手脑并用

新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 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 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 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则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有一次学生关于颜色的单词, 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 教师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 真顽皮, 手里拿着大画笔, 画片天空是蓝色, blue, 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 white, 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画串香蕉是黄色, yellow,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 purple,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 black, black是黑色;对这镜子画自己, 黑不溜秋不美丽, 哭着闹着找mummy。”

(四) “现学现卖”, 养成习惯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 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 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Boy,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 学生课外见到我, 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 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 也是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 轻松愉快, 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 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

三、教学效果评述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乐于学英语, 善于学英语, 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要能真正代表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生动有趣、重在实践的语法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不仅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还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发展。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追求基于生命成长, 个性灵动的本真教育, 点燃了生命的激情, 人人享受成长的快乐, 人人体验、践行、参与其中, 这是本真教育的一种回归。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教会为学会, 变学会为会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为学而学为为教 (用) 而学;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必须以建立和谐, 民主的对话环境为前提, 必须是“用智慧引领教育, 让教育生成智慧”的过程, 必须是富有生命的、充溢着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的;必须是开放、自由、充满智慧的;必须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摘要: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在教学中应关注课堂中个体的精神生活, 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需求, 着力建构开放的、充满灵动的课堂运行体系,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 达到新课程所倡导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灵动课堂,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小学德育》;2014年05期。

【2】李川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08年01期。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第6篇

一、研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核心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板块,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小学科学 (1——6年级) 课程标准 (修订稿) 》里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是指小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

基于对核心素养及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探究热情、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小学生。据此开展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改革, 是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

1. 探究热情。

探究热情是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及现象的好奇、向往及在求知过程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热情中, 教师应兼顾科学知识、社会现实、儿童发展三者的需求, 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 创设愉快的主题教学氛围,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积累生活经验[2], 以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2.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文化基础的组成部分, 是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小学科学课程应从小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 把科学知识分为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和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等四个领域[2], 选择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主动学习, 并为未来学习作好铺垫。

3. 认知能力。

百度百科认为: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即人们常说的智商 (IQ) 。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重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

4. 科学态度。

美国先进科学协会在其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 通过科学教育, 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是:好奇心, 即善于提出问题, 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即思路开阔, 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即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即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即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3]。

基于对上述精神的理解, 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科学态度应针对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5. 社会责任感。

百度百科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 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即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 坚持实践正义原则, 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

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时, 也将承受因过度使用环境及资源带来的危害。小学科学教学应让小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具有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行动, 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面理解核心素养及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核心目标之后,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创新研究。

二、建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学习支架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 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2]。

1. 建立探究式的教与学支架。

通过对罗星凯、张琴美、吴娴等译著的《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及徐学福编著的《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等书的学习, 作者获知探究教学有五大特点。作者曾撰文《自然课的探究式教学》, 发表在重庆市教育学会主办的《重庆教育》2001年12期上。十多年来, 笔者带领教师团队边实践边总结, 在原小学自然课五段式教学流程基础上, 总结提升, 形成了“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四步流程”。 (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探究教学需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需要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需要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需要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需要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需要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因此, 学生探究学习的四步流程是:提出问题, 收集事实, 分享交流, 归纳建构。教师探究教学的四步流程是:“设境生疑;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激励”。上图反映了“科学探究”流程与“探究——研讨——建构”教学流程的对应关系, 反映了探究教学流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

2. 划分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2]。为让教师理解科学教学思想, 快速处理教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把小学科学课型进行了分类。

(1) 基于科学探究的流程和学习的内容, 我们把探究学习课分为学习选题课、提出假设课、方案设计课、实验研究课、数据处理课、交流分享课等六大课型。 (2)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 我们以培养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增强实验技能为重点, 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分类, 主要有观察课、实验课、建模课等。 (3) 按照理性研究的方法, 我们把科学教学分为逻辑推理课 (个别到一般, 一般到个别) , 寻找规律课 (实验据分析课, 观察分析课) 等课型。 (4) 根据探究性教学中师生自主程度, 我们把科学课分为结论验证课, 引导探究课、完全开放探究课等课型。 (5) 根据科学课程的内容, 我们把科学课分为生物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课型。

三、凝练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学习策略

笔者带领团队虽然建立了探究式教与学的四步流程, 但探究教学的课堂可以根据内容、环境、时间、资源及现场生成进行灵活调整, 以期获得好的效果。四步教学流程及其对应策略如下:

1. 情境问题策略

(1) 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 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 实现触景生问。

(2) 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小而实在, 可探、可做。

2. 探究发现策略

(1) 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 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 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 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 实现“活”而有“序”, 准时高效。

(2)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 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 展示思维方法, 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 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3. 交流分享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 我们要给学生及团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启发思维。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2) 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进行引导, 必要时可再次探究, 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 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 “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 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 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1) 教师要引领学生, 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 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 寻找规律, 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 言简意赅, 扶正抑误。

四、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性学习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通融性。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基于此, 笔者基于小学科学学习内容, 开展了跨学科的科学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以科学教材单元为载体, 实现与语文、数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横向综合;二是基于科学教材的前后延伸, 综合链接, 把多种认知方式进行整合, 借此打通课内外联系, 探索科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实施;三是以科技型“校本课程”为补充, 通过校内科技节, “课辅课程”, 促进科学课程综合化;四是组织小学生参加市区各项科技竞赛活动, 提升科学素养[4]。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国家课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探究热情、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小学生;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从沉淀课堂文化, 建构学习支架, 凝练学习策略, 开展综合性学习等四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刘霞.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0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7.1-5。

[3]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范文下一篇:何以解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