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2024-07-30

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时代发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必须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着生态生产力、推动了绿色与生态科技并进一步发展一次能源和新兴科学技术。对此,必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即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

纵观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作为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加速器,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具有重要推动力。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是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又一项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表述,进一步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课题、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新任务,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当前,面对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亟须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将生态与科技紧密联系,以构建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推动人类文明的飞速前进。

一、时代发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必然也随着发生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尤其以三次科技革命为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标志,高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在不断变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无限延伸了人类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的本质力量。时代发展的脚步,总是以警醒的方式提示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

(一)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旗帜。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未停止,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随即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不断矛盾的文明形态的辩证统一。在农业社会,生产技术低下,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开始于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变革,机器化生产的工业模式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熟,在永无止境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开始了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耗,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社会是在对传统工业的辩证批判中产生,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运用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手段,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自觉发展,需要以坚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同时需要着力消除科学技术成果作用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使生态化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科技利用缺失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势必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自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依赖程度日趋减弱。相对来说,改造力量逐步增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能力的逐渐提升,科学技术的过度与不合理利用也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缺失、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创新态势,但过分地追求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断恶化,对生态资源的严重掠夺致使我国矿产资源逐年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資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合作的必要性,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有效解决我国生态问题与科技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化经济的应有之义。

(三)社会发展矛盾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掠夺的严重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的发展致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又赋予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包含着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变得更加自私与自我,肆意占有和破坏资源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矛盾。这更加提醒了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倡导与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之下,只有把科学基础的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权利不受到他人的损害,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的延续和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二、生态文明对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推动

生态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转型,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倡导长远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开发生态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新兴科学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生产力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那么以生态生产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将是必然的选择。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也就意味着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生产力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3],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生动组合。生态生产力克服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为此,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形成生态生产力的新结合点,实现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有机统一。

(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自然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恶化性,致力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必将为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等提供动力,这些都为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任何文明社会都必定要与资源发生联系,并在人的无限需求下尽可能地剥削着剩余不多的资源。工业文明时期,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后,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极大满足人类对于生产高效率的追求,致力于极大地“掠夺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创造庞大的产值和利润。”[4]而当今社会,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生产高效率的同时也通过节约化、资源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技术手段,注重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进行,从而逐步改变传统技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三)生态文明发展一次能源、新兴科学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掘地球自然生命活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致力于加强自然能源开发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必将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为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以往一直以大规模技术开发、无止境地搜刮自然资源,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新时期新阶段,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无污染能源与新型能源代替煤、石油等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缓解能源污染问题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未来,开阔眼界,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向神秘的海洋深部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海洋、生物、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的生态转化。

三、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

“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是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6]因此,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将科技重新置于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就目前来说,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现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就是一个契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定新型的生态化策略,发扬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

(一)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养成了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价值观。这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优化资源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我们必须转变工业文明价值观,新建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并进,永续发展。一方面,从价值取向来说,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多位一体的创新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获取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运用工具-技术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确保人类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目标来说,生态文明超越了工业文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历史局限性,其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开发与使用绿色生态科技解决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

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自身的优越性、可行性,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同样如此。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首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化科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其次,构建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国家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法律政策。通过制定法律来对这些错误理念和为之产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例如,《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最后,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优势。“一个社会科学上的成功依赖于它能够把更多的自己的天才输送到科学中去”[7]。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发展,科技人才是动力。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支持,才能吸引一大批最杰出的人才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三)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合二为一的思想观念,更是一项新型的、有益的生态化技术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化思想为行动,化理论为实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科学技术的手段运用到现实生活。但从应用范围上讲,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领域比较广,所以,我们必须先从重点、具体领域着手。我们可知,农业、工业、服务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支柱性产业,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首先从这三大产业推进,实施生态科技管理,逐步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工业科技创新、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迈向一个新的领域。具体而言,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改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推广多样性生物农药与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工业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工业污染、工业废物治理技术,实行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在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方面,创建生态环保的服务链,保障绿色化消费方式。总之,实施好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必将加大生态思想的深入,拓宽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N].人民日报,2013-05-09.

[3]高文武,王虎成.简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J].江汉论坛,2012(2):47-50.

[4]陈墀成,余玉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講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6][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77:237.

[7][美]默顿.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5-266.

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新型的高速公路层出不穷,如环形高速公路、立体型高速公路等。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代表国家的发展水平,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保障。也因此,在新时期下,对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探究发现,传统的政工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情况,其无法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创新

高速公路,顾名思义,是高等级的公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高速公路指能够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和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并且,其能够适应120公里/小时或者更高的速度。由此可见,车辆通过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货品运输到目的地,降低了运送成本,带动了沿线经济。因此,其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进而提出在新时期下应如何创新政工管理方式。

一、传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是指对高速公路的相关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上文可知,高速公路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那么政工管理方式就是对开展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份重要保障,因此,解决传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创新政工管理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对传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员工组成复杂,思想差异较大。通过对相关高速公路公司员工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员工的组成复杂,各个年龄阶段的员工都有,因为受到的教育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想法有着极大的不同。此外,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引进了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新员工和资历水平高的员工学历不同,导致文化水平、思想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人贪图小便宜,消极怠工;而另外一些人激情满满,却没有发挥到正确的位置,这种情况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难度,限制了建设高速公路的进度。

2)缺乏统一的思想标准。由于相关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思想标准,使得政工管理工作无法准确的落实到各项工作上,并且高速公路线路长,设立的站点之间无法做到很好的交流沟通,这更加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党的政治思想管理,只是提出的大体的开展工作方向,各项细节工作却没有进行统一的划分,管理人员缺乏统一的思想标准,无法规范的纠正员工思想上的错误,使得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3)缺少政工管理方面的人才。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工作,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时,没有统一的招聘要求,使得招聘的员工工作水平良莠不齐,缺少真正的管理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耐心,在长时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效果。

4)工作环境差异较大。高速公路的线路长,既可能经过城市,又可能经过乡村,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员工的思想水平可能有极大的不同,也因此造成了政工工作开展的困难性。

二、新时期下创新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的有效策略

在新时期下,需要从传统创新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在吸取经验的过程中,结合目前的时代发展背景,创新政工管理方式。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管理

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促进作用,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由于有了统一的标准,政治思想管理人员也能够合理的开展工作,激发员工的热情,规范企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为解决员工思想复杂,思想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可以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政工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有一定的了解,对问题存在较小的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问题较大的可以进行裁撤或将其掉到别的工作岗位上,这样就降低了员工们的思想差异,员工也可以向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工作。

(二)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水平

时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员工的思想素质水平却无法在短时间的范围内就发生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水平。虽然目前政工管理工作的标准细节还没有统一,但企业可以在党的政治思想大体方向,通过政工管理人才自行对标准细节细化,形成统一思想标准。在企业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训工作和政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下,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使高速公路企业获得新生。同时,为有效的提供员工思想素质,可以从外引进高素质人才,共同组织政工工作团队,并要求政工工作团队全力配合企业工作的开展。

(三)培養政工管理方面的人才,有条不紊的开展管理工作

高速公路企业要想成功的发展,就必须员工上下团结统一,有着合理的奖惩制度,思想政治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具备这些要求,企业才不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培养政工管理方面的人才,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部门的工作。政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管理,当企业领导部门提出的措施不符合党的发展目标时,也要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向领导部门提出自身的建议,打造出具有党风廉政的领导部门。

在领导部门正确的领导,政工管理人才充足、员工思想政治水平高的方向下,高速公路企业一定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走向世界的前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政工管理工作的开展顺利,高速公路企业上下团结一致,才能够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不断的发展,承担起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为了能够保障政工管理工作开展顺利,必须在传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党的指导方向对政工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为高速公路的正常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丽.关于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413.

[2] 毛莉.论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5,10:146.

[3] 缪德良.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剖析[J].法制博览,2015,25:287+286.

[4] 何霞.谈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创新[J].广东科技,2014,10:209+214.

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环节的特点,基于形成性评估,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教学能力构成 教学能力发展 形成性评估

1.本研究的背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多采用电子音像、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提供有一人一机的教与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其教学特点如下:“英语教材多媒体化,英语资源全球化、教与学个性化、学习合作化、自主學习网络化、教学管理自动化。”(康萍,2009)随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被“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取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涵。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可以定位为基于“教”的课程设计者、教学研究者、知识传授者,和基于“学”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者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者(牛贵霞,2007)。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理论分析

2.1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李红萍(2009)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能力的构成包括:(1)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执行能力,包括实施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实施具体教学计划。(3)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对所选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判断的能力。(4)教学创新能力,指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教师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5)专业发展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

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专家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结果,本文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每个教学环节的基本特点,将分别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不同教学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体策略如下:课程准备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教学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和教学执行力;网络自主辅导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教学监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后教学研究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2.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性评估的特点及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评估是基于课堂和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发展为基础,对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估,注重评估内容综合化,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估过程人性化。

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评估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估。形成性评估是一种为了强调和改进教学过程的评估,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矫正方案,也可以评定实现目标的教学行为和成绩,起到强化成绩的作用。二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发展性评估。形成性教师评估以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为立足点,不再将评估结果与解聘、晋级、加薪等联系起来,而是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的一种策略。三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性评估。多样化的评估内容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等。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电子档案、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实时观察或者在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方便易行。然后采用现代的数据分析方法,提取有用和真实的数据,采用图表形象化地展示评估结果,编制评估报告,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估应遵循:一是专业化原则。即评估主体专业化、评估内容专业化和评估过程专业化。评估主体是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评估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评估过程包括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辅导阶段和学生成绩评估阶段。二是激励性原则。所谓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估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估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估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三是自觉自愿原则。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形成性评估对于教学能力产生的影响,自愿参加评估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教师自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关注教学的过程、课堂用语、学生反映等。

3.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根据教师能力的构成,结合形成性评估的特点,可以利用以下四个策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

3.1利用电子集体备课,对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电子集体备课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一种新颖的备课方式。它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海量的信息交流,需要教师采用微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在集体互动的备课过程中,构架科学的教学环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手抄式备课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实用性、便捷性等特点。通过制定规范的电子备课制度,学校可从备课交流平台,随机查阅教师的备课情况,及时跟踪了解教师的备课数量和质量,并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与修改意见,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电子集体备课小组是由性别、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的,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它是经过合作设计的,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能为以后的小组活动留下宝贵的资源。它既着眼于发挥教师集体课程备课的优势,又考虑到了教师个体化活动的重要价值,达成了课程备课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很多老师同时上一门课,在教研室可以通过说课和教案检察的方式,对于大家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大家对说课人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进行修改,直到能够满足需要。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形成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一阶段能够真正认识到评估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才能够在下一阶段真正实施。

3.2利用教学观摩,对课堂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估,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和教学执行力。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主要方法就是教学观摩。宏观意义上的教学观摩是指亲临某一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微观意义上的教学观摩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课堂活动的数据,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监控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要达到“真行实效”的目的,必須实施有效的观摩方案,针对不同的观摩目的,开展各种不同的观摩形式。教学示范性的观摩形式,不介入任何评价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的观摩,趋于终结性评价形式,作为考评依据;以被观摩者自身业务技能发展为目的的观摩,趋于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张海燕,2008)。Stones(1984)认为,以指导和发展为目的的观摩形式是相当重要的,它将观摩者的工作重心由评估型转向指导型,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对教师的教学和业务进行指导,才能达到教师自身业务发展的目的。它是一种观摩者与被观摩者之间双向作用的行为,不仅促进了教师职业的发展,还对观摩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观摩者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和与学科相关的观摩方案,还要求观摩者具备一定的言谈技巧,懂得一些心理学、教学法和相关学科知识等。所以,观摩者的队伍往往应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学科带头人、督导员或视导员。

3.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自主学习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监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监管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现在课堂教学是在多媒体和网络中实现的,学习者在网络自主的模式下,主动地汲取知识,充分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个人的目标和学习特点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网络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能够使教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完善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本信息能力、教学信息能力和研究与发展能力。教学信息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有效促进大学生培养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包括:网络教学日志、教学资源上传、网络资源浏览次数、教师成长日志等,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以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3.4利用教学研究,对教研活动的形成性评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新时期的英语教师不仅应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是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教师。所以,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了解科研前沿理论,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从中汲取知识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需要把教学实践中好的经验、体会归纳总结并升华为指导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康萍.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张波.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3]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4]李红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视野下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J].读与写杂志,2009(12).

[5]牛贵霞.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7(1).

[6]张海燕.教学观摩: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英语语言文学与研究论文集,2008.

本文为邯郸市科技局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34201100。

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总而言之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从信息论角度看, 德育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学校德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的程度, 而要取得相互的认知和理解, 必须使两者之间的信息通畅, 做到“上情要下达, 下情要上达”, 即辅导员要充分认知和了解学生状态, 学生要充分理解辅导员的要求, 这是辅导员最好的桥梁和纽带。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辅导员, 要热爱本职工作, 要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严于律己, 并且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育为本, 德育先行”。?辅导员工作是育人的工作, 是一份崇高的工作, 同时也是一份永恒的工作。

2 发挥纽带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

2.1 协调校内教育影响

1) 辅导员与科任教师的协调工作

科任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一个班里有多位任课教师, 他们的教育对象相同, 但各门学科的特点不同, 教师的思维方法、教法各异, 为了使他们保持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教育活动的协调性, 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辅导员的协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况且任课教师与家长, 与学生的联系, 也需要通过辅导员来调节。因此, 只有通过辅导员的纽带作用才能形成一个目标一致、互相信赖的教师集体。

为此辅导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协调工作:主动与科任教师联系;主动向科任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情况;聘请科任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班集体的有关活动。

2) 辅导员与学校其他教育者的协调工作。

其中包括依靠学校领导开展班级工作, 特别重要的是要把班级的各方面工作纳入整个学校工作的轨道, 使班级行动与全校行动协调一致。

2.2 协调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教育的好坏与社会息息相通, 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是奠定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 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下,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能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就会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反之, 就会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

2.3 协调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以外的宣传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对年轻一代和人民群众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社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提供了机会, 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还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校外生活, 将学生旺盛的精力引向正确的轨道。社会教育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但它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和可控性, 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意性, 难以控制, 因此, 社会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和协调, 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协调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首先加强学校、辅导员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其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协调组织;再次要及时把握社会信息, 协调社会教育;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

3 以人格塑造人格

教育实践有力证明, 辅导员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所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力量。辅导员的工作主要的是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 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 “身教重于言教”, 这种影响力胜过教师千百次的道德说教。因此我认为辅导员就是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 因为这不仅是施教之本, 更应看作是一种施教艺术。做为辅导员, 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是教育的基础, “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辅导员的教育只有学生理解、认同后才起作用。而师生感情宛如一个水中的总闸门, 不论什么教育, 都要通过它并被其筛选。如果师生感情好, 学生自然会打开接受教育的闸门, 你的话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心田, 产生积极的效应, 与学生本身向上的愿望结合起来, 化作进取的动力。辅导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关心学生, 为学生分解忧愁。对贫困学生, 积极帮助他们争取勤工俭学, 使学生真正感到辅导员确实像家庭中的长辈, 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拥护、支持和尊重。在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中, 教师的实际行动是无声的教育, 在有些情况下, 千言万语的说教, 不如教师的一个实际行动。平时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因而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4 以工作促成长

辅导员除了一般的教师品格之外, 还要求有更丰富的人性和理解能力。辅导员工作是对个人素质、修养的提高。素质是一个人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的、性格和教养的特征的综合, 也是一个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基础。人的素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构建过程, 在人的素质的全部内容中, 有一部分素质是和他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 一个人一生中可以变换多次职业岗位, 在各个岗位上, 人必须不断学习——修养——锻炼——提高, 以满足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实现他的职责, 关键在于他必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 这种职业素质就是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可谓是“蕴蓄于中, 形诸于外”, 充分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 辅导员必须首先要在各方面从严要求自己, 作好学生的表率。因此辅导员工作是师德修养的大考验, 没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心是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无我之境”, 做好辅导员工作, 就应该达到这个境界, 这就对一名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富有牺牲精神, 视学生为亲人, 任劳任怨, 甘于寂寞, 这样才不愧于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称号。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说, 这也真正可以提升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纯粹、更有格调的人。

5 总结与建议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极其艰难复杂的灵魂工程。2 1世纪的辅导员工作观念, 要由为应试教育效劳转变为素质教育服务。辅导员应由严父慈母型变为朋友伙伴型, 由保姆型变为教育指导型, 由事事管束向处处引导转变。引导学生做人, 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前面的行程也许波涛汹涌、礁石林立, 但我相信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但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认识不够, 未能组建一支精干的辅导员队伍。在此, 笔者希望各教育部门认同辅导员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辅导员认识本职工作, 不断完善, 多谈谈亲身的经验, 互相学习, 以此更好的促进工作。

摘要:在《教育部令第24号令》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本文从辅导员的职责、人格、成长以及辅导员的纽带作用等方面进行闸述, 着重分析了辅导员的人格和辅导员的纽带作用两个方面, 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为开展辅导员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新政策,辅导员,职责,人格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令)

[2] 闫春三.班级绿色管理的零概念[J].班主任之友, 2004年.第七期:13~15.

[3] 李春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时期背景下的市场特征

纵观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市场环境, 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 全球化经济。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下, 市场经济倾向全球化发展, 市场中的资源与信息极大程度的进行共享[1]。一方面,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给许多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 也将企业带入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同样, 市场营销在此背景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能够更加迅捷的获得资源与信息,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企业面对的消费者群体更为广泛, 因而使得市场营销的覆盖范围也更为广泛。全球化的信息共享让市场营销的对象逐步扩散到全球, 对营销的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过去的营销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全球化的需求, 市场营销针对各个区域不同的营销重点, 策略以及模式需要迅速地进行更新与适应, 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迅速地抢占市场, 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第二, 高技术化经济。在新时期背景条件下, 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经济与生活的许多便利, 也造成生活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2]。技术的发展让信息可以在转瞬之间进行传播, 同时也带动全球化的物流发展, 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 并且实现共享。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更加便捷, 更加直接。这一切的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 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市场营销的全新模式大量的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工具。在很多时候, 市场营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广告的投放, 促销活动的策划等传统方式, 更为高端的模式是通过互联网, 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等形式对品牌或者产品进行病毒式的传播, 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在这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 获得巨大的利益。

二、新时期背景下市场营销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传统的市场经济环境出现变化, 市场营销的模式也相继发生改变, 相继出现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等方式[3]。这些形式的营销随着市场环境等变化还在不断的成长, 技术手段的不管更新也让这些营销手段不断地进步, 逐步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主流市场营销模式。总的来说, 新时期背景下市场营销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市场营销限制被打破。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中, 存在着时间, 空间, 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些限制。不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互联网经济, 都是虚拟的经济市场, 没有时间, 空间和场所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的营业, 并且针对任何客户提供基本相同的客户体验。这也就给市场营销的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实现覆盖区域, 人群, 时间更为广泛的营销模式。诸如全球化的广告投放, 品牌营销方式等等。营销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实际销售场所区域的推销活动, 营销的对象与根本目的也逐渐转变为对品牌, 企业形象等。

第二, 更加便捷的支付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多种多样的支付手段, 并且支付的手段还在不断地发展, 变得更加便捷, 更加安全。支付手段的创新提供给客户更多的购物选择。过去因为支付手段而不能进行的交易, 诸如海外交易等也因为支付手段的创新而变得更加便捷。消费者因而可以面对更加广阔的全球化市场, 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而企业以及经营者也因此能够面对更为广大的消费者, 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 因而需要更加全球化的市场营销手段针对自身的品牌与产品进行营销与推广, 甚至是品牌直接接入多样化的支付手段, 本身也是一个营销的热点,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可以让品牌迅速扩大消费者群体。

第三, 市场营销的传播更加迅速, 范围更加广泛。市场营销的效果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样化的传播平台而变得更加的有效。许多企业在网络上, 各类互联网平台上投放广告进行宣传, 覆盖面更加广泛。大数据的技术同时实现了广告等营销方式的精准投放。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企业可以将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潜在消费者筛选出来, 进行精准的营销, 提高营销的效率与成功率, 并能降低营销成本。当然, 新时期的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等方式的迅速与便捷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若有不良信息, 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 未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 企业应当运用好当下的市场影响模式, 慎重的选择促销策略与产品策略, 开拓合适的营销模式。

传统的营销模式固然还有其发挥的空间,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市场营销的模式是灵活的, 多样的。根据企业的品牌定位, 产品属性, 应当将传统营销与现代的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充分地进行结合, 在不同的渠道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整合, 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的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发展给传统市场营销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市场营销模式也针对新时期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企业在当下的环境下, 应当从自身品牌定位, 产品属性出发, 选择合适自身长远发展的市场营销模式, 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的巨大效用。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营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然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 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当前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以及对应的市场营销模式演变及特点。

关键词:新时期,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一翁, 张欣瑞, 尚会英.微信与蓝墨云班课的应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7 (1) :157-158.

[2] 邱媛媛.“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J].电子商务, 2017 (6) :78-79.

新时期工作下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各部门对农业生产的总体要求日益提高。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非常重要。基层农业技术直接关系到农户经济收入的提升。分析了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推广效益提升的相关措施,希望对提升农业经济水平有所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巨大,农户依托农作物种植维持生活,国家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农业技术推广到基层中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在科技与政府和农户之间组建桥梁,实现农村生产模式改革。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的阻碍,影响了科技进步,这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战略协调,促进农户经济水平的提升,需要大力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实现机械化。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是发展民生的重要保证,农业技术的发展是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在农业技术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纵观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只有坚持走科学技术道路,才能确保农业的生命力,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无法适应人口增长的速度,在此阶段,没有科学技术含量的农业技术仍在农业活动中占有相对普遍的地位。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强国的地位,必须积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是农业技术的重要产物,农产品的质量也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群众生命安全将对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积极推广农业科技生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可以改善农产品的销售状况,促进农业经济的积极发展。我国的发展道路上尽管农业群体相对较多,且城市化趋势持续增长,但农村群体仍占很大比重。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农户的收入越来越多样化,农产品一直是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基层农户可以在新农产品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农产品品质。这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将培育出满足社会流行的需求,促进农户经济收入提升,从而加快农村建设。

2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的若干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模式简化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基于离线推广,许多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科学技术人才选出每个地区的推广代表,培训新的农业技术并开展区域推广项目。但是,一些推广代表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能力,无法完全掌握技术原理,甚至许多推广代表都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推广相对困难。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科学研究人员仅负责知识教育,不负责未来的晋升,因此,在晋升后期的推广员工与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较少,无法在短时间内增加宣传规模和受众群体,无法解决农业技术晋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2.2   农户缺乏学习意识

首先,由于农户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农户抵制一些新的农业技术,认为新技术不仅会破坏原始的生产模式,而且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来学习新技术和购买新设备。其次,大多数农户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甚少,且學习能力较弱。最后,农业技术推广不足也是导致农民缺乏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阶段,农业技术宣传仍采用受众较少的传统宣传方法,例如报纸、广播、宣传等。由于文字宣传材料相对无聊,难以引起农户的阅读兴趣,导致农户对农业技术的优缺点不了解,对学习农业技术也缺乏兴趣。

2.3   缺乏扩大农业技术的资金

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实行补贴,但现有资金不能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首先,在这个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使用的公共关系资金和推广的雇员薪金总额正在逐步增加。为了充分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其次,新机械和新农业技术的成本较高,推广优势不足,因此,单从成本角度思考,许多农户仍愿意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3   扩大基层农业技术的措施

3.1   不断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切实加强地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进一步解决体制、人力、资金、人事待遇等实际问题,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其可以参加城镇推广技能的工作。

(2)完善技术推广,重视政策推广和社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需要和国家、地方对新兴技术指定的优惠政策进行推广,发动全体农户了解新兴技术,从而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同时,工作人员应结合市场粮食价格信息,为农户的种植结果进行科学的规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从而有效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提升。

(3)收集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反馈意见,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改革推广方案和管理体系,形成差异化的农业技术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

3.2   建立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

农业技术推广首先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高度的责任感,并真诚地为农户服务,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有专业能力,能够及时解决农户的种植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型,系统的人才引进、评估和培训体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人力资源引进方面,地方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地方农业高校的合作,积极招收农业种植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作为促进农业专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关于人才评估模型,应定期使用问卷调查和农业机械设备,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时更新想法,牢牢掌握农业技术的使用。同时,在基層农业领域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中,受过高等教育和真正人才的雇员必须发挥自己的职位力量。政府还应恢复农业,通过建立技术人员的职业,改善薪资结构,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相关保障,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更好地对其工作进行完善,为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2]。

3.3   采用丰富的宣传方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传统的离线推广转变为离线和在线推广的结合。首先,建立线下农业技术推广分支机构或农业技术示范区,聘请专业的科研人员促进推广分支机构或示范区的长期推广,以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 +”技术来扩大农业技术潜在客户的规模。例如,可以建立一个特殊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站,以便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同时可在互联网上提出问题并与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实现一对多的推广方式,农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农业技术知识。

3.4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1)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同时,政府应调整资本投入比例,并通过更新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补贴[3]。

(2)政府可以与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地方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合作,以扩大其融资渠道,并为促进农业技术提供足够的资金。

3.5   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

当地农业部门应使用广播和宣传册等传统宣传方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以便农户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国家受益政策和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信息,从而改变农户思想观念,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改造项目,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技术改造并不容易,需要当地农户的积极参与,同时还应支持农业部门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的差异进行比较,在农民的思维方式逐渐改变后,就有可能提高农户积极性。此外,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当地农业部门应全面掌握农户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推广技术和科学研究技术,确保简单的操作程序,及时追踪农户对农业技术的使用,解决相关问题,满足农户对种植农作物的需求[4]。

4   结论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加以改善传统的种植观念,促使农业发展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我国基层农业扩产部门应着力完善农业扩产机制,提高相关人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热情,促进农业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促进基层农业推广技术的创新和完善,改革管理机制,保证基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唐红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20,51(14):64,68.

[ 2 ] 唐旭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20):108,116.

[ 3 ] 徐能学.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研究[J].时代农机,2020,47(5):22-23.

[ 4 ] 郭恺彬.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2):32-33.

上一篇:三本院校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