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

2024-06-27

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1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作用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能促进高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强化高中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 将体育教学的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及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当面: (1)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身体形态、体育动作及学校体育运动器械等形式将学校的体育文化反应出来, 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学生的体育标准及行为, 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 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为学生们的学习创造和谐发展的体育文化气氛; (2) 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技能新教学,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精神的教学几乎不重视,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体育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相应的人文思想及精神, 使得学生们重视及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方式及途径

2.1 树立行为及学习榜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主要在于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及精神做好严于律己、用于规范、谈吐文明及言行一致,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 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及影响下会逐渐认识及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勇敢进取的体育精神及社会住核心价值观[3]。

高中生多数处于心理的敏感期及青春期, 对于一些体育明星关注的较多,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以一些体育明星作为榜样, 向学生们灌输体育明星身上的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注明体育明星迈克尔·乔丹说过:“每个人都尝过失败的滋味, 所以我能够接受失败, 但我不能接受从未奋斗过的自己”, 向学生们讲述迈克尔·乔丹在体育事业上付出的努力, 激励学生努力奋斗, 不断进步, 不害怕失败, 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及抱负。

2.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不仅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锻炼, 还应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及完善的心理,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要采用强制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及加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理想, 引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人文素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树立行为及学习榜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转变单一的体育教学方式,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等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及进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体育精神, 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增长学生们的体育技能, 还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及社会主义精神。为了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方式及途径, 笔者针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体育教学,融合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建, 陈俊钦.试探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核心价值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3 (1) :28-33.

[2] 黄正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红色体育文化意蕴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 18 (4) :152-155.

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高中政治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 也可以有侧重点的将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结合起来, 并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多样化教学情境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高中政治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阶段,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加上自身对外界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不强, 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 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高中政治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切实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政治教材内容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实现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的提升,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 享受健康生活。

2.2 高中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 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应试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课堂教学还是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虽然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得到了提升, 但是却并没有将其运用到行动中, 存在思想与行动脱节的问题。通过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能够将课堂知识讲解和学生行为素质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 使教材中的知识点变得立体和鲜活, 让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基础上, 提高了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3 政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3.1 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相结合原则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理性认知基础, 但是感性认知需求仍然很强烈, 而情感认同是唤醒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 因此高一政治课中渗透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原则之一, 就是要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 突出情感认同的推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颇为喜欢的一个课前活动便是课前时政演讲, 他们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以自己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同学选择朗诵的形式, 有的同学选择央视播新闻的严肃风格, 有的同学做成PPT配上自己喜欢的摇滚音乐, 有的同学则配上应景的红歌, 伴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 有节奏地朗读, 别有一番韵味。演讲的同学自得其乐, 听的同学也被演讲的同学所感染, 大家沉浸在演讲人设计的氛围中, 虽然新闻内容可能是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这些离我们较为遥远, 但是有了共同的感情基调却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3.2 价值判断与价值实践相统一原则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已经打破了在价值观上对教师的绝对认同, 他们很多时候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敢于表达, 而在此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适时地引导。如, 在一次公开课中, 有一个同学提出为了缩小收入差距, 可以效仿西方征收遗产税, 然后, 立即有学生反对, 认为这是对富人财产的剥夺, 不公平, 也解决不了收入差距问题。针对这种在现实中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采取的策略是对学生能够提出针锋相对的问题表示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征收遗产税解决不了缩小收入差距问题, 那么, 问题是出在哪里呢?国家应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 如何合理地征税?”在课下成立研究小组, 针对遗产税应不应征收及如何征收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班级中汇报自己的成果, 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念, 如:公平、自由等达成共识, 让学生在讨论中判断, 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3.3 内容分层与方法创新相兼顾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不同, 将其分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 为了凸显出高中政治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 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要开展内容分层教学, 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例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内容, 对学生来说可能缺乏切身的体会。教师在渗透教学时, 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多的职业, 例如教师、司机、医生等, 讲述这些职业中公民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 从而使学生对于爱岗敬业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体会。通过采用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也让学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 高中政治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策略

4.1 定位学科教学任务, 细化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学应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基于这一教学任务, 教师也必须结合以往教学经验, 探究高中政治内容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统筹方法。以往教师在备课时, 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 但是这些目标过于笼统。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尝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深入浅出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2 仔细研读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也进行了优化,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同步提升。事实上, 新版本教材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 例如在课程“政治权利与义务”中, 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法治”的基本理念, 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的基本理念。教师应当充分研读教材, 充分运用教材现有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主动进行关联等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3 充分结合学生特点,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 兴趣法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不仅达不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反而导致课堂氛围枯燥,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高中政治课的内容, 不断创新授课方法, 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兴趣, 在一种相对活泼的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在学习“生产与消费”这部分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两者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用学生接触较多的智能手机, 分析手机制造和大众消费的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和发表意见, 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2)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或是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通过科学安排任务, 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问题难度不宜多高, 可以让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能够从中悟出道理。

(3) 讨论法教学。课堂讨论可以为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意见、发表见解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模式, 包括小组辩论、全班讨论或专题讨论等。例如, 针对当前“老人摔倒应不应该扶”的热点社会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场讨论会, 将学生分为支持方和反对方, 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 又可以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让学生明白公民之间应相互关心、和睦友好,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应有之义。

4.4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使用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高中政治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应试考试的成绩, 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 学生可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遵守交通规则, 不随手乱扔垃圾,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 在体现良好个人素养的同时, 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要求。

高中政治是一门强调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 既要关注并深入挖掘教材, 又要依托教材内容和重点知识,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并自觉在生活、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摘要: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社会文化存在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健康和腐朽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由于自身的社会阅历少, 思想不成熟, 对于各种思想、文化的辨别能力差, 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高中政治课教育, 一方面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另一方面又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高中生能够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心态, 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高中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银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新课程导学, 2015 (7) .

[2] 成俊敏, 杜海.以支教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

[3] 徐霞, 贡和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例谈蕴含·融入·渗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 (16) .

[4] 郝春红, 赵晓敏, 乔昌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C]//“决策论坛——地方公共决策镜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 .2016.

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引领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从当前中国审计理论研究来看,其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审计的本质、任务、职能、作用对象等方面,而对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很少。从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审计本质建设及其构建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审计人必须审时度势,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审计队伍作为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不动摇,根据自身的特殊性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审计队伍的科学发展,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在处理关系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的综合,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其反映的对象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而且具有价值意识的特殊本质。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

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目前国内学者对核心价值观涵义的表述还不统一,本文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其涵义:第一,从国家审计需求角度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因为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国家审计是基于国家政治需要而产生,其生命源泉在于满足国家需求,因而研究审计群体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围绕审计需求去思考;第二,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群体的思维意识,它包括审计人员的事业理想和个人价值追求两方面的内容。第三,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本质特征,审计规律的反映、能够预测审计未来发展方向,经受得起各个时期不同审计实践的检验。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并对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为社会主义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构成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框架。倡导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审计群体间产生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从而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力,将审计事业整体向前推进。

综上所述,审计核心价值观就是主导审计实践群体有目的地选择审计活动以满足国家审计需求的意识形态。它在国家审计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理念,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国家审计”这一根本问题,是国家审计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审计群体对国家审计事业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对审计事业具有如下作用。

1.有助于审计群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审计工作者理解国家审计本质、坚定国家审计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念。

2.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核心价值观属于后者,能够约束、引导审计群体行为。中国正处于审计转型时期,许多问题和疑惑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深刻理解和把握审计核心价值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审计人员自觉地探索符合审计规律的实践活动。

3.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如果核心价值观无法引起共识,审计工作同时出现多个目标,就会使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无法达到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4.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者之间核心价值取向明显不同,中国国家审计文化与其他国家相比也独具特色,研究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极大地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研究。

三、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中国的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审计文化才能够做到特色鲜明、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可以说,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地位将直接关系到审计文化建设质量的好坏。然而,审计文化又是审计工作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理念、目标、功能定位及走向,对审计工作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传授,又要回归生活的现实世界;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又要打造社会主义特色的审计文化;既要关注审计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又要关注审计文化的资源整合;既要关注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对各方面的引领作用,又要强调引领的统一性;既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更要关注其具体实施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审计文化建设,还可以增强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职能,将其内化为审计人员的理想价值观念,形成一种为实现审计目标和理想而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的观念、实干奉献行为和文化氛围。

纵观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历程,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方式已由传统的制约性审计向现代的建设性审计转变,审计的功能已由查处逐渐向预防、揭露、抵御等“免疫”功能拓展,审计发挥作用的领域已由财政经济逐渐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更多领域延伸。刘家义审计长根据国家审计工作的新发展,及时重新定位了审计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审计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命题和“创新转型”的战略思路。随着审计职能定位的重新调整、审计战略思路的深刻变化,客观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时刻把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放在首位,积极发扬审计团队精神,圆满地完成审计工作的目标任务。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必须突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核心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建设过程成为审计人员不断得到激励奋进的过程,成为审计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成为新形势下审计机关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可以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推进审计创新转型、凝聚审计力量、彰显免疫功能等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精神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此时就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的价值体系,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来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的基础,当代审计人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有着各自的信仰和价值观,正因为这样,若没有一套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得不到统一,审计工作将会变得涣散,因此需要有一个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来维系,进一步丰富审计理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硬实力的竞争渐渐转化为软实力的较量,而在软实力中,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它直接反映到队伍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所以核心价值观是审计队伍拥有持久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障。社会主义审计是一项以第三者身份独立实施经济监督的活动,审计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审计工作展开的成功与否。 构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定审计人工作的原则。保持审计队伍的廉洁、高效是展开审计工作的前提,尤其是在当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构建核心价值观保证了审计人员在为人做事方面会坚持自身的原则不变,有了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就坚定了审计人员的审计信念,激励和引导全体审计人员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推动国家审计全面发展;构建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审计文化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根本,文化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对构建核心价值观,对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意义重大。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干部进入审计这支队伍中,确定一个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其必然性。破旧出新,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打破审计的历史传统理念,鼓励青年干部不断创新审计机制,在改造现有的审计队伍的同时,打造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纪律化的高素质审计队伍;构建核心价值观,对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意义重大。确定一个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其必然性。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没有现成的模板供参考,需要审计群体研究国家审计本质、审计目标、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审计、其他国家审计的差异和不同,更要比较中国审计环境与外国的异同,审计群体在思考问题、分析矛盾时应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的特征进行,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科研所.中国审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冯均科.以问责政府为导向的国家审计制度研究[J].审计研究,2005,(6).

[3] 马曙光.博弈均衡与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变迁[J].审计研究,2005,(5).

[4]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 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2005,(1).

[6] 吴宏彪.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灵魂的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 邢莉萍.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

[8]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Z].审计情况通报第14号,2011.

[9] 赵卫红.关于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认识与思考[J].各界(科技与教育),2010,(1).

[10] 马亚男,周洪杰.审计文化模式概说[J].审计研究,2011,(1).

[11]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

[12] 彭建平.国家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探析[J].中国审计,2011,(12).

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都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及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相当部分教师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后,能自觉地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两者是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個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字:海尔

核心竞争力

用户价值

两创(创业和创新)

海尔创业于1984年,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28年来,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的愿景和使命是致力于成为行业主导,用户首选的第一竞争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

“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其内涵是:打造产生一流人才的机制和平台,由此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同时,海尔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观念,致力于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适合企业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战略落地,抵御诱惑的基石。

一、 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用户价值上

(1)、“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复制。这一基因加上每个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2)海尔:用户价值为导向的网络化战略实践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给传统的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显然,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致力于互联网时代商业发展模式探索的海尔,为了更加贴近用户,如今已进入了第五个战略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

在海尔看来,“网络化”不仅是指互联网的运用这么简单,更是指市场呈现出的网络化特征,如用户的网络化及营销体系的网络化,以及企业相应的网络化资源、管理和组织。这就意味着海尔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 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创业和创新精神上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1)、海尔创业精神的传承

在海尔人看来,柯达公司的衰落就是因为有创新却没有创业。“创业,是创造价值的事业。不能说有价值,却未实现价值。”杨绵绵接着指出:“海尔转型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真的在市场体现出10倍速的效果来。”同时,她也指出这是一个实现起来很有难度的目标

在公司内部,张瑞敏和杨绵绵有个特殊的“手册工程”,目的是把过去类似的成功经营固化下来,供未来团队复制先前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复制过程中,这种手册要不断优化,以反映市场和用户最新的变化。这是典型的知识管理举措,而在海尔公司,我们看到在这样的工作中还暗含着某种创业精神的传承。 (2)、 海尔的创新竞争力

1. 海尔的创新表现在海尔的研发战略上

世界公认的名牌企业所具备的要素中技术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技术是名牌的计量,世界上所有的名牌均已独创性闻名于世,而技术主要是靠企业和实验室的研发,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在于企业自己的研发,尤其对市场的把握,唯有市场才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正因为如此,海尔提出:“买点开发先于市场开发,市场开发先于产品开发。”这是海尔自主创新的诀窍。 a) 企业家是海尔创新的发动机和灵魂

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领导人制定了海尔的技术创新目标:创世界名牌。只有质量过硬、性价比合适,才能够赢得市场,创立名牌。 b) 海尔创新的主要制度——市场链

海尔的市场连就是在集团的宏观调控下,把原来单纯的行政机制转变为平等的买卖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为一系列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左右岗位之间互相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也就是“市场链”。

c) 市场工资是市场链的支点

海尔的市场链中把全体员工变为经营者和创新者的支点就是利益,海尔在利益方便处理得恰到好处,使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企业发展和员工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是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学习的样板。

2 . 物流创新模式

海尔的物流创新模式是海尔制胜的强大武器,也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具体表现在: a) 海尔的“一流三网”

“一流”是指订单信息六流,“三网”是指群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用户资源网和计算机信息网。海尔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为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服务,实现了三者的精巧结合。 b) 海尔的“购运存”

海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客户管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物流创新结合起来,它能够引领海尔客户关系不断改进,成倍增效应扩大着海尔产品的销售量,大大提高了海尔的无形资产。 c) 海尔物流模式实现的条件

海尔物流模式的时间涉及到业务流程再造、质量战略、组建供应链、供应链的管理、互联网支撑的物流信息管理等等多个方面。 (3)、 企业文化创新

张瑞敏曾说过,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这便是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 企业的灵魂

海尔的价值观只有两个字:创新。多年来,海尔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海尔文化中包含了某些关键的信念,包括以下几个最重要的方面:  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 持续进步和不断创新的可能性  对客户需求的满足 b) 企业文化建设

海尔集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管理部门,即企业文化中心。运营品牌,主要要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并输入文化和管理。把海尔的模式进行复制,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从而积累企业竞争实力,使海尔的一大法宝

结束语: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如今的世界洪流中,海尔面临着诸多机遇,但是也有挑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海尔的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品牌运营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海尔做国际品牌运营商基础较好,可比性也比较大,但是何去何从,一定要尽早作出定夺,其次要适度强化中长期研发,为海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储备。如此,海尔不仅会在将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使中国的品牌享誉世界,为我国其他企业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 舒化鲁 《决战时大竞争力》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张清亚 《论企业之核心竞争力》

3. 邵振廷 《海尔物流创新模式》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胡泳

《张瑞敏如是说》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2002年9月张首席在经济日报海尔再造研讨会上的讲话 6. 百度百科

核心价值观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句话,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人们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看法,就是核心价值观。举个例子,有一首诗,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诗人心目中,核心价值就是“自由”。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的。

一、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整个教育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或信仰。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你所回答的内容就是教育核心价值观。我想,大家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认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现为三个层面:

1.教育意味着启蒙人。启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新世纪的今天,启蒙意味着什么?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呢?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有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寻找‘人何以为人’的答案。”?今年杭州发生的人行道撞人的“70码”飙车事件,飙车的年轻人在事故现场那种得意十足的情景再次敲响了我们关于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生命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重塑价值观、建构新道德、改造国民性,应该是新世纪启蒙的主题。启蒙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教育——文化的道德的制度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2.教育意味着解放人。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奥秘,其实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21世纪,人类已跨上信息高速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等到空前突破。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教育在新世纪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上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这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有分析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我们应该看到在3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教育的能量还没有充分释放。

3.教育意味着提升人。大家知道,我国是人口大国,却不是人才强国,是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这其中的根源与我国的教育息息相关。当今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与科技的较量,实质上却是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市也提出了人才兴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等战略部署。近日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推动临安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育,依靠教育来提升人。近年来我市教育紧紧围绕“持续均衡协调快速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奋斗目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办好优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当今教育核心价值观失落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使社会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商业色彩,在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真空”。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导致教育行业核心价值观出现失落,主要的原因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导致“拜金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代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对于价值的指向则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把价值的主宰——人本身忽视了,而是转向了物的方面。社会往往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这已成为风气。这种风气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这块阵地。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不占优势,并且很多的地方普遍偏低,这也导致教师心理失衡,价值失落,继而产生“拜金主义”。

二是基础教育体制性缺陷,导致“功利主义”。我国教育计划经济的体制性缺陷是明显的,高考指挥棒仍在,这就导致教育功利主义的蔓延。教育功利主义是一种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当前,功利主义已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角落,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学术腐败等等都是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教育功利主义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破坏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全球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导致“个人主义”。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期,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会责任、公共意识的淡化,个人本位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经济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当代经济社会转型也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当代人们的义利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倾向于自我利益本位。使得社会关系复杂化和矛盾化,容易产生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人们缺乏一种公共责任与公德意识。

三、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存在的意义的追寻,始终伴随着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一句话说得好“尊严养人”,教育核心价值观最能体现教育这项工作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迫切需要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讲: 1.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安身立命的需要。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需要并形成理想信念,是由于人们需要在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中为自己寻找一种确实性,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之所在,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教育是一种职业,同时更是一种理想,职业使人“安身”(生存),理想使人“立命”(价值)。职业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就是事业,作为拥有理想有所追求的人来说,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事业,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幸福感。 2.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需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一点精神的支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家园,需要一个归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的精神家园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有的精神支柱、精神根基和精神寄托,它是教育工作者主体性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标志。同理,我们强调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构建教育的精神家园,为了一片美丽的芳草地,为了让我们的灵魂可以诗意的栖居。

上一篇:好想再当一次小学生范文下一篇:会计辞职报告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