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范文

2023-09-19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1篇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 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2篇

摘要:校企合作以及产教结合是两个有效的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大学首先要培养与整个社会相融合,专业基础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管理人才、创作人才、技术人才,目前正通过更多的校企合作逐步改善教育。产教结合大大提高了高端人才的持续培训質量,其人力资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最终要求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融合模式

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校企合作是学生与企业之间最初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元合作模式[1]。”它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学习知识和企业理论与实践的方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共享各种资源和相关信息的双赢局面。“产教融合”是指高校、政府、行业及用人单位等共同合作,按需开设专业,为使专业教学与产业互惠互利,需要扶持,逐步形成集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模式。正规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紧密结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是具有双重主体特征。多方共同发力,进行互动整合培育人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积极教育基础教学和其他工作;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专业培训,从而可为学生创建理论知识应用的机会与环境,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发展。

二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集合了多种教育教学要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用人需求设置课程,要注意结合工作加强技能的训练,将训练发展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与学校的理论实践相结合。

三是教师大多是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2]。”

四是能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理论知识扎实,实习实践经验丰富,上岗后可立即顶岗工作。用人单位直接选择参加人才培养,对学生有全面了解,可增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认可度,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国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2.1日本校企合作现状

日本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框架取决于政府,大学和商业企业。市场体系为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合作。第一,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使校企受益。学校和企业之间进一步合作的外部和内部高质量资源应相对集中于市场需求。政府指导和技术发展需求上,而大学的内部功能和利益及其特定要求是激励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这些要求必须符合双方的利益,并导致双赢,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合作。第二,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必须适合额外的利润模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直接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实现互惠互利,以双方的利益为重。选择合作伙伴后,重要的是要确保合作伙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实现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校与学校企业之间的紧密伙伴关系必须通过分享利益来体现互惠互利。校企合作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是互惠互利,互利共赢。在财务上,当前学校和企业形式通常包括固定支付、提成支付、混合支付和按股支付。通过继续采用创新的方法来扩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开发灵活的科学技术以分享利益,可以互惠互利并取得积极成果。同时,应对风险分担做出积极评估。第四,学校必须积极进取。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认识到政府,大学和企业的集体有效性,并认识到优质教育与社区需求之间的有效联系。校企之间的高质量合作需要三方之间的密切合作。

2.2美国校企合作现状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首次提出了合作教育的构想。1909年,美国新成立的工程学院根据这种模式在全校积极开展了正式的合作文化教育计划[3],”并规定邀请几乎所有学生参加。1917年,辛辛那提大学的正式合作学校教育计划从两个主要项目扩展到企业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期,美国学校和企业开展了正式的合作文化教育计划,这是合作发展的黄金时代。地方政府、学生、企业自身以及学生和父母的四维空间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美国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技术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校企合作的总体规模达到发展的高峰。纵观美国在中国的合作与教育历史,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

(1)政府政策。“《高等教育法》明确创建了合作教育基金,《职业教育法》最初创建了单独的校企合作基金,《珀金斯法案》将合作教育的融资制度化,《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形成校企合作。《职业培训合作法》的中心地位扩大了校企合作领域[4]。”政府对于合作非常重要,政府积极执行有效政策,发布有关文件,支持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的核心利益,严格监督企业履行义务,鼓励企业积极合作。学校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其他方式提供了最基本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从而可以迅速促进校企合作,然后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保护利益,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影响力。

(2)学校重视。学校显然可以培养学生以适应将来在公司工作的需要,并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力量。因此,学校强调增加计划实践并及时调整公司教学和当地就业市场的重要性。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训计划总体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趋势。除人员培训外,学校还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并正在积极发展与公司的“技术基金”关系。当学校在公司进行研究项目时,无疑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与生产紧密相关的技术研究指导。

(3)企业配合。如果企业要长期发展并生存下去,那么对人才的需求就很大,而以专业背景安排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公司愿意与学校合作,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公司。同时,企业家在学校担任教师的角色,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同时,公司通过购买大学研究成果或与大学教授建立“技术基金”式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

(4)学生积极。学生们注意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积极有效地与学校和企业合作,这使得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有效。当然,多年来校企合作得以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和学校带来好处,并且双方都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3当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具体实际来看,高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模式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探讨制约校企合作教育的影响因素,笔者进行进一步调研分析,通过深入访谈,总结出校企合作的现存问题。为此,笔者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驱动因素做进一步调研分析,通过网上给企业发电子问卷,回收问卷率68.4%,本次参与答卷的企业涵盖多个行业,基本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校企合作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上,“占比最多的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社会经验,比例为56.4%,其次是专业技能不强,不能直接上岗与流失率高,做不长,比例都为53.8%,另外就是职业道德素养不好,缺乏爱岗敬业精神,”[5]比例为23.1%(具体数据见表1),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造成。

3.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校企合作其实就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也是需要双方的责任意识去进行支撑。从目前的冲突进行分析,企业的积极性确实是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真正落实的主要原因,但是职业院校也具有很大的责任。首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中存在很多的不对等关系,由于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学校更需要来自企业的资源支撑。也正是這样导致职业院校在整个校企合作工作中缺乏一定的主体性,面对具体的事物缺乏一定的决策能力,在教育育人的工作上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职业院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进展中存在过多的压力,而且院校由于缺乏一定的话语权,所以职业院校会选择逃避自身责任,将教育工作中的失误矛头直接指向相关企业或者政府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始忽略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只关注到他人身上的问题,而不会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其次,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大量的资源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教职工的工作负担,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形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也是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选择逃避态度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校企合作失去了本质的意义。

3.2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产教结合培养优秀人才有两种模式,可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但当前,高校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整体师资力量水平还需要提高。学校提供给在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相对偏少,缺少企业培训和管理的经验,不能很好的将产教融合的经验教学传授给学生,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实践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科学而合理的建议,学生的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尚未与校外优秀教师和业内知名专家建立起长期的基础教学理论和实践合作的长期模型。教学或兼职辅导的方式也使中小学教师的优秀管理人才更加流动,极大地降低了专业教学在校企合作教育和产学结合中的良好效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短、内容少,学生实习效果不佳,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必然难以适应,使得实习效果不佳。

3.3校企合作培养形式过于单一

从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两者的组织类型来看,学校从事的教育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产品,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创造性价值。而行业企业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属于一种经济组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会更加关注其中的利益性质。也正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属性存在本质差别,导致两大主体在价值观念、利益需求、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也正是这些差别让双方在进行合作时不够积极配合,效率得不到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双方在进行深度合作时受到了资源矛盾的限制,让合作不能很好地开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正式合作实际上相当于重点高职院校与工业制造企业之间逐渐形成的连锁战略联盟。“我们所讲的链式战略联盟其实就是指从事一些合作项目的伙伴分别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者技能来进行组合,来弥补当下组织运行中的不足[6]。”通过对链式战略联盟的合理应用,让资源得到了合理化的互补与丰富,将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进行巩固,实现共赢的状态。链式战略联盟在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教育,在合作时希望有关企业可以结合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设备与场地。

对于行业来说,则希望学校能够通过技术训练来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进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整个的逻辑分析过程中,这种链式战略联盟确实可以实现合作双方之间的资源互补,但是忽略了现实中的资源依赖性,导致理想的发展蓝图无法真正落实。这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受到企业与学校之间性质差异的影响,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育人,所以也会希望企业能够积极投入到人才培养中来,但是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为了更好地发展还是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没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来。还有一点就是有关资源投入的不对称问题,企业为学生的教育提供场地等都是需要资金支撑的,所以导致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3.4校企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够

利益诉求是校企合作双方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当前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满足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在发展中的利益需求。因此,让两大主体之间开始产生分歧,部分企业可能认为合作过程“无利可图”,进而导致合作积极性极大地降低。这个“困境”牵动着当下校企合作的发展问题,具体而言,行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被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企业并没有关注到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潜在价值,进而导致对教育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够。企业是一个经济性的组织,在最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时的目标就是通过优质人才的利用,为自己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提升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应用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过分追求人才能够为他们创造的价值,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而短期内由于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丧失了原有的动力。

第二,就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注重技术人员培养,导致教育育人工作并没有得到全方面的培养。从一个角度来看,很多行业企业重技术轻育人的观念其实是满足自身应用的主要目标,培养技术性人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因此,很多这样的企业不愿意与普通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项目,而是选择一些优秀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也正是这样导致优质的行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好的企业进行合作,而相对于普通一些的院校却没有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局面导致校企合作发展失去了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业院校选择去和企业进行教育合作,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但是有些技术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发展,很多企业不愿过多地传授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学生即使获得了实践训练的机会,但是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因此并不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上,由于合作方认为“无利可图”导致对待工作没有积极性,整个合作过程缺乏实质性的转变。

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重要趋势已经得到不少职业院校、高校的重视。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是现代企业的岗位参与者和企业的受益者。为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笔者实际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企业认为院校与学生本人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仅仅为企业对职业院校的公益性支持。企业都是以谋求经济利益为最重要的方面,目前,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正式合作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利润。以一家为学生提供完整实习机会的公司为例,企业付出的成本不只是学生工资,还有学生的培训和带教费用,学生的管理和食宿开支,设备的损耗等。在学生与企业的联合合作中,企业付出了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但他们只能获得很少的利润,甚至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自然缺少动力。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表现出不积极性。

4提高高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模式应用效果的策略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对于校企合作的重点,主要有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实习基地、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等(见图1),对此,为完善校企结合的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对现有的机制建设和教育模式提出创新,主要解决策略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制定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规划”[7]。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调研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并据此来推动艺术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最新的高校动态及发展现状,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大纲,并对课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更新,增设相关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而且必须延伸到产业链。例如,表演专业系在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还要增设剧本片段、角色塑造、音乐音响、名片赏析、表演心理学等辅助课程,从课堂到实习全过程贯穿实践技能培育,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使他们更顺利地步入社会并真正实现学有所用、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2)建立人才共育机制,构建高校“双师型”师资库。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过程中,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的关键。高校要引入企业和行业的力量,共建“双师型”师资库,夯实师资保障。可以积极鼓励学校和专业中小学教师迅速进入公司进行在职学习和培训,以便学校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持续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前沿,以及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积累专业指导,在行业的运营经验。根据市场制定、修正、补充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邀请行业内专家与学校共建长效合作关系,充实并优化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师结构,激发师生的艺术创造性与创意能力及市场意识。推行校企“1+1”的专业双带头人制,使专业带头人能以较高的管理与协调能力,带领专业团队进行专业改革、项目开发等,要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参加大师工作室建设,参加学校培训,并与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3)“为学生开拓‘走出去’的机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8]”。多种方式共同建立学校模式,并定期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访问以稳定大学之间开展教学和作品创作的交流,为学生提供“走出去”的机会,共同进行合作培养。这样学生可及时掌握产业的发展资讯,将自身掌握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贡献的产能,从而真正将知识、艺术、经济链接在一起。校企共建实训和研发平台,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优化资源的配置,借助校外实训基地的研发与建设,开展多层次社会培训和服务,使学生在课余通过承接各种艺术项目创作等,感受文化工作场所的整体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有机会共同参与到较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中去,从而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提高学生为服务业提供快速发展的能力。从入学开始,我们根据技术人才的消费需求设置订单班和企业班,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学安排和初步培训计划,积极引导企业中的高级专家和行业发展相关专家积极参与开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教育专业和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大学生前往创业孵化器建设基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一站式人才运输,“认真培育创业项目,积极鼓励和资助自主创业,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发展和创新实现社会就业[9]。”

(4)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部门。通常校企合作模式的学校是高职,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可以的。大部分的学生让选择高职或者专修是为获取较高的学历和更加扎实的职业技能,但三年中职就读完毕想直接进入企业中的人也是存在的,同时我们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是一种静止片面的还需要完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学生在校内获得一部分的实训技能,但缺乏一个实际运用,我们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对接,比如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见习等,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并增强他们专业综合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一个共赢的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一部分经费问题;又可以实现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社会的对接,避免学生与实践工作脱节的问题;再者可以为企业提供优先选择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艺术类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拓展新思路,创新校企合作理念,产学结合三大模式和反馈机制,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基于以上关于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与总结,不难看出目前诸多限制校企合作深度开展的条件与不足。“对此,建议正视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配套设施等,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主体性[10],”赋予企业更大的权利,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并明确企业合作章程和完善的企业合作保障制度,让企业感受合作不是“负担”,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共“双赢”。

参考文献

[1]金宝森.浅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9(33):158.

[2]李增杰,陈晨,郭晓晓.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现状[J].科技风,2019(10):27.

[3]武天竹.浅析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现状及有效措施[J].东西南北,2019(21):87.

[4]耿春银,张敏,金英海,等.浅析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及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J].新西部,2019(27):63.

[5]崔淑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J].财会学习,2020(13):206+208.

[6]廖春花,古素梅.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以广东D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19(20):28-31.

[7]邓义江.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现状[J].今日财富,2019(11):216.

[8]韦秋杰.浅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成长,2019(2):22-24.

[9]宗林琳.浅析“校企合作”视野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读天下(综合),2019(33):1.

[10]王琛,胡新华.浅谈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8):78-81.

(责编:杨梅)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3篇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速,人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逐年提升。作为旅游三大支柱的酒店行业来说,也面临着发展机遇,但目前由于我国在酒店管理专业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导致人才供给与酒店需求之间出现断层,特别是无法满足酒店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酒店管理行业的创新与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的实践型技术人才,但校企之间的合作尚存在一些问题,双方应当积极对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创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达到合作双赢的最终目的。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客观选择。校企合作作为以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人才走向就业市场之后的竞争力和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具体的校企合作方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确立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设计,两者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最终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比于其他国家较晚,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

1.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需求

酒店行业飞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由于酒店管理專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在酒店中所从事的大多为基础的服务工作,在部分岗位上还存在着能力不足的情况。例如前台岗位缺少英语表达能力,财务岗位缺少实践操作能力,且部分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缺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内心价值观上缺少对于酒店行业工作的认可,造成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这一现状。

2.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学校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较为专注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上,缺少对于学生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具备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的推进需要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上,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校企双方需要通过协商,共同建立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合作机制,通过运行、评价、激励等方式保证机制的有效性。过程中同时需要注重对于专业课程的制定开发、专业教师的技能培养团队建设等等内容。

4.学生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通常会被安排到酒店中用工缺口较大的部门,很少能为学生提供换岗的机会,无法接触到更多岗位的工作内容。并且由于酒店方安排的实习岗位大多为一线服务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一线工作内容单一,劳动强度大,缺少专业性运用空间。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心理不平衡、放弃实习等不良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实习的最终效果。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1.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的完整性

企业实习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要注重与日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联系。在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学交替能力”,在以就业为结果导向的实习中,推进学生在实习中工学结合的能力。在学校为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论知识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习期间组织实习培训和实习管理,维护学生利益。通过酒店与学校的合作,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上的提升。

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当以市场的需求为结果导向,需要学校通过对于市场需求的严密调查,对于酒店行业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需求种类进行了解。并且,学校需要邀请相关酒店管理专业的从业者、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当中,让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相符合,培养出真正符合酒店管理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同时,对国外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和完整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操作技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出满足酒店需求的高技能酒店管理人才。

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学习当中。例如在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洛桑模式”当中应用的“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这一原则,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搭配,课程设置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岗位需求。在国内部分学校目前已经开始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由企业与学校联合制定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向,根据酒店的具体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让课程的设置更具有指向性,保障了学生的就业,提升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

3.加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教育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当今时代,酒店管理专业更需要加强对于具有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大型酒店的晋级考核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的外语能力,外语能力不仅应用于学生的工作当中,同时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息息相关,所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英语教学的比例,提升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于后续的实际工作。

4.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在加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建立起对于酒店管理基层工作的全面客观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做好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意识到从服务员做起,熟练整个酒店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日后走向管理层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个人发展与酒店需求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完善自身的能力。在工作中保持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的达成,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5.加强导师的引导作用,优化教师资源

在校企合作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导师通过为学生解决职业困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加强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深刻理解,为学生传授行业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热爱职业岗位。

对于在校教师,学校需要注重对于其教学能力的加强,教师能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采用聘请酒店管理专业、酒店领域相关高级管理者、资深的酒店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当中,担任专业教师。同时将理论知识教师派往酒店进行学习,从而对行业发展进行最实时的把握,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完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方式。通过对于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携手解决,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专业课程的比重以及对于实习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出满足酒店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让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无缝合作,双方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实现合作共赢的最终目的。

(本文作者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类的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对此,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对此,本文对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引言

IT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计算机类专业。而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要以社会行业导向为基础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此,各大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方案,以企业的招聘方向培养相关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出市场需要型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方案的弊端

从我国当前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一部分高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然而还有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理解比较困难,再加上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中,也具有编程等上机实践课程,但是,在课堂当中学生的自主思考设计比较少,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编程实践,课堂中缺少学生对代码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高校作为社会需要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积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打造校企联合、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高效培养方案,提高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实力。

(一)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规划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院校的职业引导规划课程与专业课存在分离性,学生无法对两门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对比,高校要对教学模式和课程进行改革,利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以课程为主,引导职业规划为辅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提高学习主动性。

例如,高校可以采用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的目标,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在课堂当中,教师只是做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学习。在课前准备当中,学生要利用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预习,在课堂当中,教师对其预习内容进行提问并引导其深入学习本章节的知识,还要在引导过程中渗透职业方向。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开展专业技术类型的讲座,例如华为ICT认证“百校行”专业技术讲座主题报告讲座等活动,通过专家对学生讲授计算机专业的前景、发展路线以及华为的职业认证体系和IT技术工程师执业规划路径等,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提高应用能力

大部分高校虽然进行了课程的改革,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并且大部分高校在上实践课时,只是利用上机教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编程实践,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从而导致實践课堂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对比,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动,建立多个实践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可以参考华为云服务专题技术实训活动,与企业开展相关的技术实训主题活动。企业派遣相关工程师利用周末或晚上时间在高校的实验室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以学校课程和企业需求为主体,并根据企业内的项目进行知识讲解,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并且学校还要根据企业培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于参加考核的学生,企业要派工程师进行考前指导和复习,复习时间大概为两周,随后进行企业认证的考试,并给考试通过的学生颁发相关证书。高校还可以规定利用证书为专业课程考试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中进行学习,实践基地中具有企业所设置的项目,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对项目进行选择,并进行实际应用开发,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革新考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当前来看,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形式是以期末试卷的形式为主,其考察重点为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可以通过考前对知识点的突击复习,考取较为满意的分数,无法体现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真正掌握程度。因此,高校药改革考评机制以及教学模式,在其中加入企业项目的完成度考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企业项目进行考评。根据企业提供的需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想法进行设计,并自行进行分组。在期末考评时,需要企业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根据项目小组之间的分工和企业项目需求设计的完成程度进行考核。在项目设计和完成的过程当中,需要定期向教师和企业汇报进度,在最后考核时,也要根据日常的汇报情况进行打分,提高课程的考核难度,为学生日常学习提供保障。在考核中可以采取答辩的形式,根据小组的设计成果进行演讲和展示。学生要向教师讲述项目的设计思路,运行效果以及创新性,教师根据其讲述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并提供一些改进思路,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结论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学生成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伟,杨秀伟,王占云.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20,(25):43-44

[2]李琳.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①[J].科技创新导报,2018,第15卷(36):186-187.

[3]巩永旺,刘其明,周刚.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20,第19卷(3):272-275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5篇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属于这种模式,该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1.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

在更深层的认知方面,不少院校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是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

3 校企合作实践: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施“工学交替”

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一般来说指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将企业内部某些服务性工作及某些周期性的活动或职能以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外包给相关服务供应商去完成。服务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低成本、高效益是服务外包对企业最大的贡献。

对于企业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将相关项目过程尤其是培训业务、知识流程交付相应院系完成,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吸纳高职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调研,组成校企科研团队,就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服务外包,工学交替”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参与双方各项科研技术研发工作如玩具专业,学校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新型玩具的设计工作,不仅教师的技能能保持与一线企业的需求一致,同时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工作。通过学校、企业“工学交替”活动,学生将获得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能更切实有效地展开技能训练,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今后高职院校应多设立针对企业需求的“硬课题”式的科研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寻找产品创新开发的切入点,直至让对口院校成为企业的“第二研发部”。

4 开展国际合作

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宽与国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扩大培养面,优化培养方法;也可通过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较流于表面,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体制及认知的障碍,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应该紧密联系企业,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施“工学交替”。

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外包,工学交替

参考文献

[1] 朱万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6039000.h t m l.

[2]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3] 冯颀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4] 朱万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 赵志群.对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6] 吴莲贵,易瑜.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8).

[7] 孙江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设想[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4,3(14).

[8] 李丹.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爱”与“痛”[N].中国教育报,2009-4-4-3.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6篇

1 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 企业无法真正培养学生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胜任实际工作, 这一目标与企业不谋而合。在园林行业中, 所有企业的工作内容和技术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较大。在企业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时, 虽然企业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财力, 但最后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去其他企业中工作, 使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付出的辛苦付之东流。正因为这种情况, 很多企业在培养学生上都存在一定的顾虑, 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1]。此外, 从事园林这一行业的技术人才, 需要经过3~5 a的具体实践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因此企业宁愿花高薪聘请人才, 也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

1.2 无法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能够将在校学生派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但从具体的实践结果来看, 实习效果较差, 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 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动力, 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也仅限于观摩与听讲座[2]。同时, 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也缺乏有效指导, 无法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此外, 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考虑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 其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专门适用于某一个企业, 且高校在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导致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都知识流于形式, 缺乏实际意义。因此, 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维系的。

1.3 在实践时间和地点上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安排实践教学时, 都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的, 因此实践教学时间十分分散, 即使学校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在企业中, 真正的实践时间也十分有限, 导致学生还没有完全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时, 便结束了实践, 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甚至被学生们看作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此外, 由于企业规模有限, 无法容纳百人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实习, 只能够将学生进行分散实习, 无法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2 探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2.1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针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顾虑, 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园林企业的具体需求, 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安排学生实习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要进入的实习企业,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所想要培养的学生, 当是双方完成双向选择以后, 学生便可以进入到不同的企业中进行实习[3]。当实习结束以后, 企业和学生之间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就业意向, 企业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该学生进行深层次培养, 学校也能够依靠这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此一来, 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还能够使学生没有毕业就已经完成了就业, 对于学生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为企业解决了无法找到满意人才的问题。

2.2 与企业之间共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素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还要完成科研任务, 但高校中很多教师都普遍存在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 实践能力严重缺乏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高校通过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 使园林专业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园林行业的社会发展动态, 还能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通过合作建设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不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十分有益, 对企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2.3 集中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如果实践教学时间过于分散, 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基于此, 学校应该调整园林专业的教学课程, 使其实践时间集中在一起。例如, 学校可以在一个学期时间内依次进行不同科目的教学, 并在每个科目教学完成后进行实习, 在实际过程中不加入任何其他课程教学,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安排能够有效解决其他课程的干扰问题, 能够有效将同一科目内容的实践时间集中在一起。如此一来, 既不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授课, 还能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依靠学校来完成, 还需要企业参与到其中。高校可以与园林企业进行合作, 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为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来弥补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所以, 高校应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积极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并探索出能够使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 以提高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人才。但由于企业在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时存在各种问题, 造成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甚至这种实践教学成为了一种“走形式”, 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园林企业之间的合作,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针对园林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探索出对双方都有利的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园林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俊英, 周永斌, 刘迪, 等.园林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29 (4) :31-33.

[2] 陈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成功 (教育) , 2007 (4) :94-96.

[3] 晏丽, 田建林, 刘卫国, 等.园林专业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和管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25-26.

上一篇:妇联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看守所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