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

2024-07-17

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第1篇

摘要:笔者首先对后进生这一名词进行了概念界定,以明确后进生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后进生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最后,笔者从策略的层面进行考量,尝试着提出了几条有利于后进生转化的策略,以期能够实现后进生的优良转化。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教师

一、后进生的概念界定

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1]

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在智力因素上与他人差别不大,他们之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落后于其他学生,是因为性格、品质、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他们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大多数人有着较差的学习成绩,在思想觉悟上也比别的学生低,常表现出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且一般都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喜欢逃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后进生的种种表现严重的干扰了学校的秩序,妨碍了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

二、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的原因。大部分后进生的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时都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分为为放纵型、溺爱型和过分严厉型三种类型。前一种类型的家长天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孩子长期得不到家长的鼓励和回应,学习和生活上自然也就会出现问题。第二种类型的家长则对孩子百般娇惯,有求必应,不愿意孩子吃苦。这样容易养成孩子娇弱、依赖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第三种类型的家长由于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过迫切,对于孩子的要求反而太过严苛了。孩子稍微表现不好,便对其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二)学校的原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纪、教师的职业素养、师生关系等等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后进生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当造成的。许多学生只是学习成绩较差而已,他们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他们不仅才能被埋没,还要遭受各种各样的歧视。

(三)社会的原因。社会是一个大杂烩,既充斥着许多正能量的东西,也有许许多多的阴暗面。学生对社会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他们看待社会就像看一个万花筒那样新奇有趣。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学生往往没有是非判断的能力,容易被社会不良风俗所诱导。

(四)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的缺点是造成其逐步落后于他人的内部原因。后进生往往缺乏上进心,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性格急躁,好勇斗狠。

三、后进生转化的学校对策分析

(一)尊重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自尊是每个人的天性。许多后进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往往有着比他人还要强的自尊心。他们特立独行,争强好斗,主要是想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种错误的方式反而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冷落和白眼,久而久之便选择自暴自弃,甘于人下。

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学生时,一定要耐心劝导,循循善诱,切忌侮辱他们的人格,践踏他们的尊严。教师要放下身段,带着真诚的心意和满腔的热情与学生做朋友,关心他,爱护他,从来不讽刺他,嘲笑他。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善意,感受到了教师的信任与尊重,自然會向教师敞开心扉。在这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措辞委婉的指出学生以往的不足,并表达出希望学生成才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必将如你所愿,逐渐的改正自己的缺点。

(二)寻找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后进生在学习上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在班级中又常常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这容易使其养成自卑的心理。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许多后进生只是学习成绩差一点,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却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的任务就是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大加赞赏,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

撇开学习不谈,后进生其实有很多的优点。他们有的热爱劳动,喜欢帮助别人。有的擅长体育,在运动会上往往能取得好成绩。有的喜欢书法、绘画等等。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优点遭到了漠视。他们缺的,只是一个得到肯定的机会。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寻找和抓住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艺的舞台,并与学生一起为他们拍手叫好。后进生在这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心,自然会逐渐的形成“我能行”的信念,并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学习上来。

(三)建起家校合作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及时的与家长联系。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与家长及时进行联系,互相反馈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容易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必然会起着事倍功半的效果。

教师与家长进行联系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形式是打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几个问题:在交流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家长和学生有一个认真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措辞要委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让学生在场还是回避;交流结束后,要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的督导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注释:

①郭志梅.浅谈如何转化后进生[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02(17)

参考文献:

[1]江坚智.树立信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J].科教文汇,2008(5)

[2]刘金虎.单银芳.实施赏识教育,激励转化后进学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8)

[3]张丽晔.浅谈在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J].科教文汇,2010(11)

[4]闫辉.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人文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

[5]崔龙飞.论后进生转化中的关爱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6]睢伏生.用真爱去促使后进生转化[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3)

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第2篇

所谓“后进生”,指个别因学习成绩落后而导致贪玩厌学、不守校纪、品质较差的学生。“后进生”在班级为数不多,但他们能量不小,并且在班上的负面影响较大,成为班级里消极不利的因素。因此,班主任应该特别注意“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是干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之一。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措施与方法,会使“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的做法是用爱心点化,使“后进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一、用爱心点燃“后进生”心灵中奋发向上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班主任首先要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情感、兴趣、经历等,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讲清道理,耐心教育,引导他们及时改正,用爱心点燃他们心中奋发向上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渡过学习难关。

二、与“后进生”建立融洽、深厚的师生感情。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烦恼,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深厚的感情,关心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对待“后进生”更应如此。(班主任工作)当“后进生”向我们倾吐心中的烦恼和家中不幸时,我们就要以典型的英雄事迹、模范行为、先进事例等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从而在思想上感化他们,使他们消除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当他们回答错误时,要面带笑容加以启发和引导,而不横加指责。

三、尽可能地多开展各项课内外活动,及时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和活动课,挖掘“后进生”的智力和潜能,发现“后进生”的优点,激励他们上进。活动课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往往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这些活动课给“后进生”提供了多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对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四、做好“后进生”的家访工作。班主任家访,要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通过家访,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于“后进生”,这项工作尤为重要,更值得班主任特别重视。

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第3篇

1 后进生的具体表现特征

(1) 一些后进生的家长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精神世界。整日忙于工作、生意和应酬, 有的甚至长期与子女分离, 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淡化。特别是随着家庭不和、破裂、离婚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导致他们性格内向, 闭锁心扉, 他们不愿向家长或教师倾诉心肠, 往往从“哥儿们义气”中寻找乐趣, 在校内拉帮结伙, 甚至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沆瀣一气, 误入歧途。 (2) 贪恋享受, 意志薄弱, 胸无大志。父母的娇宠溺爱, 百依百顺无不助长了他们的享受和浪费。有甚者孩子违纪受批评、受处分, 家长还怒气冲冲到学校向教师兴师问罪, 其结果必然助长后进生种种恶习的形成。 (3) 价值观的倾斜。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使后进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偏差, 他们失去人生的目标, 缺乏上进心, 更缺乏奋斗精神和远大的理想。因此, 与他们相伴的往往是厌学、逃学、抽烟, 聚众打架、勒索、偷盗、抢劫等。 (4) 不思学习。一部分后进生贪图安逸, 他们不想学习, 不愿学习, 即使是在校学习, 部分学生也没有学习目标, 没有学习热情, 更没有上进心。

2 对后进生进行情感转化的策略

2.1 以爱心为先导, 赢取后进生的信任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教师应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 尊重他们, 关心他们, 理解、宽容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 循循善诱,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力戒嫌弃或讽刺挖苦;应主动接近他们,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肯定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分阶段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期望。实践表明, 只要教师把爱的情感倾注到后进生身上, 就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振, 行动上的回报。要想教育好学生, 教师首先要有爱心, 不仅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对后进生更应付出双倍的爱。赞科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 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 不只关注其肉体更关注其灵魂, 不只关注其基础更关注创造, 不只关注其今天更关注明天。作为一名教师, 无论学习上, 还是生活上, 我都要格外关注他们, 爱护他们, 让他们用其特有的敏感来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让他们觉得你是可信赖的。因此, 在我每上一节课, 都喜欢找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来回答, 当他们知道自己也会做一些简单题目时, 我再把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自己完成。他们看到成功喜悦, 欣喜若狂。课余, 与后进生进行谈心, 告诉他们, 他们在老师心里, 都是好学生, 只要努力, 每个人都会成才, 爱迪生、达尔文都是被教师们从学校轰出去, 认为“此人不宜读书”, 他们经过后天勤奋努力的结果, 取得许多成绩。通过这种爱心的传导, 不断激励后进生, 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 以耐心动其心, 拾起后进生的信心

后进生意志薄弱, 情绪变幻不定, 行为极易反复无常。当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 教师要有耐心, 要客观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先兆和规律, 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 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耐心教育决不等于消极等待, 在转化过程, 对后进生要求不能过高, 过高了他们会望而生畏。要根据他们原有的基础, 立足低起点, 定好小目标, 使他们容易实现。要抓住有利机会, 使其转化。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既使再差的学生也会有其某些长处和优点, 老师要善于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 发掘其身上的潜能, 及时而充分地肯定, 衷心祝贺, 诚心诚意地进行表扬, 并给予热情鼓励, 借此增强其自尊心, 确立其自信心, 强化其正确行为, 并促其将这种优势或进步移到其他方面, 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获取缺乏的勇气和信心。实践证明:每当后进达到一个目标, 受到一次鼓舞时, 心理得到一次满足, 就能产生新的希望, 去实现新的目标, 成功的信念就会逐步形成。

2.3 以交流为感化, 敞开后进生的心怀

每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由于在性格、性别、家庭、环境、学习成绩、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他们对爱的需求, 接受爱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而我们教师由于缺乏对后进生的了解, 企图以同样的爱, 同样的方式来感化他们, 让他们都接受, 理解自己的爱, 这就难免会出现教师施爱而后进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所以, 老师要让后进生都理解接受自己的爱, 真正发挥师爱的效应, 首先必须了解后进生, 对每个后进生爱的需求、接受爱的方式要掌握在胸。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 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 多关心他们, 使他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 激发他们进行自我竞争的动机。为了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 我也尝试过一些方法。例如,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 首先谈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电脑、体育、游戏等等。当然, 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做游戏也是拉进彼此距离, 进入他们感情世界的好方法。当取得信任, 再加上适当的引导, 学生都会很主动地谈到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 有时显得特别无助, 往往这时候我才会跟他们分析要害。有时学生经过耐心教育虽转好了, 但过不了多久, “老毛病”又复发了。这是个大问题, 因而, 我不但在课堂上注意转化后进生, 而且在课后多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 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细心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 鼓励他们学一点, 用一点,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总之, 现在的学生因受到社会、家庭、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 跟他们“说教”经常事倍功半。要帮助他们就得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因此, 用心去和他们交流, 敞开他们的心怀是十分必要的。

3 结语

教师既要看到后进生的进步, 也要正确看待后进生的反复现象, 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 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 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因此, 班级只有差异, 没有差生。事实证明, 只要我们有爱心和耐心, 认真地去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因材而施教, 将浓浓的爱心撒向他们, 这些迟开的“花朵”就会沐浴阳光雨露, 健康成长。

摘要:新课程学生观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都能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一般成长规律进行教育, 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关爱有加。后进生由于受传统“歧视”眼光的影响, 一般有较重的自卑心理, 由于受不甘示弱的童心驱使, 他们又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有上进的愿望, 但却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因此, 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转化需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仔细思索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爱心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第4篇

1 后进生的转化总体思路

多数后进生, 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心理不太健康, 心理有偏差, 所以教师要对后进生的心理进行探究, 分析后进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所在, 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 持正确的态度, 在思想上不歧视, 在行动上不回避, 在感情上不嫌弃, 帮助后进生克服消极心理, 促进他们心理优势的形成, 营造成功的心理教育氛围, 鼓起他们进步的风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前提, 因此, 以培养后进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 是转化后进生的总体思路。

2 转化措施及教育策略

2.1 教师要转变心态, 正确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思想落后, 不尊敬老师, 不接受教育, 不参与教学活动, 经常违反纪律, 自然会引起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对这些学生态度冷淡、漠不关心, 长期受冷落, 致使他们缺乏自信心。我们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 转变对后进生的观念, 辩证的看待后进生, 把对后进生的态度从先入为主的态度中矫正过来, 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 “不求人人升学, 只求个个发展”, 认识到后进生既有心理偏差的实际, 又有知识基础较差的实际。

2.2 真情温暖, 贴近学生

在日常的接触中我们发现, 后进生教育首先是心理教育, 而心理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的教育。教师必须以无私的爱心和诚心、充分的信心和恒心、高度的责任心与同情心, 调整自己的情感, 走进他们的生活,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认真探究他们的心理变化。如:本班的一位学生, 在学校生活中脸上没有笑容, 课堂上心不在焉, 学习成绩很差, 笔者曾多次找他谈话, 他不是摇头, 就是沉默不语, 始终不肯流露出自己的心态。后来去家访, 发现他母亲病卧在床, 父亲有没有固定收入, 家庭生活困难, 他上学的费用都是由他的姑姑支付, 他感觉受之有愧, 想辍学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但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学业, 他在犹豫、徘徊、焦虑。笔者了解了这些情况后, 经常接近他, 给他讲了许多科学家因家贫而成材的故事, 慢慢地和他成为了朋友, 后来这位同学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振作了精神, 全力以赴, 顺利考上了高中。因此, 教师用真情来严格要求学生, 要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以行育人。

2.3 培养自尊, 树立自信

有的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自暴自弃, 是因为屡次失败, 再加上教师的无意伤害, 导致学无动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蕴含着老师的鼓励教育与评价, 蕴含着老师的爱心与期望, 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多启发、多引导, 循循善诱,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少一点冷落和责备, 多一点热情和鼓励。例如:在第一次摸拟考试中, 本班有一位同学化学只考了22分, 在没有公布分数之前, 他找到笔者说:“希望学校不要公布成绩。”态度十分诚恳, 笔者对他说:“你不愿意让别的同学知道你的成绩, 说明你有很强的自尊心, 如果你再加上一点自信心, 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好起来。”没想到这位同学在升学考试中, 化学竟考出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成功能满足自己的自尊, 找回失去的自信, 弥补心理的创伤。抓住偶然的努力使之成为必然, 抓住暂时的争取使之成为永恒。

2.4 指点迷津, 排解困惑

后进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深入探究他们的心中变化, 善于化解他们心中的顾虑, 消除他们生活中的委屈, 指点迷津, 排解困惑, 对抗时疏导, 迷惘时引导, 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走向成功。例如:有位男同学, 学习较差, 对某女生产生了好感, 出现了早恋, 导致了这位女生对他的反感, 显得非常难堪。自卑, 寂寞, 不愿意上课。笔者了解情况后, 找他谈话说:“夏天去摘秋天才成熟的果子往往是苦涩的, 花开的季节是美好的, 但果实成熟的金秋更美好, 秋后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能以学业为重, 重新塑造你的未来。”很快这位同学找回了自信, 学习起来十分刻苦, 专心致志, 成为班上的好学生。

2.5 家庭、学校、教师形成合力, 实现共同教育

学校要长期不懈地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 使全体教师都能转变对后进生的态度, 教师有了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 就会对每一个后进生作出客观的分析, 在充分调查了解后进生的基础上, 及时家访, 与家长互相沟通, 共同商讨, 制定转化的具体办法, 达成共识, 在学习生活上共同关心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 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心实意感化学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要晓之以礼, 动之以情。例如:在一次班会上针对某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纪律松懈, 不服科任教师管教, 笔者提出:“松弛的琴弦, 弹奏不出动听的乐章, 懒散的作风锻炼不出过硬的本领, 请同学们课下仔细观察一下校园内的树和校园外的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观察后每人写一篇感受, 通过这次活动, 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受到了启发, 学生们自觉接受全体任课教师的管教, 主动学习的气氛浓了。

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第5篇

1 待之以真诚, 导之以温情, 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真诚是打动人心的最有力的情感力量, 宽容是师生爆发冲突的降温剂, 对后进生的教育, 要以教师对学生的爱为起点。一般来说, 爱好学生容易, 爱后进生较难, 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 往往“横看竖挑不顺眼”。而后进生因常听批评, 常受周围人的歧视、嘲讽, 得不到温暖, 常对教师存有一种说不清的戒心, 具有一定的距离, 以致师生对话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用爱生之情, 去激起后进生的情感浪花, 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用温暖的心灵, 真挚的情感, 去医治后进生心灵的创伤, 陶冶他们的情操;用真诚的雨露去洗涤后进生心灵上的污物,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奋发向上, 有决心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2 放大闪光点, 激发内驱力, 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手段

任何学生都有优缺点, 只是后进生的闪光点不易被发现罢了。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开始的时候也许是微弱的, 细小的,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去挖掘、去捕捉、去肯定。对后进生取得的微小进步, 应及时鼓励, 以达到及时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我校曾有一位同学, 考试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 上课违反纪律, 人长得高大, 常欺侮同学。但班主任老师发现他本质不坏, 还爱劳动, 所以让他当寝室长, 这一出乎意料的决定, 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他每天把寝室整理得有条不紊, 寝室纪律也管得相当好, 自他担任寝室长后, 在一个学期的评比中, 他们的寝室基本没有被扣分, 奇怪的是他上课也变得遵守纪律了, 博得了同学们的赞扬, 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3 语言艺术化, 教育个性化, 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教育工作者遇到问题后, 把要讲的内容略加思考, 语言就像小河流水一样从口中出来, 自然、流畅、准确、精炼, 几句话就说得学生心悦诚服, 很快就稳定情绪, 端正接受教育的态度。这说明教育者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艺术。教育者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育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 因时、因境采用灵活的方法, 如对自尊心强, 有逆反心理, 脾气暴躁, 感情易冲动的学生, 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 自我意识强, 感受力较强的学生, 宜采用巧妙暗示、旁敲侧击或警句格言的点拨式语言;对惰性心理和试探性心理突出的学生宜采用措辞尖锐, 语调激烈的触动式语言;对自我防卫心理强烈, 不肯轻易认错的学生要采用突击式语言;对性格内向, 孤僻,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要用有层次, 有步骤, 逐渐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等。

4 多一份宽容, 少一些责备, 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科学方法

多一些宽容, 就是教师以宽容为手段,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从而便于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过程。一般来说, 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别人平等的尊重, 后进生自尊心更强也特别敏感。老师的训斥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对抗情绪, 当然就谈不上接受教育了。其实, 任何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以后, 他不但希望老师指出错在什么地方, 而且更希望老师能谅解他的过失并给予改正的机会。而宽容的目的正在于此, 通过宽容激发其情感, 使之愉快地认识错误, 接受教育。

我校有一名学生, 上课好动, 自控能力差, 从来不交作业、经常逃课到网吧玩游戏。第一次老师他谈话时, 狠狠地批评了他, 但他也只好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 老师看到他课间在做作业, 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 并利用班会对他的优点进行点评。会后, 老师又找他谈心:“玩是人的天性, 玩本身没有错, 问题是我们要在什么时候玩, 玩什么?”通过这次谈话, 他主动要求将每天情况向老师做一次汇报, 让老师来帮助他改正错误。真没想到, 因为多了一份宽容, 该生的变化竟有这么大。

当然, 宽容并不是放任自流, 更不是无原则地迁就, 而是以说服教育和正面引导为主, 用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寻求良性过渡的途径, 减轻心理压力, 从而将其思想引入正确的轨道。

5 发挥集体优势, 创新教育载体, 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有力保证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 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 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 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老师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 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 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 发挥集体的力量, 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 老师应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 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 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 专心听课, 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 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学雷锋做好事, 演讲比赛, 知识竞赛, 硬笔字比赛和征文比赛等, 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 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经常性组织参观访问活动, 如组织学生到苏军烈士陵园、万忠墓扫墓, 开展“学革命烈士, 当红色后代”的活动, 参观全区名胜古迹, 访问先进模范人物, 使他们开阔眼界, 愉悦身心, 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激发学好知识建设家乡、服务祖国的远大志向。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 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逐渐消除自卑心理, 克服孤僻性格, 振作精神, 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 要抱着满腔热忱,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 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 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总之,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时刻念好这样一本经:玉璞需雕琢, 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 育人须育心;转化后进生, 全靠献爱心;“一心”唤“四心”, 顽石变成金。

摘要:后进生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学生群体, 如何引导他们积极进步、奋发向上是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五个方面, 对做好后进生的帮扶和转化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后进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我后进生教育观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旨在于探讨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鉴于哲学基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将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大方向来研究此书的哲学立足点,在这之后我摘取了我认为贯穿于整本书或是书中主要提到的两个概念来具体阐述此书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主体间性”、回归生活

哲学基础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观点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于一本书的哲学基础来说,它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但是这写教育哲学问题都太过于陈旧,已经遭到了许多批判,因此石中英教授放弃运用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而采用了后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也是当今国际上的大形势。

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人本主义成为与科学主义并列的一大思潮, 发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它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创立的唯意志主义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各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强调哲学的任务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他们看来, 哲学即是“人”学。而存在主义正是人本主义一个重要的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认为,唯一真实的、根本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它的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求人的存在根源和分析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自我选择与道德责任、恢复人的自我与本性。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并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由人们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以及奥地利的布贝尔。存在主义教

育目的观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这种教育观的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及人的自我实现。这与萨特的“自我创造”、海德格尔的“自我设计”及雅斯贝尔斯的“自我超越”哲学主张不无联系。

在书中,石中英教授就明确指出“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①”,关注存在成为世界哲学的共识。在书的第三章特别讲述了人生与教育的问题,其中也专门讲到人的存在与教育,在这里石中英教授肯定了存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存在先于生活。而人作为人的存在,更需要关注人本身。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话那么教育会面临存在这个课题,在书中石中英教授提到教育需要面对的关于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二是教育儿童或是其他人,不仅是要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更加提高存在的智慧;三是教师需要重构自我意识,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四是重构师生关系,师生要把对方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来看;五是要引导青少年用积极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六是存在的问题作为内在于人生的问题要与青少年本身的经验结合②。

继存在主义哲学流派之后,20世纪70 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其传统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及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教育流派认为人具有高于动物的潜能,人的最高心理需要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着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二、“主体间性”和回归生活概念的重要运用。

“主体间性”最先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现已成为后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它“主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相对照,它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③。”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深化了人们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的认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传统教育派将目光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行为,“现代教育”派将

目光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都失之偏颇。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

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渗透到主体教育理论之中,主体性教育必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并非哲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自然发展。从“中心论”到“主体——主导论”,从“双主体论”到“主体间性论”,主体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双主体论”既是这一辩证发展过程的中介,又是这一辩证发展的关键。从“双主体”到“交互主体”,从“交互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自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样的理念,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中心”的概念往往会被弱化,而“教师为主导”有会变为“教师为中心”,由于“主体间性”的提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转变为“双主体”,这就不仅要求关注学生的需求也要关注教师的需求。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关于理性与教学一张中指出“教学的理性不仅是教学论专家或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而且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④”。并且在自由与教育一章中把自由分摊给教师和学生,他认为教学中的自由不是任何一方的,而应该是双方的。其中特别指出教师做为另一个主体也特别需要自由,“不仅意味着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系列权利,而且还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自主思想或行为状态,同时也是他们自觉应用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状态和结果⑤”。在这一方面,我认为石中英教授是非常认同“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

让教育回归生活, 正是胡塞尔的科学理想使他晚年看到了欧洲科学的危机, 并在对科学危机的诊治过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从理想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教育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教育促使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胡塞尔将世界分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大类,生活世界有三个层次:一是日常生活世界,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三是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本文所说的教育回归生活,一方面是基于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三个层次,另一方面又是针对现今教育中工具理

性猖獗、人文关怀缺乏和精神世界迷失的现象而言的。首先,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立足个体生活,引导个体生活。这既需要我们逐渐摆脱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束缚,把生活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又需要我们把教育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不能把当下的生活不加选择地照搬到学校。其次,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突出教育活动的创造性,让教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舍弃那些脱离真实生活的、抽象的、僵死的、直观式的教育思维,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再次,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成性和发展性。这就需要教育摆脱以往单向的知识“授—受”的模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使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成为可能。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构成整个生命的一部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之外没有教育。教育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幸福,它不仅关涉人的未来,更关涉人的当下生活。杜威与胡塞尔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反映了同一个主题, 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石中英教授在书中提到“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是以教育生活为基础,并且复归于教育生活的⑥。”书中写道生活经验对于教育飞反作用,希望教育哲学能带领教育回归生活。在《教育哲学》的后三张——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与教育——光时从标题的设定我们就可以看出石中英教授侧重在与生活所必须的三个部分:自由、民主、公平,分别阐述了在教育活动中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重视它们、回归它们的必然性。 ①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② 同上,第74-76页。

③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⑤同上,第226页。

上一篇:输血科消毒制度范文下一篇:我和街舞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