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

2024-06-28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精选5篇)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 第1篇

2012年——2013学年年上学期教学反思

教研组: 政治姓名: 杨 朝 印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反思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学校规模也许发生了变化,校园陌生了;课程门类增多了,更加理论化;同学圈子了也出现了好多新面孔,同学之间的竞争加剧了;教师风格也与小学教师不一样。所以,初一学生入学以后的学习生活可能面临各种问题,产生酸甜苦辣各种感觉。初中是学生开始辍学的小高峰,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完成义务教育,过早地进入社会生活的不同生活领域。学生对辍学同伴的生活遭遇并不陌生,也不会无动于衷。

二、教学目标反思

第一课通过《重要的一跳》、《我们是一个群体》、《谁都不能我们的受教育权》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中学生活,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适应老师教学方法,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权,并能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三、教学环节反思

第一个课主要采用阅读讨论、小组交流、分组辩论、情景表演、访谈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学与小学的区别:中学生长大了,周围人对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了,要求提高了。中学和小学的教学原则方法的不同:小学以直观、形象教育为主,中学以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小学课业负担轻,而中学则重;小学教育时间松懈,中学教育时间长而紧凑;小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中学以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为主。通过显示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四、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怎样适应新的中学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好,但对于学生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认识还比较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其能够认真履行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义务。

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分析反思

我认真的参照了《课程标准》中对《我的自律宣言》这一课的要求: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情,使学生知道:对待这些诱惑,要采取的适当的方式方法,并提高认识能力学会分辨诱惑,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所以我紧紧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教学环节的分析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是通过辩论,角色扮演这些活

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上,我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如视频教学,播放媒体等,我觉得以上都是设计的成功之处。

三、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还有一些难以把握之处,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在这里我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诱惑是什么,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教材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虽然我有一些预设,但学生所说的如果不在我的预设内,怎么解决,是否能解决的让学生满意就很难把握,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情进一步把握。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也有一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对“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上,学生是否能够将利与弊概括全面,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分析还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来使自己的课程充实,同时课上的实践也非常重要。反思是课上教学实践的总结,有了这些认识,我会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留心,注意。不管怎样,不断学习是恒久不变的主题,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还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课 生命的节奏 教学反思

《生命的节奏》这一课,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时间对人的重要程度,理解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财富,但我们不能做时间的奴仆,而要做时间的主人。

这节活动课的设计,教学中不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们不再是课堂上的被动者,而成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策划者、主持者和评价者,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各活动之间的层次递进性,没有为了活动而活动所呈现出的假热闹的场面。体现了活动理念,达到了教育效果。

这节课的活动使我由衷地感到:学生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体验的过程比说教更重要。

七年级的课程主要是注重导行,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①教态还有改正,随意性比较强,多次出现语言重复。②课堂中,要学会时时鼓励学生,关爱学生。③把握好教学时间。④在知识点的衔接上还需要美化语言。

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课 第一次握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反思: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结识和了解同学、老师,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智慧,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方法和原则;换位思考的态度和能力;如何与老师相处融入集体生活。

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表演、讨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在活动过程中,对分组不合理,导致个别小组过于活跃,而个别小组又过于沉闷,没有达到真正学会交往的目的。

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性格内向的孩子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加其自信心。

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教学反思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爱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教会学生理解别人行事的原因,体会他人的内心感受;教会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进行换位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中,我原本预设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只要能够说出这三位同学心中有他人,就可以引入课题了,没想到实际教学时,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我只好继续追问,这其实也有利于后面内容的进行。应该说导入进行很顺利,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兴趣。

整个教学环节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适时引导,顺理成章,毫不费力,教学起来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而且能适时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课堂上我努力要达到的境界。唯一不足的是,我因为考虑到课堂容量大,担心时间不够,因而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回答问题时,又无法照顾所有的同学,担心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常常对举手而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同学微笑着点头示意。

第六课走进老师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讨论,多加思考,但是过多的让学生去自我学习,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时间的安排尤其重要,而对于学生启发性的有效学习就值得深入研究了。所以,如何判断内容的重难点,如何让知识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也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

第七课我属于教学反思

通过第七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属的群体。感知自己所属群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归属感,树立对群体的责任意识。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不深,对我国的一些兴衰荣辱没有太多的感触,所以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对身为中国人应该有的自豪感这样内容的讲解上花了过多的时间。

通过看电影的形式升华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树立对群体的责任意识,从而体会爱国家到爱学校、爱班级的喜悦感。

让学生集体制作班级的班徽,因为班徽是反映一个班级的特点和精神面貌的,这样能增加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加集体荣誉感,但由于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以致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增加了制作的难度。

第八课生命之间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要兼顾课时,上下衔接,主题掌握等因素,否则将影响教学效果。第一课时如果只选择第一框题“神奇的生命世界”,内容就显得单薄,也不能体现出本课主题,因此又加入了“我们是朋友”这部分内容,遗憾的是这样一来,内容又显得略多,使活动开展不是很到位。

这一课不能就教材的内容而上教材的内容,从现象深入思考本课的主题是必须的,就教材的内容而言,课上到第三部分,讲明动植物对人类的帮助就够了,但此时存在于学生头脑里的,还是一个个小片段,小故事。因此要通过“深化思考”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把以上的零星感受整合起来,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生命之间,相互依存,要彼此珍惜爱护.。

道理不可空洞说教,要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引发思考和感悟。在本课中,书上提问:“一提到生命你会产生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会感到过于抽象,不知从何说起。因此改为为“生命”二字着色的活动,显得十分形象,也调动了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最后一个环节本是两个提问,“生命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和“我们应以什么态度对待其他生命”以“比喻”和“对话”两个活动代替。学生就感兴趣,有话可说。

第九课地球在叹息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七年级上册课本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一课《生命之间》的认识延伸到

生态保护当中,更是为学习第十课“可持续发展”、九年级“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埋下伏笔。是学生必须学好的一节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表演小品、代表人类给地球写邮件,在校园里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书等形式让学生回到地球环境形势严峻,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低,对倡议书的写作能力也不强,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分指导。

课后教师带头自我反省:对自然环境、对植被保护、对大气污染的防治以及如何治理水污染等地球环境问题我做的如何?以后该怎么做?教师做好引导,控制好方向,让学生明白反省自己不可耻,而是敢承担的表现。鼓励和启发学生自觉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列中来。

第十课中华民族的选择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了第八课、第九课的知识后,对地球的环境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本课将进一步探讨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甚少,故而对本课“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难以理解,以致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行的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教育学生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以实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和主流价值标准的引导,把理论观点、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 第2篇

一、收获与喜悦

1. 根据对课本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的地位很重要。以往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而今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但鉴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而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我觉得教材的标题和子目学生不易理解,吃不透,所以我重新处理了课本,首先把标题改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子目改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和丰富地想象,才能创造性地学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认知过程中,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书本新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追根究底。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宰相刘罗锅》这部古装电视剧为引子创设情境,步步设疑,巧设悬念,做到了教学与现实结合。如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剧中我们都很熟悉的和珅和刘墉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什么职务?什么时候设立的机构?为什么设立?它们有什么作用?又如,在讲内阁的地位时,我让学生拿内阁首辅大臣同宰相比较,让学生思考:内阁首辅大臣是不是就相当于宰相?他有没有决策权?是不是法定的?能不能统帅六部百司?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了解了内阁与宰相的区别。

在教学中,能否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感染,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幽默,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3. 深刻理解三维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集中反映了新课改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认真钻研才能理解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进而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巧用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讲第一子目内阁制的形成时,我先使用多媒体出示朱元璋的头像,有很多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我充分运用教材中资料卡片、学习思考中有关朱元璋的介绍引出为什么要废丞相,什么时候废的,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而后,我又给学生介绍皇帝因政务忙不过来所以设立了内阁,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时候设立的?内阁的地位如何?职权有哪些?设立的影响是什么?又如,在讲军机处的设立时,我投影了一段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处的职权如何?从中说明了什么?(可强调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影响?(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皇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再无更好的选择了。)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恰当地插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在讲到清朝的边疆政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问题与不足

1. 初高中教学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过低,甚至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展开教学,所以造成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甚至连朝代的更替都不清楚,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进行。再有高中新课改打破以往教材的整体性与时序性,采用专题式教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杂”,对于刚刚起步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考验。我个人认为,专题学习应该是在对历史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使自己已经熟悉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理论化。然而,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高中与初中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2. 学法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面对高中课本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学习这一学科。教师虽然在课上有所渗透,但还是不到位。比如,课前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上不会主动记笔记,课下不知道及时复习巩固。

3. 课堂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

新教材的内容像压缩饼干,含含蓄蓄,再加上学生基础差,教师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清朝的边疆政策改土归流时,有的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土司制度的内容、土司制度的特点、废除的原因等等,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课改精神相背离。

三、改进与解决

1. 改革考试模式

要想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的问题首先得改变中考的考试模式。历史开卷考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可现实与愿望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提高,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能够掌握,而且这样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使得初高中教学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课改的目的,课改似乎成了一句空话。

2.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3. 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更新教育理念,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加强集体备课,更好地解决新教材中诸多问题,做到补充、删减合理,详略得当,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分解目标, 化整为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建设富有活力而开放的语文课程”。特别强调“要提高效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突出重点要有舍才有得, 要舍去枝蔓, 直取主干。重点突出要抓住第一课时, 直奔主题, 突出“一课一得”, 使学生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根据专题与课文特点, 认真处理教材, 有所取舍, 让学生扎扎实实围绕专题进行重点训练。《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从文体上说, 是一篇神话故事, 有一个神奇的人物, 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字里行间充满了想象的张力。从结构来说,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条理非常清楚, 前四段叙述盘古如何开天劈地, 最后一段, 总结了全文。从文字来说, 文章语言凝练准确, 形象生动。所以这一课教学就根据“传统文化”这一专题——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特点, 注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幅画, 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用“说”与“读”贯穿始终, 突出专题, 突出重点。这样通过想象与朗读, 学习、理解、感受文本与欣赏文本;通过想象与朗读感受神话的魅力与祖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通过想象与朗读领略学习语文的方法与快乐!这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又因任务相对简单, 有充足的时间, 使训练落到实处。

二、层层推进, 落实目标

学生一课中的“一得”是一颗美丽的珍珠, 我们就要在每一堂课中帮他们找到并稳稳地收获这颗珍珠。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 每个环节的设置都紧紧围绕“把课文读成一幅画, 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这一主题层层推进。推进环节如下:

1. 动画激趣, 导入新课

(1) 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

(2) 简要介绍动画片的制作方法, 激起兴趣, 引发阅读期待。

2. 整体感知, 提炼中心

(1) 检查预习, 认读生字。

(2) 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哪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意思?

3. 感悟文本, 启发想象

(1) 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 闭目听老师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 想象画面。 (2) 学生谈谈想象到的画面。 (3) 抓重点句指导, 让学生把进一步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想象盘古抡起大斧头时的表情和动作来描述画面;关注“轻—重;清—浊”等几组反义词, 让学生走进天地分开的画面。学生在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感悟课文, 感悟盘古劈开天地的勇敢, 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画面。 (2) 学生谈谈想象到的画面。 (3) 抓重点句指导, 让学生把进一步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这一环节有了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与朗读方法铺垫, 学生想象画面与理解文本的能力会有进步, 可利用插图与想象到的画面对比、走进人物内心等手段, 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读课文, 展开想象, 感受盘古身体变化的神奇和美丽。 (2) 学生谈谈想象到的画面。 (3) 引导学生关注“ () 的 () ”等词。 (4) 再次默读课文, 更深入想象画面。 (5) 学生描述画面。 (6) 拓展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点拨指导, 鼓励学生尝试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更具体、更生动, 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独特画面,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盘古的牺牲精神, 以及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美丽。

这样通过单点切进、深入剖析等方法,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让教师简简单单地教语文, 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扎扎实实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 稳稳地收获了这节课上学生该得到的这颗“珍珠”。

三、深入拓展, 内化目标

一节课想教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太多, 否则“欲速则不达”。俗语说的“面面俱到, 则面面不到”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 抓住突破口引导学生想象, 将这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主要本领“把课文读成一幅画, 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这一目标拓展内化。我们都知道, 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作者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和作者心中要表达的内容总不可能完全一致, 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是由语言的局限性决定的, 但能给阅读者带来想象的广阔空间。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需要读者参与自己的想象活动, 哪怕一个简单场景的理解, 也需要读者的想象活动。所以在品读第四部分, 抓住最后一个句子里的“……”设计“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拓展突破口, 引导学生深入想象画面, 再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学生能把作者文字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 然后再从这样的“境”中去体味作者的“意”。而这个由“境”到“意”的过程, 是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的本领, 还已经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

总之, 只要我们坚持每堂课都让学生有“一得”, 那么日积月累下来, 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提升!让我们重视编者意图, 依托课堂平台, 选好教学着力点, 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课课有得”吧!

摘要:语文所承载的知识点特别多,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内涵, 而且既要兼顾课内, 又要进行课外拓展, 还要树立大语文观, 思来想去, 的确感到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一课一得”, 笔者试以《盘古开天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用一点醉人春色体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

军训“五步曲”,新班级的第一课 第4篇

而我校对于军训,也是尤为重视的。每年的新生军训中,我们都会在军训结束时进行内务、会操、汇演以及军训中的活动评比。在连续三年的军训评比中,我带的班级都能以第一名的成绩取胜。这个成绩的取得,也不是偶然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的经验是:用心、细心,倾注对学生的关心与爱心,则难可变易了。我们班级军训活动的组织,是按照以下“五步曲”来唱演的:

第一步:研读档案,熟悉学生,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对于高一新组建的班集体,面对一群新的面孔,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尽快地熟悉自己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我会取来学生的档案资料,认真的研读和熟悉。在军训之前,我会在假期里以家访或是电访的方式跟学生和家长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所以,等到开学军训时,我基本上已经熟悉大部分学生了。

此外,从研读档案资料和家访中,我会第一意识的去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去初步选拔和建立好我们的班干部队伍。因为,班干部是我们班级的核心和中坚力量,班级活动的开展之时,就缺少不了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同时,班干部也只有在班级活动中才最能体现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也最能通过对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维护,增强其责任意识,也增强以班主任、班干部为骨干的班级凝聚力。这时候,独具慧眼可真是班主任需要的能力啊。

例如,我们班的小A同学,档案里以前的班主任给她的评价是:“认真细心,责任心强。”我当时就有让她担任生活委员一职的想法。军训时,我就给她安排了寝室长一职,让她负责整个寝室的小组军训以及内务工作。后来的几天里,她用她的实际行动验证了我的判断,细心到每天都能坚持最后一个出门,寝室的卫生从来没有出过问题。而且跟同学关系非常的融洽,事事走在最前面,深得同学的好评。所以,日后作为班级的生活委员,也正像我初想的那样,非常细致入微,负责我们整个班级的班费预算与支出管理以及班级卫生的督促检查,一年下来,从未让我费心过,从来没有出过半点差错,成为我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军训是我们新生的第一课,也是我们新班级的第一课,这一课里,作为新组建的班集体,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对于整个班级团队而言,不管是军训活动还是今后的学习活动,都至关重要,而军训活动中,在需要班干部队伍的同时,也在有效的帮我们筛选优秀的班干部成员,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比如我们班级的卫生委员、班长等人选,我都是根据学生档案资料和他们在军训期间的表现考察来定的,经过后期的培养与锻炼,也同样成为了我们班级团队的核心骨干。为我的班主任工作减轻了不少负担,也充分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与责任感。这是我们在军训活动中需要做的首要工作,也是我们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二步:军训动员与班级考核制度的初建

军训的目的是要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发扬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为日后我们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积极向上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严明的纪律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往往成为我们今天这群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的担忧与顾虑。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军训前夕,就需要积极动员,明确纪律,严格制度,要求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握好自由与纪律的尺度。严于律己,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搞特殊化。坚决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军训是一个大熔炉,可以造就和改变一个人。这也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个大好时机。所以,在军训出发前,我就在班级开展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军训的目的,也明确各自的任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级军训纪律评分考核制度。这也成为我们班级今后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的一个开端。我采取将军训目的通过制度化对学生进行评分考核的办法来贯彻。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军训中锻炼坚持不懈的品质,我把坚持作为考核评分的标准:每坚持一天每人加5分;坚持之下,还要态度积极,认真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我们有明确的表扬制度,为了全面、客观和公正起见,也为了锻炼学生发现美、赞赏美和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我们将表扬的授权对象分为教官表扬、老师表扬和还有同学之间相互表扬。每被同学表扬一次加1分,老师表扬一次加1分,教官表扬一次加2分;此外,为了集思广益,体现民主,也为了鼓励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便于选拔优秀的班干部成员,我们还鼓励同学们为班集体献计献策的活动,即每为班团队提出一项有效的改进措施加1分;此外,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分小组在军训中组织PK赛活动并进行有效的评分考核。在每次小组PK赛上取胜的,小组中每个成员得2分等等。本次军训活动中每个同学所得的总分,做为在本学期考评的基础分。而在开学后的学习生活中,每迟到一次扣1分,违纪一次扣2分。

后来的事实证明,经过这样的课前动员和明确的考核制度的实施,不仅使了我们军训活动的大目标具体化也细化了,而且也使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感,因此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也非常的踊跃积极。而且,最为可贵的是,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同样采取了这样的考核办法,将校纪校规的要求具体化,也通过个人与团队考核评分的方式来执行,而学生在军训期间得到的分数,就成为他们日后评分的基准分。后来的实践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惊喜就是:学生经过军训中流汗流泪得到的分数,他们珍惜倍加,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守纪意识。班级日后的违纪现象跟其它班级相比,明显的少很多,而我们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也正是在这期间形成了。

第三步:全面预设,精心安排,让学生初步体验有备之仗

《礼记·中庸》中就有记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高中新生的军训时间一般是一个星期。这一周的时间是让学生独立体验完全封闭的军营生活。其效果验收除了每天的内务评比、军训期间的文艺汇演、紧急集合等活动以外,最重要的是在最后一天的军训大会操。而这些活动的评比,则是我们新班级加强集体凝聚力和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第一次机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班主任需要在军训活动开始之前就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除了将活动评比的内容告知学生以外,还要精心的组织好每一项评比,并能做到责任到人,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由于军训的特殊性、封闭性,班主任首先是要保证活动的安全性与健康性。例如:军训前的物质准备,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封闭性活动,没有任何的经验,这时班主任需考虑细致周全,甚至细到学生从头到脚的穿着准备。例如:因为天气太热和学校的常规礼仪要求,学生头发要求是短发(女生如果是长发,需把头发盘在头上);为了防止太阳过烈晒伤和身体不适,要求学生带上防晒霜和防暑的药品等;为了能保障一周的训练正常进行,也防止脚跟的扭伤和磨破,学生需穿球鞋等运动类型的鞋,而不宜穿高跟鞋、高帮鞋,宜多带几双棉袜(吸汗且可以常换);另外,为了防止下雨,还需学生带上雨具等等。班主任除了叮嘱学生带好必备的物品之外,自带一些必备药品也是非常必须的,例如晕车药,腹泻药,防止蚊虫叮咬的药品等。

除了对这些基本的细节周全考虑以外,班主任还需预设好军训的评比活动,并事先交代学生每一项评比的要求与细则。我的安排是这样的,为了明确学生各自的职责,不至于到场后出现混乱的情形,我在军训途中就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列着他们每天的日程活动表。从早上起床、漱洗、整理内务一直到晚上熄灯就寝,每一天的安排都交到了每一个同学手中,而班干部则更是具体。

对于军训中需要评比的活动,则在军训途中就进行了组织,例如军训汇演,我们在军训之前的班级初次见面时我就让学生各自表演了第一个节目,我们则从这次表现中已经选拔出了班级的优秀节目,这也同时作为了军训汇演的参赛节目了,而且学生还在假期进行了单独的准备与排练,绝不是等到汇演的当天再去临时拉人,匆匆了事;军训中要进行的伤员包扎演示活动比赛,我们的比赛规则是看那一个团队包扎得又好又快。我的准备工作细到了什么程度呢?包扎头的,我细到了被包扎的头是大还是小,头太大,绷带很不好系,总是会掉下来,其它班级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选择长得好包扎的头,则对于包扎的同学来讲,既快又顺利;如果是包扎胳膊或是腿,则正好相反,太细的胳膊腿,需要缠扎的圈数就会多,这样无疑会影响包扎的速度,所以我们会选择相对较粗的腿或胳膊来包扎;还例如,军训中的紧急集合比赛,我们赛的是紧急,也就是列队的速度。我们的紧急集合往往是在夜晚乘学生不备之时进行,这样学生除了无准备以外,还因为外边看不见,即使很快跑出来了,也因为队列太多找不到自己的班级队伍而拖延时间的,所以经常会造成慌乱。我们根据紧急集合的特殊性,分析了其间最可能出现的误区,就是学生跑出来后站错队列而拖延了时间,导致班级团队的落后,所以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最早跑出来的同学就开始边跑边喊:“第一团,在这里!第一团,在这里!……”之后的学生则紧跟着往外跑,前面的喊声不仅能催快后边学生的步伐和速度,而且能让后边的学生根据声音非常准确的找到我们班队的位置而绝对不会站错,我们的口号一直喊到所有的学生到齐为止。

因为有了这样的精心预设,有了这样的周密准备,所以我们的学生一到军训场地,就井井有条的开展了各项活动的准备工作而不至于造成慌乱景象,所以我们能在军训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优胜奖,这决不是偶然的。当然,奖状仅仅只是第一步成功的体验,最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的准备中,让学生从进校的第一课就充分地感受了老师是如何认真准备每一次活动的,也让学生最直接地体验了老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四步:细心观察,真心关爱,营造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实,军训中,最主要的困难并不是活动的评比与竞争,而是作为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怎样克服这样的困难。对于这群平时依靠自己父母的孩子,在军训期间是远离家人的全封闭的军营生活。而班主任则是他们最能亲近的人了。这时,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点滴关怀都会使学生铭记于心。但班主任的关爱又该如何体现呢?我们一直的做法是,班主任应该做到“二勤”“二细”。

所谓的“二勤”,即勤观察、勤谈心;“二细”即细小事、细研究。勤观察要求在军训中,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群体,通过仔细观察真正掌握学生在艰苦军训中思想行为的发展动向,准确及时的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做好工作;勤谈心则要求班主任在军训中经常性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记得在这期间,不管是在操场上,还是在寝室里,我一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的。而所谓细小事,就是要求军训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从小事做起,小到看到学生脸上的晒伤,必要时帮站着军姿不能动的学生拭去额头的汗珠;而细研究则要求班主任对于军训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仔细分析,寻找正确的策略,以求圆满的解决。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只有真正倾注了关爱,才能真正收获师生相处的幸福。军训中,困难面前,我们在互帮互助与共同坚持的体验中,建立起了我们班团队里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也为我们班级后来的和谐愉快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细心总结,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被关注的自豪与成功的骄傲

表扬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人们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时,他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军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残酷的和艰辛的,特别到了军训后期,学生的不满情绪会很明显。所以军训中,表扬无疑是定心丸、强心剂。军训中表扬先进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板报、班会等。但最关键的是,军训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能否细心地记下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能抓住了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并能及时地给予肯定,这对于困难中的学生无疑是一针强效的镇静剂。

我在学生的整个军训活动中,都是一直陪在旁边的,而且,我身边随身携带的总会有一枝笔和一个小笔记本,他们哪个表现突出或动作不规范了,我都记录下来,表现好的军训休息时公开表扬,对于军训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是给予高度的认可。但表现差的,则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回到寝室的时候,我就把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写在小纸片上偷偷的塞给他们,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爱,而不是在学生累了一天以后,还要因为一点小小的疏忽而接受公开的批评。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军训中定期总结也是必要的,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军训生活的印象,在军训期间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记录军训中的动人场面,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写军训日记,把军训中的个人酸甜苦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军训结束后,班主任可以在班内组织一次展示军训成果的主题班会,这样都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教学反思 第5篇

夸美纽斯说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不能沿袭过去历史课的讲述模式。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开头, 开头像发动机, 它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进程。所以导入新奇、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好的引导,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摩彭禹老师的课便是如此。

彭禹老师在讲新航路开辟背景时并没有从我们习惯的14-15世纪西欧经济发展讲起, 而是从一幅地图T&O图开始讲起。这幅地图关注的学生较少, 因而当老师展出这幅地图时, 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紧接着彭老师通过提问引导:“为什么这幅图呈这样的格局?这显示了什么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 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图中的各个部分的?”从这幅地图上很明显能看出“ASIA”“EUROPE”“AFRICA”三个大洲的布局极为规整, 而根据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了解, 便可以推测这幅图像受天主教因素的影响。从图上还能看出当时东方还不在基督教的统治范围内, 天主教徒视将基督教的圣帜插向东方作为他们的义务。彭老师利用这样一幅地图并结合一步一步细致的引导, 让学生明白新航路开辟背景与天主教密不可分, 从而导出新航路开辟背景中的宗教因素, 让学生耳目一新, 感到好奇, 从而主动思考问题, 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这改变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知识的常规课堂教学方式, 符合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在介绍另一个背景“黄金荒”时, 彭老师运用了“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这幅图, 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 这幅版画里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都穿着中世纪的欧洲服饰, 服饰中的一些部分可能与土耳其人的装束相似。接着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 明确教学重点。在马可·波罗的笔下, 东方是富庶的, 那里充满黄金与白银, 那里被称为“天堂”, 从而引发欧洲人的黄金热。在介绍马可·波罗时, 彭老师请学生简述马可·波罗的生平大事, 这直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彭老师这种引导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 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兴趣。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时间控制不好, 导致任务完成不了的尴尬。但彭老师控制得非常好, 这是因为彭老师的引导环环相扣, 一层一层地深入。经过彭老师的顺利引导, 充分发挥了个人机智, 从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传统教法在介绍经济和社会根源时, 都是从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说起的, 而且通常都是老师作为主体来介绍给学生, 由老师来陈述、概括总结。例如, 直接告诉学生,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 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 而且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 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十五世纪改行金本位制以后, 黄金成为国内外贸易的惟一支付手段, 需求量急增, 但是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 它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从非洲中部转运而来, 这种传统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 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又使白银大量外流, 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当时的欧洲人渴望得到黄金, 并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影响而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梦, 到东方去寻金成为一股社会热潮。很显然这种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为主的, 师生间缺少交流与沟通, 是典型的“复印机式”的教学, 且所教和所学的知识较死,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需要建构起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时代特征、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观摩彭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 要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学习历史, 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

传统历史课就是讲课本、讲知识、讲清楚、讲明白、重点突出, 做到这些, 就是成功的教学, 否则就是失败。现代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学习的活动, 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教是手段, 学是目的, 新课程教学更侧重于老师组织、引导下学生是怎样学的, 学到了什么。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 所以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实践活动。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通过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感性知识的诱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但是教师的责任更在于通过启发、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体察到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 增强深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使学生由简单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望, 最后达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境地。

第二, 如何去引导、怎样做才能吸引学生。这需要教师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去切入或导入, 这样的点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好的切入或导入点要新奇、有趣,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切入或导入点可以引人入胜, 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 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 想去探究某些事物。首先要注意的是新课导入。显然, 以历史故事或现实故事引入, 或者用小品表演, 让学生参与, 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去探究, 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鸣意见往往会形成看似简单却可能是非常深刻的问题, 这样的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起来。争鸣氛围的营造、深刻问题的提出必将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是一节历史课成功的一半。其次, 引入的重点不仅在一节历史课的开头, 实际上每一个子目的内容都需要精彩的引入 (或引导) 。进入新课后, 能够始终围绕导入组织整堂课的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 如教师讲述一个个生动有力的真实故事并提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及学生的认真阅读与热烈讨论, 必将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是说, 教师讲授要注意启发性, 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 如通过设疑布障、边讲边问、讲问结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 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而让学生进行生动创造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进行生动的创造。以己之昏昏, 岂能使人之昭昭。只有教师首先感受到思考的快感, 才能把学生带入思考的殿堂, 与自己一同求索。因此, 教师应在课前课后及时、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备课时将这些具体的学情考虑进去;在课堂教学上, 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上一篇:时间会议内容参加范围下一篇:私人单位财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