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五十五周年讲话

2024-06-05

建院五十五周年讲话(精选4篇)

建院五十五周年讲话 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七月的欢歌唱响祖国大地,七月的医院迎来喜庆的节日。在这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载歌载舞的欢庆夜晚,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首先我代表医院党政班子对参加晚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党委、林业局多年来对医院的支持和扶持,是党委、林业局医院体制改革的政策,为医院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感谢曾为医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医院老领导、老前辈,是您们的优良传统和榜样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披荆斩棘,再创辉煌。感谢一直以来对医院工作默默关心和帮助的各兄弟单位和全局父老乡亲,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欢乐和收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

忆往昔,峥嵘岁月。五十五年寒来暑往,五十五个春秋夏冬,历史的长河不会忘记,岁月的沧桑记载了过去,职工医院历经了几代人的风霜雪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今天的拥有175张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08年局党委、林业局体制改革的政策,更给医院带来了明媚的春天,建立新机制,打破大锅饭,开展新技术,换来新面貌,职工医院的今天灯火辉煌。现在,我们的患者增加到100多人,已被确定为五常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患者988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9人,业务收入3800.720.8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4%,床位使用率达70%,5月份收入达到了105万元。人均工资翻番,最高达3000多元,最低1000元。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不辜负党委林业局的殷切期望,不辜负全局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望和全院职工的热切盼望,让职工医院成为全院职工的物质家园,全体患者的精神家园,成为和谐林区建设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谢谢!

建院五十五周年讲话 第2篇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五十周年华诞

(片名)风雨兼程五十载 扬帆科海展新姿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理、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物种资源。这里有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有全世界年产量最大的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叶品种……,像这样全国第一乃至世界之最的农业科研技术和品种还有很多很多,而它们的创造者大多来自福建省最高等级的农业科研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即将迎来建院五十周年的华诞,这五十年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既是一部呕心沥血的科研探索史,更是一部甘于奉献的科研奋进史。

创业篇:蹉跎岁月 风雨兼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8年,晚清政府在福州成立了福建农事试验场,之后的数十年间几易其名,经历了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综合试验站,1960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正式建院,承担起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业科研队伍也开始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1978年的那个春天过后,福建省农业科技事业开始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多次调整和充实,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研究所(室)、科研体系较为完善的农牧业综合科研机构。现设有:水稻、果树、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甘蔗、茶叶、作物、食品科学与农业工程、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农业生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资源、食用菌等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目前已建有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龙眼枇杷资源圃、国家红萍品种资源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30多公顷实验场、圃,保存珍贵作物种质资源13000多份。

五十而知天命,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始终秉承着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院风,代代传承,无怨无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

成就篇:厚积薄发 硕果累累

走过五十年,福建每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都打上了农科院人的印记。科研是主旋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一直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共取得国家、部省级奖励科技成果328项,在超级稻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枇杷龙眼杂交育种、畜禽疫苗、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生防技术、柑桔黄龙病、红萍研究等方面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果在农业生产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的经济振兴。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组织全省水稻育种攻关取得巨大成效。连续20年组织全省有关科技人员,开展全省水稻育种攻关,育出69个水稻品种(组合),获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33项,水稻抗瘟育种和超高产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选育的新品种(组合)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85%以上,在省内累计推广近2亿亩,增产稻谷405万吨,创社会效益40.5亿元。一批较突出的品种和组合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占全国杂交稻推广面积的40%。水稻育种创新成果的有力支撑,使全省水稻品种每3~5年更换一次,单产每5年增产5%。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谢华安院士,培育出杂交水稻“籼优63”,在全国16省区大面积推广,连续15年成为我国单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这些年,还在超级稻及再生稻育种研究上屡有突破,多次打破单产记录。正是一代代水稻育种工作者的薪火相承,踏实耕耘,使福建的水稻育种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亚热带特色水果育种成效突出。选育的“早钟6号”枇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有性杂交培育的枇杷新品种,已占全省枇杷栽培总面积的1/3,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的龙眼新品种“立冬本”,是目前国内最晚熟的龙眼新品种。1995年以来,在全省新植枇杷、龙眼面积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新品种分别占90%和60%。

乌龙茶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茶叶良种已累计推广100多万亩,是全国无性系茶叶良种中推广最多的品种。“福云”

系列茶叶良种推广到江南各产茶省。

甘蔗良种一直覆盖全省60%以上。选育的甘蔗新品种累计推广800万亩。“闽糖70-611”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以来,我院又选育甘蔗新品种5个,其中“闽糖86-05”成为福建蔗区旱地甘蔗新一代主栽品种。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培育出多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建立了规模化、成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转化体系。通过国家863项目验收,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至今共研制出78份抗虫转基因水稻,获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引起国际权威的科学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的关注。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效益显著。在国内率先发现并分离番鸭细小病毒,成功研制出快速诊断试剂和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由我国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该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和技术已在全国9个省市应用,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亿元。

生物农药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研制的“高效生物杀虫剂BtA”,使茶叶产品合格率从过去的28%提高到98%。已在我省蔬菜、茶叶上分别应用30多万亩次和20多万亩次,目前全省万亩以上的绿色蔬菜基地有70%使用该产品。研制出的“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8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烟草等作物上应用达5.6万亩次,田间防效达75%-85%。

实现了害虫天敌工厂化生产。成功研制出捕食螨人工替代饲料配方,实现捕食螨工厂化生产,建成我国第一家年生产能力达110亿只捕食螨的繁育基地,解决了多年困扰我国捕食螨学科发展过程中,大量繁殖、贮运、释放、与环境协调的难题,平均控制害螨效果达89.6%~92.7%,防治费用比化学防治降低40%~60%,已在福建、广东、新疆等11个省市的柑桔、棉花、毛竹、茶叶、苹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

山地生态恢复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显著。开展丘陵山地生态果园模式与红壤综合保育技术研究,通过大量引进与选育优良牧草品种,并配套合理栽培与调控技术,形成“果-草-牧-菌-沼-保育红壤”的良性循环模式,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200多万亩,水土流失防控率达80%以上。

在国内外率先选育3个决明牧草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深入研究决明属牧草栽培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以山地生态恢复为核心拓展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食用菌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选育并保藏各类食(药)用菌近1000株,其中双孢蘑菇种质资源量占世界第三位,培育出杂交新菌株As2796系列占全国蘑菇用种量的80%,累计推广16亿多平方米,生产鲜菇1600万吨,新增菇农收入700多亿元。福建省已成为世界双孢蘑菇科学研究、栽培生产与加工出口的中心之一,为中国食用菌产业规模领先于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蔬菜、瓜果等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引进国外优良蔬菜瓜果良种,进行筛选、利用,共引进蔬菜新品种497个,筛选出适宜福建省种植的品种106个,为福建省的菜篮子工程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此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成果应用推广、稻萍鱼高产体系研究、禽霍乱荚膜抗原新型疫苗的研究、花卉园艺作物研究、农产品加工研究及台湾农业研究与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福建省农业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走过五十年,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熠熠生辉的星光,而那些闪亮却是前辈用无数的汗水凝成。正是他们用勤勉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挺起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脊梁。

创新篇:励精图治 开拓创新

走过五十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是一派崭新的气象。

这里有一组数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专家5人、省级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6人;有35位科技人员进入国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3名。人事部在这里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引智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这里联合创办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科技特派员学院在这里落户。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新建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占地面积 22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33平方米,建筑高度92.1米,总投资约1.2亿元,是目前全国最高、设备最先进的农业科研大楼之一。

优秀的人才队伍与现代化的科研条件,组合出强大的科技生产力。整合人才资源,整合学科优势,形成规模化的兵团作战,创新型研究在这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农业生态过程与资源合理利用;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水稻分子设计研究;微生物基础生物学与农业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粮经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良品种选育;功能性食品资源生物技术与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园艺作物育种与技术创新和植物有害生物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研究;闽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食用菌研究。这十个创新团队的建立,全面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福建省农科院先后派出300多人次的科技人员出国进修考察,相继举办了“亚太区域柑桔黄龙病学术讨论会”、“国际红萍学术讨论会”、“国际生物入侵大会”、“台湾农业发展探讨”等十多场影响较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肥料发展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澳大利亚农业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跃的思想。

决策篇:凝心聚力 服务三农

五十年来,无论身处逆境还是在革新的道路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总有一支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抓住变革的机遇,科学决策,为全院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五十年办院形成的重要传统。

近年来,以选派百名科技人员联系和服务百家农业企业、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三农”的“双百行动”在八闽大地轰轰烈烈的展开,我院组织了114位科技人员深入到全省40个县(市、区),联系284家企业,推广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等新品种88个,引进台湾地区以及国外良种188个,示范推广面积369.3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7.4亿元。

2010年,我院借助福建省政府应急救灾系统的农村远程培训,覆盖全省1万多个行政村,在全国首次实现了互动式直播授课,受教育农民达到42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机制在这里得到了灵活运用,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参股的华龙饲料集团已经发展成年产值超亿元的科技企业,被列为全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由我院科技人员领办的闽科生物科技、光华百斯特都壮大成为年产超亿元的企业;由我院科技人员入股的鸿翔农庄带动了整个清流花卉产业的发展……

“走出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动参加社会展会活动,历年的“3.18”、“6.18”、“农博会”、“茶博会”上都能见到我院的新成果、新技术,社会反响强烈;“请进来”。院地合作、院所合作频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正朝着一所没有围墙的高等科研机构迈进。

这些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做法,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家媒体频繁地正面宣传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五十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积淀着七种科学精神(本段拟简写),一是热爱祖国,矢志不移的奉献精神;二是关怀农民,献身科学的惠农思想;三是立志科学,严格严谨的科学作风;四是学而不厌,自主创新的求索精神;五是深入田间,深入农村的实践精神;六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七是诲人不倦,抚育青年的人梯品格。这七种精神凝聚成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代农科院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展望篇:扬帆科海 见证荣光

2007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表述庄重地出现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作为福建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担负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农”服务的特殊职责和神圣使命。新大楼、新园区的建设将为下一个五十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十年庆典已经圆满落下帷幕,成功属于过去,脚下永远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再度扬起智慧的风帆,满载收获金秋的期待,驶向深遂科学海洋的彼岸!

建院五十五周年讲话 第3篇

55年, 半个多世纪的办刊之路, 有阳光有风雨, 有坦途有坎坷, 有经验有教训, 有成就有遗憾, 有美玉有瑕疵, 但瑕不掩瑜。回顾办刊历程, 将会受到启迪, 得到鼓舞, 增强动力, 在办刊的新里程中继往开来, 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披荆斩棘, 不懈攀登, 登上奇葩绽放的科学殿堂。

1 创刊——旭日起航

《黑龙江畜牧兽医》最初是由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创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各项事业和科学技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1年哈尔滨农学会成立, 其中包括畜牧兽医学科。随着学会活动的开展, 出现与全省畜牧业生产和畜牧兽医科学研究不相适应。农学会中东北农学院 (现东北农业大学) 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的胡祥璧、许振英、黄祝封、焦殿鹏、汪世昌、王庆镐等, 从农学会学科分布、当时全省畜牧业发展需要, 以及我省畜牧兽医院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认为有必要并倡议单独成立畜牧兽医学会。经过精心筹备, 1954年6月份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宣布畜牧兽医学会正式成立。许振英任理事长, 胡祥璧、黄祝封、陈重任副理事长。学会设有译报编委会, 创办了《畜牧兽医译报》, 季刊, 全国发行, 由学会和东北农学院编辑出版。当时, 哈尔滨市还有一个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哈尔滨分会, 理事长是胡祥璧。哈尔滨分会办有分会会刊《会讯》, 主要报道分会内部活动, 发至学会会员。1954年8月份, 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1958年2月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省畜牧兽医学会提出创办畜牧兽医杂志。此时, 哈尔滨分会认为分会《会讯》也满足不了需要, 提出创办正式期刊, 将《会讯》由内部会刊改为《黑龙江畜牧兽医》。这一提议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工作设想不谋而合,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于是, 经研究省畜牧兽医学会决定保留《畜牧兽医译报》, 由哈尔滨分会向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刊。7月15日, 黑龙江省委批准《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 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哈尔滨分会编辑, 编辑部设在南岗区红军街45号,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科联合会哈尔滨分会出版, 双月刊, 全国发行。8月份正式出版创刊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哈尔滨分会理事长胡祥璧提写了创刊词。创刊词中指出:“把原来的《会讯》改为《黑龙江畜牧兽医》, 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 也是我们开辟新局面的第一步。今后这个刊物除了继续负担传达上级的指示和报道会务活动的任务之外, 还要着重于交流省内外甚至国外各方面的畜牧生产经验, 传播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知识, 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辩论, 以起到推动生产和指导生产的作用。其发行范围也将由会内扩大到全省甚至全国”。胡祥璧还指出:“《黑龙江畜牧兽医》是学会为生产服务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每个会员和畜牧兽医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扶植、支持和督促它, 让它很快壮大和巩固起来, 希望踊跃投稿, 为办好新生的刊物, 为使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更密切地为畜牧生产服务而共同努力奋斗”。创刊词阐明了创刊目的、为办刊指明了方向。创刊号16开本, 62页, 发表了陈重、赫鲁斯塔廖夫、郑天祥、赵瑞峰、杨化文、王建安、宋兆庆、于文翰、谭贵厚、黄祝封等撰写的32篇文章。1958年11月份出版了第2期, 编辑者没变, 出版者改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成为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省科协系统最早的12种科技期刊之一。1959年1月第1期出版, 改由黑龙江畜牧兽医编辑委员会编辑, 仍由省科协出版, 哈尔滨邮局发行, 哈尔滨印刷二厂印刷。第6期开始办理了邮局发行, 邮发代号14-27。全年出版6期。1960年第1期开始改为月刊, 每月15日出版, 编辑出版者未变, 印刷改由哈尔滨新华印刷厂印刷。8月份出版第8期后, 因各种原因, 省委决定省科协出版的《黑龙江农业》、《黑龙江畜牧兽医》、《黑龙江医刊》和《科技日报》暂时停刊。《黑龙江畜牧兽医》从创刊到停刊历时2年, 共出版16期。前辈开拓创新刊, 继往开来待后人。

2 复刊——曙光在前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 科学技术的春天到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化”建设蓬勃兴旺, 春风甘露洒遍祖国大江南北。全省畜牧兽医战线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李哲民、郑天祥、张云卿、谭贵厚、袁亚新、汪世昌、盛志廉等一批老科技工作者, 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开始争取复刊工作。在这些老同志老前辈的不懈努力和省畜牧局支持下, 1979年10月份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以黑宣字 (1979) 13号文件批准《黑龙江畜牧兽医》复刊。由黑龙江省畜牧局主管, 黑龙江省畜牧局和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编辑部编辑出版, 双月刊, 16开本48页, 每双月10日出版, 黑龙江省新华印刷厂印刷, 编辑部设在南岗区文中街1号。1980年2月份出版了复刊后的第1期, 邮局发刊, 邮发代号14-28。李哲民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 谭贵厚、粟寿初、张云卿、袁亚新任编委会副主任, 于匆、汪世昌、杨山等21人任编委, 编辑有王治中。1980年省编制委员会黑编 (80) 85号文件批复《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编制5人。1980年4月份, 编辑部迁移至双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 由双城印刷厂印刷。《黑龙江畜牧兽医》顺利成功复刊,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此走向新的征程。

3 征程——乘风破浪

《黑龙江畜牧兽医》的顺利复刊, 为其未来发展开辟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从此踏上新的征程, 奔向新的目标。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 踏波冲浪, 避过急流险滩, 乘势而上, 艰苦努力, 夺取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向更高、更远大、更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

3.1 牢记宗旨, 为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服务

《黑龙江畜牧兽医》复刊后, 1981年至1982年12月先后召开了3次编委会会议, 逐步建立健全编委会及制度, 选配杂志主编、副主编和编辑人员, 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贯彻“双百”方针, 执行党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读者, 为生产、教学、科研和科技兴牧服务, 发挥科技期刊在传递信息、报道科研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 促进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和畜牧业发展。在各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 编辑部认真执行办刊宗旨, 使杂志走向健康发展之路。1982年8月份, 建立了由各市、县和国营农管局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30余人组成的通讯员队伍, 为杂志的宣传报道和编辑工作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 我国畜牧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 迅速发展, 但技术人员缺乏, 技术落后, 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从实际出发, 围绕以畜牧业发展策略、方针政策, 尤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畜牧业发展目标, 大量报道畜牧业生产需要的技术、畜禽疾病防治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畜牧业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黑龙江省提出建立畜牧业大省, 向农村经济之柱产业高产优质高效阶段转移, 畜牧兽医国家科技项目成果大量涌现, 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已成迫切任务, 尤其黑龙江省高寒地区需要的防寒、提高抗寒能力, 提高畜禽免疫力, 防治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新材料, 为《黑龙江畜牧兽医》报道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稿源, 《黑龙江畜牧兽医》从中选择优质稿件进行发表, 既丰富了报道内容, 保证杂志质量, 也更多更快地满足生产需要, 使杂志更好地为畜牧业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正式提上日程, 成为畜牧业发展迫切研究和对待的问题。黑龙江省也面临畜牧业的宏观调控,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保护和利用, 环境保护和现代畜牧业建设, 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给予支撑。《黑龙江畜牧兽医》根据畜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 制订了报道计划、选题方向, 侧重报道畜牧业新的产业政策、发展对策和研究成果, 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在生产中组合应用。如一些生物技术、生态和控制技术、畜禽良种选育、培育畜禽抗病新品种、新饲料开发, 草原生态建设及疫病监测等的研究成果, 借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我国面临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给畜牧业带来新的契机, 我国提出畜牧业“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策略;黑龙江省提出建设畜牧业“半壁江山”规划, 确定了具体发展目标。《黑龙江畜牧畜医》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科技期刊的作用, 报道21世纪的新研究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2011年统计, 《黑龙江畜牧兽医》报道的省、部、国家级和各类科研课题和基金项目, 占全部发表文章的58.58%, 2010年基金项目文章数也超50%。纵观几十年来, 《黑龙江畜牧兽医》始终坚持办刊宗旨, 坚持为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服务, 报道的各类技术推动了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畜牧业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畜牧生产企业、读者和管理部门的好评, 多次荣获省和全国行业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3.2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科技期刊发展步伐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科技期刊出版业也随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黑龙江畜牧兽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抓住每个时期的发展机遇, 在发展中开拓, 也在开拓中前进, 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畜牧业及科学技术已有较快发展, 为了更快传播新技术, 缩短报道时滞时间, 《黑龙江畜牧兽医》从1984年4月份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成为全国行业最早的月刊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 为了增强办刊实力,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989年开始从事广告业务。20世纪80年代, 我国科技期刊开启规范化之路, 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国家标准, 《黑龙江畜牧兽医》从1989年开始全面执行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等标准, 使杂志的规范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对全国行业期刊的规范标准化起到了示范作用。随着科技期刊交流的需要, 杂志从1992年5月份起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 7月份在北京ISDS中国国家中心办理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7034, 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业务。1993年10月份进入CSTA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1994年3月办理了国际CODEN刊号, 美国国际CODEN中心分配给《黑龙江畜牧兽医》的国际刊号代码为HXSHET, 同时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数据库, 1996年1月份入编清华大学国家光盘中心, 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 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为适应现代技术给期刊出版业带来的新技术形势, 《黑龙江畜牧兽医》从1994年3月购置微机排版系统, 实现期刊微机自行编排, 提高了工作效率。1995年从手工拣字铅字印刷改为胶版印刷, 1997年1月份杂志开本改为210 mm×280 mm, 增加容量, 1999年1月份杂志社开设了自己的电子信箱, 并从第1期杂志改为297 mm×210 mm国家标准开本。进入21世纪,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更快, 《黑龙江畜牧兽医》也与时俱进, 向数字化方向发展。2001年, 国家科技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将《黑龙江畜牧兽医》全文上网, 并被《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2003年7月份进入CNKI中国知识基础工程项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TFD) 》全文收录。1989—2003年8月份出版的《黑龙江畜牧兽医》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2004年杂志采用远程采编系统, 2005年5月份建立并开通自己的网站《东北畜牧兽医网 (www.dbxmsy.com) 》。2009年杂志社为每位成员统一分配了E-mail。2009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 上半月为《科技版》, 下半月为《综合指导版》, 改版后的《黑龙江畜牧兽医》受到读者、作者和业界人士的好评和欢迎。2011年7月份《黑龙江畜牧兽医》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向数字化期刊迈进。55年来《黑龙江畜牧兽医》继往开来, 随时代步伐不断前进, 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3.3 科学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中不断攀登

党的十八大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章,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自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总纲以来,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指导下, 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期刊也已迈进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作为科技信息载体, 科学技术传播媒介, 始终以促进畜牧兽医科技进步, 推动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历史赋予的使命和宏伟目标。多年来, 《黑龙江畜牧兽医》追求的目标就是要为发展畜牧业、国富民强, 建小康做出自己越来越大的贡献, 实现编辑们为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科技期刊的科学发展要遵循和发展科技期刊的编辑规律。世界上自1665年出现第一本科技期刊至今已近350年, 我国自1792年创办科技期刊至今也已220年。经过长期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积累, 探索和研究, 科技期刊具有独特的客观规律, 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 科技期刊的发展更促进了科技期刊编辑学的构建和发展, 展现了其特殊的规律和特色。《黑龙江畜牧兽医》从20世纪80年代依据科技期刊编辑理论, 也逐渐形成本刊的特色。1989年在全国行业期刊中率先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科技期刊标准、规范, 使编辑出版标准化、规范化, 对全国行业期刊起到了示范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科技期刊走向市场经济,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 注重期刊质量, 提高学术水平, 使《黑龙江畜牧兽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载文不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摘》、美国SCI收录, 而且在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举办的全国首届 (1992年) 和第二届 (1997年) 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优秀科技期刊二、三等奖。

科技期刊编排有一定规律, 但实践中执行相关标准、规范, 有创新、有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的编辑也注意编辑实践研究, 探索新的思路, 如1994年在《编辑学报》第3期发表的《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中的问题》一文, 探讨了我国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规律、规范, 找出存在问题, 并提出应修改和增加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和著录方法。此文发表后, 提出的观点得到科技期刊有关权威机构的关注和肯定, 而且纳入国家修订的标准中。编辑王俊伟、花林娜、张禹等发表的《期刊稿件质量评价的探索》、《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编排规范浅析》等许多文章都对科技期刊编排进行探讨, 对编辑工作有一定指导和实用价值。《我国畜牧兽医期刊的现状调查报告》一文在《编辑学报》发表以后, 不仅国内, 而且在国外也引起关注。科技期刊编辑规则的研究, 不仅提高了编辑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而且丰富了科技期刊编辑理论, 更指导了《黑龙江畜牧兽医》的编辑工作。

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期刊发展规划, 对科技期刊质量要求更严格, 标准更高。1994年国家科委发布了国科发 (1994年) 148号《关于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筛选中文核心期刊。新闻出版署规划建立“中国期刊方阵”。这些远景规划, 为创办一流期刊, 为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 开拓了视野, 攀登科学殿堂的坦途, 如撕破长空的晨曦, 让湛蓝明澈的天空闪射出辉煌璀璨、夺目耀眼的光芒。《黑龙江畜牧兽医》在这七彩光芒照耀下, 进行了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研究探讨。对《黑龙江畜牧兽医》载文量、载文作者、被引率、参考文献、基金项目等多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 以文献计量指标指导编辑工作, 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使期刊评价指标不断创新和提高, 使《黑龙江畜牧兽医》荣获黑龙江省精品工程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版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辑们对中国畜牧兽医期刊的品牌建设、中文核心期刊的正确运用、全国畜牧兽医核心期刊筛选等进行了探索, 发表的论文受到有关部门以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的肯定和赞赏。2001年《黑龙江畜牧兽医》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成为期刊方阵中的“双百期刊”。2005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 (全库仅遴选全国500种科技期刊) 。

科学技术的交流和转化为生产力, 借助科技期刊交流的平台。《黑龙江畜牧兽医》在宣传、交流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收到显著效果。1992年11月份《黑龙江畜牧兽医》成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后, 在作好分会工作同时, 把黑龙江畜牧兽医编辑人员对科技期刊编辑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与全国编辑同行进行交流。《黑龙江畜牧兽医》编排规范化也成为许多期刊学习和编排的重要参考和标杆。1993年4月1日, 在黑龙江省科委召开、副省长马淑杰等领导出席的全省科技期刊工作会议, 介绍了《黑龙江畜牧兽医》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的办刊经验和体会。为扩大期刊的交流范围和影响, 1998年, 杂志社在东北农业大学王云鹤教授协助下, 借学术交流会之机, 与参加会议的日本麻布大学高桥贡进行了交流和协商, 达成与日本出版的《临床医学》、《兽医外科麻醉学》等5种刊物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1998年8月份在《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35周年之际, 邀请1958年《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始人、全国著名兽医学家胡祥璧,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陈耀春及陈凌风、许振英、黑龙江省副省长孙魁文、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委等单位领导参与纪念活动, 并致词, 省畜牧局赵云成局长亲自撰文祝贺《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35周年。1993年9月27日—10月4日, 在北京参加了1978—1993年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并被评为黑龙江展区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设计奖。1994年杂志社在辽、晋、鲁、豫、陕、皖、湘、鄂、赣、苏、粤、桂、云、黔14个省市区聘任15名通讯员, 协助信息反馈、宣传工作。1995年3月份, 先后参加了在德国莱比锡、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中国期刊展, 5月在广州参加新闻出版署举办的97羊城文化周、1998年1月成为深圳国际博览中心会员单位, 1999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期刊展等, 宣传了期刊, 展示了《黑龙江畜牧兽医》的风采。2001年9月份《黑龙江畜牧兽医》在北京参加“中国期刊展”, 在“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展位”展出。2005年后, 《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在辽宁、吉林、内蒙古及黑龙江省各地市建立发行站, 聘请发行人员350多人。2005年《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稿源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发行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 使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技术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为《黑龙江畜牧兽医》开拓了更宽广的前进道路, 展现出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

4 彼岸——异彩纷呈

《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55周年来, 走过漫长的艰辛的路, 经历艰难困苦的考验, 受到风雨的洗礼, 在几代编委、编辑们的艰苦奋斗, 几十年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历练, 不计名利、任劳任怨、默默耕耘、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 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障碍, 征程中不断攀登, 不懈努力, 逐渐向创办全国一流期刊, 永无止境, 永往直前的科学殿堂靠近。

编辑人才茁壮成长。《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55年来, 几代编辑前赴后继, 继往开来, 勇于实践, 勇于探索, 忠于职业, 乐于奉献, 美好年华, 聪明智慧在编辑生涯闪耀光芒, 在刀耕笔耘中展示远大胸怀, 在波澜壮阔的信息时代尽显风流, 成长为才华横溢、思维缜密、慧眼识珠、释疑解惑、挥笔从容、妙笔生花、鬼斧神工、精益求精的编辑人才和宝贵财富, 取得卓越成就的无名英雄和功臣。几十年来, 编辑人员获得许多奖励和荣誉。仅1990—2012年有9人次被省畜牧局评为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杂志社被评为先进集体;8人次获全国行业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9人次获黑龙江省科委、出版局授予的优秀编辑、优秀编辑标兵、优秀主编、优秀主编标兵、先进单位;所有编辑都发表过编辑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 先后在多种专业期刊上发表60多篇论文, 有20余篇论文在省和全国行业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宣读和交流, 被评为优秀论文, 有的论文被国外相关网络和数据库收录;有34篇《黑龙江畜牧兽医》载文被黑龙江省科委、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期刊协会评为优秀文章编辑奖;至2013年有7名编辑晋升副高职称 (其中5人晋副编审, 2人晋高级畜牧师) , 其中5个相继晋升为编审。同时, 通过《黑龙江畜牧兽医》使众多作者、科技工作者受益, 增长了才干, 发现培养了人才, 推动了畜牧兽医科技队伍的成长壮大。

经过编辑们的不懈努力、精心描绘、细心雕琢, 使《黑龙江畜牧兽医》成为华章闪烁、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的令人钦慕的精品期刊。1989年以来8次荣获黑龙江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授予的优秀科技期刊, 至2012年6次荣获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1992年、1997年在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举办的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二、三等奖;1990年被评价为全国兽医学6种核心期刊之一;1992—2011年连续6版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究评价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杂志载文多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文摘》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收录;2006年入选黑龙江省精品期刊;2005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 (全库遴选全国500种科技期刊) ;先后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十余个数据库收录, 正向数字化期刊迈进。

《黑龙江畜牧兽医》几十年来已出版了400多期, 发表各种论文、信息240 000余篇 (件) , 报道的科学技术在科研、畜牧生产、兽医临床、畜禽疫病预防、治疗和教学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为技术人员专业理论和水平的提高, 提供了知识和技术,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 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建院五十五周年讲话 第4篇

45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以系统总体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为主导,以光机电技术为基础,以国防高科技装备研制为特色,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整体优势的科研生产型研究院,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确保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完成的同时,二院按照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原则,依托航天高科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发展民品产业,形成了系统工程与工控、计算机与应用、光电子系统与信息应用技术、医疗设备与制药机械、环保等为代表的产品系列。

当前,二院按照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实施了事业部制改革,并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启动“新二院”统筹建设规划。新的中国航天二院将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发扬航天精神,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地址:中国北京市永定路50号

邮编:100854

邮政信箱:中国北京3905信箱(国际)

北京市142信箱20分箱(国内)

电话:(86-10)68385417

传真:(86-10)68213632

Add:No.50YongdingRoadBeijing,Chi na

Postcode:100854

P.O.BOX:Beijing3905(abroad),

Beijing142-20(domestic)

Tel:(86-10)68385417

上一篇:冰心人物传记范文下一篇: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