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四首1

2024-05-22

白居易诗四首1(精选6篇)

白居易诗四首1 第1篇

白居易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白居易忧民伤时,同情贫苦人民,控诉统治者的博大情怀;体会他重视友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轻肥》中对比手法的特点;《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学习《轻肥》

(一)导入语。

唐朝有三大诗人,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剩下一个是谁呢?他就是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现在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诗歌《轻肥》。

(二)题目解析。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备注,这两个问题不在幻灯片上打印出来,而是在幻灯片上打上“题目解析”内容。学生回答完后,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内容解析中的1和4问题)。

(三)译诗。

一群神态骄横的人充满在道路上,鞍马之光照亮尘土。请问这是些什么人?有人说是宫中的内臣。用红色丝带系着佩玉的那些人都是大夫,用紫色丝带系着印章的那些人是将军。他们意气洋洋地赶赴军中宴席,骑马飞驰而过,像云团一样离去。精美的酒器中盛满了醇美的酒,桌上罗列着水中、陆上的各种精美食品。用手掰开洞庭橘,切开大海中的鱼。吃饱了饭内心安然自得,喝够了酒神气更加高扬。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地区人吃人。1

(四)内容解析。

1.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分析:先写神态,骄、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内臣们赴宴时的场面如何?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豪华奢侈。

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大吃大喝。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由奢到骄酒酣足食,不可一世。

明确:作者用了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诗人对此是怎样评价的明确:全诗中,诗人没有作一处评价,但那不代表诗中不包含诗人的评价。(如果学生答成“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要给学生指出,这不是诗人的评价,而是陈述事实)。

5.你能读出诗人的评价吗?请用“本诗通过„„表达了„„”的方式,进行概括。明确:本诗通过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6.杜甫有一句名句,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教师补充,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这句诗可以说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

7.由此可见,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8.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碳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课堂上不讲,作为作业布置给同学们)。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三、学习《花非花》

(一)导入语

同学们都知道,白居易的诗歌是以通俗著称,那么,是不是他所有的诗歌都是这样的呢?其实不是的,他个别诗篇写得相当的朦胧,跟李商隐有得一比。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他的朦胧诗《花非花》

(二)译诗: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三)内容解析。

1.本首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比喻),用了几个比喻(四个),本体有几个(1个),这叫做比喻当中的哪一种比喻(博喻)。

2.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

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3.我们只是大概知道,白居易所写的这个东西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四、学习《杜陵叟》

(一)导入语。

前面我们讲过,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这四类诗中,成就最高,最有价值的是讽喻诗,而讽喻诗中的代表就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前面我们学过了《秦中吟》当中的一首诗,现在我们来学习他讽喻诗中另一部精品《新乐府》当中的一首诗《杜陵叟》。

(二)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三)译诗: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只耕种一顷多的薄田。三个月没有下雨,整体刮大风,麦苗不能吐穗扬花,大多数都枯黄干死了。才九月份天就降下霜,秋寒早至,禾苗的穗子没有成熟都青干死了。官吏们明明知道干旱却不奏明皇帝,反而强行征收租税以求得好的官声和政绩。百姓典当桑树、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是有钩一般的爪子、锯齿般的牙齿才吃人肉!不知什么人奏明了皇帝,皇帝生了恻隐之心,知道人民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皇帝免税的恩诏,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免税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之中有九家租税已经被收去了,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四)内容解析。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

2.禾苗枯死,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明确: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明确: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分析:“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 “白麻纸上书德音”、“昨日里胥方到门”→“虚受吾君蠲免恩”,说明君恩虚伪。

明确: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才是真正的目的。这种“双簧戏”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极具讽刺意义。

(五)小结: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的罪行,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五、学习《问刘十九》

(一)导入语

酿酒与饮酒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古往今来也传诵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就是一首与饮酒有关的美丽诗篇。那么这首诗是写爱情、亲情还是友情?下面就来详细鉴赏一番。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三)译诗: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细小如蚁。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是否能和我来共饮这一杯酒?

(四)情景交融:《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明确: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的真诚,来的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征。

2.预习《杜牧诗三首》。

教学后记:

白居易诗四首1 第2篇

7.白居易诗四首

课文剖析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意气:神态。内臣:这里指宦官。按唐代的官制,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本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朱绂、紫绶:绂、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唐代官员所佩绂、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朱绂、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大夫、将军:指高级的文官和武官。夸:夸耀。军中宴:指禁军中的宴会。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佩带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樽、罍:古代盛酒的器具。九酝:《西京杂记》:“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日九酝,一名醇酎。”这里泛指醇酒。水陆:指水产、陆产的各种食品。八珍:指珍贵的食物。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洞庭橘:江苏太湖洞庭山上出产的橘子,是远道运来的新鲜水果。脍:细切的鱼、肉食品。天池:指大海。鳞:泛指鱼类。心自若:心里很自在,很舒服的样子。]

接下来的这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宴会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今年江南可是遭了旱灾,衢州的饥民已经人吃人!是岁:这一年。衢州:今浙江衢县一带。据历史记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三月,江南大旱。当时白居易和翰林学士李绛,曾上疏请求减免租税。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家赏评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是花吧,可也不是花;是雾吧,可也不是雾。]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非花”“非雾”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来,天明去。[半夜里,它从黑暗中悄悄来临,天刚明,又在晨曦中飘然离去。]

这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明显的又不是说梦,“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来的时候,仿佛如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几多时,去了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全无从找寻它的去处。几多时:时间短促。一作“不多时”。觅:找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名家赏评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而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薄田,贫瘠的土地。不秀:没有扬花。青干:未成熟就已干枯。]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长吏:指县令等地方官。申破:奏明(皇帝)。考课:按一定标准分别等级、考核官吏,以定升、降,唐代由吏部考功司掌管。典桑:典当桑园。何如:怎么办。]

接下来四句,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像钩、牙齿像锯一样地吃人肉!虐人:侵害百姓。]

再四句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恻隐:同情、不忍。白麻纸:用白麻纸写了恩诏。唐代诏书,凡重要的都用白麻纸写,一般性的用黄麻纸写。德音:诏书的一种,多半是免租、赦罪等有关施“恩”的事,犹如后代的“恩诏”。京畿:靠近京城的地方。唐代设京畿采访使,管长安周围四十多县。放:免。里胥:里正。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方:才。敕牒:皇帝下的命令,此处指免租的命令。榜:作动词用,张贴、张挂。蠲(juān):免除。]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名家赏评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我有刚酿成还没有过滤的绿蚁酒,正暖在红泥抹成的小火炉上。绿蚁:酒名。指浮在新酿米酒上面的酒渣,因细小如蚁,微现绿色,故称“绿蚁”。醅(péi):酿造。]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快黑了,一场雪马上就要飘洒下来,此时你能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天欲雪:天要下雪了。雪,名词用做动词,下雪。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么”或“吗”。] 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名家赏评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结构巧解

《轻肥》

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

第三层,与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花非花》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三、四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尾二句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如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捉摸不定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杜陵叟》

全诗共分四层。

第一层,写出灾情之严重。

第二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

第三层,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

第四层,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问刘十九》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

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

写作特色

《轻肥》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惊心动魄,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花非花》

博喻手法的使用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诗词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之间用作比喻之物,不只被比喻之物,好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正因为如此,诗意也就“朦胧”了。

《杜陵叟》

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

诗人运用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社会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

语浅而情深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对雪》有句“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轻肥》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轻肥》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出两种根本对立的阶级生活。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在揭露和控诉中也表现了作者要求改革封建弊政的革新思想。

3.《轻肥》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花非花》

.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

2.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3.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

《杜陵叟》

.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的恶行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的暴行进行了深刻揭露,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厚同情。

《问刘十九》

.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闲适快意生活的心境。

诗四首 第3篇

阳春共友意然然, 放眼群峰碧翠连。

山顶顽猴充将帅 (1) , 怀中稚子作情缘 (2) 。

擎天石柱云生秀, 连座浮屠 (3) 壁向禅。

胜景人间何处是?张家界顶我神仙 (4) 。

(1) 张家界景点中有猴子点将。 (2) 母子峰风景。 (3) 浮屠:景区峰峦高高耸起, 形如佛塔。 (4) 朱镕基总理有“张家界顶有神仙”句。

烟雨漓江游

别去桂林才数日 (1) , 寄情漓水又重游。

半山良骏连腾雾, 满目舟筏共引鸥。

两岸飘飞银幕帐, 一江倒映翠屏楼。

忽来一阵清凉雨, 佳丽船头笑影留。

(1) 余曾于2011年3月份游桂林。

追忆鲁迅先生

滔滔河海水泱泱, 润哺神州有栋梁。

膀臂一双担道义, 柔毫寸半胜刀枪。

恭心俯首听民怨, 怒目横眉对虎狼。

遍地华章歌斗士, 诗坛劲笔慰忠良。

老战友酒楼雅聚

老友欣然聚酒楼, 弗谈往事论今秋。

人人银雪压双鬓, 个个红光罩满头。

小弟推杯情未尽, 贤兄换盏笑相求。

庄佳人诗四首 第4篇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

提前进入高考前的倒计时

单纯的日子剩下的只有学习

我们挺直着背脊微低着头

潜心镌刻自己掌心的一道道手纹

它明晰而又深刻

容不得繁杂的影子

那些曾经迷恋的琼瑶金庸

倾心热爱的港台歌星

那些风铃和唿哨

对最新国际时事的争论

都面向往昔弃之而遁

我们用一则则定理去求证

一道道呆头呆脑的习题

默默企盼收获一种

照耀远方的希望

每一次艰难面前的苦闷

都是升向孤独的高度

无数个夜晚

我们的头悬房梁

体重渐渐下降

衣袂在夏季的校园

消褪了应有的光泽

而空中触目可及的树叶

风中不断传来哗哗的掌声

我们日日数着

像花瓣一样

跌落的日历

坠入河流

渐渐漂向七月

我是通俗的女生

我注定是个通俗的女生

我是把仅有的花季

都一瓣一瓣地撒落在

青春的路上

我才甘心

你不必这样等我

扮酷似的在某个巷口

只为我们曾萍水相逢过

你不必把柏拉图式的信

填满你的思想

那浸漫纸张的哲理

我全然不懂

你更不必送大把的玫瑰给我

那些塑料制作的花朵

虽然不会枯萎

却没有生命

我是个通俗的女生

你执着的信念

对我是一种温柔的伤害

我的行囊已经沉重

心荷的日记满载着

艰辛的履历

有一种情感是难以言传的

雨季在我青春的路上

设下艰巨的里程

我的足音和背影

是一过即逝的

请你原谅

同桌的你

那一年我们都在唱

同桌的你

那一年离高中毕业

还有九天

你身穿超短裙

过肩的长发披散

柔软有致地摆动

像面旗帜在飘

你细脚伶仃地走过

群芳闪烁的校园

像个侠女极不真实

当时我正看神雕侠侣

当时金庸正让小龙女

在断石崖上写下十六年后

和杨过相约再相会

然后就纵身跳下崖底

当时我六月的心降至冰点

当时我看见你衣袂飘拂

缓缓地移过我的视野

只是惊鸿的一瞥

然后绝尘而去

然后我和书籍一起

如一滴墨水坠入想象

想象十六年的时间能改变什么

想象没有小龙女的日子

杨过如何慢慢学会等待

不必说十六年后会怎样

就是再过几天

我们如同一朵蒲公英

被毕业的金风一吹

每枚种子都举着

一柄美丽的伞

飘向不同的落脚点

我想十六年的时间能改变什么

也许十六年只是瞬间

或者漫长如同隔世

正如我们拥有过的十六岁

十六年后定会有所改变

那时你身材修长乳房丰满

过肩的长发剪去大半

偶然相遇擦肩而过装作不认识

十六年的时间改变了什么

是否誓言可以修改

友情可以抹去

花季·雨季

—给郁秀

我坠入你的书中,陷得很深

整整十五个日日夜夜

上至你的深圳

下至你的九中校园跟你走

你引导我的方向,就是

九中开学后的两星期

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围绕太阳走了一圈

告别高一年级

你花季的清香吹拂我的睡眠

一面迎风展动的旗帜

让我发梢上的蝴蝶结

和头上的绿卡,给了下一届女生

我上升,上升到十八岁的雨季

我不能随便地找到一条定理

一个绛蓝色的夜晚

说出我十六岁花季的秘密

还有为什么十七岁不哭

十八岁拒绝更多的雨声和开花的埋怨

这些年我已习惯了三点一线的生活

习惯了花儿如期开放雨必然来临

不知道铁打的校园流水般的一年

说也说不完的你的九中那么多故事

甜美而又清纯奇迹并非陌生

但是我不能不把心底的话说出口

面对一个男孩,我迎着风

在许多美丽面前没有接受那枝玫瑰

没有羞涩地说出那句话

也许迫于追问,近于生活的厚度

我只能在咖啡杯里加上糖

在某个回忆的夜晚独自饮下

在那条只有他背影的小路上

看见花瓣,一片一片落下

一生都只能这样注视

看见一个少年走出梦的尽头

一生都只能承受这逝去的美

无数次锤打这残缺的永恒

我愿他年年站在院内,欣赏我

把我拒绝在他怨恨的门外

在门外,谁为我重复地鼓掌

欢迎我昔日的创伤在今日愈合

欢迎你的感召高过我的姓名

虽然我哺育的偶像已经倒下

站起的梦又增加了我生活的难度

我迥然不同已往的地方

是可以倒计的时间无法挥霍

大量的光阴在我的眼前静静流过

像一个顽童每天都在数着有限的分币

只等在如洗的七月花掉最后的一枚

那么让我在你朴素的小说里

像无数溪水一样溶入那条江流

让我在碧蓝的江上泛着波浪

于是我把来临的雨季交给海洋

等待成功的声音排在孙山之前

在你青春的书里写下续集

白居易诗四首1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太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针砭时弊,反映民瘼(mò),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白居易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1.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严重,生活骄奢淫逸、豪华糜烂

2.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民间出现人吃人的现状白居易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补充:

“„„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

——《旧唐书·宪宗纪上》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与军队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目空一切。

而另一方面,当时天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四、题解

轻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之意,乘坐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裘皮大衣。——成语“轻裘肥马”。——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五、字音

六、内容分析

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①“满”、“皆”、“或”、“如云”等字词,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②“骄”、“照”、“夸”等刻画出宦官的骄横跋扈。

③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1)作者如何描写赴宴人物的?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先写赴宴前的神态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

后点赴宴的人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

(2)他们为何如此骄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骄的原因: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怎能不骄。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

(去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令人触目惊心。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也暴露了唐王的昏庸无能。(讽刺)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析:作者用了铺陈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1)菜肴丰富:

“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2)宴会奢靡:

“溢”、“罗”、“擘”、“切”等动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3)人酒足饭饱: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食足,更是不可一世了。

3、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诗句内容)(2)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3)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感情)“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

小结:见课件

4、艺术手法

(1)对比: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 3 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讽刺:本诗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宦官的骄横之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拓展延伸

有人说,白居易的《轻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运用的手法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分析。(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满分为7分,请问这个题按怎样的步骤回答,怎样给分?)析: 先解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2分;然后再找出《轻肥》中跟该句思想内容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解释,2分;再找出两诗相同的手法,并加以分析,2分;最后,将二者共同的东西合起来加以概括,1分。

6.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4(2)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

二、中国现代诗四首1 第6篇

一、教学目的:|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这些诗的韵律和结构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教学本课,不必追求“讲深讲透”的效果,主要是组织学生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在诵读中进行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读出诗味来。《再别康桥》由学生反复诵读,由于语言轻巧,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回喜欢这首诗的。

《死水》死水就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怎样理解这一意象的寓意,可以不强求统一。教学的任务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对优秀的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介绍作者可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而介绍其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怎样体现“三美”,主要不是靠讲析,而是靠指导诵读。

《赞美》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精神品格(如生命体验的庄重感、历史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土序,笔名南湖、云中

鹤。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胡 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省活水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了在当时的诗坛颇有影响的诗集《死水 》,这是他的代表作。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15日闻一多发表了《最后一次的 讲演》。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 年8月,诗人曾游学 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

《死水》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 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 实令他极为失

《赞美》抗战爆发后,1942年5月,穆旦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抗战以来,穆旦面对 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产生了对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记忆和经历引起了作者对坚韧不拔的 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

3.什么是自由诗?自由诗是诗歌的一种,是一种不讲究格律,诗的节数、行数、字数没有固定规格,略有节奏,有大致相近的韵的诗歌。美国诗人惠特曼为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在“五四”运动以后流 行这种诗歌形式。由于自由诗不受传统格律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表达研习新课 1.《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

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了难分难离的离情。使我们仿 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着诗人无比喜欢和眷恋的感情。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夕阳照耀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景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那榆树浓阴覆盖着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出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于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到了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销,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就连青草从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洋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及至。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死水》第一段: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死水”的原意是不活动的水,通常用来比喻革新运动、时代潮流和进步 风气等尚未波及的地方;这里所指的,就是诗人当时见到的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像一潭死水那样滞塞、腐烂。诗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疾的心情,把黑暗的旧中国比喻为“ 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比喻一切健康的、先进的思想和行动,但对它毫不起作用了。“漪沦”,原意是水是的波纹,这里用来比喻社会上的变化和反应。因此,诗的前两句,表 现的是一个年轻的爱国诗人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吐露了“五四”以后开始觉醒而又找不到出 路的青年一代的苦闷。这段诗的后两句如何理解?关键在于抓住诗中的“你”字。联系的最 末一段,“你”实际上指的是“丑恶”,亦即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等等。意思是:既然这 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且让你们这些反动派疯狂地进行侵略和掠夺,放肆地剥削人民、挥 霍享受吧!诗中的“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细细玩味,正是针对他们的军事侵略和经 济榨取,这两句,总的来说,是愤激的语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极

第二段:直承第一诗节的三四句,从色彩、光泽上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既然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死水”,那么,这一段正是以造成这沟“死水”的 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所作的辛辣讽刺和无情揭露。诗的前两句承接“破铜烂铁”,后两句承接 “剩菜残羹”。诗人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来描绘“ 死水”表面的那些装饰和点缀,本质上只不过是“破铜烂铁”、“剩菜残羹”霉烂生锈酝酿 而成的一种假象而已。十里洋场,香风阵阵,光怪陆离,目不暇接。此种“繁华”的“太平景象”,犹如尸骨之上建造的宫殿,使人感到恶心和腥臭难闻!

第三段:这一段所写的是“死水”里的种种丑恶和腐败的景象。在阳光的蒸发下,“死水” 里的腐败东西在发热、发酵,冒出一颗颗气泡,发出咕咕的声响;气泡由小到大,色彩绚烂 斑驳,最后又被腐水滋生的花蚊咬破。用“绿酒”、“白沫”、“小珠”、“花蚊”等等比 喻,十分逼真地状写了一沟死水所具有的种种特征;另一方面,也给读者带来种种联想,让

第四段:也是讽刺的写法,以动衬静,写出了死水的沉寂。当时反动派连篇累牍、喋喋不休宣传的,正是这些使诗人为之深 恶痛绝的东西。当正直的、爱国的、有血性的人们对这潭“死水”发出诅咒,嗤之以鼻,或 者唯恐远避而不及的时候,偏偏还有些靠“丑恶”恩赐剩菜残羹过日子的“青蛙”们,唱着 刺耳的颂歌来点缀“死水”,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第五段:诗人在前两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愤怒,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既然断定了当时腐败的中国现实不是“美的所在”,那么,最后两句不过是诗 人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恨到了极点时的诅咒而已。

《赞美》全诗共4节。第一节,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 象群来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美丽的,有山峦,有村庄,有河流草原,有鸡鸣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歌的东流水流过荒芜的土地,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荒凉的亚洲土 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的爱怨交加的感情。

第二节和 第三节重点写一个在土地上耕耘的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 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 要“拥抱每一个人”。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复杂的内心感受,一切 使作者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等待下去。

2、鉴赏要点:《再别康桥》①首先,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 首诗告别的即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②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 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 的享受。③表现了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 感应

《死水》①艺术风格。他要求新体格律诗必须具备三种美:“音乐的美”,指的是诗的音节美、旋律美;“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优点: “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均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 美的作品。②象征与寄托。《死水》整首诗是一个比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社会现实。“死 水”的物象加上“绝望”的感情,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完全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诗人选择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辞藻来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优美。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上一篇:关于学校停水的通知范文下一篇: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