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寓言故事范文

2024-06-21

习惯寓言故事范文(精选14篇)

习惯寓言故事 第1篇

习惯寓言故事

有一个人,经常穿着得体的西装,发型也设计的很漂亮,但是,他总是在同一条路上吃口香糖,而且,还随地乱吐。所以那条路上有不少口香糖都是他的“杰作”。

这天,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不小心被自己吐的的口香糖粘住了,任凭他怎么蹭,那口香糖还是不掉,就像是在说:谁让你不把我包好再扔,现在我就要报复你,就要粘你,不粘别人。这时,一位环卫工人走了过来,用铲子把粘在他鞋子上固执的口香糖铲掉了,他连声谢谢都没说,抬腿就要走,环卫工人叫住了他,让他把路边的窨井盖子盖上,他头也不回的`走了。和他同行的同事们问他为什么不说声谢谢?他说:“我没那习惯!让我说我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他和往常一样,走那条路上班,边走边剥口香糖,一不留神踩了个空,原来,他昨天没盖上的窨井盖子被小偷偷走了,此人已经掉进井中。他大喊救命,昨天的那个环卫工人走了过来,问他:“先生,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现在怎么就矮了半截了呢?”那个人在井里羞愧的说不出话来。不过还是那位好心的环卫工人把他拉了上来。

寓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能做的好事尽量做。

习惯寓言故事 第2篇

主持人小松鼠蹦到大树爷爷的肩膀上,清了清嗓子,说;“亲爱的朋友门,今晚的演唱会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动物们高兴得直欢叫,植物们高兴得扭动着身子舞蹈。

就这样,一场演唱会在欢呼声中开始了。

小松鼠又亮起嗓音:“现在有请第一位选手小青蛙为我们大家演唱<<美好的家园>>。'这时,小青蛙一蹦三跳地上了花儿草儿们围绕着的舞台上,欢快地唱了起来:”呱呱啊呱,我们的家园真美好呀!呱~!“唱完,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小松鼠有宣布了第二位上台表演的选手.哇塞!第二位选手是大名鼎鼎的小百灵鸟.只见它”嗖__“的一声轻盈地落在了舞台上,欢快而嘹亮地唱起了,<<快乐的森林>>:”来__亲爱的伙伴们,来__让我们一起进入快乐的森林,它生机......“还未唱完,动物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花蝴蝶高兴得摆动着小脑袋,扭动着身子为小百灵鸟伴舞.等小百灵鸟唱完,动物们掌声如雷,差点儿打着了小蚊子们.小松鼠又亮起它的嗓音:”伙伴们,第三位选手是鸡大婶,它要为大家演唱的曲目是<<咯咯歌>>“.说完,鸡大婶摇摇摆摆地走上了无舞台,然后唱了起来:”咯咯,咯咯,我要大声嘹亮欢快而高昂的唱歌,咯咯......“哇!旋律优美,余音缭绕,是多么的美妙!这时,整个森林沉浸在这甜美婉转的歌声中.

接下来的节目是蚊子大合唱,它们你一句”嘤嘤“,我一句”嗡嗡“,你扭扭屁股,我摆摆脑袋,配合默契,幽默滑稽.再接下去的节目是小猪演唱<<数鸭子>>,由鸭子们”咕咕咕“的伴奏;还有绵羊与小牛演唱的<<森林快乐颂>>还有小马与小猴合唱的<<彩虹挂在天上>>;还有白兔弹琴,天鹅演唱的<<快乐的我们>>......太多了!它们演唱的曲目有时欢快高昂,有时奔放悠扬,有时婉转明亮,真令人陶醉不已.

动物们载歌载舞,演唱会一直举行到半夜.天上的繁星像无数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仿佛在羡慕的说:”我们也要参加!"

从故事到作文从兴趣到习惯 第3篇

一、从“听”入手, 激发兴趣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博士说过:“兴趣比天才更重要。”要想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首先就得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变为学生的乐园。而小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听故事, 每次听故事, 孩子们一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 故事里生动有趣的片段, 曲折的情节, 总能引人入胜。因此,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听故事入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常常利用早读或午休时间讲故事给学生听, 让他们多听多思, “听”是有目的、有要求的听, 例如, 每讲完一个故事, 我总是问:“故事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你喜欢故事中的谁?”……渐渐地, 孩子们能侃侃而谈了, 甚至能将故事中精彩的情节复述一遍。教师适时引导, 如“瞧, 这故事写得多么生动呀, 你们也想写出这么多这么生动的故事给大家看吧”。从而, 学生渐渐萌发了对写作的兴趣。

二、以“说”为径, 降低坡度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锻炼思想, 陶冶感情, 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发现新事物、看出新问题的能力。

方法:做游戏

如触觉游戏:做一只盒子———做得大一点, 抠上一个足以伸进一只拳头的窟窿。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放在里面, 让孩子们挨个儿去摸里面的东西, 然后请他们描绘摸到的东西的形状, 说说自己的感受, 让其他学生猜猜摸到的是什么东西, 再取出看, 评比哪个小朋友描述得最准确。

在之前听故事的积累下, 学生的语言已较丰富, 所以当学生进行描述时, 学生的语言越来越精彩, 从大小、形状、颜色、触感等方面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都是他们积极的创新活动和活跃的言语活动的有机结合。

三、以说促“写”, 轻松写作

积累生活, 拓展知识, 善于积累材料的习惯调动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文章更充实, 更准确, 更生动, 更优美。对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 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消解写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我手写我口”。

方法:摘记+墙记

鼓励孩子们把平时爸爸妈妈讲的有趣的故事、自己的梦境、外出的奇遇、新闻以及读到的文章, 以简单的方式记下来:有的可以抄录, 有的可以简略地记一两句话, 有的甚至可以简单地画下来。起初, 让孩子们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发现不利于分享, 索性让孩子们在教室的墙上写。简单的办法是在墙上固定一个地方, 贴上许多张牛皮纸, 当然, 得在上面有一点小小的提示, 比如漫画区、记事区、梦想区等等, 让孩子们尽情去画、去写, 渐渐地, 墙壁像是有魔力一样, 内容包罗万象, 孩子们视它为自己的小百科知识库。他们听到的, 画出的, 写下的, 越发丰富了, 我开始鼓励他们从听故事的愿望转为自己创作故事, 就是把自己记的、画的, 以边看边说故事的形式向其他小朋友展示, 再由孩子们自己评选“每月故事大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习作训练中, 让学生练习讲故事, 编写童话, 趣味性强, 想象空间大,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轻松完成习作, 逐步形成作文能力。

四、多“读”为辅, 增加色彩

训练思维, 提高智能, 观察时, 有发现能力, 采集能力;构思时, 有综合分析能力, 筛选加工能力;表达时, 有语言运用和修改的能力。

1. 博览, 精读, 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人的生活阅历有限, 通过阅读, 可以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经历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词汇, 掌握写作规律, 学习写作方法,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读的结果是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上升到自己的思维中去, 通过感知, 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 这就是读书心得。教学生如何去写, 成了写作训练的关键。因此, 我试着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1) 接受性读记, 要求学生对读物的精彩词、句、段、篇及知识见闻有选择地摘抄, 读记, 加深印象。在读记中有的学生还给摘记绘上彩图, 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 我班从二年级开始布置词语积累的作业, 每周一至两次摘抄好词佳句。 (2) 创造性读记:要求结合所读文章的赏析、评价再创造。包括赏析评点、读书心得、改写、续写、仿写等多种形式。在加强听说读训练的同时, 为了降低作文难度, 我在一、二年级进行提早作文小练笔训练实践, 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做好起步作文的准备。如, 教学《秋天的图画》, 我让学生续写课文:还有谁会来装扮美丽的秋天;教学《黄山奇石》时, 我让学生选择“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女弹琴”其中一块石头进行仿写, 并且对学生读记中出现的不同形式加以表扬、肯定, 促进了学生用多种形式尝试的积极性, 学生灵活运用, 不拘一格, 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调动学生思维、想象及情感活动的参与, 有效地服务于作文训练。范文是用来教学生写作和表达的, 在让孩子们阅读范文时, 我告诉他们范文之所以感人、有说服力不是因为它是范文, 被印成了铅字, 而是因为它流露出了真实的情感, 描写了真实的生活, 告诉孩子们他们自己也有许多东西可以写出来, 只要是真实的, 就是美的, 人们就会愿意听愿意看。词语优美、内容感人的范文只是为了让他们得到言语的熏陶、思想的教益。当孩子面对纸张时, 老师并非要他们写出像范文一样的文章, 一味地模仿, 用别人的语气和思路去说话那该多难受啊。正如走路一样, 如果因为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不好看, 就去模仿别人走路的样子, 最后可能连路都不会走了。没有什么语言比一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更动人, 也没有什么言辞比事物本身更具有魅力。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 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 经常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这样的表达一定更吸引人。

2. 多写, 多练, 反复修改。

不断激励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难题。在“官教兵”的基础上, 还开展“兵教兵”的活动, 充分发挥个体和班级及群体的智慧和积极性。如, 让他们分小组朗读, 互相交流, 互相评说, 从而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论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只有到了孩子们“山穷水尽”时, 教师才给予适度的帮助。经历几次失败后, 学生经受住了考验, 其良好的意志也就易于形成了, 这样, 也为学生以后评改自己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个故事纠正坏习惯 第4篇

下午,我去接放学的孙子。回家的路上,我就给他讲起一个故事:即将被行刑的小偷痛恨妈妈没管教好他,临死前,便以吃奶为由狠狠咬掉妈妈的奶头。孙子听了,很不自在。接着,我又说有的地方只要捉住小偷就割掉耳朵或剁掉手指……还没等到家,孙子就老实交代了“犯罪”动机。原来不到20天,30元钱就被孙子花得所剩无几,于是他就自作聪明,拿了姐姐的钱。

回到家,除了向姐姐赔礼道歉外,我还要求孙子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绝不再私拿别人的东西,否则家法对待。以后,孙子不但再没作过“案”,还在理财上有了进步。我们常说:小树要常修,小孩要多管。遇到孩子犯错误、耍小聪明,我们要多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利害关系讲明了,孩子就能一步步走上正道。

宝宝好习惯故事 第5篇

饮水是保证幼儿健康的重要环节。李老师发现最近班上的小朋友们对刚入园时用大壶倒水、小杯子喝水环节习以为常了,总是因为不愿意参加而表现得磨磨蹭蹭。最近天气变冷,水容易变凉,李老师担心喝凉水会让孩子的肚子不舒服,怎么提高孩子饮水的兴趣呢?

想到孩子们爱听故事,于是李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环节,专门给孩子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大象伯伯来到小湖边,看到小湖中的水干枯了,小鱼渴极了,于是大象伯伯就用鼻子给小鱼喷了许多许多的水,终于,小鱼高兴地在小湖中游了起来。”李老师还特意绘制了两只憨态可掬的大象图画,粘贴在水壶的两侧。

孩子们听到这个故事后,有的若有所思地眨眨眼睛,有的马上手舞足蹈地模仿小鱼和大象的动作。在之后的饮水环节中,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水杯举向“大象”水壶说:“大象伯伯快给我的小湖喷点水,我肚子里的小鱼也渴坏了。”

李老师看到孩子们从原来的喝水“费劲”到现在的喝水“痛快”,不住地夸他们说:“老师看到你们肚子里的小鱼又快乐又健康,还要替它们感谢你多喝水呢!”

为了巩固喝水的好习惯,李老师把这个有趣的方法介绍给家长,从而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

宝宝好习惯故事:你的小鸭子在等你呢

幼儿在初入园时,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没能完全建立起来,保护好幼儿的身体健康是老师和家长都特别关注的内容。其中之一便是孩子每天的“便便”情况,这牵动着家长和老师们的心,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养成,对孩子的身体、情绪都会有影响。

大有是个个子高高、有点胆小的男孩子。开学两周了,也许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大有一直非常抵触在幼儿园“便便”,每周只能在园中有一到两次的便便,并且还因为不健康的喝水习惯而大便干燥。

李老师开始想办法:上午喝水时,悄悄地在大有的杯子里加一勺甜甜的蜂蜜;中午睡觉时陪在大有床边,帮他轻轻的按揉小肚子;下午吃水果时间,又神奇的为大有“变”出了一根黄澄澄的大香蕉。

李老师从大有父母那里得知,大有确实没有在除家庭之外的任何场所大便的习惯,不管多难受,都要回到家才便便。大有以前念日托班,通常在晚餐后排便,大有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要用自己的小鸭子座便器。

大有家长在李老师的建议下,将小鸭子座便器拿到了幼儿园,李老师和大有一起将小鸭子坐便器放在了盥洗室的便池旁边,为小鸭子找到了新家。第二天早餐后,小朋友纷纷去盥洗室了,只有大有一个人躲在图书区不肯去。李老师拉着大有的手,给他讲了一个“肚子里的火车站”的故事,大有喜欢故事里的小精灵,他能够帮助小朋友把肚子里的食物装上火车全部运走,最后将食物残渣倒进一个叫“马桶”的容器里。李老师讲的故事把大有逗得咯咯笑,大有也乖乖跟着李老师来到盥洗室,坐在自己的小鸭子座便器上。

大有的进步让家长和老师们感到高兴,大有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离“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距离,小鸭子也不能一直陪伴大有啊!接下来,李老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大有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每天自主地去大便。

好习惯的故事 第6篇

那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个关于礼貌的小故事吧,看看礼貌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

米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但让妈妈比较困扰的一点就是:米雅不太懂礼貌。

米雅想喝酸奶了,会冲着妈妈大喊:“我要喝酸奶!”

妈妈为了教会米雅使用礼貌用语,就故意装作没听见。

米雅叫了几声,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说:“妈妈,你有没有听见我说要喝酸奶呢?”

妈妈说:“我听见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有叫‘妈妈’。”

米雅笑着说:“妈妈,我想喝酸奶。”

“说得还不对。”

“怎么又不对了?”

“你要说:‘妈妈,我想喝酸奶,请您帮我拿,好吗?’”

米雅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后,妈妈才去拿了酸奶。

等米雅喝完,转身去玩时,却被妈妈一把拉住说:“还没完呢!”

米雅瞪着大眼睛说:“完了,喝完了!”

妈妈说:“你还没有说声谢谢呢。”

“哦,还要说声谢谢?”

“当然啦,别人帮你做了事,你怎么可以不说声谢谢呢?”

好习惯的故事 第7篇

首先,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的。

盈珊的妈妈是一位医生,因为职业的关系,她特别注意培养女儿的卫生习惯。妈妈跟盈珊说:“要做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孩子,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首先,盈珊要从饭前便后洗手做起哦。”

盈珊问妈妈:“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妈妈告诉她:“因为双手每天要碰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很多细菌,要是在吃饭前不洗干净,吃饭时把细菌吃进肚子里就会长出虫子来。有虫子,就要去医院打针吃药了。”

所以,每次盈珊洗手时,妈妈都为她准备好肥皂、擦手毛巾,放在盈珊容易拿到的地方。妈妈还教会盈珊洗手时把袖子挽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净。最后,妈妈还会耐心地给盈珊作一遍示范。

于是,盈珊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洗脸、洗手。特别是吃饭前,再也不用妈妈来提醒,盈珊会主动去洗手,打肥皂,把手擦干。现在,盈珊已经完全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习惯寓言故事 第8篇

一、问题与困惑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训练学生养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常规方法是通过测试暴露问题, 然后通过讲评课进行比较和分析。按照我的设想, 只要做好每一次测试后的讲评, 时间长了, 次数多了, 应该就会慢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

二、探索与实验

如何让更多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如何让习惯更牢固?如何缩短养成良好习惯的周期?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则小故事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 心中萌生了一种另类的训练方法。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课程为期两周, 目的是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但这个培训班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在培训的两个星期里, 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没摸过, 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 上课时讲解的都是真钞的特点。不接触假钞, 怎能识别它们呢?很多人对这项培训的有效性产生疑问。银行系统也曾对受训职员和上过其他假钞识别课的职员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为什么不让学员接触假钞却能让他们识别假钞而且效果相当不错呢?这种方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专家解释说, 受训时学员摸到、看到的全是真钞票, 通过反复接触, 他们的手指、眼睛习惯了真钞的感觉。在日后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 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地不习惯。虽然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 但下意识里却感到:“这不是真钞”。这一培训方法在教学观上正是体现了行为主义的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John Broadus Watson) 和斯金纳 (Burrhus.Frederic.Skinner) 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 把伴随它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 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在研究方法上, 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 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 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 消除不合适行为。

通过“识别假钞”的特殊培训方法的启发和对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学习, 我对自己平时所采取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反省, 发现自己所采取的传统训练模式主要是依靠学生通过自己的考试实践, 然后听教师的讲评来实现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纠正, 即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反省, 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得到强化和巩固。毕竟一个学期的单元测试、段考、期考的次数加起来也不过六七次, 而且每次测试也会相隔一定的时间, 学生对待讲评课的态度也不是很认真。所以, 尽管从高一到高三学生考试的总次数不少, 教师讲评的总时间也很多, 然而效果却很不理想。就是因为学生在解题规范化训练方面“习得”的过程相当薄弱, 解题习惯没有得到强化和巩固。

如何在不增加练习和考试次数的前提下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呢?这需要寻找一个对学生刺激最强烈的环节作为培养学生解题习惯的情境。我在训练的模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改变了以往的“测试发现问题———讲评分析问题———再测试检验效果”的常规训练模式, 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评”全部通过“测试”这一对学生刺激最强烈的载体来明确和强化, 注重在测试过程中完成对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我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测试的试卷上把各种试题的类型、解题方法、步骤、规范都在题目旁边或后面注明, 把试题当作例题一样去展示。

在选择题方面, 审题不清是学生错选的重要原因。为了培养学生在做选择题时仔细审题的习惯, 我会把“错误”或“不正确”等表示逆向命题的字眼和一些如“唯物论”、“认识论”、“哲学依据”、“方法论要求”、“根本原因”、“经济学原理”、“政治常识”等表示特殊限定要求的字眼用重点符号标注出来, 以提示学生注意审题。久而久之, 学生就慢慢养成了着重看选择题题干的设问部分的习惯了。

在主观题方面, 审题不清, 书写无段落、无层次, 观点不明确, 理论观点不注意结合材料等不规范的解题习惯相当普遍。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主观题的设问部分把需要注意的字词用重点符号标注出来;在答题部分像高考答卷一样画好横线, 并标明序号 (一般标明3—4个序号, 每个观点两行或三行横线) ;一些常用的角度明确给予提示……这样就把原来的一片空白的答题部分变成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组织答案, 试卷就像是解题的参考书一样毫无秘密可言。

通过大概一个学期的训练, 大多数学生渐渐习惯了这种“开明”的考试, 虽然在段考、期考这些考试的试卷中没有所谓的“提示”, 但平时的那些“开明考试”已经将规范化的要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测试中的模仿和学习渐渐养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如果不注意设问部分的审题, 如果答主观题时不写序号、不分段落, 不把观点写在前面, 没有结合材料加以说明……这一切不规范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很奇怪、很不适应。

在新的训练模式中, “测试”作为核心载体实现了学与评的统一。“测试”正是教师依据行为主义教学观所创设的情境, 通过学生对测试所产生的特殊刺激反应来强化对解题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渐渐消除了不合适的行为, 起到了无声但有力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三、评价与分析

实践证明, 以“测试”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寓练于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动力

由于平时的解题习惯培养主要是依靠讲评课中教师的讲, 学生听或者参与比较分析来完成, 仍然属于“听”和“想”的认识阶段, 而在考试中进行习惯培养则是通过学生的“做”来实现, 更能加深学生对规范化要求的刺激和记忆。“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在考试的时候, 如果这时给予他们明确的引导和要求无疑是雪中送炭, 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采纳的。而在讲评课上由于已经知道了分数, 很多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关心, 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讲评课上的参与程度和听课效率。

2.“化测为练”可以降低学习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新的训练模式中, 教师已经将规范化的解题要求在试卷上公开和提示, 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解题规律, 他们在测试过程中都有机会去模仿和学习, 从而提高了考试成绩,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学生觉得只要把知识记住了、理解了, 考试过程中按提示的规范去做, 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根据提示还是做不出, 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面的缺漏, 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高效地学习, 改善自己的薄弱环节, 实现以测促学的良性循环。

3.“寓评于测”可以显著提高改卷速度和讲评课效率

通过对主观题答题部分的另类设计, 将答题的序号、常用角度、赋分、文字长度等方面给学生明确提示, 在提高学生答题速度、培养规范答题习惯的同时, 这种填空式的答卷设计既提高了教师的阅卷速度, 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试卷分析对自己的得分和丢分情况了解得更清楚, 听讲评课的目的性更明确, 从而提高了讲评课的课堂效率。

4.“寓学于测”有利于拓展考试功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测试的传统功能是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一种对学生一段时期内学习状况的静态考查, 而这种“寓学于测”的训练模式将学习之后的考查变为边考查边学习, 不仅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考查学生即时学习的能力, 是一种动态的考查, 这就无形中增加和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途径, 从而让考查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突显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5.“教学合一”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要求标准化、统一化

根据新的训练模式, 通过在试题设问后面介绍试题的类型、解题方法和步骤, 不仅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便于模仿和学习, 也对教师规范出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题和设问要规范化、多元化, 避免雷同和重复。因此, 教师必须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对高考、会考、统考出题模式有所研究, 对解题方法和过程有所归纳, 对一个学期或某个阶段的出题设问进行全盘考虑, 精心设计, 这样才能出一份科学合理的试题, 从而将教师的出题和学生解题的规范化有效地统一起来。同时, 试题例题化也有利于学生把试卷作为复习资料保存起来, 实现学生试卷资料化, 促使测试作为一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为今后高考的规范训练和备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克服坏习惯的故事 第9篇

我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心里总是想:坐正;要把字写好,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又斜了身子。爸爸和妈妈看见我歪着身子写字的时候,总是拍拍我说:“坐正,要不以后成罗锅了怎么办。”可是过不了一会儿,我就又歪着身子写字了。我也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可是一直改不了。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奶奶家,才真正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那天,我去奶奶家写作业。奶奶看见我字写得不好,就说:“种庄稼还要有个规矩呢!如果种的庄稼像你写的字一样,那还不成了荒地了?明天我带你去地里看看。”当时,我听了还满不在乎呢。写字和种庄稼分明是两回事,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第二天,奶奶真的带我到了地里。放眼望去,我不禁惊讶了起来。庄稼一块是一块,一行是一行的,大小适宜,整整齐齐。这么大的地怎么管理得这样好呢?想起奶奶的话,我不禁恍然大悟,哦!这就是奶奶说的规矩啊!想到这里,我脸红了起来。

你看,我现在的字是不是比以前的好多了呢?

这就是我克服坏习惯的故事。

留 言 条

坏习惯时常有,改了还是好朋友。文章讲的事儿不大,但是立意非常好,“以小见大”在小作者的文章里体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啊!

习惯的故事 第10篇

有一个小孩叫二子,二子在师傅家练剃头。初学用东瓜当“脑袋”练习技术,练习时,师娘常叫他买东西,哄小孩,二子就得停下刀,去师娘那帮忙。可刀又没处放,就只好剁在冬瓜上立着,然后回来接着干。半年来,手艺学好了,可往冬瓜剁刀的习惯也养成了。这一天,二子给师傅的邻居剃头,初试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师娘又招呼二子去干活,结果二子把剃刀往邻居头上一剁……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的就发生作用了。”二子就是这样养成这种坏习惯自己习惯了,却把别人给伤害。这就和打字一样,当你总是打一个字的时候又打和这个差不多的字就有可能打错。

习惯培养故事 第11篇

惯?我认为,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我从任教低年级起,就深深的体会到,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本子到,垫字板,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在训练学生摆放和整理学具时,把一般顺序和方法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童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内容是:“书包书箱放,圈笔刀放右上,今天用的各科书,放在右下好取放。”其三,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容易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流动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

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

各个学科有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学习这些学科的习惯也就不同,我把它们称为“特殊的学习习惯”。就拿语文学科中的书写习惯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一项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而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书写姿势及习惯对儿童自制能力及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一是学会听老师讲课,二是学会听同学发言。还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的习惯,不能看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因为只有上课认真听讲了,下课才会做作业,知识才能得以巩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在语文学习中,我侧重了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在此项习惯的培养初期,我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带学生一起预习,并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引导他们逐一完成,从而达到预习全文的目的。低段的预习,侧重对生字的认知;中段的预习,侧重对文章内容的感知;高段的预习,则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例如在预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我这样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正确、流利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找出不懂的字词,尝试独立解决。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对哪印象深刻(对自己有感悟之处进行批注)。

4、预习后还有什么疑问?

5、搜集有关保护环境的故事。在这样的预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它学科的老师有哪些要求,作为班主任老师就该了解并配合养成。在和科任老师长期相处中,我逐步知道了各科老师的具体要求。例如,体育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上体育课必穿运动鞋,我也规定每人购买一双,提前通知学生,体育课上要求人人穿好,确保安全。再如,其它美术、自然、劳动等学科的老师需要什么,有什么要求,我都做到心中有数,周末布置,回家准备,课前检查。慢慢地学生也养成了习惯。我认为,班主任善于抓“特殊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与各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也助于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养成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作文 习惯的故事 第12篇

今天,我家新装了一个门铃。回想以前,那敲门声总震得人心烦,现在好了,有人来了,只要按一下门铃,“丁零丁零”的声音多悦耳。星期六下午,也就是今天,我正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忽然传来了“咚咚咚”的敲门声。我以为是家中来客人了,忙去开门。可谁知打开门一看,却是爸爸。

“爸爸,家里已经装了门铃,你为什么不用呀?”我不禁问道。爸爸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哎,习惯了。”

我刚回到书桌旁,“咚咚咚”,又是一阵响亮而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我连忙放下笔,打开门一看,竟然是妈妈!

我有些生气了,不悦地对妈妈说:“你怎么和爸爸一样不用门铃呢?”可等待我的依然是“习惯”两个字。

我急中生智,拿来一张白纸,用圆珠笔在上面方方正正地写着“请按门铃”四个字,然后端端正正地把它贴在门边上,以提醒大家。当我粘好后,一回头,发现门不小心已被我带上了,情急之下,“咚咚咚”,我敲起了大门。

妈妈打开门,看见是我,忙不失时机地反问:“门铃你为什么也不用呀?” 我摸摸头,羞愧地笑了。

习惯寓言故事 第13篇

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 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环境熏陶人、环境造就人,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习惯的养成可以说从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在培养, 从我们咿呀学话、从蹒跚迈步就在慢慢形成。早期的习惯养成可以说是一种模仿。具有独立思维后, 习惯养成更多程度上受自身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以及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所以说, 人的行为习惯既有来自环境影响的自觉性, 也有非环境影响的不自觉性。自觉性更注重早期的培养教育,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自觉性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不断养成, 其过程则依靠自身的价值取舍和思维判定来接受。

从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来源来看, 日常行为习惯可以包含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也分潜在行为习惯和表象行为习惯, 不同的习惯时时刻刻都在伴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展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友方式、是非判定等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因为习惯形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 所以很容易打上环境影响所留下的烙印。不同的环境下, 人们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不同, 行为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习惯的自觉性和非自觉性在形成过程中也会相互碰撞, 产生一定的矛盾, 这种矛盾既有可能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好习惯, 也会形成一种消极懒惰的坏习惯。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则生活健康、准求进步, 养成不良日常行为习惯则会消极低迷、怨天尤人。

二、良好歌唱习惯的形成与日常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个性, 个性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成败。可见, 人们日常行为习惯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与其学习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人类的知识与行为技能的获得不仅是观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 还须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作基础。在长期的声乐表演和教学实践中, 本人发现日常行为习惯对歌唱者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决定一个歌唱者良好的歌唱状态, 良好的歌唱状态决定着歌唱者演唱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美学性, 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美的体验与享受。所以说,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歌唱行为习惯。

无论在舞台表演还是歌唱课堂训练中, 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正确歌唱习惯的形成和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乐演唱者要通过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来保持良好的唱歌习惯, 通过良好的的歌唱习惯来达到相对保持的歌唱状态, 这是声乐教学中的关键。作为声乐教学者应从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提示和约束中,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从而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这正是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所要追求的真正目的。

声乐是一门感觉艺术, 比较抽象。对初学者来说, 直接运用歌曲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必须辅助以有效地发声训练来进行引导、加以规范, 才能在演唱实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这个引导和规范的过程其实就是歌唱习惯的养成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不难发现, 反复的发声训练却又会使人感到单调和乏味, 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过程中时间较长, 不利于个唱歌习惯的养成和歌唱状态的养成。就发声训练的真正目的来讲, 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呼吸和正确的咬字吐字状态。呼吸训练却较为枯燥, 尤其呼吸过程, 即吸气——保持——呼气的反复训练过程中, 出现机械的训练状态, 使人感到单调乏味, 从而使得呼吸“僵硬”, 不流畅, 由此引起憋气, 产生挤喉感、压喉感、“白声”等现象。所以,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放松身体去多做深呼吸, 身体放松, 以达到呼吸流畅, 控制自如, 并把这种感受引入到歌唱的呼吸中去,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 就会在歌唱过程中成为一种自然。因为呼吸是唱歌的基础, 正确歌唱呼吸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会贯穿整个艺术生涯。不断稳定、成熟的呼吸会给歌唱注入新的活力, 使声音更加流畅、动听。

对于初学声乐者来说, 咬字、吐字训练, 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人们的说话习惯、咬字吐字习惯不同, 字词的声母韵母和平仄连接等等也有明显的区别。这种不同, 显示在歌唱中, 就叫方言习惯, 这个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所需要的演唱过程中的歌唱习惯有着明显的矛盾。要通过短时间的发声训练, 使学生从已有的咬字吐字习惯中转换过来, 的确非常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 课后从正确的汉语拼音开始, 坚持练习说普通话, 多与同学老师用普通话交流, 坚持朗读诗歌散文, 多说多讲。同时, 也应调动学生潜在的歌唱状态, 解除心理紧张和压力, 做到自信和充满激情,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克服心理障碍, 做到用整个身心歌唱, 尽快从讲方言的习惯转换为讲普通话习惯, 并把这种习惯自然地运用到歌唱中去。

日常行为习惯与歌唱习惯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科学歌唱习惯的坚实基础, 对养成科学歌唱习惯具有强烈的启发和辅助作用。科学的歌唱习惯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凝结和提升, 是艺术化以后的日常行为习惯, 对于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有明显的规范和约束中。日常行为习惯与歌唱习惯一样, 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 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 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与学习中逐步积淀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歌唱习惯一样, 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随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所从事职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正, 也需要创新和发展。日常行为习惯与歌唱习惯一样, 一旦养成, 会服务于为我们的生活和歌唱, 会对我们人的整体素养和思维层次的进步发展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以良好行为习惯带动歌唱习惯, 提高歌唱演唱水平

要养成良好的的日常行为习惯, 必须要有良好的作息规律。古人常说: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这句话, 早期的意思虽然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写照, 但也是告诉大家, 人的作息时间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即太阳出升时就应该学习劳动, 太阳落下时就应该休息。我们只有在这种规律下, 才能始终保持有旺盛的精力和足够的体力, 也才能会有效完成每一天的生产学习任务。一个道理, 歌唱的训练和学习, 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做支撑, 也需要我们在高度兴奋与积极的状态下来完成。那么, 良好的作息规律就成了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歌唱习惯的重要基础。

要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必须要有良好的饮食规律和合理的膳食搭配。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讲的就是饮食对人的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我们保持强健体魄的前提。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 吃饱肚子对每一个人来说, 已不是难题, 重要的使我们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上必须尊重人的身体本身需求。暴饮暴食不可取, 酗酒抽烟应远离。医学研究证明, 暴饮暴食通过破坏人的身体正常循环系统来销蚀人的机体, 酗酒抽烟通过腐蚀人的器官来损害人的身体机能。不良的饮食规律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在破坏我们身体正常机体机能的同时, 也会使我们正常的日常行为难以正常维持, 良好的歌唱状态也就无从谈起。所以,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规律是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歌唱习惯的重要保证。

要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必须要确立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学习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学习, 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通过学习, 也可以丰富思想、提升素养;通过学习, 还可以明辨是非、不断进步。所谓厚积而薄发, 讲的就是学习要从一点一点开始, 从一点一滴积累,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学习中, 既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积累, 也应注意实践知识的思考, 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学习中, 既要注意向书本学习, 还要向周围学习, 向有建树的人学习, 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从事歌唱艺术的人, 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坚持学习, 是我们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歌唱习惯的动力和源泉。

习惯性习惯 第14篇

可恨的习惯性·可爱的习惯性

小习惯·大文明

据说中国人在美国买一件价值6美元的东西,习惯性地付了11美元,以为这样好找零,结果美国人懵了……

当然这不是说美国人脑袋不好使——《越狱》里的迈克不久前不是刚刚征服了一大批中国粉丝嘛!——我是说思维习惯不同,往大了说,这叫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这词儿现在已经被人们用滥了,街边开个小吃部就敢标榜自己是什么什么饮食文化,弄得现在说谁有文化就跟骂谁似的。我查了一下,据书上说:文化的“文”是指人们关注和思考的时间、地点、内容,“化”是表达。以我粗浅的理解,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习惯——北京三环上早晚高峰期的堵车,西北村庄的一声驴叫,都是今日中国的文化符号。

既然是习惯,就可能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看过一个采访,一个记者问老外在中国最受不了的是什么,他说走在街上,经常听到背后某个喉咙在做吐痰的准备动作,每次听到都会觉得头皮发麻——那动静儿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主持人给国人开脱——中国北方寒冷干燥,人就爱吐痰……我听了这个汗啊,节目开始时介绍过了,那老外是俄罗斯人,老家就住在西伯利亚……

想起王朔的一句调侃:我们文明五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

我觉得,“自嘲”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绝不是一回事儿,前者以自己的缺点为调侃的由头;后者以自己的短处为犯错的理由。最讨厌电影里的类似情节:一个军官,一有什么事儿,先声明:我是个粗人……好像粗人做事就不能力争尽善尽美似的。

上一篇:1000字入党转正申请书下一篇:以难忘的母爱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