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习惯范文

2024-05-15

教育与习惯范文(精选12篇)

教育与习惯 第1篇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此, 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德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笔者对这句话有三方面的理解: (1) 德育与好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德育不完全等同于好习惯; (3) 好的习惯是德育的一部分。

但笔者不主张把所有的“好习惯”均归入德育的范畴, 但德育与“好习惯”的确密不可分。下面笔者以道德习惯为例谈谈德育与好习惯的关系。

为什么说德育与好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呢?“德”的概念是很宽泛的, 它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爱党、爱国、爱民,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具有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 还包括孝顺父母, 尊重长辈, 与人为善, 宽厚待人, 知恩图报的心田, 也包括“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观念等, 不管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 都属于意识领域, 这是其一。其二, 德育是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统一体, 思想教育的成果要靠行为表现体现出来, 否则, 德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其三, 不仅英雄壮举才是“德”的体现, 更现实的德育成果就体现在平常的最普通的行为中, 包括许许多多的好的习惯, 比如,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 良好的环保习惯等。有小才可以有大, 良好的习惯越多, 德育的成果越明显、越丰厚。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最直接的德育教育, 良好的习惯也体现着教育的效果, 所以说, 德育与好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育又不完全等同于好习惯, 因为德育的领域是宽广的, 好的习惯所反映的意识领域仅仅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已, 同时, 德育思想应该有高低层次之分, 人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分, 良好的习惯代表的一般是普通的 (当然是可以肯定的) 思想境界, 尚不能代表具有爱主义、民族大义、英雄主义之类的高尚情操。

好的习惯是德育的一部分, 这个观点已经在以上阐述中表明。要培养好习惯, 首先要研究它的重要性, 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 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说, 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 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 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 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形成, 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此外, 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最根本的也是最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小事做起。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从要求学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做起, 从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丢纸屑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可以从拣起地上的一个塑料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从“对不起”“谢谢”“老师好”“辛苦了”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按时完成作业, 不耻下问做起。总之, 要从小处入手, 大处着眼, 循序渐进, 逐步扩展, 层层深入, 慢慢提高,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用终身。其次, 教师要以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要以身作则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以制度来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主要目的就是以制度阻止和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习惯的形成。约束不良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又如学生遵纪守法, 自觉按规章制度要求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品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但这只是外在的手段。如前所述,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还得让学生明白某种好习惯的重要性, 对人的一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他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 行动上才能积极起来、自觉起来。同时, 教师要重视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中小学生而言, 这句话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心灵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 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校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要以身作则, 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 否则就会让学生失去信任。另外, 家长的表率作用也不可低估, 所以, 教师还得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使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德育的整体, 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阵地。

习惯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 第2篇

教育----“校园文化”

所谓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校园这个特定空间中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早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3条指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高雅德方向发展。”可见,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只有营造健康、科学、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文明成长的空间。

学校作为培养新人的摇篮,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不仅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功能,而且具有极强的感召和激励功能,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氛围的育人功能,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使养成教育具有人文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德。由于学生长在新时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向开放性、多样性发展,我们应改变一味地简单说教灌输,空洞地讲大道理式的教育,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学校德育宣传栏,教室内外的黑板报采用图文并茂,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报道新人新事,比如我校就在醒目的位置悬挂“读书明理、做人成才”的校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的校风,“敬业、诚信、师表、爱生”的教风,“诚实、守纪、好学、善思”的学风。每层楼道墙壁上都挂满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人轶事、师生才艺展板、校园掠影等,令人感叹的是,许多经典的话语都出自于学生自己对读书、对学习、对生活的感悟,内容十分丰富,设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独具匠心,很有创意。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学校团支部创办的广播站每天定时播颂好人好事、师生佳作、校园歌曲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用这些无声和有声的语言,时时熏陶和感染学生,学校广泛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同学们置身于校园之中,如同开始了快乐的文化旅行。

二、营造榜样育人环境,使养成教育具有榜样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豁达的情趣、开阔的视野、民主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以德立身,不断增强人格魅力。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师表形象,要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其次要有关爱之心,对学生的关爱是师德的集中表现;再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时时处处都给学生以示范和启迪,以教师良好的人格塑造学生人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教师榜样相比,学生榜样有着非凡的效应。学生榜样的言行举止,学习活动又起着更加具体化、实际化和指导示范作用,更贴近学生的心灵和生活实际。为使榜样的教育落到实处,我校每期评优选模,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的评选,发现好人好事随时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鼓励,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写进课程、写进作文、写进全体学生心理,让学生榜样的无穷力量在学校环境育人工作中不断发挥育人的特有功能。

三、以活动为载体,使养成教育具有针对性

为了让学生成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行为习惯得到良好的引导,个人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培养乐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如:①我校定于每周周一的升国旗制度化;②配合各种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③每日“安全值日”检查活动;④开展一系列主题班会,每月一个主题,并形成常态化,多年来,组织主办了以热爱劳动、感恩、文明礼仪伴我行、安全在我心中、诚信、节约用水、我与奥运同行、“我读书、我成长”、责任、我的双休日、学会合作等为主题的班会;⑤一期一次“读书赛”、“合唱赛”、“书法赛”、诗歌颂、乒乓球赛、篮球赛、每期一次的校运会等等。营造一片以活动为载体的环境育人的新天地。

四、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使养成教育具有主体性。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形成学校教育文化的关键。我校学生多、班级多、楼层高,为了安全,学生出操、集会、放学已养成了以班级为单位自觉整队的好习惯。学校还开展“人人争作文明标兵”活动,各班由一名值日生总负责,其他同学分工管理,要求对教室卫生、清洁区卫生、个人卫生、文明礼貌语言、文明礼仪、纪律作出评价。值日生认真填写值日记录,学校期末根据记录进行评比,对做得好的优秀干部、三好学生、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同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使同学们在愉快、和谐、坦诚的氛围中检查自己的行为,以达标争优活动鞭策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感恩教育与学生习惯养成 第3篇

感恩,应该成为习惯

感恩是一个人的本性,人就得懂得感恩,而且,也应该让感恩成为习惯。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值得感恩的人或物。春风送给我轻柔,我想去回报;阳光带给我暖意,我想去回报;更何况为我们的至爱亲人,我们的师长朋友?有时,我们不仅要感恩我们的朋友,甚至要感恩我们的劲敌。没有他,又怎么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又怎么能让我们致力于进取?我们要感恩伤痛,这让我们体味到健康的幸福……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这很重要。笔者现在所教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孩子,从日记中,从平时与家长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班上的孩子与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在家里基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更不用说帮家长做点什么了。有时还无理取闹,乱花父母的钱,买不该买的东西,对父母的教育不入耳等,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家长在感言中就写道: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对父母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让孩子学会感恩,家长是重要的引路人。可有的家长是这样的说的:“你们老师的话孩子愿意听,得老师多加教育。”其实笔者倒是认为,孩子这种感恩的习惯,应该从孩子刚懂事时就抓起。当父母给孩子做了什么,为什么不让他学会说“谢谢”?当有了什么好吃的,为什么不让他先给长辈吃?而且,感恩的习惯,还不应该只落实在口头上,应该把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当成是重要的一员;这个重要,不是孩子地位至高无上、“小祖宗”的重要,而是让他懂得,他是家庭一员,有义务从小就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父母扫地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他拿个小撮子来?当妈妈洗衣服时,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旁边帮着?当父母劳累了一天,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帮父母捶捶背?当然,孩子小的时候,就连这些简单的小事他们也做不好,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为他们未来和为我们的未来着想的远见,如果,总把孩子当成孩子,总不舍得让他们做这做那,那他们就真的永远是孩子了。不仅长大以后往往不懂感恩,而且容易学会视“拿来主义”为天下之至理,“啃老”之风渐长,更不用谈孝敬父母、感恩社会了!所以,笔者经常和家长讲这些,争取他们的大力配合。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感恩、知恩、报恩的美德。在前段时间,笔者班上一直开展“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学生在家里每天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外,还要帮家里做一项家务,持之以恒。家长也与学校配合,起到督促协调作用。让学生写作文,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通过这些方式,班里团结友爱的气氛浓了,吵架惹事的少了;家长表扬孩子懂事的多了,埋怨孩子不心疼父母的少了。我们都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之于我们,更应该把感恩当成一种习惯。

感恩,应该记在心里

感恩是一种美德,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心里树立这样的思想,不仅要对身边的人心存感恩,更要对身边的事心存感恩。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在心中存有一份敬畏,这样才会真正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为了让孩子们的心灵中从小就有感恩的种子,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就以感恩教材为主。他们读着一个又一个的感恩故事,看着一个个的感恩视频,在心里就会让自己记住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加上学校会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所以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感恩的种子,能在心里懂得感恩。

感恩,应该时刻践行

学校的感恩教育不仅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下了感恩的种子,更要求学生在行动上践行感恩课题。每天早上对父母的问候,对老师的问候,每日三餐的就餐文化,每天上课的认真努力,都是孩子们懂得感恩的最好见证。所以,笔者教育孩子,要坚持每天都这样做,形成习惯后,就会成为自然;孩子们也都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让父母因为有他们而感到骄傲,让老师因为有他们而感到快乐。可以这样说,践行感恩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灵美容的过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这不仅让笔者感到高兴,更让他们的父母感到欣慰。笔者相信,懂得感恩的孩子是最美的。

结束语

感恩教育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为了让孩子们的感恩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效,学校会在校本教研的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思考,让孩子们因为学会感恩而变得更美,也让我们的教育因为有感恩而更有意义。

职业教育与会计职业习惯培养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职业,习惯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变为综合、一元走向多元,使整个会计职业教育形势变得更为复杂。社会的需求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彻底改变会计职业习惯养成的自然状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会计职业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程,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学生主体性、探究性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成为满足社会需求,面向社会与经济环境,适应各类用人单位需求,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1 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动因分析

1.1 习惯源于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注意具有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一致的各种影响,避开或抑制其它非本质的、附加的、与之相竞争的各种影响。注意又具有保持功能,即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在意识中保持,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

注意保证人能够及时、正确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全力投入到会计行业服务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会计工作技能与服务质量。

1.2 习惯是在学习和工作历程中通过尝试和模仿而养成的

当一个人不会做某一件事而又无人可以请教的时候,唯一的方法是通过尝试来学习[2]。尝试使人知道何种行为能导致成功,何种行为会导致失败。导致成功的行为模式将被保留,导致失败的行为模式将会淘汰。即尝试可能是尝到甜头,也可能是尝到苦头。使人尝到甜头的行为,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人们除了通过自己的尝试来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模仿来学习。模仿学习实际上是以别人的尝试来代替自己的尝试。

1.3 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我们所形成的习惯越多,需要操心的事就越少。[3]习惯能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大的改变以后,已经形成的习惯并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立即改变。我们需要改掉原来的习惯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1.4 习惯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调节而改变

人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某种强迫压力下或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调节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4]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习惯能够通过学习而改变。但是,习惯的改变往往是很困难的。习惯的问题与感情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人有了一种习惯,意味着对于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早已有了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只要某种情况出现,就一定要这样做。只有这样做才顺心,不这样做就不顺心。另外,要改变某种习惯,最好不要用强制的办法去改变它,而是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去取代它。

1.5 良好的习惯与积极的态度相联系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基本倾向,决定了他对某一对象所采取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一个人对工作抱积极肯定的态度,在行为上必然会表现出许多良好的工作习惯。

2 转变教育观念是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的根本

2.1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增强养成会计职业习惯的自觉性

许多时候,有的学生缺乏会计职业课程学习动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因此,要增强学生会计课堂学习动机。首先,应向学生讲明会计职业课程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课程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实际有哪些联系?对将来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或对将来自己的事业有什么益处?最后,还应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2.2 提高认识,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作为会计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提高认识。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我们已开始步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十分重要。成为有教养、有品位的人是幸福、和谐人生的必备条件;其次,必须以自己在会计行业的经验与体会,向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基础,引领他们踏上社会的起点;再次,必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做好自觉遵守会计职业操守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如果我们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约束自己,重视律己和表率,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作出楷模,那将会事半功倍。

2.3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会计教师形象,更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人格感染力。在养成教育中,如果教师把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教育视为限制和防范学生的意志和行为的工具,学生慑于教师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状态,学生又如何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充分地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环境。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行为规范的卫道士、道德的说教者,而应是学生行为规范活动中的知心朋友、行为规范执行中的引导者。会计专业教师要以自己的诚心、爱心、耐心、关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尤其要爱护后进生,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勇于改进不足,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4 倡导主体性教学和自我教育理念

通过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自我约束,规范会计行为习惯,力求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行为规范训练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自我需要,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新的教育理念。当今的学生,他们已不是顺从的一代,单靠强制灌输、压制的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尊重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

2.5 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养成教育合力

对良好习惯的引导和训练从低起点做起,循序渐进。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制力普遍较差,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会因为环境的改变、不良的诱惑等因素而重新丧失。所以,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心急、不能要求太高,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重视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宣传会计诚信、职业不分贵贱的新风尚。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果缺少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无论学校再怎样重视也无济于事。当前,有些家长或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品行;或自身素质太低,不懂如何教育;或实在太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个别社会媒介在学生会计职业习惯养成方面也起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家长会等渠道与家长沟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社会现实,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

2.6 班级常规教育与学科渗透教育紧密相结合

学生置身于一个班集体中,他的一言一行,势必都会受到这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状况、集体荣誉感、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班级的常规教育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对学生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常规工作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分学期确定重点教育主题,由团委、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督查,并纳入文明班级量化考核。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明确学生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把相关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分学科有侧重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既是会计专业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礼节礼貌、行为习惯、服务意识、诚信的养成过程。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须根据学科的特点,努力寻求和挖掘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素材,适时选择联系点和结合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教育方法,加强经常教育,及时总结、反馈、交流、激励,使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7 将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职业院校里,凡学生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观念,都应该是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也是会计专业教师用于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资源、途径。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得到的一种感观或信息,都具有直接性、可教育性。如院校的文化、校训、精神,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期望值,教师自身的情感、工作态度,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人际意识、审美情感、兴趣爱好、时代潮流等,所有这一切,对学生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遵纪守法、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精神,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教育人,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

2.8 会计教学要素配套改革

2.8.1 课程建设

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资格和能力等学科教学分析,共建重点学科,制订岗位能力标准,开设专门课程;根据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会计结构新的变化、会计新的发展领域、会计战略与策略、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等专题讲座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设置“独立实践环节”课(如模拟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如财务实操)和“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如会计证、会计初中级职称等)课。

2.8.2 教学内容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根据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编制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其它培养模式的学生,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行业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

2.8.3 师资队伍

引进和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高等院校博士毕业生、行业技术能手到职业院校任教。挑选品学兼优、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历届毕业生担任实践指导师,到用人单位会计部门挂职,负责实践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节假日期间(每月至少两次),委派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送教到实践单位,就实习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实行每两年一个月以上会计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制度,要求所有的会计专业教师均是“双师型”。

2.8.4 评价

改革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实行市场、用人单位、学校综合评价,考试、考查相结合,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检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加大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的比重;加大对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技能、作业等平时考察的比重,改变期末考试比重偏大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核。达到考核学生会计诚信、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3 实践教学是会计职业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有成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3.1 案例教学

如“经济业务会计分录处理”的教学,可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先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剖析。然后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见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进行最后的总结。

3.2 实训教学

如为了熟练掌握“会计处理的七个步骤”,可在学习完所有章节后,集中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训,将所有的会计处理联系起来完成。

3.3 养成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优雅的专业气质的行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从学生入学起开始实施职业兴趣培养日、服务意识养成周、服务技能实训月、职业品格实习年和节假日帮工等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

3.3.1 会计职业兴趣培养日

(1)内容:每学期参观、考察一个单位。

(2)要求:了解会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了解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了解会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坚定对未来从业的信心。

(3)组织:由教务科和学生科组织、安排;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下班带队;每班安排一名专业课老师讲解与指导。

(4)评价:每位学生模拟会计从业人员,老师打分。每位学生写一篇实践报告。成绩合格者,每人每次给予0.5学分。

3.3.2 会计专业意识养成周

(1)内容:在会计实操室中,模拟用人单位会计部门的日常运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

(2)要求:了解会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财务部门的运作;掌握会计处理的步骤。养成良好的专业意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3)组织: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实施,班主任予以协助;岗位每天一换,各岗位选派一名小组长;学生持《会计专业意识养成周评价表》上岗。

(4)评价:模拟结束后,由所在岗位负责人签名和评价、小组长签名和评价;每位学生写一篇总结,班委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班主任予以评价、指导老师予以评价;举行总结大会,各岗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总结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体会和感受;成绩合格给予1学分,如获优秀者再奖励0.3学分;每班评选出10%的优秀奖、20%的表扬奖的学生。全年级评选出三个先进班集体。由院校张榜公布。

3.3.3 会计职业习惯实训月

选择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会员单位,组织会计职业习惯实训月活动。

(1)内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协调能力,会计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2)要求:全面了解会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全面了解财务部门内部运营机制;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适应社会、行业的职业能力。

(3)组织:由实习部门负责安排和组织、实施;由院校组织动员大会,选派有经验的会计专业课老师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纪律教育;选派有经验的带队老师跟踪全过程,班主任予以配合。实行分片管理。

(4)评价: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实训总结。成绩合格将获得4学分;违纪学生将按有关规定处理,并作为实习工作分配与安排的主要依据。严重违反纪律者由监护人带回家进行教育。

3.3.4 会计职业品格实习年

选择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会员单位,组织会计职业品格实习年活动。

(1)内容:会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财务部门运作规律,会计实务,沟通与协调能力,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2)要求:熟悉会计各项业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熟练编制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练习撰写财务情况说明书,完成实习报告与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

(3)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实习指导老师现场辅导、实习带队老师网上辅导、会计专业教师定期检查,协助解决复杂的会计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与银行、税务、投资者、政府等之间外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会计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感知、体验、训练等实践,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4)组织:由实习部门负责安排和组织、实施;由院校组织动员大会,选派有经验的专业课老师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纪律教育;选派有经验的带队老师跟踪全过程,班主任予以配合。实习部门派出实习师顶岗带队在用人单位任职指导实习;教务管理部门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文化课和专业课老师到各实习基地上课。

(5)评价: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实习总结。由用人单位和实习管理部门分别对学生工作能力与操行等进行评价。成绩合格将获得33学分;违纪学生将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回到学生监护人所在地的用人单位完成实习。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心理学[J].湖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吴正平.旅游心理学[M].山东友谊书社,1987.

[3]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养成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5篇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芳草地》2003年 第9期 总第39期

养成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素质教育栏目)

养成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良好教育,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包括自然情况及社会情况,这样才能为写作提供翔实而丰富的素材,从而也就避免了写文章时提笔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经常动脑的良好习惯,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动脑的条件和机会,在课常上要多使用启发式讨论法、自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凡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多动脑,善于动脑,灵活动脑。

3.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要提倡学生读课外书籍,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看谁读书最多的评比活动。对评出来的读书最多者进行表扬和鼓励,进而调动全体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读、说、写、记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摘抄好的词句,积累成语、名言、警句,记读书笔记,是一个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笔者所教的这一届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本读书笔记。当有的学生写作文被开头难住时,便翻开读书笔记用上几个片段或几句名言警句,文章的开头就写好了,下面的内容也就自然顺畅了。从小养成记读书笔记这一良好的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记到老,终生学习,终生受用。

5.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

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及家长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经常教育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有顽强的毅力,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还要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灰心丧气。在阅读课教学中,笔者经常以张海迪、保尔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引导学生,使他们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6.培养学生勇于竞争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只有竞争,才能有动力,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比赛活动。比赛获奖后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得到了加强,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他们不骄不躁,争取今后获得更大的胜利;对在比赛中没有获奖者,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提倡重在参与,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竞争中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7.培养学生善于口头表达的习惯

按照常规教学要求,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是站在原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站到前面,面向同学回答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又可以增强信心。还可利用课前一分钟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每次进行两人,通过说话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组与组之间经常开展专题辩论会,就中学生的热门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学生们唇枪舌战,互不示弱,既锻炼了胆量又提高了应变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说话的逻辑性。

--摘自《教育探索》2003年第9期 名词解释: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出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要学好 勤动脑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55 更新时间:2005-11-24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些学习勤于动脑的格言、故事。

2.知道学习是否动脑筋,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3.能举例说明动脑筋、讲究学习方法对学好功课的作用。情感:

敬佩学习上爱动脑筋的同学,并愿意向他们学习。行为:

1.学习时动脑筋思考。

2.对学习中或生活中不明白的东西有好奇心,能提出问题。

3.学习时注意发现和采用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奋学习”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学会思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引导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时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可能通过一节品德课来实现,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本课的教育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些要勤于思考的意识,告诉学生学习时勤于思考的好处,使学生产生愿意思考问题的愿望,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个普遍的弱点就是依赖性比较强,这不仅表现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面,有的同学习惯于家长陪读,学习时懒得思考,遇到问题总希望父母给自己解出答案,即使是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也只是满足于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做,不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勤于动脑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要点是:知道学习时勤于动脑有助于更深入、更牢固地学好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时要多动脑筋,多提问题,注意采用好的学习方法。教法建议

1.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动脑筋的好处还不能从道理上完全搞懂,因此教学时要通过事例、故事,从感性材料入手,通过对事例。故事的分析让学生提高认识。

2.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正反事例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勤于动脑的好处和学习时不动脑筋的害处。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适当的行为指导。教学设计示例

第七课 要学好 勤动脑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些学习勤于动脑的格言、故事。

2.知道学习动不动脑筋,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3.能举例说明动脑筋、讲究学习方法对学好功课的作用。情感:

敬佩学习上爱动脑筋的同学,并愿意向他们学习。行为:

1.学习时动脑筋思考。

2.对学习中或生活中不明白的东西有好奇心,能提出问题。

3.学习时注意发现和采用好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学习应该动脑筋。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动脑筋、讲究学习方法对学好功课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最近老师在想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想一想吗?

2.出示:想一想,老师布置造句作业,小芳把书上的例句抄了下来,小红模仿老师的示范句式,小兰则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造出句子。照这样学习下去,你认为谁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讨论、交流。)

3.师小结:是啊!小兰能独立思考,所以她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读名言,揭示课题。

1.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2.读读,说说格言的含义。

师小结:思考,思考,再思考,说的就是勤动脑。爱因斯坦就是靠这个办法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所以我们说要学好就要勤动脑。

板书:七 要学好 勤动脑

3.齐读课题:要学好 勤动脑

三、讲故事,明白道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位从小爱动脑、“快速计算法”的发明者史丰收的故事。

1.投影一:师述故事(4~6小节)。

2.听后问:

(1)读数和写数是从前往后,而运算是从后往前,这是学习数学时,大家都知道的,但为什么史丰收要对此提出问题?

(学习时,他虽然弄清了书本中和老师讲的知识,但他更能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所以他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这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3)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像史丰收那样,做到勤动脑,善于多想多问。

板书:多想多问最重要

师:当史丰收一时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时,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继续听故事。

3.投影二,师述故事(7、8、9节)。

4.提问:

(1)当史丰收一时找不到答案时,他有没有放弃?

板书:遇到问题不怕难

(2)他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师小结:在学习中,不但要勤动脑,还要注重学习方法,善于用巧妙的灵活的办法解决问题。

板书:学习方法要巧妙

5.师总结:听了史丰收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学习时勤动脑有助于更深入、更牢固地学好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时要多动脑筋,多提问题,注意采用好的学习方法。正因为史丰收在学习时做到了这些,所以他才能发明“快速计算法”。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能不能说出几个?

四、树榜样,加深认识。

讲讲古今中外有关勤于动脑的故事。

(例:鲁班发明锯,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音频“戴震问师”下载

五、选一选,议一议,指导行为。

1.选一选:

遇到下面情况,你会选哪种做法?为什么?

做一道数学题时,你看了几遍,还是无从下笔,这时你会„„

(1)请父母帮忙做,然后把答案抄上。

(2)先不做,看看同学怎么做的。

(3)请教父母,按他们的解题思路,自己独立完成。

(4)开动脑筋,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题。

(讨论、交流。)

2.议一议:

下面的说法和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1)小雨说:“只要把课本和老师课堂上讲的记住了,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

(2)小波做完作业自己不检查,总喜欢找成绩好的同学对答案。一旦发现自己的答案和别人的不同,就赶快擦掉,把别人的按上。

(讨论、交流。)

(都不对。第一种是死记硬背的现象,即老师怎么讲,就怎么记,只求记住,不求搞懂。这样学的知识,很难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二种是学习时自己不动脑筋、不独立思考,而是跟着别人跑,这样不可能真正学懂知识。)

六、树立榜样,落实行为。

1.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时勤于动脑的好处。

2.请班上学习时勤于动脑的同学谈谈学习方法。

七、完“活动”栏目教学。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学习中要学好就要做到勤动脑,养成多想多问的好习惯,这就是:(齐读课题板书)。板书设计

七 要学好 勤动脑 多想多问最重要 勤学多思境界高

遇到问题不怕难 学习方法要巧妙

“做中学”经典名言集锦

作者:奔牛实验幼儿园

陈菊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

数:305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会学会。●推进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动手动脑,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教师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

● 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要刺激他们的兴趣,教师也要与他们一样满怀好奇心。● 让所有学前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让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建构初浅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 该活动鼓励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发问和说理,让他们发现世界的美丽,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 “做中学”一定是研究型学习,而研究型学习不一定是“做中学”。

● “做中学”是面临挑战发起的一个研究活动,大的长期的历险,是全球儿童共同经历的一个历险过程。● 学生观1:探究未知是孩子的天性。

● 学生观2: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热情是非常高的。● 学生观3:探究就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 学生观4:学生的性格、个性、特长是有差异的,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正是教育、教学的丰富资源所在。

●教师职能1:帮助孩子培养他们掌握类似像研究人员那样的独立行动的方法。科学家是什么?长大了的儿童。儿童是什么?天生的科学家。

● 教师职能2: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师职能3: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研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课堂观1: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性舞台。

● 课堂观2:课堂不再是神圣的殿堂,而是一个类似于手工作坊式的车间,这里的产品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课堂观3:课堂是师生生命涌动的场所,学生亲历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观1: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探究的主体。

● 活动观2:重视直接的实践活动,教育孩子用感官去捕捉世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该扩大其活动范围。

浅析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育与培养 第6篇

习惯指的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而良好的习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一种受思想支配的稳定的思想品质以及行为方式,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根据《教育大纲》和《纲要》我们把在幼儿园内教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与培养分为以下几方面:

1.如厕习惯:提醒幼儿及时如厕;允许幼儿按需要大小便;教师及时用语言提示幼儿按顺序如厕并注意安全,提醒幼儿便后洗手。

2.盥洗习惯:提醒幼儿有秩序地盥洗,正确洗手,能排队轮流不拥挤,不浪费水;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毛巾,自己的杯子;并让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用自己的杯子接水喝。

3.进餐习惯:组织幼儿进行餐前洗手;安静进餐,正确使用餐具;可用语言提示幼儿自己用完午餐,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用完午餐轻轻放碗;饭后用水杯接水漱口、擦嘴。

4.午睡习惯:提醒幼儿睡前如厕;进入午睡室就保持安静;教会并鼓励幼儿自己叠放衣、裤、鞋;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注意培养良好的睡姿,按时上床起床;学习整理被铺。

5.活动习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遵守游戏活动规则;教会幼儿正确使用玩具,能爱护玩具,学习整理玩具;能与同伴友好交往;遇到问题积极思考或者与老师交流。

二、营造丰富的教学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在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养成习惯。

1.渗透教学活动内容

在每日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一些关于培养好习惯的教学内容是很必要的。比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不知道如何正确轻拿轻放椅子。处处可以见到幼儿推或拖着小椅子到处跑,坐的时候也经常把椅子摇晃起来或者向后跨坐甚至站立在椅子上。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幼儿开展了一次《哭泣的小椅子》的教学活动。我告诉幼儿:在小朋友午睡的时候我听到了细细的哭泣声,循着声音我找到了在角落哭泣的小椅子。小椅子哭泣着说“小朋友们常常拖着我跑,还把脚踩在我的身体上,把我弄疼了,我不想和小朋友们做好朋友了!”我问幼儿想不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幼儿纷纷回答“以后不拖小椅子了”,“我不翘小椅子了”。我告诉幼儿,如果要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应该像老师这样做,说着示范了正确拿椅子和放椅子的方法,并告诉小朋友们正确的坐姿。然后请全班小朋友练习。小朋友纷纷模仿我的样子拿放椅子,此后,拖拉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偶尔有小朋友做得不对,立刻就会有同伴提醒他,教学效果甚好。

2.区域环境的设置

除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生活习惯的教育与培养,游戏活动中也可以为幼儿设置培养好习惯的游戏活动。比如,有的幼儿在进餐时,双手不动,等着喂;有的幼儿虽然自己吃,但桌上撒满了米粒和菜,十分浪费。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设置了娃娃家,在益智区设置了喂娃娃吃饭等培养幼儿进餐习惯的游戏活动。活动前,我先为幼儿讲述了《两只饥饿的熊》的绘本故事,然后告诉幼儿区域游戏规则,并将幼儿安排至区域。游戏开始了,幼儿安静游戏,不会自己吃饭的幼儿在掌握了餐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后兴致勃勃地喂娃娃吃饭;浪费食物的幼儿在娃娃家学习做饭,还告诉其他幼儿做饭的人做饭很辛苦,一定要全部吃完不可以浪费。

3.有效地运用儿歌

儿歌一直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念易记易传。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

三、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教育与培养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里短暂的学习生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更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我利用家长会和《亲亲宝贝》宣传栏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了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要求、方法等,并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要求。我能做的就是经常与家长沟通,在家园联系本以及家长会上都会和家长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并定期向家长推荐幼儿好习惯培养的文章。家长明白了好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在家中能更好地督促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能根据幼儿的需要教给幼儿一些生活技能以及小技巧。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及配合,让我们为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教育与习惯 第7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有12个教学班, 学生550余人。大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在外打工, 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 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监管。隔代抚养或者亲戚监管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 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长期以来, 我校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很差。比如不懂文明礼仪, 说脏话;经常说谎话;学习习惯差, 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书写潦草;做事不能持之以恒, 畏难情绪较严重等。作为学校,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生。

根据以上校情, 我们重点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 严格规章制度,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 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2 重视常规管理, 规范学生一言一行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学生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 我们除了让学生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 做到心中有规范, 行为守规范, 争取“习惯之星”外, 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 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卫生、两操等项目, 一周一总结, 一月一汇总 (每个方面每学期一个月) , 按得分高低进行考核, 小干部们以身作则, 公正、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 也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 寓习惯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要求全体教师, 尤其是品德与社会 (生活) 教师, 一是要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二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期末, 撰写一份教育个案。

4 环境文化重熏陶, 潜移默化育良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 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 如名人名言, 挂图, 校歌、校训, 楼道“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1) 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 每周都有训练重点。2) 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会, 同时总结前段时间习惯培养取得的成绩, 布置本周训练要点。3) 每学月评选一次“好习惯之星”, 表彰在黑板报宣传栏上。4) 每学期期末, 评选校级“好习惯之星”进行表彰。

5 家校联系, 评价激励, 多方联动促养成

家长, 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 对学生习惯的养成,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构建家校育人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意义, 介绍习惯培养方法, 家校联手, 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2) 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活动。活动中, 学校布置系列亲情作业, 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 抓反复, 反复抓。上, 指学校层面的督查, 持之以恒地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下, 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 主要通过班级管理员的细化分工, 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班级管理员, 通过这种细化分工, 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 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通过两年的教育与实践, 我们在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四个板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此, 摘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情况, 供参考 (见下表) 。

教育与习惯 第8篇

一、设立“好习惯加油站”总目标

让每一个进入学校的孩子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每一位孩子的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道德习惯等。

什么是好习惯呢?微观层面就是做那些对自己, 对他人有益的事, 宏观层面就是做那些有益于社会的事。这些有益的事不是仅仅做一次, 需要长期坚持, 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好的习惯, 一经养成, 将终身受益!

培养良好的习惯主要体现3个方面:

1. 好习惯是基础的教育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教育, 其基础性就决定了小学阶段的教育要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做好铺垫。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信息更新快, 教育现在已经不是“一劳永逸”时代。所以, 让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对于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2. 好习惯是品德的基础

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仅会使自己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 而且可以转化为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 成为自己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

3. 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基础

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 习惯好, 终生受用, 习惯不好, 则终生受累。好习惯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 那也是唯一可靠的保险的办法。”

二、开展好习惯系列专题活动

专题一:播种好习惯

每年的春天3月份为学校习惯节。好习惯故事进晨会, 好习惯精神暖人心。

专题二:好习惯卡片

每个学期的双周学校会在升旗仪式上给学生发放好习惯卡, 每次的卡片内容不同, 短短的一句话足以让学生过目不忘, 做到心中有习惯, 行为成自然。每一位学生需准备一个影集册或收集本把学校每期发放的好习惯卡搜集好。

专题三:好习惯存折

我校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好习惯的过程, 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 抓住他们的好奇心, 自我独立等的特点, 通过用好习惯存折让学生们存储好习惯。

好习惯存折分为:存入习惯、存入时间、行动证明人、自我评价四个方面, 首先锻炼了少先队员学会积累的好习惯, 其次激发了学生对“存储”好习惯的兴趣, 发挥主观能动性, 存入习惯越多, 兑换的奖励就越多。这种榜样的力量越多越能更大更好的传递给每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处处都有“好习惯”。

专题四:好习惯晨会

好习惯活动月的每天晨会, 教师会给学生们讲历史故事, 现代的励志故事等促进学生对好习惯的理解和深刻学习。

专题五:好习惯加油站

学生们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总归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毅力不坚定, 三分钟热度等情况, 为了能让学生时刻都有充沛的能量, 我校特开展“好习惯加油补给站”。目前我校建立了四个好习惯加油站:礼仪好习惯加油站;学习好习惯加油站;运动好习惯加油站;用餐好习惯加油站。

每个加油站都有两名老师担任加油站辅导员, 这种形式多样, 特殊有趣的加油活动让每一个少先队员都兴奋不已。每一次加油内容都明确“加油目标”“加油重点”等要点。在加油站辅导员的带领下,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好习惯, 从简单的模仿到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 无不是一次好习惯的加油。

专题六:好习惯表彰会

每个学期末, 学校根据对每一个学生养成好习惯的综合评定结果为习惯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活动目的:促进学生积极、互相竞争的向上劲头, 也是学生加速培养好习惯的催化剂。

三、好习惯对少先队员的教育启示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非常丰富。“养成教育”是叶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著中, 涉及“习惯”的表述, 据不完全统计, 就有百余处之多, 可见他把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教育是什么?叶老强调:“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上, 所以习惯对于少先队员的培养是关键的, 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成就优雅与智慧的人生”是我们东沙湖人执着并一直追求的信念。培养每一位孩子的习惯从最基础开始。相信东沙湖学子们一定会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健康、阳光的快乐成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越来越感到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对其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有人生目标?没有目标的生, 就像一艘无人驾驶的小舟, 漫无目的地随波漂荡。反之, 一个人如果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 他就能按照目标自觉地去追求, 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

关键词:好习惯,少先队员,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大为, 孙立新.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

教育与习惯 第9篇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是引导幼儿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有人说,常规教育不就是教幼儿如何洗手、吃饭、穿衣、睡觉这些生活琐事吗?把它作为专题研究有价值吗?殊不知,成功的德育就是从这些生活琐事做起的。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动都要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在长期的、反复的执行道德规范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个性品德特征。可以说,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践问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幼儿期的品德教育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从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们品德教研组自2012年9月开始,以中、大班为主对此进行实验与研究。常规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建立必要的、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为使生活常规的制定更好地服从教育目的,加强行为的练习,促进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各园原有生活常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制定出《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试用)》。如在进餐常规要求中,补充了“在成人帮助分添饭菜后要道谢”“饭后把餐具有规律地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两项要求, 并为幼儿提供了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幼儿把行为技能和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当他人帮助了自己后会道谢, 会把自己(或他人)使用过的物品按规律整理好放在固定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要促成其转化,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使良好品德在执行常规过程中实现。常规教育不单纯是行为技能和行为规则的训练,必须在幼儿掌握行为规则的同时,指导幼儿掌握道德规则,这一点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了。如要求幼儿用完物品放回原处,只停留在“放回”的行为上,而忽视了“放回”的道德意义。实质上这是为培养幼儿的爱整洁、爱惜物品、有责任心、尊重成人劳动等好品质。

为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明确常规教育目的,我们经过综合分析,归纳出了生活常规的内容:①生活习惯(行为的目的性、稳定性,独立生活能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与同伴友好相处、交往能力);②行为技能(礼貌规则, 遵守纪律规则,爱惜物品规则);③行为规范(爱整洁、爱劳动、有责任心、有同情心)。以上三点为教师有目的地实施常规教育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行为的效果又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和意识,为使幼儿头脑中行为规则和道德观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必须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反复的练习。

成人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们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当然,作为成人应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人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常规教育中采用了三个途径:

1. 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安排经常性的行为练习

通过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履行道德规范,在教师榜样示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和教师对幼儿经常一贯的要求和重复下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 特意创设情境进行有目的的行为练习

教师根据不同时期的常规教育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或创设情境进行行为练习,注意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相互作用,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促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形成。

3. 家园结合进行迁移性的行为练习

家园同步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把教育延伸到幼儿的家庭,吸引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敦促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教育与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引导与教育,方式方法

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一个拥有好习惯的人将会马到成功,名列前茅; 反之,一个拥有坏习惯的人将会一事无成,名落孙山; 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习惯,或好或坏,总之,好的习惯应该保留继续发扬。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乌申斯基

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 与智力因素有关,80% 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引导与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个重任。中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对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一、中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人教学生涯三十年,通过对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研究总结发现, 特别是针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观察,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部分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调查班级中,92% 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30% 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 社会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 心理幼稚,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自私偏狭,与人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其二,部分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35% 。具体表现为: 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厌学情绪; 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知识基础不扎实; 学习纪律松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不积极思考问题,说话,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其三,部分中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40% ,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 所在生活环境卫生差,动手能力差; 时间观念不强; 饮食习惯不好,爱吃零食,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

二、对中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引导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中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坚持整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采用以下方法:

(一)重引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当代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教育,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他们对分析判断事物等各方面能力会逐渐增强。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领域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如果能用正确思想引导与教育他们,就能使他们会按照人生的正确轨迹健康成长,不至于让他们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畸形发展。因此,我们在管理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渗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导,树立正确人生观

中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保证国家繁荣昌盛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通过这些年的教育生涯我们发现很多中学生在上学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为考试而考试。高考完成以后,离开了紧张的以他律为主的中学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了相对宽松的以自律为主的学院学习生活环境,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导致学习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学精神追求错位,甚至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因此帮助和引导中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让他们懂得人活着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要有前进的目标。这样才能使自己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向上锐意进取,都能一往无前,坚定信念,坚定人生的前进方向,从而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明白了人是社会的人的道理,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重疏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主要部分,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态度、 情绪、感受以及信念等等,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目的。可是我们发现正处于生长发育过渡期的中学生,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而矛盾的, 自我意识不强,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 想与人交往,但又容易自我封闭; 渴望别人的理解,但不与别人太多沟通: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鉴别能力较弱。这些矛盾很容易造成中学生情感方面的极度苦闷。而又不能正确地自我调节,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结交不良伙伴,染上不良习气。尤其是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心理受挫,不能正视自己,易患失眠、心烦意乱等身体不适。

针对这些心理困惑与障碍,我们充分利用课堂、网络、板报等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不良情绪疏导,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及现实环境,让他们明白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人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学会交际,增长知识,磨砺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重督导,确保教育成效

坚持督促是保证引导与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只有把行为养成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才能把他们塑造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还需对学生言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比如,成立校风校纪、环境卫生、文明习惯等督查小组,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进行督查,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反馈督查情况,每周一个小结,每月一次评比,并形成制度。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加入到相互督导的队伍中,开展同学间、师生间、群团间的互相督导评比,从而实现以督导手段确保教育的进度、质量和实效。

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的探究 第11篇

摘 要 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合理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 家庭教育方式 学习习惯 培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50-0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感触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型

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导致孩子没有自觉性、自信心,缺乏创造力,学习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完成的,没有成功感和幸福感。

2.民主型

民主型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民主型家长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家长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此外,民主的家长还喜欢创造许多交流的机会,并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性、自信心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无原则的满足,他们在家中包揽了孩子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和学习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甚至学习任务都是家长包办代替的,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机会,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懒散、拖沓和学习不刻苦的习惯。

4.忽视冷漠型

忽视冷漠型的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力,学习自觉性差。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观上有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正确了,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以下的学习习惯:

1.倾听,即能听懂学习内容,听明白学习要求,学习时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思考,即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

3.作业,即能及时自觉完成各科作业,不拖沓,正确率高。

4.读书,即喜爱读各种书籍,并能自觉及时做读书笔记,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爱护各类书籍。

5.提问,即能在学习过程中,在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疑问,大胆与人交流。

6.复习整理,即上完一课或一周结束后,要对课本、课堂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进行整理,回顾所学知识,质疑解难,澄清模糊概念。

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所以,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甚至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切实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如何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1.要从细小的环节开始,连续不间断。要想培养好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只有细节做到了,并且经过重复或练习才能形成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

2.习惯形成的过程需要兴趣的驱动。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驱力,促进好习惯的形成。

3.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要经常把“你一定能行”“你一定能做好!”“你非常聪明!”等等这些使人奋发的语言化为家长或教师唱给孩子听的美丽歌谣,让学生在美妙歌谣声中萌发自信,潜生出学习的快感。

4.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指令。一些空洞的说教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对学习的茫然和恐惧。我们强调老师给学生以具体实在的指令信息,比如,“你很善于倾听”“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你把话说得很明白”“回答很准确,说明你认真听讲了”“你的发言很精彩”等等,这样的评价,既让发言的学生知道了正确与否,也让其他同学听后明白如何学习。

5.给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家长陪同孩子做作业,会滋长孩子的依赖性心理,也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不是说过后不检查、不评讲,事后的奖罚恰恰也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之一。

6.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愉快的情绪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当我们在做某种事非常快乐时,没有理由做不好。一天如此,一生也是如此。

7.加强家校联系,构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畅通渠道。

我们把家教做得好的典型案例延伸到学校教育中来,把学校有效的教育手段拓展到家庭教育之中去,既能彼此促进,又能相互补充。

教育与习惯 第12篇

一、美化环境, 净化心灵———为行为习惯培育土壤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南山尾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 因为当地的生活水平偏低, 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劳苦奔波, 无暇顾及家庭文化建设。即使在村头巷尾、诊所商店这样的公共场合, 也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类话题。多少年的传承让村民们, 甚至让孩子们习以为常。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3年确定了新的育人目标:培养高素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著名环境科学家曲格平说:“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 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育人环境非常重要, 环境育人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美化校园环境,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将校舍粉刷一新, 设置漂亮有意义的文化墙,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 凸显艺术氛围;将学校的三风一训 (校风:科学严谨, 务实创新;教风:博学, 善教;学风:乐学, 善思;校训:积学养德, 健体致美) 书写于最醒目的地方, 将一些蕴含国学文化的智慧和思想的标语和故事张贴在宣传橱窗内, 以此来美化学校, 并且要求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净化、保持校园环境的美丽。

(二) 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温馨的成长氛围

1.权威暗示。我们在教室内张贴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和名人字画, 让孩子们通过有意无意的注意, 从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 让这些或具有道德规范, 或具有励志上进, 或具有温馨温情的正能量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作用。

2.同伴引领。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模仿榜样, 尤其是喜欢模仿身边的榜样, 更有一种超越身边榜样的心理。因此, 在布置教室的时候, 我们会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 或者在教室一角张贴介绍身边小榜样事迹的文章;或者张贴悬挂身边小榜样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让这些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 另一方面让这些作品引领孩子的行为。

例如, 有一个孩子在习作中写道, 他最佩服的小伙伴的字写得特别好, 还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展览, 他要向他的小伙伴学习。从中可以看出, 在孩子的眼里, 作品被展览是一件特别值得荣耀的事。所以, 一定要通过美化教室环境和展览孩子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以环境美带动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目标。

二、解读经典, 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

(一) 对全校师生的要求

为了让校园环境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软实力。全校师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大声地诵读“三风一训”, 让向善向上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为了让张贴在墙壁上的行为规则和名言警句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 要求老师结合主题队会、品德课、语文课等, 甚至是学生的行为表现, 为孩子们宣讲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 宣讲规范守则中的做法和意义。

(三) 对孩子们的影响

久而久之, 孩子们终于感到, 那些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图画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和他们的行为习惯相依相惜、寸步不离。每当孩子们看到那些提示语的时候, 就会自觉地端正了自己的行为。最为可喜的是, 学校的老师在为孩子解读这些经典的文字、图画、故事的时候, 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有意无意之间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精心呵护, 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培养施肥浇水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十分精彩的比喻:“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我不去呵护他们, 他又如何能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呢?”在通过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后, 要求教师们精心呵护、绽放心灵, 为行为习惯浇水施肥。

(一) 组织面向全体的活动

例如, 《小学生守则》规定, 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待他人。《弟子规》里也讲到:“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静听, 父母责, 须顺承”。都说“百善孝为先”。为了培养阿孩子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我们组织召开了“感恩父母”的主题队会。

在队会上, 孩子们唱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父亲》等能够激发起亲情的歌曲, 朗诵了《妈妈的爱》等情谊绵绵、催人泪下的诗篇, 观看了记录父母辛劳的图片, 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情。有的孩子感恩, 有的孩子忏悔, 有的孩子祝福, 大家纷纷表示要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

(二) 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

中国有句老话说:“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老宗祖通过这些话语鼓励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可是, 面对年幼的孩子, 我们不能够希冀并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调节。所以, 如果有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告状”, 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当小小班干部因为管理同学而受到委屈时, 当孩子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却被他人耻笑时, 当孩子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 周围的人却对他们一片默然时, 孩子小小的心灵都会受到一些小小的伤害。我们要进最大的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坚持不懈, 放飞心灵———让行为习惯之花常开不败

有人说,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 天。可我们总是尴尬地发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切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有句谚语说得好:“六月的天, 娃娃的脸, 说变就变。”虽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婴儿一样喜怒无常、说变就变, 但他们的的确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我们未能在孩子有了善心以后转化为善行, 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所有的教育都将会昙花一现, 为了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孩子心灵的土壤上常开不败, 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巩固:

(一) 日记沟通师生心

让小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能够提高习作水平, 还能够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但是, 众所周知, 很多的时候, 孩子们不愿意听我们说什么他们更愿意看我们做什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坚持写日记, 我跟孩子们约定, 一起写日记, 定期互相交流、检查、学习。几年来从未中断。也许孩子们更多的是关心老师日记的书写和内容。身为教师的我却能够从孩子们或生动或平实的叙述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能够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善心、善念。这一做法深受孩子喜爱, 教育效果良好。

(二) 记事本常伴随行

在我所带的班级的讲桌上, 有两个硬皮本。一本上面写着“表扬本”, 一本上面写着“提醒本”。我鼓励孩子们把每天看到的同学的优点和好人好事写下来, 也鼓励孩子在“提醒本”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周星期五的队会上, 我都大声地朗读“表扬本”上的内容, 一面称赞被表扬的同学能做道德的楷模, 一面称赞书写的同学有道德的慧眼, 两方的同学都很开心;另外, 对于勇敢地检讨自己的孩子, 我会让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因为我经常对孩子们说, 古圣先贤日三省身才成就了不朽业绩, 所以孩子习惯了反思自己, 习惯了成就自己。

(三) 多读励志好书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然璀璨的诗词佳作、经典美文不仅文辞兼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含义深刻给人道的引领。所以, 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 让孩子多读励志好文,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 润物细无声中坚持不懈地绽放美德的芳香。

(四) 以身作则多引领

模仿是十四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又是孩子们极易模仿的人。为了让孩子提高更快, 咱做老师的人更要积极进取、引领学生。例如, 笔者虽然参加工作快二十年了, 但依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上讲台的激情:认真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地善待每一个需要呵护的心灵, 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虽然辛苦, 但也幸福;虽然孤独, 但也充实。当幸福和充实的笑容挂在我们的脸颊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已经在我们奋斗的路程中习惯了追随。

上一篇:预防引流下一篇:鲁棒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