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

2024-06-29

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篇

由于《小螺号》这首是孩子非常熟悉的,几乎90%的孩子一听便会唱,所以我所选择的内容是《小螺号》第二课时,以运用音乐符号为主的一节唱歌课。由力度记号作为切入点。

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对力度记号作用的了解,学会将力度记号运用到音乐当中,并且从中感受力度记号所赋予音乐的表现力。因此,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四个教学环节。1、通过感受、运用力度记号让学生了解音乐符号所赋予音乐的表现力并试着用音乐符号来表现歌曲。这个目标的实现我是用模仿海声;游戏:涨潮、落潮让学生来感受力度记号的表现力,让学生讨论如何将力度记号用到歌曲中,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音乐符号所赋予音乐的表现力,在音乐中起的作用。2、通过想象大海的表情、模仿大海的声音、聆听《海》《大海风暴》和表演《小螺号》,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力度对音乐形象、情绪、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幻与神奇,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2篇

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 庄婷

《小螺号》是一首曲调欢快、甜美的儿童歌曲,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由紧凑的节奏和明快跳跃的旋律,形象地表达了螺号声声以及海边儿童期盼阿爸快快回时的急切心情;第二段将节奏拓展,尾音拉长,给人以舒展优美之感。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欢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教学重难点是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对于这首歌曲,其实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听着欢快而悠扬的歌声我仿佛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年幼的孩提时代,仿佛也面对着大海感受它的博大。所以在情感态度上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也很想让如此动听的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有些孩子没有亲眼见过大海,所以课堂上,我用图片和声音导入,让他们先去感受大海的宽阔与美丽,再引导孩子进入本课内容,为了使课堂更加的生动,从设问引入到情景设置,带领孩子来到海边,感受大自然的变幻与神奇,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另外,我用恰当的比喻把课堂中的装饰音引入到了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模仿上滑音与波音的声音,并运用肢体语言形象的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快乐中理解、玩中掌握、形象中模拟、模拟中感知、认知,并达到了我预期制定的目标。

而对于在第二部分曲调中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这个学生不是很能唱到位的难题时,我想到了用指挥划拍这个办法,这样既控制了三拍半的时值又具有乐感。学生在节奏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将歌曲表现得更为生动。本课的学习也在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甜美的歌声,唱出小海螺回到温暖的家,从而使他们富有爱的童心得到升华。

但在此课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在通过引导学生聆听时,没有做到让学生静下来,专心的来欣赏音乐表现力,学生很自然的随着音乐哼唱出来。我则盲目的认为这么多学生都会唱,那在我的教学中不是很容易了吗?但事情往往是因为平时教学要求的不够严禁,而导致学生不会欣赏就无法正确学习歌曲中暴露出来的难点问题。这是我多年教学中的一盏红灯,我要把这盏红灯尽快的消失在我曾失误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会欣赏简单的歌曲开始,慢慢的去欣赏著名的音乐作品等等。在歌曲教学中没能及时抓住难点:咬字、吐字及对学生备的不深、不透。总之,不足之处一箩筐。我要以此为借鉴,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

《快速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三点收获

1.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 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展示的学习方式, 既考虑了全体学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采取讲解示范, 小组自评, 小组之间互评等形式进行;2.器材运用合理、充分到位。充分体现了现行课程标准“一物多用”的理念;3.音乐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 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控制步频与步幅的练习节奏, 营造了最佳的教学氛围。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欣赏美、表现美”在体育课堂上的表达方式之一。

二、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在教学时, 练习方式过于游戏化、忽视了对技术动作的细节讲解。对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的时间较少, 应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学、互学, 提出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2.没能较好地调动和激励起学生参与“学”及“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运动潜能, 没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睛”。

总之, 快速跑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根据小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征,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留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尽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学习, 大胆创新, 把繁杂、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使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从学生的一切出发, 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点评:

1.课堂要精彩, 在于课下的努力。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规律, 学生乐于参与。

2.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自制教具和教具的充分运用, 绳梯始终贯穿课堂。通过绳梯的变换运用, 使一堂枯燥的快速跑变得生动而有趣, 突破了传统的快速跑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3.教师激情的教学、恰到好处的音乐、巧妙的教学设计为我们展现了一节优秀的体育课。

“周长是多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4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积累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应突出“经历———体验———迁移”三个环节。

一、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本课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测量的过程中,有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既有日常生活经验,还有在数学课中获得的经验。它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经历后才有体验。

三、迁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调控活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的思考。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拼一拼、量一量”这两个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倾听同伴的想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歌曲小螺号教学反思 第5篇

1、缩减知识性教学内容,设置更多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设置更多引领学生设计表演的空间。

2、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探索性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开展,而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实践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3、大胆去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多样而开阔的活动空间自主并自由地寻找、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妙。

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6篇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理解歌词,并感知音乐的节奏,培养对音乐的节奏感。

2、乐意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并体验歌唱过程中的快乐。

3、能够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意思。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用欢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

2、难点:准确把握节奏,正确唱出音乐的高低起伏。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一天要求幼儿把家中用贝壳或海螺制成的工艺品带回园,进行分享观赏。

2、音响及《小螺号》的音频,辅助感知节奏的打击乐器(木鱼、小鼓、三角铁、沙球等),手写歌谱一份。

3、活动教学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把收集到的贝壳风铃、贝壳船、海螺等工艺品装扮教室,让学生摸摸看看听听,营造海边的氛围。

2、教师导入,“小朋友们,看看课室里摆满了你们带来的贝壳风铃、海螺船,漂亮极了。那你们知道这些贝壳、海螺是从哪里来的吗?”(海滩)“那有没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海滩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海鸥、浪花、船等词)

“哇,海滩上有那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啊!?”(想)“那老师今天教小朋友们一首歌曲《小螺号》,让‘小螺号’带你们去看看海滩好吗?”(好)初步听赏歌曲: 教师第一次播放《小螺号》的音乐旋律,并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及韵律展开想象。(第一遍)

二、学习歌曲:

1、发声练习:先让幼儿进行发声练习,打开喉咙,以免歌唱时伤及声带。

2、歌词朗诵:老师教幼儿按歌曲的节奏进行逐句朗读。

例:A第一句老师拍手读: X X XXX 师: 小螺 号嘀 嘀嘀 吹,海鸥听了 展 翅 飞。B:幼儿模仿老师有节奏地读。生: 小螺 号嘀 嘀嘀 吹,海鸥听了 展 翅 飞。

3、老师第二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注意歌曲的节奏。(老师一边在旁打节奏)

4、老师逐句教幼儿唱并使用打击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老师边用乐器拍打节奏,边唱歌词,幼儿跟着老师的节奏拍掌唱词。(第三遍)

5、“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手来拍打节奏,现在你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打节奏?(跺脚、拍腿、拍肩、点头……)(第四遍)

6、用动作表现音乐:(律动)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曲中的主要形象:如小螺号、海鸥、浪花、船等。师:“小朋友们,歌曲里面‘滴滴滴’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呀?谁在飞啊?谁笑啦?……”

(2)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吹螺号、海鸥展翅、浪花起伏等形象。(如果有些小朋友做不出动作,老师可以帮忙引导。)7、让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打节拍,完整地唱一遍歌曲。结束: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唱起《小螺号》,一起去捡小海螺吧!” 老师跟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下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歌曲《小螺号》,掌握了音乐知识:弱起小节、附点音符,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熟练了歌曲的吹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

本课有效地把器乐教学与唱歌、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大胆表演,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音乐课程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才能开心地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兴趣。因此,教师注意挖掘课外资源,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课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本课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其中,合作创编、综合表演等内容表现得十分突出。教学时,教师虽然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但没有给学生明确责任,没有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体验、创编、集体练习的时间,导致了部分小组的配合不够默契、表演比较拘谨。这就意味着教学设计还有待优化。明确学生自己应负的责任,合理提供空间和时间,加强调控与指导等等,都得合理设计,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大程度地积极探索、紧密配合、大胆创编,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7篇

一曲《小螺号》使我回到了童年,仿佛自己在音乐的带领下重又回到教室,跟着学唱;一幅《小螺号》的图画,又让我回到了现实,视觉、听觉全然沉浸在如仙的境界里,时隔十余载,今天听起来倍感亲切、抒怀。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节奏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对于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和节奏练习,学生的兴趣不会很高涨。所以我在教歌曲前,运用比较趣味的手脚并用互动的方式把将歌曲里教难的节奏型先让学生掌握。

上课伊始,伴随着涛声轰鸣,群鸥翔集,缓缓地一幅海边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近处的椰树、奇石、贝壳、海螺;远处的险山、蓝水、沙鸥、白帆,这里远近相望,动静匹配,相得益彰,美伦美奂。学生在如画的美景中,如诗的意韵里,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欲望被熊熊点燃。一幅渔家生活的美丽画卷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歌曲的意境并了解了歌词大意。

我的童年、少年的音乐学习是在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唱中进行的,纯属接受性学习,我们学会的歌也是老师机械的、不厌其烦地教会的。然而今天,音乐课堂里,歌是学生听会的,至少在这节课里,我感觉是这样的。

由于《小螺号》这首是孩子非常熟悉的,几乎95%的孩子一听便会唱,所以我所选择的内容是《小螺号》第二课时,以运用音乐符号为主的一节唱歌课。由力度记号作为切入点。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对力度记号作用的了解,学会将力度记号运用到音乐当中,并且从中感受力度记号所赋予音乐的表现力。因此,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四个教学环节。

1、通过感受、运用力度记号让学生了解音乐符号所赋予音乐的表现力并试着用音乐符号来表现歌曲。这个目标的实现我是用模仿海声;游戏:涨潮、落潮让学生来感受力度记号的表现力,让学生讨论如何将力度记号用到歌曲中,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音乐符号所赋予音乐的表现力,在音乐中起的作用。

2、通过想象大海的表情、模仿大海的声音、聆听《海》《大海风暴》和表演《小螺号》,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力度对音乐形象、情绪、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幻与神奇,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年级《弯道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8篇

精心设计方案:在基本部分各步骤设计时, 笔者尝试过三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采用教师一步一步传授给学生的方法, 这个设计最终被否定, 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第二套方案:学生先自己在圆上体验, 让学生自我质疑, 去寻求解决办法,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虽然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 但是前面的自主体验学习时间可能过长, 练习环节过多, 容易造成后面的正确动作练习时间过短, 学练效果不突出, 所以又否定了第二套方案。

付诸实践的是第三套方案, 笔者制作了四张内容一样的学习卡, 先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把学习卡发放到组长手里, 让组长持卡和本组学生们一起讨论, 探究, 尝试去练一练 (卡的内容是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 并有图案, 展示了弯道跑时身体的姿势, 同时还提出了三个和技术要领有关的问题) 。

适时进行指导:笔者把学生集中起来, 先请一组学生展示, 跑一圈, 让各组学生讲一讲他们跑得怎样?这时, 有的学生就发现问题并指出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 回答学习卡上的三个问题, 从而得出弯道跑技术要领。这个环节, 由学生讲出要领, 比教师直接讲解动作方法要好得多, 因为学生自己讲出, 印象会更深刻, 并且有一种自豪感。用这种方法, 让学生探究出正确的技能动作, 让后面的练习少走弯路。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 分组练习中, 由组长负责,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把主动权交给各组组长, 他们会督促组员练习, 以小组合作为核心,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组长, 细小问题交给组长, 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直道跑进弯道跑出时, 把学生从圆上跑引入到现实的情景中, 联系实际, 对动作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在游戏环节, 笔者增加了难度, 通过两条直道加两条弯道的接力比赛, 模拟小型的田径场, 学以致用, 进一步强化巩固, 课堂教学效果凸显。总结学习成效时, 学生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 留下些许遗憾。首先, 是场地布置, 虽然四个圆的设计比较实用, 学生的小组学习也能得到体现, 但当学生快速跑时, 身体的向心力就比较难控制, 造成减速或是动作变形, 笔者也曾想把圆画大一些, 但是整个场地变大后, 又难以调控学生, 并且各组学生在圆上只有十人, 间隔会很大, 不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笔者虽然用了几种花样跑来辅助教学, 但还有所欠缺, 弯道跑的技术教学, 特别是摆臂幅度及身体倾斜角度的变化, 跑的速度及弯道内径的变化, 两者如何协调起来, 在跑动中去更好地掌握这些变化等, 都还有待继续探究。另外, 笔者在教学中专注于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略有效果, 但没有完全兼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如果把分层教学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 那或许更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的高效及健身性。

点评: 观八年级《弯道跑》一课的突出亮点

一、突出问题探究

充分发挥技术组长的作用是本课的最大亮点。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带着问题学练,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习卡的使用, 让繁难的技能学习充满期待和挑战, 学生不服输的韧劲儿被一张小小卡片激发出来, 体现了教师的巧妙构思。从自学 (独学、对学、群学) ——展示 (发表、暴露、提升) ——反馈 (归纳、拓展、延伸) 一气呵成, 凸显了组长的作用:有学习与组织、示范与引领、提醒与矫正等。此阶段, 教师的作用是就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和最需讲解的地方进行讲授, 减少无谓低效的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效。

二、突出技能学练

弯道跑技能动作较复杂。课堂第二环节的讨论活动中, 教师结合本班的学情, 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对知识技能进行补充、纠正与完善, 形成适合本班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规范体系。如教师提炼出十六字的精炼口诀“身体左倾、左小右大、左收右张、左外右内”, 朗朗上口, 学生易记易懂。

本环节运用基本教材的教与学, 综合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能力, 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加大课堂密度, 强调一定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在课堂上, 学生感受到体育独特的力量之美,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突出知识整理

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和方法后, 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 积累多层面、多层次 (巩固拓展) 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三讲三不讲”, 即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课后讲。保证了课堂上的效率, 做到时间明确, 内容明确, 方法正确。

在小组学习取得一定成效时, 教师果断下达指令:集体练习, 强化摆臂动作及身体姿态。教师重点强调下肢动作及上下肢配合协调, 示范放慢速度, 加快速度与不同方位等方式, 强化双脚的着力点, 讲解严谨细腻。学生进行第二次自学和交流时, 与教师共同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做到知识技能问题化与问题层次化。教师提问为先, 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为主, 落实提炼与铺垫。

对《永远的歌声》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9篇

一、课前准备:在反思总结中吸取经验,拟定教学目标

我翻开课题实验笔记,认真去研究上三次课题活动中六位老师上课时,桑老师对这六节课的评析,以及自己和课题组成员听课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总结出这六节实验课共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者在授课时,总是试图面面俱到,而使课堂仓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偏差,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目标都含糊或是不正确,课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课题活动中,桑老师明确地指出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层次,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明确表达在课堂上达到什么能力目标或知识目标。

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我开始备课。首先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单元目标和文本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目标。首先研究单元目标,本单元目标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课文,深入研究后发现《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是落实单元导读要求的最好课例。课后练习设计的问题“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对文章题目是怎么理解的?”也正体现了单元导读的要求。《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孩子们冒着被狼吃的危险去东山为生病的女教师采草药和捉小鱼这么一件事。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表达师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鸣。再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把目标确定为:1.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3.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有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

目标确定之后,我开始根据课文选择教学内容,尽力避免出现桑老师在前面指出的情况:授课老师在上课时试图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根据课文特点,我改变了授课顺序,先分析孩子们爱老师而为老师采药,然后用一个过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孩子们冒着被狼吃的危险去为她采药?”引出写“老师的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写孩子们爱老师而为老师采药”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选择四个最能体现孩子对老师一片深情的句子来展开教学。句子一:“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抓住“拽住”一词与“拉住”对比,让学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约“我”去为老师采药的心情。从“!”“?”这两个标点去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二牛要去采草药的坚定,从标点符号去体会感情学生很容易把握,当时学生朗读很到位。然后抓住“我”的心理活动“马上”“立即”“使劲”三个词语,让学生在看似矛盾中体会“我”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明知有危险但还是毫不犹豫答应。句子二:“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我先让学生画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然后从“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个词引导学生去想象捉鱼时抓鱼与欢呼的快乐场面,体会孩子们用尽各种办法也要抓到鱼给老师吃的心情,在欢乐中体会孩子们对老师的爱。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这个句子我抓住“兴高采烈”这个神态词让学生发挥想象:“孩子们会想些什么?”让学生了解在神态描写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这个句子重点抓住“献”这个字做文章。先让学生用“献”组词,学生很快就脱口说出“奉献”“贡献”,再让学生用另一个字替换,学生自然地说用“送”替换。在词语的替换中,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献”更能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爱戴。通过这样的词语替换让学生又明白了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现人物的感情。在备课时,我计划抓住“泪水”这个词做文章,我要让学生去理解这是激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欣慰的泪水,担忧的泪水,是老师被孩子们冒险为自己抓药而感动激动,为孩子们这么爱戴自己而高兴欣慰,为孩子们会被狼吃而担忧的泪水。再抓住“一下搂住”让学生感悟到老师爱抚孩子们的温馨场面,结合课文里的插图去感受浓厚的师生情。但是,在教学时一看时间有点紧,居然把这一个重点环节而忘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在分析写老师好的内容时,我主要先让学生找出写老师好的总括句,再让学生具体分析句子老师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读懂,师生互动也比较融洽。

三、课后讨论:在反思中树立自信并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一是我自己本人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情境中,所以整节课都处于一种师生互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课堂气氛浓厚。二是课堂教学的展开按照我预设的程序进行,指点到位,学生容易理解课文,整节课下来没有冷场的局面。存在问题是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赶的状态,似乎一直在催着学生往前赶。更不应该的就是“老师为什么一下搂住孩子们哭了”最能体现师生情这个环节的教学居然遗漏了。

桑志军副教授的点评很中肯,听了他的点评,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确定了自己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方向。桑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很到位,能紧扣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课后练习来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讲。二是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善于启发引导。三是在教学中有课堂生成,在指导朗读中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能从标点符号的理解去引导,这样的课堂生成使教学充满活力。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牵引太多,学生活动空间不足,整堂课比较赶。比如在找体现学生爱老师的句子,一学生汇报了四个句子后,另一学生提出异议,指出其中一处不是时,老师直接说“老师觉得这个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强灌给学生,有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问题的设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学抓鱼时,设置的问题是“把抓鱼的动词画出来”,可以换个说法“作者是如何描写孩子们捕鱼的?”这样让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想,不然就牵引太多太紧。

听了桑老师的点评,真是恍然大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的确如此,回顾自己所上的公开课,自己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时间很紧,一节课下来,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因此每节公开课都是如此,走不出这个瓶颈。而桑老师的点评打开了缺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对学生不放心,牵引得太多,牵引得太紧。正如桑老师所言:课堂给人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总是预设好后,就一定要把学生往这个框架里赶,这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说到底是对自己不信任,没有底气,怕万一学生游离了这个框架而无法驾驭课堂。也正因为如此,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不充分,只是象征性地思考,然后牵着学生往前赶。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奋起改进,这是我上了这节实验课最大的收获。课堂中的闪光点要继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要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趋向于完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体验,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充满生机。

《背影》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0篇

轰轰烈烈的讲课比赛已经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参赛选手,最大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有收获也有教训。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尤其是在课堂中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课下我又开展了以《父爱如山》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纵观本次讲课,我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教训:语速教快,板书不够美观大方,教态不够自然,缺乏亲和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更需下一番功夫,提问面不够广,个别题型的设计还需再斟酌等,以后在课堂上尽量避免以上问题。

幽默人生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教《幽默人生—漫画》一课时,总感教学时间不够用,学生作业训练时间不能少于25分钟,否则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通过国培学习,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慢慢去改善我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本课我尽量缩短我的讲课时间,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有个别班级的教学我甚至直奔主题,原先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现在本课第二课时改为先学后教,即先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再在提问中反馈本班的学习情况,不懂的才教,用直观演示法效率较高。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我明确提出学生的自习目标,先让学生自学所有的知识点,再要求当堂完成作业训练,我能及时了解反馈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困难、重点、要点,然后有目标的讲解和演示教学,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也十分重视运用教学手段,如当堂演示范画,甚至故事、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些鼓励,合理的评价学生,因为学生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丁主任、施主任,以及实小的黄兵老师客气的只指出了几个地方,我深知在课上最大问题是“课堂驾驭能力”。

上课前,我就一直担心:怕课上出现我没有预设的问题,而影响后面教学内容来不及授完、。所以,我特别紧张。在课上出现了这样几个不妥之处。

一、揭示周长概念时,应该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物体指指周长在哪,明确周长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以及后面让学生指指我手中两圆的周长的方法也没有规范好。

二、接着在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本来安排让学生猜测后说说为什么,但是由于担心这样一提问,学生怕说后面的.为什么而不举手,这样一来至少又要花上几分钟时间。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被删掉了。

三、让学生说说测量直径和圆的周长的办法这一环节,我在课前一直思考怎么在学生说出一种办法后点评这种办法的注意点,但是我忘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却没有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生成更多的方法。记得以前在实小听陈健老师的《找规律》,学生想出的办法越来越多,他在课件上也一个一个的出示。当时我和同去的倪冬燕惊讶得不得了,“他这课件是现在做成的吗?”坐在我们前面的南通教研室主任转过头对我们说:“他在课前都已经预设了,学生想到的教师应该要想到。”而我现在表现的是担心学生在这一环节想出越来越多的办法而占去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课前也根本没有多想测量直径与圆的周长长度的更多办法。

四、揭示圆周率的交流中,有学生呈现误差,并且这张实验单已经呈现在大屏幕上后,我应该及时让这组同学拿出这个圆全班测量,否则很多同学即使知道了结论,都还在想刚才这个圆是怎么回事呢?或许又是担心时间的问题吧。

五、再回到课始国王和阿凡提的赛跑路线,目的一是及时检验圆周长公式的利用,二是想渗透估算的思想,但在课上目的二的达到率可能不够理想,或许是我的引导语与点评语的缘故。

虽然写了这么多,以及他们给我提出的建议都非常中肯,比如施伟主任提出了练习题要与生活接轨,书上练一练题目没有使用好,丁主任提出的让学生准备的圆要用硬纸片,这样有利于实验操作。但我知道自己最缺乏的还是数学教学基本功。就像他们在评价马黎华老师的课“上得很有数学味”,我的课到底缺什么呢?缺我对数学教学的底气。

课结束了,但真正深省自己课堂的探究脚步才刚刚开始。早晨特意为这个打了电话给过去的同事姚新付,他说:“上数学课一定要把自己的语言定位好,特别是一些概念的揭示、思考方法的阐述,不能随意。还有上课用别人的教案,如果自己没有吃透,怎么能在课上施展开呢?教学基本功不能看,要练的。你在课后试试把自己整堂课的话记录下来,就发现有多少语言其实不用说,有多少话其实换一种表达会更准确……”

小螺号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学”当中增长了知识, 健全了能力, 丰富了情感;而老师在“教”当中, 传授了技能, 实现了价值, 提升了认识。所以,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世界区域地理《美国》这节的内容, 对于学生来讲, 既熟悉, 因为美国的文化和产品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有些陌生———美国的地理位置和构成,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状况等等, 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并不清楚。作为《美国》这一节的第一课, 内容上“移民国家”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的组合, 逻辑联系不是很紧密, 但起到的知识铺垫和承接作用很重要。所以这节课在如何处理教材, 如何真正体现学习为主体, 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上, 是我课前思考最多的。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1.要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可感悟学习地理的意义。

2.要体现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只有通过探究实践, 才能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 培养科学精神, 形成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从而达到会学、会想的目的。

3.要体现“过程中体验”。体验是通过亲身参与, 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情感上有了体验, 产生共鸣, 进而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教学中应该以科学的道理说服学生, 以生动的事例打动学生,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以形象的教具吸引学生, 以多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上述思路为原则, 开展“五化”教学活动:

一、环节设计生活化

根据教学需要, 我重组了教材, 调整了内容。为此, 我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说美国”、“认识美国”、“探究美国”。分别将美国的导入, 美国的种族多样性, 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 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的话题。换一种说法, 提高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对这节课知识体系的掌握。在内容的承转上, 我采用一些生活中可感触的事例承上启下, 如用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肤色以及几位美国名人祖籍的特点, 引入“移民国家”;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及时下所关注的甲型H1N1病毒以美国为主要传播地”为由, 显现美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强势地位,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美国”———其自然条件状况的探究欲望,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新课导入兴趣化

用学生有所了解的、有代表性的美国自由女神像、白宫、金门大桥拉开序幕;以谈话形式“说说美国:关于美国, 你知道哪些?”借以补充课外知识, 并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课堂的距离;以一段视频《美国概况》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 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三、知识传递形象化

就地理学科特色, 各种各样的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所以, 学会看图表, 用图表, 是地理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方式。教学中, 我利用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图表:“美国人种构成饼状图”, “美国综合实力世界排名统计表”, “美国位置及领土构成图”, “美国地形图”, “美国降水量图”, 通过设问并指导学生读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提取信息, 完成学习任务, 并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利用地球仪, 复习巩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 确定美国位置, 建立空间意识;另外, 借助三个FLASH动画, 加深学生对美国领土位置、自然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反馈, 以填图的方式, 在辅助材料上填注“两洋一海湾”、“三大地形区”、“一河一湖群”, 以求将知识点图像化。

四、重点内容问题化

对于地理知识性较强的美国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设计了探究活动:“美国自然环境考察” (分组对美国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探讨) , 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为主。为此, 结合书上的活动, 再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 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的以下问题, 并补充了辅助探究的材料 (补充地图和问题总汇材料) 。

1. 位置组:利用“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及领土构成图”, 回答:

(1) 美国领土三部分。描述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位置。

(2) 在地球五带中, 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哪一带?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呢?

(3) 找出美国本土周围所濒临的大洋有哪些?

(4) 找出美国本土的陆上邻国, 并说出方位。

2. 地形组:读“美国地形图”, 分析:

(1) 美国地形分成几部分?

(2) 美国主要以哪种地形为主?

3. 河湖组:读“美国地形图”:

(1) 找出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的位置。

(2) 说说它们给美国哪些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4. 气候组:结合位置图和课本84页图9.8“美国降水分布图”, 分析:

(1) 美国大部分属于什么温度带气候?

(2) 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通过对以上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在目标明确, 自主、合作和交流学习的氛围中, 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了重点, 并逐步完善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五、情感态度体验化

教学本身就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活动。有了交流, 才能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的进步创造条件,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教学中, 为真正落实———“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念, 学会客观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这一情感目标, 我利用课文中的材料“美国华人对美国发展的贡献”的阅读材料, 通过角色扮演三种有色人种发言的方式, 开展“认识美国:说说感想”的谈话式交流活动, 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体验, 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人权和种族问题, 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 为培养学生综合考虑各种自然条件的全局观念, 利用创设“美国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的情景, 导入探究活动, 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方式, 体验这一由果导因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理解美国的强大与其综合自然条件的关系。

以上“五化”的教学, 是自己几年来对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和观摩、实践和探索的经验所得。

我认为本节课最满意的教学环节是教学内容的三大板块:“说说美国”、“认识美国”、“探究美国”的设计。让学习的课题变成学习的话题,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此外, 体现教学主动性、体验性、问题性的“五化”的教学模式, 也是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 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

当然, 这节课我认为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如:

1. 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表达应更具艺术性, 尤其是情感教育方面。

2. 由于“移民国家”讨论时间稍长, 导致学生在分析美国的气候条件时, 问题的完成有些仓促, 未能将问题深化。如“为什么美国的降水会有东、西部的差异?”, “美国的地形和气候会有什么联系?”同样因时间关系, 课堂的巩固反馈不充分。

3. 分组探究的活动竞赛中, 细节考虑不是很周全, 存在各组问题数量和比重不平衡, 使竞赛的效果不理想。

4. 对课件的控制有一些小失误 (学生还未回答, 答案便显示出来) , 从而使个别问题设计失效。

听《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验证;升华;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做得到位的地方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应该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课堂。

3.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因此,我采用了“摸球—放球(验证)—猜球(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5∶1—10∶1—100∶1的白红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4.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节课注重了生活经验开发的两个环节:

(1)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2)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猜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二、这堂课留下的遗憾

1.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地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红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2.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

(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

(2)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还要更多一些。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这才是上策。

上一篇:16雷雨教学设计下一篇:大学生英语个性的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