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的爱情诗歌

2024-06-27

别了的爱情诗歌(精选14篇)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1篇

别了的爱情诗歌

你裹着冬天的晨风

在我跟前静静地站立

我离开之后

你是否格外孤寂

树木、房屋都默默无语

亲爱的

你就不想跟我多说几句

身旁已传来催促的汽笛

我难禁心里离别的.叹息

这碎满一地的相思

你就不想拾起

别了、资兴

这是我们短暂的情伤

道一声珍重、我的爱人

泪水在我心里流淌

待到春暖

待到桃花挂在树上

我一定前来看望

亲爱的

请你不要惆怅

离别只是瞬间的闪电

相聚才是永久的太阳

别了、我的爱人

我不会感到忧伤

你的美丽我已经存盘

你的爱早就占据了我的心房

亲爱的

我一定回来看望

哪怕你成了别人带泪的新娘

那就让我一个人活在世上

携着孤独

提着凄凉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2篇

爱情,婚姻,终抵不过虚伪的现实

梦幻迷离般的破灭了

很现实的,给予重重的`一击

那种窒息的感觉,凝固着气息

就像慢性的毒药

一点点侵蚀肺腑

我褴褛着身躯,痛无可自主

于此,惧怕天日

不敢唤醒自己,自嘲与讥讽

自己终于败给了现实

无情的岁月

没有怜悯我远飘的身影

悄无声息的划过,离去

带走了唯爱的人

连最后一次相见的机会也不曾给予

就此各自而飞

深爱的人啊!割断了最后的念想

我捂着心口,乞怜不要这般疼

这般心境,天灰灰,始终下着雨

再也无法承受这厚重之爱

天空哭了,落泪了

遥遥的期盼化做思念的海

而爱已不在

遗落在这污浊的空气里

剩下了忧伤的记忆

与不肯愈合的伤口

夜,复日漫长

将深深的痛苦拉长了

残破的爱占据心间

没有人会懂,也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上苍给予的却是得不偿失的结果

郁闷吧!该去抱怨谁呢?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3篇

1 对彼特拉克式诗歌的批判与继承

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风格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托马斯·怀亚特将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引进英国, 彼式风格的诗歌像一股春风吹醒了沉睡已久的英国诗坛。这类诗歌用词典雅, 讲究格律, 崇拜女性, 强调精神恋爱。邓恩不满于彼特拉克式格律严谨温柔婉转的爱情诗, 他摒弃一成不变的格律和华丽的词藻, 客观大胆的批判那种不现实的爱情。他的爱情诗就像一把利剑刺动了彼式诗歌的神经。

1.1 形式上的解构

邓恩首先从形式上对彼式诗歌进行挑战。彼式诗歌主要采用十四行诗体, 通常是抑扬格五音步。而邓恩却破坏这种严谨性, 以多变的音律形成诗歌的不流畅性。这不仅使格律服务于情感表达, 也巧妙的讽刺了彼式诗歌。《歌:去, 抓住一颗陨星》便是一个代表。仅仅在开始的第一个诗节, 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格律的变化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前四行代替传统抑扬格五音步的是七音节的扬抑格;到了第五行, 突然增加的“ing”音节打破了节奏的稳定性。更为大胆的是, 随后的第七八行, 每行只剩两个音节。这种节奏的不连贯性破坏了整首诗的完整性, 使一首优美的歌变得断断续续, 毫不悦耳。但它却是在表达诗人内心积郁多时的怒火, 表面是对女人善变不忠的斥责, 实为对自己背叛行为的谴责。诗歌是艺术化了的现实, 邓恩通过这种节奏的变化充分发泄了对自己的幽怨和谴责。随着节奏的变化, 邓恩的情感一泻而出, 同时也使读者在心里产生了共鸣。而这种方式也巧妙地对彼式诗歌一成不变的格律进行了解构。

1.2 传统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邓恩的爱情诗虽然在形式上是反彼式诗歌传统的, 但诗中的很多素材像流星, 叹息、眼泪等却都是典型的彼式诗歌传统意象。从这点来看, 邓恩对彼式诗歌还是有所继承的。但对其意象的应用, 相同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含义及背后的寓意却迥然不同。斯宾塞用星星来喻指女人的智慧神圣以及她对男人的指引作用和男人对女人的崇拜, 而邓恩却用流星反讽女人忠贞的不现实性。眼泪, 叹息在彼式诗人笔下成了男子求爱不得自怨自艾的的典型表现, 邓恩的诗中也有眼泪和叹息, 但他用此意象诠释的不是男人在被女人欺骗伤害之后的凄凄惨惨戚戚, 而是一种洒脱超然无所谓的态度:“我不能用呼吸, 再催动一声叹息, /也不能再恳求一颗眼泪滴流。” (《爱的无限》) [1] (P41)

彼式风格的诗人颂扬的是一种“理想的爱, 至善至美的爱”[2]他们把爱情描绘的过于唯美化, 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诗风使他们的诗歌基调过于单一主题缺乏新意, 令人产生审美疲劳。邓恩巧妙成功的化解了这一瓶颈。他的爱情诗表面上是对女人的讽刺和挖苦, 但从更深层的角度看, “邓恩的驳斥对象实际上并非理想化了的女人, 而是彼式理想主义者。”[3]在对彼式诗歌的继承与批判这对矛盾中, 邓恩以传统的彼式诗歌素材为载体, 通过机智辛辣的语言表达出睿智深邃的哲学思辨, 摒弃女人虚无飘渺的理想形象, 客观再现了真实生动的男女之爱, 用彼式诗歌传统的意象挑开其朦胧的面纱, 直讽彼式诗人笔下不切实际的爱情。

2 爱情观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2.1 纵情享受的肉体之爱

爱情观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这对矛盾也是邓恩爱情诗中呈现的一个特点。有些学者认为约翰·邓恩是“色情”诗人, 比如他在《献给就寝的情侣》中写到:“…解下那腰带, 仿佛璀璨的天河之带/…/脱下你所围戴的那缀满珠式的胸衣, 忙碌的愚夫们的目光会被定在那里。”[1] (P213) 诗人用大胆裸露的语言描写情人间宽衣解带的场景。百般的花言巧语, 目的就是要把女友引诱到床上。整首诗男主人公以恣情纵欲寻欢作乐的花花公子形象出现。这种爱情观中的现实享乐主义与诗人的早年生活息息相关。邓恩青年时代放荡不羁, 纵情酒色。他的两个主要爱好就是看戏和拜访女人。

2.2 纯净脱俗的灵魂之爱

才华横溢的邓恩在那个年代不免有些玩世不恭。但当他找到一生的挚爱——妻子安·莫尔之后, 邓恩的爱情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开始追求理想的爱情, 注重精神之恋。从他临行前写给妻子的《告别辞:莫悲伤》中可以看出邓恩对精神之恋的赞扬。邓恩透过肉体之恋分离的绝对性, 暗示精神之恋的永恒。他与妻子的爱是经过冶炼提纯的爱情, 精神之恋纯净而无污染, 精神情侣便在这纯净中得到真爱, 最后诗人把妻子和他自己比作圆规的两只脚, 妻为圆心角, 夫为圆周角, 两人永不分离, 一起为他们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美而永恒的圆。整首诗意境之美颇有些新柏拉图式纯粹精神之恋的意蕴。

2.3 真正爱情的完美结合

随着诗人思想的不断成熟, 感悟的不断加深, 邓恩在对待灵与肉的问题上, 把“现实主义的追求自由享乐的肉欲之爱与理想主义的崇尚忠贞契合的灵魂之爱糅合了起来。”[1] (P11) 他在迷恋肉体之爱的同时注重精神之恋, 强调灵与肉的结合。《出神》一诗便是此观点最好的诠释。两个情人彼此相恋, 他们双手合十, 目光交织, 融为一体。情到深处, 肉体的合二为一渐渐的升华至灵魂的出窍。如果说灵魂是神明, 那么肉体就是天体, 没有天体的承载, 神明的光辉也暗淡无光。经过一番探寻和领悟, 诗人在最后一语道破了灵与肉的关系, 顿悟出爱情的真谛:“爱情的秘密确实在灵魂中成长, /然而肉体却是那载道的书籍。”[1] (P98) 邓恩用灵与肉相结合的观点很好的化解了他爱情观中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纵情肉体之爱太过低俗, 纯粹的精神之恋又有些飘渺。在他看来, 肉体基础上的精神融合才是真正的爱情。

3 结束语

在文艺复兴这个充满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 受社会因素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 冲突和矛盾充斥着约翰·邓恩的整个心灵。他既是怀疑的又是传统的, 既是世俗的又是虔诚的。。他的这些矛盾与统一在他的爱情诗中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对彼特拉克式诗歌的批判与继承到他爱情观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融, 邓恩从这些矛盾中找到他灵魂的归一, 他的爱情诗歌“不是靠一些纤巧的手法来炫世的, 他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和一个广大的想象世界”[4] (P137) , 从而显得个性鲜明, 寓意深远,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摘要:玄学派鼻祖约翰·邓恩的爱情诗中充满着矛盾与对立。然而他在表面的矛盾与对立中表达的却是其蕴含在背后深刻而高度的统一, 意寓深远。

关键词:约翰·邓恩,爱情诗,矛盾,统一

参考文献

[1]傅浩译.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邓恩诗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2]方汉泉.文艺复兴与英诗——从王佐良先生的《英国诗史》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3]李正栓, 南方.邓恩《歌》中的格律音乐与数字命理意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4篇

本文系根据李珊珊的自述整理而成。

初恋的伤:“娃娃脸”输给了“锥子脸”

我叫李珊珊,1987年出生于湖南岳阳。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西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然我只有1.5米的身高,但是配合我这张娃娃脸,被许多人冠以“小可爱”的美誉。

大一下学期,身高1.8米的校草刘梓奇和我一起主持学校的广播工作,或许是近水楼台,我们自然而然地牵了手。我开始专心学习,用别人难以企及的好成绩来伪装自己的强大,好与他相配!而刘梓奇实在招摇,他很享受众星捧月般的荣耀。就算我在他身边,面对小女生递过来的纸和巧克力,他也会很暧昧地不表态也不拒绝。2008年10月,刘梓奇获得陕西省十佳模特,他经常出去参加一些商业主持活动,而我常常半个月都见不着他一面。他的近况,我都是从同校小师弟卢路青那里得来的。卢路青低我们一级,摄像一把好手的他是刘梓奇指定摄像师……

2009年元旦,在万事达超市的门口,我见着了刘梓奇,他正主持这个超市的新年庆典活动。下台后,一位“锥子脸”的艳丽女子,很自然地钻进他的臂弯。准确地说,那女子的脸如范冰冰一般标准。我放下矜持去找刘梓奇,他盯着我的脸看了半天:“她叫张云云,在追我,我想我们不合适,我们分手吧!”

我不甘心自己努力了三年的情感就这样轻易放弃,拜托卢路青去调查张云云的底细。卢路青是长沙人,与我和刘梓奇都比较熟。在我的眼泪攻势下,他终于帮我摸清了情敌的底细:张云云,1988年出生于西安,一名小有名气的服装模特儿,换了N多男友。而她那张典型的“锥子脸”,其实是经过整容整出来的。我将调查情况和张云云整容前后的相片等一沓资料,递给刘梓奇。他看后仍很平静:“整出来又怎样?‘锥子脸’是黄金分割的美女脸;妩媚、娇艳,很女人,你这张脸说好听点是娃娃脸,其实满脸的肉堆出的都是喜感……你自己还不知道……”

刘梓奇狠心的态度,让我只能选择坚强。2009年毕业后,为了远离伤心地,我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央视10套中文国际频道做记者。央视的工作节奏非常快,但三年感情沉淀的习惯改不了。我试探着和刘梓奇通过QQ取得联系,开玩笑说如果自己也有一张锥子脸,他会不会和我重归于好。刘梓奇回答:也许会吧!很暧昧,也很模棱两可。而我却似乎抓住了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决定带着他钟爱的“锥子脸”去见他!

陪你拍摄:徘徊的“锥子脸之路”

我把这一决定告诉给卢路青,他英语好,我让他陪我一同前往。哪知道卢路青却泼我冷水,不支持我去换脸!打来电话开始一顿洗脑,说我疯了!最后,我为了自己的爱情,还是决定孤注一掷。卢路青不肯陪我去韩国,我最终选择了长沙本地一家整形医院,还给医院交了5000元的押金,再择日进行手术。2010年1月10日,我向单位请假决定去做手术,卢路青不知从哪得到的消息,当天就把我领走了,还给我播放了一段火热视频,那是一家醫院门口,一年轻女子在门诊前大吵大闹,原来在此之前,她也进行了脸部整形手术,可不仅没有整成她想要的模样,还造成了两脸颊不对称等问题,于是到医院进行索赔。那女子声嘶力竭地争吵着,面容歪斜,形如鬼魅,惨不忍睹。

我胆怯了,落荒而逃!最后连付给医院的预付款都是卢路青帮我讨回。卢路青告诉我,让我远离这个地方,远离这里的人,正好他要去湖南卫视当编导了,我也应聘到湖南卫视做编辑。2010年下半年,我一连接拍了几个商业广告。2011年初,针对当年无论影视界还是平民都整容成风,且纠纷不断的现象,台里给我一个艰巨的课题任务,要我做一个“锥子脸10年变迁”的纪实片,去客观公正地评价整容的得与失。面对跨度十年艰巨的任务,卢路青早已申请了与我搭档:他愿意低薪当我的剪辑师!我内心有说不出的感激。

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天然的“锥子脸”像著名范冰冰,黄晓明的女友Angelababy这样的是极其罕见,可遇而不可求的。于是一张像锥子一样尖的脸蛋,成为越来越多女明星们追逐的目标,于是整容趋之若鹜。而做成“锥子脸”首先要开眼角,将下颌角的外层骨质切除,再磨平颧骨,切除咬肌或者注射肉毒素,才能成为诸如范冰冰般的“锥子脸”。而这样的脸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有的失去丰富表情、变得僵硬;有的失去咬硬物的能力,只能吃流食;有的失去笑的能力,而哭的时候得头朝下,以免泪水内流。她们在得到美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而卢路青却一路沉默地跟着我在全国各地颠沛流离地拍摄。2012年3月,我们一起去兰州采访一个小有名气的女明星。到了兰州后,女明星因为整容失败,约我们到榆中县见面。那天,我看到了一张“锥子脸”背后,一个扭曲的灵魂。这个女明星声泪俱下地告诉我们,为了整容,掏空了家底还举债,出国花费百万。但这还只是前期手术,为保持脸形,维护费每年还要10多万,现在她无力维护了,脸部已经出现了塌陷歪斜,已经毁容了……

采访结束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疲惫地在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旅馆很简陋,旁边有两个大汉似乎喝了酒,在我开房进门时狠狠地盯了我一眼。我有些怕,于是给卢路青打去电话。他过来陪我说话。于是我不自觉地同他聊起了初恋,他淡淡一句:“我知道,所以我向台里推荐了你来做这个课题,因为你总是放不下锥子脸,你有没有想过,那是不适合你的脸型,刘梓奇也不适合你的爱情,你需要的是最本色两两相知的恋情,就像你的娃娃脸,可爱又圆满……”

我听着听着迷迷糊糊睡着了,清晨起床开门,只见卢路青从总台搬了一把椅子,斜睡在我的门口,那一刻,感动漫延。为了保证我的安全,他在寒冷的夜晚守护了我一整夜。我还来不及仔细分析什么,就被一条信息转移了注意力——几天后,我从微信中知道刘梓奇出了车祸住在了医院,我马上请假飞到西安来到省人民医院守候他。

几天后,卢路青铁青着脸将我堵在出租屋的楼下,第一次对我吼:“这几天你去哪儿了,手机关机,你不知道我担心你吗?”“与你有关吗?”我绕过卢路青准备上楼。没想到他一把拉住我:“我知道你去西安找刘梓奇去了,但又能怎么样呢?人家爱的是‘锥子脸’,你一个‘娃娃脸’凑什么热闹?我一个大活人站在你的面前,你怎么视而不见?”

nlc202309041625

真爱就在不经意间表白了,我震惊了……

“爱情脸”完胜:本色的你就是最好的样子

一周的时间,我都没有看到卢路青,我不知他去了哪儿。一月之后,他给我发了一条微信:“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苛求你拥有‘锥子脸’。祝你幸福!”就在我迫切地寻找卢路青时,刘梓奇已经痊愈,他再次和其他女孩暧昧不清,但这一次,我漠不关心,我只想找到卢路青!

终于,在我每天的短信与微信轰炸之下,最后以整容相要挟,卢路青回来了!只是,在以后的合作中,我们小心翼翼地回避着敏感的感情话题。

2013年8月,我们从青岛采访回来,他送我到公寓楼下,正好电梯停电,我突然想撒娇,便对他说:“背我上去吧!”

卢路青说了声好,没问任何理由便蹲下身子。他背着我,慢慢向上爬,一直爬到我所居住的15楼。那天,卢路青告诉我:其实他一直喜欢我,但我心里没有他。他之所以愿意跟着我大江南北拍摄“锥子脸”纪实,是想让我放弃整形,也好守在我身边,不讓我犯傻。我再也没了矜持,靠在他的肩头,告诉他:“我不整成锥子脸了!”然后又半开玩笑地问他,那你喜欢什么样子的女孩,他一字一句地回答:“我说过的,就喜欢你这样的……”我欣喜不已,我要用最本色的我来谈一场恋爱,寻觅只属于自己的细水长流。

这样的男人,才是我最想要的!我决定带他去见我的父母。9月15日,我和卢路青乘车来到家乡,见到我家人,卢路青一直笑呵呵的。这一切,深深地感染着我的父母:“卢路青这个孩子,不娇惯,真讨人喜欢!”

2014年6月18日,我突然看到刘梓奇非常落魄地出现在我单位的门口。他告诉我:他心里其实一直都只有我。我怔在那里,当刘梓奇哭着拉起我的手的时候,我竟然厌恶地甩开,然后逃离。我把这些如实地告诉了卢路青。末了,我俩相视一笑。

后来,卢路青跳槽到湖南“七星影视公司”,做制片人。我俩聚少离多。

2015年1月25日深夜,我在岳阳出差,晚饭后,思恋爆棚,我给卢路青发了一条短信,主动了一回,进行求婚表白:这个陪我走完6公路的山路,颠沛流离四年,陪我哭陪我笑,一直宠我爱我,伴我走出人生低谷的人,我不想狠心辜负。让我嫁给你吧!

翌日凌晨三点,门外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我一打开门,顿时惊呆了——卢路青冻得直打哆嗦。他看见我,突然从旅行包里掏出一束火红的玫瑰花,动情地说:“我看到你发的信息,于是就赶过来了!”我泪流满面,与他紧紧相拥……

2015年3月18日,在卢路青的坚持下,我也正式加盟湖南“七星影视公司”,再次与自己的爱人成为搭档。“五一”,我们在湖南华天大酒店举行了婚礼。我温柔地望着自己的爱人,深情地说:我知道,诚实的付出得到的爱情才是美好和踏实的。感谢你教我本色相恋,真正的爱情是无需雕刻,浑然天成的。就让我陪你一直到老,寻觅只属于我们的细水长流。那一刻,我看到卢路青干净的脸庞,满满的全是幸福!

(希望看到主人公更多图片,与主人公互动,请扫描本刊封面上的知音公众号二维码,关注后回复“李珊珊”。) □ 编辑/叶 琛

别了,心窝的雨爱情诗歌 第5篇

就此作别吧——我心窝的雨!

不必落泪,这里总还有你的追觅。

我不过偶尔漂过的孤舟,无法在你的心海永久停泊。

因为梦还没有终结,我又该继续奔程了。

岁月里的风花雪月,已无法用柔情卷走;

时光中逝去的微笑与欢唱,亦无法用热泪换回。

就此悄悄地埋葬吧——我心窝的雨!

不必落泪,你总能有最深情的归宿。

我不过这世上的一粒尘埃,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能有几回与你相伴,能有几番为你分忧。

瞧这秋风里的零落、荒凉,一切都已沉沉睡去,那么疲惫,那么安然。

只因都为等待重生。

就此静静地遗忘吧——我心窝的雨!

别了,宝贝爱情诗歌 第6篇

轻轻的

你走了

正如你轻轻地来

那美丽的倩影

消失在那金色的夕阳里

我知道

你是一只百灵鸟

不会甘于牢笼的束缚

那你就愉快的飞吧

空洒下一串串优美的音符

默默地站在月台的我

静静聆听你的歌声

你看

夕阳吻着晚霞

青山倒影湖畔

微风拂过你的脸庞

带着我最真挚的祝福

常伴你的身边

美丽的.白灵

你愉快的飞吧

飞向那美丽的艺术殿堂

那里没有世俗的束缚

那里没有人间的烦恼

那里只有欢快与自由

那里只有飘逸与美丽

孤独的堂吉诃德

我将继续漂泊

你注定是我生命里

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纵然对你喜爱万分

却不能扼杀你的理想

折断你美丽的翅膀

美丽的白灵

你愉快的飞吧

在尘世的某个角落

有人在苦苦思守

你的快乐

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所以

你愉快的飞吧

而我

仍将继续漂流

继续漂流

如海上的浮萍

别了,我的爱人爱情诗歌 第7篇

来到你的窗外

望着袅娜身姿

迷离扑朔

别了,我的爱人

你那嘴角笑意

浅浅酒窝

荡在我的波心

渐渐留痕

别了,我的爱人

捧着一本书

偎依楼兰

紧锁的眉头

迷醉了我别了,我的爱人

钟声滴答滴答响着

停留时间不多了

往惜美好时光

眷恋我心窝

别了,我的爱人

那天际传来一丝鱼白

这一次我,我真的要走了

带着梦想寻觅

别了,我的爱人

街舍灯亮了

汽鸣声催来了

流逝秉烛情话

把它锁在心里

别了,我的爱人

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冬天很冷很冷

我要孤单远去

我们种种

你遗忘或记起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8篇

一、《致橡树》诗歌解析

爱情是任何时代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的主题, 然而不同的作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女性对待爱情是将自己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 这样的爱情是没有任何平等可言的。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却是完全相反的, 它高度地重视了女性的主体地位, 强烈地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以及自我价值。这一点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当时处于文革刚刚结束的时期, 诗人们内心中都含有一种宣泄及解脱的情绪, 各种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呼唤平等和自由的心态一触即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舒婷以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 怀着对女性的关怀写下了这篇具有影响力的诗篇。在诗中,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向, 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 然而诗人对这些意象显然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因而它们是依附着别人而生存的, 这些意象显然指的是爱情中没有自我的女性。诗人就是要通过这首诗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 就像是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显示了诗人对女性平等地位的呼吁, 它告诉女性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着, 不需要成为他人的陪衬, 应该努力地追求自我的价值。诗人借助这首诗反映了自己的爱情观, 不仅要求能够互相理解和信任, 还需要女性在其中维护自己平等地位, 这一点正与当代女性的特征相符合。

二、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追求男女之间纯粹而又真挚的爱情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是一首爱情诗, 但同时它又是一首呼吁女性平等地位的诗作, 这是舒婷眼中爱情的基础。诗的一开头, 形成了以“我绝不”的排比句, 具有加深诗人情感的作用, 反映了诗人对依附于另一半而存在的爱情的排斥;接下来以“必须”二字为开头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反映了诗人对平等爱情观的提倡;接着又以一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反映了诗人倡导那种男女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的爱情状态, 但是双方能够同甘共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共享暮霭流岚、虹霓”。整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意向构成的, 清晰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相持相守、平等独立。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 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一直是不平等的, 女性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并且需要事事以男人为中心, 根本没有自我。在舒婷的诗中, 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喷薄而出, 强烈地呼唤着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爱情上, 女性应该与男性是平等的, 具有自己的价值。《致橡树》中, 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谓是诗人的爱情宣言, 诗人大胆地挑战了传统思想中男性的权威, 极力地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要求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 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像木棉一样, 大胆地向橡树告白, 这一点反映了在诗人的眼中:女性只有独立自强, 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爱情。

四、温柔的女性关怀意识

《致橡树》的核心是张扬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 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激情地说出众多女性对于爱情的要求:不依附于男人、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自己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 诗人能够细腻地道出女性的心声, 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强烈的女性关怀意识。这首诗产生的大时代背景是文革伤害时期, 舒婷通过一首诗歌缓缓地叙述了多少女性的心声, 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灵, 并且对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在整个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而言之, 舒婷的《致橡树》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爱情观, 在其中女性的地位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男性是处于一个平等的高度,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 给当时的女性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可以说《致橡树》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当时的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廖弦.木棉树与橡树的新爱情观——读舒婷《致橡树》新感[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09)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 (上) , 2010 (04)

诗歌里的爱情(外二篇) 第9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般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陆游

时间:(陆游礼部会试失利,回到家乡。)莺红柳绿的春天

地点:沈园

人物:陆游、唐婉、赵士程

背景:唐婉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

陆游:“如今你已为人妇,我……”

唐婉:“什么都不用说了,士程还在那儿等我呢。”

(此时唐婉心中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涌上心头,泪珠儿似断了线一般,不住地流,流进了陆游的心里。)

陆游:“婉儿……”

(唐婉正与赵士程在池中水榭上进食。她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

陆游:“唉,这真是讽刺啊,讽刺啊……”

(画外音:这是一场真正的爱情悲剧。昨日情梦,今日痴怨绕尽心头。陆游和唐婉毕竟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

时间: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地点:木兰舟上

人物:李清照

背景:赵明诚出外求学,李清照独守空闺

李清照:“我的郎君,你何时会归来?同我共赏皎月,同我吟诗作对,同我双双泛舟? ”

(李清照独自登上兰舟,想借泛舟而消愁,排遣心中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并非悲歌当泣,她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而是设想对方也思念着自己。)

李清照:“唉,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李晴照不由得感叹青春韶华的脆弱,回想起自己与夫君如胶似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李清照:“……”

(低头欲语,眉头紧锁)

(李清照还是幸福的,虽然与赵明诚有短暂的别离,但能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对明诚的爱,这爱是旖旎,纯洁,而又心心相印的。)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英]布朗宁夫人

时间:1844年

地点:英国

人物:布朗宁夫人和她心爱的“他”

背景:“他”比布朗宁夫人年轻六岁,但他们却互相爱慕,企图冲破世俗的枷锁。

布朗宁夫人:“请不要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你我是不可能的。”

“他”:“我要说,我要说。我要每天送给你鲜花,带给你欢乐。我要让你每天都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布朗宁夫人:“不,我父亲是不会允许的,那些美好的场面就请你将它们留在你的梦境中吧。Farewell(再见)。”

(画外音:布朗宁夫人最终和他结婚,但她固执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她,接着又是丈夫死去的噩耗。布朗宁夫人在丈夫死后曾说:“除了爱,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1

最美妙的错误&最美妙的声音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爸爸又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是‘长亭外,我都跟你说了无数次了。”我不耐烦地对爸爸说。“是吗?我觉得‘长城外更好听。”爸爸强词夺理道,“我都唱了几十年的‘长城外了,就别改算了。”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歌曲被翻唱错的原因了。“唉,真是‘长亭外啊。”爸爸翻了翻那本破得掉皮的音乐书无奈地说。自那以后,爸爸很少唱歌,并不是因为他怕唱错,而是因为他失去了唱歌的那份心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一个思乡的人,所以他才会唱出‘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是用他的心,用他的感情在唱歌。“长城外”,这是一个最美丽的错误,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2

最殷切的守候&最美妙的声音

小A是一个聪明却又调皮的学生,他从B中学转到了C中学。B中学的班主任对小A很好,总是嘘寒问暖。但小A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他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小A到了C中学后仍然是那样。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小A想起了自己在B中学时,他的班主任对他很好,今天又是教师节,不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她。他看了看手表,呀,都10:50了,老师恐怕睡了吧,但是错过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又有点可惜。于是他下定决心拿出手机给老师打电话。“嘀嘀……”电话里仍是忙音。“喂?”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疲惫的声音。“喂,老师。”小A兴奋不已。“哦,有什么事吗?”老师问道。“老师,是我啊。”小A感到些许的失望。“哦,是你?21号。”老师听出了小A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你在那儿还好吗?作业有没有按时交?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啊?”“我还是老样子呢,还有作业没做完,不过我正在努力改进呢。”小A俏皮地说,“老师,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小A回到寝室,突然手机又在振动。小A一看屏幕,是老师的语音留言,他打开听了听:“要做完作业再睡觉哦。”这是一份最殷切的守候,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3

最动感的声音&最美妙的声音

当代的高中生除了繁重的学业外,还有一大堆的精美音乐CD。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最新、最潮的音乐。他们会随着音乐摇动手臂,伸展躯体,这音乐给了他们灵感和动力。音乐,给了他们最动感的青春,最美妙的声音。

声音让我说,说出最美妙的声音。

身陷《围城》

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

《围城》,我实在没看懂多少,也没看出多少深意。但看小说又何需注释呢?于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真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的确很对。可是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其他人看看真人真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的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钟书先生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可能会稍有真人的影子,但事情都属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是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而唐晓芙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取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作者游雪窦山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天风如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常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颇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敢倾吐;略似比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小说里只提到游雪窦山,一字未及游山的情景。

范小姐、刘小姐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也是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先生赋予她的。

杨绛先生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钟书先生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钟书先生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别了同学别了抒情诗歌 第10篇

窗外的鸟飞翔着

窗外的湖荡漾着

窗外的花微笑着

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即将远去

在这个快乐充实的暑假里

我们彼此相识

今天——

这个难舍难分的日子

我就要和同学分别

虽然泪在眼眶打转……

忘不了一个个响亮的回答

忘不了一张张稚嫩的笑脸

忘不了一朵朵水中的银花

更忘不了那珍贵的友情

泪滴在手上

冰凉的拭去眼泪——

让友情变得甜蜜

也许

我们会出现在未来的课堂

也许

我们会在一所学校相遇

不要难过

同学们

我们的友谊日久天长

窗外的柳仍摇着

窗外的鸟仍飞着

窗外的湖仍荡着

窗外的花仍笑着

让我们再看一眼同学

让我们再念一遍

别了,爱情散文 第11篇

今闻闺蜜分手,我却出奇的开心。别误以为我是她的损友,朋友分了我还高兴,莫不是幸灾乐祸吧?那你可错了,她的婚姻注定是无言的结局,她的婚姻没有归属感,何谈幸福?分手是最好的解脱。

记得今年四月的一天,朋友阳光灿烂地告诉我她有男朋友了,她男友虽是公益岗,但家里开个小店,生意挺兴隆,家里经济条件殷实,三套住宅一个门市。最主要的是男方符合她的择偶标准,长得不是很帅,身高和朋友相仿,人干净利索、责任心强、没有所谓的恶习,并且能说会唱,外向型男。当我听她如数家珍地介绍后,真为她庆幸,大龄剩女终于心有所属了。我调侃地说:“以后别重色轻友噢?”她嬉笑地说:“那不能”。她满脸的幸福溢于言表。我鼓励她加油,好好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我由衷的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

每天下班,她男友风雨无阻准时骑电动车在校门口接她,然后俩人一路欢歌地约会。饭店、冷饮厅留下她们甜蜜的时刻。除了上班时间,俩人形影不离,每每看见她们,她们都是十指相扣,那份幸福,不言而喻。俩个人一起的时光,路边摊的烧烤也吃的津津有味;广场小舞台她男友的一展歌喉,朋友兴奋地邀我一起为他喝彩,我们为他鼓掌、呐喊。当我们拿到她男友唱歌得到酬劳——四瓶格瓦斯时,她欢快地像个孩子,给我们分享饮品;朋友生日,他男友给她意外的惊喜,心形的蜡烛,五色的霓虹灯,玫瑰花的生日蛋糕,白色连衣裙的礼物。朋友在空间晒她的幸福,她身着白色长裙,头带生日卡,一脸甜蜜的和男友把幸福定格。同样,她男友的生日她买礼物,订蛋糕,并亲自主厨为男友献上爱心大餐。她们如胶似漆的感情闪电般地进展着。

暑假里的一天我去她男友店找她,她羞涩地告诉我她登记了,我听了着实感到意外,不理解她为什么双方家长未见面,她居然自作主张登记呢?我猜想她是否怀孕了?我戏谑地说:“你们终于修成正果了。”她嬉皮笑脸地说:“这回可以名正言顺地住一块儿了。”看着她满眼的喜悦,我只有祝她们幸福了!

朋友值班,我去学校陪她。看她一脸憔悴地在值班室躺着,我问她怎么了?她告诉我她登完记的第三天,晚上九点多她俩骑车回家时她被摔出去了,当时昏迷不醒,后来120把她送医院的。手脚无大碍,只是轻度脑震荡,需回家静养。可怜的妹妹,难道真乐极生悲吗?

开学集训班她只好请假半月,一天我俩微信聊天,我问她身体怎么样?她却说身体没事了,可她俩儿分了,她现在在她姐家。我半天没缓过神来,我重问了一遍,当听到她同样的回答,我确信我没听错,我劝她,你们挺幸福的,证都领了,怎么能轻易离婚呢?她说的话再次让我吃惊,她说她怀孕了,很纠结孩子怎么办?她们因为一点小事惊动俩家人,结果闹得不欢而散,才导致矛盾激化。男友及家人的狠话和驱赶,让她不得不放弃。我只有劝她慎重考虑,别草率地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我们正聊天,她突然告诉我不聊了,她男友找她负荆请罪来了,我真诚地希望她们和好如初。

几日后朋友告诉我她们和好了,我听了真为她高兴,真是好事多磨啊!她怀孕了,她男友也紧锣密鼓地加快装修的速度。我去看过,她的新房装修的很有品位,家电设施都是极品,这样的安乐窝不要太幸福呦!静待朋友大喜之日。

今晚朋友来找我,突然告诉我她们这次真的.分了,我不惊讶,相反很淡定地听她讲分手的原因。她男友仗着家里条件好,说话不把女友放在眼里,以为女友贪图他家产。更可恶的是他对女友的家人也极不敬,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出口伤人,再次的撵女友收拾东西把钥匙留下离开他家,并说:“不过了”。这样的争执已屡见不鲜,朋友怀孕了,他也不顾及孕妇心情不爽影响胎儿发育,经常和朋友斗嘴,并耍大男子主义,声色俱厉地命令女友,结婚后做饭和家务就是她的事,说他家就这规矩。我真不理解他家是说媳妇?还是找个带薪的保姆。朋友没有做新娘的幸福感,更没有准妈妈的国宝级待遇。朋友以前的快乐不见踪影,憔悴的让人担忧。太多的不顺心,朋友每次都看在孩子的份上,将泪悄悄的咽下。这次她太伤心了,和我说话时眼里闪着泪花儿,我好心疼她,但又不知所措,只好劝他考虑好再做决定。她坚定地说:“她早想好了,她对结婚没期待,甚至有些担忧不想结婚,她俩明天去民政局办手续”。没结婚就品尝苦涩,不幸的婚姻不将就或许是明智地选择。

别了兄弟诗歌 第12篇

这份宁静和美

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

阳光和煦,聆听竹笛

★ 诗歌欣赏

★ 优美诗歌:分别了,朋友

★ 抒情诗歌欣赏

★ 诗歌《扭转》欣赏

★ 重阳节诗歌欣赏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13篇

与世界上大多数诗人的爱情诗歌所不同的是, 狄金森的爱情诗歌里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我谦虚倾向。可是在狄金森的爱情诗里却只有女性说话者的存在, 被爱的男子几乎永远缺席, 从来没有对她的爱做出回应, 更使这架爱情的天平失衡的是, 不仅爱情的表白是单向的, 而且爱的一方五体投地地拜倒在钟爱的男子脚下以取悦于他, 并从爱的痛苦和折磨中获得快乐。

狄金森诗歌呈现的典型配偶关系是男子的兴趣和情感注意中心, 女子绝对顺从于他, 遵从他的思想, 满足他的要求, 分享他的悲伤和快乐:

永远陪伴在他身边———/两人中较小的那个/他脑袋中的脑袋———/他血液中的血液———/现在———两个生命———一个存在———/永远品尝他的命运———/如果是悲伤———最大的那部分———/如果是欢乐———就收起我那一小块/为了爱人的心———/一辈子———相互认识———/我们无法了解的人———/不久以后———一种变化———/叫做天堂———/人们痴迷的邻居———/只是发现———那曾经迷惑我们的———/无法表达[1]

Forever at His side to walk———/The smaller of the two/Brain of His Brain———/Blood of His Blood———/Two lives———One Being———now———/Forever of His fate to taste———/If grief———the largest part———/If joy———to put my piece away/For that beloved Heart———/All life———to know each other———/Whom we can never learn———/And bye and bye———a Change———/CalledHeaven———/Raptneighborhoodsof men———/Just finding out———what puzzled us———/Without the lexicon[2]

(poem 246)

这首诗呼应着《圣经·创世纪》里下午从亚当肋骨创造出来时所说的一番话:“这是我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圣经》和狄金森的诗歌都表明女人是次要的, 是从属于她的另一半的———男人。不仅在个头而且在重要性上都要“较小”一些, 生理和精神上均归属于他, 她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正如人犯了原罪之后上帝对夏娃所说的:“你必恋慕你的丈夫, 你丈夫必管辖你。”[3]狄金森诗里大写的“他”揭示了男人的中心地位及对女人的绝对权威。她必须完全忠实于她的爱人, 头脑里和心上必须只装着“他”的兴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及她的幸福, 她必须忽视自己的需要、思想、感情, “永远”取悦于他, 她只是融于他生命中的一个生命, 在他们的融合体中只有“他”的脑袋、血液、悲伤、欢乐。

这种要与他融合在一起的欲望在第279首诗里更直接地表达出来:“主人, 请将绳索绑在我的生命上/然后, 我就准备好出发了!”为了与他开始新的生活, 她愿意与她喜欢的东西和习惯的生活说再见, 她准备好去战斗和克服种种困难, 哪怕攀登陡峭的山崖或者乘风追逐汹涌的海浪, 能与他捆绑在一起她的快乐。与他一起生活是她全部的愿望, 她决心与他同舟共济, 与他一起冲向“审判” (For we must ride to the Judgment———) 。如果从传统宗教意义上理解第279首诗中的“审判” (Judgment) 一词, 诗歌的主题就可作另一种解读, 说话者所说的不只是今生, 还包括永生, 这样, 与他的生命绑缚在一起的愿望就要延伸到死后去天堂的时刻。无论哪种解读, 男女之间的浪漫关系仍然是主仆之间、偶像与崇拜者之间、一切与虚无之间的关系。

他就是她所想要和向往的一切, 是她拥有的全部, 因为当将他从她的心里抽去时, 就相当于毁灭她的生命, 因为他是维持她生命的“唯一的动脉”[1], “她自己”意味着是他, 从她身上拿掉他, 就像毁掉树的根, 将永恒从天堂抽除一样, 没有了他, 她也将没有了。

被夺走爱人的巨大痛苦将会“像海洋一样广阔———/在永恒和时间之间———/你的意识———和我之间———”[1]。痛苦的后果在三个纬度展开———空间、时间和心理上, 每一个纬度上都有无限性, 显示痛苦对说话者生活每一方面的冲击都很大, 延续时间长, 触及深度无法探测。

除了痛苦, 失去心爱的人还会感到深深的失落, 因为感觉自己的生命“本身太过卑微”[1], 她没有自己, 他是她全部的世界, 她死后没有崇拜和侍奉的对象, 唯一值得她做的是模仿他的形象直到达到完美的相像, 这种完全为了他的追求、对他崇拜式的爱甚至可以牺牲她对自己快乐的天性追求。

既然失去爱人的痛苦无法承受, 那她宁愿与所爱的人保持一道门的距离, 维持柏拉图式的爱情, 而不要与他结合在一起然后经历可能发生的无可挽回的变心或永久分离[1]。一对相爱的伴侣或许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出于某种缘故, 他们可能逐渐疏远, 最终关系破裂。即使他们互相厮守、钟爱一生, 也可能会被死亡分离开来, 很少有夫妻能在同一时刻死去。此外, 她对他的爱将会变得如此压倒一切,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最后甚至会遮蔽耶稣的光辉, 导致她坠入地狱, 而他一生都追随耶稣、侍奉上帝, 死后会去天堂, 这就意味着永久的分离[4]。对于相爱的人来说要解决这个两难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远远相望———/你在彼岸———我———在这边———/们户半启。”[1]这是一个绝对隔离的空间, 而且要令人绝望地隔离一辈子, 这种隔离连天堂都不能整合。

对于狄金森女性来说, 爱情就是生命。第368首诗中的“我”感觉很糟糕:“等在———没有他的———任何地方”, 疲倦, 孤单, “因为说不出的痛苦———几乎———要崩溃”。她的痛苦源自她所爱的人不在而感到空虚, 没有他, 她的生活就没有意义、难以忍受, 她宁愿小船载着他俩在大海中疯狂地颠簸, 也不要小船安全地着陆而不能与他一道分享。

狄金森女性完全顺从男性的愿望通常是被动的, 具有谦逊的美德。诗138赞美了粉红玫瑰的谦卑和温顺:美丽的玫瑰“腮帮上/有种泛着光晕的温顺”, 比一位伯爵或公爵的尊贵面容还要有风度, 高贵得足以“征服黄蜂”。玫瑰的魅力是多面的, 它漂亮的叶子是对天鹅绒般花瓣恰到好处的点缀, 刺与叶构成它的独特之处, 但温顺却是迷倒男性征服者最核心的气质。

狄金森女性说话者在伟岸的男性情人面前一般都感觉羞怯和卑微。在诗106首中拟人化的雏菊太阳意象, 雏菊有着许多女性的特征, 诸如“温柔”、“羞怯”、顺从和依赖性。她轻柔地紧跟太阳的步伐, 他休息睡觉时她就羞怯地坐在他脚边, 她需要太阳维持生命, 把这视为自然赋予她的命运, 尽管太阳对她一直很冷漠, 甚至显然有点恼火地看见她不经允许就这样做, 用严厉的口吻责备她道:“为何———你这个抢劫犯———会在这儿?”“抢劫犯”一词用来指被充满阳刚之气的太阳迷得神魂颠倒的女性雏菊, 她对他的爱的那份陶醉和执著之情似乎暗示她强行从他那里夺取爱并占有这份爱。可是爱是一个人的感觉, 如果自己不拥有这份爱, 又如何谈得上从别人那里夺来爱并占有它呢?因此, “抢劫犯”一词表面的荒唐逻辑只是用来强调雏菊对太阳的那份充满崇拜、百依百顺且十分执著的爱情。

狄金森诗歌中的女性在爱情中表现的另一种自我谦逊形式, 是通过自我施加的折磨表达爱情。诗277首呈现三个层次的囚禁意象, 说明一对爱人之间的巨大障碍及说话者要消除障碍的决心。说话人与心上人被持枪狱卒看守的地牢铁门隔离开, 这一监禁状态是用来比喻她受身体生理欲望及俗世欲望所局限。诗279首里, 女子通过刻意追求生理的束缚而不是自由表达爱情。她直接要求“我的主人”紧紧地“用绳索系住我的生命”, 这样她就能被带往属于她主人的世界, 独自与他分享全新的生活, 她心中的理想是一直和他捆绑在一起, 和他一道进天堂, 然后两人就可以骑上想象中的马飞速驰向“审判”日。

仅仅是监禁还不够折磨。狄金森的女性爱恋者要求残酷得多的身体折磨强化爱带来的剧痛。诗277首里说话人为了与心上人相聚, 必须对她的身心都造成严重的伤害才能放弃传统和社会捆绑她的物质生活俗世追求, 摆脱捆绑意味着经受非凡的身体肢解的痛苦, 她必须“冲破肉体的闸门”, 将“这肉身挫———掉”。从字面上而言, 将肉身撕开或一点点地将肉刮掉都是极野蛮的折磨, 其比喻意义是表明努力超越身体的欲望, 冲破强大的俗世生活的局限, 这个过程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是很痛苦的。这种对身体的痛苦折磨还有更厉害的:

被绑缚———我还能歌唱———/被夺去———曼陀林/我奏响真实的内在———/被杀死———我灵魂飞扬/赞美着天国———/我还是你的[1]。

Bind me———I still can sing———/Banish———my mandolin/Strikes true within———/Slay———and my Soul shall rise/Chanting to Paradise———/Still shine.[2] (poem 1005)

从“被绑缚”到“被夺去”到“被杀死”, 惩罚力度戏剧性地加重, 比起绑缚, 一个人被夺去必需的东西遭受的痛苦更重要, 如饥饿、干渴、寒冷、隔离、害怕、焦虑等, 当然, 失去生命是一个人所能面临的最大残酷。然而, 经过这些非凡的痛苦后, 这位女子竟毫不犹豫地向折磨她的爱人宣告她始终不渝的爱情:“我还是你的。”

在艾米莉的诗歌里, 只有通过自我否定的形式表现的爱情才足以强烈到满足缺失爱的女作家对爱的欲望[5]。在狄金森滞留尘世的五十多年岁月里, 成年后基本处于独居状态, 终身未婚。有关她的恋爱始终只是传说, 她的研究者和读者只能从她的书信和诗歌中寻找到有关她恋爱的“只言片语”。正因如此, 她的“恋爱”更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猜测, 狄金森的一生中或许有过一些好感与特别的邂逅甚至交往, 但她的“恋爱”或许更频繁、更本质地发生在她的诗歌中。她的诗歌甚至成为她的现实和宗教, 为她开拓了远超日常生活的精神空间。由于女诗人自我的选择和当时时代的限制, 狄金森的女性说话者对所爱的人无条件屈从, 在爱人面前表现得卑微、胆怯、害羞, 在表达爱情时显示出自我折磨的欲望。

这是一种自我谦逊, 狄金森用这种方式使她得以更有力地表达情感、体验更强烈的情欲。对于狄金森来说, 她通过想象这类自我谦避式的爱情为自己创造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完全沉浸在情欲的海洋中。表面上, 她遵循清教传统赞美绝对忠诚于爱人或丈夫的女人们, 然而诗歌中的男性几乎总是缺位的, 这是一个纯粹由女诗人想象的世界, 在这里她们要追求这种自我贬低式的爱情带来的快乐。否定形式成就了狄金森作为女诗人的自我, 对于读者与狄金森及其诗歌沟通有重要意义。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 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 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 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 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 深入她的诗歌内部, 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爱情诗歌,自我否定

参考文献

[1]江枫, 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2]Johnson, Thomas h., ed.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M].London:Faber and Faber, 1970.

[3]Bennett, Fordyce R.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Bible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M].Lanham, MD:The Scarecrow Press, inc., 1997.

[4]刘晓晖.狄金森与后浪漫主义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别了的爱情诗歌 第14篇

果然!

当皇家队伍出现在温泉公园时,正遇上贝多芬!天气那么好,贝多芬也想散散步,去哪儿散?温泉公园,那儿美。和谁一块儿散步?和歌德。偏偏和歌德。皇家队伍从后面开来,歌德立刻松开贝多芬的手臂退到路边,脱帽躬身,尊严不足,谦卑有余。比他小一辈的贝多芬,还没明白过来咋回事,难怪,他不是耳背嘛。往后一瞧,嘿,反而将双臂放到背后,大摇大摆地慢慢前行。结果还是人家皇后先和他打招呼:“Hi, Nice to meet you.”这个故事流传广泛,童叟皆知,可惜没有考证,唯一找得到的记载是一位女作家的信,其真实性十分可疑。作家,想象力丰富,出版社愿意为杜撰付稿酬。要知道,贝多芬能与歌德见面,恰恰是这位女作家牵的线搭的桥。

有一点是肯定的:贝多芬喜欢泡温泉。两百年前的一个七月,贝多芬下榻特普利茨橡树旅馆,每日泡温泉,饮酒食鱼,散步作曲。他7月5日入住,有旅馆登记簿签名为证。7月15日,歌德的名字出现在金舫大饭店的116房间。也就是说,贝多芬已经在此恭候十天,他盼望着与这位“诗王”见面,他心怀敬畏,忐忑不安。

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到,7月19日,波希米亚的温泉小镇,歌德在金舫大饭店接见了比自己小二十一岁的贝多芬。第二天,歌德又主动约贝多芬一起去邻镇毕林(Bilin)散步。如果傲慢的歌德让贝多芬来弹他的作品只是出于礼貌,那么他大可不必再花时间与他周旋,而且偏偏是去毕林。贝多芬可是毕林的常客,是罗布科维茨大公(Franz Joseph Maximilian Lobkowitz)那座巴洛克风格宫殿的座上宾。贝多芬还在劳德尼兹宫、特普利茨与毕林两地之间的属于罗大家族的另一座府邸彩排了他的《英雄交响曲》,而且连演三次——为啥?据说这是贝多芬的粉丝、普鲁士王子费迪南(Louis Ferdinand)的愿望。因此小贝走在老歌身旁,踏着熟悉的土地,动作潇洒、神情自若,除了听不清周围的声音之外,没什么可抱怨的。两位天才肩并肩地默默散步,此时无声胜有声。

1812年,欧洲大陆动荡不安,徘徊不前,拿破仑在俄罗斯几乎全军覆没,欧洲人迷茫低落,是继续革命还是保守复辟?这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沃土。哪里有苦闷,哪里有彷徨,哪里就有艺术。人们对艺术家的尊敬和崇拜前所未有,尤其对作曲家,他们不再是为宗教服务或供人消遣逗乐的谱曲手,对他们的称呼也从“排音师”上升到“音符艺人”或“音符诗人”。(德语中有一个词“Tonsetzer”也可译为作曲家,Seztzer 其实是用于排字工人,也是写曲子“音符安排”的意思,中文译成作曲。但没有与Komponist [作曲家] 区分开)早期浪漫派作曲家视音乐为纯粹艺术,不再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属,贝多芬更是一生致力于“唯音乐”事业,是第一位“唯我作曲家”。再看歌德:这位诗赋天才擅长用眼睛感受世界,而他的听觉很不发达,他的听觉审美也相对落后。他抵触复杂的和声,拒绝浑厚的音响,在他的描绘中,浪漫派音乐像一道烧砸了的菜,煎的蒸的乌糟糟一团,吃在嘴里是折磨不是享受。因此,他坚持称作曲家为“排音师”,不愿赋予他们和诗人同等的地位。“艺术家?音符诗人?音乐是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的”,他说。然而,一见到贝多芬,歌德立刻被他深深地吸引,那晚贝多芬一离开,歌德就给在卡尔斯温泉疗养的妻子克丽丝蒂娜写信汇报:“晚上与贝多芬在一起……狂暴又节制、外在力量与内心温柔,我还从未遇见过这样一位艺术家。不难想象,他在与整个世俗世界抗衡……”在歌德的日记中还有这么一行:“七月二十一日:……听贝多芬演奏,太迷人了。”

贝多芬久仰歌德,有曲为证:钢琴变奏曲《我思念你》,而后又为它谱曲,分别收录于《歌曲集》作品52号、75号和作品83号。1809年他作《艾格蒙特序曲》,说它是从诗人那里获取了灵感而作也好,说它是表达作曲家对诗人的崇敬也好,说两者皆有也没错,总之,这位音乐家一直追随和关注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贝多芬喜欢喝酒,容易坠入爱河,他也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他读古希腊哲学,读康德,读席勒,读歌德。因此,当他获知歌德有意见他一面时激动万分,三个月前就写信给歌德,署名“阁下忠诚的崇拜者贝多芬”,他告诉诗人:“您笔下的英雄艾格蒙特,我在阅读时被他感动,被您感动,您的诗句激发起我的音乐冲动……”信发出后不久他就请好友奥利瓦(Franz Oliva)亲自将出版了的总谱送到歌德手中。歌大师虽然擅长摆弄字母,对音符可没多大造诣,不过家中钢琴倒是有一台,让奥利瓦当场弹给他听。诗人礼貌地听,认真地看——这位奥利瓦是个瘦小的矮个子,穿一身黑——歌德目光犀利,可惜耳朵却不怎么敏锐,他听着钢琴发出的音乐声,心想,啧啧啧,这用音乐表达思想就是比诗歌差一截,现今居然有人将音乐与诗歌提到同一个高度来谈论,说音乐是创造性艺术,啧啧啧。这些全是后人的揣测、推断,谁也没有亲耳听见他说过这样的话。四年之后,在他收到舒伯特寄来的《魔王》乐谱后,仍然保持着这种思维定势,认为音乐只能当配角,充其量是诗歌的背景,歌老前辈对自己的《魔王》被小舒强加上钢琴音符甚是不以为然,他装聋作哑,连“收到了,谢谢”这几个字都认为没必要劳动自己去写,就让那个十九岁的大男孩继续摆弄音符去吧。1823年,当年轻的李斯特拿着自己的谱子上门请教贝多芬时,贝老师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说自己正为弟弟的事情烦着呢,没空。

言归正传。

贝多芬为了7月的接见作了一番准备。他先请自己的挚友、作家兼外交官范哈根(Karl August Varnhagen von Ense)告诉歌德自己的听力不好,好让歌德有个思想准备。范哈根,同是他们两人的粉丝,自然很愿意办这件事。他于是坐上四匹马拉的“大奔”去拜访歌德,说贝多芬要去温泉疗养,主要寄希望于地热和水暖的效力来减缓耳疾,这个人天性狂野,火一般的热情,雷也似的动静,愤世嫉俗,这类人医学上认为最容易变聋……鼓膜是不灵了,不过再轻微的音乐声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他的创造力依然旺盛……贝多芬听人说话字句分辨不清,只能感受语调旋律高低…… 范哈根当完说客刚回到自己家,又接到贝多芬的急件,请他把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徒生涯》第三部分快递给他。

nlc202309032021

歌德与比自己小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在特普利茨见过三次面,要不是歌德第三次邀请贝多芬去温泉公园去散步,恐怕后人就没有“贝多芬藐视皇权、歌德卑躬屈膝”的谈料了。这个“流言”是蓓蒂娜·冯·阿尔尼姆(Bettina von Arnim)散布的,这位“沙龙女狮”、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歌德的(柏拉图)情人在给匹克勒-穆思高(Pückler-Muskau)大公的一封信中写道:“……本来他俩手勾着手,歌德立刻松开手脱帽欠身站到了路边,这个举动让贝多芬好一顿讥讽,贝多芬说他大没必要为他们让道,还说很失望,自己那么崇敬歌德,没想到歌德对权贵那么谦卑,太缺乏诗人的傲骨了……对了,他俩在散步时,不断有人脱帽鞠躬,歌德嫌这些人讨厌,贝多芬则说,您不用烦恼,他们是向我致敬……”写得有鼻子有眼,十分可信。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早已是上流社会争相结识的音乐家,请贝多芬到家里来是件时髦事儿,就像今天谁都想与章子怡共进晚餐一样。而贝多芬可不是谁请都去,谁给的钱多就上谁那儿去,尽管他手头拮据,生活艰难。不,他非常自爱,他对听众的挑选是很严格的,他自己虽然不属于贵族阶级,但他坚持每个人的精神是平等的。因此,温泉公园发生的事听上去似乎很合乎逻辑。但是,除了阿尔尼姆的信以外,其他任何记载全无。

谣言重复一百遍就变成了事实。阿尔尼姆在这件事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以至她的芳容与克拉拉·舒曼一起,被印上了西德马克纸币,贝多芬与歌德都没有这份荣誉。

歌德与贝多芬遇见皇帝时她又不在场,这个场景很有点臆造的味道。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比歌德小三十六岁的女作家蓓蒂娜(1807年时未婚,姓布列塔诺,Bettina Bretano,海德堡浪漫派诗人、作家克莱门兹·布列塔诺的妹妹)。她是歌德狂热的崇拜者,曾给诗人写过无数热情洋溢的信(注意:这位女子爱写信!),歌德从信中感受到年轻女孩的痴迷追求,不便理会。既然无法直中取,就尝试曲中求——蓓蒂娜便去花老歌德夫人,这一老一少都住法兰克福,串门并不费事,把老太太哄好了,想见她儿子不就凭老太太一句话吗?终于,一年后,歌德正式邀请蓓蒂娜去自己魏玛的寓所作客。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柏拉图)恋爱开始了,一老一少,她攻他守,半推半就。蓓蒂娜与歌德的通信集在诗人辞世后出版,名为《歌德与小女孩》(注意:其中有两封署名歌德的信,经纸张专家和笔记学家的分析化验,证明它们不是出自诗人之手笔,不得不承认小女孩的模仿能力惊人)。可惜,诗人与小女孩的忘年交并不长久,1811年,在参观歌德好友迈耶(Johann Heinrich Meyer)画展时,歌德夫人克丽丝蒂娜听到身后蓓蒂娜用轻蔑的口气评论画家,不尊重丈夫的朋友就等于不尊重丈夫,她气不打一处来(也许还夹杂着另一股气),转过身一把揪掉蓓蒂娜鼻子上的眼镜。蓓蒂娜也不示弱,面带微笑地称歌夫人为“神经质的猪血香肠”。好,一句话毁掉了小女孩与大诗人的友情,从此,歌德禁止她再上他家来玩,中断了与她的通信。1812年,在特普利茨温泉小镇,歌德与她狭路相逢,他对她视而不见,并马上写信向老太太汇报:“我真高兴,总算甩掉了这个小疯子。”据说,后来蓓蒂娜多次写信给歌德,绝望地试图挽回两人关系,都未得到回复。不难猜想,蓓蒂娜编故事的动机不是不存在的。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看她与贝多芬的关系。有一段时期老贝与小蓓走得很近,1810年5月,蓓蒂娜在维也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立刻迷上了这位衣冠不整、其貌不扬的艺术家。她在给嫂子(克莱门兹·布列塔诺的太太)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完完全全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征服了,这个人太吸引我了……”将思想付诸行动,蓓蒂娜设法接近并结识贝多芬。这位女孩子是大胆的,不愧为“女狮”,她毅然敲开了贝多芬住所的大门。贝多芬很高兴她的来访(对聪明美丽、爱好音乐的年轻女孩贝老师永远有空),请她进来让到沙发上,弹琴给她听,“好像我们已经认识很久”(蓓蒂娜信)。第二天晚上蓓蒂娜又来找贝多芬,听他演奏自己的作品;第三天晚上贝多芬拿着自己为歌德诗《再爱,再生》创作的音乐去了蓓蒂娜那里,希望她有机会把它转交给诗人。就这样,他俩在维也纳度过了三个晚上,蓓蒂娜在一封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你相信吗?他简直穿得破烂不堪……我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他了。”1810年5月,蓓蒂娜有四个候选情人:海德堡浪漫派作家冯·阿尔尼姆、法律系大学生冯 ·弗雷伯格男爵、歌德和贝多芬。前两位追着她不放,后两位让她发狂。一年后,“猪血香肠”一词断送了她自己与大诗人的感情前程,蓓蒂娜嫁给了冯·阿尔尼姆,成了冯·阿尔尼姆夫人。

蓓蒂娜·阿尔尼姆是一个调皮活泼、热情奔放的女才子,她倾心于歌德,被贝多芬的桀骜不羁吸引,两位老前辈称她为“可爱的女孩儿”,她丈夫却说她是自作多情,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儿”。他说,一个不愿搭理她,另一个根本听不见她在说什么。蓓蒂娜是否自作多情?她拿出贝多芬给她的信给朋友看,上面写着,“请允许我吻您的额头,它代表我对您无限的思念,”但她没有给人看第二段:“……请转告歌德我对他的崇敬与景仰,我想亲自写信给他,并将《艾格蒙特》献给他……”不难看出,贝多芬更多的是想让蓓蒂娜把自己引荐给诗王,与当时蓓蒂娜走“歌德母亲”路线是一回事。另外一个重要细节:1812年7月3日贝多芬本来约好与范哈根在布拉格见面,但他没有出现,而是让邮差传递信息,为什么?因为贝多芬与“不朽的情人”不期而遇,便把男友搁在了一边。有信为证:“对于我的失约,亲爱的V.,我非常抱歉。没能在布拉格如期赴约非常不礼貌,这是因为一件事先没有料到的事阻碍了我……”虽然蓓蒂娜7月3日也恰巧在布拉格,但她与丈夫同行,日夜相伴,有“不在场证明”,因此不可能是“不朽的情人”“永远的爱人”。两百年过去了,“贝学研究”几乎是以警察追踪罪犯的不懈精神反复考察、密集搜索,推测出与贝多芬幽会的“她”是单身,是没有丈夫陪伴的女子。7月16日,贝多芬在特普利茨曾写过两封信给这位神秘情人,称她作“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生命,”“我流着泪思念你、思念你、思念你,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生命……”并与她约定,7月底在“K”会面——卡尔斯温泉。两封信却没有发出。根据橡树旅馆记载,贝多芬27日离店。28日,卡尔斯温泉的神目旅馆出现了贝多芬的名字,同时还有“她”的名字。贝多芬没有在信上写她的名字,连开头的字母都没有写,是不是有先见之明,料到好奇的人们会在他死后翻他的东西,窥探他的内心,多嘴多舌,没完没了呢?既然如此,我们难道不应该尊重他,不去点破呢?

无论她是谁,今天我们所有贝多芬的粉丝都衷心祝愿贝大师曾经历了他感情的高潮,体验了身心的最大愉悦。事实是,1813年贝多芬征服了维也纳,登上了艺术巅峰——《威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的演出空前成功,整个世界拜倒在他脚下。

贝多芬对诗王作品的阅读和崇敬一直没有停止,1815年他完成了《平静的大海,幸福的航行》;歌德也多次表示,贝多芬是他见过的最杰出的艺术家,是他最尊敬的音乐家。显然,所谓在遇见皇帝后“贝多芬开始蔑视歌德,对他的崇敬锐减”,及“歌德对这个不幸的聋子表示惋惜等”这类话是站不住脚的。1830年,歌德听年轻的门德尔松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八十岁的诗人激动不已。他站到窗前久久不语,当恢复平静后他说:“伟大,伟大啊……可惜我没能亲口对他说,我的朋友,您是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别了的爱情诗歌】相关文章:

妈妈别了诗歌05-24

诗歌别了范文05-19

别了金色的童年范文06-14

别了我的小学生活07-03

别了我的小学生活作文05-13

别了,童话06-11

别了,亲爱母校07-13

挥别了母校作文07-12

就这么分别了作文05-24

渴望爱情的爱情诗歌07-11

上一篇: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华侨大学校园自行车租赁业务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