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

2024-06-28

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精选9篇)

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 第1篇

文化是指在人类进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产物的结晶,具有历史和地域的特征。文化的核心是观念,观念一旦形成就有相应的稳定性与延续性。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了,各种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影响、渗透,以致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两种现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种各样的外部文化。就现在中国建筑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样、欧陆风、东洋风、后现代的建筑思潮吹遍了祖国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现了类似城隍庙、明代一条街等仿古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这两种现象反映了文化在演变中的一种规律,即文化像一个海绵体,一方面需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弹,充分表现本民族的特点。目前,中国出现的多元文化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体内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始终会影响着本国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并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地创作素材。例如,很多优秀的留洋画家,在国外所作的画洋味十足。回国后,虽然用的还是原来的颜料、工具、纸张,但所画的画洋味就少了,这说明了环境对他的影响。因此我认同中国文化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归属。

让我们横向地看国外,如日本、印度、俄国等国,都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可最终还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发展、繁荣,中华民族的子孙会反思、认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而现在中国所呈现的文化是多元的,与传统的文化形态有很大的区别。但我相信,若干年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必然会用新观念、新意识、新材料、新工艺去表现全新的中国建筑文化。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设计师应有这样一种认识和准备。

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 第2篇

本文对现代设计艺术概念作了阐述,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设计学科的`新定位、新发展,以及近几年日本在地域文化设计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在中华民族地区开展地域文化设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域文化设计活动中创造“人-物-环境”体系的设计原则.

作 者:宫崎清 李伟  作者单位:宫崎清(日本千叶大学教授)

李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成都,610064)

刊 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1999 “”(6) 分类号:G03 关键词:设计   日本经验   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区域  

★ 描写地域人文的作文

★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论文

★ 浅议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

★ 阿拉伯寓言故事:时世与民族

★ 人文读后感

★ 人物与环境说课稿

★ 环境与人生作文

★ 城市与环境夏令营范文

★ 环境与发展作文

地域文化与室内陈设艺术的契合 第3篇

(一) 关于地域性的概念

设计的地域性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遗留的文化痕迹。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狭隘性或专属性, 并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因而其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另一方面, 同一地区不同时代所形成的文化和民俗及文物也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时间段造成的。

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正由于上述的因素, 才构架出地域性的独特风貌。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 符合当地民族特性, 因此, 长期以来, 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 这样就会产生不同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二) 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 具有阶级性, 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同时又给予政治、经济巨大影响。二是泛指一般知识。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教化的总称。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 傅文化以柔远。”多元化设计思潮的今天, 文化的介入不可避免, 其介入的方式是多重的。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布艺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陈设设计, 均可产生一定的文化内涵, 达到一定的隐喻性。在上述的手段中陈设设计最具表达性和感染力, 即陈设的范围主要是指墙壁上悬挂的各类绘画艺术、壁挂等, 各类家具上陈设的瓷器、陶罐、玻璃器皿、木雕等。地域文化看不见、摸不着, 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本身具有抽象性, 因此, 人们只能去体会它。从更深层来谈, “文化”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三) 关于室内陈设艺术的概念

陈设艺术设计不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摆设技术, 而是融关系学、色彩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空间气场营造术”, 经“陈设艺术设计”的空间可起到规范人的行为, 调整人的心情, 提升人的思想等作用。

室内陈设一般分为功能性陈设和装饰性陈设。功能性陈设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并兼有观赏性的陈设, 如家具、灯具、织物、器皿等。装饰性陈设指以装饰观赏为主的陈设。如雕塑、字画、纪念品工艺品、植物等。

二、地域文化与室内陈设艺术的契合

(一) “后装饰时代”

所谓“后装饰时代”是指硬装修结束后, 设计师或业主根据室内装饰风格选购合适的陈设品或是自购材料DIY制作陈设以丰富室内环境, 使居住环境变得更浪漫、更温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 大家已经厌倦冰冷的机器时代, 人们从“轻装修, 重装饰”中走来, “后装饰时代”备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也是室内装饰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地域文化与室内陈设艺术的契合

室内陈设艺术包含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方面。室内物质建设以自然和人为的生活要素为基本内容, 它以提供健康、安全、舒适、便利为主要目的, 且兼顾实用和经济;然而室内精神建设是室内陈设艺术的重点, 其内涵已超越美学范畴。室内精神建设就属于室内文化的范畴, 而地域文化的融入正是为了丰富室内陈设艺术中的精神文化层面。

在工业文明造就的当代社会, 高科技在室内环境中的不断渗透, 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但是冰冷的科技留下的情感空白却让人感觉空虚与无助。因此, 当今的室内陈设艺术更强调文化内涵, 推崇民族多样性, 注重科技与情感的结合。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规划室内环境时把相应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来。

(三) 由两者的契合得到的启示

地域文化与室内陈设艺术的契合, 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民间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 在地域文化与室内陈设艺术契合的过程中, 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 民间艺术消失速度惊人, 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有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 如剪纸、船灯、木偶、皮影等, 其制作技能的掌握者, 大多人到老年, 普遍面临技艺失传、徒弟短缺的境地。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民间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瘫痪”状态。

如果将民间手工艺产业化, 将其与室内陈设领域联合起来, 可以丰富陈设艺术的文化内涵。我们很多精美的民间艺术品都已经藏在博物馆, 已经成为“文物”, 一饱眼福也不容易。如果能让普通百姓都能拥有“文物”那样精美的器具或是陈设, 岂不是一件多方赢利的好事。

近几年, 杭州的设计师品牌“品物流形”将民间手工艺与现代家居饰品的设计制作相结合, 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江南地域特色, 并且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比如在以“余杭纸伞的未来”为主题的系列中, 设计师向工艺师傅学习, 利用江南民间的制伞工艺, 以及当地的竹材和宣纸, 设计出一款具有烟雨江南意蕴的吊灯。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室内陈设艺术的内涵, 又使沉淀的民间工艺精华融入了时代的创新, 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四) 地域文化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体现

1. 中式风格

中式风格室内的天花与藻井、装修、家具、字画、陈设艺术等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室内除固定的隔断和隔扇外, 还使用可移动的屏风、半开敞的罩、博古架等家具相结合, 来增加空间的层次和深度。

2. 和风样式

即日本式样, 人们入室需要脱鞋, 室内空间造型简洁朴实, 悬挂灯笼或木方格灯罩的灯具, 室内以细木工障子推拉门分割空间。在铺榻榻米的地面上放置矮茶几和坐蒲团, 夜间移开茶几即可以用作睡卧。装饰台内, 墙上装饰画和陈设插花均有定式, 室内气氛淡雅、简朴、舒适。

地域文化诞生和存在于地区的人文精神环境之中,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 它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演进。将地域文化介入室内陈设艺术, 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启示, 也有助于找到传承民间艺术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朱伟, 贺莎莎.陈设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J].上海建材, 2009.02.

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 第4篇

关键词:会展设计;地域文化;特色分析;文化内涵

会展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会展不仅体现着专业性设计思维,更立足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功能性的结合可以使会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与特色化特征。会展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使人们消化观念发生转变,更能透过会展设计展现出地域文化魅力,推动该地区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下面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与客观事物不同的是用真理与道德指导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选择与判断,促使社会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更作为一种符合在政治、经济中发挥着联动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高自由。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存在联系,与地域也存在互动,地域间差异造就了不同文化差异,多民族与多时代文化发展出多元文化,任何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均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定文化精神与内涵。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文化。中国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形成的,在不同时期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形成多元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无形精神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各种思想与观念,是现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劳动、生产中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既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又能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兼容并蓄。通过文化传承与积累,按照地域划分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体现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2]。

二、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会展设计原理

(一)会展设计的创意思维

首先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会展创意要符合大众需求就要建立在展品相关资讯的了解与获取程度上,将其作为传播依据,更是诉求与资讯间媒介。然后,将会展参观对象定位准确。明确选择什么样的群体宣传,确定会展活动的诉求对象,比如,车展诉求在于娱乐与品牌号召力,房展在于获得房产资讯。最后,将会展主题确立,在了解了设计对象与诉求对象后需要制定会展主题。会展展品的推广包括产期战略与反馈两方面,将此作为出发点,将会展展品与结构、表现技巧、媒介的选择等内容确定下来。

(二)会展设计的构成

会展设计分为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两种,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但形式却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均能够对展示的主题进行陈述与展现。会展内容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历史背景与事件,需依据主题选择代表性的、典型的展品,会展内容与形式共同形成了会展主体。

三、会展设计中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方法

(一)会展展示场馆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体现

会展展示场馆是会展活动开展的基础与条件。现代化会展活动场馆的选择考虑到很多内容,场馆需要具备建筑形态,比如,世博会作为世界建筑博览会,集中体现出了人类文明展现的文化形态,通过建筑传达出来。我国有56个名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与地域特色千差万别,且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迥异,比如,黄土高原居住窑洞,蒙古地区草原上有蒙古包,闽南的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角楼等,这些建筑形态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展出,体现着不同地域文化特色[3-4]。

会展活动中,建筑场馆不仅有着提供空间场所的作用,对展会来说更是一件巨大的展品,这一展品集中体现着此次活动主题与内涵,起着地标的作用,对传达展示活动相关信心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且具有包容性,为宗教发展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各种宗教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以颐和园为例,整个园区中各个宫殿式的建筑林立,组合排列,体现着儒家学说与封建秩序,尤其是昆明湖中三座仙岛的设置,体现了道家长生不老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万寿山顶的宗教建筑寓意着佛祖保佑[5-6]。中国建筑朝着开放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不断向其他民族与国家学习,影响着中国文化,更影响到周边的朝鲜、蒙古、越南等东亚国家,形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文化。

(二)会展展览空间的文化与地域特色

在会展设计中,展览空间的各个组成均体现着文化与地域特色,会展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空间大小、形态被周围事物的功能所影响,在“无形”空间中体现着“有形”,在没有空间感的情况下,围合物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会展展位由展品内容与展示道具组成,下面对展示道具与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的过程进行介绍。

1.会展展示道具设计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营造。展示道具是会展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包括照片摆放道具、照明道具、空间构成道具等,在会展设计中,道具包括展台、展柜与展板、地台等部分。大部分展示道具作为承载展品的器具,对展品进行保护与承托,更可以用来烘托气氛。运用展示道具营造并渲染地域特色,可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器具直接展示在展会中,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手段。比如,唐三彩、景泰蓝等工艺品展示道具,可以将其放置在花台、长案、条几或者博古架上,使用落地式花罩或者传统文化特色的屏风进行空间分割,可以营造出一种古朴、沉稳的、自然的气氛,将唐三彩与景泰蓝工艺品的内在、外在特质完美的展现出来,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从而体现出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在对会展展示道具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色彩与造型设计,从而将渲染与烘托气氛增强,更好的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比如,在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展业博览会上,形象墙以泰山的形式呈现,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展示空间,同时在其中加入了民间皮影元素,使整个空间具有文化气息。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中,四川省展位中将竹子作为展示道具,搭建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空间,门楼、展台均使用竹子搭建,体现着浓郁的地域特色[7-8]。

2.会展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会展场景由展品与展示道具构成,场景是空间的客观存在,会展虽然是物质形态的,但依然富有情感与内涵,体现着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也是通过空间、展品与时间传达,共同营造一种传播信息的环境,可以烘托会展信息,还能对展品信息进行提炼。比如,安徽省博物馆陈列文房四宝,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设计者使用明代的家具作为道具,对展示场景高度还原,还在其中搭配了对联与古代字画,营造出一种古代文化墨客书房的场景,分割空间使用到了木质屏风,空间使用棋盘、古琴装点,以很好的烘托气氛。

此外复式展示场景也能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使用空间对空间气氛渲染、烘托时可以应用古代陶器烧制坊的复原方法,在一个特定场景中,复原式场景展示更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再使用道具复原场景,可以更好的塑造出一种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与背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展现文化与地域特色,还能更好的进行信息传播。比如,上海标准性建筑物——东方明珠,该塔底层为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管,展管由展具、模型、沙盘、物态展品复原后构成,还原了老上海的生活面貌,集中展现了上海发展历程。

(三)会展空间装饰设计对文化与地域特色营造

会展活动会依据主题与活动需要对各个空间进行重点的艺术装点,这些空间在应用装饰手法改造后,不仅可以契合主题与展示内容,更能够刺激观众感官,产生视觉冲击,增强参与兴趣。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展区在建筑造型上很难集中展现出民族精神历史等文化特质,设计师采用大型长城喷画与特色场景、纹样装饰结合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地域特色,然后采用透视法使平面更加立体,使整个空间具有恢弘大气之感,增强了人们攀登长城领略北国风光,体会中国文化的欲望。而在侧面则是京剧脸谱,通过浓重的色彩与线条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摆放各种青铜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些均作为重点装饰手法出现在展会中,弥补了建筑文化特性的不足。

色彩也是会展设计中空间装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色彩表象进行提炼与加工不仅与会展主题贴合,还能与会展空间主色调呼应,充分利用色彩装饰来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地域特色。比如,黑龙江省展区将“雪”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在主色调上以白色为主,会展空间与展示道具均与这一主色调呼应,以雪花造型对空间进行装点,使产品得到更全面的烘托,体现着北国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气氛,更加惹人遐想,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自由洒脱之感。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以蓝色作为此次战略的主色,因为蓝色代表着临沂的蓝色经济与沂水文化,而黄色造型则代表着蒙山文化,两种颜色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临沂文化与地域特色。在运用色彩进行渲染与烘托气氛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展台造型与恰当的光线,各种要素之间相互映衬、协调,才能将空间气氛感增强,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介绍了会展设计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方法,可见,会展展示场馆、展览空间、空间装饰设计均是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键要素,均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当代会展活动表现文化地域性特色还需要加强展示方式与技巧的运用,为各种文化与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条件,更好的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蕾.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性特色设计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吴晓媚.会展设计中营造地域性特色的方法研究[J].明日风尚,2016,(06):13.

[3]谢敬颖.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陈亚婷.会展设计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261.

[5]石少平.地域文化特色的会展设计重要性研究——以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J].工业设计,2016,(02):66-67.

[6]赵剑峰.会展建筑广义地域性创作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

[7]鲁晓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原文化特色研究[D].郑州大学,2010.

[8]瞿竞,晏红.地域文化在现代商业会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1:142-143.

作者单位: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 第5篇

班级:建筑09-1班学号: 姓名:

日期:2013|3|10

摘要:从明清时期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随着其发展,各类型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改善了大家的居住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中国这么大的领域内,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建筑特色越来越不鲜明,由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却很快被拆迁,损毁?我们能不能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城市文明的继续破坏,我们中国的建筑文明是否能延续传统文化特色并紧跟现代潮流,本文主要介绍了王澍带给我们对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王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

说起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不得不聊起这个人: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虽然我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过他的建筑,但是他的《设计的开始》却让我受益匪浅,他建筑的特点:中国造园式现代建筑。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

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宁波美术馆—2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美术馆—3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

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宁波美术馆—4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2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

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3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4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5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宁波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总结:王澍秉持着将地域文化即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创新,建筑师又是文人,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我们要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我们期待着属于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设计的开始》王澍

■ 《三联生活周刊》总364期(2005-12-12出版);

■ 《时代建筑》2005年第4期;

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 第6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设计教育,传承与创新,湘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地域文化需要通过审美提炼与创新设计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现代设计教育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就需要从地域文化中吸取足够的养分。在当今世界文化语境中,地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湖南省委于2010年2月印发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将发展先进文化与弘扬湖湘文化并举,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以湘东地域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还要合力形成区域文化的浓郁氛围和整体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元素和亮点,将其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设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目前,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盲目的国际化追求与民族特色失落的现象,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其实要形成本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民族个性,最终的根基还是中国本土文化,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优秀的本土设计人才。我们从屡获国际大奖的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先生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深深的乡土情怀和地域文化印记根植于现代设计当中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许多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禅宗文化进行提炼,结合新的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新的审美风尚。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都应成为相应城市形象面貌特别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考量。日本著名设计师福田繁雄说过:“在中国做的设计应是与中国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对中国的经济和产业有所助益、有所贡献的设计。”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向世界推广本国地域特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自身需要承担的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使命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对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湘东地域文化概述及其审美启示

湘东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中心,地处湖南东部罗霄山西麓、湘江沿岸及以东,濒临江西的狭长地带,从北至临湘、南至汝城,即以株洲为中心,包括株洲全域和长、潭、衡、岳的大部分区域,具备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从炎帝开始至今盛而不衰,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始终。其中有大溪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马王堆汉墓遗址、醴陵沩山窑群遗址以及闻名于世的茶陵野生稻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还有以岳麓书院、江书院、东山书院、渌江书院、光石山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以宝宁寺、云岩寺、灵岩寺、空灵寺、资福寺为代表的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文化;以炎帝陵祭典、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攸县山皮影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平江起义旧址、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醴陵先农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制药、陶瓷为代表的工业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彩,厚重,特色鲜明。譬如,攸县山皮影造型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外简内繁,具有均衡对称、花纹繁复独具湘东地域民间图案的特色,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我们在考察山皮影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发现皮影艺术中所蕴含的攸县地区独特的民俗情怀,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可以进行包装设计、动画设计、图形设计等,以此达到对攸县山皮影艺术精髓的传承和创新。醴陵釉下五彩装饰的色料品种繁多,色彩绚丽,装饰表现力极强,创作题材范围宽泛,艺术风格清新优美,制作工艺精致巧妙,真正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艺术境界。除此以外茶陵客家火龙舞蹈、云阳山南岳宫庙会、炎帝陵祭典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点。地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不受束缚,追求质朴、自由的创作形式,所形成的独特造型体系和审美元素,不仅向我们提供了探索湘东地域文化的不同视角,更是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湘东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的思路与实践

(一)湘东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的思路

从湘东地域文化中对现代设计教育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开发课程,与教学对接。比如开设湘东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等。如针对炎帝陵祭典、神农传说等内容的神农文化专题讲座;开设湘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工作坊,为学生讲解湘东地域不同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写生训练和艺术考察,体验当地传统文化,记录民间工艺制作,探索湘东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明白民间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可以邀请技艺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来做讲座与现场指导,开设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媒体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专业相契合的“文化策划与品牌设计”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视角或团队合作,通过专题训练方式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吸取湘东地域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和表达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实现本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适用与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发展。不仅设计作品内涵得到提升,湘东地域文化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地方高校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更利于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文创产品研发等项目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教、学、产、研”一体化平台。笔者长期从事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教学与实践,曾多次组织项目团队参与株洲、醴陵、茶陵、祁阳的学校、国税局、检察院等单位进行的文化与环境建设项目,充分挖掘、提炼当地文化元素,结合单位性质与自身的文化属性,营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的文化氛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地方高校设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1:环境设计专业“专题景观设计”课程:以“城市工业遗存的审美价值与再生设计”为专题的景观设计。

以湘东工业重镇株洲市为例,其工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课题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其文化与时代特征,围绕城市工业遗存审美价值与其再生设计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与设计实践。以“株洲市331厂建设村景观改造设计”和“株洲市洗煤厂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为选题。特别是以其中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典型苏式风格的苏联专家楼和波兰专家楼为中心进行建筑及旧街区的保护性改造设计。从建筑形态、城市肌理、工业背景、居民生活习惯与记忆等方面提炼出历史与文化审美特征,提出以城市记忆、场所精神、未来业态为概念方向的再生设计策略与实践。最终成果参加了省级设计竞赛并获奖,同时,组织优秀团队以该课题参加了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校级优秀成果奖。

案例2:动画专业“动画短片设计”课程:以“攸县山皮影艺术”为主题的动画短片设计。

首先是“感受·观察·体验”。带学生到攸县实地考察山皮影发展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观察当地文化艺人如何表演操作皮影和皮影角色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皮影操作表演,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然后是皮影元素与动画形式研究。主要是对之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自己关注喜欢的皮影元素。选择合适的动画形式和表现方式,进行剧本、角色草图等一些初步设计,并绘制出分镜头脚本的草图。接着是动画短片的具体制作。将讨论确定好的剧本,进行分镜头脚本的详细绘制,角色造型设计稿,场景设计稿等也按动画制作程序分步实施制作。再是制作动画小样,查看动画短片整体效果。同时进行周边产品开发设计,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大胆的概念设计,来丰富设计,并将周边产品设计作品实物制作出来。最后是主题系列展示,包括动画视频作品与周边产品设计作品的展示。公开在微信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打造地方高校设计教学特色上获得双赢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立人.作为文化区域之“湘东”界定[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6-40.

[2]骆晓会.包容性强·本色厚重·源远流长:湘东文化特点论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2.

[3]付予.当代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身份解读[J].美术观察,2014(4):125.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 第7篇

[摘要]探讨如何将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融入本土设计体系的架构与组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工业设计与传播设计方法,挖掘其智慧与情感价值,营造先进的多样化本土设计,以适应后工业社会人类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地域性;非物质文化;本土设计体系;工业设计;传播设计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140-05

一地域文化、本土设计、地方发展与全球化

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多样性同等重要,是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发展的基本条件。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化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趋势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世界变得越来越一致时,地方的艺术、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本土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差异所在,不仅为人所欣赏,也为人所消费。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成为攻占全球市场的重要策略。“越是本土化的文化产业,越具有吸引他者而进入全球化的潜力”。黑川雅之在《设计未来考古学》书中提到:“进入21世纪之际,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须构建出具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这是对地域文化发展与运用前景的肯定,其价值的实现在提升地方竞争力的过程中将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用于竞争的最佳工具,它的能力在于将地域文化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领域为人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设计是一种维持地方与全球的平衡交互的手段,也是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的途径。一方面,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其本土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通过与全球化的新科技、传播技术、设计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自身的发展,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同时,设计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运用,实际上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战略:

一种被称为“全球本土化”(Globe localism)。即当外来品牌或设计力量进入新的地域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当地市场开发符合地方民众消费习惯和文化取向的设计,这已经成为了许多国际化跨国公司的设计和营销策略。

另一种可被称为“本土全球化”(CosmopolitanLocalism)。这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均质设计文化的一种反思,它要求设计师立足本土文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的设计。这样,本土文化伴随着产品的物质性,介入全球化的进程。

二非物质文化的智慧与情感价值

在地域文化中,目前大家比较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从本土设计角度我们会很自然地发现“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基因库型的文化形态,恰好可以满足后工业时代人们不断增加的“非物”的多元化精神需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蕴涵的民族智慧和情感两个方面。

(一)智慧元素的挖掘

从联合国文教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来看,非物质文化中的智慧元素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智慧、文学艺术智慧、社会集体智慧、综合型智慧这门谈。

(1)自然科学智慧:是在从事自然研究、学习、应用中形成的智慧。非物质文化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农业活动和知识、生态知识、医药与医疗、宇宙观、天文历法气象、冶炼、计算、畜牧业、狩猎、食物与食品、种植、加工技术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自然科学智慧是全面而丰富的。

(2)文学艺术智慧:是一种以艺术想像与创作为基础的智慧。非物质文化中的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民间、文学、神话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歌舞、戏曲、戏剧、木偶戏、皮影戏等)都属于这一类。

(3)社会集体智慧: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运用而延续下来的集体智慧。非物质文化中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属于这一类。这种社会集体智慧在人的行为方式、生活形态、思维模式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如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教育观点、饮食习俗等几千年来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

(4)综合型智慧: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建筑术、手工艺、纺织与编织、木雕、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工匠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的智慧。传统手工艺对地方社会发展和设计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设计角度来说,“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创新模式有可能使已经淡出我们记忆的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泰国设计师可拉寇特(Korakot Aromdee)将泰国扎制风筝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加以变化运用于现代的灯具设计,这些手工竹制灯具赋予了泰国传统工艺新面貌,在参加巴黎家饰展后便源源不断地接到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订单。村民们也逐渐认识到可拉寇特的设计和他们的手工艺结合起来所创造的价值,手工艺的复兴为当地萧条的渔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高科技和工业化面前,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中的智慧元素往往可以表现出“低能耗、低资本投入、低资源消耗、又能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十分切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节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衡,成为新的知识点和经济发展方向。

(二)情感元素的挖掘

民族情感的表达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设计中文化意象与价值体现的方式。

首先许多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来自于情感表达的需求,来自人们对亲人的关怀、对爱情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崇等。如母亲给子女的绣花鞋、肚兜、围脖、虎头帽等,这种“母亲的手工”体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从一针一线的缝制中,将对子女满腔的爱意和祝福表达了出来;姑娘送给心上人的绣荷包,展示了自己的心灵手巧,亦蕴涵了少女对爱情无限的期待。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则是道德伦理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如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二十四孝、封侯挂印、喜鹊登梅、鹿衔芝草等装饰题材不仅美化了生活,还具有道德伦理的教化意义。可以说,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大到建筑形式,小到花纹样式,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而又奔放的民族情结、睿智而又内敛的精神世界。

非物质文化是形成民众价值观点、审美观点、情感意识、行为模式的潜在力量,对现代人的行为和观念仍然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无论是对道德伦理的表达还是人生情感的倾诉,非物质文化的情感元素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作用。正如唐家路教授所说:“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唤起人类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这是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和日益冷漠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具有现代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本土设计透过民间艺术的物化

形式所要探究的一块领域。情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使人们对产品更具认同感,而且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如泰国的设计新秀Trimode三人工作室所设计的钻石椅,钻石在泰国就像中国“招财进宝”中的元宝一样,是财富和生活安康的象征,加之泰国是东南亚的宝石之乡,钻石椅既表达了泰国民俗文化中的祈福愿望,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成为在现代社会有生命力、有思想性的本土设计典型。

三基于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

考虑到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发展和本土设计中的地域性,如果我们不妨把“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为“本土设计”提供文化来源的部分整合称为“地域性非物质文化”,就可以尝试着建立一个“基于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的构架与工作方法,期望这种方法对于地域性的设计规划有指导意义。

(一)本土设计知识与符号

在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进行开发之前,根据地方文化、经济与产业特点、生活形态等研究,构建本土设计的知识与符号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地域性文化进行价值转换的第一步,本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是“特定领域中的人民所制造的、与当地地理人文环境相适应、深植于地方脉络、解决当地独特生活问题的整体性知识”。地域性非物质文化是本土知识中的一部分,它和其他一些知识形态一起形成了现存的独特的地方生活。杭间教授曾指出:“本土知识体系”虽然也指“传统”,但它不保守,它是开放的系统。它之强调“本土”,是为了提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不应一味地将忆古思旧的情感加之其上,而是要将其看作是本土知识的一部分,以科学的、冷静的、非民族主义的、全方位的角度来分析它。

布希亚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承载,本土知识还需要经过—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本土设计所用。在建立本土设计的知识与符号体系的时候,组织者需要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与评估系统,从科学、文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符号与传播学、材料学、市场与经济学等角度评估研究对象的工艺与技术、艺术符号与精神价值、社会潜在需求等因素。

(二)基本构架与工作方法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开放式、基于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系统开发过程。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本土设计知识系统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进行现代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针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现代设计运用方法,工业设计和传播设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1.基于非物质主义(Immaterial)的可持续工业设计(Sustainable Design)方法

可以分为本土产品设计体系和基于本土需求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两个层面:

(1)根据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工业设计方法,进行有形物质产品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智慧和情感元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现代的手工艺品、纺织品、电器产品、交通工具、家居与建筑等领域中。

根据本土设计的知识与符号体系提炼出适当的文化符号后,设计师应重新洞察了解其价值,从中体会文化的内在精神与意涵,充分与当地居民交流,提高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共同开发适宜于本土生活的必需品、流通商品甚至有高附加值的国际化产品。

(2)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态及生产、生活类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学习其中的自然科学智慧和社会集体智慧,开发以社区内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其表现形式可能为:生活习俗与消费行为的再设计、社区的公众文化交流活动(节日、表演、聚会等)、可持续的城市设计与服务系统、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等。

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将由工业社会的产品消耗型经济转向取用服务型的经济,产品系统和消费行为以服务和产品服务合并的形式出现。这种转变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产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性可以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角度去发展:

以经济为主导:以提供省时、省钱、方便而又低物质消耗的、能够为服务提供商带来更多利益的服务。

以增加社会(社区)凝聚力为主导:通过提供交流或学习平台,增加人们之间的沟通机会和沟通效率,加强社区归属感、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Meet Up,Smart Mobs,BBC Action Network等网络服务所提供的平台,使有着特殊爱好的人们能够很容易找到并会见和他们住在同一条街区的、有同样爱好的人们。

以文化利用为主导:以对本土文化和资源的运用,提升服务系统的人文素质,从而增加人们对服务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满足人们渴望体验和获得某种特定文化及知识的需求。

浙江大学学生设计团队在伊莱克斯“2020家的构想”设计大赛中所设计的“阳光的味道”概念洗衣机和干衣机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人崇尚自然的观念——人们喜欢用自然的阳光晒干的衣服,传统观念告诉我们阳光可以消毒、因而使衣物更卫生,而且经由阳光晒干的衣物有一种好闻的味道。洗衣机将阳光模拟技术融入了干衣过程,全年提供阳光晒干衣物所产生的感觉和气息。其完整的标准循环包括洗衣、甩干和阳光晒干,它在阳光晒干过程中模拟了下午三点左右阳光的强度。另外,洗衣机的外形上圆下方,顶部发出橙色的光芒。设计灵感则来自于中国阴阳学说中的宇宙观——“天圆地方”。“阳光的味道”洗衣机无论从功能还是形式上都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理解对此产生好的联想和意象,与产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产生共鸣。

2.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设计(Communica-don Design)运用

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交流和信息的基础上的。在全球化转换过程中,除了知识、信息和技术起结构性作用外,其“传播”的能力也是经济活动、文化事件、政治(军事)权利的来源,共同构成了权利与行动的资源。无疑“传播”作为信息的组织形式,将深远地影响文化生态的变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

非物质文化的延续应该始终存在于由地域文化、习俗和原住民形成的文化生态圈中,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与信息传播系统。从形式上这个系统包括:口头和语言、行为与活动展示、传统平面媒体、新媒体(音乐、影像、多媒体与交互、流媒体、Web)等多种形式。其中新媒体融合了众多媒体的优势,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灵活的特性,并能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功能综合起来,在未来将更深刻地影响文化的形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利用来说,新媒体技术有助于解决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1)建立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平台。由于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原本赖以生

存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大多被破坏,数字化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最好方式。因此运用现代的综合传播技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它包括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再现(如数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的公众传播网络等。

(2)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化传习与人材培养。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运用开放、公共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和交流体系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创新能力。改善农村原始的单向、口头、模糊的交流方式,借助新媒体与交互技术,以生动有趣、简易朴实的影像和多媒体展示能更有效地吸引大众的参与,增进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3)促进非物质文化产品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交互平台(如网络、手机)上,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影视设计、软件界面设计、信息设计等可以融为一体,为受众提供更为强烈、有效、刺激和互动的体验。因而,在本土设计体系中,传播设计可以和工业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计,并通过有效的传播模式开拓和发展国内国际市场。

四小结

限于篇幅和问题的复杂性,体系中的诸多问题还没有提出来讨论,例如系统结构中人员的组织关系(生产者、消费者、设计者与组织者)、商业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去讨论。我们也在通过与一些国际化公司如NIKE、NOKIA等的合作研究中不断完善这个工作体系,国际上有一些相似的工作方法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了系统的案例研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丰赡的成果。

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第8篇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 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制约, 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 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 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 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 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 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 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 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自然条件的不同, 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1 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1.1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 区域的影响

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 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同样, 川西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 使人们乐于找寻并享用幽雅的生态环境, 成都人潜意识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识, 安逸自在, 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 因此, 在建筑设计中就要注重这一区域中人们的生活风情和文化习俗。

1.2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 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的环境

比如曾经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说的一个建筑方面的例子:“我第一次到大陆视察后, 大陆的建筑师们都忙于兴建布满玻璃幕墙的高层饭店, 我觉得当时的西安地区最能让外国游客满意及符合地方经济的饭店建设, 就是利用本地建材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设计风格最为理想。所以在牡丹山庄的设计中, 我简单地用半圆型入口及单面斜顶的黑灰瓦屋顶, 做到在视觉上有地方风味的感觉, 而电梯塔的外型是吸收了传统砖窟及50年代的工业烟通的特色技术演变而成的。这个建筑设计最成功的地方, 就是当您置身其中, 您会感觉到传统的精神, 但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换句话说, 将传统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放一传统的拱门, 或把传统装饰标志放在外墙楼角及砖上, 或以混泥土仿做斗拱, 这些做法只可算为仿古设计的例子, 如果吸收和消化传统建筑的精华, 而且对项目设计有关的事物有彻底的了解, 两者便不谋而合, 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创造出了一个有传统气氛的山村, 通过布局及简朴的立面, 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传统生活环境。

1.3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 人文

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2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2.1 在建筑设计时, 应该把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比如广东这个地方, 它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 日照时间长, 高温多雨潮湿, 四季长青, 所以人们往往崇尚自然, 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的习惯。建筑设计就应该在通风, 遮阳, 隔热, 防潮上做着重处理, 从而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 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2.2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最早在建造房屋中使用钢结构的国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英国, 一百年后法国工程师埃菲尔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 人们也在钢结构建筑中悟出了”结构的形体, 构件, 节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并制约着建筑的形象“这个道理。建筑和结构的设计和功能只有做到一体化, 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 以便随后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下去, 创造出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钢结构。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投标方案中有许多方案都体现了钢结构建筑的这一特征。

例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可开合式方案, 在体育场大屋面的中心设置两个半圆型的玻璃顶面, 同时相对旋转、平行滑动完成大屋面的开合;又如中国建筑设计探究院场馆方案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 形象完美纯净, 功能和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还有日本朱式会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折叠式方案, 屋顶由悬臂的钢架结构支承, 可在30分钟内完成开闭的动作, 确保全年比赛的及活动不受天气影响。

同时, 钢结构建筑能够满足超高度和超跨度的要求。比如”日本东京后乐园棒球场“屋盖是钢索和气承膜组成的索膜结构, 面积达28000平方米;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伦敦千年穹顶———大型综合性展览建筑也是索膜结构体系, 其穹顶直径达到320m。

2.3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当地的历史, 人文

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下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建筑师应该到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 发掘有益的”基因“, 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 使现代建筑地域化, 地域建筑现代化, 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 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建筑作品。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这个特征, 与岭南地区特有的地域环境相结合, 用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充分的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性, 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相互统一, 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汉墓是在原有石头底下建造的, 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措施, 把汉墓盖起来就含有很高的文化品味, 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作为一个纪念建筑的一种共性的特点。

2.4 好的现代化建筑设计是要实事求是, 配合

现今的国情, 不可盲目抄袭, 要对地方气候、风土人情、周围环境及业主的要求有适当的交待。

其实现代化传统设计只是一个代号, 其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现代化建筑设计。因为传统建筑是根据当时的生活方式、建造材料及技术和地方气候而产生的, 现代的建筑设计也是根据这些因素来构成。这些因素经过时间的考验, 大部份已脱胎换骨, 但小部份例如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地方气候可能仍会留下一些传统的精神, 这里就体现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份地表达到地方风格, 便能反映到传统的精神。

在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 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 就存在一个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无法回避的文化环境, 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因此,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并不代表我们要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相反,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有意识地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 使地域文化更上一个台阶, 发出新枝新芽, 即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又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吸收外域文化的精华, 滋养自己, 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 又不失自己的精华之处。

摘要: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 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制约, 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 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 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 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 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应方德.地域文化与地域志[J].建筑学报, 2005 (10) .

[2]王升.建筑文亿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 2006 (2) .

室内设计注意(七)——文化的地域性与世界性 第9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表达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4-0058-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本土地域文化的发展发生着一些变化。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给地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内容、启示与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不断更新,地域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外来文化来势汹涌,地域文化若是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明确发展方向,便有可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丧失创造力与竞争力。

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文化的“弃而不用”“盲目利用”等问题在国内已建成作品中层出不穷。尤其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巨大影响下,学习、模仿西方设计风格的作品大量出现,而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景观精品却难以寻觅。在创作中,如何将景观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值得当今中国设计师们深思。

1 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构成

1.1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一方水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的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1.2 地域文化的构成

地域文化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是地域文化存在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环境、动物、植被、气候条件、自然演变规律和地方材料等,它们共同创造了人们的行为空间。地域文化的人文要素是地域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在自然因素影响下,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

2 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2.1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园林景观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植根于华夏沃土的中国园林,在传统文化浸润、洗礼之下从苑、囿、台的雏形一路走来,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达到艺术高峰。时至今日,景观的创作对文化的传承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地域文化恰当地融入景观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能弘扬地域文明、彰显地域特征。

2.2 满足公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建筑师沙里宁曾说过: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的景观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休憩、游乐、观赏的需要,也应充分展现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从而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在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应用,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作为创作的基础材料,塑造富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镇区域,既作为人们休闲放松之地,也是人们所依赖的精神家园、人文乐土。这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景观也是城市对外的形象窗口。

2.3 推动景观内涵的提升

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城市的功能构建、绿地构建、文化构建等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好的作品不仅仅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有序协调、植物合理配置,还需要有文化的融入。地域文化涵盖了一个地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内容,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对其进行景观化的表达,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内涵,建立高品位的文化形象。

3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探析

能否与地域文化很好地结合,往往是评价一个景观设计作品的标准之一。笔者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索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方法。

3.1 宏观层面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从宏观角度来讲,要将景观整体规划概念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例如在2010年,土人景观设计公司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中,着重思考如何秉承场地文脉、体现后滩地区自然人文特色等方面,并提出了“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的策略,“四种文明”包含了“自然滩地景观的回归、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针对地域文化的内容提出设计策略,在宏观上很好地控制了景观总体风格定位。因此,在项目着手设计之前应先深入挖掘、理解当地的文化,理清各文化间的关系,让地域文化落实到规划的理念、定位当中去,从而从总体思想上把握景观设计的方向。

3.2 微观层面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微观层面主要从设计节点、小品、细部等局部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具体为:一,再现。再现是在景观设计中的常见手法,是对于地域文化要素的直接表现方法,有助人们记忆、认识、回忆地域文化。二,保留。将传统和具地方特色的景观构筑物和空间形式在场地中予以保留,展现场地的历史变迁,唤起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认知。三,提炼。提炼是将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形式、特征保存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多种手法进行艺术化转变从而落实到局部的设计中。四,象征。象征是将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其他载体代替表达的方式,通过具有一定识别度的景观形式引起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联想,有助于提高景观的内涵与意境。

4 案例实践一一孔城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4.1 项目概况与挑战分析

nlc202309040437

4.1.1 项目区位与现状

场地位于桐城市孔城镇区东南角,东临孔城老街,西面与北面以城镇规划建设的城镇干道为界,占地约为26hm?。该场地地势变化小,水系众多,西接泥河,南临沙河,且东南部密布大小池塘若干,水域面积约占场地面积的1/4,场地南部有部分湿地斑块,场地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

4.1.2 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东部,与庐江县,枞阳县接壤,是桐城市东部第一大镇,其主要地域文化资源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桐城八景”中的“孔城暮雪”“荻埠归帆”“桐梓晴岚”3景,其中“荻埠归帆”遗址就位于项目场地内;人文要素主要包括桐城派、孔城老街、桐乡书院等。

4.1.3 项目面临的挑战

场地比邻历史街区的场地特殊性以及未来与场地周边的开发关系,结合现状条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项目面临着如下挑战:

第一,老街风貌如何延续?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而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为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街道南北走向,全长2km。老街历史悠久,周边项目的不恰当开发必然会给老街带来破坏。如何控制公园景观,使其与老街融洽相处是设计的首要问题。

第二,昔日胜景如何修复?孔城地区水系资源优越,附近的老洲头随江水流失形成半岛,沿岸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密集,形成天然屏障,成为来往归舟的良港。孔城自明清以来漕运兴盛,每当这片滩涂晚霞灿烂时,溯江而上的归帆,先后接踵,近观锦帆片片,远视素影翩翩,目不暇接,蔚然壮观,故称为“荻埠归帆”。可惜随着岁月变迁,当年的雄壮景象,如今已无处觅影。作为“荻埠归帆”遗址所在地,遗址的修复与再造对公园景观至关重要。

第三,城镇文脉如何体现?孔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桐城派的发祥地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凸显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性。公园建设不仅仅要满足其功能,更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将文化渗透到景观中,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城镇文脉延续。

4.2 地域文化在孔城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4.2.1 宏观定位——基于地域文化的总体构思

设计理念以“归”为主题,充分考虑“荻埠归帆”遗址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着重把握城镇化发展下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赋予场地以“生态回归”“文化回归”的设计理念。以生态为基础,对场地内现存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以文化为灵魂,重塑孔城独居古韵特色的历史,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最终达到“孔城摇帆水云间,生态归滩诗画园”的优雅景象。

设计以“新中式”为项目主要风格。 “新中式”设计风格是指用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艺术形象。运用“新中式”的景观手法从整体到细部进行设计,既是对孔城老街这一重要人文环境资源的保护,又是对其景观风貌的延续,同时还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地域文化的选取:通过对孔城镇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分析,在设计中主要利用“荻埠归帆”“桐城派”两个要素进行表达(图1)。

4.2.2 微观落实——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

1)生态回归一一滩涂湿地的生态艺术修复

以公园场地现有的自然基底,利用土方平衡打造场地的竖向设计,利用人工湿地技术构建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的湿地水体净化系统。同时,应用多种生态技术对水系堤岸进行生态性改造,增强原生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芦苇种植为主,恢复湿地中的植物景观。场地中部以扬帆塔作为场地的制高点,凸显帆形象的回归。利用张拉膜在芦苇丛中设置片片白帆作为点缀,以象征的手法恢复“荻埠归帆”之景,回归古时归港的壮丽景象。

2)文化回归一一桐城派文化的节点表达

分别以桐城派中的学派、文派、诗派、画派、赋派等作为公园主要景观节点的设计主题,通过串联的园路与一旁的老街共同形成两条线性脉络,交相辉映,延续着城镇的地脉、文脉。通过挖掘不同派系的内容、特点,利用空间的氛围、感觉、声音、造型、意境多种表现手法充分体现桐城派文化魅力(图2)。

桐城文派景观节点设计主要应用象征与再现的手法,通过“文卷帘”这一节点来表达桐城文派。以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构成廊架。条状的玻璃片象征纸张,如帘幕一般垂向水池中,其上刻有桐城文派中的散文名句,通过传统书法与现代材料的结合来进行古与今的对话。游人穿行其中可品读桐城文派的经典作品,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桐城学派景观节点设计以“桐乡园”表达桐城学派。通过木栈道界定“学院”的空间,在水上整齐放置象征学院书桌与板凳的景观小品,周边配置梅花Armeniaca mume树阵,在湿地中营造出学院的氛围。游人在此游览、停留和休憩时,可感受到古时学院里莘莘学子深思笃学的情境。

桐城诗派景观节点设计中“音中寻诗”节点表达的是桐城诗派音韵的特色。设计一水幕悬于景墙之上,以水瀑之声寓“音”,水景对面放置人工切割的片石,将诗句刻于其上。墙与墙之间层叠相映,共同形成了山与水相对、诗与音相衬的幽远意境,令人退想。

桐城赋派景观节点设计为“雾中探赋”。在水中置一块卧石,围绕景石设置喷雾口,将水以雾气的形式阵阵喷出,景石与沙石滩中的片石及周围的湿地植物都置身于迷雾之中,若隐若现,恍若山水仙境,使整个场地散发出禅意韵味,体现出桐城赋派的意境。

桐城画派也是桐城文化久负盛名的一部分,可谓独具特色。桐城画派景观节点“梯田映画”中,通过对桐城画派中白描特点的提炼,将“画”以现代雕塑的形式展现出来。雕塑设置在梯田最高处展现出良好的观赏面,其上又架设了空中栈道,构成框景,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交融的巨幅画作(图3)。

5 小结

近年来,中国在景观、建筑等设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一系列公园设计到王澍创作的建筑作品获得普利策奖,都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人们看到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与设计结合的魅力。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人们民族文化自强意识的逐渐提高,地域文化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回归也成为了景观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景观设计中,只有立足自然与社会环境,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用地域文化指导设计的总体构思,同时将其融入到局部的设计中,才能做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刻画出属于一方水土独具的地域特色。

上一篇:丰田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下一篇:公务员考试申论资料:中国特色官语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