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镇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

2024-05-24

风云镇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精选6篇)

风云镇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 第1篇

石佛寺镇农村

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市委组织部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进行初步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是:

1、人才总量:全镇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12个,占我镇总人口0.5%,平均每村10个,其中男性275人,女性37人。

2、行业分布情况情况:生产能手187人(其中养殖能手63名,种植能手124人),经营能手40人,能工巧匠85人。

3、学历情况: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4人,占总人数10.9%的;高中学历的69人,占总人数22.1%的;中专学历的56人,占总人数17.9%的;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53人,占总人数的49.1%。

4、年龄情况:60周岁以上的12人,50-60周岁74人,40-50周岁的143人,30-40周岁的64人,30周岁以下的19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我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占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仅为0.5%和0.9%。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就更少,远远适应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总数的10.9%,有专业职称的人才更少,再加上思想闭塞、视野狭小,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人才流失和人才老龄化情况严重。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一般都不甘心留在农村。同时,绝大多有所专长的农村人才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中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只有年龄偏大,身体情况不怎么好的人才愿意留在本地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观念问题。农村大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才能称作人才,他们过于注重人才的引进,却忽视了对农村人才的培训教育,致使对农村熟悉、掌握农村实践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

二是思想问题。农村很多人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改革的意识,习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缺乏远大理想和追求,沉浸于“小富即安、满于现状、固步自封”的状况,不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目前生活状况。

三是培训力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途径中,通过上学、各类培训只占少数,多数是靠自学成才的,按照武穴市各类培训学校的收费标准,年学费达2000-4000元,这对农民没有多少吸引力,而政府开办的培训班课程,往往时间比较短,农民没有感受到多少效果。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我们对农村实用人才和人才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对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够,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氛围营造得不够浓厚。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首先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村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再次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是加强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引进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使广大农村青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

坚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必须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三是加强管理。

1、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优惠和支持。改革和完善分配办法。

2、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机制。我们不但要通过建立农民培训体系,搞好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开发培训。还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比如: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组织村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兴办农业科技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等等。

3、要大力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切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4、要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按照相关政策和措施,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加强考核工作,鼓励更多的农民群众成长成才,促进农村人才

资源开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保障机制。要积极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配置、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探索和建立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尽早研究制定诸如农村人才流动、农村实用人才的聘用合同鉴证、农村人才争议处理等办法,保护各类农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风云镇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 第2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科学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但由于收传统思想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大培训力度,突出培训技术的实用性,经研究制定出本镇的“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制度。

一、着重抓好本镇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积极引进一批外地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

二、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科技“三下乡”和“科技之冬”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科技意识。

三、结合本乡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好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方面的科技培训。

四、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培训现场会。

五、把科技培训工作与干部的年底考核相挂钩。

风云镇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 第3篇

1 资源现状

达坂城区下辖1镇3乡, 1个管委会, 23个行政村 (队) , 农业户数4365户, 农业人口2.1万人, 其中参加农业分配的农业人口约1.96万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全区16~45岁劳动力8200人, 46~60岁劳动力4000人;男性5900人, 女性为5800人;小学文化程度5700人, 初、高中5500人, 大专以上学历400人;从事一产8400人, 二产800人, 三产3100人, 季节富余劳动力1100人, 长期富余劳动力9700人。

据调查统计, 全区有农村乡土实用人才678人, 占全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总数2290人的30%。 (1) 生产能手74人, 其中种植能手有35人、养殖能手有28人、加工能手有11人; (2) 经营能手19人, 其中农村经营人12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17人; (3) 能工巧匠300人, 其中科技示范户300户; (4) 科技服务型人才125人, 其中, 动物防疫员45人,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员20人, 农机能手60人; (5) 社会服务人才160人, 其中乡村文体人员100人、乡村社会工作人员60人。

2 本土人才主要带动效应

近年来, 在加快推进人才工作,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达坂城区创新意出实招加大新型农牧民培训力度, 着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队伍, 这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1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配合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区把农牧业科技培训与农牧业、设施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与种养殖户的技术需求相结合, 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一是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达坂城雪菊花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33hm2增加至2012年的200hm2, 干花市场平均销售价为200元/㎏, 促进农牧民人均增收361元。同时, 通过科技指导和培育农牧民试验鳞片扦插株、移栽食用百合成功, 每株单粒重80g到150g, 每667㎡产量达1200㎏左右, 可实现经济效益5000~8000元。二是农牧民选用良种法种植蔬菜, 此种植普通品种增收显著, 较粮食纯收入增1200元。三是实施农牧结合, 以农促牧, 引进应用青贮玉米农业机械化现代种植与收获作业技术, 使劳动成本降低, 当年推广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453.33hm2。

2.2 设施农业效益有所提高

通过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和引进科技特派员、农牧民技术人才, 加强设施农业生产使用技术的示范指导, 从柴窝堡管委会温室集群试点开始逐步对全区温室推行水肥一体机械化应用技术, 温室投产使用率提高到72%;并以达坂城镇奶牛养殖小区为主引进建设标准化挤奶厅两座, 促进了乳业的快速发展, 仅牛奶一项, 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523元, 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设施农业温室在白皮洋葱育苗、雪菊花育苗及干花晾晒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好作用。

2.3 推进标准化养殖业加快发展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与服务, 农牧民现学现用, 全区累计建成近20个养殖小区 (托牛所) , 为达坂城区畜牧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2.4 利于合作社规范化运行

在农牧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 我区累计注册成立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2个 (专业协会3个) , 基本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农村各个产业, 通过合作组织+农户 (种养殖大户、散户) 、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农户政府部门+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运营模式带动农户1300余户, 占全区农牧民总户数的30%, 2012年带动农户新增收入3000元。我区还邀请市供销学校对全区合作社带头人、经纪人进行了职业培训测试, 83名农牧民取得合作社经纪人合格证。

2.5 促进三产业增收明显

近年来, 随着我区兰新二线铁路工程续建、小水面、小游园项目的实施、风电产业发展、定居富民等工程建设和职业学院扩招, 外来人员的增加, 促进了我区农牧民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实用人才增加, 2012年从运输业获取的人均纯收入增幅10.6%, 在餐饮业中获取的人均纯收入增幅1%, 在服务业中获取的人均纯收入增幅为5.6%。

2.6 增加了外出劳务的创收

随着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达坂城落地企业、建筑工地的增多, 吸纳了本地劳动力;同时, 我区逐年加大对劳动力转移技能的培训, 加之受工资成本增长等因素影响, 农村劳务就地输出等越来越为密集, 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3 存在的问题

3.1 数量偏少

在被调查的村中, 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仅占3.4%, 每个村居的平均拥有量仅为33人, 比例明显偏小, 辐射作用明显不够。

3.2 文化偏低

调查显示, 农村实用人才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初中、小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8.19%, 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6%,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 并且部分拥有大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也是非农业专业技术学校毕业。

3.3 年龄偏大

很多农村实用人才由于文化程度较低, 不能及时从书本上间接获取科学知识, 同时又因缺乏接受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 完全依靠个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所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锤炼出相对成熟的技术。在被调查村的实用人才中, 30岁以下的有103人, 占15.5%;31~40岁以上的有76人, 占11.49%, 41~50岁以上的有109人, 占16.49%, 50岁以上的有5人, 占0.7%。其年龄构成明显偏大, 造成现有实用人才队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 更新知识速度慢。

3.4 培养渠道窄

调查显示, 虽然我区大力推进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入户”工程建设, 实行14小时不间断播放科技、文化等实用视屏, 以此解决农牧民居住分散和受农时限制查阅信息困难的问题, 但是多数农村乡土人才成才渠道以师传身教、技能实践积累经验、自学、乡镇培训等方式为主, 而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培养渠道进行专门培训成才的则较少, 很多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 缺乏系统性和理论基础, 一旦事物发展变化及出现新的情况, 往往无法作出科学判断。

3.5 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 678名乡土实用人才在结构上主要集中在科技示范户, 占45.4%;种植业和养殖业人才还比较匮乏, 种植业能手比重占4.5%, 养殖能手占3.3%。

3.6 层次偏低

调查显示, 在678名农村实用人才中, 经过队、村、乡镇、农牧业部门逐层推选评比, 既能达到标准又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 且示范辐射效果较显著的人才仅有4人, 只占0.6%。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各届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年轻人忽视农村实用技术的学习。

4.1.1 选好教育培训的内容。相关培训教育部门在培训前认真选择教育培训的内容, 把农民群众真正需要的, 同时也是相对较为成熟、先进、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4.1.2 在普通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发放普通毕业证书的同时, 对那些不再深造学习的毕业生开展半年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然后再进入社会就业。

4.1.3 综合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农民夜校、农广校及部分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 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学历教育或函授教育等方式, 帮助农村实用人才系统学习农业技术、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和涉农政策, 完成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

4.1.4 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到农村传授实用技术,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

4.1.5 充分用好国家政策投入的有关涉农培训资金, 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扶贫培训等,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4.2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扶持力度

要充分认识到扶持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 把扶持农村实用人才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扶持力度。

4.2.1 以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为标准, 选拔农村突出的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鼓励他们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4.2.2对拥有农村实用技术的人才给予政策扶持, 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三农物资、畜禽防病、新技术推广、再培训等方面应提供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资金扶持, 地方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 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基金, 专门用于实用人才培养、培训、补助和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实用人才的奖励等。

4.3建立信息平台, 完善人才信息服务网络

风云镇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 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兴化全市共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98890人,占该市农业人口的8.2%。其中女性实用人才11429人,中共党员10078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1.56%和10.19%。按学历分:本科及以上54人、大专577人、中专3206人、高中16592人、初中及以下78461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0.05%、0.58%、3.24%、16.78%、79.34%。按从业结构分:生产能手67398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68.15%,其中种植能手46004人、加工能手21394人,分别占生产能手的68.26%、31.74%;经营能人13658人,占实用人才的13.81%,其中企业经营人才10797人、农村经纪人2381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480人,分别占经营能人的79.05%、17.43%和3.51%;能工巧匠13131人,占实用人才的13.29%,其中技能劳动型人才12499人、文体艺术类人才632人,分别占能工巧匠总数的95.19%和4.81%。村(居)干部2033人、其它实用型人才2670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2.06%和2.70%。

2.存在的问题

(1)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从调查情况看,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只占农业人口的8.2%,比例偏低,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要求极不适应。同时,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他们学历偏低,初中及以下的有78461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9.34%,普遍缺乏理论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总体素质不高。

(2)结构不优,分布不均。从成长过程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缺乏综合的、现代的农业生产技能,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从专业分布上看,从事种养业生产开发型人才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这种人才队伍结构局面导致农副产品的加工、贸易跟不上,农业生产附加值低。

(3)管理松散,作用不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技术种类繁多,造成多头管理或都没有部门认真负责地管理,除农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经常性开展一些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之外,其他部门与农村实用人才联系较少,更谈不上管理。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部分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带富意识不强,即使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活动,也局限于“亲帮亲”,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普遍,效果不够明显,造成大规模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

(4)流失严重,后备不足。在农村许多人都有跳出农门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驱使,一些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后眼睛就盯上了城镇和发达地区,有的到城镇发展,有的到发达地区淘金。学校毕业生或学有所成的复员退伍家人大都不愿在农村创业,纷纷外出务工,不思在本乡本土“干出点名堂”,致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二、制约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1.人才观念滞后。社会上对人才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包括部分基层干部,仍然认为只有具备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人方可称为人才,现有的“土专家”和“田秀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人才工作的重点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自然也认识不到他们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2.组织化程度不高。市、乡两级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管理说还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科学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一般乡镇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组织委员负责这项工作,精力比较分散,管理力度不大。市、乡机关各部门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实用人才队伍在培训、评价、保障、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还不完善,解决实用人才遇到的实际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

3.激励机制不健全。现有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激励机制在科学性、优惠性、务实性、灵活性和配套性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一是扶持政策不健全。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困难,非常希望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心和扶持,但目前兴化市的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缺乏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等专项资金及投入渠道,用于人才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尚未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捐助为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二是宣传报道不到位。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各类优秀实用人才评选表彰的活动不多。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实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进事迹少,激励实用人才作用发挥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4.培训效果不明显。近几年,虽然兴化市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培训人数较多,但仍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培训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划。二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由于实用人才技术种类繁多,集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受到影响,专业培训的设置还停留在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上。

三、加强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市、乡应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及农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2.多方筹资,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市、乡政府每年应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等的补贴制度。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示范实用技术的项目资助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理念,迅速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使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3.强化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这一工作要求,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农民教育培训要适应农民的特点,要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

4.加大扶持,制訂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结合兴化市的实际,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对农村实用人才投资兴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他们培植成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的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和农村经纪人。

5.广泛宣传,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兴业的激励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表彰、激励制度,对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作者简介:许倬恺,女,(1982-),汉,江苏江都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

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报告 第5篇

——关于石宝山村农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前言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结合本人所住的枝江市姚家港镇石宝山村,近期对本村的走访调查,对本村实用人才总体规模、层次、结构和分布情况有了一些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实用人才整体概况分析

据调查,全村共有农村实用人才21人,占全村农村总人口的6%,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业科技型、技能劳动型、文体艺术类和其它类10个方面。从区域分布,人才类别、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涌现,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由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农村专业合作带头人等行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了较大贡献。

(二)各行业农村实用人才层出不穷,涵盖方方面面。调查结果显示:全村农村实用人才21人中,生产能手有5人,其中种植能手有4人,养殖能手有4人;经营能手3人,其中企业经营人才1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头人1人;能工巧匠有3人。种植业、养殖业、企业经营人才比重较大,能工巧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少,科技型人才缺乏。

(三)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于中年化。在年龄结构上,全村30-40岁9人,占全村实用人才的42.9%;41-50岁的10人,占48.1%;51岁以上的占2人,占9%。

(四)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文化程度上,初中以下的14人,占全村实用人才的66.7%;高中(中专)的3人,占15.7%;大专以上的4人,占17.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约占七成,比重大。

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的报告 第6篇

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的报告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鄂人社办发„2010‟127号)精神,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对照通知条件,现推荐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祥同志为2010年度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龚万祥,农艺师,现任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峡口茶叶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秭归县十六届人大代表、宜昌三峡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他凭借以质量引领市场、以诚信服务社会、以产业致富一方的经营理念;以诚实做人、诚信兴业的人生信条,用科技引领农村,用品牌致富村民,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发展绿色天然九畹丝绵茶,奉献自然与健康是龚万祥同志的奋斗目标。从2000年起,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周坪乡峡口村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任该村村主任的龚万祥就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带领群众依托退耕还林发展九畹丝绵茶,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力求国家得生态,地方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把培育品牌,建生态农业的设想变为现实。2008年投资250万,新建厂房1200平方,添臵机械30台套,2010年编制了九畹溪镇茶叶基地发展及加工厂的规划,申报有机茶认证,计划今冬明春投资1000万元新建清洁化茶叶加工

厂。在龚万祥的精心培育下,“九畹丝绵茶”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宜昌市“三峡怀”农产品金奖和宜昌市“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名优茶新秀奖”、“宜昌消费者满意产品”等殊荣。

龚万祥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科技兴茶,建好、管好、用好丝绵茶园。针对茶叶种植规模小、农民管理意识差、茶园有抛荒现象、管理技术不到以及锄草、施肥、修剪等各方面问题,龚万祥积极与镇政府、农业部门商讨对策,从茶园改造入手,做好科技示范,为解决技术难题,龚万祥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茶园管理率先作示范。从茶园的修剪、锄草、施肥等几个环节入手全面加强茶园的管理,力使全村茶叶真正成为有机产品。龚万祥坚持农村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这一思想,积极邀请省茶研所、林科院专家进村开展种植、栽培等示范,还聘请市、县、镇专家、技术人员对广大农户进行茶叶管理技术培训,免费提供茶叶栽培技术资料,为当地科技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2003年龚万祥个人向银行贷款二十万元办起了九畹溪丝绵茶厂,开始了“茶厂+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作为厂长的他不坐办公室,常奔波在农户的茶园里,帮助改造茶园、指导培管、采摘。建立茶叶良种比对园,选育丝绵茶三棵单株进行繁育,并在全国选调14个优良茶叶品种与本地丝绵茶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应本地的优良品种。为节省农民朋友的交通费,他上门上户送技术、送信息、送茶叶款。茶叶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有了稳步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茶叶的产量和产值均翻了两番,茶叶面积达到5000亩,茶厂年

生产能力达到1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为茶农增收250多万元,户平增收5000元,使当地500多户农民奔上了小康之路。为进一步做大产业,做大做强九畹丝绵茶品牌,龚万祥在新县城设立茶叶专门店,同时还注册了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有力地推动着茶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如今,九畹丝绵茶不仅成为一个村域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被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指定用茶。

综上所述,龚万祥同志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奉献精神,确有真才实学,实践经验极其丰富,技术水平高超,在加快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成绩显著,在产业创新、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九畹溪镇名副其实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我镇同意推荐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祥同志为2010年度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九畹溪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赏桂花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画水果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