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发展循环经济

2024-06-25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精选8篇)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 第1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金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为切实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分析了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对策建议.

作 者:金华市统计局课题组 作者单位:刊 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年,卷(期):“”(11)分类号:X3关键词: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 第2篇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是二十世纪末产生的新理念,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对此尚处于认识和起步、尝试阶段,因此,在立足本国环境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无害化,这对于一个资源相对贫乏、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泱泱大国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达到上述目的,离不开政策及法律的颁行和保障,我国应从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及相关专项立法等各层面对循环经济加以确认和规范,并在制度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保障.

作 者:黄静 Huang Jing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系,长沙,410205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200512(2)分类号:F062.2 F061.3 X169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经济 可持续发展 立法 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科学发展 第3篇

1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1.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 临沂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形势下, 政府又明确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即到2010年,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 (力争实现120亿元) ,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 000亿元 (力争实现2 500亿元) , 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理论上, 在这个时期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必须有足够的能源、资源的支撑。但就临沂市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将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大的障碍。要突破这一“瓶颈”, 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2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多年来, 临沂市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 资源需求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加, 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局部污染问题突出等方面。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 生态环境压力很大。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节约资源、改善环境, 使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今天,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不仅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的走向、潜能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 而且通过各种国际标准与资质、产品绿色标志、环境保护义务等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国际政治等诸多领域。全面发展循环经济, 逐步使出口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2 临沂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1 有利条件

2.1.1 资源节约成效显著

临沂市一直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通过依法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依靠技术进步, 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使原本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 2007年全市重点耗水企业总用水量41 106.89万t, 其中, 工业取水量2077.89万t, 与上年度相比下降28.2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39 029万t, 同比增长24.5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4.9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8.82%;万元产值取水量25.73 t, 同比下降45.37;万元产值耗能标煤3.95 t, 同比下降3.46%。

2.1.2 资源综合利用有了较大发展

临沂市资源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建材产品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 主要利用的废物是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渣和页岩等。据统计, 全市新型墙材生产量达到24亿标砖, 新型墙材应用量达20亿标砖, 占建筑墙材总量的83%。到2005年底已完成建筑节能面积280万m2, 占全部建筑量的46.7%;累计节约能源8.8万t标煤, 新墙材生产利废140万t, 节约土地3 300亩。近几年, 该市的小水泥企业纷纷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 大量使用粉煤灰和炉渣,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1.3 结构性污染治理取得了新进展

近年来, 该市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积极推动“关、停、并、转”。草浆造纸企业由1996年的100家减为3家, 削减COD25.9万t。2006年以来, 该市又对水污染行业中的造纸、酿造、制药、制革、印染、化工、食品、脱水、矿选等企业, 全部实施治理再提高工程。其中26家重点企业提高达标层次, 153家企业稳定达标。对水泥生产等高污染行业, 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并分别召开了“水泥立窑污染治理和工业窑炉改造现场会”、“全市燃煤电厂脱硫除尘工作会议”, 将全市水泥行业106条立窑生产线, 全部更换成先进的大布袋除尘器;对建陶行业推行窑炉清洁能源改造, 对五金加工业156座窑炉进行了治理。经过一系列的有力举措, 一座碧水蓝天的宜居城市正在悄然兴起。

2.1.4 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该市确定了在“小、中、大”3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的思路, 即:“小循环”———抓循环经济型企业, “中循环”———抓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抓循环型社会。积极探索构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经济体系。

一是抓好“小循环”, 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 构筑循环经济微观基础。在企业层面, 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 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二是搞好“中循环”,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构筑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一些工业企业较集中的地方, 已逐步形成或向着循环经济园区方向发展, 出现了不少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近年来, 已逐步形成了食品、工程机械、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小型动力、园林机械、复合 (混) 肥、新型建材、木业、制药、绿色燃料等9大生产基地。通过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利用共享资源、梯级利用和废物交换等手段,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 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

三是推进“大循环”, 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构建全市范围内的工业大循环体系。加强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 建立企业间废物、能量的相互交换与信息交流。逐步构筑一、二、三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既有工业废弃物被农业的吸收利用, 也有农业内部各类废弃物的再利用。发展社会化再生资源产业, 建立健全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 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2.2 不利因素

2.2.1 自然资源短缺,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临沂市土地面积较大, 但大多是山区和丘陵, 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品种虽较多, 但经过多年的开采, 储量急剧下降, 煤炭资源接近枯竭。全市人均占有固体矿石量不足百吨, 仅为山东省平均水平的78%, 全国的66%。石灰石储量不到4亿吨, 按现有水泥生产能力测算, 最多维持20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630 m3,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5%, 同时也面临着污染和水质变坏的威胁。

2.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性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改变

临沂市年耗煤5 000 t标准煤以上的企业70余家, 冶金、电力、建材、化工、造纸等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较多, 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要实现“十一·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的目标, 任务十分艰巨。根据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目前工业发展的形式来看, 最近几年电力、冶金、建材等耗能企业发展迅速, 将继续加大该市国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2.2.3 企业规模小, 发展循环经济投入大、效益不明显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只有实现规模经济, 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而从临沂市的实际情况来看, 企业规模基本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而且比较分散, 产品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高, 生产工艺落后, 科技含量低, 产业链条短。从而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2.2.4 全民参与循环经济意识不强

公众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不深, 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 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知道循环经济为何物。在短期内要想转变这种观念的难度较大。

3 临沂市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科学发展的对策探讨

3.1 拓展宣传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参与循环经济意识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的社会生产全过程, 与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因此, 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保法规, 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 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引导方面, 政府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引导企业和民众进行“绿色采购和消费”。通过大力宣传, 转变观念, 逐步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

3.2 加大资金投入, 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开发绿色技术

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 滚动发展, 专款专用。改变政府作为防治污染主体的地位, 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推动企业自觉进行污染防治的技术改造。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 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 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3.3 拉长产业链条, 挖掘资源潜力,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单个企业来讲, 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 在其下游可以增加产业链, 利用上游“三废”作为原料继续加工成产品, 这样既保护了环境, 也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自然形成的企业集群, 在集群内部的每一个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但根据实际情况又不能一下子把它们淘汰掉, 可以通过增加产业环节来发展循环经济。如在木业比较集中的块状工业集群内, 由政府推动筹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焦化厂, 通过管道集中供应能源, 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保护生态环境。

3.4 加大回收力度, 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实现动静脉产业高度统一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的高度统一。“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是利用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的传统产业, 即“动脉产业”, 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静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对“动脉产业”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也能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 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在“静脉产业”方面, 建立废塑料制品、废旧电子产品、废旧家电分类收集系统, 合理分布设置大型分拣中心。要积极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基地, 形成集回收、集中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新型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在“动脉产业”方面, 要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 由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

3.5 确立发展重点, 深入总结经验, 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典型的示范推广

根据临沂市的实际, 以工业及农业作为重点, 工业以建材、化工、电力、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农业以养殖业作为重点, 选择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及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目前, 在化工行业以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典型示范企业;建材业以山东沂州水泥集团等企业为典型示范企业;食品加工业以金锣集团等企业为典型示范企业;养殖业以山东临沂盛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典型示范企业, 积极研究这些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并加速推广。

3.6 加大扶持力度, 整合部门力量,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价格主管部门应积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积极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制度, 明确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社会生产全过程的回收和再利用义务;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管, 通过提高企业的排污成本和社会的废弃成本来凸显循环经济的效益。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 第4篇

摘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 第5篇

循环经济理念及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践、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及绍兴市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来论述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 者:严关龙 Yan Guanlong 作者单位:绍兴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模式 “3R”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 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发展循环经济 第7篇

张方涛(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工程试验班(交运)1501,1101150120)

摘要:党的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诸如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等因素表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这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或借鉴。我们应该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逐渐培养生态和谐观、不断增强生态责任感、努力践行生态节用观、坚定美丽中国信念。

一、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倍受关注,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如何借鉴和利用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为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1 - 3]。

《庄子·知北游》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故万物一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南宋杨万里《诚斋易传》进一步把“五行说”也纳入“元气论”的系统之中,认为“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一气者,二气之祖也;二气者,五行之母也”。又说“一气即太极,一气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二气散杂,化生万物”明代刘宗周在《圣学宗要》中说:“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阴生阳,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总而言之,他们都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统一的,互相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联系观、变化观和整体观,对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天———地———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4]。《荀子》提出: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4

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种群,与其它生物和环境要素一样,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生态系统破坏了,人类又谈何生存和发展,这与生态学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是吻合的,也与今天所说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中我们明白:不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这个世界。

二、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渊源。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自然与人类应和谐共生、共处。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基本观点。墨家认为,只要有利于人之行为,皆是爱,有“利”是爱的前提。“墨者义利统一和重视功利的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利互惠的传统美德。墨家的‘交相利’原则是我们今天在保护自然界,保护生物、植物、动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过程中可以发扬光大的原则”;“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具有反对人类的奢侈浪费和攻杀破坏的意义,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提供了现实的行为规则。”[5]墨家节用、非攻思想尤其对我们当今爱护生态环境、践行合理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佛家讲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的伦理意义就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佛教一贯追求对整体、大局的把握,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的,都是有尊严的。所以,作为人类,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珍惜爱护自然就是珍惜爱护我们自己。“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 / 4

种革命。”[6]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思想家们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晶。走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实践路径;坚持万物平等、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取向;坚持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文明主旨—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表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模式”、“线型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间相隔较远,但是我国也经历了这些阶段的发展模式。从这些阶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农业经济模式”是指产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还很低,自然几乎完全支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人类也在局部范围内对生态的自然结构和原有布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这种情况并不具有全局和普遍性。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7]因此这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总体上处于“原始协调的阶段“。

“线型经济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基本特征的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这是一种“开环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大量开采和消费资源—生产产品—制造大量废弃物并向自然界排放,其中并没有对自然界的环境破坏进行主动性修复的环节,而自然界自身的修复速度往往又落后于人类对其破坏的速度。这导致了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承担着大量废弃物的排放。

“末端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对比线形经济模式的特征可以看出,末端治理模式较线形经济模式的环节流程多出了“治理”这一环节,即强调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措施,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主动性修复。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事实也证明这一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末端治理模式虽然关注了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但是经济运行/ 4

过程本身的环境问题却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8]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治理污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不仅关系到无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这既符合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国情,又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参与环境保护。重新审视并借鉴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无疑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看清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更是提醒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国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而又切合建设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与正确道路。参考文献

[1]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彭世奖.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

[5]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 - 35.

[6][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 上海社会 科学出版社,1975: 76.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 第8篇

一、发展循环经济对工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成功实践。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 而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 可供使用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尤其是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7.05%。目前, 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 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能耗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节能工作形势十分严峻。缓解能源瓶颈制约, 最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水资源短缺、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 这些, 都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和新上项目形成了制约因素。

以上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促使我们对目前的发展模式进行再思考。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念和模式的一次革命, 它强调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 有效利用资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谋求以最小环境资源成本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模式。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 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实践途径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如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可持续, 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循环经济是世界上两种新的走向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中国人口多, 资源有限, 技术管理水平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依靠国内的资源和环境支撑。我们必须用新的发展模式, 必须要超常规发展, 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使工业企业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应对市场行业竞争, 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要依托优势资源, 通过延长产业链,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自1999年改制以来, 霍煤集团一直坚持走“用煤发电, 用电炼铝, 以铝带电, 以电带煤, 用煤炭产品转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建设大型坑口电厂、电解铝厂、铝加工产业,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变经济优势为发展优势, 构筑了“煤电铝”产品链。在短短几年内, 一举发展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能源企业集团。

(一) 煤、水自然资源节约型开发利用

霍林河地区的煤炭资源精查储量为119亿吨, 比较丰富, 且属老年褐煤, 发热量低。煤电铝项目中的自备电厂正是按照这种煤型设计的, 2×50MW+2×100MW+2×150MW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后, 可消耗劣质煤近360万吨。过去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每年有100多万吨低热值煤被白白地弃掉。近年来随着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 低热值煤的产量也越来越大。通过电业的梯级建设, 在两大煤田坑口建设燃用低热值煤的综合利用机组, 全部燃烧低热值煤, 变废为宝, 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同时, 建设自备电厂, 用于铝厂自备电源,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灵活性, 保证铝业供电安全, 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铝厂供电备用成本。

煤炭通过皮带从矿坑直接送入电厂发电, 提高了运煤效率。电厂粉煤灰部分回填矿坑, 减少土体占用和环境污染, 部分用于筑路、建筑材料以及氧化铝提取综合利用储备。坑口电站的建设, 可以使矿床含水全部用于发电, 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并实现整个地区的废水零排放。同时, 积极实施煤炭开采的半连续、连续工艺, 实现从“油采”向“电采”的技术升级, 减少对油料的依赖,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实现电煤循环。

建设坑口电厂, 节约了铁路、公路运输资源, 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二)

靠近电解铝生产企业建设铝加工项目, 直接用电解铝水生产铝加工产品, 节约了能源, 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使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 电厂余热利用、热电联产项目

2006年, 我们开始运作热电联产合作项目。利用电厂余热, 对现有部分城市热网进行改造。自备电厂在2007年入冬前实现热电联产, 改造后的供热网络将全部由电厂循环水余热解决。两台10万千瓦机组的余热实现热电联产后, 市区每年可节省标准煤124970吨。如果目前投产发电的自备电厂余热全部实现供暖, 则可节省标准煤374610吨。效益十分可观。

(四) 开展以煤制气项目,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在碳素生产上, 采用恩德炉技术, 改烧重油为烧煤气, 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煅烧炉产生的烟气, 加热导热流 (出口温度280度, 进口温度260度) , 进入锅炉后进行热交换, 可供取暖、洗浴等。

同时煅烧炉产生的烟气余热还可以对沥青进行加热融化、保温。

煤制气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展规模, 提升层次, 开发下游产品。

可以说, 霍煤集团作为国家大型工业企业集团, 进行了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我作为企业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 主要参与并亲身经历了这一实践历程,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在理论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因此, 做这一选题, 我从能力和经历上都具备较为成熟的条件。

工业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以强有力的项目为支撑。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总体要求, 立足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做项目, 使项目建设最有效地发挥资源的优势。

工业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做好资源与技术的保障。要有效配置好资源, 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将资源配置给予有实力、讲信誉、真干事、能干成事的企业, 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要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 走技术资源合作共赢之路。

工业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有良好的环境, 搞好水、电、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要处理好生态与生产生活用水的关系, 加强工业发展水源配套建设,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三、霍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启示

通过霍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 我们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 转变观念。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促使全社会尽快转变观念, 全面确立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 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 优先购买经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二) 技术进步。

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 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结合科教兴市战略, 充分运用通辽市的科技资源, 大力组织开发具有先进性和广泛前景的适用技术, 在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为循环经济的推广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针对目前发展中的煤电油运等资源制约问题, 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 特别要把产业政策与能源政策结合起来,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优势产业, 坚决避免上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劣势产业。以生态链为纽带, 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 着重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型产业。积极发展租赁业、维修保养业、旧货交易业、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 推动物质产品重复利用使用, 增加就业岗位。

(三) 加强领导。

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和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会会决定指出,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倡导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大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活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以看出,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

作为政府部门, 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 应该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 规范循环经济运行, 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理论指导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必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方向, 导致社会、经济、环境政策、机制、法律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整和变革。最终达到政府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社会财富的大幅度增长, 自然环境大幅度改善, 自然资源的大幅度重复利用。因此, 越早进入这个领域必定越早受益, 就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上一篇:读书日口号下一篇:家书家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