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

2024-06-21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精选13篇)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 第1篇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慕之情(1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分)。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 第2篇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下面是李白的赠汪伦诗意赏析,请参考。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李白的赠汪伦诗意赏析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话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整体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 第3篇

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南宋杨齐贤注言:“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醖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 至今仍宝其诗”。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此事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亦有记:“汪伦者, 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 修书迎之, 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而至。汪乃告云:‘桃花者, 十里之外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数日, 赠名马八匹, 官锦十端, 而亲送之。李感其意, 作此诗。”对于汪伦的身份, 王琦录唐汝询观点同杨齐贤, 唐言曰:“伦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之, 情固超俗矣!”[1]645认为汪伦为一村人, 裴斐对此亦持相似观点, 认为“无论从过去注家解释或从作品本身看, 汪伦……均属于下层人民无疑。”[2]141

然此说确有可商榷之处。王琦本《李太白全集》附录四言《宁国府志》载胡安定先生石壁诗一首, 读序曰:余尝览李翰林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其词俊逸, 欲属和之……庶俾谪仙之诗不独专美。其诗曰:李白好溪山, 浩荡泾川游。题诗汪氏壁, 声动桃花洲。英辞无上继, 尔来三百秋云云。王琦按:太白本集诗题, 只云《过汪氏别业》, 而此序乃云《题泾川汪伦别业》, 先生非妄言者, 又去唐时未远, 当必有据。《过汪氏别业二首》乃是李白天宝十四载乙未 (755) 泾川之游经过汪伦别业时所作[3]104。其一中“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指出汪氏别业的优雅环境。“我来感意气, 捶炰列珍羞”点明汪伦所设宴席的丰盛。“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展示出宴饮的欢乐。而其二中“知君好贤才”表明汪伦不俗的文化修养, “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指出酒宴的欢闹, “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则暗示汪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异于山野村人。

《汪氏族谱》记, “汪伦, 又名凤林, 仁素公次子也。为唐时名士, 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 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 候之, 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4]汪伦是唐时的名士, 与诸多文人均有书信往来, 同李白更是相善。故天宝十四载诗修书邀白前来泾川[3]103。其实李白此前曾游于此, 天宝十二载, 李白“由梁国南下, 秋至宣城”[3]91, 十三载“复往来宣城诸处”, 十四载于泾川作《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泾川送族弟錞》、《泾溪东亭寄郑少府锷》、《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3]103, 其或早已知晓此地并无十里桃花, 亦无万家酒店。欣然前往只因汪伦诚挚相邀的真情厚意。李白在汪伦别业居住了一段时间, 临行前汪伦“赠名马八匹, 官锦十端”。《唐会要》记载, 天宝末年“近缘军机, 调发伤重, 家道悉破, 或至逃亡, 剔屋卖田, 人不为售, 内顾失计, 四壁皆空。”若汪伦为山野村夫, 连年争战恐令其囊中羞涩, 将以何款待李白数日并送之贵礼?李白又安能欣然接受此等礼遇?李白有《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农家贫苦, 一盘“雕胡饭”尚令李白再三辞谢觉受之有愧, 若汪伦为一村人, 李白焉能居其所叨扰良久?汪伦可通书与李白, 亦有足够的能力盛待之, 足见其非村人, 而为泾川一富有显贵之士。

二、“踏歌”考释

李白乘舟欲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关于踏歌, 王琦本《李太白全集》按《通鉴·唐纪》:阎知微为虏踏歌。胡三省注:踏歌者, 联手而歌, 踏地以为节也[1]646。踏歌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晋葛洪《西京杂记》载,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 以豚黍乐神, 吹笛击筑, 歌《上灵》之曲, 相与连臂踏地为节, 歌《赤凤凰来》。”至隋, 此项活动亦存在。《隋书》记, “ (北) 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踏蹀而歌”。

唐代踏歌依然盛行, 《朝野佥载》记:“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 于京师安福门外做灯轮, 高二十丈……宫女数千, 衣罗绮, 曳锦绣, 耀珠翠, 施香粉……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欢乐之极, 未始有之。”《新唐书·礼乐志》记“宣宗每宴群臣, 备百戏, 帝制新曲, 教女伶数十百人, 衣珠翠缇绣, 联袂而歌……又有《葱岭西曲》, 士女踏歌为队。”宫廷对踏歌这种文艺样式十分喜好。重大节日或大型宴会之时常有此项娱乐活动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踏歌时人数一般较多, 所着服饰鲜艳, 整个场面盛大喧闹。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言踏歌是“唐代民间风俗, 中秋节妇人在月下连臂踏歌。”其时“以足踏地应节……亦为队舞曲。”[5]293民间不仅中秋踏歌, 许多节日和重要的日子亦会有踏歌活动。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龙衔火树千重焰, 鸡踏莲花万岁春”、“西域灯轮千影合, 东华金阙万重开”描绘了上元节京都长安歌舞升平的热闹场面。而刘禹锡《踏歌词》言“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顾况《听山鹧鸪》曰“谁家无春酒, 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 踏歌接天晓。”表明民间亦用踏歌来迎接春日的到来。根据刘禹锡“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的摹写, 踏歌持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且是“灯下妆成月下歌”, “踏月俚歌喧”, 多在有月的夜晚。崔液《踏歌词》中“金壶催夜尽, 罗袖拂寒轻。乐笑畅欢情, 未半着天明”、谢偃《踏歌词》中“欲问今宵月, 但听歌声齐”、“相看乐未已, 兰灯照九华”即为佐证。而“彩女迎金屋, 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 翡翠帖花黄”则描绘了歌者的盛装。踏歌时常有袅娜娉婷的舞蹈相伴, 是“倩看飘摇雪, 何如舞袖回”。且“通常要在鼓乐的协调下, 反复歌唱一调。这就造成了谣歌的规整化, 孕育了一大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 同时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尚。《缭踏歌》、《队踏子》、《踏春阳》、《踏金莲》、《踏鹧鸪》、《踏歌词》、《纥那曲》、《竹枝》等一大批曲子或词调, 正是通过踏歌而产生的。”[6]259

对于李白所闻踏歌之声, 宛敏灏、宛新彬在《唐诗鉴赏辞典》中释为“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 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此种释义尚可商榷, 村人缘何成群结队踏歌相送?而对村人盛情李白又因何只字不提但言汪伦?汪伦家境优裕, 从《过汪氏别业二首》的描述来看, 汪氏家中当有女乐, 李白乘舟欲行, 汪伦召家中女乐踏歌相送, 且亲往岸边, 这令李白十分感动。故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之语。

李白此番与汪伦相见并作诗, 当在天宝十四载乙未 (755) [3]103。天宝末年的李白心情极度失落, 《旧唐书·南诏蛮列传》记, “天宝十二年, 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 仍奏领天下兵。俾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十余万, 辇饷者外。涉海瘴死者相属于路, 天下始骚然苦之。宓复败于大和城北, 死者十八九”。战争频仍、人民流离、报国无门、理想幻灭, 同作于755年的《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 可以卜筑, 余泊舟石上, 寄何判官昌浩》表明了李白怅惘之下意欲隐居的心态。李白此时“在皖南留连山水, 采药炼丹, 似有终老之意, 然仍未能忘情于朝政”, “霜惊壮士发, 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 蹉跎身世违”清晰地展示出他壮志未酬意难平却又凄凉无奈何的心绪[7]90。此时, 汪伦的热情相邀与踏歌相送让李白心中无比温暖, 于是产生了千古绝唱《赠汪伦》, 而这首作品也让本无名于史的一方显贵汪伦成为了名扬后世的至情至性人。

摘要:汪伦在天宝末年李白怅惘之际邀白前来泾县, 盛情款待, 并于李白离开之时召家中女乐, 以汉时即有、唐时大盛的踏歌活动相送。李白感于此,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关键词:李白,《赠汪伦》,汪伦,踏歌,辨析

参考文献

[1]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 1977.

[2]裴斐.李白十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3]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郑万青.李白《赠汪伦》诗考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 (4) .

[5]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6]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M].商务印书馆, 2004.

赠汪伦古诗赏析 第4篇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李白 第5篇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 赠汪伦 李白

★ 李白《赠汪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李白赠汪伦古诗赏析

★ 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

★ 《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 赠汪伦教学思考

★ 赠汪伦古诗

★ 赠汪伦教案

李白——《赠汪伦》 第6篇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这是一首“清水出芙蓉“的赠别诗。诗仙以“桃花潭水

深千尺”,来反衬汪伦相送之情有过而夫不及;从而使本诗

赠汪伦李白 第7篇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李白《赠汪伦》鉴赏 第8篇

《赠汪伦》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赠汪伦 李白拼音版 第9篇

《赠(zèng)汪(wāng)伦(lún)》

[唐(táng)] 李(lǐ)白(bái)

李(lǐ)白(bái)乘(chéng)舟(zhōu)将(jiāng)欲(yù)行(xíng),

忽(hū)闻(wén)岸(àn)上(shàng)踏(tà)歌(gē)声(shēng)。

桃(táo)花(huā)潭(tán)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

不(bù)及(jí)汪(wāng)伦(lún)送(sòng)我(wǒ)情(qíng)。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此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不及:比不上。

【译文】

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第10篇

李白为何说汪伦情义比千尺桃花潭水还要深?诗歌本身,只说在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时,汪伦踏歌相送。《李太白文集》杨齐贤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多出了汪伦以自家所酿美酒款待一项。历来注家,涉及汪伦对李白的好处,基本上不出款待美酒、踏歌相送这两点。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唐诗解》)

单从做诗的角度讲,不要说款待美酒+踏歌相送,就是只踏歌相送一项,惯于使用夸张语言艺术的大诗人李白如此慷慨地赞美一下汪伦的`情义,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我们从李白当时年龄、行踪和汪伦其人等角度看一下,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一般认为,李白这一回到泾县,游览桃花潭,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事,李白已经55岁,他是从秋浦来到泾县的。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距离泾县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古人行旅,不同于今天有汽车、高速公路等快捷的交通工具和条件可利用,一百多公里不啻是长途旅行。古道蜿蜒,跋山涉水,一般情况下需要走三四天,即使坐船(乘舟)大概也无法当天到达。不用说,以家酿美酒款待、踏歌相送的汪伦,应该是李白的爱慕者(粉丝)。根据今人李子龙的考证,汪伦又名凤林,是越国公汪华的五世孙,曾经做过泾县县令。就是说,汪伦不是唐汝询所说的“一村人耳”,他应该属于有文化、家境殷实的士族阶层。

根据上述种种事实,揆以情理,当时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李白这一次的泾县之行,是应汪伦的邀请而来的;李白住在汪伦府中,并非只是饮了一两次美酒、游了一下桃花潭即离去;在汪府期间,李白受到了主人非常热情的款待,山珍海味,宾主开怀畅饮;李白离开的时候,汪伦依依不舍,踏歌相送。

我这样说,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李白现存诗歌中有《过汪氏别业二首》。闫琦、房日晰、安旗、薛天纬《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这里的汪氏别业当为汪伦别业,此诗天宝十四载秋作于泾县,跟《赠汪伦》是同一时间。这两首诗中,有如下一些诗句:“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以上其一);“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愉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以上其二)。

这些诗句透露出如下信息:汪伦家境富裕,有园林式别墅;汪伦是个喜欢结交贤才之人,在此之前李白已经久闻其大名;这是李白跟汪伦的初次见面,李白之所以应邀来泾县游玩是感动于汪伦的真诚热情;汪伦奉李白为上宾,予以隆重的款待,烹羊炮羔,通宵达旦宴饮,歌舞助兴;“龙潭”应该就是桃花潭,是最后的游览项目。李白这一次泾县之行,时间为秋天。

踏歌,有个著名的唐诗选本简单注释为“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有本著名的唐诗鉴赏辞典说是“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了”。我认为,前者不够清楚,后者不够准确。当时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李白将要离去,汪伦执手相送。为了对李白表示敬意,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汪伦在未告知李白的情况下,悄悄安排了踏歌送行节目,给李白以惊喜。不用说,这个踏歌节目的表演者是汪府蓄养的女乐(伎人)班子。既不是汪伦本人跳着踢踏舞唱着歌送李白,也不是“一群村民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只有这样理解,“忽闻”二字才有着落。

可以说,李白是在接受了汪伦的礼遇、款待之后,于意外听到送行歌舞时的惊喜心情下,脱口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名句的!

《赠汪伦》的由来

李白在唐朝的诗坛上很有名气,拥有很多的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是汪伦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

有一天,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来的消息,便决定写信邀请他。王伦知道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旅玩。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的酒店。

李白接到信,兴致勃勃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然后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李白的赠汪伦参考注释 第11篇

李白唐七言绝句:《赠汪伦》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 第12篇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wenxue)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好句好意,放之又放,达之又达。只“桃花”之情,千载无人可到,何云非诗之清者耶?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语从至情发出。

《李诗选注》:此诗直叙实事,略无纤巧句语,而大方家格力过于唐之诗人绝句亦远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响,语从至情发出,故妙。周珽曰:上则百尺无枝,下则清浑无影,此诗之谓与?着意摩拟,便丑。

《唐诗摘钞》:直将主客姓名入诗,老甚,亦见古人尚质,得以坦怀直笔为诗。若今左顾右忌,畏首畏尾,其诗安能进步古人耶?“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衬映入妙耳

《四溟诗话》: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

《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诗不必深,一时雅致。《唐诗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所以调绝千古。后人效之,如“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语非不佳,终是杯卷杞柳。

《镫窗琐语》:赠人之诗,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时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径直无味矣。不知唐人诗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皆脍炙人口。

《此木轩论诗汇编》:“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却云“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气力,何等斤两,抵过多少长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头语,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为千秋绝调也。

《唐诗别裁》: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笺注》: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读之觉娓娓兼至,而语出天成,不假炉炼,非太白仙才不能。“将”字、“忽”字,有神有致。

《网师园唐诗笺》:深情赖有妙语达之。

《诗法易简录》: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

《随园诗话》: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李白《赠汪伦》古诗词赏析 第13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

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

一年好景君须记,()。远上寒山石径斜,()。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自由说)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简介)

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设计思路: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解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2: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3、师:好,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5、(课件5:全诗附带注释。将:马上。欲:就。忽闻:忽然听见。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谊。)

6、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8、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课件6: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

2、(再出示课件5)师生合作深情吟诵全诗。

3、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

(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上一篇:教职工大会章程下一篇:财务政策对公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