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2024-05-24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精选15篇)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忆江南词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词三首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二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词三首》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2篇

忆江南·多少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忆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注释

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还似:一作“还是”。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赏析: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眷“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忆江南·多少恨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

⑴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⑵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⑶还似:一作“还是”。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⑷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⑸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赏析:

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

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

【评解】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

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

风。”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这首小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

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统观这首小词,构思新颖,环环相扣,通首都用白描手法,语言明净流畅。

《唐宋词鉴赏集》:李煜笔下这个欢乐而又使他悲苦的梦,可以使作品置身于唐宋

诗词作家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梦”的画廊之中。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车水马龙”句为时传诵。当年之繁盛,今日之孤

凄,欣戚之怀,相形而益见。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云:后主词一片忧思,当领会于声调之外,君人而为此词,欲不亡国也得乎?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二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地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又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在实际生活中,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以一“正”字勾连,景之袱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全词仅五句二十七字,但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以人有回味无穷之感。全词一笔即成,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第二首词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词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只将心思付瑶琴”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忆江南·多少恨原文翻译及赏析3

忆江南·多少恨

作者:李煜

朝代:宋朝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昨天晚上的那个梦勾起我多少亡国之恨啊!我梦见了和过去出游上苑时一样的热闹场面。车如流水,络绎不绝;马似游龙,奔腾跳跃。月光明媚,春风拂面,花儿正红。

注释

⑴忆江南:此词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又名“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⑵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⑶还似:《花间集补》中作“还是”。上苑: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⑷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⑸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赏析: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词写梦忆江南,抒写了作者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李煜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一切多从词中出。故这首词开篇即道“多少恨”,“多少”是只多不少,是太多太深之意,这是作者国破成囚后的真实心境。此情不解,便入梦中。李煜用梦写别情离恨的很多,这本也是诗文骚客常用的笔法,但这里李煜有意强调“梦魂”,有魂离此地,亲历故国之用,既是为下面的梦忆场面增添效果,也是愁恨无奈中的一种寄托,其情苦切,也略可见一斑。在梦里,作者借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游上苑”,身份如初,不再是此时的阶下之囚,“车如流水马如龙”,语言朴实、洗练,一言以蔽之,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此语原出《后汉记》,本为马皇后诏中指斥外戚奢华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别有寓意,李煜是否对自己当年的安于奢丽、偏于闲逸的生活有检讨悔恨之意,也未可知。接下来“花月正春风”一句,似乎梦已不醒,沉湎其中,但将其与开篇“多少恨”对解,则婉转曲致,寓味深长。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3篇

闫学老师对于《忆江南》一课的设计, 大致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想象色彩明艳的江南。从第一首词入手, 想象诗人记忆中色彩明艳的江南, 初步感受诗人对江南的怀念。

其二:感受温暖的江南。将另外两首《忆江南》词引入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与江南的情感渊源, 感受诗人身在中原、心系江南的情感, 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与逝去岁月无比眷念的人生感触。

其三:向往心中的江南。在学生已充分体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诵读, 感受诗人心中那个永远的江南梦, 并初步有所感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美好的江南梦。

这三个部分, 简单地说, 是对“江南”之理解的三个层次。第一部分“色彩明艳”的江南, 是诗词文本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印象江南;第二部分的江南, 却是从创作论的眼光做一番挖掘, 并可以从中显出“忆”的本质;到了第三部分, “江南”则已转到了“心中”, 从地理的概念转到了心灵的映射。因此, 江南的“好”, 便顿时有了人生论的教育意义。

因而, 这样的教学设计正透露出授课者对于《忆江南》的本质理解:作者心中的江南到底在何处?晓得了“江南”的内涵与外延, 晓得了“江南”的意趣, 方可以晓得作者说它“好”的缘由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诗歌表面之太平图景下蕴含的不安和对命运的嗟吁、审思。

这样设计的另一个好处是在教学之中, 既顾及到了诗词的艺术性, 也对其主题性进行了挖掘。

就“艺术性”而言, 《忆江南》的文字大致专指其中的“诗情画意”, 尤其是中间两句极为工整的对仗。其实, 在分析这两句时, 我们的角度无非三个:其一, 色彩;其二, 对仗;其三, 韵律。其中色彩的对比, 犹如一幅斑斓的山水画, 令人感到“栩栩如生”, 仿佛“江南”的特质, 便在此处。

师:刚才我们反反复复读, 一遍一遍读, 好像怎么也读不够, 怎么也读不厌。哪一句你最爱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两句最美, 那么我们就美美地来读这两句, 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这个画面。

令人惊讶的是, 闫学老师虽对诗歌文本有着深度的解读能力, 但其课堂教学却出乎意料的平淡, 平淡得甚或有些庸俗。教师颇花了些时间来鼓励学生对“江南”的画面进行想象和创作, 并借着美感, 进行诗歌的诵读。不过, 如果仔细观察她的整节课, 我们会发现, 教师的用意却不惟是想象, 也不惟是诵读。她只是在欲擒故纵:仿佛是在鼓吹文字本身, 而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的, 却是对“江南”的理解的推动。

师:其实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 仅仅我们湖州, 就说也说不完, 道也道不尽。同学们想, 白居易他本来还可以写哪些江南的景物呢?

生:他可以写杭州的山寺与亭子。

生:杭州美丽的西湖。

……

师:但是在这首回忆江南的词中, 这些风景他统统都没有写, 只选取了他印象中最美的画面、最美的景物去写, 那就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那绿如蓝的江水, 红胜火的江花, 这是白居易记忆中江南最美的画面, 最美的风景。美的东西, 美的风景不一定都要写尽, 可能留有余地更好。这最美的画面, 通过寥寥两句就表现出来了, 江南这最美的季节, 独特的味道, 就浓缩在这短短的一首词中了。白居易不仅是一个诗人, 更是一个———

生:画家!

在这个短短的诗句讲评中, 通过引导学生对言外之意的探索, 使他们明白“江南”的所指, 实在不限于地理上的概念;也让学生明白, 此处浓浓的江南的“好”, 实在衬托着另一层的“不好”。如果在授课之初, 教师说的“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的浙江省和江苏的一部分地区”有着取悦湖州学生的用意, 在学术上未必能站住脚;那么, 到了后来, 她问道:“对于白居易来说, 江南仅仅是一个地方吗?他怀念的仅仅是一个地方吗?”此时她已经煞费心思地偷偷带领学生移步到诗词的“人道”之中———而这人道, 正是诗词的“言外之意”。

那么, 白居易之《忆江南》的“人道”, 到底体现在何处?

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时, 已年近七十, 在洛阳苦闷地驻足了十二年。一般说来, 他此时的心情已十分糟糕, 对江南的回忆或思念, 恐也大多带有感怀和惆怅。因而, 《忆江南》诗中艳丽明快的色彩, 反越发使我们警惕不安了。因为在这些亮丽的文字底下, 一定涌动着他内心最不亮丽的情绪。

师:江南对白居易来说, 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江南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他为此还曾经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出示后两首《忆江南》, 师生齐声诵读)

师:读了这两首词, 结合下面的注释, 想一想, 在白居易的心里, 他怀念杭州的什么?怀念苏州的什么?

生:他还怀念杭州山寺里的桂花, 在郡亭里看钱塘江上的潮水。

生:白居易在山寺中寻找桂花, 在郡亭上观看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潮水。

……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对人生的认知, 并未如我们想象中的悲观。因此, 他们难从诗文中替教师寻找不“普通”的江南痕迹。但即便如此, 仍然有学生道出了这样一句令我们大为惊诧的话:

生:他可能是在卧着看, 他看潮水一会涨, 一会落, 好像自己的人生, 会涨会落!

会涨会落, 这正是《忆江南》诗中的人道!教师要授予学生的, 不仅是诗词语言中江南的色彩, 更是其背后对人生涨落的思考, 对理想的憧憬与无奈。白居易说“能不忆江南”, 是基于他自己的一种“文化记忆”, 一种超越其政绩和事业收获的心理成果。因此, 他在《忆江南》中明丽的色彩和轻缓的节奏, 负载了他的人生之梦, 其中的美与好, 无论多么苦涩, 都深深地根植在心中。

综观《忆江南》一课的教学, 闫学老师仿佛并不理会“学生第一”这一主导“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反倒似要以教师对于人生的“偏见”, 来引诱学生对世界产生偏见。这里涉及到关乎教育中师生关系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性争议了。事实上, 课堂的教学是不能不体现教师个性的。由着学生以他们所谓的“个体经验”来体会文本, 往往会使学习停留在肤浅的字词理解之上。而事实上, 学生亦不必对每件事都具有“个体经验”, 许多经验完全可以从教师的讲解和文本传递的信息中获得。或者我们会担心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成人化的理解方式, 很不适宜于孩子, 但当这些孩子被愈来愈多的现象和故事包围时, 这种理解方式, 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亦更加深刻。有些东西, 对孩子而言, 永远不会太早。

师:……对于白居易来说, 江南仅仅是一个地方吗?他怀念的仅仅是一个地方吗?

生:他还认为江南是一个仙境!

师:哦, 一个仙境, 他怀念江南的美景。

生:还想念自己在江南的种种过去。

莫要小看了这里的过渡。教师偷偷地置换了“江南”的概念, 也置换了对诗词解析的重点。这正是她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思路:“江南”不是一个地域, 而是一个梦;这个梦, 不仅在白居易心中, 更在所有人的心中。

师:也许, 他曾经无数次在梦中回到江南。在那无数次回到江南的梦中, 他都梦见了什么呢?

生:也许他梦见了江南的小溪哗哗地流着, 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明艳, 江水绿得好似那一丛蓝草!

师:还梦见了那一江春水, 梦见那江边盛开的火一样的花。他还梦见了什么?

生:还梦见他与几个朋友在寺庙里饮酒作诗!

师:还找桂花, 拾桂花, 还喝茶呢!

生:他可能还梦见了竹叶青酒的香味!

生:或许他们还在看苏州的少女跳舞!

……

在这种朦胧而清晰的梦境中, 《忆江南》便不仅仅是一种回忆了, 它更是一个理想, 虽有着幽怨, 却折显着完美人生的理想。诗词所承载的对于人生的启迪, 无论如何, 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因此, 当教师在课堂内一声声地问学生“江南真是那么好吗”, 学生即便没有白居易的人生体验, 他们也照样感觉出了一丝悲情, 感觉出了梦的回忆与想象而不由自主地答: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个时候, 相信懂得艺术, 懂得人生, 懂得课堂, 懂得教育的人一定明白:学生的诵读, 已不仅仅是诵读了;教师对于诗词的教学, 也不仅仅是教学了。

《忆江南》赏析 第4篇

本文是作者对故乡旧居的怀念之作。作者对于江南故乡的热爱。完全在意于流水一样逝去的清闲、恬静、惬意的生活。旧居的庭园是非常清雅幽静的处所,这里有参天的古木,有刻石和花草,“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可惜的是随着日寇的入侵,这引起作者许多儿时回忆的所在,全被敌人扫荡完了。但是个人的损失毕竟是微小的,比起更广大的丧亡,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的事。作者由故居庭园的被毁,想到国家领土的沦丧,由个人家庭的不幸,写到国家民族的灾难,其意义远远超过写景怀乡之作。作家的“悲痛”之心,在这种对比中显现出来。

文章在开头,信口聊起酒“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又谈及“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些句子似乎使得文章散得有些不着边际。然而没有了这些自由、随意的现实生活作映衬,战争的创伤缘何而来呢?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又如何得以体现呢?读者可以从作家的“悲痛”中,悟出文章要控诉的,不仅是战争带来的“广大的丧亡”,更是扼杀一切美的事物和美的思想的刽子手。文章写得波澜不惊,却情浸意渍,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

忆江南·衔泥燕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暮春三月,繁花盛稳,草木葱茏,一思燕子飞去飞回,匆匆忙忙的衔泥筑巢。它们将巢安安稳稳的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终成就了美好的烟缘。而独处于闺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们思宿思飞的恩爱情态多么令她羡慕。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燕子筑巢,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过程完整的写了出来,一气呵成。

“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这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感叹。这首咏物词并非止于对燕子的描写,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结伴而飞的燕子不禁感悟伤神她哀叹自己形单影只,无人怜爱,羡慕梁间燕子的美好烟缘。

这首小令仅仅二十七个字,却写得形神兼备,深隐含蓄,极富情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忆江南·衔泥燕》创作背景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的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p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赏析:

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忆江南·衔泥燕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占得:占据。

杏梁:用杏树所做的屋梁,泛指优质木材所做的梁柱。

因缘:指双燕美好的.结合。

忆江南·新安 第8篇

云水间,

岫渚帆千重。

谁予私背柳送?

鸳鸯对鱼吮流红。

酢酒乐傞翁。

丙戌三月·北京

注:

 (chi音痴) :细葛布, 葛服。

私:贴身内衣。

柳送:柳条送情。

云水间:指淳安县之新安江, 筑水库成千岛湖, 湖在山顶白云间。今成旅游胜地。

帆 (fan音范) :张帆行驶, 时指旅行。

千重:湖上千岛。

背 (bei音悲) :掮在肩背上, 负荷。

鸳鸯对鱼:船上对对鸳鸯, 水中群鱼吻红。时指“背亲上船迎婚, 洒红江上成婚”之风俗。

吮 (shun音顺上) :用口吸或含。

流红:花泛春江。

酢 (zuo音作) :以酒回敬。《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进酒于客曰献, 客答之曰酢。

傞 (suo音蓑) :醉舞不止貌。

【阅鉴】

全词二十七字, 诗中有画, 句中有对, 画中有舞, 记忆了浙南山民能歌善舞的天性乐观。写了山民婚俗的热闹, 也写出了诗人醉留之乐, 根在性情, 魂在人生, 心合桑林之舞。

笔出自然, 简练准确, 情景交融。一静一闹一醉, 让人甜甜永存江南那晚的新安:

熊熊火焰,

淡水湖边;

好久的思念,

山下大海山上湖;

一卷潇洒秀发,

温暖包容心怀。

【诗意】乐了翁

蝶醉桃花红粉姿,

燕舞江岸杨柳丝;

芰上莲脸也忘情,

过却春光乃不知。

酣嬉淋漓, 酢献难分;醉舞亦真, 乐了众人。

【禅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碧波龙井江南忆 第9篇

老龙井,品一杯新茶

要了解和体验杭州的茶文化,不能不去凤篁岭上的龙井村,这里山峦起伏,雨水充分,西有深谷,南有九溪云雾,润泽的气候配合着优质的泥土,滋养出一代名茶,也因此有了“龙井问茶”之说。虽然我们也不是什么茶道行家,但尝新茶,吃农家饭,逛老龙井还是非常养心的。老龙井位于龙井狮峰山麓,是龙井的核心茶区,龙井御茶园里面有18棵御茶树,还有龙井泉、九溪源、胡公亭、辩才塔、宋广福院、宋梅等历史遗迹。坐在广福院牌坊前的老树下,喝一杯龙井茶,怀一下旧,遥想当年苏东坡与辩才和尚在寺中谈禅品茶的佳话,还有乾隆皇帝与龙井的渊源。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到杭州巡游时,来到龙井村狮子峰胡公庙前的桥边,到一块溪边的茶园上采过茶,后人就把乾隆采过的茶称为“御茶”,共有18棵茶树,当地人称“十八棵御茶”。乾隆曾作《观采茶作歌》:“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或许乾隆皇帝的诗并不广为人知,但他确实成就了西湖龙井的美名。

去龙井村除了品新茶,一定要吃吃当地的农家菜,图的就是尝个“鲜”字,空气新鲜、菜蔬新鲜。在清新宜人的气息中,我们选了个有花有树的院子,这才是相配的环境,味道就不需要过分苛求了。龙井村的种茶户都盖起自己家的小楼,很多茶农户在种茶的同时给游客提供餐饮,可以坐在人家的阳台上一边吃饭喝茶,一边观赏远山风景。吃的都是地道的家常菜,基本不用点菜,只做三荤五素,按人头收钱,四十到七十不等,味道还不错,主要吃个新鲜,顺便品新茶。尤其是香椿、春笋这些是一定要尝的。

吃完饭,茶也泡过三泡,起身离开舒适的院子,从“十里郎当”牌坊拾阶而上,去观赏茶园。郎当岭是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长的山岭径道,地处梅家坞以东、龙井村以西,是连接天竺山、龙井、五云山的通道,也是西湖山道中观景视野最开阔的地方。穿越郎当岭是杭州很经典的徒步线路,但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只为欣赏茶园而来,尽可以在山径上款款而行,并没有完成全程的压力。行到高处,放眼纵眺,梅家坞、龙井村的江南村舍点缀在片片茶园中,粉墙灰瓦,采茶女的身影在茶园中闪现,真是如诗如画的感觉,索性找个凉亭坐下,尽情享受这一带的茶乡山色。

九溪徒步看采茶

第一次到杭州的人都流连于西湖岸边,但杭州当地人却喜欢夏日的九溪,秋日的满觉陇,还有梅家坞和龙井。走过云栖竹径的竹林和九溪小径后,我们知道“九溪烟树”,没担了西湖新十景的虚名。一条清幽的小路,两边是青山和茶园,高大的古树随路可见,春天的新绿嫩得让人心颤。小雨后的九溪,云雾缭绕,确有烟树的意境,沿途茶园也是烟树掩映下的茶园,高低错落,好似做过园林设计。

九溪十八涧是对这里以青湾、宏法等为代表的密集山涧水沟的统称,因沿途汇合了唐家坞等九坞之水而得名。伴随着这里的参天古木和涓涓流水,可以一直穿到龙井村或杨梅岭,太适合悠然徒步或骑行了。踩着石头铺成的路面,一边是潺潺溪水,一边是茶园飘香,满山茶树青翠欲滴,游人稀少,野趣盎然。

在九溪可以近距离接触茶园和茶农,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采茶人,她们背着茶篓来来往往。我们停下脚步,向采茶的茶农请教关于茶和采茶的各种,她们很友善地告诉我们哪些叶片可以采摘,还让我们把采下的一小把新鲜茶叶带走,说可以直接泡水,也可以放在嘴里咀嚼,那种又清香又有点苦涩的味道非常独特。

途中经过“林海亭”、“溪中溪”、“望江亭”等,九溪十八涧在“溪中溪”形成三岔路,往东沿溪而上称为九溪,可抵杨梅岭村,再经烟霞岭就到达满觉陇。这一路重峦叠嶂,可观赏五代古刹理安寺遗址。向西则称为十八涧,峰回路转,清流潺潺,大约三个小时就可以走出九溪来到龙井村的九溪入口处。从这里到龙井寺一路有许多的农家乐,又可以挑选一个有花有树的院子来品茗、吃饭,然后继续走访“问茶古道”,在茶叶博物馆里总结一下与茶有关的旅程。最后我们不能免俗地去了虎跑,因为只有虎跑的泉水才是龙井茶最完美的搭配哦!

户外探险提示

最佳季节:3月中到4月初

天数:3〜5天

交通:

九溪:一公园坐K4路终点站之江路下车。

龙井村、中国茶叶博物馆:距离西湖2.5公里,可乘坐K27路和Y3线。

住宿:

江南驿以及附近的客栈:满觉陇路,标间价格120〜180元。

推荐线路徒步:

线路一:梅家坞茶文化村—狮峰—龙井村—龙井寺

线路二:龙井—九溪十八涧—理安寺—虎跑

线路三:穿越郎当岭,天竺—龙井—五云山

推荐骑行路线:

线路一:杭州植物园—梅灵北路—梅家坞—梅灵南路—云栖竹径—九溪,全程约13公里。探寻幽静清凉,穿行九溪古道;与高风亮节共摇曳,与水涌若轮共嬉戏;骑行在幽幽林阴下,和自然贴得近些、再近些。

线路二: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路—满觉陇路—虎跑,全程约三公里。

这是杭州市最经典的爬坡路线。全程主要是上坡,途中可观赏到大片茶园,茶园中所产茶叶都是上等西湖龙井。沿途还经过断桥残雪、岳庙、曲院风荷、灵隐寺等杭州著名的景点。

推荐自助游茶文化线路:官巷口—河坊街—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御茶园

其他推荐:

·梅家坞茶文化村

茶乡特色的农家村落群,是品龙井茶、吃农家饭的好去处。

交通:Y4、K658

·龙坞茶村

龙坞茶村拥有西湖龙井茶单体面积最大的茶园,是感受茶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村落。部分农家可提供住宿,每人30~50元/天。

地点:西湖区龙坞镇上城埭村,距杭州市中心15公里。

交通:观光巴士游8线

忆江南·多少恨原文、翻译、赏析 第10篇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昨天晚上的那个梦勾起我多少亡国之恨啊!我梦见了和过去出游上苑时一样的热闹场面。车如流水,络绎不绝;马似游龙,奔腾跳跃。月光明媚,春风拂面,花儿正红。

注释

⑴忆江南:此词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又名“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⑵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⑶还似:《花间集补》中作“还是”。上苑: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⑷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⑸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赏析

这首记梦小词,是诗文骚客常用的笔法,但这里李煜有意强调“梦魂”,有魂离此地,亲历故国之用,既是为下面的梦忆场面增添效果,也是愁恨无奈中的一种寄托,其情苦切,也略可见一斑。在梦里,作者借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游上苑”,身份如初,不再是此时的阶下之囚,“车如流水马如龙”,语言朴实、洗练,一言以蔽之,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此语原出《后汉记》,本为马皇后诏中指斥外戚奢华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别有寓意,李煜是否对自己当年的安于奢丽、偏于闲逸的生活有检讨悔恨之意,也未可知。接下来“花月正春风”一句,似乎梦已不醒,沉湎其中,但将其与开篇“多少恨”对解,则婉转曲致,寓味深长。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忆江南·春去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作,在《忆江南·春去也》体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赏析】

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引第二首词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词中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这两首词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12篇

忆江南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词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埂 【赏析】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埂钡穆宄巧倥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埂保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姑减径睢S纱手姓庖弧耙唷弊挚芍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我重温了大师为我们营造的月下荷塘的美景, 还感受了大师似淡实浓的忧愁。以前, 我读的是节选的文章, 这次读到的却是完整的篇章。人教版教材恢复了大师回忆江南采莲旧俗和引用梁元帝《采莲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出现令我耳目一新, 又让我颇为不解。新鲜的是原来文章还展示了所见美景以外的另一个欢愉热闹的想象世界;不解的是这段文字看似打破了先前文字中营造的凄迷忧伤、宁静淡雅的意境。当年所见版本的删节, 大概就是因为这段文字的突兀和不协调吧?可现在的恢复, 又是因何原因呢?这段文字究竟是先生的败笔, 还是亮点?我想答案就在大师的心里和文字间。

一、苦难的灵魂

要读懂大师的心, 首先必须了解大师当时的处境和心理。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 那时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崇尚自由与民主的朱自清深知只有再革命才能改变现状, 可是当时的残酷反动专制统治、大革命的失败加上家庭重担的拖累, 让作者苦闷彷徨、不满现状却又找不到出路。个性高洁且胸怀磊落的他决不允许自己随波逐流, 现实的不如意和理想的求而不得, 使作者陷入到苦苦的煎熬中。于是就有文章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的生活喧闹嘈杂, 只会让作者更加烦恼不安, 于是就在深夜的荷塘边寻找那片刻的宁静。除了苦闷, 作者思想也处在矛盾中, 一方面他迫切地希望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 另一方面他却无力改变黑暗的现状。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文中“我爱热闹, 也爱宁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这样矛盾的语句便不难理解了。作者心中的苦闷忧郁、渴求排遣的心绪在漫步荷塘和描绘荷塘月色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先生的苦闷缘由是什么呢?在节选的版本中, 读者是无法找到答案的, 但是完整的篇章, 先生对此做了婉曲的描绘。其内容恰恰就是“忆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

我们先在这段文字中感受一下江南采莲的情景和气氛。文章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 河畔三五风流少年与舟中少女渔歌互答,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是何等的欢畅!这样的生活让希望做个自由人的作者不禁心驰神往。可是六朝的少男少女们这无拘无束、自由欢愉的生活已是过去, 在白色恐怖弥漫、军阀混战的时代, 作者只能无奈地慨叹道:“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在彼时, 飘荡着欢歌笑语, 无数妖女媛童采莲的江南便与作者心目中的那个“民主自由的新世界”重合起来了。所以, 采莲的风流与热闹不过是作者拿来与自己眼下的凄苦孤寂作对比罢了。想象世界的美好不过是为了衬托现实的黑暗与无奈、追逐理想不得的苦闷与矛盾而已。《荷塘月色》中的“江南”就如同《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一样, 寄托了作者对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同时也是疗治心灵创痛的麻醉剂。可是麻醉剂的疗效有限,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从幻影中醒来, 终于还是明白这个理想世界只能是“惦”着。行文至此,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寻得的片刻宁静瞬间又成为了泡影, 作者再度深陷“不宁静”之中而不可自拔。所以, 恢复的内容很好地帮助读者悟出了作者的理想, 也读出了理想破灭的失望与无奈。这段文字应该说是文章主旨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 也使上下文的情绪变化更加自然合理。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 我们读到了朱先生苦闷抑郁、矛盾挣扎的灵魂。

二、匠心妙笔

这一段文字除了能让我们读懂大师的心理, 也能让我们领略到大师别具一格的匠心。就行文技巧而言, 朱自清的散文以质朴清丽见长。但这并不意味先生的散文是不经雕琢的。恰恰相反, 大巧若拙, 先生将真情藏于一番匠心中, 从而使文章有了种隽永的美, 经历时光的洗礼, 更见光华, 更动人心。

首先, 迫于时局, 作者在表达自己理想愿望的时候, 采用了曲笔的方式。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是何等的自然。再由采莲旧俗到《采莲赋》, 过渡得天衣无缝。作者心目中那个光明、自由、快乐、祥和的世界在《采莲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有人说, 朱自清干嘛不写一段自己在江南所见的采莲的景象呢?我认为, 《采莲赋》语言优美凝练, 自然不用说了, 而且其中的古韵和上文的清荷明月更加切合。并且引文是节选, 所以能激发起人们更多的遐思。《采莲赋》未选入的文字表达的是岸上少年对美丽采莲女的思慕爱恋。采莲的男女追求的是爱情, 朱先生追求的是理想。这一点在后面引用的《西洲曲》“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所以先生是借采莲男女彼此间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个人对理想信念的向往与追求。倘若把这一切变成直接抒写, 不仅国民党当局不会允以发表, 而且后来的读者也读不到这样隽永精妙的文字了。

其次, 先生利用这段文字与上下文, 巧妙地制造了实与虚的对照、忧与喜的对比和动与静的映衬, 深化了主题, 加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第一, 先说说虚实对照。虚由实生, 实仗虚行, 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开拓了文章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如若一味对描写对象进行实写, 会使作品显得拖沓、乏味;而单纯的虚写, 则会使描写对象模糊、虚化。优秀的作品, 常常把虚、实手法结合起来, 这样即使作品富于变化, 又使读者回味无穷。《荷塘月色》中对荷塘月色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 前者是自然风景, 后者是风俗人情;前者是实写, 后者是虚笔;前者是现实, 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即赏, 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所见的荷塘月色与所忆的江南采莲进行比较, 把苦闷黑暗的现实和热闹风流的六朝对比, 把孤独寂寞和自由欢悦对比, 在对比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爱憎好恶, 从而打开心灵的窗户, 让若干年后的读者能与之对话。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相互映衬, 使文章内容更丰厚, 主题更鲜明。“文似看山不喜平”。虚写的这段内容, 使行文充满起伏变化, 更具层次性, 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 从而使文章更能凸显意象的丰美和思想的深度。而且这段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 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 在其自由构筑的空间里“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第二, 作者巧妙地将悲喜相结合, 制造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作者经历了漫步时的抑郁、欣赏荷塘月色的短暂宁静和喜悦、环视荷塘周围环境的苦闷压抑、再到联想江南采莲的欢愉、最后回归现实的无奈惆怅。随着作者夜游荷塘的过程, 读者也感受到了那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而且这一幅幅画面或明或暗、或喜或悲、或静或闹, 也让我们在体会文章变化之美的同时如临其境, 深受感染。回忆当时阅读去掉忆江南部分的版本的感受:在夜赏荷塘月色获得片刻宁静和欣悦后, 情绪陡转直下, 并一直低迷消沉, 压抑与苦闷也得不到丝毫的排遣和缓解, 反而使人一度情绪低落不可自拔, 从而使荷塘月色带给人的美感和愉悦也打折扣。而有了忆江南这段文字, 不仅使文章内容得到充实, 行文富有变化, 而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色彩也更加鲜明。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在困苦中积极图破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在这里不仅仅有荷塘月色的自然美, 更有作者直面苦难、勇逐理想的精神美。所以使人读后不禁有种奋发畅快之感。虽然读到此处, 一扫之前的阴霾, 但并没有削减文章的悲情美和主题的深刻性。一如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这段文字婉曲地展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精神世界, 理想越是美好快乐, 现实越是丑恶悲苦;理想中的少男少女越是自由浪漫, 现实中的自己越是压抑无望。正是悲喜间强烈的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煎熬的知识分子。

第三, 回忆中的江南采莲的情景是鲜活生动的, 是热闹欢快的, 又与之前荷塘月色的宁静安详互为映衬, 使得欣赏荷塘月色获得的美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加强。荷塘月色固然圣洁幽雅, 但是却太静太清, 缺乏生气, 而且缺乏变化的景象, 给人带来的享受也很有限。也正因如此, 作者的情绪才会再度低沉下来, 那好不容易得来的片刻宁静也在瞬间烟消云散。好在作者是个审美高手, 既然现实不尽如人意, 不如去想象世界寻找完美。月下的荷塘是暗淡的, 寂静的;江南采莲的景象却是明媚的, 热闹的。作者心中的那份遗憾在想象世界中得到了弥补。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幅淡雅的水墨风景画, 那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是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电视风情片, 所展示的美景是赏不尽也说不完的。这样的荷塘不仅让作者心驰, 也让读者神往不已。

忆江南蓑衣 第14篇

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对话。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融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陪酒女郎、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 第15篇

忆江南(三首其三)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忆江南原文范文05-25

忆江南赏析范文05-25

忆江南全文范文05-25

忆江南歌曲范文05-25

忆江南教案范文05-25

忆江南3首范文05-21

忆江南二首教案范文06-29

忆江南教案设计范文06-29

忆江南散文阅读答案11-19

忆江南三首范文05-25

上一篇:运输合同 :货物运输合同下一篇: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