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

2024-05-28

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精选4篇)

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 第1篇

历史常识

1、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是各典籍之共识。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九州”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九州”是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相传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几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九州的划分情况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3、“国家”一词是怎么来的

中国古代典籍把“天子”统治的地域称做天下,诸侯统治的领地称为国,卿大夫统治的采邑称做家,“国家”是天下、邦国、家室的总称。《孟子 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把皇帝统治的范围通称为国家。有时,皇帝也被直接称为国家,《晋书 陶侃传》:“侃厉色日:‘国家年小,不出胸怀。”这里的“国家”指的就是东晋的成帝。

4、“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典故是怎么来的

关羽生活在公元200年左右。关羽年轻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叫做刘备的人,两人很合得来。于是关羽便拜年长的刘备为大哥。不久,刘备拉起了一支队伍,想建立汉朝;自然,关羽成了刘备的大将。当时,想夺取天下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操。有一天,曹操和刘备为了争夺地盘,各带自己的军队,厮杀起来。刘备兵少力弱,被曹操杀得落荒而逃。关羽孤军奋战,毫不害怕。曹操很喜欢关羽的神勇,便命人前去劝降。起初,关羽誓死不降。后来,那劝降的人说:“你身边还有刘备的夫人,你死了,刘备的夫人也活不了,你怎么对得起你大哥刘备呢?”关羽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说:“我可以暂时投降曹操。但是,一旦我得知了大哥刘备的消息,曹操必须放我走。”曹操一心想让关羽为自己出力,听说他肯投降,自然满口答应了。就这样,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夫人。在曹操的军营中住了下来。可是,关羽虽然身在曹营,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刘备,他还不时派人四处打听刘备的下落。为了让关羽忘掉刘备,曹操给关羽送了许多珠宝,可关羽根本不动心。一天,曹操又送了一匹骏马给关羽。关羽立即连连向曹操致谢。曹操很纳闷地问: “我送你许多东西你也没谢过我,为什么送了骏马,你却这样谢我呢?”关羽说:“有了骏马,得知我大哥在哪里后,我就能更快地赶到他身边了”后来,关羽听到刘备的消息后,立刻离开了曹营,赶回了刘备营(汉营)中。这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来历。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身在此处。而心思却在别处”,即心神不专一。

5、为什么西施不姓西,孟姜女不姓孟?

西施和孟姜女都是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和战国以前中国人姓氏的习惯有关。原来战国以前,中国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姓和氏。一个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可以因时、因地、因官爵而改变。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称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这个名字是排行的称谓,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小称“季”。孟姜就是“大姜”。按现代的习惯称呼就是“姜大姑娘”。西施也不姓西,而姓施。有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说的是苎萝村的东半村和西半村各有一个姑娘。东半村的叫“东施”,西半村的叫“西施”。西施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6、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罪臣?

庆父: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兄。他惯于挑拨离间,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赵高:秦朝宦官,原是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遗诏,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却被子婴诛杀。

来俊臣:唐朝武则天当政时的酷吏,因告密受宠,历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他营私枉法,大兴刑狱,被他灭族者不下千余家。后因得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而被处死。

李林甫:唐朝权臣,唐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封晋国公。他为争宠固权,处处讨玄宗欢心。此人嘴甜心毒,有“口蜜腹剑”之称,在任19年中干尽坏事,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秦桧:北宋末年历任御史中丞等职。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掳至北方,不久遣归,充当内奸,并骗得高宗信任。他结党专权,陷害忠良,力主投降,为世人所唾弃。

严嵩:明朝大臣,嘉靖时任吏部尚书,官至内阁首辅。以其子严世蕃等为爪牙,操纵国事,杀害忠良,贪赃枉法。在任时,朝廷60%的军饷被他侵吞。

魏忠贤:明朝宦官,万历当政时入宫。1620年,熹宗即位,他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并兼管东厂。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自称“九千岁”,手下有王虎、王彪等爪牙。崇祯即位后被罢职,遣置凤阳,途中自缢而死。

和珅:因逢迎献媚,为乾隆皇帝所宠,被升任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死后,嘉庆宣布他20条罪状并责其自杀。被抄家后,其家产等于朝廷10年的收入,所以民间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7、中国历史上的“六圣”

我国历史上,从西汉到盛唐出现过“史圣”“草圣”“医圣”“书圣”“画圣”和“诗圣”。被后人称为“六圣”。

史圣: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史,20岁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览广闻,历尽艰辛,终于著成不朽的历史名著《史记》。

草圣:汉朝末年三国初年张芝擅章草(旧隶的草体),据说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时人称之为“草圣”。

医圣: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家必读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画圣:盛唐时人吴道子擅长佛道画,所画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他在寺观图画壁300多间,画中人物奇形异状,无一相同,被时人称为“画圣”。

诗圣:和吴道子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诗“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一生写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8、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六座城市。

西安公元前2世纪,西周首先在这里建都,称镐京。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于此,取名长安。以后,魏晋南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两代均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多年,曾经是古代东方最著名的大都市。

洛阳最早为西周的东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成为东周的都城。以后,战国时期改称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先后在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阳的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洛阳先后有九个王朝建都,素称“九朝故都”,也历时一千多年。

开封最早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称为汴州。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着,后晋、后汉、后周均相继在这里建都,同时改称东京,又称开封府。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开封。北宋历经九帝,盛极一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开封的繁华景象。

杭州五代十国时吴国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称为临安。这里山水秀丽,又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成为闻名天下的美丽都市。

南京最初为三国时期的东吴都城,称为建业。不久是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国都,称为建康。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称为金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称为应天。太平天国洪秀全也在这里建都,称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故有“虎踞龙盘”之称。

北京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城。辽代改称燕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于此,称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称为大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改北平为北京。清室入关以后建都北京。北京作为“五代帝都”,历时达七八百年之久,由于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个封建王朝元、明、清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北京保留着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还保存着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9、何为春秋五霸?何为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战国时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为界线,前段为春秋,因孔子曾编订《春秋》一书而得名;后段为战国,因当时七个较强大的诸侯国相互混战而得名。

春秋时,王室衰弱,诸侯势力崛起,同时中原诸国又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威胁。于是各大国在“尊王攘夷”口号下,争当霸主。春秋300年间出现了所谓“五霸”。关于“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通常认为是后者,因为宋襄公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霸主,而秦穆公势力也未曾影响至中原。

战国时期,原来的晋国被三个大臣瓜分为韩、赵、魏三国,齐国政权被田氏取代,东北的燕国逐渐强大,再加上南方的秦、楚两国,构成了七雄角逐的场面。所谓“战国七雄”即是指战国时期七个势力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

25、“吃醋”的典故出自何处?

李世民即位以后,为了犒赏身边大臣房玄龄帮他夺取王位、统一天下的大功,封房玄龄为梁公。位居宰相之首,并准备送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会反对此事,便婉言谢绝了。李世民问明原因,就让皇后专门去房府劝说房夫人,谁知房夫人不给皇后面子,将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听说房夫人是如此态度,心中有些不快,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李世民派人送了一壶酒向房夫人传话:如果再不同意就让她服毒酒自杀,房夫人听罢,毫无惧色,端起毒酒一饮而尽。结果,房夫人并没有死,因为壶里装的不是毒酒而是醋。房夫人的刚烈表现,一时被传为佳话。久而久之,“吃醋”便成了男女间“嫉妒心”的代名词。

36、中国皇帝有几种自称?各是什么意思

予小子,又称余小子。一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谦称,先秦使用较为普遍,秦汉以后偶尔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丧期间的自称。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日:‘臣某候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朕,古人自称之词,本来不分贵贱都可使用。秦王赢政建号皇帝后,朕就被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有时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或是内禅的太上皇亦可自称为朕。

40、宫殿庙宇为什么多是红墙黄瓦

无论是帝王的住所,还是佛门净地,其建筑大多是红墙黄瓦。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认为,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一律不得擅用,而亲王、郡王等贵族的住宅只能用绿色盖顶。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是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幸福和富贵。在周代,宫殿建筑上普遍采用了红色,并一直流传下来。这是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因此,其宫殿建筑大多采用红砖黄瓦。

寺庙代表佛国世界,也属于尊贵之列,所以它在建筑式样上多采用宫殿的式样,在用色上其围墙也多用红色或红黄色。

44、清宫四大奇案: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她是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是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多尔衮为第九子。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光彩也不太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清末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

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去“叔”改称“皇父”的记载,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还不能忘记另一个事实:满洲人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惯,如弟娶兄嫂,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残余,延续人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故太后下嫁这件事可以相信确有其事。

45、清宫四大奇案: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人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封为贵妃。谁知董氏人宫之后,竟以不寿而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人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

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削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清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人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碉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为僧的说法。就不可信了。

再说一句,皇贵妃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是旗人之女,见于明文记载,与冒辟疆侍姬汉人之女董小宛,全不相干。殊不知,董鄂一字,是地名,系满语的音译,为满洲八大姓氏之一。此与姓董的汉人风马牛不相及。

46、清宫四大奇案: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稹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被刺而死的,这一说法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锺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当时汉人大为不平,激起为父兄复仇的热潮。传说吕留良有一幸存孙女,名叫吕四娘,剑术极精,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是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有关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节,至少在正史里,没有这类记载。即使鄂仓皇上朝确有其事,也并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此其二。世宗本人好佛道,“所交多剑客力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此其三。

47、清宫四大奇案: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稹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家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不是自己的男孩,而易为女孩了。陈家不敢剖自,只得隐秘其事。过后,世宗即位,大封陈氏数人。等到乾隆时,其优礼于陈氏者尤厚。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

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又有人说,高宗既自知非满人,所以在宫中经常穿汉装,等等。

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世倌等多人位极人臣,皆是事实。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不能由此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

再说清高宗喜穿汉装,也是事实。须知清朝一代,不但高宗喜穿汉装,其他皇帝和后妃喜欢穿汉装亦复不少。当然不能由此得出满人有汉人血统的结论来。

清代旗人生子_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是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5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来历是什么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借宿的地方。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十分着急。正在这时,恰巧一个屠夫走过来,听了他的情况,邀他到自己家里去?秀才很是感谢。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谁是雌,谁是雄?高山上的树木谁是公,谁是母?”秀才一下答不上来。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什么是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听了,恍然大悟。

秀才来到京城后,进入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目瞪口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揭榜之后,秀才被点为状元。他带着厚礼特地来到屠夫家答谢,还亲笔写了块匾送给屠夫,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此事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56、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统称庙。由于“庙”是人们最尊敬的所在。故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皇帝与大臣的对策也被褒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

哪些人死后可以人庙呢?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人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故《后汉书》梁统传附梁竦传说:竦“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日: “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我国各地的庙,都是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如关帝庙、岳庙、孔庙等。

了解了庙,也就清楚了寺庙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寺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优秀人士的。寺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对功臣的缅怀。

58、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著,今存本13篇。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撰。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时的作品,现存6卷。

《尉缭》——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l篇,今存5卷,共24篇。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5篇,今存本仅5篇。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作的。

《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共20卷,210篇。

《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时撰写,共18卷。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

59、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们前后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人们将这两首诗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65、“第一”的雅称

桂冠: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最大最重要的部分。“独占鳌头”意乃占据“第一”。

问鼎: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敢于“问鼎”者,即说明力量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指“第一”者。

领衔:“衔”,指在文件上签署的名字。“领衔”即署在众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指为首者,领头者。“夺魁”也就是“夺取第一”。

夺标:“标”指给优胜者发的奖品。“夺标”也就是夺取第一的意思。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主盟者要亲手宰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点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69、何谓八珍

山珍海味细分起来有上、中、下三种八珍。

上八珍是猩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

中八珍是鱼肚、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蟆、鱼唇、裙边;

下八珍是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73、岳父、岳母尊称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到悍。

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书中令张说做“封禅使”。把他的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至五品。当唐玄宗问起郑镒的迁升事时,郑镒支支吾吾,无言答对。在旁边站着的黄幡卓讥道:“此乃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马上让郑镒降回原职。

后来,人们知道了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是五岳之首,又改称为“岳父”。“岳母”的称呼也就随之而来了。77、倒贴“福”字的由来

农历除夕。家家户户的门上,大都贴一个“福”字,还有倒贴“福”字的。念“福到”。用贴“福”字表示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是一种民间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我国的明朝,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到民间查访。他来到一个小集镇,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漫画。他挤进人群一瞧。见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女人怀抱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脚大。朱元璋看后心中大为不悦,认为乡民在取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氏。他不露声色退出人群,将此事暗记在心。回宫之后,密旨军士前去调查:漫画由何人所作?哪些人前去围观?记下姓名住址后,对没去参与嬉笑者,就在他家门上贴一个“福”字,几天之后,军士便到没贴“福”字的百姓家中捉人。从此,人们便在除夕之时,在自己家门上贴一个“福”字,表示是皇上的安分顺民。过去,贴“福”字表示福气、福运,而现在则表示幸福和祝福的意思。81、“香港”如何得名

香港的得名,与莞香很有关系。莞香即东莞县所产之沉香。莞香销路很广,明朝时每年贸易额在数万两银以入。古时香港和九龙均属东莞管辖,所产香料质量优良,其中一种“女儿香”更被誉为“海南珍奇”。当时香港、九龙所产沉香都从香港仔海湾运往各地,所以称为香港。82、“澳门”名称的由来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怀抱,“七子之歌”唱遍全国。但“澳门”一词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这要从澳门半岛的妈阁庙说起。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妈祖”即福建话“母亲”的意思),始建于明弘治元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内供奉着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姓林名默。宋朝莆田人。传说她自幼聪颖,得老道秘传法术,能通神,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的船只,“升天”后仍屡次在海上显灵。人们感其恩德,尊为护航海神。历代王朝也多次封谥,明朝时晋封其为“天后”。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从妈阁庙附近登陆后,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以为问的是妈祖阁,便回答说“妈阁”。葡萄牙人则误以为“妈阁”是这里的地名,于是称之为MACAU,译成中文叫“澳门”。这一“历史性误会”叫出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并使澳门蒙上了殖民主义统治的印记。83、“台湾”名称由来一说

“台湾”之名,源于数百年前居住在如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他们居住的安平这个地方称为“台窝湾”。荷兰人据台以后沿用这个名称,到后来才扩大将全岛称为“台湾”。

依照西拉雅语的意思,“台窝湾”就是“滨海之地”,也可以说是“牛皮之地”,意即“弹丸之地”;“台窝湾”也就是“台湾社”。古时候荷兰人在地图上都将“一鲲身”标注为Taiowan,也就是“台窝湾”这个名称,是由平埔族的语言而来,而不是荷兰人所命名。

85、礼炮二十一响的来因

鸣礼炮二十一响作为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17一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的殖民地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它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三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后来,随着英国逐渐走下坡路,英舰也开始改为鸣二十一响礼炮,以示平等,实则是对昔日已去辉煌的无可奈何的哀叹。

礼炮二十一响是最高规格,以下按单数逐级递减直到一响,用于较低的礼仪。86、“剪彩”仪式从何而来

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公元前四百年前后,人们在船体下水时,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当时,前来观礼的人很多。为了防止群众拥向新建的船体而发生意外,组织者就在距离船体一定的地方。布绳设置了一道“防线”。当船体下水典礼就绪后。典礼主持者就用剪刀把布绳剪断,让群众进去参加典礼和观光。后来“剪彩”时用的布绳被彩带所代替,而且在新造车船出厂、道路桥梁首次通车、大型建筑物落成以及展览会开幕时,也举行“剪彩”仪式。87、奖杯的来历

公元978年3月18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举杯欲饮的时候,一位狂妄的刺客从他的背后刺进了致命的一刀„„

从此,在英国的国宴上,出现了这样的礼节:一个很大的酒杯在宾客手里依次传递,一人饮酒,其他人都起身肃立,以示对饮酒者的保护。这个大酒杯,被叫“爱杯”。后来,这种“爱杯”逐渐发展到了体育比赛中,人们开始把这种象征友谊的“爱杯”奖给体育优胜者,这就是后来体育比赛中的奖杯。88、蜜月旅行的由来

蜜月这个词。其实是古代抢婚习俗所遗留。英国古代的条顿族流行“抢婚”:丈夫为了避免抢来的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就在新婚期间带着妻子到外地过一段避居的生活。每日三餐喝蜂蜜酿成的酒。据说蜜月的说法就是自此开始的。

如果要问。为何古代的蜜月饮用的是蜂蜜酿成的酒,而不是其他的酒类呢?

因为当时英格兰无法栽培葡萄,蜂窝却随处可见,所以自古以来英国人就有饮用蜂蜜的习惯。他们取下蜂窝,从里面拿出蜂蜜,再用滚水来煮蜂窝,使蜂窝发酵而成为蜂蜜酒。而蜜月和蜂蜜酒之间,在风土习惯上也是有所关联的。89、订婚戒指的来历

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真情,他们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一种传统。90、下半旗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

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上的旗帜下降到离旗杆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此后,许多航船都采用这种致哀方式。

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致哀方式流传到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91、马拉松赛跑的起源

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在爱琴海曾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希波战争。希腊军队一万一千人,与波斯的十万大军,在希腊的西部马拉松平原上展开决战,最后波斯军队大败。为了将这一胜利消息迅速向雅典报告,于是委派善于长跑的军士菲力匹第斯跑回报捷。菲力匹第斯带着遍身血迹,以最快的速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中央广场,对着盼望的人群只喊出了一句话:“大家高兴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就倒地死去。

为了纪念这位希腊英雄,1896年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田径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运动员从马拉松出发,大体上沿着菲力匹第斯当年经过的路线,跑到雅典,全程42.195公里。此后,这个里程就作为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

92、“挂历”来由?

挂历的雏形是一种“讨债本”。那是在古罗马时代,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业务的人,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方便起见,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息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因为这种本子是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渐渐地被其他行业所借鉴。

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兴建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用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莫藻泉特意聘请设计师关蕙农设计画面,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后来。许多厂商竞相印制免费赠送“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

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93、联合国有哪三个“国都”

第一“国都”在美国纽约。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有一块7200HD平方米的“国际领土”。这就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它的主体建筑是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厦,于1951年建成。右侧是联合国会场和安全理事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的会议楼:左侧连着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馆内珍藏各类图书约10万册。联合国总部门前迎风飘扬着所有成员国的国旗。第二“国都”在瑞士的日内瓦。位于美丽的日内瓦湖西南端的罗纳河畔,包括阿里安纳公园在内,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这里建造的万国宫,全称为“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或称“联合国欧洲总部”),设有200多个联合国所属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每天几乎同时有80多个国际会议在此举行。每个会议厅都设有同声传译席,不同语言的代表,只要戴上耳机,即可选择自己所要听的语言。第三“国都”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在维也纳北郊的多瑙河畔,由7座大楼组成,主楼18层。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人同时办公。这座联合国城是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决定建立的“联合国会议城市”,奥地利政府经过6年的精心施工,于1979年建成,并以每年每平方米l奥地利先令(约合人民币0.1元)的租金租给联合国使用,租期为99年。

94、联合国的语言是怎样翻译的

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只有6种,按英文字母顺序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6种语言同等有效,代表们发言时可以任意选用其中一种。秘书处日常使用的工作语言,则有英文和法文两种。

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代表们的发言都要在现场用阿、中、英、法、俄、西6种语言“同声传译”。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6种文字印出,因而每次正式会议都必须安排6种语言的翻译,不得有任何疏漏。

为了完成繁重的翻译任务,联合国秘书处有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由会议事务部管辖。口译和笔译分开,两者加起来有470多人。分别由该部下属的口译与会议司和翻译司负责。

“联大”会堂和各个会议厅都配有同声传译。每个语种,都有一个称之为“箱子”的同声传译工作室。6种语言共有6个“箱子”。开会时。每个“箱子”里通常坐着3位译员,每位译员头上都戴着耳机倾听发言,轮流对着话筒翻译。会场内。每个座位上都装有6种同声传译机,代表们可以按旋钮选择自己想听的语言。95、你知道联合国“国徽”的含义吗

1945年,美国战略服务处为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设计了一枚联合国“国徽”。整个徽记是一幅以北极为中心、方位角等距离的世界地图投影平面图。地图上的陆地为淡蓝色,水域为白色,其8条经线延伸至南纬600,纬线由5个同心圆表示。图案由两根交叉的金色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象征世界和平。“国徽”上还有联合国的名称缩写“U.N”。

橄榄枝的含义是象征和平。为什么用橄榄枝象征和平呢?这里面有着一个“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一天,上帝发觉人类的道德意识越来越糟,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十分生气,于是决定用洪水把人类全部吞没。但是,世界上总不能没有生物存在吧,于是上帝就派出许多使者到四面八方仔细查访,最后了解到有一对叫诺亚的夫妇道德良好,结果上帝把生存的权利赐给了他俩。上帝令人通知诺亚夫妇,准备一只方形大木船,备足干粮和饮水,并挑选各种动物一起载到船上。洪水来时,世界上的生物都未能逃脱这场灾难,只有诺亚的方舟仍旧在水上漂流。过了很长时间,洪水渐渐消退,远处出现了高山、岛屿、陆地。诺亚夫妇很高兴,就将船上的一对鸽子放飞,给它们以自由。不久,鸽子飞回来了,并衔着一根翠绿色的橄榄枝,意味着大地恢复了生机,一切都归于和平。99、常见英文缩写

KTV包房中的卡拉OK。

MTV音乐电视。

PTV诗歌机器人电视。STV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HKTV高解像电视系统。卡拉OK(伴唱音乐)是kara—oke的译音,意思是“无人乐队”。

CT医学用计算机分析成像装置。

ICT工业用计算机分析成像装置。INS高级信息通信系统。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DI电子数据交换。C3I指挥、控制、通信、情报。通常称为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FA工厂自动化。

0A办公室自动化。

IA产业自动化。

CI企业形象标识。

CD激光唱盘。

LD激光视盘。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FUN健身、和谐与营养。

WT世界贸易组织。WIP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100、世界十大语言?

全世界讲汉语的有十二亿人;讲英语的约二亿五千八百万人;再其次则为法语,使用人数约二亿三千三百万人:以下则为西班牙语,二亿一千三百万人:北印度语,二亿几百万人:阿拉伯语,一亿二千五百万人;葡萄牙语,一亿二千四百万人;孟加拉语,一亿二千三百万人;德语,一亿二千万人;日语,一亿一千万人。

不过,英语流行最广泛而又普遍。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另有三亿五千万人,都能懂得英语。

其次则为法文,凡是外交、艺术或优美一些的文字,都得请教它。102、美国为何叫“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和象征。其来源传说不一。最普通的一种说法是:1812年英美战争时,美国的军事供应品的箱子上都印着U.S.(“United State”的缩写)的字样。当时美国特罗城有一个专门检查政府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他的亲友平日都叫他“山姆大叔”。由于“山姆(Sam)”和“大叔(Llnele)”两个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也是U和S,因此特罗城的人便开玩笑说这些军用品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后来传开了,“山姆大叔”就成了美国的绰号。

有的说“山姆大叔”不是检查官。而是特罗伊城的一位年长的肉食业加工厂主。他勤勉、乐观,为人忠厚,人们平日里都称他“山姆大叔”。战争期间,他的T厂签订了一份为美军生产桶装肉类的合同。他所有产品的木桶上都印有U.S.的字样,同“山姆大叔”第一个英文字偶合,于是就当成笑话传开了。

1830:以后,山姆大叔成了漫画的题材。在画家们的笔下,他蓄着山羊胡子,头戴大礼帽,身穿条纹裤子和外套(美国星条旗的图案),变成了一个身材修长、笑容可掬的老头,以美国的形象到处出现。山姆大叔勤勉、开朗的性格和爱国热忱表现了美国人民的天性和精神,所以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喜爱。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议案。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103、“十字架”的含义是什么

十字架起源于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的一种酷刑。这种酷刑,即把罪犯钉死或挂死在十字形的木架上,是波斯、塞琉古、犹太、迦太基、罗马等国的一种极刑。

公元32年,驻在今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巡抚彼拉多下令以此刑处死耶稣。耶稣死后,他的门人宣传他是为救世人而死,说他已升天,就这样创出了基督教。十字架集中体现了基督教的主要教义,自然成了它的标志。4世纪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宣布废止十字架的死刑,从此,十字架仅仅是宗教标志了。

作为标志,十字架的形式也有许多变化。十字架最常见的形式有立柱下垂部分较长的拉丁十字架、正十字架的希腊十字架、侧置形如×的圣安德烈十字架、四臂向左曲折而成的特殊十字架等等。

后来十字架成为中立、人道主义的标志而为医疗事业所采用。1815年,法国和撒丁联军在意大利与奥地利军队激战,双方死伤惨重。瑞士人道主义者杜南目睹惨状,提出成立中立的战地救护组织。经他努力,日内瓦伤兵救护委员会于1863年成立,次年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开会,签订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把红地白字的瑞士国旗改成白地红十字的新旗帜,作为自己的标志。1880年它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那个公约称为万国红十字公约。

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 第2篇

考情动态综述

从一个考生对人文、历史常识掌握程度如何,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基本功及文学素养如何,这些也是考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在考试当中常会有人文常识的知识点出现,表现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考试当中的人文常识主要涵盖了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以及文化常识等,内容十分丰富。中国古代史考点精讲与真题拓展 中国历史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二)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秦驻时期是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力口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二)两汉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的强盛局面。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加强中央集权,减轻农民负担。经过多年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人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南方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三、隋唐(581年至907年)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重要发展,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封建王朝。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时开凿了古代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隋速亡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唐朝的社会发展,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则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二)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出现繁荣。(三)辉煌灿烂的文化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天文、历法方面,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并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四、五代、辽、宋、夏、金(907年至1271年)这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各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一)政治状况

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此后在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更迭为唐、晋、汉、周,与此同时,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并立的有10个汉族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在此期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后,在20多年中,消灭了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对统一。中国境内辽、宋、西夏鼎立女真兴起后,先后灭辽和北宋,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

(二)经济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南北经济都有了较大进步,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三)少数民族政权与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并立,其间有战有和。少数民族统治的边疆地区,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在与中原封建王朝的和战中,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本地区的发展和交流。在和平时期,通过榷场等形式,加强了双方经济的交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五、元、明、前清(鸦片战争以前,1271至1840年)这是我国古代再度形成大一统局面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一)政治状况 元、明、前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再度形成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元、明、清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其间三朝虽都有过强盛阶段,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总趋势,这种衰变表现在政治、经济、阶级矛盾、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诸方面。(二)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活跃,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明中期以后,随着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棉纺织业兴起,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行使了国家管理。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版图,元政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元朝在云南等周边地区设行省,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清时,我国政府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四)对外关系

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元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主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和朝鲜、日本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元朝和欧洲、非洲经济文化交往空前繁盛。《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富庶的描述,成为新航路开辟的诱因之一。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上与隋唐宋元相比,失去了主动性。由于实行闭关政策,封建统治者对已勃兴的西方资本主义不了解,中西发展有了差距,中国处境日益被动。(五)文化成就

这.一历史时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仍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出现了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还有明后期徐光启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以及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元朝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画有“神品”美誉。江南画坛出现了以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为代表的“吴派”。清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是“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的兰竹图尤为有名。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总的来说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兴盛,科技由发展而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 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一、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战争时期。(一)鸦片战争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围绕着疯狂的殖民扩张要求和落后的闭关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最终以鸦片问题为矛盾的爆发点,引发了鸦片战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封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二、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派别都做出了反应,但除了洋务运动受到朝廷的支持,取得了实际的一些成效之外,其他变法、运动多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发展,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统治阶级内部也再现了分化。

三、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20世纪初至1919年前)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 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西文化碰撞和新旧文化并存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主与共和成为当时两大思潮,中国的近代化加快。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四、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 命的失败(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开始和国民大革 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从南昌起义到七七事变(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 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自1931年后,随着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六、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1937年至1945年)这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矛盾虽存在,但一直居于矛盾的次要地位。“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亡到振兴的转折点。

七、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5年9月至1949年1o月)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发展历史,是中国进人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按照历史发展,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

第三阶段,从196 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至1976年“文化大革 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时期。

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义时期的历史。

按照历史发展,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 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 9 5 6年1 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二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

第三阶段,从1 9 6 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至1 9 7 6年“文化大革 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时期。

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 第3篇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 第4篇

一、关于抽象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讲授抽象历史概念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抽象历史概念的“跨度性”。

一般历史概念具有“一度性” (2) 的特点, 即这一概念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 如世袭制、禅让制等。然而, 像“封建社会”、“政权”这样的抽象概念, 往往会跨越历史发展的好几个时期, 其是在历史“量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 导致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把这个抽象概念讲清楚, 教师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最后效果或许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般历史概念归入重点内容的范畴, 而将抽象概念归入教学难点的范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一般历史概念放在第一位。

2. 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性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能逐步地分出逐次的特征, 但对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则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3) 。在对待抽象概念的学习上, 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由于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成熟,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等原因, 无形中更增加了对抽象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可控性。

3. 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教育成效最终都要归结于考试成绩的好与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课标规定的、对大纲要求的着重讲, 对生僻的难懂的略讲或不讲的现象。再加之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中考又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的, 这就削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抽象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存在这样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比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氏族”一词, 用其对“部落”进行解释:“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 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在第3课《华夏之祖》中出现了“奴隶社会”一词, 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出现了现在不大常用的“平民”一词;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和之后出现的“封建国家”等概念。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出现了“政权”和“割据政权”等概念, 还有如“社会生产力”和“军阀”, 等等。单单七年级上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抽象概念, 鉴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到底讲还是不讲呢?

历史是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新课程之一, 对于新开设的历史学科, 他们总是充满好奇, 而且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迎合学生的学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很重, 凡事都好问, 常常提出种种天真但又不失哲理的问题” (4)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改变原先对这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成熟的看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在初步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基础, 学会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重要的概念的做法, 而忽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加深对历史中的抽象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 应该大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以满足他们渴求新知识、渴求挑战的欲望。另外, 初中历史是跨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 如果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 那么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可以对初中历史的抽象概念进行同化, 将此作为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高度抽象性概念的契机, 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方法、思维方面的突破。

其次,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离不开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彻底了解该学科以致能够轻易地超出教科书, 这是对中学教师的高度要求” (5) 。对于历史学科,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概念的掌握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学科结构的把握, 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实现识记的目标, 而很难总结历史规律呢?那是因为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遇到了难以描述的抽象的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解决不了只好绕道走, 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概念时, 如果不清楚这几种社会形态的特征, 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得出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形态过渡, 再进入到“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也无法得出这一切的演变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无法得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同样, “政权”、“国家”、“阶级”、“私有制”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再次, 历史抽象概念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从各个对象中抽取出某一属性作为独立的思考对象” (6) 。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依存性的特点。由于抽象概念不是形象的, 是不可感知的, 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就给学生在探求抽象的历史概念过程中留有广阔的余地,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空间更开放, 抽象思维的这一“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知识,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另外, 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具有“依存性”的特点。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说清楚, 它需要借助其他历史概念理解。比如要了解“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 必须联系“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等概念,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进行演变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 同时在间接地接受其他抽象概念, 而且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生产力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 抽象历史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7) , 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M.斯尼曼和S.罗斯曼曾在1987年对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过专门的调查, 他们发现在这些专家中尽管关于智力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其中的一点就是“关于处理抽象东西 (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8) 。也就是说, 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处理抽象的概念有关, 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果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接受抽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 向他们“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 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9) 。

总之, 当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很有向学生讲授抽象的历史概念的必要, 这在帮助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他们重新看待历史的习惯,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在其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思维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林.历史概念再认识, 历史教学, 1996 (10) .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222.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历史常识(删减版)】相关文章:

常识中国历史范文05-28

中国历史常识范文06-11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08-14

中国历史基本常识08-14

中国历史常识总表08-14

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11-27

中国历史05-30

现代中国历史06-01

中国历史人物06-09

中国历史论文提纲08-14

上一篇:全国卷一 作文范文下一篇:礼到人心暖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