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17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精选8篇)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文/周 Z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学期早已结束,放假那天从学校运回家的书,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依旧散乱地堆放在书房的地板上。休息两天之后重回书房,看着一地的狼藉,心想,应该为它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了。

我打开书橱,见到的又是一番零乱――那些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科目的书籍随意地穿插在一起,各色各样的杂志、大大小小的书籍如宝塔一般叠放在一起,稍稍一碰便有可能翻倒在地。偌大的一个书橱早已被塞得满满当当,要想再放进几十本课本与练习那是绝对没有空间的。

我把原本杂乱的书本取下,再排放整齐,却依然发现没有腾出太多的空间。看着书橱里那些已伴随我多年的老朋友,再看着地板上那些结识不久无家可归的新朋友,我真的束手无策了。我端详着书架,看见那陪伴我整个童年的《西游记》,看见那被我翻得有些破损的《唐诗三百首》,看见那些帮助打发掉无数孤独时光的杂志,看见那一本本见证我长大的书籍……我真的.不知何去何从。

妈妈拿来了一只纸箱,说:“没用的书就放这里吧。”我抱怨道:“哪有没用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书一旦被放入纸箱,再次拿出的机会就几乎为零了。看着那一个个熟悉无比的朋友,终究是没有勇气,也舍不得将它们判处死刑。妈妈继续说: “这些书很多都是你小时候看过的,看这上面的灰尘你很久没翻过了。书既然已经看过了,又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放在这儿呢?舍弃这些旧书,你才有地方放新书呀。”说完,她就动手帮我挑拣起来。

听着她说的话,看着她的举动,我默然无语了――那些曾经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给我带来无限的知识和乐趣的书籍,最终只能落得被塞入纸箱永久封存的命运吗?可若非如此又能怎样?我们能将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东西永远留在身边吗?看着那些旧书一本本撤下被换上新的,看着零乱的书橱变得整洁,看着逼仄的空间在一点点地变大……突然之间,我仿佛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那些旧书既然早已烂熟于心,既然对现在的自己已无太大的意义,为什么不能舍弃呢?

看着身边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物件,好多都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我们却总是不忍心舍弃,于是它们便占用了我们本已不多的空间,而带来的作用只是虚无。

不仅如此,我们心灵的空间里又有多少这样的“鸡肋”?那些曾经的繁华或是沧桑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很多人却依然仔细地存留着,甚至让它时时牵扯着我们纷繁的思绪和精力。既然如此,那么何不将其舍弃,收拾出一个美好而洁净的当下,迎接一个崭新而美好的明天呢?

舍弃,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2篇

荷兰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郁金香盛开的时候,便会举行盛大的郁金香品种比赛。小镇上的珍妮年年拔得头筹,但她总会把优质的郁金香球茎分给镇上的其他居民。人们不理解她为什么不将球茎卖掉赚取高额利润,她每每回答说:“将好的球茎分给其他人,镇上的郁金香品种将会是一样好。如此一来,当蜜蜂传播花粉时,就会携带优质的花粉,而不是劣质的花粉,我的郁金香品质会越来越好。将球茎卖掉,固然能赚钱,但利益却不是长远的啊!”

确实,若是珍妮抓住眼前的利益不放,那么她的利益将是短暂的,但是她做出了舍弃,而舍弃的结果便是她获得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若是一直只看眼前,不计未来的发展去追求,图一劳永逸之便,无异于杀鸡取卵,招致相反的结果。

美国的一个国家公园里,有一种十分美丽的白鹿,那里的人们十分爱护它们,但是公园内还存在着白鹿的天敌——狼。为了保护白鹿,人们开始组织一场又一场的猎狼行动。经过一次次的捕杀,公园中再无一只狼的存在。没有狼的压制,白鹿的数量迅速扩大,公园已经不能够给白鹿提供足够的食物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白鹿的数量开始锐减,以至于数量比不猎杀狼之前还要少。那时,人们才意识到,物竞天择,狼对白鹿的猎杀也是对生态的一种保护。

人们正是因为太过于迂腐,没看到事物的本质,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就妄下结论,一味地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行为,以至于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他们没有做出合理的舍弃,若是他们舍弃了那些被吃掉的鹿,公园里的生物链依旧稳定,白鹿群依旧稳定地繁衍生息。

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归顺。他知道,做出合理的舍弃,使蜀国增添了一员大将。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要认清事情的本质,做出适度的舍弃,才能使事物的利益最大化。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3篇

仁爱英语以话题为主线进行编写。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都离不开单元话题的复习。在传统的单元话题复习过程中, 存在着满堂灌、快讲一遍课本等做法, 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且事倍功半。《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英语课堂教学应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维目标,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 单元话题复习过程中不能偏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 加强预习指导, 编制预习导纲。

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 只有预习充分, 才能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预习很难坚持, 原因是多样的, 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和内容上存在误区, 只是布置诸如“预习Topic 1 Section A“或者“预习Topic1的单词”的作业, 内容泛化, 没有具体的指标。如何更好地预习, 编制预习导纲是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预习可以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安排在前一天或课前几分钟。

(二) 注重互动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面。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生生互动最常见的是操练对话、角色扮演。在理解语言点、语法等教学环节, 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实现兵教兵的结果。师生互动的环节通常是在生生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处教师进行精解、启发、点拨。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互动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 还要通过让学生复述、评价,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 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三) 重视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矫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争取堂堂清。通过精选、编制检测题, 进行当堂限时检测, 并及时反馈矫正。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话题复习环节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我们探索出单元话题的复习步骤, 即课前预习→激情导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提升→教师精讲→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布置作业九个步骤。下面以复习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1 Topic 1“I am going to playbasketball”为例, 说明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四、结语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4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舍弃的话题作文 第5篇

如果你以前问我舍弃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舍弃就是把一样东西扔掉。可是上了今天的一堂课后,我对舍弃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一个叫丹恩的小男孩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大脚趾变得乌青乌青的,于是他立即忍痛割下脚趾,并迅速跑下山去医治,这才保住了性命。我想说:“舍弃是一种智慧。”

有两个瑞士人一起去登山,结果前面那个叫萨特的人脚下一滑,坠下山谷。正好他的脚死死地抵住了一块石棱,才没有掉下去,但是上面那个瑞士人无论怎样用力拉,还是无济于事,就这样过去了一天一夜。萨特毅然割断了绳索,大喊一声:“朋友,祝你好运。”就坠下了山谷。我想说:“舍弃是一种牺牲。”

在的奥运会上,刘翔退出了比赛,给世界留下了遗憾。此时此刻,刘翔的内心一定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很想去参加比赛,开始如果去了,那他可能非但没获得名次,反而会丢人。并且他的脚伤也会加重。所以他放弃了,这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战时期的不列颠空战,是一场著名的战役。英军胜利了,是因为他们懂得舍弃。当德军追来了,英军丢掉了2辆卡车,2400多门大炮和数不清的枪,这些东西足足可以装备30多个整编装甲师。事实证明,他们的舍弃是对的,如果不丢,那么他们那时可能已经被抓住了。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6篇

放假,我再次回到这座海边小城,乘9路车。一路晃荡,去了海边。

在细腻温润的沙子上行走。不急,不慢,在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

我去到的时候天微亮,太阳未高过海平面,我眯着眼,看着海水与太阳相接的地方,白得刺目。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白得刺目,像当年君君家里50w的白炽灯。

小时候脾气不好,与小区四处的女孩合不来。

君君极好的性子,对我施予旁人无异的笑容。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会一直这样。

却忘了,这个世界连孩子也要扭曲。

我与君君还有君君的朋友,小区里另二个女孩子在沙滩上玩。君君从家里带了四个娃娃,三个是一个系列的,挺好看的,剩下一个又破又旧,像一个孤零零的弃子。

我不好意思要那三个,于是静静地等在一边。

我以为君君会像以前一样,善解人意地问我:“你玩这个吧,这个最好看。”

&nb

sp;谁知,但当另一个女生递给我那个像弃子一样的娃娃的时候说:“这个给你玩,蛮像你的。”时,她也附和在一旁笑。

尖酸刻薄,丑陋不堪。

我的心里第一次出现阴暗面,开始蔓延。

太远了,这终究不是我的世界。

她们的世界总一派安宁。

我的,是满目苍夷。

你们,有谁问过我,倾听我的心意?

自私自利,嘲笑,肆意谩骂。

这个世界孤独、肮脏又残酷。

我忘了那一天的太阳有没有被遮住。我伸手接过那弃子一样的娃娃。

她眉目依旧精致安宁。只是头发被遮住并散乱不堪。

我去海边接了点水。海浪细白,海水明净。我擦去娃娃的污迹,问她们拿了橡皮,勉强理顺娃娃的头发,扎了一个马尾。

她们的眼神瞬间划过惊艳,我把娃娃递给她们,不理会也不想听她们的话,转身离开。身后浪花起伏,清脆明亮。

这个世界不善良,这个世界像个孩童喜欢恶作剧,这个世间太孤独。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7篇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龋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以舍弃为话题的作文 第8篇

毋庸置疑, 《归来》绝对是2014上半年受关注度最高的影片, 它所引发的“井喷”式的社会话题形成了热点文化事件。近几年的国内电影界, 有一批中小成本电影登上大银幕, 创造了始料不及的高票房, 并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如《失恋33天》《泰囧》《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现象电影”。作为一个新生概念, “现象电影”的内涵和外延相对混沌, 缺乏清晰的界定。广义来说, “现象电影”就是指“影片上映以后, 因各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电影现象”。这种解释意味着, 凡是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争议的影片, 都可以纳入“现象电影”范畴。但与此同时, 也有评论者对其进行了狭义界定, 认为其“特指那些引起的轰动效应与资本投入、艺术品质、制作方原先设想、以及业界专家的评价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 而且常常是无法预测、始料不及、几乎令人‘大跌眼镜’的那些电影”。

一、话题的选择:轻松与深刻并存

影迷选择影片自然受观影舆论的效应, 而扫描近几年的几部现象电影的主题及风格, 发现它们具有普遍的特质, 即时尚感、都市性、轻松表达、团圆结局。这些主题的选择和风格的体现源于一批年轻导演的上位。现象电影的导演群体年龄在30—45岁之间, 与第六代导演崇尚小众品位的“作者电影”不同, 他们回归了电影的大众文化本性, 摒弃了上一代导演都市作品中常见的沉重和灰暗, 代之以蓬勃和欣欣向荣的青春气息;他们不再涉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域, 避免直面惨淡的人生, 而是更倾向于以一种“轻构述”的话语表达演绎身边生活;他们力求拍摄更时尚的电影, 以适应新型的电影市场, 更善于与投资方积极配合, 做好营销策略, 精准瞄向目标观众群, 正视新青年一代的亚文化价值观。

比如《泰囧》, 以搞笑不断的手法表现社会底层青年梦想的达成, 为荧屏前的“屌丝”们注入了强心剂;《失恋33天》中黄小仙与男闺蜜的唇枪舌剑, 引爆了异性闺蜜这一时尚热点等等;现象电影仿佛一个造梦机器, 让观众暂时脱离开日常生活的烦忧, 进入一种被“催眠”的状态, 在电影里获得梦想的实现, 得到成功的快感。虽然片尾字幕升起时, 一切假想都化为泡影, 但观影的几百分钟里, 是身心愉悦的, 是不需要多做思考的。

而张艺谋, 毕竟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他身上有挥之不去的“黄土地”和“红高粱”精神, 再怎么去和时代接轨, 也逃不掉血脉中宏大叙事的基础因子。与近年现象电影的主题不同, 《归来》的时间语境距离当今社会较远, 选题本身也过于沉重, 即便是张艺谋已经在努力摆脱故事中的时代枷锁, 将主要脉络凝聚在亲情的融合上。可历史的荒谬、人性的扭曲、病痛的无奈让观众不得不时时游离电影之外, 频做思考。因此, 看《归来》的过程并不轻松, 费心也费脑。

二、话题的展现形式:文化引发的持续发酵

一部影片的舆论效果如果, 不仅仅从账目上得以反应, 还能从诸如文化、社会等领域得以反应。如果按照对现象电影的广义解释, 《归来》引发的热点文化“现象”, 让它成为绝对的“话题电影”“现象电影”。这部作品可以说像一把“铲子”, 深掘出埋在故纸堆和记忆中的“文革”遗存。虽然影片中, 时代只是背景, 缺乏时代深度, 但它出乎意料地调动起了人们的批判意识和反省精神。民众纷纷拿它与原著相比, 指认不足和缺憾, 并摆出各种历史事件, 拓宽认知和思辨的广度。

现象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并不完全在影院里进行。在电影上映前、观影中、观影后, 全媒介的舆论空间包围了受众的日常生活。新媒体的快速便捷和自媒体的日渐成熟, 公共话语空间被不断拓展, 知识分子无法再掌控独门话语权, 电影本身的“多重性”迎来了更多元的解读。“话题”依赖于“发酵”, 需要在对抗中激发, 它产生在充满矛盾的、真假难分的语境。《归来》用影像重现了一个历史切片, 有着“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的意味。它让观众无法再回避那段集体往事, 并由此拷问内心的良知, 询问大环境中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归来》已经超越了一个电影所应承载的娱乐功用, 是一次人文精神的回归。它不仅突破了“影院观赏行为”, 更将诸多话题抛给了社会。这种传播是呈波浪式的, 是非封闭的, 具有延续性和碎片化特征。

有的业界人士认为, “现象电影”称得上是一个贬义词, 因为其艺术品质与其票房、话题性似乎缺乏直接关系, 甚至是相悖的, 因为一些根本谈不上有艺术水准的小成本影片也能获得超高的票房和轰动效应。比如影片《泰囧》, 在叙事结构和美学呈现上几乎乏善可陈, 仅凭着“傻乐”般的搞笑就获得了惊人的高票房、高回报;《小时代》更是如此, 一方面是苍白的故事和物欲的价值观引人诟病, 一方面是不断飙高的票房神话;《天机富春山居图》更是奇迹般地利用“负口碑”将票房拉到3亿元, 因为观众很好奇这部影片究竟有多“烂”……似乎现象电影的出现在预示着:国产电影的艺术、语言、形式等电影本体在消散。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归来》打破了这种贬性说法。虽然影片只截取了原著《陆犯焉识》的最后30页改编而成, 故事格局和人物关系存在根性问题, 导致叙事张力不足, 逻辑频现漏洞。但从整体制作上来讲, 4k高清影像的使用让画面更具质感, 观众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特写, 每一个层次, 将场景、道具、氛围这些属于画面质感的东西将观众带入到时代情境中去;巩俐、陈道明入木三分的表演堪称是戏剧学院的表演课讲义, 更细腻地传递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女儿丹丹的“文革表情”有如鲜明的符号, 刻画出时代塑人的可怖与可悲。通过《归来》, 张艺谋也在回归, 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消费化美学和炫耀性美学, 力求返真归朴, 回归“良心主义”。

三、话题的类型片破局:文艺片的新境界

从电影观众的视角, 商业片相较于文艺片更受欢迎, 而相应的在舆论效应中, 观众对商业片的兴趣更甚于文艺片。但是从影片《归来》分析, 可以发现其他几部现象电影是典型的“爆米花电影”, 而《归来》虽秉承着商业电影的制作流程, 但与前者相比, 其商业味道少了一些, 代之以“文艺片”的身份。出品方乐视影业也强调, 《归来》票房已突破国产文艺片新纪录。而这恰恰在观众的舆论场形成了一个感兴趣值得探讨的领域, 并且直接了影响观众现实观影行为。

和“现象电影”类似, “文艺片”这个概念也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对“文艺片”曾有一番阐释:“文艺片在题材上缺乏明显的视听奇观性, 元素上缺乏明显的市场号召力, 制作上缺乏明显的工艺感, 风格上缺乏类型模式性, 而更主要侧重的是传达创作者对人性、社会、历史的关怀、呈现和阐释。文艺片并非没有商业性, 只是通常不以商业性最高、最终创作目标, 其商业性更多地体现为小众性或者体现为对观众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满足。”无论采用何种表现手法, 文艺片最终是要表达作者的批判意识, 对人性的拷问和对历史的反思。

很多评论者认为《归来》规避了历史流变给人带来的命运无力感, 轻慢了畸形社会对人的改造异化, 弱解了原著丰满的精神指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影片超乎影片之外的价值就在于, 很多被规避、被轻慢、被弱解的部分在公共话语空间被还原, 影片中“轻表述”的批判、反思和拷问也被逐渐放大。片中的笔墨更多着力于伦理亲情, 夫妻情、子女情是贯穿影片的轴线, 这也正是以儒家血脉滋养的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体现。以美辅德的美学追求让这部电影回归到艺术本身, 回归到艺术的“净化”本质。

参考文献

[1]周斌.《从“现象”电影看当下国产影片的创作发展和市场建构》.上海戏剧学院“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版) , 引自2013.12.12—13.

[2]陈旭光.《“现象电影”启示录》.上海戏剧学院“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引自2013.12.12—13.

上一篇:通达信大盘分析指标下一篇:财务委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