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折术后

2024-06-11

膝关节骨折术后(精选10篇)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男12例, 女8例, 年龄10岁~70岁, 平均年龄48岁。骨折部位上段7例, 中段9例, 下段4例。粉碎性骨折4例, 横形骨折14例, 多段横形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

交锁髓内钉行内固定6例 (顺钉4例, 倒打钉2例) ;解剖钢板内固定3例;加压钢板内固定10例;髁上“L”形钢板内固定1例。绝对卧床休息时间:最短1个月, 最长3个月。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最长的1年半, 最短的8个月。20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 3例并发膝关节僵直, 呈直线状, 膝关节无法活动, 膝部表面光滑, 触之如板石状。

3 病例分析

例1:患者, 男, 56岁。因坠落伤致右股骨上段横形骨折, 下段粉碎性骨折, 于2008年7月6日入院。当即行上段加压钢板及下段解剖钢板内固定, 术中出血多, 手术时间长达3 h 30 min, 术后因严重骨折采用长腿石膏托固定3个月, 拆除石膏后, 卧床休息1个月, 然后扶双拐下床活动。3个月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但膝关节呈僵直状, 无法屈曲, 经理疗、功能练习等治疗均无效, 于1年后拆除内固定并行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周围组织松解术, 术后膝关节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机 (CPM) 协助锻炼下,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例2:患者, 男, 53岁。因跌伤致右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于2009年8月6日入院。入院后行髁上“L”形钢板内固定及碎骨钢丝内固定, 术中出血多, 手术时间长达4 h.术后未行石膏固定, 嘱患者卧床休息1个半月下床扶双拐活动。术后3, 6, 9个月复查X线片, 见无骨痂生长, 故嘱患者继续卧床休息, 尽量少活动, 直至1年零4个月, 再次摄片见骨折已愈合, 但膝关节呈僵直畸形, 无法屈曲, 于术后1年半行内固定取除术及股四头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 术后膝关节在CPM机协助锻炼下完全恢复正常。

例3:患者, 女, 10岁。因从四楼坠落地上致右股骨多段横形骨折, 其中间骨段完全游离, 于2009年8月10日入院。入院后行上段加压钢板固定, 中下段行解剖钢板固定, 术中出血多, 手术时间长达3 h, 组织剥离广泛, 术后怕游离骨段坏死或骨不连行石膏固定2个月, 拆除石膏后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3个月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有大量骨痂生成, 但膝关节仍呈僵直畸形, 无法屈曲, 虽加大手法行功能练习, 但效果仍不满意, 于术后11个月行内固定取除术及股四头肌、膝关节周围组织松解术。术后膝关节在CPM机协助下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4 讨论

股骨干骨折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直是骨科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病因是[1,2]: (1) 骨折手术的部位是膝关节僵直的主要原因, 骨折越接近膝关节, 手术后膝关节僵直的机会就越多; (2) 术后关节制动时间越长, 发生膝关节僵直就越多; (3) 骨折越严重产生膝关节僵直越多; (4) 手术操作轻重也是产生膝关节僵直的原因之一; (5)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也与膝关节僵直有一定的关系。文献指出预防膝关节僵直的措施是: (1) 手术操作要轻巧, 尽量少剥离软组织, 尤其不能损伤滑囊; (2) 制动时间尽量缩短, 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3) 对高发病例采用CPM机早期功能练习。

结合临床实践, 我们将股骨干骨折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直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4.1 手术部位

本组20例, 股骨下段骨折4例, 而发生膝关节僵直3例, 说明下段骨折术后是并发膝关节僵直的高发部位。究其原因:股骨下段骨折接近膝关节部位, 术中由于剥离下段的肌肉较多, 渗血多, 同时多多少少要损伤膝关节周围的滑囊, 术后由于膝关节周围组织遭到损伤导致组织粘连, 尤其是股四头肌的粘连, 故出现了膝关节的僵直畸形。本组上段及中段骨折同样进行内固定手术均未发生膝关节僵直, 正说明骨科手术部位是膝关节僵直的重要原因。

4.2 术后关节制动

本组20例患者中, 我们根据内固定的情况, 大部分患者术后没有行石膏托固定, 卧床休息时间为4周~5周, 但严重粉碎性骨折我们采取术后石膏托固定, 本组并发膝关节僵直的患者均制动时间较长, 为3个月。我们认为制动时间越长, 发生膝关节僵直的机会就越多。由于长期制动的关节组织细胞活性会明显下降, 故组织易产生僵化[3], 因此术后关节制动是产生膝关节僵直的又一原因。

4.3 手术操作的轻与重

20例股骨干骨折中手术操作时间最长的正是发生膝关节僵直的3例, 手术时间均为3 h~4 h.由于骨折严重, 操作相对比较困难, 如本组1例患者, 由于右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严重, 为了使碎骨片准确复位, 使手术操作难度大大增加, 延长了手术时间, 导致渗血极多, 给患者带来的副损伤也相应增加, 致使本例患者出现了膝关节僵直。另1例同是股骨下段横形骨折患者, 因骨折复位简单易行, 手术时间仅为1 h, 渗血较少, 组织剥离少, 而骨折愈合快, 膝关节未发生僵直。

4.4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本组20例中上段骨折一般采取交锁髓内钉固定 (顺钉) , 中段采取加压钢板固定及交锁钉固定, 下段采取解剖钢板或交锁髓内钉倒打钉固定。本组4例下段骨折患者, 发生膝关节僵直的3例均采取了钢板固定, 而另外1例采取了交锁髓内钉倒打钉固定。由于此例采取倒打钉固定, 大腿下段组织剥离少, 出血少, 手术操作简单, 骨折愈合良好, 未发生膝关节僵直。我们认为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也是膝关节僵直的产生原因之一。

4.5 骨折的严重性

本组20例股骨干骨折并发的3例膝关节僵直都是最严重的骨折, 其中2例是多段粉碎性骨折, 1例是下段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复杂, 手术中剥离组织多、出血多、骨块固定困难, 故软组织损伤较大, 加之是严重骨折, 术后制动时间较长, 故引起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以致产生膝关节僵直。所以, 骨折的严重程度也是发生原因之一。

总之, 股骨干骨折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直是一种常见病, 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 有效降低膝关节僵直的发病率。通过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以下措施是防止膝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4]: (1) 正确选择手术切口, 尽力做到手术操作轻巧, 不能粗鲁, 尽量少剥离软组织, 尤其不能损伤膝关节周围滑囊。 (2) 手术中尽量做到少出血, 能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者, 尽量使用止血带。 (3) 在选择内固定材料时, 要根据具体伤情正确选择对膝关节功能无影响的材料。 (4) 制动时间尽量要短, 早期行膝关节功能练习。 (5) 对高发病例预防性使用CPM机协助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近2年来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伸直位僵硬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从手术部位、手术材料、术后关节制动时间等方面来分析。结果 20例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发生膝关节僵直3例, 发病率达15%.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手术部位、术后关节制动、手术操作的轻重度、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及骨折的严重程度。结论 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由多种因素导致, 妥善处理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有效功能锻炼可防止膝关节僵硬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手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僵硬,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刘树清.骨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81-82.

[2]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25.

[3]肖东浩, 钟辉华, 陈灼.34例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29 (2) :383-384.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及术后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纯钛金属板和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理,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半年后,有99例(99.0%)患者已恢复正常,1例(1.0%)患者能够正常活动,但仍会有酸胀不适之感。100例患者对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均持满意态度,满意率达100.0%。结论:临床上进行踝关节骨折治疗时,采用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水平,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67-01

踝關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比较普遍的关节内骨折,在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精确的解剖复位和脑库内固定,以保证患者的关节能够尽早活动,并促进其关节软骨的恢复。踝关节骨折的发生原因有:行路。骑车、运动不慎或者车祸等。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加,各种类型车辆的增多,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1],其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本文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探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及术后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取得的结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6.8±11.4)岁;100例患者中,左侧踝关节受伤有52例,右侧踝关节受伤有48例。按照Danis-Webei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类,可知A型有5例,B型有64例,C型有8例,另外,有单纯的内踝骨折19例,pilon骨折4例。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给予相应的康复合理治疗:①手术治疗前,针对患者的情况给与相应的治疗。若患者是开放性伤口,则在其受伤8h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若受伤8h后亦或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则需先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抬高、冰敷、消肿脱水治疗,待其肿胀退去后在进行手术治疗,一般消肿时间为6d左右。在手术前2h对手有患者进行抗生素静脉注射。②手术治疗期间。首先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硬膜麻醉,并应用止血带。手术过程中,先对患者的外踝、后踝、内踝依次进行处理,在进行内踝骨折处理时,需要对其内侧以内踝尖为中心切开一个弧形切口,将皮肤和皮小组织分开,在进行骨膜剥离操作,尽量减小剥离范围,当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患者骨折线时,可以将其踝关节内翻,并开始进行骨折复位,设置临时固定点,在患者内踝尖前后分别置入一枚螺钉。若患者是粉碎性骨折,根据患者的骨折的实际情况增加张力带;若患者是单纯的内踝骨折时,需要以外踝尖为中心切开一个弧形切口,或者以腓骨骨折端为中心切一个纵形切口。A性骨折患者的内固定采用克氏针;B型和C型骨折内固定则采取金属板和螺钉,若其骨折为横形折线,需要使用六孔点状接骨板,骨折线的两边分别有三个孔,螺钉置入长度需在规定长度以内。若患者为斜行外踝骨折则需先将骨折进行复位处理,使用钢板固定。B型和C型骨折患者若存在韧带受损的情况,需在外踝固定后进行韧带修复。③手术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床柜抗生素注射,将患者的患肢抬高,避免淤血和下肢肿胀情况的发生。患者手术后的第二天,由骨科医生和康复医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肢进行被动活动以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当患者恢复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时,能够避免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手术一周后,让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踝关节主动活动,手术两周后,让患者进行无负重站立,手术七周后对患者进行X线扫描,显示患者已无清晰骨折线时。患者即能够进行负重行走。

2 结果

100例患者痊愈100例(100.0%),使用X线扫描发现,患者骨折处均出现了骨痂,骨折一期愈合中,有4例(4.0%)患者出现轻度增生,有20例(20.0%)患者关节周围出现骨质疏松现象。手术两周后,有68例患者能够进行无负重活动;三个月后,有96例(96.0%)患者能够正常活动,4例(4.0%)患者活动有轻微限制。半年后,有99例(99.0%)患者已恢复正常,1例(1.0%)患者能够正常活动,但仍会有酸胀不适之感。100例患者对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均持满意态度,满意率达100.0%。

3 讨论

3.1 踝关节骨折特点

踝关节由距骨、腓骨下端和胫骨组成,各关节的联系紧密,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对人体的正常活动极为重要[2]。因此,在踝关节出现骨折时,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进行关节复位,且复位需要达到规定要求。若患者在关节复位时未能达到相关要求,则其关节活动会受到很大限制,经常出现关节酸痛感,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故而,在进行关节复位时,解剖对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是关节恢复正常的基础[3]。本组治疗中100例患者均达到了规定要求。

3.2 治疗方法

踝关节内固定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使用张力带进行固定在骨断骨折手术中使用较为广泛,在踝关节骨折中效果也很好,尤其是在A型骨折手术中[4]。目前,医学界在进行短小肢端骨折治疗时,螺钉固定较为普遍,且群众认同度很高,其固定具有结实、稳定、压力大、单位小等优点。克氏针是一种比较早的内固定方法,操作比较简单,骨膜剥离范围小,但固定不稳定,金属板钉在B型、C型骨折固定中效果极好,尤其是长斜形骨折固定。本研究中,B型、C型骨折均采取的是金属板钉固定。

3.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主要是对患者手术后容易出现的水肿进行预防,避免患者后期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本研究中患者可正常行走有99例(99.0%),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达到了100.0%。可见术后康复治疗对患者恢复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雨.踝部骨折术后运动康复的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2012.

[2]陈海涛,赵汝平,李启中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88例分析[J].海南医学,2010,28(04)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对照组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平均46.5岁, 其中胫骨平台骨折8例, 髌骨骨折12例, 股骨髁间骨折10例;实验组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平均47.5岁, 其中胫骨平台骨折7例, 髌骨骨折11例, 股骨髁间骨折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与康复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传统的治疗, 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治疗与康复处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治疗方法:

(1) 关节松动术。患者取仰卧位, 要求患者膝关节微屈, 医护人员用双拇指按压患者髌骨边缘, 以确保患者髌骨能够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滑动。而对于伸展受限的患者, 关节松动的重点是使其髌骨上滑;对于不能顺利屈曲的患者, 关节松动重点是使其髌骨下滑。关节松动术的治疗时间控制在15~30分/次, 每天1次,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出现疼痛感时, 可以借助I、Ⅱ级松动手法进行处理, 并且随着活动程度的改善选择Ⅲ、Ⅳ级手法进行松动,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感。 (2) 中医治疗:中医方法主要采用熏洗治疗, 主要中药成分有:秦艽30 g、宽筋藤30 g、桑寄生30 g、防风30 g、丹参30 g、海桐皮30 g、羌活30 g、伸筋草30 g、延胡30 g、川芎30 g、桂枝30 g、威灵仙20 g、白芷20 g、干姜20 g、续断20 g。把上述中药放置2000 m L水中, 然后煮沸15 min后, 将汤汁倒入盆内, 然后把用浴巾覆盖的患肢架于盆上进行熏蒸。每次30 min, 每天1次, 7 d为1个疗程。

1.2.2 术后康复训练。

(1) 心理疏导:首先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告知患者和家属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树立患者信心。 (2) 等长收缩训练: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首先踝关节背屈, 腿部肌肉绷紧5 s后放松, 每组20次, 每天3组,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一段时间后要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或助力运动, 如步行训练和站立训练, 在肌力达4级以上时, 可以进行患肢负重、抗阻力训练。 (3) 关节松动训练:主要做法是:患者充分放松, 取舒适的体位, 治疗师先对膝关节内外出现挛缩症状的软组织进行牵拉和松动, 然后逐渐用力屈膝, 直至稍过痛点停止, 每次最好维持15~20 s即可放松, 每次重复2~3次。在进行关节松动训练时, 屈膝的范围应该是缓慢增加的, 并且禁止用力过猛, 牵拉关节要适度, 在达到痛点之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1]。

1.3 功能恢复评价:

术后第3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1) 优: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症状完全消失, 生活完全能自理; (2) 良:患者膝关节存在轻微疼痛和肿胀现象, 生活基本能自理; (3) 可: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轻微好转, 局部肿胀严重; (4) 差:患者膝关节疼痛和肿胀症状未见好转, 甚至出现了加重的趋势, 生活不能自理。有效率= (优+良+可)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文所有研究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如果P<0.05, 则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优21例, 良6例, 可3例, 差0例, 有效率100.0%;对照组优14例, 良8例, 可4例, 差4例, 有效率86.67%。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症状, 其治疗的关键是关节的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练。膝关节损伤后会引发关节面损伤、膝关节功能障碍、出血粘连、关节强直等一系列并发症, 而且长期的膝关节固定还会导致股四头肌挛缩, 局部血液循环受限, 韧带弹性降低, 肌肉、关节囊、筋膜挛缩, 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然而术后系统性的治疗和康复锻炼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促进关节周围淋巴和静脉循环, 防止关节软骨退变,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为患者制定术后康复计划, 个性化设定不同时间段的康复训练目标, 并量化每次康复训练情况, 及时矫正训练步骤, 以达到训练目标。对能达到设定目标要求的患者, 要以主动活动为主, 辅以被动活动;对不能达到设定目标要求的患者, 则以被动活动为主, 限制主动活动, 由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以尽快达到训练目标。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中应用中药配合常规康复训练, 能够提高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规范的康复训练程序, 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能有效降低膝关节功能障碍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 促进膝关节的康复[2]。

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治疗, 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治疗与康复处理。观察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系统性的术后治疗和康复措施, 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膝关节,骨折,治疗,康复

参考文献

[1]窦乐花.早期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330-331.

术后膝关节粘连药浴方4则 第4篇

1.桃红四物汤。取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克,伸筋草、鸡血藤,路路通各15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倒入浴盆中,将双膝横放在浴盆上,并用被单或浴巾罩住双膝进行熏蒸。待药汁的温度适宜时,可用其进行足浴,并用棉纱布蘸取此药液,频频搽试患处,可每日用药治疗2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连续用药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桃红四物汤具有养血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2.三五汤。取三七10克,五加皮15克,丝瓜络、路路通、鸡血藤、络石藤、金银花藤各3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倒入浴盆中,将双膝横放在浴盆上,并用被单或浴巾罩住双膝进行熏蒸。待药汁的温度适宜时,可用其进行足浴,并用棉纱布蘸取此药液,频频搽试患处,可每日用药治疗2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连续用药10天为一个疗程。三五汤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效。

3.桃枝汤。取桃树枝100克,金银花藤、骨碎补、益母草各3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倒入浴盆中,将双膝横放在浴盆上,并用被单或浴巾罩住双膝进行熏蒸。待药汁的温度适宜时,可用其进行足浴,并用棉纱布蘸取此药液,频频搽试患处,可每日用药治疗2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连续用药10天为一个疗程。桃枝汤具有舒筋通络、补肾壮骨的功效。

4.牡丹柳枝汤。取柳树枝100克,牡丹根、杜仲、丝瓜络各3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倒入浴盆中,将双膝横放在浴盆上,并用被单或浴巾罩住双膝进行熏蒸。待药汁的温度适宜时,可用其进行足浴,并用棉纱布蘸取此药液,频频搽试患处,可每日用药治疗2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连续用药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牡丹柳枝汤具有活血化瘀、补肾温阳的功效。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膝关节骨折患者5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手术综合治疗介入时间分为早期组27例及恢复期组26例。早期组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7±5.8岁,术后介入时间3.0±1.5天,股骨髁骨折7例,股骨髁上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髌骨骨折7例;恢复期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7.4±5.2岁,术后介入时间30.6±0.2天,股骨髁骨折6例,股骨髁上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7例,髌骨骨折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早期组

术后第3天开始即介入综合治疗,①卧床抬高患肢,配合间歇性气压循环治疗以消除肿胀,肢体末端及未被固定的关节进行各方向全幅活动,每个关节15~20次/天。②复位固定稳定3~5天后局部疼痛减轻者开始固定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可从轻度收缩开始,每次收缩持续6~10s,每次练习收缩15次,2次/天;踝泵运动,踝关节向远端最大限度跖屈、向近端最大限度背屈分别保持6~10S,跖屈和背屈为1次,15次/天。③关节面骨折有牢固内固定者术后5~10天开始持续CPM治疗,活动幅度从无痛范围开始,以后酌情增加,每天30min。④术后14天手术部位开始拆线,辅以蜡疗促进血液循环,消肿。⑤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同时缓慢温和牵伸挛缩、粘连的关节周围软组织,20~30次/天;主治疗期捋顺、揉捏、推髌等手法以膝关节为中心呈离心式操作,以减轻关节外周液体压力,加速关节液体回流,消除肿胀;捏、按法等松解膝关节内、外、后侧支持带,以绳肌、股四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腓肠肌等为主,同时手法松解内、外侧副韧带;施行手法时轻轻揉按伏兔、内外膝眼、鹤顶、血海、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并行理筋、弹拨及屈伸活动锻炼。⑥4~6周后患肢行一定负荷的康复训练:采用阶段负荷,按体重的25%、50%、75%、100%逐渐增加负荷重量及上下阶梯训练。

1.2.2 恢复期组

早期没有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疗,术后30天患者X线检查见骨折对位正确、稳定、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进行训练:①患肢各关节ROM和膝关节CPM治疗;②膝关节僵直粘连者予以蜡疗配合膝关节屈曲功能牵引,每次30min;③关节松动术治疗,根据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受限方向对构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进行髌骨上下推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股胫关节进行长轴牵引、前向后滑动、侧向滑动及内外旋,每次30mm;手法结束后冰敷10min,以防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④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幅度和力度增大,30~50次/天。肢体行走负荷训练同上。

1.3 膝关节功能评定

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后采用膝关节功能评价表[1]和膝关节ROM评定功能。膝关节功能评分内容包容疼痛、活动范围、主动伸展受限、内外翻畸形、步行能力、日常动作,总分100分,91~100分为优,70~90分为良,51~70分为中,≤50分为差。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 结果

早期组优27例;恢复期组优4例,良12例,中4例,差6例。早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0.01)。见表1。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组成和功能最复杂的滑车关节,膝关节缺乏软组织保护,外力可直接传递到骨性组织致膝关节损伤。其术后由于膝关节外固定,关节内关节液未能有效循环,纤维蛋白在关节囊皱壁和滑膜反折处及肌肉间形成粘连;关节制动5~7天会出现肌腹缩短,超过3周关节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变为致密的结缔组织[2],运动神经元募集减少,关节僵直。另外,制动使关节软骨营养障碍,出现萎缩、坏死、纤维化;滑液囊干涸、粘连消失,关节狭窄致粘连[3]。手术内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是综合治疗的基础,制动是骨折术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制动本使机体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及生化力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最终影响关节和肢体功能。为避免膝关节功能障碍,须采取早期功能活动为主的综合治疗。

早期组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和粘连,防止废用性肌萎缩,肌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骨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等长收缩训练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挤压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触;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利于组织摄取营养;骨痂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磨造与塑形受损的关节。踝泵运动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CPM治疗促进滑液向关节软骨浸透和扩散,增加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刺激间质细胞分化为关节软骨细胞,修复损伤关节软骨[4],并防止纤维挛缩和松解粘连,减轻韧带萎缩及疼痛。膝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能量供应和代谢的转运速度;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重在改善局部循环,活血散瘀,解痉松粘,通利关节[5]。《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素知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法,法从手出……”手法作用于关节局部可以松解粘连,松弛挛缩,软化瘢痕,以利关节功能恢复;结合行走负荷训练,骨折处施加应力刺激,可促进骨母细胞增生、骨痂成熟与改建,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早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0.01);早期组患者基本达到独立坐-站的转移及正常步态。

恢复期组患者治疗时己出现不同程度关节粘连,主要采用蜡疗配合屈曲功能牵引、ROM训练、CPM治疗和关节松动技术等。蜡疗配合功能牵引有利于缓解痉挛,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关节松动技术牵伸关节韧带、肌肉和皮下组织,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本体感觉反馈,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但优仅4例,良12例,中4例,差6例;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01.6°左右。由此可见,膝关节骨折术后治疗应从早期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X片,以了解膝关节骨折骨痂生长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治疗力度,但应遵照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手法操作要轻柔,不可粗暴撕拉,避免造成骨折移位或继发性损伤。因此,严密观察膝关节修复过程,采取早期合理针对性综合治疗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证。

摘要:目的:比较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与恢复期开始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53例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根据介入时机分成早期组(27例)和恢复期组(26例),早期组术后第3天开始即介入综合治疗,恢复期组术后30天X线检查骨折部位对位正确、稳定并拆除外固定后介入综合治疗,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早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治疗能最大限度防止膝关节骨折术后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恢复肢体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骨折术后,综合治疗,早期,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52.

[2]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

[3]廖亮华,潘洁,罗林坡,等.康复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67-869.

[4]兰纯娜,张长杰,朱宝玉.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对关节退变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572-575.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下肢骨折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43例,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54±11.6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跌倒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击打伤3例;实验组43例,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22~67岁,平均43.22±11.3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跌倒伤9例,高处坠落伤4例,击打伤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并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病理性骨质疏松、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视听及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未成年人,高龄,妊娠期女性等。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予抗感染、抗炎消肿等药物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适当抬高术肢,且高于心脏10cm为宜,促进下肢静脉和淋巴液回流,减轻术肢肿胀程度;膝下放置软垫,增加舒适感;严密观察术肢末端血运情况[2]。

1.2.2 实验组采用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协助患者被动运动。指导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在床上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趾关节伸屈等训练,每日3次,每次10~20min,以减轻肿胀,防止关节粘连;术后2~3周患者骨折端较稳定、肿胀基本消退后行髋、膝主动屈伸及直腿抬高练习,每日2次,每次20min;术后第3天采用膝关节功能训练器被动锻炼膝关节,仪器先调整支架长度与下肢长度相适宜,再调整活动角度,起始角度不得大于终止角度,保证仪器在正常范围内运行,训练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相应角度,足关节进行矢状轴活动,充分限制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膝关节过伸和足内外翻,开始时终止角度<30°,之后每1~2天增加10°,直至膝关节屈曲角度达120°,每日2次,每次30~60min。术后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提示骨痂生长明显、骨折线模糊者开始负重锻炼,先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时先双拐、再健肢、后患肢,逐渐改为扶单拐,直至弃去双拐完全负重。骨痂形成后指导患者进行下蹲、踮脚趾站立、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逐渐增加活动度[3]。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价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畸形、稳定性等六项指标,HSS评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其中》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评分

护理后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29<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有研究表明,约有20%以上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术后进行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术后早期主动锻炼可促进术肢血液循环,保持膝关节软骨面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科学康复训练有助于消除肿胀,促进骨折断面愈合,防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无外固定者早期使用膝关节功能训练器训练可避免关节僵硬、粘连导致的活动受限,还可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收缩力和对关节的稳固作用。早期应用膝关节功能训练器有利于改善关节功能,术后可尽早进行非负重性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器以持续被动运动理论为基础,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骨骼的自然复原力,通过膝关节功能训练器辅助进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训练可增加关节软骨营养代谢能力,刺激软骨再生,从而加速软骨及其周围组织愈合,消除肿胀、粘连。待骨痂形成后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促使膝关节粘连分解。康复训练应确保患者耐受,循序渐进,既不能因患者怕痛而不锻炼,又不可因求好心切而冒进。

本研究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29<0.05)。可见,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永梅,郭剑.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9):793.

[2]刘小华,蔡雪翠.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50-51.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骨伤科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中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联合组、常规组。联合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22~42 (32.1±10.1) 岁。常规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21~43 (32.2±11.1) 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进行术后常规康复训练。于术后1~2d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训练;3~5d后将膝关节部位垫高并进行下肢伸直训练;术后6~8d可适当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及床边屈伸膝关节练习;术后10d嘱患者双手抱股部进行屈髋屈膝训练;术后2w左右可进行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屈膝练习。所有练习均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6w可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负重练习;术后3个月进行X线检查确认骨折恢复良好后可进行坐位抱腿、仰卧牵伸等训练。联合组于手术后1w选取红花、川芎、桂枝各15g, 透骨草、伸筋草、五加皮、鸡血藤、续断、桑寄生各20g放入药盆中。使用清水将所有药物浸泡超过30min后将其煮沸。当药汤温度达到50℃~70℃时将患者受损下肢洗净擦拭后放于熏洗药盆上方;同时使用浴巾将药盆和肢体包裹住以确保药物蒸汽充分熏蒸受损患处。可适当根据患者自身感受适当揭开部分毛巾释放热量或抬高患肢。当药液温度下降至38℃~40℃左右时, 可使用毛巾在药液中浸泡后拧干敷于患处并进行按摩, 每日熏蒸时间约为30min左右, 2次/d。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总有效率及相关指标评分。总有效率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2]进行: (1) 治愈:患者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受损关节活动不受限制且能正常行走站立;受损肢体附近肌力恢复正常且关节稳定性正常; (2) 显效:患者各类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制, 仅在行走时轻微疼痛;肌力及关节稳定性较治疗前显著好转; (3) 有效:不适症状好转, 行走时疼痛感明显;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但周围肌肉肌力恢复不佳且稳定性较差。 (4) 无效:治疗后各项症状未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联合中药熏洗与康复训练组患者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显著优于仅进行关节康复训练组患者 (80%) ,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评分比较

治疗后联合药物熏蒸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单独进行康复训练组患者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一般来说,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由于固定可能导致静脉及淋巴瘀滞致血液回流变缓造成组织水肿、肌肉粘连等情况最终引发关节功能障碍。既往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多先对病理组织进行修复后再固定并待组织完全愈合后进行关节功能训练[3,4]。这样易造成关节囊粘连、挛缩甚至膝关节僵硬, 导致患者需再次进行手术进行松懈治疗, 不仅使其机体受到损伤, 更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5]。术后早期进行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处受损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舒缩功能, 避免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6]。同时, 还能够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 短时间内消除患肢肿胀, 减少关节内外的粘连、挛缩。由于手术造成受损部位气血淤积, 经络不畅, 导致气血不能发挥濡养筋脉的作用, 久而久之则出现肌肉组织由于失养导致萎缩, 筋脉屈伸不利[7,8]。临床使用药物对患处进行熏蒸包敷, 利用热量促进受损部位腠理开放, 血管扩张;使药物成分通过皮肤、孔窍进入体内, 从而达到活血通络、舒筋止痛、强筋健骨的作用[9]。本次试验中所选药物具有活血行气, 止痛化瘀、强筋健骨的作用;同时配合生血活血药物共同治疗可活血生肌, 止痛通络。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直接促进关节内滑膜液生成及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可加快渗出及水肿液的吸收速度。本次试验结果显示, 联合中药熏洗与功能训练组患者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与各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单独进行康复训练组患者。

综上所述, 联合中药熏洗与术后功能训练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并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利用中药熏洗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 发挥其活血化瘀、消肿生肌、强筋健骨之功效。另外, 可促进病变部位血液运行情况, 加快水肿消退, 对改善预后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祚亚.中药熏洗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2 (8) :76-77.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61.

[3]王志林, 李景进.中药熏洗法配合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3, 13 (5) :116-118.

[4]凌惠菊, 诸利华, 吕松芬.中药熏洗用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1, 14 (5) :436-437.

[5]刘长虹, 李涛, 张文雄, 等.中药舒筋健骨汤熏洗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 7 (04) :25-26.

[6]孟德潭, 许照阳.中药熏洗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3 (6) :595-596.

[7]吴秀群.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熏洗4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15 (6) :113.

[8]张桂珍, 覃梅枚, 陈小平.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中药熏洗观察及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7 (9) :776-777.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 月我科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60 例,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18岁~59岁, 排除术前有关节功能障碍及病理性骨折者, 排除开放性骨折者, 排除患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骨折部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给予股骨骨折术后常规护理。术后第1天将患肢膝关节屈曲10°~20°, 安置高于心脏平面上10cm~20cm。密切观察患肢肢端血液循环、肿胀程度、感觉及有无渗血等情况。术后第2天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的伸缩活动、踝关节的跖屈与背伸和足趾的自主活动。

观察组术后前5d~7d安置患肢屈膝体位 (膝关节屈曲90°~110°) , 结合康复训练。即术后第2天开始安置患肢膝关节屈膝体位, 护士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后早期体位护理及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讲解早期屈膝体位放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消除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早期屈膝体位放置。将患肢放置于膝关节屈曲90°~110°, 屈髋屈膝时以臀部及足跟为支点, 以膝关节为轴心, 在腘窝处放置软枕或支架, 如果用软枕需折叠放置, 用支架则在支架上放一薄枕, 避免压迫腘窝处的血管、神经。询问病人体位舒适性, 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放置期间允许病人主动、被动伸屈膝关节锻炼。护士每小时检查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运动、伤口及肢体肿胀等情况;指导家属给病人的患肢做按摩及做膝关节的被动伸、屈锻炼, 以减轻屈膝体位给病人带来的麻木疼痛等不适, 预防压疮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适时对膝关节屈曲的角度调整, 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可逐渐加大膝关节屈曲的角度。术后前5d~7d每天尽可能多让患肢放置于屈膝体位, 夜间病人睡前可安置舒适体位, 将患肢安置高于心脏平面上10cm~20cm, 以减少小腿及足背肿胀的发生。术后5d~7d后嘱病人逐渐加大关节活动锻炼, 锻炼完全伸直膝关节及屈曲膝关节, 尽可能加大膝关节的屈曲角度。

两组病人术后均予以充分镇痛, 采用多模式镇痛。术后常规留置硬膜外镇痛泵48h, 采用病人自控镇痛 (PCA) , 术后前3d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注射, 每天2次, 3d后再改用口服塞来昔布200mg至术后7d。按照疼痛护理路径对病人实施疼痛护理, 运用疼痛评估尺对病人进行疼痛评分:0 分为无痛, 1 分~3分为轻度疼痛, 4分~6分为中度疼痛, 7分~10分为重度疼痛。根据疼痛评分指导病人自控镇痛及调整镇痛药物, 尽量使病人感到无痛或仅轻微疼痛。

1.2.2 观察指标 (1) 膝关节的活动度:测量两组病人术后14d、30d膝关节的活动度, 用量角器测量患肢股骨外髁-大粗隆连线与股骨外髁-腓骨小头连线的夹角来评定膝关节的活动度。 (2) 观察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及静脉血栓、压疮、神经血管受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膝关节伸直均正常, 两组病人膝关节屈曲角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病人伤口愈合良好, 无静脉血栓、压疮、神经、血管损伤、植入物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

°

3 讨论

股骨干骨折后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于创伤或手术所致的股四头肌损伤, 又未能早期进行股四头肌及膝关节的功能锻炼, 膝关节长期处于伸直位, 以至股四头肌和骨折端间形成牢固的纤维性粘连[1]。术后早期不同的体位放置会造成股四头肌的初长度、紧张度不同, 进而导致粘连程度不同, 直接影响病人屈膝功能恢复。有学者认为股骨中段及远段骨折术后最初的4d~6d患肢应放置在髋-膝-踝屈曲90°位即所谓90°/90°/90°标准体位, 认为此位置可防止股四头肌的异常粘连[2]。罗伟初等[3]对43例股骨骨折内固定病人术后早期采用不同体位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采用间断90°屈膝位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采用舒适体位者。股骨骨折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 有助膝关节功能恢复, 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活动能力[4,5,6,7]。在临床中发现不少病人因害怕疼痛或担心关节、肢体活动影响伤口愈合, 常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本研究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和护理差别主要在于观察组手术后早期采取了屈膝体位护理, 结果显示观察组膝关节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 可能是因为观察组为病人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病人对膝关节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为使观察组病人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及时有效进行, 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 给病人说明手术治疗原理和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告知功能锻炼方法, 消除病人的恐惧、顾虑, 使病人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另一方面尽量为病人关节功能锻炼创造良好条件。 (1) 做好镇痛管理, 充分为病人镇痛。镇痛管理能明显减轻病人疼痛和提高术后功能锻炼遵医行为[8]。本研究中所有病例术后均按无痛病房护理管理, 采用多模式镇痛, 使病人术后感到伤口无痛或仅轻微疼痛, 为病人屈膝体位护理及主动、被动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 (2) 术后早期屈膝体位护理能减轻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的疼痛, 提高病人主动功能锻炼的意愿。手术创伤后炎症反应一般需3d才达到高峰, 3d~5d后开始逐渐消退, 过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会使炎症反应加重、渗出增加、疼痛加重, 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应在炎症高峰期过后进行为宜。由于术后早期的制动, 容易导致股四头肌粘连, 关节功能锻炼时易产生强烈疼痛, 打击了病人功能锻炼的意愿和信心。观察组采用屈膝体位护理, 术后前5d~7d尽量安置屈膝体位, 夜间睡前安置舒适体位, 屈膝体位时股四头肌拉长, 张力增加, 舒适体位时股四头肌缩短, 张力减少, 每天交替轮换, 有助于减少股四头肌粘连, 减轻膝关节功能锻炼的疼痛。对照组术后前5d~7d舒适位放置, 股四头肌容易在短缩的状态产生粘连, 且膝关节活动度锻炼时股四头肌需拉长的长度较屈膝体位时长, 受到的刺激大, 疼痛也更重。因此早期屈膝体位护理能减轻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的疼痛, 提高病人主动功能锻炼的意愿。股骨骨折手术切口多为外侧或前外侧切口, 屈膝体位安置对手术切口皮肤张力影响不大, 因此对手术切口的愈合不影响。本研究中两组病人伤口愈合良好, 无静脉血栓、压疮、神经、血管损伤、植入物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采用屈膝体位护理, 应鼓励病人主动做膝关节的伸、屈锻炼, 同时指导家属给病人的患肢做按摩及做膝关节的被动伸、屈锻炼, 可减少屈膝体位对患肢血液循环的影响, 预防压疮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早期为病人实施多模式充分镇痛, 可减轻术后安置屈膝体位时的疼痛, 为屈膝体位护理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 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早期采用屈膝体位护理, 配合充分镇痛, 能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屈膝体位护理对股骨骨折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前5d7d安置患肢屈膝体位 (膝关节屈曲90°110°) , 结合镇痛与康复训练,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患肢舒适体位 (膝关节屈曲10°20°) ,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4d、30d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膝关节伸直均正常, 观察组术后14d、30d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早期屈膝体位护理能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骨折,屈膝,膝关节,体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68.

[2]荣国威.骨科内固定[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90.

[3]罗伟初, 李翠芳, 林庆培.股骨骨折术后早期的体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12) :185-187.

[4]熊建, 付中国, 张殿英, 等.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9, 2 (6) :443-447.

[5]赵兵清, 余斌.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8) :694-695.

[6]车加丽, 徐红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术患者恢复状况的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3) :505-506.

[7]严素敏, 黄少娟, 杨延斌.早期康复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5) :15-17.

颈椎骨折术后护理 第9篇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高位脊髓损伤伴截瘫,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生残疾,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且并发症较多[1]。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我科收治颈椎骨折并发高位截瘫患者7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颈椎骨折病人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15~60岁,平均41岁。车祸伤18例,高处摔伤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意识清楚,伴截瘫7例,余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卧床时间最短12天,最长81天。

2 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 患者因突然发生的意外致使截瘫,使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由于长时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会产生顾虑。护士应多巡视病房,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压疮护理 采用平卧或侧卧位,应用马蹄枕或沙袋固定头部,避免因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缺血缺氧而易发生褥疮,应做到五勤。每2h翻身1次,采取轴线翻身,即头、颈、脊柱呈一条直线。良好的膳食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十分重要,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2.3大小便护理尿失禁 患者应留置导尿管,便秘的患者可给予缓泻剂,及时清洗臀部和更换被服,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导尿管采取4h开放1次,以刺激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待夹闭导尿管膀胱内尿液充盈有排尿反射时,方可拔除导尿管。鼓励进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4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高颈段骨折者,要注重呼吸情况,因骨折压迫,易造成脊髓水肿,影响呼吸。必要时,可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呼吸机等。

2.5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护理 正常情况下,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 h,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24 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 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切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6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对瘫痪患者,记录截瘫平面。

2.7呼吸道的护理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呼吸,每2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雾化吸入每日2次。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2.8预防泌尿系感染、结石及便秘 鼓励患者多饮水,不输液的患者每日饮水达3000~4000ml,每日清洗会阴部2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用0.2%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膀胱冲洗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每周更换尿管并妥善固定,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严密观察记录尿的性质、量、颜色,定时开放,每4~6h开放1次,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教会家属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绕按摩腹部,也可给予热敷,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证每2~3天解大便1次,必要时可应用润滑剂或缓泻剂。

2.9高热护理 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缓解,如酒精擦浴、冰水灌肠、冰水洗胃或冰毯,空调室;胸部听诊及床旁胸片确定肺部感染,查尿常规確诊泌尿系感染[2]。

2.10加强功能锻炼 为了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避免关节僵硬,早期协助患者进行上肢、下肢、股四头肌有节奏地收缩与放松活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按摩时手法应轻柔,缓慢。晚期则鼓励患者进行撑臂,伸、屈膝关节等方面的功能锻炼。每日不定期活动数次10min,被动活动以不产生疲劳感为准,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与时间,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步适应,达到恢复生理功能的目的[3]。

3护理结果

该组病例26例全部未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无褥疮发生,四肢各关节功能被动活动正常。

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使患者了解每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作用,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1)3个月内带石膏颈围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术后3个月,经拍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防止再损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

5 护理体会

颈椎骨折所致的高位截瘫患者因病程长,长期卧床,并发症多,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我们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采取可靠有利的护理措施。在精神上给予安慰鼓励,使患者振作起来,树立信心,积极配合 治疗 护理,缩短卧床时间,从而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金芳.骨科临床使用护理.北京: 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

[2] 李秀燕.心理护理在伤残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中华临床与实用医学杂志,2008,5(12):75-76.

膝关节骨折术后 第10篇

关键词:改良式功能牵伸,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活动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 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而手术后往往需要保持膝关节伸直位的持续固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骨折的良好愈合[1]。但是长时间固定会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 同时加上患者术后自主功能锻炼不佳,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降低其生活质量[2]。因此, 在确定手术质量的同时, 早期进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如关节松动术、临近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速训练、中药熏洗等, 但笔者在治疗中发现功能牵伸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疼痛, 从而影响康复治疗效果[3,4]。本院采用改良式功能牵伸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明显改善其膝关节活动度, 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03例, 女97例, 年龄25~72岁, 平均 (35.3±3.8) 岁。手术前骨折情况:股骨干骨折62例, 髁上骨折36例, 髁间骨折22例, 髌骨骨折46例, 胫骨平台骨折34例。术后病程7~78 d, 平均 (36.2±2.5) d。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批准及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差异、骨折术后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CT确诊为骨折术后者;伤口周围干净干燥, 无感染无愈合不良;意识清楚, 能够配合完成检查、治疗者;膝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度≤35°, 存在功能障碍, 且膝关节处于静息状态伸直位无明显疼痛者[5]。排出标准:具有认知障碍, 不能配合评估、治疗者;伴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者;伴有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结核、骨肿瘤者。

1.2 方法

(1) 对照组:中药熏:选用透骨草、防风、荆芥、五加皮、当归以及伸筋草各20 g, 水煎后药剂后待温度适宜后熏洗膝关节, 1次/d, 30 min/次, 促进周围组织活血化瘀, 舒筋通络;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如股四头肌、腘绳肌进行肌力训练, 遵循在不影响膝关节功能前提下, 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膝关节松动:治疗师对患者膝关节行长轴牵引, 各个方向滑移髌骨, 使胫骨与股骨前后方向滑移, 然后缓慢保持膝关节屈曲位, 有节律的小范围缓慢摆动小腿, 30 min/次, 然后患者取俯卧位, 治疗师一只手紧握膝上固定股骨远端, 另一只手放在胫骨远端前方, 力量与胫骨长轴垂直向后方用力, 进行功能牵伸, 20 min/次, 6次/周。 (2)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采取改良式功能牵引, 即在股胫关节屈曲位功能牵伸的基础上增加股骨与胫骨的前后方向滑动, 以患者能够耐受不引起膝关节周围肌肉痉挛为度, 20 min/次, 6次/周。两组患者均行康复治疗10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 并进行膝关节Lysholm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以上指标[6]。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膝关节Lysholm评分总分为100分, 包括是否有跛行、是否需要支持、关节是否出现绞锁、关节是否不稳定、是否疼痛、上下楼情况、是否肿胀、下蹲功能等八项内容, 超过84分以上者则视为膝关节功能正常, 66~84分范围内者视为系关节功能尚可, 低于65分者为膝关节功能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1, P=0.036;t=3.273, P=0.032) ;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2, P=0.048;t=3.017, P=0.039)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0周后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4, P=0.046;t=2.658, P=0.042) , 见表1。

(±s)

*与同组治疗后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靠近膝关节的下肢骨折手术后为了保证骨折的愈合, 需要将膝关节长期制动于伸直位, 但制动后肌肉维持同一姿势, 丧失了肌肉的血管泵作用, 局部的血液、淋巴液无法有效地回流, 造成浆液渗出增多肌肉亦得不到有效锻炼, 出现废用性萎缩。而膝关节内软骨营养需要靠关节的活动形成挤压力, 从而得到关节液的营养, 长期制动软骨失去营养, 出现褪变, 同时渗出的浆液不断机化, 关节囊、筋膜粘连, 最终出现挛缩, 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7]。膝关节主要的活动就是在矢状面的屈伸, 维持站立膝关节伸直就可以, 但是要完成步行动作膝关节需要屈曲到67°, 而日常生活中的登爬楼梯则需要屈曲到83°, 疲劳后维持正常的坐位则需要膝关节屈曲到93°, 而为了完成下蹲排便或者系鞋带, 膝关节至少需要屈曲到106°[8,9]。由此可见, 如果膝关节发生功能障碍,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因此恢复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是术后的康复基础, 通常采用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手术等方法[10]。

膝关节主要的功能就是负重、行走, 因此恢复关节活动度是最为重要且关键的, 临床上通过治疗师的操作来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其中关节活动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节功能牵伸可以直接作用于发生挛缩的纤维结缔组织, 使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拉长, 长时间的作用使结缔组织发生蠕变, 从而增加活动范围, 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1]。但是常规的功能牵伸不可避免的以骨骼为力臂, 牵张已经紧缩的关节囊, 增加了骨骼转动方向上的压力, 不仅造成患者的巨大痛苦, 如果操作不当甚至会严重损伤到关节[12]。而改良性功能牵伸使关节的滑动、滚动相结合, 更接近于生理活动, 通过滑动减少了对关节的压力, 同时亦增加了关节活动度[13,14]。

上一篇:顺序控制线路下一篇:电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