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周围骨折范文

2024-05-29

关节周围骨折范文(精选9篇)

关节周围骨折 第1篇

本书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该领域知名专家的治疗经验与读者分享, 旨在提升创伤骨科医生的治疗理念、促进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本书共分为20章, 约100万字, 1 000余幅图片。内容涵盖全身六大关节周围骨折的分型、诊断以及最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本书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文字简练、图文并茂, 可供临床骨科医师及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精装, 铜版纸印制, 定价288元。

关节周围骨折 第2篇

【关键词】 股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锁定钢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56-02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发生骨折的人数逐渐增加。对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患者在术后发生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我院对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24例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2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14例;年龄在40-69岁之间,平均为(62.0±0.5)岁;16例患者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6例患者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2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16例为摔伤、8例为车祸。

1.2 方法 在进行手术前,根据患者骨折的位置和发生骨折的类型来准备合适的锁定钢板[1]。对患者进行全麻,让患者处于仰卧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从患者的股骨干外侧进行切口,依次将患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及深筋膜等切开,将骨折端显露出。对骨折端进行必要的清理,但是不能对骨膜造成破坏,在直视下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

在患者股骨干外侧骨面相近处放置锁定钢板,使用自攻皮质螺钉对骨折远端进行固定,螺钉的长度要达到股骨干对侧皮质。在骨折的近端假体处要选择使用单侧皮质螺钉进行固定,在必要的时候,近端使用钢丝捆扎进行加固。

固定牢固之后,在切口处放置负压引流,并进行常规的切口缝合,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 果

对这24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0±1.0)个月。患者的骨折固定十分牢固,并且没有发生明显的手术并发症,骨折的对位线比较好,同时全部达到愈合,没有出现假体或者钢板松动的情况。患者愈合的时间在3-6个月,平均为(4.0±0.5)个月。根据Klemm关于股骨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估:优20例、良4例。

3 讨 论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关节外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也逐渐增加,并且趋向复杂化[2]。在对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之后,其所发生的假体周围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十分少见的严重并发症[3]。发生这些骨折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在进行假体置换之后,以假体柄端为界,其的上下两部分弹性膜量不同,此外,骨水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当其受到异常的硬力之后,就会在此界面发生骨折。由于存在假体,并且假体将髓腔占据,同时还出现了骨折处骨量丢失的情况,使得常规的固定方法难以应用[4]。因此,其会带来一些复杂性的问题,比如固定方式的选择和骨折是否能够愈合等。一般发生此类骨折的患者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群,并且患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等疾病。对患者采用骨牵引等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螺丝钉固定等,但是,由于固定并不牢靠等,需要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并且还容易发生假体松动等情况。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等,导致其发生心脑血管等疾病。

和传统的接骨板相比较,采用锁定接骨板和螺钉而形成的内固定支架能够为患者提供比较稳定的内固定,避免和防止患者发生继发复位的丢失,由于近端单皮质骨固定对正常骨质的骨能够提供可靠的固定。其成角稳定机制对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不会产生依赖,同时不需要进行紧密地接触,进而减少对骨膜的损伤,降低對骨血运的影响。

对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发生假体柄周围股骨干骨折,具有以下优点:钢板不需要与骨面紧贴,对骨膜造成的破坏比较小,同时对患者发生骨折部位的血运影响比较小。由于骨的断端部位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减少对骨折处的应力,加速患者骨折的愈合。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植骨,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患者能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关节的早期康复有一定的帮助。缺点:患者手术的切口比较大,假体柄所处于的固定不确切,存在一定的骨折风险。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发生假体柄周围股骨骨干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对患者进行治疗,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促进骨折的顺利愈合。

参考文献

[1] 谷以虎.股骨骨折取腓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27:86-87.

[2] 张文文,杨建文,等.锁定钢板结合髓内外植骨治疗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J].临床骨科杂志,2012,06:719.

[3] 蒙芝健,吴强初,符毅.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骨折23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04:509-511.

《关节周围骨折》一书出版 第3篇

本书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该领域知名专家的治疗经验与读者分享, 旨在提升创伤骨科医生的治疗理念、促进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本书共分为20章, 约100万字, 1 000余幅图片。内容涵盖全身六大关节周围骨折的分型、诊断以及最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本书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文字简练、图文并茂, 可供临床骨科医师及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精装, 铜版纸印制, 定价288元。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穴位注射 手法复位 功能锻炼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treatment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ieney

Zhang Xueshun,et al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houlder periarthritis cheap and effective method. Methods: The use of point-injection treatment group, manual reduc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control group, diclofenac oral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method is convenient, inexpensive,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Acupoint Injection Manual reduc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为探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方便价廉有效的方法,我们运用穴位注射、手法复位、功能锻炼对确诊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门诊10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49~67岁;患侧左肩21例,右肩29例,双肩3例。对照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48~70岁;患侧左肩25例,右肩26例,双肩2例。两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穴位注射:患者坐位松衣露患肩,医者用拇指尖端按压配合患肩被動活动寻找压痛最明显部位。常见部位有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处、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等部位。在压痛点明显的部位2%碘酒和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用7号针直刺入压痛点,病人感到酸胀感(得气)后,注入1%利多卡因5ml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的混合药液,拔针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针口止血。其他压痛点以依施治。治疗1次最多3~4个部位,7天1次,2~3次即可。穿刺部位及其周围有感染者、心脏病、有出血因素者为禁忌症。进针深度靠针感到达病变部位,在组织间隙病人无感觉,在正常肌肉内病人可诉疼痛,碰到神经病人诉麻木、触电感,到达炎症病变区病人诉酸胀感。

1.3.1.2 手法复位:①揉:患者坐位,医者右手扶患肩,以左手小鱼际置于肩胛冈上斜方肌部位,反复旋转揉动。然后右手拇指在肩前,余指在肩后,捏定肩部反复旋转揉动。②弹:术者以双手拇指或中指、食指横向弹拨肌束,弹拨的重点可在肱二头肌肌腱、胸大肌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等拘挛、僵硬的肌束。③疏:术者用右手由肩往下轻轻捏拿疏导患肢。④摇:采用臂带肩方法,术者立于患肩外侧后方,左手固定肩关节处,以防代偿活动;右手握患肢前臂,由内向外旋转摇动,并使患肩逐渐向后转,活动的角度由小到大,每次以稍微过力为宜。此法包括上举、内收、外展等多方活动。每7天1次,连续2~3次。骨质疏松、年龄较大和肿瘤患者忌手法复位。复位随时询问患者反应,以调整或停止操作,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1.3.1.3 功能锻炼:患者站立,弯腰垂臂,患肢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划圈动作,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的活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次训练以稍微过力为宜,进行时间以1分钟左右为宜,每日3次,连续1个月。

1.3.2 对照组。

1.3.2.1 双氯芬酸缓释片100mg,1天1次。

1.3.2.2 功能锻炼同治疗组。

1.3.3 疗效判定标准。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判断。痊愈:自觉症状和压痛点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和压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好转:自觉症状和压痛略有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略有改善。无效:自觉症状和压痛无改变,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改善。

2 结 果

2.1 疗效。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3%;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8例,好转9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58.49 %。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本方法操作简便,无一例发生意外,利多卡因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价格低廉。

3 讨 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由于积累性损伤,老年性退变,肩关节活动减少,气血不足,感受风湿寒邪,阻滞经络,关节失去滑利,引起肩关节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穴位注射,选择压痛点是关键。利多卡因有止痛、扩张血管、减慢药物的吸收

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曲炎奈德能提高组织的应激力,减少软组织炎症反应,起到长时间持久的抗炎作用。两者联合能疏通阻滞,松解粘连,畅通气血,起到镇痛解痉的功效。手法推拿是以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目的。手法推拿能缓解肩部肌肉痉挛,放松肌肉,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起到消肿祛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使局部炎症消退,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还可起到培补元气、补中益气的作用。手法推拿方法简单、安全性好、无创伤。功能锻炼是改善肩部活动功能,防止再度发生粘连,同时也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

四肢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探究 第5篇

1手术固定材料

手术固定材料可以说有很多种, 主要使用可吸收钉治疗, 解剖钢板.Gamma钉, 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

2手术方法

上肢骨折采用臂丛神经麻醉, 下肢骨折采用硬膜外麻醉。切口依据不同骨折部位、类型及软组织情况而不同, 操作技术分别按照AO标准、可吸收钉、髓内针技术执行。在股骨头骨折病人中使用可吸收钉内固定, 术中将进钉部位软骨掀起, 完毕再复位软骨。如果骨折粉碎严重, 可使用钢板作为模具复位;如果伴有骨缺损或关节面塌陷, 需植骨处理。在软组织缺损的情况下选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解决骨或钢板外露问题。在转子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中使用髓内针, 应尽量闭合复位, 或小切口人路以保护关节功能。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 力求保证关节周围的绝对稳定。

3讨论

对于关节周围骨折, 由于靠近关节的原因, 固定较为困难, 并且要求解剖复位。在充分考虑骨折部位及病人经济情况的前提下, 既能牢固固定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又能减少病人痛苦是最佳选择。因此, 该部位骨折中.如何使用可吸收钉、解剖钢板或髓内针就有了临床意义。

可吸收材料人体组织中经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安全度。可吸收钉的最初弯曲强度为25O~350 kPa, 是松质骨强度的2O~30倍, 达到了关节面骨折块的固定强度要求。其弹性模量为8~1 5 GPa, 超过了松质骨的弹性模量, 与皮质骨的相当, 但远远低于钢的弹性模量200 GPa以上。内固定后允许骨折断端产生微小活动,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随着后期内置物吸收过程中机械强度缓慢降低, 骨折愈合处应力增强, 减少了应力遮挡的骨质疏松的发生[1]。在关节内或紧靠关节部位的骨折, 尤其是内踝、后踝、桡骨茎突、髁部、股骨头骨折中, 由于是关节内骨折, 为避免再次手术造成的创伤和关节功能障碍, 应以选用可吸收钉内固定作为首选方法。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临床中鲜有并发症出现。

解剖型钢板由于靠近关节端的特殊弧度及板孔设计, 使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比普通直形钢板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合单独使用的松质骨螺钉甚至可以固定累及关节面的骨折。解剖型钢板突出的特点是板材很薄.使软组织容易闭合, 并具备必要的强度, 对关节端的小骨块较易固定, 对于骺端及合并骨干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更具生理稳定性。由于解剖型钢板具有多平面外形结构, 很少需要术中塑形, 可使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变得简单。解剖型钢板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厚薄不均匀, 使应力分散, 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钢板中部的卵NCL可使皮质骨螺钉偏心或中心固定, 并可通过此孔对骨折端加压[2]。因此, 在位于干骺端的骨折, 尽量使用解剖钢板, 既能达到解剖复位, 又能避免髓内针带来的并发症。但使用解剖钢板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 钢板处应该有良好的软组织覆盖并尽量保护好软组织。在放置钢板时不必做太多的剥离, 以能插入钢板为准.对位稍差的带蒂骨片比剥离下来解剖对位的骨片在愈合上更有优势;其次, 要注意钢板固定的稳定性。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骨质缺损应一期植骨并同时固定植骨块, 不追求关节面骨折的解剖对位, 只有坚强的内固定和植骨后稳定, 才能早期功能锻炼;最后, 在使用解剖型钢板不合适的情况下, 应果断使用其他方法固定。肱骨远端骨折多累及关节面, 由于骨块粉碎不规则及鹰嘴窝处的薄弱, 固定较为困难。我们初期采用"Y"形解剖钢板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切口入路, 发现钢板即使预弯也难以完全贴附骨折块, 术后不敢让病人早期锻炼而致关节功能受限。之后改用重建钢板翻转尺骨鹰嘴人路手术, 固定效果优于解剖钢板。我们不建议在该部位骨折使用"Y"形解剖钢板[3]。

髓内针的使用, 使肢体早期活动和骨折生物愈合成为可能。通过生物力学测定, 得出交锁髓内针固定优于其他内固定。髓内针通过长骨干部中轴线固定, 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比钢板类髓外固定更接近下肢力线, 能达到牢靠固定, 可有效控制骨折远端的后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有助于轴线的恢复和维持, 减少成角的机会, 同时能保持肢体的长度[4]。髓内针扩髓产生的碎骨屑等组织保存在骨折端周围还具有髓内植骨的理想效果。总之, 它符合BO的骨折稳定及局部软组织完整的平衡概念。但Bombaci等认为, 虽然髓内针固定能够使关节早期活动, 但是其平均愈合时间迟于随机选取的钉板系统固定的时间。他认为在非粉碎骨折中使用钉板系统有优势, 在粉碎骨折中使用髓内针因为保护了骨膜的成骨作用而更加有利。在同时累及转子问及股骨上端的骨折中, 我们不建议使用髓内针固定。因为在使用过程中, 发现由于近端穿钉的原因, 远端往往不在同一轴线上, 导致远端向外移位, 且非常难以纠正, 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在股骨髁上骨折中, 由于经关节固定, 会导致关节功能恢复困难, 再手术也要经过关节腔, 不如使用解剖钢板或其他钉板系统固定。

综上所述, 四肢近关节部位骨折由于其特殊性。在选用内固定材料上应特别注意。应以既能牢固固定, 又能减少并发症为手术原则。只有掌握了各种内固定材料的优劣, 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元建洪, 朱宝林, 殷德振, 等.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3, 17 (6) :153-455.

[2]赵智, 刘刚, 秦绍春.May解剖型钢板在四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2) :87.

[3]朱宝林, 葛孚章, 陈爱兰, 等.解剖型钢板在四肢近关节部位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4) :320.

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骨外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29例, 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 (38.7±12.3)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5例, 重物砸伤25例, 摔伤10例。开放性骨折58例, 闭合性骨折32例。AO分型:33-A2型10例, 33-A3型18例, 33-C2型20例, 33-C2型22例, 33-C3型10例, 41-A3型6例, 41-C3型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h~11d。骨折部位:股骨髁上骨折22例, 股骨髁间骨折30例, 胫骨平台骨折23例, 胫骨上段骨折15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内固定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 (微创LISS内固定治疗组) 60例和对照组 (常规手术内固定组) 30例,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AO分型、骨折部位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股骨粉碎性骨折部位, 选取不同方向的切口, 切开皮肤后逐层分裂充分暴露关节面和骨折端, 依据骨折形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观察组:根据股骨、胫骨CT检查, 选择合适的胫骨股骨LISS钢板, 采用硬膜外麻醉, 股骨下端外侧切口, 胫骨上段前外侧入路, 首先膝关节周围骨折间接复位,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小切口辅助复位股骨髁面或胫骨平台, 应用克氏针和拉力螺钉固定。在C形臂X线机监透视下, 骨折断端间接复位, 骨折对线良好, 保持力线。且通过观察钢板与胫骨股骨位置接触良好, 定位器固定确保钢板与骨质位置关系不变, 在导向装置的引导下拧入自钻、自攻型锁定螺钉, 远端螺钉可以经皮置入, 骨折两端保证3~5枚螺钉。术后抗生素3~7d, 内固定后开始下肢功能康复器功能训练, 1周后逐步负重训练, 进行股四头肌、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肢体缩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

1.3.2 观察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价

参照Karlstrom和Olerud评价标准, 对浮膝损伤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胫骨、股骨骨折症状消失, 无膝、髁关节症状, 无疼痛、工作和生活行走无障碍, 无髋关节、膝关节、髁关节活动受限;良:胫骨、股骨骨折有间断的临床症状, 膝、髁关节有轻微临床症状, 稍有疼痛, 工作和生活行走稍有影响, 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20°, 髁关节活动受限<10°;可:胫骨、股骨骨折及膝、髁关节临床症状较明显受限, 工作和生活行走距离受限, 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 (20°~40°) ;髁关节活动受限 (10°~20°) , 差:胫骨、股骨骨折及膝、髁关节临床症状过于严重影响作息时间, 需扶拐行走, 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40°;髁关节活动受限>40°。术后随访12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肢体缩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 膝关节周围骨折正确对位、对线, 恢复关节面平整, 牢固的内固定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2]。传统的常规治疗手术切口较大, 手术时间长、感染机会多, 严重影响术后关节功能恢复。LISS作为全新的微创内固定系统, 其通过外固定支架的原理, 固定杆与骨折平面贴近, 螺钉的头部和钢板的孔之间有互相匹配的螺纹, 螺钉和接骨板组合锁定后角稳定性和轴向稳定性, 能够有效防止退钉和术后移位[3]。LISS内固定系统能够使接骨板可以在远离骨折的切口内从肌肉下插入, 螺钉可从螺钉孔轴心定位经皮拧入, 在LISS安置过程中对骨面无压迫, 无需剥离鼓膜, 骨膜血运较好, 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LISS内固定的观察组和传统固定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肢体缩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通过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LISS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南海, 邱东海.传统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92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52) :10363-10366.

[2]刘志祥, 才中民, 王琦, 等.LISS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性骨折近期效果[J].广东医学, 2006, 27 (7) :1017-1018.

关节周围骨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0 年8 月-2014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15 例。其中, 男10 例, 女5 例, 年龄13~72 岁, 平均 (45.87±2.76)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共11 例, 高处坠落伤共3 例, 重物砸伤共1 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共6 例, 开放性骨折共9 例。

1.2临床诊断检查患者的患肢部位, 可见腘窝处存在肿胀、青紫现象, 按压该处患者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患者小腿及足的温度低于正常体温, 且患者的感觉逐渐消退。其中, 血管不完全断裂的患者, 小腿伤后6 h内患者感觉到针刺样疼痛, 患肢足背动脉及其胫后动脉搏动不断变弱, 甚至动脉搏动完全消失, 且患者踝关节肌力不断变弱, 存在较为微弱的血管搏动音, 采用粗针头对患肢的趾腹部位进行穿刺, 发现有血液渗出, 但渗出的血液量比较少, 且速度比较缓慢;血管完全断裂的患者, 小腿的颜色呈现为苍白色, 患肢的趾腹部位较为干瘪, 患者踝关节的正常功能完全丧失, 患肢足背动脉及其胫后动脉搏动完全消失, 且不存在血管搏动音;血管内膜损伤形成大段血栓的患者, 患肢足背动脉及其胫后动脉搏动完全消失, 采用粗针头对患肢的趾腹部位进行穿刺, 未见出血现象, 对患肢进行检测后发现患者的动脉血管内存在大段的血栓。

1.3治疗方法在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时, 如果患者存在休克现象, 应先调整患者的休克症状,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再对患者骨折周围及其腿部软组织的受损程度进行检查, 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闭合性骨折患者, 若患者的受伤时间未超过6 h, 应先为患者实施内固定, 然后再为患者修复血管;若患者的受伤时间超过6 h, 应先为患者修复血管, 然后再为患者实施内固定术。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 不管患者的挫伤程度轻重, 都应先探查并修复患者的血管, 其中, 若患者的软组织损伤程度轻, 应先为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 但若患者软组织损伤程度较为严重, 应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

1.3.1 骨折复位方法在患者的膝外侧作切口, 对于存在关节塌陷的患者, 应先为患者实施取骨植骨术, 恢复患者关节面的正常解剖结构, 然后再为患者实施内固定术。但若患者的骨折程度较为严重, 可为患者实施超关节的支架外固定术, 保障复位的稳固性。此外, 在进行骨折复位的过程中, 应特别关注患者韧带及其半月板的损伤情况。

1.3.2 血管修复方法选取患者的膝前内侧入路, 充分暴露患者股骨动静脉下段、腘动脉及胫前胫后动静脉的分叉部位, 切开患者股内侧肌群止点, 充分暴露患者的内收肌。对于血管已经完全断裂但没有缺损, 且取出患者的血栓后内膜没有受到损伤的患者, 应采用直接端吻合法进行治疗;对于血管未完全断裂, 且取出患者的血栓后内膜没有受到损伤的患者, 应采用侧壁修补缝合术进行治疗;对于血管壁已经损坏的患者, 应先切除患者血管受损的部位, 然后再为患者实施直接吻合法或者是血管移植法。其中, 直接吻合法的实施条件是先牵住患者血管断口外膜, 然后牵拉血管的两断端, 若断端部位能够直接对合, 即可采用这种方法, 否则采用血管移植法;血管移植法的操作主要是在显微镜引导下, 对患者的胫前、胫后及动静脉进行吻合操作。

1.3.3 术后处理治疗后均实施常规小腿筋膜预防性切开减压, 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血管远端阻力, 同时还能够防止患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术后适当抬高患者的患肢部位, 这样能够促进患者患肢部位的静脉回流;采用石膏前托患者的股部及其小腿部位, 将患肢固定于患者的膝关节部位, 同时在患者的股部及其小腿下垫上软垫, 这样能够防止患者的吻合口受到压迫;术后为患者输血输液, 并给予抗感染、抗痉挛及抗凝血等常规治疗, 预防血栓的形成, 严密监测患者的肌红蛋白、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2 结果

随访所有患者1~5 年, 其中, 有1 例患者实施了截肢, 主要是由于患者就诊时间过长且出现了其他严重伤, 另14 例患者的患肢均成活, 且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治愈率为93.3%。

3 讨论

近几年,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也导致高能量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主要是由于患者遭受高能量创伤, 导致患者的下肢体出现严重的损伤, 往往会合并其他多发性损伤, 同时又因患者存在远侧肢体供血不足现象, 从而导致组织坏死, 最终造成患者出现功能障碍[3,4]。因此, 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 对降低患者的截肢率, 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 临床上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断是比较困难的, 但研究表明[5], 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血管损伤的概率, 同时还能够减少血管损伤重建的时间, 这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诊断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时, 应先排除低血压休克、血管痉挛等现象, 若患者存在无脉搏现象, 则说明患者极有可能存在血管损伤[6,7]。但是, 大约有13%~36% 的血管损伤患者也会存在足背动脉搏现象, 这就导致诊断过程中易漏诊此类患者, 因此, 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 应采用辅助检查, 比如动脉造影等, 从而保障诊断的准确性[8,9]。

临床上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时, 主要包括了骨折部位复位与血管损伤的修复[10,11]。其中, 骨折复位主要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但应注意手术过程中, 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时, 应尽量遵循简单、稳固及有效地原则, 并尽可能为患者实施早期内固定术[12,13]。血管损伤的修复主要采用无创技术进行治疗, 这样能够保障血管吻合的成功率, 此外, 由于人造血管的使用期限相对较短, 导致远期疗效不确定, 因此, 在对患者的血管损伤部位进行修复时, 应尽量不使用人造血管, 这样能够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14,15]。

本次研究中, 对15 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了及时有效地治疗, 14 例患者均成活, 且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治愈率为93.3%。另有1 例患者实施了截肢, 主要是由于患者就诊时间过长且出现了其他严重伤。提示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能够提升患肢的治愈率, 促进患者血管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

综上所述, 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 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4年9月本院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15例。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血管修复治疗, 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及时有效的治疗, 1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中, 14例患者的患肢成活, 且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治愈率为93.3%。结论: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节周围骨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0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 (65±4.6) 岁。发生创伤骨折到来院治疗的时间为0.5~48 h, 平均 (28.5±6.5) h。关节置换到骨折的时间为2.5~4年, 平均 (3.5±0.5) 年。其中14例患者为跌倒伤, 6例患者为扭伤。按照Vancouver法对患者骨折进行分型, 其中B1型患者14例, C型患者6例。

1.2 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 积极处理合并症, 调整患者的机体基础情况, 对患者的患肢进行牵引。行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 安置患者于牵引床上, 应用桥接与间接复位法, 实施锁定钢板固定术, 使用锁定螺钉在假体股骨的近折端对其单侧的骨皮质进行固定, 预防骨水泥结构与假体损伤, 使用双侧骨皮质的螺钉对无假体的远折端进行固定。对于骨缺损患者, 在术中进行植骨, 使用患者自身松质骨最佳。术中注意对较长钢板的选择, 在必要时刻对钢板近端进行固定, 防止松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收缩训练及被动功能锻炼, 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出现, 在术后3周指导患者借助助行器行走。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χ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痊愈, 愈合平均时间为 (10.5±0.5) 周, 均未发生螺钉松动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和术前比较, 17例患者的Harris评分无影响, 3例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 (71.9±3.2) 分降到术后的 (37.5±2.3) 分。Harris评分无影响与受影响患者比例比较,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研究显示, 发生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且年龄较高, 骨折部位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且多数患者伴有全身合并症。由于患者骨折部位有人工假体存在, 采用普通钢板进行固定治疗或者采用髓内腔固定治疗都无法实施。术前需要观察人工假体的稳定性, 对假体周围骨折处理。因此, 在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的机体基础情况、假体情况、骨量情况、骨折情况综合分析[2]。在正常情况下, 患者发生骨折移位后, 应积极实施内固定, 对出现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植骨, 对假体松动的患者应进行修复手术。在临床对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上, 应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操作, 对于A型骨折患者应给予保守治疗, 对于B2、B3型骨折患者应给予更换假体, 对于B1、C型患者应给予锁定钢板治疗[3]。

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具有以下优点: (1) 锁定钢板可以进行行单双皮质或双皮质的螺钉固定, 解决了假体柄的周围的螺钉固定问题。 (2) 由于假体周围骨折部位多伴有骨质疏松, 担负螺钉与普通接骨板的压力存在困难, 而锁定钢板的螺钉使骨折部位和骨质担负的压力得到改善, 把骨质担负的压力转移到接骨板。 (3) 锁定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 利用微创及桥接技术, 对骨膜的供血系统进行了保护,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4) 在强度、厚度方面, 锁定钢板和动力加压钢板接近, 而钢板和螺钉的配合, 又使钢板的牢固性得到增加[4]。临床在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对骨折周围血运的保护, 在锁定钢板和骨间保留2~3 mm的距离, 在钢板的选择上, 应长度适宜, 并按照锁定钢板的操作方法严格执行。对于骨缺损患者, 应采用植骨治疗, 提高骨折的稳定性。根据骨缺损的类型, 选择松质骨植骨或者结构性植骨治疗[5]。

综上所述, 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效果显著, 骨折的愈合时间短, 骨折的愈合效果好, 术后的并发症少,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光荣, 兰秀夫.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3) :234-237.

[2]丛宇, 赵建宁.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 2011, 2 (3) :178-181.

[3]王创利, 田守进, 倪善军, 等.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7) :643-644.

[4]胡天志, 朱美忠, 陈滔.高龄转子间骨折4种手术方式167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10) :966-967.

关节周围骨折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中, 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4例,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9例;男16例, 女7例;年龄16岁~65岁, 平均年龄39岁;高处坠落伤2例, 压砸伤5例, 车祸致伤16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6例, 按Lange分型[1]Ⅰ级2例, Ⅱ级4例;合并伤:同侧下胫腓联合分离2例, 腰椎压缩骨折2例;肋骨骨折1例。AO分型:33A3型4例, C1型+A3型5例, 41A3型8例, B1型2例, C1+A3型4例。入院后开放性骨折给予清创缝合, 骨牵引, 消肿, 对症治疗。关节内骨折行CT检查, 7 d~14 d待皮肤出现皱纹后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麻醉及体位: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大腿根部置气囊止血带。切口:取股骨远端髌旁外侧切口胫骨近端前外侧弧形切口, 全层切开。通过间接复位, 恢复力线, 纠正成角及旋转移位, 沿骨膜外插入预先备好的接骨板, 髁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再于接骨板的另一端做一3 cm长的切口, 用点式复位钳固定, 使接骨板横跨骨折两端。X线检查骨折复位满意, 钢板位置好, 钢板与骨干力线一致, 与骨面基本贴服, 胫骨钢板与其前缘平齐, 股骨位于骨干中央。髁部用长短合适的4~5枚锁定螺钉固定, 骨干部用3~4枚自攻单或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 再次X线检查骨折复位满意, 钢板位置好, 最后将所有螺钉用扭力限制螺丝刀锁定, 其在不锁定的情况下具有不满意可调整的优点。留置引流管, 冲洗, 关闭切口。关节内骨折通过内翻髌骨, 掀起半月板的方式直视下复位关节, 克氏针临时固定, 对于粉碎严重骨缺损的给予自体髂骨植骨[1]。因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无拉力加压作用, 先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 变C型骨折为A型, 注意拉力螺钉不能影响钢板放置及锁定接骨板螺钉的置入。合并下胫腓分离的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

2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抬高,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抗炎、消肿治疗, 一般3 d即可停用抗生素。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 无需外固定。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踝关节足趾伸曲活动, 可促进患肢消肿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周左右在床上行髋膝关节伸屈活动;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及复查X线片的情况, 扶双拐逐步负重功能锻炼, 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

3 结果

本组23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手术时间60 min~90 min, 失血100~200 m L, 平均140 m L。经6个月~14个月的随访, 均临床愈合, 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根据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优18例, 良3例, 中2例[2]。典型病例:患者, 女, 20岁, 左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AO分型A3型。见图1。

4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 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骨折常常累关节面且严重粉碎性, 保守治疗常常造成对线不良、骨折不愈合及膝关节僵直。传统的切开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方法因需要长切口, 软组织广泛剥离, 加上创伤本身的损伤, 加重了软组织损伤, 容易导致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应力遮挡, 钢板取出后易发生再骨折。而髓内钉固定对于干骺端骨折, 由于近膝关节髓腔宽再加上骨折粉碎, 髓内钉固定往往不能控制髁部骨折, 易形成成角及畸形愈合。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粉碎性骨折, 符合BO的生物学固定原则:通过间接复位, 不暴露骨折断端, 不以牺牲骨折的血运而强求解剖复位, 关节内骨折仍然要求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 使用低弹性模量、组织相容性好的内固定材料, 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的接触面, 减少手术暴露时间[3]。该种术式采用小切口远离骨折部位操作, 对骨折处血供影响小, 使得骨折愈合快。锁定板的螺钉与钢板形成一种稳定的角度, 相当于一个内固定支架, 对关节内骨折提供支撑, 减少了骨折复位的丢失, 可防止成角畸形的发生;角度稳定提高了螺钉的把持力, 降低了螺钉拔出内固定失败的概率, 尤其对伴有骨质疏松的骨折更具优越性;钢板与骨面不密切接触, 不会发生钢板下骨缺血, 降低了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螺钉与钢板的死角度, 在钢板不超关节的情况下不用担心螺钉进入关节;允许不负重的早期功能锻炼, 可防止关节僵硬;该固定方式属于弹性固定, 骨折通过外骨痂Ⅱ期愈合。

4.1 锁定加压板的应用原则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粉碎性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违反锁定板的应用原则, 也会带来不良后果。锁定加压板技术要求长钢板少螺钉, 避免应力集中引起钢板断裂。钢板跨度:钢板长度与骨折长度的比值, 简单骨折8~10, 复杂骨折>2~3。螺钉密度:置入螺钉数与钢板总螺钉数的比值, 简单骨折<0.4~0.3, 复杂骨折<0.5~0.4。对骨折跨度较大两断端无接触的骨折, 离骨折最近2个螺钉必须置入。螺钉无复位作用, 必须复位满意再拧入螺钉, 对于干骺端骨折合并关节面的骨折, 必须先拧入拉力螺钉, 松质骨加压固定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4]。

4.2 手术时间———宁迟勿早

膝关节周围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闭合性骨折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软组织肿胀血供匮乏、抗感染力弱。一定要等皮肤出现皱纹, 皮肤再血管化后手术, 一般需7 d~14 d。

4.3 手术技巧

关节面的骨折尽可能解剖复位, 克氏针临时固定, 然后用拉力螺钉固定, 变C型骨折为A型。骨干粉碎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 保证无短缩旋转成角即可。胫骨粉碎严重者, 先将腓骨固定, 预防胫骨短缩及过牵。股骨远端骨折的短缩旋转难以判断, 利用接骨板的解剖型设计可协助复位, 先用点式复位钳固定接骨板与骨干, 检查接骨板与骨的纵轴一致可保证力线, 预防外翻畸形, 接骨板位于股骨干外侧的中央可控制旋转。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易发生后倾, 手术时应将膝关节垫高屈曲。另外, 还可参考创伤骨科学中的小转子形态征, 电刀线法、皮质台阶征和直径差异征、Blumenssat线-干角来判断短缩旋转成角。

微创手术是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 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该术式可作为今后治疗膝关节周围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现已在三甲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其对硬件要求低, 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美) Donald A, Wiss MD著.范花, 孟宾钧, 卢强译.骨科标准手术技术丛书 (骨折) [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5:366-375.

[2]张世民, 李海丰, 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31.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7.

上一篇:工厂管理创新的新思路下一篇:女儿的手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