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思想范文

2024-05-28

人物思想范文(精选10篇)

人物思想 第1篇

一、立足新视角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有一批经典的人物资源, 比如马克思、雷锋、王进喜……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这些人物早已经过时, 再讲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感动。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熟悉的事迹, 青少年一代未必真正了解。红色经典人物集中了老一辈的优秀品质, 影响着几代人的人生道路, 然而时代变化了, 教学要在坚持人物本质的前提下, 与时俱进寻找新的视角。以雷锋为例, 以往教师在讲到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 都会介绍雷锋的事迹。然而在新时代, 解读雷锋精神需要有新的视角, 笔者认为不妨从哲学视角去解读雷锋: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雷锋那样为人民服务的人, 但是为什么雷锋的事迹会成为“雷锋精神”流传至今?其实雷锋是个哲学家, 他的日记中很多话都充满了哲理, 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等等。毛泽东称赞雷锋说他懂辩证法,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对雷锋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也使雷锋个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从哲学视角解读雷锋, 如同旧瓶装新酒, 让学生尝出了新的味道。

二、贴近生活热点

新课改强调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 而先进人物作为教学资源, 几乎被教师们讲“烂”了, 翻来覆去跳不出那老一辈的怪圈, 造成了政治课与社会的脱节。对此, 学生可能会形成“无用论”, 认为知道这些人物根本毫无意义, 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 “有用”的意义在于能够以此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变“无用”为“有用”, 将讲“烂”的东西变废为宝。以拆迁问题为例, 近几年拆迁问题一直是个热点, 许多教师从现实角度进行分析。其实毛泽东早就谈论过拆迁问题, 而且解决得非常成功。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就讲到了一个例子。以前在河南要修一个飞机场, 事先没有向农民说明缘由, 也不给农民安排去处, 就强迫农民搬。于是当地农民抗议, 拿着锄头布下三道防线, 结果拆迁队都给赶走了。后来向农民说清理由并安排了去处, 农民还是搬了, 飞机场也建了。毛泽东以此事件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 警惕官僚主义作风。通过毛泽东的话来分析拆迁问题, 有据有理, 也让学生认识伟人的形象、伟人的书籍包括思想并不过时, 关键在于如何建构与当今生活相联系的新形式。

三、“小人物”的春天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进行选择, 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有许多平凡的“小人物”虽然文化程度不高, 也没有丰功伟绩, 但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或者生活中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存在一种错误倾向, 认为只有残疾人物的事迹才具有代表性, 才能感动学生。对此, 笔者却不赞同, 残疾人物确实能够起到励志作用, 但这在学生生活中并不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对于高中生而言, 同伴群体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 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高中生群体的人物资源。如前段时间有个母亲闯红灯, 被交警拦下并罚款。由于不满她当众骂街, 事后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为此写信道歉。榜样的力量见之于细节, 这个女孩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配合民警的执法是我们的义务, 在讲到公民的权利义务时, 可结合该实例说明。

四、负面人物的正面化

思想道德教育人物事迹 第2篇

曹发,今年69岁,已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这个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党员,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辛勤的耕耘着,为了全村经济能快速发展,群众能快速致富默默的奉献着。

曹发现任公主岭市双龙镇兴林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47年了。1993年曹发离开兴林村任七马架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镇党委又让他回到兴林村当书记。当时组织找他谈话时,曹发很矛盾,因为他知道这个村当时负债42万元,干群矛盾突出。但他想来想去,面对组织的信任,曹发毅然决定回来当这个村官。多年的实践使他深深感到,要想当好村官,一定要给村民办好事、办事实,做村民 的贴心人,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抓修路 奠定发展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万事兴。曹发回到兴林村第一个想到的是解决修路难的问题。因为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一是2000年第三村民组村民孙振民得脑出血,由于路不好,延误了抢救时间,不幸去世;二是2001年夏天连降大雨,村民种的20公顷地的西瓜,就是因为路不好拉不出去卖不了,基本都烂在地里。2004年曹发听说修水泥路国家有资金扶持,就主动找到镇党委,镇党委非常支持。经他和镇领导精心谋划,多方筹集,当年修水泥路4.5公里,水泥路通到村。2006年他向村民承诺水泥路一定达到组组通、户户通。可是当年上级扶持政策有变化,每公里只扶持10.9万元,资金缺口这么大,怎么办?这时曹发想起当时的省委副书记全哲洙来村检查工作时,说过要帮兴林村解决修路资金,于是曹发硬着头皮,先后四次到省城找领导,结果给解决136万元,加上公主岭市里帮扶部门地税局给的5万元,兴林村修水泥路10公里,实现了户户通。另外兴林村通往秦家屯镇的一条交通要道,多年来没有桥梁,人车行走十分不方便,每到雨天便造成交通中断,农民春播秋收吃尽苦头。去年曹发通过努力,修上了水泥桥,还修了12个涵洞,现在农民的春播秋收再也不用愁了。

重教育 精心培养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曹发十分重视教育,着力体现在办实事,迎难而上。一是搞好校舍维修。由于村小学校舍年久失修,门窗破旧不挡风寒。为了保证学生有温暖的教室学习,曹发向上级协调资金5万元,村里投入2万元,学校全部换上了钢化窗,并对校长说:“今后学校有困难吱个声好使”。二是成立学前班,解决外出打工村民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外出打工的村民逐渐增多,家中无人照看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村里拿出8000元钱,选聘一名幼儿教师,租一所房屋,成立了幼儿园。现在入托孩子37个。不仅使孩子得到了早期教育,而且为外出打工村民能够安心挣钱吃了颗定心丸。三是设立了奖励资金。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从2003年起村里公开承诺,每年高考分数在600分以上的学生,村里奖励1000元。

树新风 活跃文化生活

新农村,新气象,新变化。现在虽然电视已经普及,但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调。为此曹发组织开展了“三个一、三评比”活动。“三个一”就是每年举办一次篮球赛,使村民达到锻炼身体、和谐共处的目的;二是成立秧歌队,从2004年起,由村干部带头,组成秧歌队,由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晚上吃完晚饭扭秧歌,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开一次农民 运动会,不分男女老幼,人人有项目,年轻人一争高低,老年人愉悦身心,超过60岁的,无论男女下场就得奖,目的就一个,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构建和谐乡村,确保社会稳定。“三评比”就是村里在不同的节令,举办各种表彰评比活动。三八妇女节评出十大孝顺媳妇;“五四青年节”评出十大科技标兵;“七一”党的生日评出十名优秀共产党员。所有这些先进人物都给他们披红带花,当众表彰。另外兴林村还开展了一项敬老人献爱心活动,给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凡是超过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村里都送上一份寿礼。前年双城堡遭受龙卷风灾,兴林村在党员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活动,全村党员共捐款2500元,其中曹发个人捐款500元。今年5.12汶川大地震,曹发组织了“爱心献灾区活动”,全村捐款11000元,他个人捐款500元,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了正气,树立了新风,社会比以前更和谐了。

引项目 增强发展后劲

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致富于农民。为了帮助群众尽快富起来,曹发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从2006年到现在,曹发共引进 四个项目:一是长 春客商李敬德投资80万元在兴林村建立了一个生态示范区,当年出栏绿色无公害生猪450头,纯收入15万元。引来项目主要 是给村民看的,让村 民学着干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42户搞起生态养猪,这些户都挣了大钱。在不远的将来,兴林村的生态养猪很快就形 成了规模。二是去年 兴林村与镇赉金塔红椒公司签订了31公顷的辣椒合同,全村所有庭院都种植了红辣椒,仅此一项全村创收75万元。三是利 用本地资源优势,搞 玉米秸秆加工。曹发引来外地客商,在兴林村建起玉米秸秆加工厂,安置32个农民,每人可增收2000元,同时全村平均每 户出售玉米杆2000捆,增收500元。四是提高科技含量,大搞生态养鸡。前几年省农科院曾提倡过生态养鸡,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 生态养猪的启示,专家 提出用昆虫做饲料生态养鸡是一条可行的致富门路,于是曹发在五家农户中进行了实验,结果非常成功。去年兴林村建起3个生态养鸡场,养蛋鸡3万只,创收36万元。

赢民心 搞好设施服务

进入新时代的农民,拥有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几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曹发抓了七件事:一是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兴林村拿出一万元完善村卫生服务站环境建设,购进医疗器械,方便了群众看病,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二是普及了有线电视,曹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万元,全村都安上了有线电视,达到了户户通。三是与四平水利局协调,投资18万元打一眼深150米的电机井,解决了170公顷岗地春旱种地难的问题。四是去年与省农委协调了230户沼气建设工程,并全部施工完毕,使农民做饭再不用烧柴草,烟熏火燎了。五是协调资金建立了图书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为一体的村办公楼536平方米。六是建了面积100平方米、高标准、上档次的农民洗浴中心一处。七是搞好绿化,美化环境。去年春天,动员全村农民在20.38公里水泥路两侧全部栽上了垂柳,共栽5800棵,并在两侧全部栽上了花草,组组实现绿化。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这些年来,通过给村民办实事,曹发也得到了回报。一是兴林村修水泥路农民每人筹资600元,不到十天就全部交齐,没有反对的。二是在水泥路的管理上,农民特别自觉,都能管好自家门前路段,每到冬季下雪后,不用组织,村民都能把水泥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三是最使曹发感动的是,2005年他有病住院,村民租两台大客车70多人到医院看他,令曹发十分感动,热泪直流。用曹发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古稀之年,但村民对我这么好,就是累死也心甘情愿。从2005年到现在,为了节省开支,曹发自己在村部值宿,他觉得值。特别是去年兴林村被省里确定为省级农村建设试点村,这更激励了他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兴林村能快速发展,曹发这个有48年党龄的老党员、为党和农民干了47年的村支部书记,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没有忘记他回到兴林村任支部书记时的五条承诺:一搞好团结、合力兴业。二牢记宗旨、以廉促勤。三是不图不利、踏实工作。四是正视过去、面对未来。五是勇于开拓、推陈出新。兴林村变了,上级组织给了他数不清的荣誉。他先后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学习“三个代表”标兵,吉林省劳动模范等50多项荣誉称号。今年曹发又有幸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吉林省传递的火炬手,曹发感到这是他一生的最高荣誉。曹发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已将建村级养老院,建水库,建群众娱乐广场列入他下步工作目标。为了兴林村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他还将做不懈的努力。

兴隆乡思想道德教育先进人物事迹

人物思想 第3篇

一、思想性原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这种德育优先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从思想品德上去评价。“主忠信”(《论语·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我们,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忠”,最主要的品德就是“信”,“忠”和“信”都包含在“仁”之中,“仁”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境界。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看其是否忠于祖国,是否热爱人民,是否追求正义,是否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邓世昌卫国抗倭,虽死犹生;袁世凯卖国复辟,遗臭万年。

二、民本性原则

“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孔子家语·五帝德》),“博施厚利,不于其身”(同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这种“民本”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看他是否以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为本;看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是否急人民大众之所急;看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否都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能顺应人民大众的要求。另外,还要看人民大众是否对他的态度如何,是否信任、爱戴他。

“民”是称量历史人物的一杆秤,可以准确地称出历史人物的历史重量;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民”的立场去评价。在阶级社会里,“民”带有阶级性,应该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例如,评价唐太宗,就可以用这一原则来评定他的历史地位。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孔子家语·入官》),“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这两句话也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但其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担当、实现历史任务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

“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孔子家语·五帝德》)。孔子这种“顺义”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发展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看其是否顺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例如,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就要抓住商鞅变法实现了秦朝富国强兵的重大历史贡献来评价他,抓住他顺应秦国人民发展生产的要求和顺应当时中国历史封建化发展趋势进行改革来评价他,这样才能凸显出他封建改革家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历史性原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孔子这种学是基础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学”就是学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即学习史实,它是“问、思、辨、行”的基础;“问”就是问其为什么会有如此作为,“思”就是思考其如此作为的前因后果;“辨”就是分辨其作为的历史功过,“行”就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这种评价原则要求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不能用评价今人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把后人才能做到的事要求前人做到,不能用后人的成就去类比前人,更不能把今人做不到的事苛求前人去做到。

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决定的。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英雄促时势”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则是偶然的。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受历史发展趋势所推动,更受所属的阶级所决定;可是,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和自身素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去分析。

五、两点性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都要兼顾到,不走极端。孔子这种“中庸”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点性原则,既不能极端肯定,也不能极端否定;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其历史过失。评定要恰到好处,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例如,评价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兴办洋务运动的积极一面;也要否定他不积极抵抗外敌入侵,签订卖国条约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一面。

六、全面性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言行思的教育思想。“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前后一致的思想。前者是横向,后者是纵向,二者结合就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全面性原则。例如,评价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既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经常做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另外,孔子全面评论历史人物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评论历史人物时,是从大处着手,兼顾道德修养和历史成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例如,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他心胸狭窄“管仲之器小哉”(杨伯峻《论语译注》);然而在评价管仲的历史成就时,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杨伯峻《论语译注》)。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既应横观其不同方面重大历史作为,也应纵观其一生中不同阶段的重大历史作为。一句话,评价应观其一生的不同方面,不能只围绕他的一时一事进行。

七、客观性原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这种“毋我”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切记主观臆断,切记推理猜测,切记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史料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要讲史学道德;不可把客观历史不存在的事强加给历史人物,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不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多借鉴他人评价意见,评语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万不可以自我好恶为标准进行评价,也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去评价。

八、求疑性原则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对于众人都厌恶或都喜欢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孔子这种“必察”的思想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求疑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要受他人(前人)评价结论的左右,对他人的评语要善于求疑发问,在借鉴的基础上,必察。每个人评价历史人物的立场、视角、选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评价结论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众恶”或“众好”一定是“众”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和左右,而不去求疑的结果。例如,对武则天的评价,就不能受封建史书的迷惑而否定之;要有怀疑史家的精神,广泛占有史料,分析史料,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按照这八大原则去评价历史人物,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只要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学生就可以辩证地接受历史人物的影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人物思想 第4篇

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西游记》问世以来便广受追捧,在民间迅速流传。书中故事新奇魔幻,对人物刻画鲜明立体。诸如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祖、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白骨精等角色,都深入人心。本文将对书中人物进行探析,挖掘出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蛛丝马迹。

一、“无为而治”的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乃“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西游记第七回)。历多劫而不灭,可知玉帝法力之无边。但书中的玉帝却给人庸庸无能之感。孙悟空闹龙宫、闯冥界,搞得龙王和阎罗王只得上天庭告御状,玉帝却并未重拳整治,只是采纳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去招安。后来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与天兵天将对峙时,玉帝依旧听从太白金星劝说,选择了招安。最后悟空大闹天宫,从南天门一路杀到凌霄宝殿。玉帝狼狈不堪、落荒而逃,请来显圣真君和如来佛祖才最终降服猴王。这个过程中,玉帝没有任何应对之策,也未显露任何神通法力,但并非软弱。玉帝作为仙界班头领袖,天宫的最高首领,以道家“无为而治”管理着三界。

老子觉得“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不是让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过多的干预,最大限度地给予自由。玉帝正是遵循着“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首先,对于悟空接二连三地挑战天庭权威,玉帝都听从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对其进行招安;后来悟空大闹天宫,他又听从了观音菩萨的指点,请来了二郎神降服悟空。不管是出兵征讨还是纳贤招安,玉帝自己都没有主动提出过方案,而是让臣子各表其能,他做的只是准奏。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君主放权,让臣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智者尽其虑,为君分忧。《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孙子兵法》也谈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这里,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没有战功的统帅才是最好的统帅。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领导并不是最好的领导,墓碑上刻满丰功伟绩的君王也不是最好的君王。真正的高手不会时时刻刻都发挥关键作用,他们“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经常充当幕后英雄、无冕之王。玉帝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无为”,不可谓不是一种高级的驭人之术。其次,即便悟空抡棒搅了蟠桃会,大闹天宫,甚至当面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玉帝也没有恼羞成怒地对其展开毁灭性打击,而是很有耐心地招安和降服,不为小事所困、不为琐事所虑。其“无为而治”的做法,看似大愚,实乃大智之举。在仙班众神中能达到这层境界的,除了历经无数劫难的玉皇大帝,其他人恐怕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主宰三界的道理所在。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田子方认为魏文侯作为一国君主,能挑选出好的乐官就行了,不必去关心乐理是否合适这种琐事。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这些琐事上,在大事上必然会犯糊涂。最后,对于悟空,玉帝既用了怀柔政策将其招安,又祭出十万天兵天将对其武力镇压。太白金星作为招安使者,两次招安都效果颇佳;派出李靖、哪吒父子领衔的天兵天将与悟空摆兵对峙,最后又请来二郎神和如来降服猴王,终免天宫一难。在这几次事件上,都看得出玉帝的知人善任,也给予了臣子充分的信任和施展能力的舞台。对于君主而言,“无为而治”就是知人善任、清心洞察。做到“臣有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以臣子的能力为依据,给予其合适的职位。“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臣子各司其职,君主才能事不必躬亲。《韩非子·主道》里面谈到:“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以无为驭有为,实乃玉帝之“无为”也。

二、崇尚中庸的猪刚鬣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取经团队里的三把手。在悟空化缘、师傅被困之际,他自动升为安保队长,对团队的下一步行动有绝对话语权。作为唐僧的二徒弟,能飞善水,持宝沁金耙,通晓三十六般变化,一副猪脸人身模样。猪八戒本是执掌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算是天宫里的中层领导。但因生性好色,调戏嫦娥,后又拱倒了斗牛宫,被玉帝贬下凡间,阴差阳错地投入猪胎,变成现在这般样子。他在高老庄想骗娶高翠兰时被悟空降服,听闻唐僧之名跪地拜师,从此追随西去。八戒从一个天庭高官变成一个牵马取经的行脚僧,从锦衣玉食到粗衣白饭,这一角色的转变,平常人可能早就因巨大落差而郁闷消沉。但是八戒却用了极短的时间就接受了现实,甚至没有为自己错投猪胎,长了猪脸这件事而抱怨太多,对所有的遭遇都坦然接受,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在取经途中,八戒不是团队里的第一武力输出、不是精神领袖、不是保障衣食的后勤主管,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在团队里的重要性。其以中庸之道,成为这个团队里的润滑剂,是团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在取经途中,唐僧师徒四人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功德圆满、获取真经。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先不说那各霸一方的妖魔鬼怪有多凶残,单是路途中的孤寂空寥就足以成祸成灾了。而八戒天性好吃喜色,自由散漫还经常偷懒,让他化缘他躲起来睡觉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普天之下,惟美女与美食不能辜负的八戒最终坚持到了最后,取得了真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即便自身缺点繁多,即便前程路远途险,依旧能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勇往直前。就像《中庸》中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这也是八戒能成圣成佛的原因所在。其次,八戒很容易满足,脾性温和就似死火山,极少见其爆发。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徒弟、降妖除魔的第一人选,深受唐僧的器重和信赖;而沙僧和白龙马也都对悟空信服不已。与悟空相比,八戒在战斗力上稍弱于他。但其通水性,水中战力要远胜悟空。所以在收服沙僧及其他水里妖怪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八戒。且八戒做过天蓬元帅,掌管八万水军。相比之下的悟空,除了自封的齐天大圣之外,官方注册的官职其实是弼马温。所以在出身上,八戒完胜。但是对于猴哥经常斥他“呆子”、动不动就揪其耳朵,优势明显的八戒也只是傻傻地笑,并没有表现出一丝丝愤怒甚至是不悦。每次的化缘、探路等“放风”任务都不跟悟空争,默默地守在师傅身边,护师傅周全;每当师傅声泪俱下地感谢悟空再一次救了自己时,八戒做的还是呵呵傻笑。这正是《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面对喜怒哀乐苦涩甜,八戒能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卑。不被情绪影响自己,这才是最高级的人生态度。最后,八戒能够忠恕宽容。虽然有些时候他会挑唆唐僧和悟空之间的关系,但那都是些无心之举。更多时候,八戒都是用他的真诚和忠恕去软化冲突、化解矛盾。当悟空猴性不改,直言顶撞师傅时,八戒总会站出来指出悟空不对的地方,从某些方面来说增加了唐僧对团队管理的威信;当师傅惩罚悟空的“滥杀无辜”时,八戒又会替悟空求情,让悟空免于紧箍咒的折磨;当师傅悟空都不在时,是八戒安抚沙僧和白龙马,制定营救方案。《中庸》里面说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将心比心,体谅关怀别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此为忠恕宽容之原则。而这一原则在“三打白骨精”时彰显得更加清晰:八戒灰头土脸地跑到花果山请求被唐僧赶走的悟空回去救师傅。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一箭双雕,既可以救出师傅,又让悟空有了一个回去的台阶。

三、如来的法治

如来佛祖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至尊,掌管着佛界的所有事务。每次出场都祥云瑞雾,高坐莲花台,以其佛理管理着座下芸芸子弟。而唐僧本是如来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因为他一点元阳未泄,吃他一块肉便可长生不老,所以引来了大批妖怪设卡埋伏。至于为什么金蝉子要转世,如来曾亲口点出:“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西游记第一百回)佛法之于如来就像儒学之于封建帝制,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金蝉子敢于藐视佛法,无疑是对如来统治的质疑,其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来用佛理惩治了金蝉子,让其修行十世,历经人间疾苦。而佛理就是法学家们所说的“法”,任何佛界中人触犯佛法,都会受到法的制裁。

悟空大闹天宫,凭借通天神威,把天宫搅得天翻地覆,甚至想取代玉帝坐上天庭龙椅。神佛两界看到了悟空的无边法力,只得请来如来以五指山镇压。悟空的行为触碰了作为统治者的如来和玉帝的底线:谋朝篡位。最终只能被代表着法的五指山降服。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大权只能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天下。如来不会容忍代表新生力量的悟空抢班夺权。

悟空听从观音指点,跟随唐僧西去取经时,因怕悟空法力过大,不听管教。如来将紧箍儿交于观音,让其给悟空戴上。“此宝唤作紧箍儿……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紧箍儿就是以法约束悟空行为,若是枉法,便会受到来自统治者的制裁。不管是自己的二徒弟金蝉子,还是混世妖猴孙悟空,只要触犯了如来的法,就会受到严厉制裁。“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如来做到了。

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个时代的作品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政治主张及文化思想等等。《西游记》虽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是作者吴承恩也在书中借鉴了许多哲学的思想。本文将以《西游记》中的部分人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对其性格、职业以及事件中的表现等方面的刻画,探析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关键词:西游记,哲学思想,人物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赵国庆.西游记与神仙文化[D].西安:西北大学,2001.

[5]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第5篇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即:礼仪、乐、射、御、书、数 以六书为基本教材:

4.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深入进行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5.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1)立志乐道(2)克己内省(3)身体力行(4)改过迁善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中庸

6.树立教师的典范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7.历史贡献(1)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2)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6)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中公讲师马小芳解析

人物思想 第6篇

一、思想性原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这种德育优先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从思想品德上去评价。“主忠信”(《论语·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我们,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忠”,最主要的品德就是“信”,“忠”和“信”都包含在“仁”之中,“仁”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境界。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看其是否忠于祖国,是否热爱人民,是否追求正义,是否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邓世昌卫国抗倭,虽死犹生;袁世凯卖国复辟,遗臭万年。

二、民本性原则

“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孔子家语·五帝德》),“博施厚利,不于其身”(同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这种“民本”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看他是否以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为本;看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是否急人民大众之所急;看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否都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能顺应人民大众的要求。另外,还要看人民大众是否对他的态度如何,是否信任、爱戴他。

“民”是称量历史人物的一杆秤,可以准确地称出历史人物的历史重量;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民”的立场去评价。在阶级社会里,“民”带有阶级性,应该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例如,评价唐太宗,就可以用这一原则来评定他的历史地位。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孔子家语·入官》),“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这两句话也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但其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担当、实现历史任务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

“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孔子家语·五帝德》)。孔子这种“顺义”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发展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看其是否顺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例如,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就要抓住商鞅变法实现了秦朝富国强兵的重大历史贡献来评价他,抓住他顺应秦国人民发展生产的要求和顺应当时中国历史封建化发展趋势进行改革来评价他,这样才能凸显出他封建改革家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历史性原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孔子这种学是基础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学”就是学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即学习史实,它是“问、思、辨、行”的基础;“问”就是问其为什么会有如此作为,“思”就是思考其如此作为的前因后果;“辨”就是分辨其作为的历史功过,“行”就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这种评价原则要求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不能用评价今人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把后人才能做到的事要求前人做到,不能用后人的成就去类比前人,更不能把今人做不到的事苛求前人去做到。

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决定的。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英雄促时势”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则是偶然的。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受历史发展趋势所推动,更受所属的阶级所决定;可是,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和自身素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去分析。

五、两点性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都要兼顾到,不走极端。孔子这种“中庸”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点性原则,既不能极端肯定,也不能极端否定;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其历史过失。评定要恰到好处,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例如,评价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兴办洋务运动的积极一面;也要否定他不积极抵抗外敌入侵,签订卖国条约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一面。

六、全面性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言行思的教育思想。“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前后一致的思想。前者是横向,后者是纵向,二者结合就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全面性原则。例如,评价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既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经常做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另外,孔子全面评论历史人物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评论历史人物时,是从大处着手,兼顾道德修养和历史成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例如,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他心胸狭窄“管仲之器小哉”(杨伯峻《论语译注》);然而在评价管仲的历史成就时,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杨伯峻《论语译注》)。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既应横观其不同方面重大历史作为,也应纵观其一生中不同阶段的重大历史作为。一句话,评价应观其一生的不同方面,不能只围绕他的一时一事进行。

七、客观性原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这种“毋我”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切记主观臆断,切记推理猜测,切记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史料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要讲史学道德;不可把客观历史不存在的事强加给历史人物,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不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多借鉴他人评价意见,评语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万不可以自我好恶为标准进行评价,也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去评价。

八、求疑性原则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对于众人都厌恶或都喜欢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孔子这种“必察”的思想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求疑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要受他人(前人)评价结论的左右,对他人的评语要善于求疑发问,在借鉴的基础上,必察。每个人评价历史人物的立场、视角、选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评价结论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众恶”或“众好”一定是“众”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和左右,而不去求疑的结果。例如,对武则天的评价,就不能受封建史书的迷惑而否定之;要有怀疑史家的精神,广泛占有史料,分析史料,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人物思想 第7篇

一、薇拉, 编造故事的天才

薇拉是第一个出场, 给人的印象最深刻, 她编造的鬼故事贯穿全文。从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 弗兰顿和她姨妈似乎都成了她的“鬼故事”中的表演者。

在薇拉的形象塑造上, 特别是对她的语言和动作神情的描写上, 萨基的选词非常讲究。在描写薇拉接待客人拜访时选用的是“self-possessed”来描述薇拉的冷静, 沉着和好的自制力, 而描写女孩对客人的招呼语时使用“put up with (忍受) ”一词, 凸显了女孩有礼貌懂礼仪的特征。薇拉通过和弗兰顿先生的一番对话了解到他对乡下的人知之甚少后, 萨基再次使用“self-possessed”描述薇拉, 并且使薇拉的问话带有明显的戏谑口吻“Then you know practically nothing about my aunt?”从问话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仅有15岁的少女的心理特征:性格不成熟, 心理不稳定, 容易产生顽劣行为, 挑战权威, 容易用言语戏耍人以满足其对周围环境的不平衡心理。

在故事叙述过程中, 薇拉的语言和动作神情的变化也是出神入化的。特别是她的姨妈出现时, 她“broke off with a little shudder”, 装出恐惧的样子。在姨妈和弗兰顿谈话时, 她看窗户时的神情选用“stare out…with dazed horror in her eyes”来表现她装出来的恐惧。最后薇拉又巧妙地编了另外一个“弗兰顿怕狗”的故事骗过了姨妈的诧异。以上可以看出薇拉不光是个编故事的能手, 还具有逼真的表演天赋, 她的伪装和谎话让故事环环相扣,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逐客”中的反叛个性和聪慧机智的表现与她一出场时的谦卑礼貌形成强烈的对比, 让我们对这个小姑娘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产生疑问, 但同时又对她的机智以及故事结局产生的幽默效果甚是佩服。

二、弗兰顿·纳特尔, 神经紧张的脆弱男子

弗兰顿纳特尔是一名远离喧嚣城市到乡下静养的一位神经紧张脆弱的男子, 小说对于此人为何神经紧张未作解释, 但提及他是在姐姐的介绍信的引荐下来拜访萨普顿夫人的, 虽然他“怀疑它们是否对他正在接受的神经方面的治疗有多大好处”, 虽不情愿, 但还是来了, 不知是否由英国当时的繁文缛节所致。

在弗兰顿见到薇拉后, 萨基选用了“endeavor to say”说明他竭尽全力讨好这个小女孩开心。但结果事与愿违, “they had had sufficient silent communion”, 这时薇拉接管了话语权。从以上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 弗兰顿或许是因为疾病或是性格导致他的沉默寡言, 又或是他和小姑娘实在是无话可说造成的“静默良久”。但正是因为如此, 为薇拉编造故事赢得了时间。在见到萨普顿夫人本人后, 弗兰顿先生表现出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故意转移话题聊他自己的疾病, 但从他和萨普顿夫人的对话中看出他被完全忽略掉了。当打猎的男人们回家的时候, 弗兰顿抓东西时“grabbed wildly (慌乱抓) ”, 冲出门后, 门和路都“dimly-note (迷迷糊糊看不清) ”, 一副见了鬼的样子, 完全没有了进门时的绅士风度和应有的离别礼节, 弗兰顿前后不同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在慌乱中, 礼节消失不见了。

三、萨普顿夫人, 漠不关心的主人

萨普顿夫人出现时, 她“bustled into the room with a whirl of apologies for being late in making her appearance.”, 从动词“bustle”和名词“apology”的选用以及后文中的问候“I hope…”上, 可以看出萨普顿夫人虽迟到但道歉的礼节周全。在后文中, 她自顾自地提及“开着的窗户”以及他的“丈夫和兄弟们打猎的事情”加深了弗兰顿先生的恐惧和同情心, 但是萨普顿夫人并没有过多地理会客人的感受和言语, 她的话音“replaced a yawn (替代哈欠) ”她一边打着哈欠一边“brighten into alert attention (警惕地留意) ”不过不是对弗兰顿说的那些话, 而是他的丈夫和兄弟回来了。当弗兰顿先生离开后, 萨普顿夫人抱怨他是个“most extraordinary man (很怪异的人) ”只讲他的病没有为仓促的离开而道歉。最后对薇拉瞎编的故事, 她也没有追问选择了默认。从萨基描写萨普顿夫人时的选词和动作描写来看, 萨普顿夫人表面上是一个言语礼貌, 礼节到位, 实则对客人不耐烦、漠不关心的一个主人公形象, 这与她对待家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两种态度的对比发现, 萨普顿夫人真正重视的是只是拜访仪式而非拜访的客人。

四、主题思想

《敞开的窗户》发表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 当时的英国虽然已露出动荡的迹象, 但社会总体而言依然按照维多利亚时代所遗留的习惯在运转。维多利亚时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 地主有闲阶级不事生产, 他们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拜访、闲聊、聚会。社交活动、面子、礼仪等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小说中, 弗兰顿按照社会惯例拜访萨普顿夫人, 但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各怀心事。萨普顿夫人在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 薇拉在想着如何捉弄无聊的客人, 弗兰顿在自顾自沉浸在对自己病体的自怨自艾中, 拜访结果演变成一场闹剧, 让人忍俊不禁。从小说中我们读到的其实不只是一个“鬼故事”, 还感受到了萨基对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过度的社会礼仪的嘲讽。《敞开的窗户》用它巧妙的构思, 俏皮的语言, 辛辣的笔调揭露了上层社会糜烂的生活和伪善的本质, 不愧是篇经典小说。

摘要:《敞开的窗户》透过一个生动形象的“鬼故事”展现了主人公薇拉, 弗兰顿和萨普顿夫人的不同形象, 通过三个主人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将故事的情节逐渐推向高潮并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结局。本文将试析语言和动作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鬼故事,人物形象,主题,语言,动作

参考文献

[1]陈榕.敞开的窗户:鬼故事背后的嘲讽[N].新东方英语, 名篇名人78-79.

[2]王正元, 王燕.《夜莺与玫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5.

人物思想 第8篇

关键词:《为奴十二年》,矛盾,思想斗争

影片根据所罗门诺瑟普所著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由史蒂夫·麦奎因执导,于2013年11月8日在美国正式上映。电影讲述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的黑人,受过教育且已婚。随后遇到两个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工作,当所罗门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他重获自由。本文就电影中人物中自身的矛盾挣扎和彼此之间的思想斗争为基础,分析和思考影片想要传递的阶级立场、历史渊源、制度歧视、政治思想、人性本质等。·

一、所罗门对身份态度的转变与拼命追求自由的矛盾

在所罗门发现自己被贩卖成为黑奴,在监狱里被鞭打时,即使在“背上腐烂开花”的压迫和残虐之下,他仍没有屈服。当鞭打者问他承不承认自己的黑奴身份时,他坚持强硬的称:我是自由人!这是他第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接着他被贩卖给了第一个主人福特,在福特略亲和的表面下,他不时透露自己的才华胆识,智慧修养。可以说他的潜意识已经被奴隶主统治,他和伊莱莎争辩,伊莱莎希望奋起反抗,而他却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做初步妥协。不过他的自尊仍然还在,从他和狄比茨的打架维护尊严的行为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他第二阶段的心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福特的最终维护,于是被转卖给了第二个主人艾普斯,艾普斯非常暴戾残酷。当艾普斯的夫人问及所罗门是否受过教育时,所罗门表示只认识一点点字,也惹来夫人的不满。为了在艾普斯的折磨下存活,他不再显现自己的棱角,这是他第三阶段的心理;艾普斯将他送去给种植园的园主干活,园主非常看好他,于是询问他是否受过教育。他坦言奴隶生来就是干活的。这是他第四阶段的心理;而当他与其他奴隶一起为一位去世奴隶送行时,甚至彻底成为了他们中的一部分。

按照这个趋势来说,他接下来应该顺应天命、不再挣扎。但他想要回到家乡重获自由的心理却一直潜藏在意识里,生活中的悲哀和不平等越多,就越激发他的欲望。而他没有向园主求救,却向来应聘监工的陌生人安斯比吐露心声,结果被出卖差点送命。

当他烧毁信件的时候,最后一点火光隐喻他的希望彻底破灭。按理来说上了一次当应该收敛,并且放弃了送信。但他却继续向木匠求救,倾诉了自己的故事……

所罗门的心理变化和诉求,从一定程度上深刻表述了当时黑奴内心的无助、压力、崩溃、绝望……同时也表现了在阶级斗争中,即使木匠巴斯并不像艾普斯说的那样如美国佬一般处于阶级顶层,但他却有进步的思想和善良的内心,所以最终在帮助所罗门重获自由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二、作为伊莱莎前身的帕茨反抗与妥协、生存与死亡的矛盾

为什么说伊莱莎是帕茨的前身,帕茨是伊莱莎悲剧的延续。是因为她们作为奴隶都有被主人爱慕但又被主人蹂躏的经历。伊莱莎的命运是从奴隶到伪统治再回到奴隶的过程,帕茨比较惨,用她的话说:我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过。她始终是个奴隶。

伊莱莎变回奴隶后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但是却只能身不由己的和新主人福特走,但是失去孩子的悲痛让她无法释怀,她质疑所罗门的内心无情,不惦念自己的孩子,也不坦诚自己的内心、不反抗不抱怨甚至忠心为奴隶主工作。但是同为奴隶的所罗门并不像她一样把所有的感情都释放出来,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伊莱莎有反抗的欲望,但只能妥协,碍于她的肤色和身份,没有自由的人何来反抗的权利和立场,虽然听起来很悲凉很无情,但不得不承认还有无数像伊莱莎一样的黑人在当时被压榨至死。

帕茨被主人艾普斯强奸多次,也被夫人虐待残害,她每天都会采到比原定计划多出一倍多的棉花,但是却因只想拥有一小块肥皂的想法遭受鞭刑。她美丽又单纯,无助而怯懦。她不满自己的命运,忍受不了如今的生活。无数次的想要自杀,却又没有勇气。当她去求所罗门结束自己生命时,所罗门不肯答应。她宁可将自己的性命交在她人的手上,也不愿意主动面对。而她的不满愤慨、自怨自艾又不时显现。帕茨是矛盾而可悲的,她的存在让影片的整体基调更加伤感极端。也是当时拥有年轻美好的生命却被无情践踏的人物缩影。

影片放映到所罗门重获自由就没再往下,而片中的帕茨只获得所罗门最后同情的一个拥抱和萧条的背影,她继续活在了那个地狱中。设想影片如果继续往下放,很可能帕茨就是伊莱莎的悲惨延续,如此往复的循环着,制度没有推翻的那一天,这样可怕的循环就不会有终结。

三、福特的自我伪善与艾普斯无知觉伪恶的矛盾

有人说福特的善良是伪善,他仍然是奴隶主的一个代表,但为了自身利益,依然选择牺牲所罗门,并没有真正帮助他。其实我觉得福特的善良是真的,他是黑暗人心的漏网之鱼。只是迫于当时大流的环境以及制度的规限他不能够随心所欲,福特有维护自我利益的权利,他的选择无可厚非。比如说看见有人掉在河里,我并不会游泳,那我不跳下去救他是正确的选择,不能说我无正义感。同时福特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为所罗门做,起码最关键的时刻,福特拿刀拿枪捍卫了所罗门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但是为福特的“辩解”我只能做到这里,虽然他对自己的奴隶很好,甚至有平等的意思。但我无法定论他是不是一个进步人士。在影片中福特会经常性的给奴隶们念圣经,但是第一次念得时候背景配的音乐是无耻监工狄比茨嘲笑奴隶的歌声;第二次配的是伊莱莎撕心裂肺的哭声。两次暗喻非常讽刺。让人觉得即使福特有心做一个进步人士,但却仍然没有改变当时现状的决心,也无法彻底的拯救活在底层的黑奴们。

为什么说艾普斯的恶是伪恶,这里的“伪”并不是我说他的恶不是真的恶,而是说他的恶还掺杂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征服的欲望、比如娱乐至死的心态、比如被制度长时间熏养出的惯性。征服的欲望体现在他对于帕茨的怜悯与爱,同时也对帕茨的蹂躏与伤害。他与夫人的情感中体现不了他作为完全主导的身份,但是与帕茨的暧昧却让他尝尽了玩弄和掌控的滋味,他的这一表现恰恰说明他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所以才会疯狂而偏执的想要永久彻底的拥有帕茨。而他得到帕茨后又立刻打了帕茨一个耳光,甚至悲愤的想要掐死她。他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倡导玩死奴隶,奴隶就是财产,根本不是人。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感情抒发的对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转化成一种怒火,从而让帕茨成为他精神的牺牲品。娱乐至死表现在每逢半夜就要跳舞作乐,让所有奴隶参加,其实这一点也反衬了他内心的空虚和控制欲。最后是制度长时间的熏养出的惯性,这个意思是说艾普斯一直处在一个奴隶主的地位中,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约定俗成,好像他拥有的金钱权利和支配欲望都是顺理成章,黑奴制度也恰好尊重和支持他的这一特性,所以他就更加肯定在奴隶为他所控的快感是天生的、必然的、无可厚非的。而这一切的潜在意识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就算察觉了他也不愿意去承认。所以我说他的恶是无知觉的“伪”恶。

四、结语

人物思想 第9篇

一、步飞烟的外在形象

作者从一开始就向我们交待了了步飞烟的外在形象。说她容貌举止美丽动人, 擅长秦声, 好文墨, 可谓是一个翩翩淑女, 作为粗悍的功曹参军武公业的爱妾, 自然得到了公业的宠爱。但是从下文我们得知, 她是一个孤儿, 被媒妁欺骗, 才勉强和猥琐小人结合, 可见从她的内心而言这段外人看来美满的婚姻并不是那样尽如人意的, 而且“武生为府掾属, 公务繁伙, 或数夜一直, 或竟日不归。”飞烟在这段婚姻中得不到慰藉, 只有心灵的空虚与无法排遣的孤独。这样, 才有了下文的发展。

武公业是个粗俗之人, 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关爱飞烟, 飞烟也无法从中得到她渴望的爱情与真心, 而且飞烟只是一个妾, 公业对她的宠爱也只是一种玩弄而已, 他只是占有, 把美貌的女性看做玩物, 他根本不了解飞烟的内心。在封建制度的社会里, 女性地位十分地低, 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与工具。后文中公业发现飞烟与他人暗中交往后蛮力地鞭打她, 女性的人身与精神都是男性的附属品, 他打死了她对外却宣称是病死, 女性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谈何自由?谈何爱情?而赵象则在飞烟备感冷落时对飞烟吐露爱意, 但是“他仅仅爱着飞烟的美色, 而没有与她生死与共的胆量。”事情被发现后赵象只是换了名字逃走了, 他对飞烟的爱只是不负责任的寻欢作乐。他们在文中书信往来占了很大篇幅,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飞烟发展着的情感变化。

二、步飞烟的情感发展

赵象, 衣缨之族、端秀有文, 窥见飞烟的美貌, 就被迷住了, 通过贿赂使看门人的妻子转告飞烟, 飞烟听说后, 不但没有明说拒绝, 反而含笑, 可见步飞烟大胆、坦荡, 她凝神又没有回答, 赵象对自己的爱意使她感到喜悦, 自知不合礼法, 但是不拒绝反而像默许。赵象也很聪明, 知道自己有了希望, 十分激动就写了一首情诗, 飞烟读后叹息很久, 自己看到过赵郎, 才貌出众, 但是自己福薄配不上他。飞烟向赵象回信, 坦诚地吐露了心思, 婚姻中得不到幸福, 孤寂无人诉说, 倾心于赵象又迫于封建礼教, 倾诉衷肠、坦明心志, 也是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赵象对自己的情感。她这时仍是充满矛盾与犹豫, 徘徊不敢向前的。赵象再次赠诗给飞烟, 向飞烟表达自己焦急心境, 并且在得不到复信时幽寂愤懑, 心中一直牵挂飞烟。

其实, 在这时女主人公的心里正在默默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心里喜欢的人向自己倾诉爱意, 喜悦而又默默激动, 只是这些都不能表达出来, 一方面迫于礼法的约束, 一方面又不知赵象对自己的真心, 在赵象几次吐露心意之后, 飞烟终于放下心中的戒备, 敢于去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给自己生活带来一丝希望与快乐的感情了,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 自己为人爱妾, 哪里谈得上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于是又苦闷又欣喜的她便得了一场病, 这数月里, 飞烟心里一定在做着强烈的思想斗争, 在默默地挣扎, 幽思惆怅、郁积满怀。而赵象也是懂得体贴人、心疼人, 他马上回信告诉飞烟自己魂牵梦绕地想念她, 誓要和飞烟在一起, 听到她身体不适自己更是十分抑郁, 渴望到她身边宽心解乏。这封信情意绵绵, 飞烟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关心备至, 而这正是长期以来自己从未感受到的, 怎能不动心呢?

这封信对她来说十分重要, 她看到了赵郎对自己爱慕有加的心意, 看到了赤诚的誓言, 更看到赵象对自己一份真心的关心和爱护。飞烟终于放下了自己一切的顾虑, 大胆主动地向赵象托付了自己的真心, 谁知道在封建礼法如此严苛的时代, 一位人妇要做出如此为礼法所不容的决定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是拥有怎样的勇敢与胆量啊!她为了这一点难得的幸福大胆地去反抗, 她渴望得到关爱, 现在, 她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终于她迈出了这一步, 她的选择是无悔的。至此, 飞烟已将自己全部寄托在了赵象身上, 她是热情的也是果敢的, 因此她面对事情被发现后的结果也是坚韧不屈的。

三、步飞烟的性格

最终公业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事情, 飞烟这个不胜绮罗的弱女子面对粗悍的丈夫对自己的诘问时, 因为受到了惊吓一定十分害怕, 但是他却没有将实情告诉公业, 她不会向公业服软。像她当初这样勇敢选择一样, 现在她也一样勇敢地进行着自己的反抗, 虽然这反抗在我们看来稍显无力了些, 但是在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 一个弱女子能做的也至多不过如此了罢, 还有更多的人悲戚, 苟安地活了一生, 孰不知, 在当时压抑着人喘不过来气的封建礼教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那么顽固, 难以撼动。飞烟可以说用自己的坚忍顽强, 至死不屈的性格尽力去维护自己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与果实, 她尊严地只要了一杯水, 饮尽而亡, 这几乎是她所能做的最大的反抗了, 她十分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不说并且不求得原谅, 她已经得到了自己渴求的爱情, 她也觉得够了、值了, 她无比坚定地忍耐着粗蛮丈夫的鞭打, 因为心中的信念她无怨无悔, 已不惜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既然无法在这封建礼法之下自由地活着, 那就用自己的生命去祭这份爱与什么都无法阻挡的对自由的追求吧!

飞烟生命已死, 精神仍在, 她托梦对赞扬她的人道谢, 而对指责她的人则戟手指着并骂他说要求地下面证, 可见她的斗争与反抗死后仍是不止息。“她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恋爱、婚姻的悲剧, 看到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和她们争取婚姻自由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从而在内心激起强烈的爱与憎。”已婚而和他人相恋固然不对, 但在封建礼法严苛的时代, 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去维护人们自由的爱情与婚姻, 因而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同飞烟一样的广大妇女们只能守着一份无爱的婚姻在无望中至死,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痛的悲剧呢?

摘要:《飞烟传》是皇甫枚《三水小牍》中的一篇, 通过塑造反封建叛逆女性步飞烟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婚姻悲剧, 赞扬了为追求爱情自由和个人幸福而作出不屈, 大胆反抗的斗争精神。其中步飞烟这个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本文就试着从其外在形象分析来看当时社会男女之间的关系与地位问题;透过步飞烟与赵象彼此间传达感情的信件来分析她由爱妾一步步走上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的情感发展历程, 从中看出本文的反封建主题;以及故事最后反映出的步飞烟性格的勇敢不屈, 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步飞烟人物形象的细致分析中解读《飞烟传》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步飞烟,人物性格,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皇甫枚.飞烟传[M].汪辟疆, 校注.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尹晓曦.步飞烟的悲剧原因阐释[J].安徽文学, 2008 (3) .

人物思想 第10篇

——清得舆《京都竹枝词》

《红楼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涵盖了包括诗词、绘画、园林、建筑、医药、戏曲等多种文化体系, 其中塑造了一个“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大观园, 不仅遵循了中国古代造园的原理, 更是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对于园林植物配置、建筑格局、空间布局等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大观园的造园艺术除了具备艺术美外, 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与人物的思想相结合, 使得人、景、物恰到好处的交融在一起, 大观园因此而更加传神、妙趣横生。因此, 后世凡是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提到大观园的不在少数, 可见其影响之深。

我国古典园林体系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 是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 (童寯《造园史纲》引言:西亚、欧洲和中国的园林, 构成世界三大造园系统) , 其中的园林植物配置都有一定的讲究, 深受古典文化传统的影响, 无论是从环境气氛、造型风格还是象征意义来讲, 都给人以意境、联想的感知。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 会让人产生灵魂的共鸣。“因心造境, 境心和谐……禅宗直指人心, 要人明心见性, 即可成就佛境。” (1)

1大门2曲径通幽3沁芳亭4怡红院5潇湘馆6秋爽斋7稻香村8暖香坞9紫菱洲10蘅芜苑11大观楼12含芳阁13缀锦阁14省亲别墅坊15后门16厨房17佛寺18嘉荫堂19凸碧堂20凹晶馆21栊翠庵22角门23班房24议事厅25滴翠亭26柳叶渚27荇叶渚28芦雪亭29藕香榭30牡丹亭31芭蕉坞32红香圃33榆荫堂34角门35角门36后角门37折带朱栏板桥38沁芳闸桥

在曹雪芹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 大观园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 同时也是曹雪芹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 将南北园林几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设计也对后世的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处景观建筑, 名气虽不及潇湘馆、怡红院等, 但却因为它典型的特征而让人不容忽视, 它就是大观园中唯一的一座尼姑庵——栊翠庵和其中的红梅。

“栊翠庵”是妙玉的住所, 也是妙玉参禅修行之场所, 属于寺庙园林。山、水、植物及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而作者对于栊翠庵只是粗略的提到了佛殿、禅房、耳房, 而没有详细的建筑描述。但对于其中的白雪红梅作者却情有独钟, 这也是对妙玉性格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第四十一回第一次出现“栊翠庵”之名。由于栊翠庵是为妙玉设计的, 描写栊翠庵自然同妙玉分不开。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回中, 宝玉“走至山坡之下, 顺着山脚, 刚转过去, 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 回头一看, 恰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 如胭脂一般, 映着雪色, 分外显得精神, 好不有趣!” (2) 这里, 作者先是寥寥数笔将读者带进一幅清新隽永的画卷——在一片白雪皑皑遥遥的远山之中, 刚转过山脚, 一阵带着凉意的清香幽幽的迎过来, 回头一看十几株红梅映入眼帘……简单的一句描写充满着诗情画意, 让人感到似乎置身于这皑皑的白雪与胭脂般的红梅之中, 虽置身室外却也感觉得到那份春意阑珊, 更加凸显了栊翠庵不同于别处景观的典型环境, 也成为后来描写妙玉性格的典型场景, 并为后文做了铺垫。

而后又在第五十回中宝玉的“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 离尘再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3) 自秦代以来, 皇家园林就讲究“一池三山”的格局, 其中三山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 一池则指太液池,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 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于是曹雪芹将栊翠庵比作蓬莱仙境, 以至于宝玉对栊翠庵念念不忘。到这里, 栊翠庵、妙玉、梅三者的形象完美的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景观环境之中, 妙玉的性格已经完全与这里的景色融合,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红梅是妙玉的象征, 妙玉是一朵红梅, 她是栊翠庵的灵魂, 孤傲而又坚强, 虽是一段美好浪漫的描写, 却又让读者深深地感到了“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4) 寂寞而无奈的情怀。

中国的诗词向来以意境著称, 中国古典园林巧妙地将诗词运用其中,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表达出了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一切景语皆情语”。 (5) 曹雪芹将这二者完美的融合起来, 产生了人与景的互动, 更好的达到了人与景交融的境界。

(一) 妙玉心境

曹雪芹的诗词通常会美到令人窒息:

“一声梅花不含泪, 飞花可去槛外停?

……

莫非楼阁缓, 机缘有诗为前情?

……

怯怯环佩, 依依羞裙。

梅边人犹遮, 户中花香隐

……” (6)

妙玉, 向来以“槛外人”自居, 如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 宝玉收到一张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红笺子, 因此在外人看来是与世人格格不入, 但她不甘心寄人篱下, 她有“凤兮凰兮不可邀, 自是碧玉琼瑶”的高傲。

有学者对妙玉有这么一段细致描写“‘气质美如兰, 才华阜比仙’的妙玉, 孤标傲世、性格乖僻, 为世难容, 因而脚踩祥云、身不由己的被赶出了人世间, 她为了‘舍身消灾’, 寄身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里, 那里脱尽浅陋凡俗, 寄情于虚幻缥缈之中, 伴随她的是经卷、蒲团、青灯、佛殿, 在‘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晚上, 庵内‘龛焰犹青, 炉香未烬, 几个老道婆也都睡了, 只有小丫头在蒲团上垂头打盹’, 但她又非一般的道婆女冠, 唯求香火以资糊口的谋衣之辈, ‘芳情只自遣, 雅趣向谁言’, 内心形成了一个痛苦的形神矛盾的旋涡。” (7)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女子, 却是除了宝黛外, 在大观园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红楼梦》中第五十回中, 李纨一句“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 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 我不理他, 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可见将讨红梅作为一种惩罚方式。

曹雪芹虽对栊翠庵的内外环境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 但他似乎偏爱于妙玉这一佛家女子, 她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人家, 与四大家族非亲非故, 更是刑岫烟口中的“僧不僧, 俗不俗, 女不女, 男不男”, 而作者却将她列于“金陵十二钗”第六位, 更是称赞道“气质美如兰, 才华阜比仙”。

妙玉, 虽然不受欢迎, 但她从不会因为大观园任何一个人而改变。在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 她端给贾母的是旧年的雨水, 而自己却说“隔年蠲的雨水, 哪有这样的清淳?如何吃得?”她的傲, 是骨子里的, 面对人生的磨难, 如一枝红梅依然坚强的独自面对。

(二) 红梅意境

《红楼梦》第五十回对栊翠庵中的梅有如下诗词:

“桃未芳菲杏未红, 冲寒先喜笑东风。魂飞庚岭春难辨, 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 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 浓淡由他冰雪中。”——邢岫烟

“白梅懒赋赋红梅, 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 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 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 寄言蜂蝶漫疑猜。”——李纹

“疏是枝条艳是花, 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 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 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应是瑶台种, 无复相疑色相差。”——宝琴 (8)

以上三首诗是宝玉“访妙玉乞红梅”归来, 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依‘红、梅、花’三字之序”做的诗, 雪、梅、诗三者融为一体, 却也体现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 以梅为题, 构成人与景如诗一般的意境, 让曹雪芹笔下的栊翠庵“能以‘味’入景, 以‘声’入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9)

古代文人雅士向来喜欢赋予植物一定的精神意义, 无论是诗词、绘画还是园林艺术, 都乐于用植物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或悲伤愤怒或清高豁达……因此就产生了“岁寒三友”——松、竹、梅, 以及“四君子”——梅、兰、竹、菊。梅又被尊为四君子之首, 其沁人心脾的幽香, 暗影疏斜的姿态倾倒众生, 但更重要的是它高洁、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境界。

在曹雪芹笔下, 栊翠庵中只出现了梅这一种植物, 但梅早已融入到了妙玉的整个生命之中。妙玉的魅力来源于梅花, 而栊翠庵的红梅显然就成了妙玉的化身。

曹雪芹用梅将栊翠庵周围的景色协调统一起来, 突出了以梅为主体、以雪作陪衬, 从而无论是在外在形象上还是内在意境均形成了一致的效果, 不仅用梅塑造出了一个雅致的环境, 同时将梅拟人化, 更好地表达出了妙玉的性格与心境。

前面提到过栊翠庵中的梅已经成为了妙玉的化身, 所有梅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妙玉, 当读者徜徉于曹雪芹所描绘的关于梅的描写的时候, 被一幅幅景致吸引的时候, 潜意识里妙玉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 正所谓“一人一个红楼梦”。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栊翠庵也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静谧、雅致的环境, 让人流连忘返。

上一篇:剔除工作下一篇:智能垃圾邮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