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技巧范文

2024-05-21

人物描写技巧范文(精选12篇)

人物描写技巧 第1篇

王静:张老师好, 既然外貌描写有这么多的好处, 那么我们在作文中应如何来进行外貌描写呢?

张老师:你这个问题问的好。俗话说“千人千面”, 每个人的外貌都不会相同, 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 也会有不同之处。因此, 我们在写人物外貌时, 首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使读者看了你所写的人物外貌, 如见其人,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陶建军所写的《卖鹅妮》里的文字:

姑娘穿着白底点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 裤腿绾到膝盖, 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她大约只有十一二岁, 身架很瘦, 正是预备抽条拔个儿的年纪。黑油油的头发编成两根紧紧的小辫。

同学们请看,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很有特色的肖像画。它描摹的是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作者在写人时就抓住了人物特有的衣着打扮, 如“白底点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裤腿绾到膝盖, 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作者在写人时仔细观察, 抓住了人物所特有的外貌特点, 写出了这个女孩与其他女孩的不同之处,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乡下女孩特有的形象。

王光:是啊, 张老师, 如果我们写人时能把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勾画出来, 那我们笔下的人物也就写活了。我们写人物外貌时除了抓住特征之外, 还应注意什么呢?

张老师:我们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往往要从多方面入手, 所以描写时一定要考虑好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可以由整体到局部, 或由上到下, 或由远及近。不要一会儿写眼, 一会儿写脚, 一会儿又写鼻子, 让人看了也不知你在写什么。如上例中的“姑娘穿着白底点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 裤腿绾到膝盖, 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一句描写的就很有顺序, 作者先写人物的小褂, 然后写裤子、再写膝盖, 最后写赤着脚和白色的凉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经过这样一写, 既鲜明地交待了人物的特征, 也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李明华:是啊!这一点正是我平常作文中经常忽视的地方。张老师提的真好。

张老师:我们要想出色的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我们还可以采用漫画式的方法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 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如鲁迅笔下的阿Q:“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 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 而看阿Q的意思, 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后来推而广之, ‘光’也讳, ‘亮’也讳, 再后来, 连‘灯’‘烛’都讳了。”鲁迅先生抓住阿Q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幽默色彩的特征——头上的癞疮疤, 以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幽默的漫画, 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张东明:这种描写真是好笑, 有意思。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有哪些方法呢?

张老师:刚才我们说的都是直接来写人物的外貌, 其实我们写人物还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 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陌上桑》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行者”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子, 身心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少年”见到罗敷脱下帽子, 只戴纱巾, 希望引起姑娘的注意。和罗敷邻里的“耕者”“锄者”, 他们该不是第一次见到罗敷吧, 可也因观看罗敷而常常停下活计导致贻误了工时。这几句, 没有一词半句直接描绘罗敷的容貌。我们甚至无从知道罗敷是高还是矮, 是苗条还是丰满, 可我们就是觉得她很美。间接描写十分含蓄, 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人物对话描写的写作技巧 第2篇

湖南省郴州市十二中 余平花 曹礼民 中教一级 手机:*** 邮编:423017

学习目标:学习在刻画人物时的对话描写的作用及写作技巧。学习重点: 人物对话描写的写作技巧。

一、回顾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思考题。

(一)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①“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②“爸爸!”

③“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整”,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二)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④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⑤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⑥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⑦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过了一会,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⑧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⑨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起来怎么还不,快起!快起!” “晚了!爸!”⑩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思考:

1、加粗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三个文段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二、提练技法

1、人物对话的作用:对展示人物身份、神态、情感及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物对话的四种形式:⑪提示语在人物语言前面、⑫提示语在人物语言后面、⑬提示语夾在人物语言中间、⑭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人物对话描写形式的多样化训练:

⑪变换说话人的位置。⑫在“说”之前增加人物的动作描写。如文段

(二)中的第⑤句话,文段

(三)中的第⑨句话。

⑬在“说”之前增加人物的神态描写。如文段

(二)中的第④⑤⑥⑦句话,文段

(三)中的第⑧⑩句话。

⑭替换“说” 如文段

(二)中的第④⑥句话。如文段

(三)中的第⑧句话。⑮隐藏“说”。如文段

(三)中的第⑨句话。

三、尝试技法

期中考试后,你的成绩下降,爸爸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与你谈话。请用200字来描述你与爸爸妈妈的对话。

四、评一评,议一议。

人物采访技巧探索 第3篇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掌握和运用好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就人物采访来说,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经历、习惯等,所以对人物的采访要因人而异。从采访者来说,也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崔永元真诚、机智、幽默,体现出平民化心态和亲和力;张越轻松自然娓娓道来,完全依靠个人对被采访者尊重和平和的心态,使对方放松倾述。

一、采访者对采访对象要平和,不要居高临下

崔永元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从《实话实说》到《小崔说事》,再到《小崔会客厅》,崔永元的采访对象从部长到百姓,不分高低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就像和多年的朋友和邻居唠家常。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省部级领导,以及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成功人士,都会和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采访要营造和谐融洽的交谈氛围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往往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闲谈中,营造出宽松的采访环境,借此探求对方的性格、爱好和思想,巧妙的缩短与对方的距离。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经采访过世界上二十多个风云人物,每次她总是很巧妙地为自己的采访创造良好的氛围。她在回忆中记载了采访西贡总统阮文绍的情景:

阮文绍一面向前走来,一面向我伸手,同时开了个玩笑。“你们两个谁是头头”,他用短小的食指指指摄影记者和我问。“我们两个都是头头”摄影记者回答道。“不”我也回答了他一个玩笑:“尽管他长得高,我长得矮,但我是头头”。也许总统先生长的矮小,甚至比我更加矮小。所以他喜欢我的回答,他立刻发出表示赞赏的笑声,并高声说道:“说的好,我完全同意,权利不能被瓜分,应该独揽”这正是他在这次采访结束时所重申的观点。

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法拉奇为什么会那样出色的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采访。

三、抓住细节,巧妙切入

如同作战要研究如何突破一样,采访也要研究如何切入,也就是采访时话从哪儿说起。问题怎样提出来,切入的巧妙就能顺利的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新闻材料,寻访到采访的真谛。切入点就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及至一句话,一个食物等等。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警察劳模,见面问了很多,但他总说一句话:“那是应该的”。后来发现他胳膊上有一块伤痕,经追问知道这是他抓捕疑犯时受伤所致。于是改变了采访计划,就从他胳膊上的伤痕说起,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学会追问

采访中大多数的记者都会对某一事务和现象发出追问,因为只有追问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质。

成功的采访需要许多因素,重要的是采访前要有准备,事先研究材料,进行外围采访,再起草采访提纲;采访中还要应变自如,善于用逆向思维,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发现新闻。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第4篇

一、《大卫·科波菲尔》的的艺术成就

狄更斯, 是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著有一本闻名世界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 名为《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用其精湛的写作技术以及良好的文笔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许多令人影响深刻的小说人物, 如大卫·科波菲尔、辟果提一家、密考伯夫妇、摩德斯通、尤利亚希普等, 而且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也揭示了促成本文故事结局的各种原因。通过《大卫·科波菲尔》, 我们不禁赞叹狄更斯精妙绝伦的人物刻画能力。通过阅读该书, 让人久久无法忘怀各种活灵活现的小说人物, 以及他们拥有的鲜明的特征: 乐天派密考伯, 在困境面前永远微笑, 永不服输; 姨婆贝西, 严厉但却善良; 希普, 卑躬屈膝, 狡猾多端。

二、《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外形描写

众所周知, 外在形态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物的性格。狄更斯通过大量的肖像, 语言, 行为的描写, 不仅让读者清楚的了解各个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让读者在脑中清晰地形成小说人物的形象。密考伯先生, 作者让他在与小大卫见面时以衣衫褴褛的形象第一次出场, 说明了该人的生活有些困窘。在下文中, 狄更斯却又描写密考伯先生戴着一条招人眼球的衬衣硬领, 并且特意在外套外边挂着一个单眼镜, 使读者了解到该人不愿被人看轻, 并且好面子。在后面, 该人出场时总是穿戴整齐笔挺, 十分体面, 不断地说明密考伯先生虽然贫困却死要面子的形象, 让读者发笑。

三、《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对比描写

书中运用了人物对比的描写手法, 大卫是正义、光明、高尚的人物代表, 和希普不同, 大卫坚强, 勇敢, 上进, 而且他凭借着他自己具备的优良品质和难能可贵的精神亲手创造了幸福的婚姻和成功的事业。而希普就是一切邪恶的代表, 他虚伪、卑劣、令人讨厌, 他想尽方法想要得到大卫的事业, 夺取大卫的爱人, 但是邪恶永远压不倒正义, 他失败了。美与丑, 正如光和影, 小说不仅赞扬和提倡了人性正面的美, 正如主人公大卫以及大卫拥有的各种美好的品德, 也强烈抨击了人性反面的丑恶, 并且让丑陋的人性拉出黑暗, 暴晒在阳光之下, 让世人看透并且谴责人性的丑陋部分。通过对《大卫·科波菲尔》人物的对比描写, 作者表达了他的思想,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们, 也能获得美好而幸福的人生。而只拥有丑陋人性的人们, 注定在悲剧中湮没。

四、《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夸张描写

为了使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比如像密考伯先生这一典型的例子, 狄更斯选择书中人物最突出的特点, 利用夸张的描写手段, 渲染人物形象。在密考伯先生这个故事中, 让读者感到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的是, 密考伯面对上门来要钱的人时, 他矫揉造作地做出一种充分被逼债的无奈, 甚至对自己做了一个想要自残的动作, 但是当读者想要为他感到同情和怜悯时, 他就像一只自恋的孔雀擦亮自己的羽毛, 哼着歌出去晃荡了, 其得意自满的神态比以前更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值得一提的是, 与密考伯先生一样, 他的太太也与普通人大不相同, 一个小时前, 她才被国王的课熏陶的晕头转向, 一个小时后, 她就可以怡然自得地吃着, 喝着, 就好像之前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因为作者像这样对这两个人物积极的心态作出了比较夸大的描写, 所以使得读者印象深刻。

五、总结

一言以概之, 虽然狄更斯在描写书中人物时, 并不能像其他作者一样写的很富有内涵或者说是复杂, 但是他也有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手段, 通常他描写的人物都十分地生动形象, 比如这本中的很多如大卫、密考伯这样的不能让人忘记的人物。福斯特就曾经在一本中中赞扬狄更斯的创作, 说他的创作的人物更像是容易被区分出来的漫画里面的人物, 他这样描写人物的手段产生了很有趣的效果, 同时在人物的人性深度上更上了一个层次, 即使他的书会不见, 书中塑造的人物也不会被人遗忘。

参考文献

[1]孙晓冲.浅析《大卫·科波菲尔》中“手”的重复意象[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05) .

[2]赵倩.论析《大卫·科波菲尔》童话模式下人物结构分类模式解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2) .

[3]邓敏, 田耘.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对《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的影响[J].时代文学 (上) , 2010 (05) .

人物描写技巧 第5篇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我这里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下边示例说法。

1、只言片语勾轮廓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笔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这里,通过他和佣者的对话,寥寥几笔,就把他的“鸿鹄之志”表达出来了。孙犁《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一句话便写出:先是一个陈述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一个挑,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人物质朴鲜活,栩栩如生。这类例子,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阅读时你去细细体会。

2、间接描写人景物

有时写人物,不从正而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孟获求救朵思大王。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

“变色”嘴脸现原形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这就这样方法。还有《范进中举》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制台见洋人》中媚外欺下的制台变脸谱式的语言和表演等等。

3、一样言语多样说

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右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4、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

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

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语言描写中,有三种引用的形式,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下边举个例子,一并注意标点的变化。

1、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2、“这可不行。”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3、“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人物描写训练策略 第6篇

关键词:习作 体系 模式

一.构建人物描写的训练体系

描写即描绘摹写。习作中的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者景物具体地描摹出来。它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中“形神兼备”的一种表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按照描写的对象分类,描写可以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人物描写是习作的一项基本功,要提升习作水平,务必从这一基本功的训练着手。为此,教师需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就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把整个教材中的人物描写训练画成一棵“知识树”,既从全局的高度审视这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内容与目标,又从局部的要领谋划实施策略,把《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目标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加入自己觉得需要训练的篇目,这样,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体现描写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基本原则。

二.构建人物描写的课堂教学模式

习作需“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才能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对作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作文课的作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因此,构建既符合“教”的规律,又符合“学”的规律,同时符合作文本身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举措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內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据此,我们对教学模式有这样的认识:(1)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在理论上,它从宏观的层面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程序。(2)教学模式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从静态上看,它是比较稳定的结构框架,从动态上看,它的程序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的不少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以教师为主导思想的《“下水示范——讲解——模仿——创新”四环节模式》的课题实验,有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依据的《“自主习练——互动评点——提升习练”三环节模式》实验。这些研究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可以用“对话”理论和实践构建教学模式,例如,从“材料取舍”角度切入,可拟定“搜集—交流—取舍”的模式。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还要引导学生在“共同交流”中分析材料,让学生领悟自己占有材料的优与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留取与舍弃,从而使学生对材料不再囫囵吞枣。又如,从“发表”角度切入,第一学段可构建“示范—模仿—独写”的模式,第二学段可构建“话题交流—教师下水—创意表达”的模式,第三学段可构建“自由表达—相互交流—赏导评价”的模式。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习作基本功提升的人物描写训练方法研究》(GS[2015]GHB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电视新闻人物的创作技巧 第7篇

一、主题的确立

发现《农民宋海良和他的洋媳妇》一片的题材纯属偶然。2010年春节刚过, 社旗县广电局一位同志到南阳电视台办业务, 无意中谈起社旗县苗店乡下宋村一位青年农民在国外一个杂技团打工, 依靠自己精湛的技艺和朴实能干的精神赢得了在同一杂技团表演空中飞人的一位墨西哥籍姑娘的芳心, 与春节前夕携恋人回到了社旗老家举行婚礼, 而且要在家住七八个月后再继续回到国外打工。这一事件引起了我们的创作兴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走出国门了解外面世界已不是罕见事了, 但一位农民到国外打工并娶了一位外国媳妇, 这不仅仅是新闻上的意义, 更能反映出新一代农民观念上的变化, 展示出当代农民的风采。我们决定把主题定位在宋海良和他洋媳妇在家乡生活的这段经历上, 着重提炼东西两种文化相融后的内涵。

二、节目的架构

选题确定下来后, 如何去表现这个选题、表现些什么内容, 也就是如何确定和把握节目主题, 是每位编导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农民宋海良和他的洋媳妇》第一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 我们已经错过最能出“情”的过春节这些镜头。我们把从3月份开始采访到8月份宋海良夫妇离开这段时间进行了梳理分析, 理出了几个可能的出情点、关键点:根据宋氏家族的传统习惯, 新媳妇过门后要选择吉日认祖, 这是一个关键点;第二个是三夏麦收时节, 这是农村一年四季中最忙的季节, 下宋村是小麦生产区, 我们预算可能会有故事发生;第三个, 农历五月初五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端午节, 农村人非常注重这一节日, 这个节日被选择为全程跟踪拍摄;第四个高潮点也就是预测的出情点, 是宋海良夫妇告别父母双亲继续到外国打工, 双方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这部纪录片整体上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框架, 按时间的发展轨迹去处理的, 只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又发现了更有故事性、亲情感的生活片段, 就淡化处理了认祖这一场景。

三、在拍摄和编辑中深化主题

众所周知, 纪录片的策划要根据真实性的原则, 不仅要做好一次成功的拍摄计划, 还要有随机应变的准备, 就是说在充分准备了历史材料、情节材料的同时, 要按事物的发展常规来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对人物感情的酝酿、积累和可能爆发的细节, 都要有充分的拍摄准备。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宋海良夫妇、宋海良父母及了解周围环境上。在设定主要拍摄的四个关键点之外, 我们又说服宋海良的母亲当内线, 给我们提供一些宋海良夫妇重要外出活动和突发事情的线索, 以便不漏掉重要的活动场景, 也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和故事, 以保证该片的真实性、生活性、故事性。

从2010年3月初到8月底, 我们先后6次到社旗下宋村采访, 累计达半个月时间常常从早上跟拍到晚上, 拍摄了大量素材, 如宋海良夫妇同村民在麦场习武、同小学生互相学说中国话和墨西哥语言、回外婆家、路上遇到农民纺织、逛县城、麦收、过端午节、离别等场景。面对大量的素材, 我们在后期制作中尽可能选择那些正在发生的具有较强可视性和感染力的事件, 对于那些更能形象、生动、有说服力的表现主题的细节浓墨重彩, 使画面更加丰富、更有冲击力, 进而深化了主题。令人难忘的细节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有人说, 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是不可以没有细节。采访中, 我们以五组画面为骨架, 构成了节目的主题:第一组, 宋海良父母及村民对洋媳妇的评价。因为洋媳妇的到来, 给原本平静的村民生活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情, 这也是电视观众所要了解的。在这一情节中, 我们首先简单交代了洋媳妇原来在国外的情况, 把重点放在宋海良父母和乡邻对洋媳妇的认识上, 如邻居老奶奶评价洋媳妇, 就利用老奶奶的现场音:“她来也给我冲奶粉, 也扶着我的脸亲, 亲哪, 成串子亲哪。”第二组是宋海良夫妇去看望85岁的外婆:初春的一天, 雨过天晴, 我们拍摄组一同随行, 在路途中, 洋媳妇望着具有田园风情的优美景色触景生情, 唱起了流行于墨西哥乡间的抒情歌曲, 在后期编辑中, 我们将这一段完整地保存下来, 并插入沿途优美画面, 表现出洋媳妇对婆家家乡的留恋之情。另一个细节是洋媳妇来到外婆家的画面:一个西方女子同中国85岁老太太比脚的大小, 其文化内涵就不言而喻了。第三组是洋媳妇过端午节:洋媳妇插艾、佩戴香囊并与女伴谈笑及用录像机记录村民做香囊等一组画面, 这些细节反映了许多活动对她都是那么新鲜、那么入迷、那么富有人情味, 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后一组是宋海良夫妇告别家人到海外的场景, 从与洋媳妇握手、上车又下车, 同长辈子侄相拥而泣到挥手远去等一系列连续场景, 编导用了一个2分24秒的长镜头, 一气呵成, 真实地记录了洋媳妇已融入这个大家庭, 分别时难舍难离、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心情, 可以说这是整个片子感情的喷发口, 而且达到了最高潮, 无论在视觉还是感觉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经典人物描写 第8篇

鲁迅的《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 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寥寥几笔,就绘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浩然的 《 艳阳天 》 中有这样一段:“萧长春三十岁左右,中等个子……上身光着,发达的肌肉, 在肩膊和两臂棱棱地突起;肩头上被粗麻绳勒了几道红印子,更增加了他那强悍的气魄;没有留头发, 发茬又粗又黑;圆脸盘上,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双精明深沉的眼睛;特别在他说话的时候,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很引人注目,整个看去,他是个健壮、英俊的庄稼人。”这段肖像描写一共用了一百几十个字,就勾画出了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经历,一个年轻、健壮而英俊的庄稼人活生生的如在眼前。

汉乐府诗《陌上桑 》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 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人物描写方法例谈 第9篇

1、肖像描写。

极具传神的肖像描写,必将给读者留下永恒的印象。如《水浒传》中“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深如刷漆”的武松;《红楼梦》中“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王熙凤。作者对上述人物形象只是作了简单的勾画,而留给读者的却是永恒的定格和精神财富。这种定格和精神财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审美与写作习惯。

一些作品中,作者还注意人物肖像前后对比,表现人物命运的的变变化化。。鲁鲁迅迅在在小小说说《《孔孔乙乙己己》》中中两两次次写写到到孔孔乙乙己己的的肖肖像像::第第一一次是“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虽然其穷困潦倒,但身体尚健康;第二次到咸亨酒店时,却是“脸黑且瘦,已经不成人样”,而且残了双腿,是“用手走来的”。这一肖像描写,刻画出孔乙己身残命危的惨状。鲜明的对比,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对吃人的封建社会清醒的认识:它可以把一个健康的人推向死亡。

我们引导学生读作品,不仅要读懂文字,还应读懂作者的情感,唯有渗入自己情感的描写才是完美的。应引导学生对这种情感加以领悟,从而在习作中透过肖像描写达到文有止境而意无穷尽的魅力。

2、动作描写。

恰当的动词运用在人物的塑造上作用非凡。它可使人物或呈缠绵之态,或现悲世之怀。总之,动作描写离不开动词的运用。如宋朝词人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相看”形象地写出了儿女缠绵之态。再如鲁迅在《社戏》中写道:“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通过“点、磕”等词形神兼备的体现出来了。

3、语言描写。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的个性的外在表现,语言因人物所处的环境而有差异。有的快乐活泼,有的悲伤低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平和舒缓;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直白粗犷……豫剧《红楼梦》中有一场景:林黛玉去世后,贾宝玉闻讯而来,一句:林妹妹,我来迟了———催人泪下。宝黛之间至真至纯的感情仅此一句打动了千万人之心。鲁迅在《故乡》中叙述“我”与闺土阔别多年后的相见。闺土一句:“老爷!”浓缩了等级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渺远隔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有几次语言描写,朴实至极,真挚至极。如:进去吧,里面没人。父爱岂不是比山还高,比水还深?上述几个人物的语言恰是做到了话意幽远、耐人寻味的境界。

4、神态描写。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鲜明地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如《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写中年闰土的神态: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分别十几年的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尽的欢喜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欢喜”的同时脸上现出的还有“凄凉”。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中已经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与今天的“老爷”决不能划等号。所以开始不敢吱声,后来才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这个神态描写,把闰土与儿时伙伴突然相见的那种喜与哀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5、心理描写。

写人叙事的作品总避免不了描摹人物的心理。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最后一课》中“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小弗朗士的这段心理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倾吐了衷肠,透露出懊悔的“心曲”。

“人物对话描写”教学实录 第10篇

1. 出示片段, 引出人物对话。

师:孩子们请看这里有一段话 (出示课文《“三颗纽扣”的房子》里的一段人物对话) , 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在这段话里主要写了人物的什么?

(课件出示:

三颗纽扣把门一打开, 只见门外是……

“让我的马进房子。”这陌生人吩咐说。

他身上的 整件长袍 湿透了, 头上的王冠却闪闪发光, 不用说, 这是国王!

“待得下十二个人, 就待得下十三个人, ”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 “待得下国王, 就待得下国王的马。”

国王进了房子, 就着闪电的亮光向四下里看了看。

“从外面看, 你的房子好像很小。”

“我是给我一个人做的。”

“用什么木?”

“用栗木, 国王陛下。”

“栗木不会像橡皮那样伸缩啊。我真有点弄不明白了。”

“我也弄不明白, 我这么间小房子怎么待得下这么多人?”三颗纽扣沉思地说。

国王陛下也沉思起来。

“看来问题不在于小房子, 而在于心。”他最后说。

“心?”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些睡觉的人都是谁呀?”国王问道。

“这是一个孤老头儿, 这是一位寡妇, 带着她的三个孩子, 这是……”)

生:这一段主要写了人物的对话。

师:今天, 就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人物对话。

【评析:课堂伊始, 以《“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教材里的几段典型人物对话导入, 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对话描写。我们的仿创一定要关注教材、利用教材。】

2.分段形式。

师:孩子们再观察这段话, 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人说的话为一个自然段。

师:你觉得这样一个人说的话为一段好吗?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段话分段与不分段给我们的感觉。 (板书:分段)

生1:分段后看起来清楚、清爽, 赏心悦目。

生2:眼睛不疲劳。

生3:文章显得很长。 (偷笑)

师:哇, 这个同学发现了分段最大的好处, 就是你可以很快就把作文格子占满, 以后我们在写人物对话时也可以这样分段, 文章会显得更加清爽。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分段与不分段两种形式, 直观地感受分段的好处, 以后学生自然就会去注意分段写对话, 改进以往一个自然段混乱地描写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

3.提示语。

(1) 什么是提示语?

师:孩子们请看课件, 引号里面的是人物的语言, 那在引号外面的这些词句叫什么呢?

生:提示语。

(师板书:提示语)

师:什么叫提示语呢?让我们来看看刚才人物对话中的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待得下十二个人, 就待得下十三个人, ”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 “待得下国王, 就待得下国王的马。”)

师:引号外边的“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为提示语, 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什么?

生:提示语写出了话是谁说的, 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

(师板书:谁说的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评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去观察, 从而明白提示语就是写出话是谁说的, 以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2) 仿写提示语。

师:孩子们, 这里有两句人物对话, 你们猜想一下是谁说的, 人物说话时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 (课件出示:

“卖苹果了, 又香又甜的苹果!”

“这苹果这么小, 甜吗?”)

(学生在题单上仿写添加提示语)

生:一小贩站在小摊旁大声吆喝道:“卖苹果了, 又香又甜的苹果!”

一位中年妇女拿起一个苹果皱眉说:“这苹果这么小, 甜吗?”

师:当读到刚才这位同学所添加的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的提示语时, 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如见其人的感觉, 仿佛看到了说话人的动作、表情。

师:是的, 写出人物的语言能让人如闻其声, 而写好人物的提示语, 人物的动作表情让人如见其人, 这样你的文章就具体生动, 有画面感了。

【评析:通过让学生仿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让学生感受对话中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的妙处。】

(3) 仿写, 改提示语的位置。

师:孩子们再观察《“三颗纽扣”的房子》里的这段人物对话, 这些提示语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些在前, 有些在中, 有些在后, 有些没有。

(师在大屏幕上找出并展示, 板书:在前、在中间、在后、没有)

师:刚才我们加提示语的这两句人物对话, 你能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吗?

生:可以把提示语变到后面去。

“卖苹果了, 又香又甜的苹果!”一小贩站在小摊旁大声吆喝。

“这苹果这么小, 甜吗?”一位中年妇女拿起一个苹果皱眉说。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觉得这样把提示语放在后面会更好?你想, 小贩吆喝的声音肯定很远就听到了, 先闻其声, 再见其人。

师:提示语的位置不同, “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是不一样的, 让我们来看一看, 有什么变化。

生:提示语在前面, “说”字后面是冒号。提示语在中间, “说”字后面是逗号。提示语在后面, “说”字后面是句号。

师:所以孩子们在变换提示语的位置时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评析:教师不仅关注提示语的位置, 还关注标点这个细节, 尤其是提示语在中间的“说”字后面的标点, 这是对话描写的难点, 也是学生易忽视的地方。】

(4) “说”的不同表达。

师: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 提示语的位置可以有变化, 让你的文章更生动。在我们的汉语里面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很多很多, 比如在刚才《“三颗纽扣”的房子》里的这一段话, 和刚才这位同学添加的提示语里, 用了哪些词语表示“说”?

生:用了“说”“吩咐”“嘟囔”“问”“吆喝”。

师: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人物说话时语气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词表达“说”的意思, 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生动、具体了。

师:老师这里找了一些表示“说”的词。大家来读一读。

生:道、叫、喊、嚷、问、念、骂、劝说、唠叨、吩咐、嘟囔、请求、反驳、呻吟、吆喝、打招呼。

师:这就是我们丰富的汉语词汇, 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用上这些表达“说”的意思的词汇, 为你的习作添彩。

【评析:这一步的提升很有意思, 不同的表示“说”字意思的词语把学生的思维启发开来, 这才是灵动的仿创。】

二、创作

师:好, 孩子们, 接下来, 我要为同学们表演一段哑剧。知道什么是哑剧吗?

生:哑剧是不用对话或歌唱, 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

师:哑剧的内容是, 你考了好成绩回家后与妈妈的一段对话。我要隆重地请出我的助演与我一起为同学们表演一段哑剧。在看表演之前, 老师先给你们一些观察秘诀。 (课件出示:观察秘诀:1.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人物对话;2. 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

(教师和一名学生合作表演。大致的剧情是, 孩子考了优异成绩回来, 忙拿试卷给家长看。家长看了喜笑颜开, 表扬孩子。妈妈问孩子想吃什么好吃的, 妈妈去做。孩子说后, 妈妈开心地去做饭了。)

【评析:这个哑剧表演, 关注儿童学习生活实际, 形式也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学生参与度高, 体验深刻, 为后面的写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同学们来想象我们刚才的对话。

(学生动笔写)

三、点评习作

(师边读学生习作边点评)

一天, 我的数学考试考了100分。我健步如飞地跑回了家, 手里挥舞着试卷说:“妈妈, 快来看呀!看我数学考了多少分。”

妈妈闻声, 急忙跑到门口, 说:“快拿给我看看!”妈妈拿过试卷, 眼睛一瞟, 看到红红的100分, 顿时喜笑颜开, 惊呼:“哇, 我的乖儿子, 你太棒了!太聪明了!太厉害了!”

“那是!我是谁嘛!我可是您的儿子, 您都这么聪明, 我当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哟!”

“是是是, 我聪明的儿子!”妈妈突然一转神情, 说, “但也不能骄傲哟!骄傲使人落后!”

“遵命, 母亲大人!”

“儿子, 今天想吃什么, 我给你做去。”

“我要吃红烧肉。”

“好的, 妈马上给你做去!”

我吹着口哨蹦蹦跳跳地进卧室做作业去了。

师:用了几个自然段描写?

生:用了九个自然段分段描写。

师:九个自然段, 清晰明了, 一目了然。篇幅还很长。

师: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吗?

生:有变化, 四种形式都有,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在后面以及没有提示语。

师: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变换提示语位置, 让人感觉准确而生动, 给人以美的感觉。标点也很正确。

师:第一句人物语言的提示语中的“健步如飞”“挥舞”用得好呀!写出了当时“我”的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

师:“惊呼”这个词写出了妈妈的兴奋。想想你如果考了100分, 妈妈会不会有这样的表现呀!

师:后边因为我与妈妈的对话很急切, 没有用提示语。想象儿子说的话很贴近生活实际, 还挺幽默的。从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幽默的孩子, 一个与妈妈关系融洽的孩子, 一个考了优异成绩后异常兴奋的孩子。

师:整个一段话, 合理想象人物对话, 分段描写, 对说话人的动作、神情刻画细致,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因为孩子考了优异成绩, 妈妈和孩子都兴奋无比的画面。

……

【评析:师生的点评紧紧围绕本堂课对话描写的要求点评, 教师在点评学生习作时, 首先通过看板书点评, 从而复习了本次习作的重点。学生的习作富有童趣, 从习作中可以看出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只要善于倾听, 随时随处都有很多人物的对话。这些人物对话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写好人物的语言很重要, 人物语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用耳去聆听人物对话, 用眼去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把它写到文中去, 为你的文章添彩。

板书:

人物对话

分段

提示语:谁说的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在前、在中间、在后面、没有

【总评:平时很多学生的对话提示语的确写不到位, 不会观察, 不会运用提示语来表达、反映说话人当时当地的内心, 这可能跟很多教师忽略人物语言、对话、提示语, 没有进行对话专题教学有关。

环境描写反衬人物心理 第11篇

秋天,校园里的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庞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了同学们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树叶儿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同学们刚刚将地扫干净,不一会儿就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

【句子点击】

秋天的落叶往往带给人们凄凉的感觉,但是这个段落流露出的情感恰恰相反。透过“调皮”“忍俊不禁”“嬉戏”等词,我们感到落叶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玩耍,也从侧面透露出观察者快乐的心情。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人物在学校里活动,就应该有对学校环境的描写;人物在暑天里活动,就应该有对炎热环境的描写。而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反衬人物心情时,关键要看人物内心的感情,如果是喜悦的,那么笔下的景物应是明朗轻快的;如果是憂愁的,那么景物就应该是萧(xiāo)条的。

【漂亮句子】

小朋友,仔细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我”考试失利后的失落情绪的。

平日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此刻仿佛黯(àn)淡了许多,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也合拢了,似乎不愿意看到我,茂密的小草也似乎枯萎了许多。走出校门,我看到那些来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仿佛也知道我考得不好,一个个看着我……

【动手写写】

运用环境描写,试着写写得知自己考了100分后的内心感受!

《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技巧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刻画,阶级,对比

文学作品通常都是有血有肉的, 而这些血肉正是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曹雪芹以不寻常的十年辛苦, 写出《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人物, 个个音容笑貌有别, 个性鲜明, 无论是正面的, 还是反面的, 是主子, 还是奴仆, 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 浓淡相宜, 恰到好处, 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

一、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写法, 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红楼梦》中, 在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时, 是以对比的手法来写的:一个是心胸窄狭, 多疑多忌;一个是宽大为怀, 深沉狡猾。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着力写宝钗黛玉的同时, 也着力写袭人晴雯。以“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来对人物进行对比描写, 作者写袭人晴雯正是要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来突出、烘托主要人物宝钗和黛玉。读者从袭人的言行看到了宝钗, 从晴雯的身上看到黛玉。这是因为:晴雯和黛玉在本质上是一个。这一个要强、真情、任性、直率、朴素、倾心的性格, 套上了丫头身份, 便是晴雯, 套上了小姐身份, 便是黛玉。写一个共同的本质, 在不同的阶级教养之下呈露出各种姿态。

反之, 袭人和宝钗亦如此。这一切是从人的本质方面而不是从外部的形态来考察和认识的。

二、从阶级出身和生活环境出发, 生动再现人物性格特点

作者曹雪芹是个现实主义者, 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能够从本质上认识事物。在阶级社会里, 阶级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点;同时, 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异常深钜的。这种创作方法, 不独施用于主要人物上, 即在次要人物上也不是例外。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 刘姥姥是有些特别。关于刘姥姥的阶级出身与其生活环境, 作者在这个人物刚上场时是有交代的。根据作者在第六回及以后几回里的介绍, 我们知道: (1) 刘姥姥生长在农村, 但不像是个贫农, 可能是个富农或小地主。 (2) 刘姥姥曾到一些大官僚地主家里走动过, 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很世故。 (3) 在刘姥姥上场时, 她已在女婿王狗儿家生活了很久, 因而王家的环境也就成为她的生活环境。王家原先是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曾与大官僚地主们拉过关系, 认过本家。她的女婿虽已降为农民, 可是他还是享过福的。由此看来, 刘姥姥这个人物是比较复杂的;她当然也参加劳动, 但她和真正的农民中间还有距离。这样的阶级出身、生活环境与社会经验, 使她具有下列四种特点: (1) 她能看风使舵, 揣摩对方的心理。 (2) 她有依赖性。 (3) 她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大官僚地主人家的脾味。 (4) 她的生活有困难, 需要别人的物质的帮助。此外, 她还机智, 能说会道。

再说说贾探春。贾政次女, 生母为赵姨娘。探春为一精明能干, 出类拔萃之女子, 但庶出的地位和末世的家运, 使她的才识抱负无法施展, 进而形成她性格上的矛盾。

书中第二十七回写探春的情趣高雅——所喜玩物, 但求新巧, “朴而不俗, 直而不拙”。写探春的敏感自尊, 第二十七回——向宝玉抱怨自己生娘赵姨娘哭闹怨恨, 探春依礼据理驳斥姨娘, 严守自身小姐名分。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当家理事, 一方面省去哥儿们学里费用和姑娘们头油脂粉的重复开支;另一方面仿效大家园子的榜样, 欲从大观园补给生息, 分给众婆子管理收拾。

贾探春虽精明能干, 但由于那股强大敏感的自尊心, 使她时常抱怨自己的生母——赵姨娘;个性刚健好强, 但又不失婀娜, 品界于林、薛之间, 但始终难以出人头地。最后远嫁, 一生坎坷, 就像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啊!

三、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 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 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 观之可亲”, 探春的“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采精华, 见之忘俗”, 寥寥数语, 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 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 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 绾的;项上带的, 裙边系的;上身穿的, 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 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 艳丽无比。这身穿戴, 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 “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 风骚、苗调的体态, 威而不露的神情, 再加上丫头、婆子, 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 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 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作者在描写林黛玉时, 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 多次直接、间接地描写黛玉的内心活动, 细腻地刻画了黛玉的精神世界。作者概述她初到贾府时的心理, 说她抱定:“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这种心情支配下, 她处处仔细地观察, 事事认真地思考, 时时谨慎地行动。作者极写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 及反映这种心理的细微表情。端木先生认为《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最高明、最重要的手法是“全在他体会到了那人物心里的最深处。而在最适当的场合把这点儿揪出来给人看”。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 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 作者通过寥寥几笔, 就把她寄人篱下, 孤苦伶仃的形象再现出来了。

小说第六回写贾蓉奉父命到凤姐那里去借屏风这件事, 当贾蓉办好后要离开凤姐住处时, 书中写道: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 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请蓉大爷回来呢。”贾蓉忙回来, 满脸笑容的瞅着凤姐, 听凭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 出了半日神, 忽然把脸一红, 笑道:“罢了, 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 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 抿着嘴儿一笑, 方慢慢退去。文字不多, 其意含蓄而深刻。

《红楼梦》都是用一两句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没有戏份充足的地方。相反, 这部著作处处可见细致、充裕的描写。“黛玉葬花”节奏不快, 催人泪下。小说有故事, 更有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 带给读者的则是灵魂的震颤。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核算型软件下一篇:财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