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形象范文

2024-06-06

主要人物形象范文(精选12篇)

主要人物形象 第1篇

为适应题材的特点, 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没有采取围绕一个人物的命运贯穿始终的手法, 而是塑造了众多人物, 特别是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更是紧紧地围绕地下斗争、武装斗争, 特别是在狱中斗争中结成的关系, 刻画了他们为了共同的信念而显示出的不同的鲜明个性。

许云峰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作为一个进行过长期地下斗争的领导, 他从一出场, 就显示出高度的政治敏感。他及时识破了敌人在沙坪书店布下的陷阱, 当机立断撤销了这处联络站, 转移了人员。当甫志高叛变后带领特务突然出现在茶园的时候, 许云峰为了掩护市委书记李敬原脱险, 挺身而出, 充分表现了他顾全大局、独挡危难、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狱中斗争突出地展示了他雷电、钢铁式的性格特点。第一次审讯, 面对矜持骄横的徐鹏飞, 他霹雳闪电式的还击使徐鹏飞手足无措, 招招被动。许云峰把《挺进报》的领导责任和与成岗的上下级关系引向自己, 引导敌人向错误的方向判断, 保护组织, 也保护着同志。在敌人精心安排的酒肉宴上, 许云峰唇枪舌剑, 淋漓尽致地揭穿了敌人的阴谋。毛人凤、徐鹏飞画虎不成, 反倒陷入极度狼狈的状态, 他们不仅没有从许云峰身上榨出油水, 反倒为许云峰提供了讲台, 最后他们连一张可供政治欺骗的照片也未搞到。许云峰是敌人特别重视的人物, 但是在敌人面前他始终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许云峰一方面在敌人面前是霹雳闪电, 一攻到底, 另一方面, 不论是在渣滓洞的单独牢房里, 还是在白公馆的不见天日的地牢里, 他绝不采取超出整体斗争需要的个人行动, 这更能体现一个领导者的品格。他以坚强的毅力用手指挖通地牢石壁, 为全监狱的难友准备了越狱的通道, 但他绝不自己使用。许云峰在地牢中最后一次与徐鹏飞交锋, 与敌人在失败情绪支配下无可奈何的悲鸣成为鲜明的对比。许云峰以完成重任的胜利者的姿态, 对面前的特务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这个钢铁、雷电式的性格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江姐的形象, 虽然同样是一出现就是一个成熟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 但她与许云峰有不同的鲜明的性格特点。她稳重精细, 善于体贴、关怀别人;她意志坚强, 能够承受一切危难和打击, 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者的情操。她第一次与成岗见面, 就给人留下一个不仅是地下工作的一个精细的组织者, 而且是一个为人稳重、对人体贴的老大姐的印象。“江姐”这个名字不仅包含了人们对她的尊敬, 而且包含了她性格的特点。江姐的性格光辉, 同样是通过严峻的考验闪现出来的。她怀着满心高兴, 来到川北与亲人相会, 看见的竟然是被敌人挂在城楼上的亲人的头颅。在这意外的打击下, 她忍住了最大的痛苦, 紧张的环境和身负的重任提醒她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悲痛。更为感人的是她抑制住奔腾的心潮, 不露声色地与前来相迎的双枪老太婆相会的场面。她不愿用个人的悲痛影响即将开始的工作。老太婆也理解老彭牺牲的消息对江姐的分量。小说通过双方忍着巨大的悲痛由互相掩饰到拥抱痛哭的动人心魄的描写, 刻画了江姐深沉、富有内涵的思想性格。面对凶残的敌人, 不论是酷刑还是残杀, 她一如既往的稳重、安详。坚定了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构成江姐形象的统一整体。

齐晓轩是小说中出现得比较晚的一个狱中斗争领导者的形象。他比其他政治犯更早地关在白公馆中, 有条件与其他被关的党员建立起组织联系。他与许云峰一样善于分析判断情况, 具有远见卓识, 而且他掌握了狱中斗争的特点, 深思熟虑。他偷偷地练习书写与成岗笔体相同的仿宋体字, 准备了与成岗一样的变色铅笔, 取消了一切不必要的表面形式, 如《挺进报》的刊头, 更深地隐蔽, 不动声色地准备。一旦需要就挺身而出, 向敌人发起无法防备的进攻, 保护组织, 保护同志, 而使自己不受些微损失。齐晓轩挺身救胡浩是写得极为精彩的章节。白公馆的特务头子陆清意外地从胡浩手里获得了一张狱中的《挺进报》。特务们立即意识到这一重要发现会破获狱中党组织与狱外地下党的联系。他们用疯狂拷打胡浩的办法迫使对方应战。敌人的手段确实是狡诈的。特务疯狂的嚎叫和对胡浩的残酷折磨, 在全监狱中除了“老疯子”似乎毫无反应而外, 所有的人都像烙铁烙在自己的心上。刘思扬几次感情冲动要冲出去, 解救非党员胡浩, 成岗也万分激动:“如果需要, 该我去。”不论他们二人谁去, 都会暴露党组织的活动。但是必须有人出面应付敌人, 救出胡浩。早已经过周密考虑, 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齐晓轩挺身而出。敌人希望的“大鱼”出来了, 但是有斗争经验的陆清意识到齐晓轩的出面“不过是有意把事件引向一个错误的结论”。于是, 陆清想证实齐晓轩的假冒, 进一步扩大线索。强中更有强中手。齐晓轩从容地说:“是我写的。”敌人让他重写一遍, 用核对笔迹来陷齐晓轩于被动。齐晓轩从容地削好铅笔, 写出了流利的与成岗笔体相同的仿宋字。特务们经过技术鉴定, 也只能承认字迹相同。多年的监狱生活, 教会了他预先防备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既然证实了是齐晓轩写的, 陆清掩盖不住胜利渐渐到手的骄傲:“说说看, 这个东西是怎样送进来的?地下党怎样和你们联系?”敌人完全没有料想到齐晓轩讲的是出乎敌人意料的事情。事情发生了惊人的转折。齐晓轩说他是放风的时候在敌人没有上锁的办公室里的报纸上抄下来的, 并且当场就在敌人搬来的报纸上找到了印有“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消息。两个特务久久地望着报纸, 瞠然木立, 由兴奋的高峰, 跌进恐惧的深渊。这一场斗争岁写出了齐晓轩监狱斗争的经验和性格的丰富内涵。

华子良, 小说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绘用笔很少, 却给人印象极深。作者先是不动声色地把他写成一个疯子。在白公馆这座森严的监狱里, 这个“疯疯癫癫”的老头, 头发雪白, 胡须花白, 一双滞涩的眼睛, 糊里糊涂地沿着地坝, 机械地、神经质地独自跑步。他没有说过一句话, 不与任何人交往, 对狱中发生的一切毫无反应, 孤独地、沉默地活着。不仅敌人把他当作一个疯子, 就是同狱中的人也把他当作一个疯子。成岗对他的疯不加怀疑, 刘思扬对他简直鄙弃。他出现的次数很少, 每次只用有限的几行描绘他的疯癫的、神经质的举动, 而他每次出现都强调地给人以“老疯子”的印象。作者这种似乎无意中写下的“闲笔”, 为后来突然的转折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狱中斗争十分紧张, 又与狱外失去了联系, 急需把敌人毁灭山城的计划和越狱的行动计划送交狱外党组织, 以取得内外配合的重要时刻, 华子良突然出现在狱中特支秘密的集会地点, 迎着齐晓轩惊疑的问话, 他上前一步, 恳切而清楚地说:“共产党员。”他以前的疯癫和神经质一扫而去, 华子良如火山的喷发, 向自己的同志倾诉了他的来历:“十五年前, 我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省委书记罗世文同志, 是我的上级。可是在敌人面前, 我只是一个嫌疑分子。在去刑场的路上, 罗世文同志估计到敌人押我去, 只是陪杀场, 为的是再考察一下我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因此, 他指示我伪装疯癫, 长期隐蔽, 欺瞒敌人。枪声一响, 我就变成疯子……省委书记给了我特殊任务, 非到必要时刻, 不准和任何人发生关系。”情节的突然转折, 使面前这位多年来伪装疯癫的人, 像一座山峰一样拔地而起。一个深谋远虑、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长期坚持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红岩》写出了众多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格, 这与作者从人物出发, 对细节作精确的描写是分不开的。《红岩》对众多的人物, 包括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 都只写了很少的情节, 但是, 却对情节作了精心的提炼和安排, 所以能够使所写的人物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成功的小说, 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刚问世, 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在青年中读《红岩》、学英雄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如今, 新中国成立已步完了60年的光辉历程, 今天再重读这部红色经典, 更使人倍感它对当代青年的深邃广远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更使人看到这些爱国先驱们的异常耀眼夺目高大形象。

摘要:长篇小说《红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没有采取一个人物的命运贯穿始终的手法, 而是塑造了众多的人物, 刻画出了许云峰、江姐、齐晓轩、华子良等一个个不同鲜明个性的英雄形象, 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后的今天, 这些爱国先驱们的高大形象更是放射出异常耀眼的光辉。

小议《桃花扇》中主要人物形象 第2篇

《桃花扇》中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十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妓女艺人,写出了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处事哲学、性格特征,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很少有雷同。本文简要谈谈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剧本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作者把人物分为左、右、奇、偶、总五部分。左右两部共60人,绕男女主角,表现他们离合之情;奇偶两部共12人,是对南明政局其重要作用的人物,表现国家的兴亡之感;还有张道士和老赞礼作一经一纬,穿插联络,点醒主题。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十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妓女艺人,写出了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处事哲学、性格特征,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很少有雷同。

李香君是戏中主角,形象最为光彩。她幼年不幸,流落娼家,却长得又美丽又聪明,得到清流文士的领袖张飞、夏允彝的赏识,也受到他们思想的熏陶,政治上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她盼望摆脱纸醉金迷、卑贱屈辱的妓家生活,和侯朝宗的结合,使她感到了光明的出路。不过她并没有满足于获得男方忠诚的爱,过着良家妇女的美满生活,如同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杜蕊娘等风尘少女所追求的那样,而是期望自己的爱人在澄清政局上发挥作用,本人则作个贤内助,这是她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后得知成婚嫁妆出自阮大钺,侯方域因而打算替阮大钺开解,就责备说:“官人社何说话,阮大钺趋附汉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当即把首饰绣衣解下来扔掉。新婚蜜月中责怪丈夫,绝不是平常女子敢做、能做得。她责得深,正是爱得深;珍惜侯生的社会声誉,正是珍惜两人的美好前程。她从前接受清流领袖的思想影响,现在又以自己的政治态度挽救侯生,这样来刻画李香君的形象,就有深意,戏才开始不久,她的形象就现代不同凡响。后生因修书惹祸,理当远避,却恋着李香君不愿离开她把政治信仰放在爱情幸福之上,端庄地劝勉侯生,其思想境界实在超过男子。侯生去后,她居楼守节,坚决拒绝田仰的买婚,又拼死抗拒马阮的抢婚,对爱情的忠贞给了她无比的自尊和无穷的力量,使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敢与一切恶势力作斗争。酒筵之前,索性当面痛骂马阮:“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敬重。乾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这些话简直代表了社会舆论对这伙奸臣的谴责。我们看到,李香君在爱情上既娇柔婉美,又贞洁刚烈;在政治上信仰坚定,对爱人有规劝,对仇人又抗争又斥骂,在不同的境况下,展现不同的.性格侧面。

侯方域出身豪门,是复社成员。以世家的社会地位和本人的志向,在时代的**之中,应该有所作为。他确实做了几件好事:假借父亲侯恂的名义劝阻左兵东下,协助史可法在迎立新君的问题上与马阮作斗争,帮助调解四镇的内讧,这些地方显示出他站在进步立场上,应予肯定。但眼看“中原无人,国事已不可问”,他不抓紧时机,联络英雄,齐心合力为扭转时局而斗争,却是流连于妓馆,排遣春愁,可见他不足于承担时代重任。他对阮大钺一时怒加指责,一时又想替他辩解,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在迎立新君时,他实际上是史可法的谋士,所提空论被马阮置之不顾,就一筹莫展,此着一失,满盘皆输。他的软弱性、谋短计绌,作者作了适度批判。

柳敬亭和苏昆生在剧中是一对非常感人的形象。柳敬亭是说书人,有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他见义勇为为侯方域送信给左良玉,到了左军营前,随机应变谎称是送粮之人,遂得见主帅,又连用两番(作言右橘去木)谏指出左良玉的错误,使之在欢笑之中幡然悔改。他舌辩之才所起的作用,景在侯方域那封信之上。后来左良玉起兵声讨马阮,需要有人入京传檄,眼见是偷师虎口,又是柳敬亭挺身而出,这篇檄文果然把马阮惊呆了,而他也被关进死牢了。他以老迈之身,不辞行路艰辛,不逼刀斧刑狱,上为社稷江山,下友情义气,其中没有丝毫利己打算,政治上的正义之感,友谊上的豪侠胸怀,令人十分敬佩。

主要人物形象 第3篇

关键词:宫本百合子;乙女;无产阶级运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54-02

宫本百合子(1899-1951)是日本著名的無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东京,原名中条。父亲中条精一郞是日本有名的建筑师,母亲葭江是明治著名的国粋主义学者、日本弘道会的创立者西村茂树的女儿。葭江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受时代的制约,只好将自己的文学梦想寄托于女儿百合子。宫本百合子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在少女时代熟读了俄国文学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17岁的宫本百合子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贫穷的人们》,被誉为天才少女,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向无产阶级的转变。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

《小祝的一家》发表于1934年,是宫本百合子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是宫本百合子文学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正处于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解散到被镇压的大约12年间。《小祝的一家》是以当时日本著名无产阶级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写成的一部作品,描述了他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今野大力在旭川的一家邮局工作,当时,左翼杂志寄往邮局,警方下令禁止,反而令当时的今野大力对这些杂志产生了兴趣,他开始阅读这些刊物。受左翼杂志的影响,他参加了无产阶级作家同盟。1932年春天,文化运动遭到镇压,许多作家被检举,今野大力也是其中的一个。

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勉是一个诗人,可在当时的社会诗人是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的。他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处境并不安全。由于曾经被检举患上病痛,此时家里已是家徒四壁。他收到父亲贞之助的来信,责问他为何不再寄钱来,抱怨光子已经成为家里的累赘,扬言若再不寄钱就将光子打包寄给他。贞之助靠每天到街上卖豆丝维持生计,勉的弟弟勇在一家银行当小勤务员,妹妹绚子一直疾病缠身,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顿。起初,勉也向家寄钱,但是后来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收到父母的来信后,勉与妻子乙女商量后将老家的5口人接来东京生活,一下子增加了5口人,生活变得更加困窘。勉因为工作原因受到压迫,不得不搬出另住,乙女在吃茶店当女侍支撑着一家。贞之助起初瞧不起儿子,觉得他年近30还一事无成且生活清贫,着实没有出息。可是住到一起后,他亲眼目睹和亲历了许多事情,加上乙女在一旁的劝说,贞之助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儿子。他明白了儿子工作的价值,正在为改变这个社会而努力,现在的贫穷是因为社会不好。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这7人的家庭生活,歌颂了在贫穷生活中夫妇间忠贞爱情。

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乙女是一家肉铺的闺女,在这家医院当看护生。勉作为家中的长子,自幼承担赚钱养家的任务。从两人的家境来说,乙女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勉。相识之后,勉常借一些杂志给乙女看,乙女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甚至要求借阅马克思的《资本论》。阅读这些杂志对于乙女而言无疑是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乙女未必能够理解书中的意思,当勉问她看明子了没,她加重语气回答:“不明白!”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从渴求知识、敢于挑战这一点来看,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品质。相识发展到结婚时,勉认为自己不是娶牲口,也并不想把心爱的人变成自己的附属品,他十分尊重和爱护乙女。在日本社会,女人嫁给男人后便是男人的附庸,男人是天,女人处在从属地位。而勉的思想比较进步,他认为结婚不是为了谁依附谁,两个人在家庭是平等的。而乙女也是一样,坚持不要男家聘礼,说如果不答应的话就出走,结果就真的跑到当时已身在东京的勉那里去了。由此可看出乙女对勉的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是一名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独立女性。

勉在无产阶级文化团体里工作,被检举后由于挨了一记很重的耳光引起了中耳炎。乙女为了为了治愈勉的病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照顾勉,只好把光子送到爷爷家。最初她也能稍微汇点钱给他们,到了晚秋她也用毛线打了斗篷寄给光子,后来,生活越发贫困,也就无法接济家用了。面对贫穷的生活,自始自终,乙女都没有过一丝的抱怨。将老家的人全接到东京后,7口人生活在一起后,生活愈发困难。绚子患上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不得不住院治疗。于是只能让贞之助去找在东京唯一的亲戚堪吉帮忙,为绚子治病。此后,堪吉的第三个老婆阿石便不时地来串门,并常以恶言戏弄乙女以及阿真。阿石虽为她们揽来一些针线活,但也从她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少许工资中强收份子钱。乙女下定决心去当吃茶店的女侍,一是为了离阿石远一点,二是因为勉为了能够安全地进行活动迫切需要另找住处,需要一笔费用。勉在乙女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搬到别处了。她深切感受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和勉的价值,她没有因为丈夫的离开而抱怨。由此可看出乙女是一个坚强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默默地为勉奉献,无论勉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理解,更不愿给他添麻烦。

贞之助是个有些迂腐又有些持强的人。当勉不再寄钱来时,他就写信责备勉并要挟他。当他来到东京与儿子共同生活后,他从心里是瞧不起勉的。当勉上班出门时,他不会多看一眼;对于勉快到30岁了却还穿着磨损的大衣上班,过着如此清贫的日子它打心眼里瞧不起,认为勉没有出息。后来,贞之助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态度才开始转变。巨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对穷人的欺压、为给女儿绚子治病他到处求人,贞之且助觉得如果变成勉说过的世道可就好了,他认识到儿子所做事情的价值。

三、乙女与宫本百合子

乙女嫁给一位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丈夫,生活困窘不说,还时常面临很大的危险。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遭受到迫害,家人也跟着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家里少得可怜的一点钱也必须用于丈夫上下班的交通费。全家人的饮食状况非常差,比方说做酱汤时为了减少酱就多加了几把盐。乙女为了使丈夫干好革命工作,把家庭的担子全部压在自己肩上。

乙女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宫本百合子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下层贫苦人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许多作家开始转向,她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学道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不仅如此,她还着力妇女文学创作。宫本百合子的多部小说都是以自己的亲身亲历为素材创作的。她呼吁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由,实现自身价值。《小祝的一家》虽以日本著名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歌颂了不畏困难、勇敢奋斗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者,但同时也赞扬了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背后辛勤付出的人。宫本百合子1932第二次结婚,嫁给了比自己小9岁的宫本显治。宫本显治致力于无产阶级运动,1933年被捕入狱。而宫本百合子自己也遭到检举、入狱及禁止执笔。即便如此,宫本百合子并未屈服,在丈夫被关的12年中,两人书信往来频繁,这无疑是夫妇间纯洁真挚爱情的最完美写照。对丈夫充分信任、不畏强暴、默默付出的乙女正是宫本百合子化身。

本文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对《小祝的一家》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人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夫妇间忠贞的爱情,同时揭露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所带的不幸。

——————————

参考文献:

〔1〕宫本百合子.宫本百合子全集(第四卷)[M].新日本出版社,昭和54年.

〔2〕蔵原惟人.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论[M].新日本出版社,1990年.

〔3〕本秋多五.宫本百合子研究[M].新潮社,昭和32年.

主要人物形象 第4篇

《圣经》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文学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首先, 作为古代文化典籍, 《圣经》是世界多种文化创作活动的结晶, 蕴含着多种文化价值。其次, 以《圣经》为代表的信仰传统构成了欧美人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 在各个历史时期内在地制约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此外, 《圣经》在体裁创新、人物塑造、叙述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 积累了成功经验。后世作家从中汲取了作品“内容”方面的道德教诲和信仰熏陶, 更重要的是, 他们能够在作品“形式”方面寻求灵感。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来分析, 《圣经》对人们文学艺术活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作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贯穿着整个西方从中世纪, 近代直到现当代的漫长过程。

二、霍桑与其小说《红字》

1、简介

霍桑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 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他读过清教徒的年鉴和各种编年史, 笔记里和脑海里尽是这些零乱印象和模糊的记忆, 加上其令他蒙羞的家族史形成了他独特的宗教观点。一方面他对虚伪的宗教信条展开猛烈抨击, 而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其束缚。思想上的种种矛盾不断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在艺术上他独具一格, 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 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因此, 其作品被称为“心理罗曼史”。另外, 霍桑的独特才能还表现在他能够通过一些极具象征意义故事来触摸人类灵魂深处的道德品质。最好的例证便是小说《红字》。这部小说想象丰富, 浪漫气息浓厚, 通过舒缓浪漫的笔调, 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它的问世, 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纪元, 同时也开辟了具有美国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传统。《红字》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女海斯特·白兰因犯“通奸”罪被监禁、示众和长期隔离的爱情悲剧, 暴露了政教合一统治下社会的冷酷虚伪, 探究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 并从圣经学的象征意义出发, 展示了作家的圣经情节和作品的文化内涵。

2、《红字》中的人物原型与圣经学意义

像夏娃被赶出天堂, 坠入苦海一样。在阴森恐怖的监狱门前, 人们拥挤着等待观看胸带红字的海斯特被押到刑台上示众。海斯特“每走一步, 她都要忍受一番痛苦, 仿佛她的心脏被投在街上让所有的人来践踏一样。”背负着耻辱与痛苦的海斯特本可以离开新英格兰, 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但她却选择留在了这个她曾经犯下了“罪孽”的地方承受人间的惩罚, 就像夏娃甘愿来到人间受苦一样。她是这样对自己说的:这里曾经是她犯罪的地方, 也应当是她受人间惩罚的地方;因此也许她日常受辱的痛楚, 终于会洗刷干净她的灵魂, 产生出另一种纯洁来, 而因为那是殉道的产物, 所以要比她已经丧失的纯洁更接近神圣。最终, 经过七年的漫长岁月, 海斯特终于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好感, 并使她胸前的“A”字不再是藐视的, 耻辱的“Adultery” (通奸) 的象征, 而是变成了“Able” (能干) , “Angle” (天使) , “Admirable” (令人肃然起敬) 的象征和修女胸前的十字架。

丁梅斯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受过良好教育, 受人尊敬, 在教区中担任至高无上的社会责任, 被公认为郊区中最神圣的人。他的名字Arthur使人联想起“Adam” (亚当) 。在人们眼里, 他是传达上帝智慧和爱的圣人, 但他却在内心欲望和激情的冲荡下, 因与海斯特有了私情而违背了上帝的教诲。为了保住地位和名誉, 他成了隐秘的罪人。他经常一只手按住胸口, 时时刻刻地折磨自己, 把红字刻在了胸膛上, 烙进了心坎里, 他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犯的罪孽忏悔。他在密室里鞭打自己, 在海斯特被示众的刑台上梦游。但是却缺乏勇气和意志力公开自己的罪孽。因此, 他无论怎样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折磨自己, 都无法赎清自己的罪孽。只有当他公开自己的罪行并为之忏悔时, 他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

可见, 海斯特和丁梅斯德的堕落和赎罪之路正是对亚当, 夏娃及其子孙经历原型的再现。霍桑对罪人原型的运用表现了他对人类罪与恶的深刻认识, 体现了清教“原罪观”对其创作的深入影响。

三、结语

欧美文学作品中对圣经原型的使用,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还体现出文学的传统力量。《圣经》犹如一面镜子,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作品加以审视。如果没有圣经文学, 西方文学就不会出现今天的面貌。

摘要:《圣经》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其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各个方面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分析霍桑的名著《红字》中主要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 阐述其圣经学意义, 让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体会《圣经》对西方文学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圣经》,《红字》,霍桑,意义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2]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郑振益, 樊振帼, 何成洲,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常耀信.漫画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教师)诗歌形象—人物形象 第5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及考查类型

2、掌握答题方法

考纲解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三方面命题。以主观问答题为主。学习过程: 形象:

1、定义:诗歌中所展示的生活图景

2、分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3、考查类型: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了解形象的个性特

征。

4、要求: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5、常见的形象塑造方法

① 细节刻画

②烘托渲染

③对比衬托

④比兴手法 考查角度:

一、分析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三、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点透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以分为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事物形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3.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1、含义:歌中的人物形象,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的《月夜》通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等句子,塑造了一个身处乱世、思念家人、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考查角度: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方式的方式展现,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所以写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或人物形象的意义。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王维《观猎》: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3)积累一些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术语,如“儿女情长”式、“田园山水”式、“豪放洒脱”式、“忧国忧民”式、“怀才不遇”式、“离愁别绪”式、“边塞征战”式,等等。

2、总结 :鉴赏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能放在最后作为总括。)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

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或: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

3、评分标准(6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三、答题示例: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4分)

(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分)

(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3分)误例:

(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2、典例分析(2013辽宁)

竹轩诗兴

(作者

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清正廉洁。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③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①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②(分析)③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4、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问: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③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6、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①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②女孩子问男孩子:“你家住哪里?”还没有等人家回答,自己就先报上家门“我家住横塘。”接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解释:“我之所以问你家住哪里,是想着我们可能是同乡。”③本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率真可爱的女孩子。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②③上阙借景抒情,透过幅幅画面,能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阙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闲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参考答案】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②③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注】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

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

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人物形象鉴赏之概括人物的情感心理 第6篇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他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①“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②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③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解析 ①首先要读懂小说,一定要能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整体上理解小说的结构。因为片段离不开整体。②然后要理解所给的片段,分清是哪类描写,哪些描写,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③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④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⑤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答案 ①表现了唐先生在极度寂寞中,他认为是“老范”到来的高兴之情,为老范质朴淳厚的人性而激动,也表现了他对“老范”的关切和感谢之情。

②他为一个在自己身处逆境中如此尊重自己、关心自己的高尚灵魂而惊奇、激动;为自己平日里对老范知之甚少,愧对老范而伤感。

③写出了画家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追求艺术的老花农的心理。

论《高老头》主要人物形象的意涵 第7篇

关键词:《高老头》,主要人物形象,意涵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主要讲述了外省贵族后裔———拉斯蒂涅在巴黎求学并逐步受到巴黎社会熏染而发生蜕变的故事。该作品以拉斯蒂涅的蜕变历程为主线, 以高老头的悲剧命运为副线, 同时安排了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人物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本文认为以上四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具有深刻的意涵。

一、拉斯蒂涅———金钱魅惑下贵族后裔的蜕变

小说开始, 法学生拉斯蒂涅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处境。然而被巴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熏染后, 他萌发了借上流社会贵妇为晋身之阶的念头。这标志着青年人已经不再纯粹。其后, 他又向贵妇表姐鲍赛昂夫人学到了“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以达到欲望的最高峰”的处世哲学, 也了解了“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全无效力, 财产才是金科玉律”的社会本相。[1]这些进一步冲击着拉斯蒂涅做个本分人的想法, 刺激着其对金钱的渴求。在成功博取银行家妻子德·纽沁根太太 (但斐娜, 高老头的小女儿) 的好感后, 他便盘算起“教她控制她的丈夫……帮我发一笔大财”。[2]青年贵族的善良逐渐消释, 野心与邪念却不断滋长。虽然作为贵族的道德感, 他对具有神圣父爱的高老头心生同情, 但并未促使他跟高老头不肖的女儿分道扬镳。他继续追逐但斐娜, 达到融入上流的目的。如此, 青年拉斯蒂涅一步步走向蜕变。

然而, 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影响最大, 促使其彻底看清社会本质, 完成从贵族后裔向资产阶级化的青年野心家转变的是接踵而来的三件事:伏脱冷遭出卖被捕, 鲍赛昂夫人情场失败隐居乡下, 高老头悲惨离世。在这三件事中, 金钱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米旭诺小姐出卖伏脱冷是为了从侦探那儿获得三千法郎, 阿瞿达公子抛弃鲍赛昂夫人是为了罗什菲德小姐的一大笔嫁妆, 而高老头在孤独与痛苦中死去是因为他已被榨取干净。三件事中, 对拉斯蒂涅心灵完成最后一击的是高老头的死。高老头为女儿倾其所有, 重病期间变卖家当为女儿还债, 甚至弥留之际还念叨着挣钱弥补女儿们的亏空。然而女儿们最终没来看望父亲, 甚至没有参加父亲的葬礼。目睹了“钱能买到一切, 买到女儿”[3]的社会现实, 拉斯蒂涅再无美好的幻想。他领悟到上流社会是个被金钱侵蚀得体无完肤的地方, 但自己已经无法自拔。他对好友毕安训吐露肺腑:“朋友, 既然你能克制欲望, 就走你平凡的路吧。我入了地狱, 而且得留在地狱。”[4]葬完高老头, 他向社会爆发出了“拼一拼”的宣言。

从拥有纯洁心灵和高雅习惯的贵族后裔, 到欲火炎炎的资产阶级化的青年野心家, 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学习”, 实现了思想和身份的转变。正如吴文远所指出的, 拉斯蒂涅“堕落的过程, 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5]

二、高老头———被金钱践踏的父爱和伦常

小说中, 高老头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两个女儿的爱。自作品问世, 就一直有评论家对其父爱做各式的阐释。对于女儿, 高老头是毫无保留的。只要女儿需要, 他就可以献出一切。从女儿小时候起, 他就满足她们所有的需要———即便是最奢侈的欲望。女儿长大了, 高老头给她们每人一大笔陪嫁, 希望她们能嫁得好并能快活一辈子。同时, 在高老头眼中, 女儿们是最优秀的。“无价之宝的女人, 夜莺般的声音, 生得像天仙一样”[6]便是他对女儿的评价。

从教育的视角看,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可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但是, 巴尔扎克塑造这一形象的初衷却不是批判其教育的失败。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对该艺术形象评价道:“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 无论是灾难、痛苦、或不义, 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 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7]字里行间不难揣度, 巴尔扎克心中的高老头是伟大神圣的。

那么, 作者给具有伟大神圣父爱的高老头设置悲惨的结局, 便无疑是在控诉了。作者借高老头的遭际控诉被金钱异化的社会中家庭伦常的丧失。高老头在弥留之际说出了痛彻心扉的话:“你给他们生命, 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 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8]这里用了“他们”而非“她们”, 作者显然不只在批判高老头的两个女儿, 而是在审判资产阶级所有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资产阶级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促使道德沦丧、善恶颠倒。金钱扼杀了亲情, 击溃了伦常, 扭曲了人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悲剧命运, 正是传达了类似的思想。

三、鲍赛昂夫人———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小说中, 鲍赛昂夫人出场时颇为风光。她是贵族社会的领袖, 她的府邸是圣日耳曼区最热闹的地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 鲍赛昂夫人被贵族的光环包围着, 自命高雅, 卓尔不凡。其实, 小说中上流社会的贵妇大抵如此。鲍赛昂夫人的好友德·朗热公爵夫人认为:“社会就是一个泥坑, 我们得站在高地上。”[9]这些贵妇恬然地认为自己脚下是高贵的净土。

然而, 鲍赛昂夫人终究是腐化社会的一员。她逃脱不了被男人玩弄、控制的命运。她表面上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但在感情上却是被动的———他被阿瞿达控制着。她对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较为理智的解读, 如他教育表弟“你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 “你越没有心肝, 越高升得快, 你得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 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 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 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10]但这些精明的论调并不能弥补其情欲上的弱点。他开导拉斯蒂涅在没有弄清楚对方的底细时一定要藏匿真情, 自己却不曾躬亲实践。她在与花花公子阿瞿达交往的三年中付出真心, 以致不惜怠慢所有拜访者, 将两点至四点的时间留给他们的二人世界。然而, 这位葡萄牙“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最终还是为了金钱抛弃了她。声色犬马的社会背景下, 为情夫所弃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 鲍赛昂夫人出于贵族的高傲心理, 认为自己无法再立足于上流社会, 所以选择退隐乡村。几乎同时, 德·朗热公爵夫人也遭遇了情变, 在“作最后的努力, 万一失败, 就进修道院”[11]。

最显赫的贵妇最终都遭遇情变, 作者的用心便不言而喻。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衰败已成必然。虽然她们自命清高, 但隐藏在光艳亮丽背后的肮脏龌龊终究会酿成苦果, 而在这个过程中金钱起着强效催化剂的作用。小说通过以鲍赛昂夫人为代表的贵妇的悲凉结局, 揭示出腐化纵欲的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不可遏止的历史性衰败。

四、伏脱冷———作者批判社会的传声筒

伏脱冷诨名“鬼上当”, 是苦役犯、强盗头子, 他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反抗者。然而, 他不仅仅是一个暴徒, 更像一个深谋远虑、胆略过人的将军。一般的强盗, 往往是迫于生计而走上杀人掠货的道路, 而伏脱冷却主动和社会对着干, 和整套政法制度、道德伦理正面交锋。伏脱冷见解深刻犀利, 手段阴险毒辣。他对社会的认识使拉斯蒂涅暗叹, 也让读者震惊。他奉行的是, “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 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雄才大略是少有的, 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脏手, 只消事后洗干净……”[12]在他这里, 法令条例成了一纸空文, 他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处事原则。他制定的杀人猎钱计划阴险残忍, 却让人不得不承认其天衣无缝和干净利索, 若非被出卖, 则事情完全按照其计划发展。

可以说, 伏脱冷是整部作品中将社会看得最清晰的角色。有论者指出:“他对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透辟认识, 不是泛泛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 而是具体深入到五花八门的卑劣手段上。上流社会的鬼蜮伎俩他洞若观火, 社会底层的各类花招他了如指掌, 而且专爱把社会上丑恶的把戏戳穿了给人看。”[13]这样一个形象, 正是作者苦心孤诣创造出来的。上流社会的鲍赛昂夫人之徒不会愿意将社会的隐藏在金银珠宝下的肮脏丑恶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而且未必能看清这社会全部的丑恶。伏脱冷把这些丑恶的把戏一一戳穿, 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虽然这一形象因其近乎全知全能而有失真实, 但他很好地担当了作者的传话筒, 读者在其唾骂中最大限度地看清了那些或显露或隐藏的社会丑态。因此, 伏脱冷虽然不是主角, 却在作品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这样一个精明强悍的反抗者与冒险家, 最终因三千法郎被人出卖。其结局进一步强调了金钱至上的社会本质。

这四位主要人物形象特征鲜明, 意涵丰富。围绕着他们, 一出出故事相继在两个舞台上演绎。四位人物的遭际, 都或轻或重反映出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转型时期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社会伦常的践踏, 体现了作者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

参考文献

[1][2][3][4][6][8][9][10][11][12]巴尔扎克.高老头[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5]吴文远.论拉斯蒂涅性格的形成过程[J].泰安师专学报, 1996 (3) .

[7]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0:121.

主要人物形象 第8篇

《废都》中的灵魂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以庄之蝶为例,在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尊重和认可,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被商业化的浪潮所裹挟。庄之蝶的名人身份在为他带来声名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苦恼,生活在周围的人们都或多或少地利用庄之蝶的声名谋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出于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与敏感,他陷入了一种孤独与苦闷之中。从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种种行为举止来看,庄之蝶是一个令读者觉得骨子里清高、 生活中亲切的文人,与大多数传统文人给人的严肃刻板印象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他着洒脱与率性的一面,这种率性使得他的文人形象显得更为世俗化。外在的行为举止平易近人而简约、通俗而不落俗,但是在精神领域,庄之蝶却有着与常人完全不一样的困惑与压抑。面对周围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庄之蝶被物欲所包围却又不屑于物欲的追求,他反感于商业化的一切,渴望回归到传统的宁静之中,因此他迷恋着一切古物,例如各类古董字画,甚至于周敏用埙吹奏出来的哀乐。在精神领域,庄之蝶显得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这导致了他后来在肉体上的自我放逐,这种放逐,是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迷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阵痛与割裂。

二、《废都》女性形象分析

以牛月清为代表的传统女性在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传统女性的优点与缺点,牛月清拥有着唐婉儿与柳月所艳羡的“为名人妻”的身份与显赫的家世背景,同时也具备了人妻所应有的一切美德,善良贤惠,有条不紊地打理着庄之蝶的一切,可以说没有牛月清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庄之蝶的巨大成就,但就是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却缺少了一份浪漫。情感细腻而丰富的庄之蝶,正处于精神上的孤独与困惑之际,但是作为妻子的牛月清却只顾着维护他的声望、操持他的事业,忽略了与他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这就直接导致了双方爱情的危机。对于庄之蝶与唐婉儿的苟合,牛月清知道之后除了以“鸽子宴”作为惩罚之外也没有做出其他过激的举动,仍然选择维护自己的婚姻,为丈夫的官司和事业而奔走,直到最后彻底的心灰意冷,迎来自己的悲剧,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女性弱点的批判和同情。

以唐婉儿为代表的社会转型期的新女性是《废都》中另一个有着悲剧命运的群体,她读过一些书,接触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新事物,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眼前生活的枯燥乏味, 因此不惜代价地要去追逐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废都》中的主要人物庄之蝶的眼里,唐婉儿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在感情方面显得知性、大胆,有着传统女性身上所缺乏的那种活泼与浪漫。与庄之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唐婉儿既有过内疚与自责,但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面对现实。唐婉儿的际遇和处境,也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时期具有受新的思潮影响的新女性的尴尬处境,她们对于传统的束缚缺乏有力的反抗, 对当下的处境也缺少直面的勇气,同时因为心里的追求而心存不甘,因而挣扎徘徊在堕落与毁灭的边缘,迷失了自我。

三、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以洪江为代表的攀权附贵之徒是《废都》中绝大多数人的代表,他们投机取巧、不择手段,表面上看起来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背后却大行不仁不义之事,想尽办法谋取利益。 作品中的洪江和黄厂长、赵京五等人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在庄之蝶的声名之下,打着庄之蝶的旗号为自己聚敛财富,他们是受商业化潮流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商业化潮流中的主力军,物质财富成为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商业化思潮出现的初期迷失方向的一个群体,享乐主义与物质主义的盛行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迷失了他们的本性。

以周敏为代表的“零余者”形象是对与庄之蝶类似的知识分子的补充说明,也可以说周敏是功成名就之前的庄之蝶。文学史上将那些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同时也不愿随波逐流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的知识分子称为“零余者”,纵观周敏的际遇,可以说是完美地阐释了“零余者” 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他希望通过文学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迫于世俗不得不像其他人一样投机逢迎,期待通过别人的举荐来获取事业与名望。在这一过程中,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的苦闷与不被理解的孤独使他在心灵世界上与庄之蝶的形象重叠了起来。

四、总结

《废都》中塑造的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不仅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兴衰史,同时也是一代人灵魂的兴衰史。 作品中各类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都存在着问题,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人物不同的人生际遇与心理问题,实质上也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在物欲盛行的喧嚣里,灵魂却显得躁动不安,无处安放。形形色色的人们为了寻求暂时的安慰,或是自我放逐, 走向了堕落与毁灭,或是迷失本性,成为金钱名利的奴隶。

摘要:贾平凹先生的《废都》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于小说《废都》的解读,历来也是莫衷一是。本文尝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蕴,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了解作品的现实性意义。

主要人物形象 第9篇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路遥,精神风貌

路遥 (1949—1992) , 原名王卫国, 陕西省清涧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1949年, 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7岁时因为家境困难被过继给大伯, 但终因贫困辍学。1973年, 由于其作品不断发表, 引起当地文坛名宿的注意, 并被推荐至延安大学文学系深造, 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尤其是1988年《平凡的世界》的问世, 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 不仅让路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更让他在中国文坛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平凡的世界》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描写对象是陕北高原上的一个小村落——双水村, 这是一个生活着各色人物的小村庄, 人们生来质朴, 为了生活, 他们只能不停劳作, 仿佛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就是劳动。虽然描写的对象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但少安、少平、润叶、晓霞、金波等人物形象却并不干瘪, 他们或是有着冲天的干劲儿, 或是有着远大的报复, 或是有着先进的思想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人物与作品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奋斗的世界, 同时也重现了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真切变化。由于影响巨大, 1991年3月该书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一版于1986年12月在文联出版社出版, 第二版于2012年3月在北京十月文艺于出版社正式发行。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成功的。无论是负重前行的孙少安、“精神斗士”孙少平, 还是“精神导师”田晓霞、勇于追爱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田润叶……这些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共同铸就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但最能打动我的一直都是孙少安和田润叶, 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是耀眼的, 值得我们去深入品味。

(一) 孙少安形象分析

孙少安, 一个农民的儿子, 6岁开始干农活, 后为了帮父亲承担生计, 13岁就辍学, 让人敬佩的是18岁那年他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 一跃成为了双水村的“能人”。正是有了他一系列的辛苦付出, 弟弟、妹妹最终完成了学业, 父亲和姐姐才能勉强度日。

虽然书读得不多, 但是少安却很敢想敢干, 并不和其他领导人一样, 只知道守旧而不懂创新, 尤其是在领导鼓励生产方式多样化后, 他第一个提出划分土地, 自己种自己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 他还被村领导叫去进行思想教育, 不过事实证明, 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此外, 他还敢贷款买牲口拉活儿、建窑烧砖……一桩桩一件件敢想敢干的事迹让少安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富人, 如果他是一个彻头彻尾守旧且不思进取的普通农民, 那么他也只能和其他人一样碌碌无为, 一生贫穷。

除了敢想敢干、不屈服于命运外, 孙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路遥极力表现的内容。家里的光景着实“烂包”, 但他毫无怨言地帮助父亲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从未放弃过, 为了让家人吃饱, 自己从来都没有吃饱过, 这对一个家庭主要劳动力来说实属不易。开办砖厂之后, 面对那些曾在他初次创业失败后“背叛”他的村民, 他没有怨恨, 有的只是宽恕, 还让他们到自己的砖厂上工, 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但少安身上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最起码在爱情上他多少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对于和自己青梅竹马的田润叶, 少安是喜欢的, 而且真心喜欢, 可面对自己的贫寒家境, 他知道和润叶的差距越来越大, 他不想让这么美好的女子跟着自己过苦日子, 她应该有更好的生活, 所以少安表现得有点懦弱, 不断逃避自己的所爱, 最终狠心浇灭了希望。不过, 好在少安是幸运的, 在错过润叶之后, 遇到了一个有情有义, 愿意跟他同甘共苦的女人——秀莲。不得不说, 秀莲才是适合少安的, 初恋固然美好, 但却不够真实, 秀莲的出现给了少安一个温暖的家, 这也在另一个层面完整了少安的爱情。

(二) 田润叶形象分析

田润叶同样是一个农民的女儿, 所不同的是, 她生活在城市, 这里的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 所以在润叶身上脱离了世俗的偏见, 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对于孙少安这个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 润叶一直是喜欢的, 她并不认为门第有多重要, 在她看来, “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意”, 所以她并不介意孙少安贫寒的家境, 更没有看不起孙少安的农民身份。正因如此, 她主动向孙少安表白, 告诉少安自己愿意一辈子跟他好。但孙少安偏偏又是一个极为理性的人, 他明白彼此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巨大的反差, 所以即使润叶到少安结婚当天去“抢人”, 少安仍然选择了秀莲。

初恋是美好的, 同时又是难以遗忘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更何况是田润叶这样敢爱敢恨的女性。所以, 当各方面条件和她很相配的李向前出现时, 她并没有欢喜, 有的只是种种厌烦。但现实是残酷的, 即使她思想超前, 也不得不迫于叔父和李家的特殊关系委曲求全, 违心与向前结为夫妻。屈服过后, 润叶发现这样的婚姻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 在她的意识中婚姻和爱情一样不可将就, 于是在一开始就和向前冷战。

但田润叶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传统的一面, 纵然意识到了和向前的婚姻不理想, 却最终没有勇敢地选择结束这一段婚姻, 她说自己担不起这名声, 可见, 在她的潜意识中,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即使婚前有着莫大的勇气追求爱情, 却在婚后被消磨得失去了自我意识。

直到润叶的丈夫向前由于长期的压抑和痛苦无处发泄, 借酒浇愁后因为一场车祸失去双腿时, 润叶身上的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占据了上风, 她完全变了一个人, 毅然承担起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全心全意地照顾向前的饮食起居, 就连“田润叶自己也弄不明白, 为什么多年来那个肢体完整的人一直被排斥在很远的地方, 而现在她又为什么自愿走近这个失去双腿的人”。

总的来说, 田润叶是一个让人沉思的角色, 她的痴情和对爱情的义无反顾让人敬佩, 她的牺牲精神更加令人感动。虽然初恋并不能如己所愿, 但上天是公平的, 向前对她满满的爱同样让人心暖, 这一对夫妻最终在经历分居和残缺之后成为了最幸福的生活伴侣。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平凡的世界, 是的,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长久以来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 生活是平凡的, 人生也是平凡的。但书中这些鲜活的人物教给我们的是: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的努力和奋斗, 造就了这个不平凡的世界。所以, 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际遇!只有这样, 才能在平凡中实现不平凡。

参考文献

[1]吴明为.《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兄弟的生存意识与爱情观[J].文学教育 (上) , 2008 (09) .

主要人物形象 第10篇

关键词:念念,人物形象,本我,自我,超我

影像风格一贯具有文艺气息的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用了这样一句台词:“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意为只要信念一直在, 就总有被回应的一天, 哪怕现在无人理解, 终有会有被人理解的一天。张艾嘉提到:念念的英文是“murmur of the hearts”, 她还强调《念念》讲的不是故事, 而是情绪。在片中, 她塑造了三个关系交错的年轻人, 在跳跃的时间轴中, 他们心中的执念 (儿时的童年阴影) 逐渐化解, 完成心灵救赎。影片探究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矛盾以及家庭破碎对孩子造成的童年阴影, 通过育美的怨念、育男的思念、阿翔的执念展开, 在舒缓的节奏、唯美的影调中, 最终以治愈性结局收尾:遭受童年创伤的子女在主动探寻答案中, 主动理解, 意会父母的抉择, 重获成长转变。

“这三重人格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 是指潜意识中与肉体最接近、最直接反映肉体需要的力量。……而‘自我’则是适应社会的, 是本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调解人。……同时, 在本我和自我之上还有‘超我’。所谓超我, 是指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超越了自我的那种‘道德化的自我’, 是指导自我的‘大法官’。”1而《念念》中的三个主人公也正经历着这样的三个阶段。当他们处在现实中, 在亲情的缺失中迷乱, 渴望爱, 却又产生出逃避的心理, 如育男投身忙碌的导游工作, 游走在绿岛与台东之间, 育美依赖安眠药以及抽烟, 以抽象画风创作表达情绪, 阿翔不顾眼疾, 入魔般地训练等, 但这是他们处于本我的最原始状态。而后他们都在梦境、幻觉等潜意识中表达出最真实的自我状态, 如育美曾跟心理医生说:“我只有在生气的时候, 我才觉得是最真实的”;他们试图通过潜意识中梦的方式, 来获得自我认同与满足。而又通过这样的虚实交错, 他们完成了超我的心灵救赎, 回归理想的状态, 达到内心和解。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分析这三个主要人物, 探究影片人物形象塑造和个性发展, 以及电影表达的丰富内涵。

一、育男:思念幻觉里的自我和解

“他在《母亲的原型》一书中写到‘…文学作品里所描写的有关母亲在心理上造成的种种影响, 其实, 真正起影响的并不是母亲, 而是她身上所反映出的那种原型’。但荣格本人并不明白, 这种原型的负性力量是多么强大。…负性心理在母亲身上形成了基本模板, 使她能够控制我们每个人的成长, 因为我们是她的儿子。”1而《念念》中的母亲原型——李心洁饰演的母亲阿贞是一位渴望自由的不甘平庸的女子, 但也因为她自私的执意逃离, 以抛夫弃子为代价, 甚至宁做他人的情人, 最后还因难产而死, 但更大的影响是, 家庭的破碎对其子女所造成的长久心理阴影。片中的育男正是受到了母亲的负性力量影响, 对母亲选择的不解, 渴望母爱, 并试图寻找存在感, 是育男原始的本我状态, 实际上, 即使从事着忙碌的导游职业, 有着热闹的人际圈, 怀恋着故乡一切, 他却是孤独、困惑的, 如成年后的育男与幼年的育男都望向广阔的大海的镜头里, 都是不变的阴郁表情。童年记忆中的阴影, 他年近三十却迟迟不结婚成家, 对组建家庭心生畏惧, 成为奔波在绿岛与台东之间的游子。

“梦不是没有价值的, 不是荒谬的, 也不是大部分意识昏睡, 只有少部分活动的产物, 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事实上, 是一种愿望的实现。它应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2育男是渴望家庭温暖的, 对母亲以及妹妹有着深切的思念, 对于那段偶遇母亲的经历, 牧师也说:“你一定是太想念她了”。导演借助这样的思念, 安排了时空穿越的幻觉场景, 育男在酒吧喝醉穿越了时空, 看到母亲、儿时的妹妹及自己。温柔的母亲在烛光映衬下如圣母般慈爱。在思念的幻觉里, 母子进行了有意味的对话, 而育男也在对话中获得了多年困惑的答案:他问:“你偏心女儿对不对?”母亲的答案却是:“怎么会?我儿子也很有天分”;育男通过梦境来实现自我意识中的诉求愿望, 对本我进行合理的满足。

成年的育男认真写着作业, 母亲缝补衣服, 哼唱着《台北的天空》, 在昏黄的色调里, 画面温馨而美好。在得到答案的育男以潜意识实现自我升华, 完成超我的完善, 得以释然。穿插在幻觉里的父母争吵场面, 使他也理解了母亲的选择以及母亲讲述美人鱼故事的自我指涉。释怀后的育男三十四岁生日给自己做了面, 跑步, 与朋友热情招呼, 尽管还是独自一人, 但却已豁达随意。评论中一句“生日当然要跟家人过呀”点醒了他, 他决定放下工作, 不再匆忙地路过台北, 而特意来到那个母亲和妹妹离开后所去的地方, 并寻找妹妹的踪迹。机缘巧合, 在一家书店, 他偶遇了妹妹的女儿及丈夫, 看到妹妹关于母亲诉说的美人鱼故事的画集。

二、育美:怨念化解中的母性觉醒

同样受到母亲的负性影响的, 还有育男的妹妹——育美。育美是一位印象派的画家, 极具艺术家气质的敏感、偏执的个性, 因为童年的经历, 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试图在男友阿翔的身上寻找安慰, 无奈男友却一心专注拳击比赛, 并且无视她的关心。对于母亲离家出走的举措, 十分不理解, 甚至为此她充满着抱怨、憎恨, 尽管儿时的她最信赖母亲, 母亲带走的也是她。她也跟心理医生说:“从小到大, 我最相信她, 我相信她讲的每一个故事。”她也跟妈妈的情人说:“有时候我觉得我恨她, 可是, 我越恨……”。对母亲的爱恨交织, 其实是充满着怨念的。而这份怨念的积攒也显现在她怀孕后的不知所措。而她可以向心理医生坦露自己的心声, 却不愿告知爱人自己怀孕的消息;而她精神也处于焦躁的状态, 甚至继续服用安眠药、吸烟。信任却又逃避, 这是育美最本我的逃离及排斥的状态。

“斯特克尔说‘在神经性焦虑的情况下’, 孕妇的呕吐总是表明对婴儿的某种拒绝态度;如果女人基于往往是难以言状的理由, 采取敌视态度, 消化系统的毛病就会被夸大。海伦.多伊奇说:‘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 呕吐作为怀孕的口部征兆, 其在心理上的加剧, 只有在口部的排他倾向伴随着对怀孕或胎儿的敌视情绪时才会出现’”3;影片开头, 从男友那归来, 她在巷子里呕吐, 还看到没有影子男人, 她惊恐地打电话给男友, 得不到理解的她试图撕开食品包装袋, 薯片散落一地, 她慌张地收拾, 展现着焦虑的情绪。而在一家面馆中, 情绪焦躁的她再次忍不住呕吐, 这次是她拾起旧日痛苦的记忆:在苦苦等待母亲的归来时, 母亲却死于难产。

又或许对于母亲之后的不辞而别以及抛夫弃子、嫁与他人等行为的不解, 她对腹中胎儿心生排斥, 且缺乏做母亲的心理准备。所以, 在本我极端到无法掌控的境地, 自我便试图做出相应修正措施。育美疯狂作画来表达情绪, 喜欢用黑色、金黄色、红色等浓重色彩的颜料, 以及通过抽象的画风来作宣泄;她时常出现幻觉, 没有影子的男人、以及在铁轨上行走的少女时的自己等等。而她在不断质疑与困惑中, 也试图去化解劫念:与心理医生倾诉时充满愤怒, 但也在克制情绪;在画作中也显露出想要有个孩子的欲望;去参加母亲情人的新书签售会, 开始有所谅解;在她告知恋人怀孕的消息后, 而又因不打扰恋人比赛而提出分开。而最终让她从怨念中脱离, 是在一场车祸, 她救出一位待产的母亲, 见证了新生儿出生的场景, 新生命的诞生激发了其身上的母性, 她也由此明白母亲的苦衷与爱。

影片安排了温馨的结局, 育美创作了《送小鱼回家》的画集, 并在新书发布会上, 温柔地接着续说母亲的美人鱼故事。此时的育美眉宇间不再忧郁、不再狂躁, 变得平和宽容。与爱人女儿的相视一笑, 充满着幸福。而哥哥育男的出现, 两人相逢一笑, 如释重负。在儿时回忆中, 育美也理解了母亲的选择。配着母亲如美人鱼在大海中曼妙起舞的画面, 育美说:“以前, 我一直在寻找结局, 现在我延续着, 说着这个故事。”育美同样获得超我的心灵救赎, 以母亲的身份延续这份伟大的爱。

三、阿翔:执念消退后的身份重生

阿翔是一名拳击选手, 从小努力地练习, 希望能成为奥运拳击选手。而这一切都只是想获得父亲的认可, 但他却一直未能得到父亲的陪伴与鼓励, 在父爱缺失的童年成长中, 或许也跟他从事的暴力性职业相关, 他情绪冲动易怒, 暴躁且不稳定。由于眼疾以及发挥失常, 教练不得不取消他拳击职业选手资格, 并直指出他失败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 而是他根本没有天赋。面对女友怀孕的消息, 他不知所措。幼年父亲的缺席, 他更加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做一个父亲。回忆中, 阿翔幼时练习拳击时, 父亲就在门外, 却不曾与之相聚;他亦只有通过努力练习拳击, 试图通过拳击来满足成就感以及对父亲的思念。而这份本我欲求的执念驱使下, 即使眼疾以及女友的劝告、教练的斥责等, 他亦不愿放弃。

“当自我与阴影相互配合、亲密和谐时, 人就会感到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时候自我不是阻止而是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4童年的阴影造就了阿翔性格的变化多端。他身上的狂躁, 也显露出对父亲的怨念。但同时他表现出了克制、隐忍一面:与女朋友争吵后, 他很快又平息火气, 向其道歉安慰。在与教练争执后, 他又回来并把吵架时弄乱的地方整理好, 并向教练跪下致歉。在育美告知怀孕的消息时, 尽管他是束手无策的, 但是却抑制着情绪, 在给女友安慰, 握着她的手。这种克制与隐忍, 是阿翔遵循着现实原则的自我调整。

导演同样利用阿翔的执念安排了一场幻想与现实交错的场景:阿翔在钓鱼时, 偶遇疑似其父亲形象的男人, 他跟男人倾诉自己的经历, 且描述自己父亲。在交流中, 他开始在跟男人打拳击, 尽管现实中是河堤上只有他自己在与海风交手, 但胜利的那一刻, 他获得释怀, 觉悟自己其实是可以比父亲更有能力做父亲。而结局中, 妻子忙于画集宣传, 而他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背包、教育孩子, 温柔的一副奶爸形象。从缺失父爱的莽撞的孩子, 已转换为父亲的身份角色, 这便是阿翔完成了超我的成长。

四、结语

导演张艾嘉的电影一向表达女性意识, 在朴素静美、冷静睿智的影像风格里, 寄以委婉温和的女性关注。而在《念念》中, 除了贯穿全片的娓娓动听的美人鱼故事, 以母亲阿贞的自我指涉入手, 表达了女性对自由的追求, 但张艾嘉更多地着眼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 展现育男、育美、阿翔三个年轻人在经历困惑、怨念等本我欲望不得的状态, 到在潜意识产生的梦境中实现的自我和解、再到超我的觉悟与释然。在影片中, 导演也似在有意地安排着各种巧合:育美与阿翔同去医院做检查, 却没有告知对方, 而镜头恰是安排两人处于医院上下楼层错开;兄妹去了咖啡店同一个位置;捡画金发男人跟酒吧老板为同一人、没影子的男人跟同搭计程车的男人为同一人;育美在影片开头哼唱《台北的天空》, 而母亲在育男的幻觉里也哼唱了这首歌;母亲以美人鱼的故事自我指涉, 渴望自由, 而释然后的育美将其圆满, 续说送小鱼回家, 通过一个完整的家, 来治愈破碎家庭带来的童年阴影。在富有意味的影像表达中, 我们也随之获得释怀: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念念不忘的过往, 一如影片三个主人公怀揣的思念, 怨念, 或是执念, 这些散落的意念, 将会以不一样的形式回响, 我们终将会和过去握手言和, 接受或改变, 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郭良著.弗洛伊德[M].北京:开明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意) 安东尼奥·梅内盖地著, 艾敏刘儒庭译.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3]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李燕译, 梦的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5]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吴琼, 王泽儒.《念念》:意象、视点、性别政治态度与伦理观念[J].电影评介, 2015.

[7]耿悦.跨越心墙的幻境迷思:电影《念念》解析[J].戏剧之家, 2015.

[8]赵利利.《念念》:当情感逻辑替代叙事逻辑[J].电影艺术, 2015.

[9].《念念》:张艾嘉的深情[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

[10]郭钊玮.于无声处听惊雷——析《念念》中的自我和解[J].戏剧之家, 2015.

[11]崔莎莎.张艾嘉电影《念念》中女性意识的建构[J].大众文艺, 2015.

鉴赏人物形象(一) 第11篇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二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作客观评价。

阿 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①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竞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她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病房里医生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90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92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2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侯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15上半年小小说排行榜》)

1. 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示例 ①牛:处事果断。冷静面对“外婆”的突然离世,将悲伤深埋于心。②狠:倔强硬朗。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看似无情却用心良苦地让舅公学游泳;从屋顶摔伤,第二周就坚持落地走路。③真:朴实率真。受伤后要“我”经常去看她;临终前给“我”洒脱而又深情地留言。

2. 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解析 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服务的。

示例 ①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表现了阿太的隐忍性格和对待生死的平静、超脱态度。

②在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中,揭示了阿太的坚强性格对“我”面对生活挫折时的积极影响。

点拨 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

1. 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

2. 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 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把握多重人物性格塑造立体人物形象 第12篇

我在该剧中扮演负心汉王魁, 对于这一角色, 从剧本到舞台演出, 在导演的指导下, 我反复琢磨王魁这个人物的多重性格特征, 力求表现他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形象, 决不能让观众有脸谱化的简单概念。由始至终, 甚至在写过休书与桂英一刀两段之后, 还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直到桂英鬼魂来探之时, 他还旧情末了, 藕断丝连, 但最终还是功利思想占了上风, 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 被象征正义的判官索命而去。

王魁的思想演变过程分析起来有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二、三场, 为落魄被救、奋发读书、盟誓赴考阶段。对于投亲不遇、流落庙堂、食不裹腹的王魁来说, 能得遇青楼女子搭救, 又以身相许, 温香软玉般体贴, 真乃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 焉有不感恩之意。所以在桂英寓所的两年中, 二人如胶似漆, 相敬如宾。其实, 就王魁来讲, 也许当时是象有些人分析的那样, 是“缘于自身一时的失意, 一时的逃避、一时的兴起, 寻一时的慰藉。”但无家可归、卖身葬父的青楼女子桂英就不同了, 她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 全都抵押给了这个前途未卜的落魄书生。所以, 直到王魁离别时, 才感到有些不舍与不安。深情的提醒王魁:“京都繁华, 你千万莫负桂英啊。”由此才引出海神庙前盟誓的举措。但终纠没能阻止严酷现实的发生, “秋风起, 红叶飞, 南去孤燕不北归, 莱阳满襟相思泪, 怎入状元红罗帐。”第三场的尾歌已经启示了王魁后来的情变。

第二阶段为攀贵情变的重要阶段。考上状元的王魁摇身一变, 由落魄书生成了官场上层人物, 年轻有为, 众人瞩目, 烂若晨星。整日里迎来送往, 宾朋满座, 有的是同僚贺喜誇官, 有的是巴结权贵, 还有的是来提亲说媒。在万花筒般的社交中, 王魁乐此不疲。连老管家王忠提醒他早日将身陷青楼的糟糠之妻接进京城的话也当耳边风, 只言“容后再议”。但那时头脑也较为清醒。谢绝了几位前来说媒的达官贵人。还实言相告, 自己在进京路上与一青楼女子结为秦晋之好, 连老管家王忠都称赞他“真不愧是有情有义的好男儿”。然而时隔不久, 当张大人再次登门为他介绍当朝丞相之女, 并帮他分析比较青楼女子与丞相千金哪个对他前途更有利的时候, 说:“丞相当前做乘龙, 青云路上好借风, 青楼女子名声臭, 怎配天子门生状元公, 千载良机难相逢, 错过机缘一场空。”这个时候, 王魁开始动心了, 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张行简为他出谋划策, 排解心中疑点。对青楼女子, “以多给几两银子也算对得起她了”做结束。至于海神庙前盟誓一说, 更不值得一提, 因为海神管的海, 怎么能管得了您呢。真是欲行其道, 何患无词。王魁的心结就是这样被打开了。尽管他内心深处还留恋着桂英的温情, 脑海里闪现着两年来桂英为他煎药汤, 做暖袜, 红袖添香的各种场景, 但宦海中, 官场上要飞黄腾达、要强大, 才能够青云直上, 富贵保长。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与利益的权衡, 王魁的道德底线被追名逐利的腐朽思想冲破了, 从心底里感叹:“桂英啊, 怪只怪你出身微贱嶂台柳, 鸣珂巷青楼女子怎登大雅堂。”于是, 王魁脚一跺、牙一咬, 狠狠心, 下决断:“大丈夫成大事心肠要硬, 岂能够迷恋那儿女情长, 一封书信纹银二百两, 命王忠催快马送到莱阳。”并且还念及旧情, 随信附诗一首:“比冀连理愿以乖, 休将薄幸怨王魁, 只因憔悴嶂台柳, 怎向琼楼玉宇栽。”至此, 王魁的思想感情达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点, 超越了传统的忠贞于爱情的道德底线, 滑向邪恶的唯利是图的道德深渊。无论有千条万条毁约弃誓的理由, 都是丑恶嘴脸的遮羞布。因为列宁曾有一句名言:“真理向前迈进一小步, 就变成了谬误。”而王魁背叛与患难中结为伉俪的桂英何止是“一小步, ”而是一道不可愈越的鸿沟, 也是将自已送上断头台的不归路。但剧中的王魁, 并没有一变定终身, 良知还没有彻底泯灭, 在老管家王忠面前还有一定的耻辱心, 无颜面对忠于主人的老王忠, 只叫他去莱阳送银送信, 未敢真言休妻之事。特别是王忠走后, 桂英捎来家书的时候, 王魁的内心又起波澜, 甚至想过要追回王忠, 重做决断, 这充分地揭示了反面人物内心也有软肋, 人性之光有时也常在瞬间折射出微弱的光芒, 但终究射不透迷弥漫了良知的厚重阴霾, 反复挣扎的结果, 还是“停妻再娶。”

第三个阶段, 是一错再错, 步步深渊。这个阶段集中反映在第七场“情探”中。当变成鬼魂的桂英到京城王魁官邸, 月夜会王魁时, 也曾引得王魁旧情复生, 波涛再起, 内心犹豫:“桂英她哭得多凄惨, 杜鹃啼血实可怜, 若不然将她来收下……”转念又一想, “不可!倘若是夫人知定不容宽, 事到如今怎么办, 马到悬崖收疆难。”这充分反映了人物性格和人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及多变性。但最终的结局还是告诉桂英:“你……不要再说了, 你我今生情缘已断, 我愿来世与你重结丝罗白头到老。”一张空头支票, 就想将情种桂英打发了。接下来的情感试探步步深入, 桂英说不信他的空头支票, 王魁说可以盟誓, 桂英撮穿了他过去的盟誓谎言, 结果王魁发怒要治桂英私闯相府、冒认官亲之罪, 让人不由想起了宋朝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简直如出一辙。桂英又要求不要名分, 只要留在王魁身边, 做妾做俾都心甘情愿, 但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荣华富贵, 王魁此时的良知已荡然无存, 逼得桂英不得不借助神力将负心汉王魁捉而诛之。在剧中高潮处完成了王魁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随即, 在王魁走向断头台的时候, 曲终人散, 一场桂英也是王魁的人生悲剧嗄然而止。

上一篇: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下一篇: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