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范文

2024-06-16

正午太阳高度范文(精选5篇)

正午太阳高度 第1篇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 昼夜长短的静态定性规律

1.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大于夜, 且越向高纬度, 昼越长, 另一半球则反之。例如, 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北半球昼大于夜, 且越往北昼越长;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北半球昼小于夜, 且越往北昼越短。2.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反之;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反之。

(二) 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北移 (冬至日到夏至日) , 北半球昼渐长, 夜渐短, 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南移 (夏至日到冬至日) , 北半球昼渐短, 夜渐长, 南半球反之。

二、昼夜长短判断的实用规律

1.纬度越高,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太阳直射点纬度越高, 各地昼长和夜长之差越大。

2.极点极昼极夜各约半年, 极圈的极昼和极夜各一天, 北极极昼的天数 (夏半年) 多于南极极昼的天数 (冬半年) 。

3.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日出6点, 日落18点, 昼=夜=12小时) ,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日出6点, 日落18点, 昼=夜=12小时) 。

4.直射某点时, 并不一定是该点昼最长的时候。

5.纬度关于赤道对称, 则昼夜长短相反。

6.直射点关于赤道对称, 某纬度昼夜状况相反。

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 (纬度) 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 (纬度差越小)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1.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图中D折线所示)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2.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图中C折线所示)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3.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图中E折线所示)

根据上图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下规律:春分日到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北半球某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某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 (时间) 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总的规律是太阳直射点移近该地,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太阳直射点远离该地,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H为正午太阳高度, φ为某地纬度, δ为直射点纬度, 若φ与δ在赤道同侧取“-”, 不同侧则取“+”) 。

1.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图A)

2. 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图B)

3.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 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图C)

根据上图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下规律: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每日逐渐增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太阳高度逐日缩小;夏至日到冬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每日逐渐缩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课件 第2篇

【举例学生练习:】见学案: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呢?【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㈣、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

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 ,如图所示:

H为正午太阳高度 L 为楼距 h 为楼高

公式为:h/L =tanH 。

⑶热水器夹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 α +H=90° H=90°- 两地的纬度差

则α= 地理纬度- 直射点

(四)思考练习见学案:北京的热水器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最小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一年中调整的最大幅度为多少?试推出。

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和应用,都是重点内容,一定要掌握其规律,理解灵活运用。

(五)课下作业 见学案:30°N处,楼高为25米,楼距为25米,则一年中约有几个月挡住太阳光?预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四季与五带的更替。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通过其应用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第3篇

一、课前预习

1.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纬度差。

2.测量三中新校区教学楼的高度和教学楼之间的距离。

3.观测周围小区或自家小区太阳能热水器面板摆放方向。

二、教学过程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才能确定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在高效地理课堂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置。

1.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楼贴贴”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楼间距的兴趣。

2.教学目标解读。

本节教学目标设置:(1)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纬度差。(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3)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预习检测。(略)

4.课堂探究。

有效探究活动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本节探究设置问题如下。

天气炎热,为了方便学生洗澡,学校计划在学生寝室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学校请咱班 (32°34′N,116°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据此回答:当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

5.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做到课堂检测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消化。 本节设置的检测题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条件显著改善。参考下图,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式中:H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tan35°≈0.7tan45°≈1tan60°≈1.732

为避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阳光直接照射。那么在两幢楼房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 20米B. 30米C. 40米D. 50米

6.课堂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第4篇

一、导入要简洁,且具吸引力

好的导入要像电影的片头一样,能一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样才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的情景中来,让他们有一种探索的欲望。我本以为用买房时采光的话题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没给同学们补充光照的重要性,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反应冷淡,兴趣不浓,甚至有同学觉得采不到光还凉快。在导入新课这方面我还要继续改进。

二、问题设计不能太大要有梯度性

有一个老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设计问题不断地下套子,挖陷阱,引诱学生去钻,去跳。给学生设计问题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但在我这次课上,提出的好几个问题都太大,指向不明,容易“ 误导”学生。学生要么找不出答案,要么答案千奇百怪,并且有时还超出了我自己的掌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并且问题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三、要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次课上,同学们的活动时间估计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学生活动量太少,整节课表现的死气沉沉的,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上课前老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运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过多的多媒体演示,不仅起不到好作用,反而使学生只陶醉于ppt的欣赏之中,根本无心思考问题,也抓不住重点。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板画和板书展现出来的过程和方法是无法单用几张ppt就能代替的。例如,我在讲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时,直接用ppt给同学们展示出了结果,然后让同学们照着画北纬3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结果班上估计只有几个同学能画。所以,在后面的几个班里,我都是让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我纠正。

五、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整堂课我就用了一个语调讲完了,完全没有抑扬顿挫和节奏感,让学生听起来很难受,上课时怎能不睡觉,不分心。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讨厌这样的老师,没想到我却成了这样的老师。不过也不是无药可救,我还可以通过听广播和不断的锻炼提高我这一方面的能力。还有就是,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不到位,比如喜欢在课堂上问“ 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急需要改正。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纬度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出现在地方时的正午12:00,因此叫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使得地球表面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那么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不同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变化幅度的大小怎样呢?首先来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φ代表某地的地理纬度,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两个纬度同是北纬或南纬时用“-”号,当两个纬度分别是北纬、南纬时用“+”号。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纬度有怎樣的关系呢?下面分几种情况来分析。

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H=90°;当太阳直射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具体来说,若该地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若该地在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H最小值时是多大呢?计算如下:H最小=90°-(φ+23°26′)=66°34′-φ,即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最小值越大。H的变化范围是66°34′-φ到90°之间,H的变化幅度是23°26′+φ,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纬度范围内,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小;地理纬度越大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大。H最小时是23°26′(该地纬度等于0),H最大时是46°52′(该地在回归线时),H的变化幅度在23°26′到46°52′之间。

二、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

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直射点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例如,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的变化幅度是46°52′,是个定值,与某地的地理纬度没有关系。

三、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

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但有极昼、极夜现象。某地一年中H最大时是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H最小时是该地出现极夜时H=0。例如,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该地出现极夜时H最小等于0,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0,设当地的地理纬度=66°34′+x,

H最大=46°52′-x,H的变化幅度是46°52′-x,由此可以看出距离极圈越近的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大,距离极圈越远的地区H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小。最大时是46°52′(极圈地区,x为0),最小时是23°26′(极点地区,x为23°26′)。例如极点,x为23°26′,则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23°26′;极圈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46°52′。

综上所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的变化幅度特点是:

(1)赤道地区和极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是定值23°26′;

(2)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定值46°52′;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23°26′+当地的地理纬度,即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大;

(4)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当地的地理纬度与极圈的纬度差,即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大。

上一篇:提高教学成效下一篇:端正学风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