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2024-05-23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精选12篇)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生态效应,决策

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城市的能源消耗量也随着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消耗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近年来, 石油也逐步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燃料, 这也使城市污染状况更加的恶化。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 汽车尾气的排放更使城市大气污染的程度加重, 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业粉尘、微小颗粒物等污染源, 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 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霾, 使城市大气污染的问题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城市大气污染的生态效应分析

1.1 酸雨

城市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 而这些污染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来源。SO2气体在大气环境中不仅能够在气体状态下受到氧化的作用, 也可以在水环境下发生氧化, 最终SO2气体转化具有强酸性的硫酸或者硫酸盐。这些组分通过成云或雨下冲刷过程转变为降水, 形成酸雨降到地表。酸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对地表的森林、植被、农业、水生和陆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是农业减产、建筑物发生酸蚀。如果酸雨的PH值持续下降达到3.0时, 水稻会在酸雨的作用下直接减产30%以上。酸雨会直接破坏地表水系环境, 使河流湖泊水质发生变化, 造成水生生物发生死亡。同时酸雨改变土壤的酸碱值, 使土壤土质变差, 更加贫瘠, 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岩石矿物受到酸雨的腐蚀作用, 重金属和铝的含量增加, 水生系统受到破坏, 水体酸碱值下降或者铝含量严重超标, 是水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环境被破坏, 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如果酸雨量大或者频繁发生, 会是土壤受到严重的侵蚀, 森林大量死亡。另外酸雨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的质量, 影响人类的健康。在风的作用下大气污染物中的酸性物质会随着大气运动, 造成酸雨范围的扩大。

1.2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大气污染中的CO2造成的, 在大量的CO2的作用下, 是地球散热受到阻碍,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气候变暖。气温的升高会造成降雨量的不平衡, 有些地区发生洪涝, 而有些地区却出现干旱, 同时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气温的升高会造成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的升高水位上涨, 使沿海区域受到威胁。而城市排放量的增加更使大气中CO2的浓度增高, 加上森林的过度砍伐, 植被吸收CO2的能力降低, 地球系统不断升温。城市气温变化明显, 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升高, 加上媒体、燃油等燃料消耗量的不断增加, 城区内人口密集度加大, 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更加严重。如今,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1.3 臭氧洞

臭氧 (O3) 在不同的高度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臭氧位于平流层, 能够对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进行吸收, 从而对地表生物产生保护作用。臭氧位于对流层中, 因其具有强氧化能力, 与人体直接接触会造成伤害, 同时对高分子材料也会造成破坏。平流层综合那个的臭氧层逐渐变薄产生空洞, 就会使大量的紫外线直接射向地面。强烈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损害作用, 对人类的健康也会造成损伤。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减少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破坏生态系统。同时严重的臭氧空洞会降低平流层的温度, 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 从而对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1.4 颗粒物

在大气污染中, 颗粒物是指呈相对稳定的状态、均匀分散的液体或者微粒, 对人类或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危害。颗粒物根据形态的大小进行分类, 其中直径在10um以下的颗粒为可吸入粒子, 直径在100um以下的颗粒为总悬浮颗粒。在城市大气污染重, 以颗粒物污染最为普遍, 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今年来, 在我国多个城市发生的雾霾, 就是颗粒物污染的直接后果。细粒子来源于城市的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化学生产过程等, 有多种重金属、无极盐和有机物组成, 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对人体健康具有损害作用。

2 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一, 要对大气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 就必须从根本上对大气污染加以认识, 加强污染源的控制。要有效的控制酸雨, 就要从煤炭源头上进行控制, 使用低硫煤炭, 提高燃煤技术, 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替代技术, 减少燃煤和燃油的使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电代煤技术, 降低燃料消耗, 推行集中供热。加强环境监测, 做好污染控制和防治工作。第二, 对城市中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 厂址选择要与生活去分隔开来, 为扩散稀释大气污染物留出一定的空间。严格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进行排放, 同时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对大气环境依法治理。第三, 要有效改善温室效应的现象, 一方面要提高能源利用率, 有效的改善能源结构;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植被, 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森林进行逐步的恢复,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着重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畜牧业。第四, 全球对于臭氧层的保护达成一致的行动, 对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进行控制并逐步淘汰, 这对臭氧层的保护是直接有效的。第五, 加强绿化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森林、绿色植被不仅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而且对调节空气湿度, 防治水土流失直接有效, 同时对大气环境中的有毒气体和毒害物质有良好的净化作用。

3 结语

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大气污染控制的措施也需要全方面的进行。有效的措施应大力推广和实施, 同时对新的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技术和措施应加大投入, 加快研究步伐, 以达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控制大气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律.环境工程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3.

[2]邵敏, 赵美萍.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3]张辉.污染生态学[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2.

污染与环境保护 第2篇

前言: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铸造、锻压、焊接、车、铣、镗、刨、磨、钻等、等加工中都会产生并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物。这些污染物首先直接对一线生产工人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更为重要的是,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到周围乃至整个地球环境。本文就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污染以及解决这些污染的措施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 污染 措施

在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制造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在看到它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且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物有它的特殊性,结合机械制造本身发展出适合解决它的污染措施,才能使发展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下面,文章将谈谈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现阶段处理这些污染使其危害降低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污染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铸造、锻压、焊接、车、铣、镗、刨、磨、钻等、等加工中都会产生种各样的污染物,下面逐一列举:

(一)铸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冲天炉燃烧过程中金属氧化物、焦炭、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的挥发;2.造型、浇注、落砂、表面清理过程中砂、其他灰分、金属氧化物的挥发;3.制芯过程中砂、粘结剂的挥发;4.腊膜精密铸造过程中有机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5.废水的排放;6.热污染;7.固废的产生.如铸造废砂、煤渣、粉煤灰等;8.车间噪声的排放等。

(二)锻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热污染;2.设备生产噪声的排放;3.加热炉(以燃煤为例)的火灾危险、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炉渣及氧化铁皮的废弃等; 4.废件及润滑油、擦布等同废的处理;5.废水的排放;6.设备维修过程中同废的产生及噪声的排放。

(三)下料及冲压过程的主要环境污染:1.设备噪声排放;2.废料的产生;

3.设备漏油;4.零件除油/模具清洗过程中溶剂的泄漏、油布的废弃;5.设备、模具维修过程中噪声的排放、废零件的处理、擦布等的废弃。

(四)机械加工过程的主要环境污染:1.含油废水的排放;2.设备噪声; 3.机加过程巾的润滑、冷却、传动等系统产生的含油废液的排放; 4.表面清理过程

中铁屑、砂、纤维、氧化铁皮等的挥发; 5.砂轮机工作时磨料、铁屑等的挥发;

6.设备检修过程产生的油的滴漏; 7.各种金属切屑、粉末、边角料、残次品等固废的产生。

(五)焊接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焊接烟尘的排放;2.火灾危险;3.气瓶气体的泄漏及爆炸危险;4.金属件清擦时除锈剂的挥发,抹布的废弃、废焊丝/废焊渣的遗散;5.光热辐射;6.循环水系统设备噪声、水的消耗;7.设备维修时含油手套、抹布、废金属件的废弃等。

(六)热处理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油烟、水蒸气、一氧化碳、氨、氮氧化物、硝盐蒸汽等有害气体的排放;2.热污染;3.电磁污染;4.废液的排放;5.化学药剂储存及使用的泄漏、挥发及火灾危险; 6.气瓶气体的泄漏及爆炸危险等。

(七)涂装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涂装废水的排放;2.酸雾、碱雾等的挥发;3.漆雾、苯、二甲苯等的挥发;4.漆渣、前处理槽沉淀物、废漆、废漆桶、擦布、防护用品等同废的处理;5.喷漆(浸漆)、烘十过程中火灾爆炸危险;

6.设备噪声等。

(八)装配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机械及风动工具噪声;2.油液的泄漏;

3.潜在火灾危险;4.废材料、油抹布、于套等的处理等。

主要措施

上述污染大致可分为三类: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于这些污染,现阶段也有很多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措施,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污染大部分能够清除。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工厂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利润,不用或者少用清洁装置,造成许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污染严重。下面,主要分析了这三大类污染的原因和现阶段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废气

机械制造过程中废气主要来自于石油、煤炭等的燃烧。当可燃物未充分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动植物的健康都会产生危害。所以应改进燃烧技术,提高可燃物利用率,并改进废气净化方法与装备,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1.工业废气的除尘

从废气中分离捕集颗粒物的设备称为除尘器。按照除尘机制,可将除尘器分成如下四类: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洗涤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

2.工业有害气体的净化技术

净化工业有害气体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吸收、吸附、焚烧、冷凝及化学反

应。分为: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燃烧法、冷凝回收法。

3.废气中液态污染物的除雾技术

废气中液态污染物的除雾设备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惯性力除雾装置,包括折板式除雾器、重力式脱水器、弯头脱水器、旋风脱水器、旋流板脱水器;二是湿式除雾器,几乎所有的湿式气态污染物处理装置和除尘器均可用作湿式除雾装置;三是过滤式除雾装置,包括网式除雾器和填料除雾器;四是静电除雾器,有管式和板式两类。

废水

机械制造中废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相对洁净的废水,这种废水可直接排入下水道。另一类是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如电镀、电解等排出的废水,这种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标准以后才能排入下水道。现在的地球,水资源已经极度匮乏,水是生命之源,没了水,我们就没了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更何谈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缺水,对生活生产制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节约用水提高制造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在排放。

废水处理的主要措施:

(1)对废水源的处理方法:工业废水的性质随行业和规模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工厂生产不稳定,每天或每月变动较大,废水量与水质也随之变动。处理工业废水,首先必须努力降低废水排放前的污浊物的数量,所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减少废水量、降低废水浓度。

(2)对废水的处理方法。把废水处理大体分类,可分为除去悬浮固体物质的、除去胶态物质的和除去溶解物质的三种。在方法上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噪声污染

机械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辐射出大量噪声,为不使噪声污染环境,在进行工厂设计时,从总图设计、工艺设计、土建设计等方面考虑减弱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干扰。若仍不能达到要求时,可采用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技术措施控制噪声。

吸声措施是在建筑内作吸声天棚或吸声墙面等。吸收反射到各表面的声能,减弱反射声,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通常吸声减噪效果为4~7分贝.较好时为6~10分贝。

隔声措施是利用屏障或围护结构阻挡或隔离声能传播,将噪声限制在局部范围内的方法。把高噪声设备放在隔声间内或采用隔声罩把声源隔起来.或在高噪声车间内设计隔声控制间或休息室,或在声源与接受者问采用隔声屏等。一般轻型的金属隔声罩、隔声间的隔声量约20~30分贝,砖石、混凝土的隔声间的隔声量可达40~50分贝。

消声一般是在空气动力性设备的进排气管路上安装消声器,通过消声器内的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或利用通道截面的突变达到消声的目的。

隔振是通过隔振器或隔振材料的作用,将震动大部分隔离掉。不是反向外传

给周围环境。

结论:

在机械生产的各个方面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无法弥补的破坏,因此我们在机械生产中也要时刻注意着,在保证不污染或者尽量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生产,保护我们这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做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尽量使用无污染、可回收、易分解的材料;

2、提高燃料利用率,使用低油耗、低排放的发动机;

3、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制造机器是对资源的消耗;

4、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污染小、可再生能源。对于制造过程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弃之为害,用之则为宝,这些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我想大概是未来几十年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普及环境重要性的教育,使大众、企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确确实实的做到环境保护。现在的地球,人类早已不能独善其身,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才能发展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李明俊,《环保机械与设备》,中国科技环境出版社;

2.陈入龙,《环境工程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

0.前言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而地质灾害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当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的频发与地质环境的日渐恶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刻不容缓,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常超出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地质灾害。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1.2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作为一种日益强大的动力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冻融,地震等现象发生频繁。地质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自然资源损失严重,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整个地质环境向紊乱、衰退的演替趋势发展。再加上“三废”抛掷无度等等一系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具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盛名的地质遗迹。但由于保护不得力,开发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破坏地质遗迹现象屡有发生。例如,嘉荫龙骨山的恐龙化石有的被风化破坏,有的被江水冲走;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机推出,弃之如粪土。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几乎省内的每个地质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使地质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增强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刻不容缓,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矿山整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天然植被覆盖面积降低,裸露岩石增加,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降低了整体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严重制约矿山地区的发展[1]。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极大,出现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尤其省内许多不登记的集体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装备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2],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改善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恶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对环境进行的不恰当的过分干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人类的基本观念,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环境文明。建立同步发展观,即应该追求人、社会、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的观念;建立整体效益观,即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惟其如此,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质灾害滋生的土壤,从根源上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地质空间里,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3]。然而,地质环境系统供给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上资源和环境有限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资源和环境无限的传统看法,改变掠夺式开采资源和利用环境的方式,必须有节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统一,逐步改善已被人类破坏了的地质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程度。另外,对于地质遗迹也要进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护力度。

4.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翟伟峰,等.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J].灾害学,2004,19(4):30-35.

[2]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第4篇

1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分析

1.1 对水生动物产生的危害

若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就会严重影响到水生动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例如鱼的性别、身长等都会受到Mn、Cu、Zn等金属的影响。与此同时, 水生动物的遗传表达也会受到重金属的影响, 例如罗非鱼和鲤鱼的蛋白基因表达就会受到Cu、Zu等重金属的影响。

1.2 对水生植物产生的危害

作为其他浮游动物的氧气来源和食物来源, 藻类在水生食物链中以及水生系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羊角月牙藻的ATP水平、蛋白质含量以及生长进度等会受到Zn等重金属的影响, 锰、锌以及铜等会对月形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抑制的毒性效应, 金属离子对蛋白核小球藻起到抑制生长毒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藻细胞面对不同的金属离子会产生不同的亲和性[1]。

1.3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水体重金属污染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类直接饮用被污染的水体从而对人类的身体产生危害, 而另一方面其能够利用对水产品和农产品的污染, 从而经过食物链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可能导致土壤的二次污染。重金属能够抑制人体化学酶的活性, 导致细胞质中毒, 对人类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同时其还会导致人体出现直接的组织中毒, 并且对人体解毒功能的肝肾等关键性器官产生危害。

2 防治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有效对策

2.1 控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源头

若水体被重金属污染, 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 而在治理污染水体时也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源头, 采取有效的对策预防水体的污染。首先要加强关于水体污染方面的法制建设, 严格的按照法律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其次要将各种污染源查明, 并且严格地限制排污总量, 能够对水污染不断恶化的趋势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特别是要严格的控制、管理和监督冶金部门以及采矿点等, 同时还要督促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革, 选择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 从而对重金属用量和随废水流失量进行有效的控制[2]。

2.2 采用工程治理的方式对水体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

(1)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很多物理和化学方法能够对废水中重金属元素进行处理, 其中包括离子交换法、活性炭吸附工艺、膜技术、天然沸石吸附法、高分子捕集剂法、螯合树脂法、沉淀法等。这些方法具有调短的周期以及较高的净化效率等优点, 然而每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 比如不能通过毒性检验的螯合树脂法被禁止使用在饮用水以及食品工业的处理中;膜技术具有较小的选择性, 因此需要预处理较高浓度的废水。同时, 这些方法还有需要较高的处理费用、复杂的操作以及较长的流程等不足。

(2) 生物处理法:由于常规水处理方法具有复杂的工艺、较高的成本以及较大的投资等特点, 因此现在人们开始对生物处理法这种简单易行、价格低廉以及有效的水质净化方法进行研究。例如水芹菜、芦苇、香蒲、水生植物凤眼莲等就能够对积累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吸收, 从而能够对水质起到有效的净化作用。而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就是湿地植物, 例如印度芥菜苗就能够利用根瘤对水体中的重金属进行积聚和过滤。除此之外, 由于生物修复技术在处理水体重金属的所需的材料具有低廉、广泛的特点, 因此其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3]。

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以重金属污染的种类和程度为依据, 选择多种方法结合或者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使用的方法, 若有不同种类的微量的或者大量的重金属存在于水体中, 首先可以采用离子交换法对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吸收, 然后再选择生物吸附法将余下的金属元素吸附掉, 从而对水质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3 结语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已严重影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和人体健康, 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生物处理法具有简便、成本低以及不会出现二次污染的特点,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现在全球性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水体重金属污染, 本文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进行了介绍, 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有效对策。防治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就是工源头控制和工程治理, 而工程治理的方法则主要包括生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物理处理法等, 其中生物处理法具有较好的前景。本文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希望能够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水体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树金, 李廷轩, 邹同静, 熊剑.铅锌尾矿区优势草本植物体内铅及氮、磷、钾含量变化特征[J].草业学报, 2012 (01) .

[2]吴卿, 高亚洁, 李东梅, 赵彩云.紫花苜蓿对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修复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8) .

基因污染与生态环境安全 第5篇

基因污染与生态环境安全

论述了基因污染可能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有可能污染天然物种的.基因库;有可能破坏传统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加速作物种植品种的单一化及基因资源的流失;使抗除草剂作物的基因向野生或半野生植物漂移的可能性加大,有可能创造出“超级杂草”;带有病毒型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重组,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植物病毒,导致新的病害;BT转基因抗虫作物分泌的毒素,在食物链中传递,很难加以控制,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并最终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基因污染的严重性.

作 者:张振钿 黄国锋 钟流举 ZHANG Zhen-tian HUANG Guo-feng ZHONG Liu-zhu 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45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4(6)分类号:X171.5关键词:基因污染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安全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第6篇

日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姚克教授做客浙江省科协与钱江晚报联合打造的第11期科学会客厅,和市民面对面,讲授眼睛保护与主要眼病的防治。

听说姚克要来,科学会客厅的门票成了“紧俏品”,一位特地从余杭赶来的读者告诉记者,在浙江乃至全国,要看白内障,姚医生是第一选择,能听到他的讲座,太荣幸了!“我中饭没吃就从家里出发了!”

姚克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从眼睛的结构,一直到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原理、治疗,深入浅出,让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眼睛是部高级相机

传统相机的成像原理和眼睛非常相似。

眼球就像一个敏锐的自动照相机系统:角膜与晶状体将光线汇聚到眼底,晶状体就像一个可自动调节的镜头,根据看近看远,自动调节;视网膜像胶卷底片位于眼底;视神经将两只眼睛与大脑相连。

如果镜头不好,比如生了白内障,我们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换上人工晶体换一个镜头;如果眼底不好,那么就像胶卷底片不好一样,手术的效果也会比较差。

我准备了4张照片,让大家看看不同眼睛里看到的不同世界

白内障患者,看东西容易“糊涂”,轮廓不分明;

青光眼患者看到的世界,中间很清楚,但旁边没有彩色,周边的东西很糊涂;

还有种情况,旁边的图形看得很清楚,但中间的人头看不清楚,这就是眼底出问题了,可能产生了黄斑病变。

近视超过600度,要小心了

在座的各位,戴眼镜的很多,很关心近视的问题。

从临床来看,大部分人是600度以下的学生近视,尤其是青少年,一般是从假性近视过渡到真性近视。

早期假性近视,只需要在暑假中点一些眼药水,就可以缓解近视;但近视到了一定度数,成为真性近视后,就要佩戴眼镜了。

一般读书引起的近视,不会超过600度;如果近视超过600度最好上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病理性的原因。

白内障患者年增120万

白内障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眼病。我国有800万白内障患者在等待开刀,每年还要新增120万左右。我们估算,浙江至少有13万白内障患者。

白内障是怎样发生的?一般认为,自由基损伤是引起各种致白内障因素作用的共同途径,晶状体上皮细胞过度凋亡以及晶状体蛋白损伤,也是白内障发生的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西藏人的白内障比浙江高?就是因为紫外线损伤了自由基。

所以,白内障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日光照射、炎症腹泻、营养不良等;从成人来看,糖尿病人的白内障平均发病年龄,比正常人要提前10年;当然,喝酒吸烟、皮质类固醇、青光眼、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哭瞎眼”和白内障有关

发生白内障有什么感觉?看东西模糊了。有的人光线暗处看东西还好,光线一亮就不行了;还有一种比较多见的症状是,原本视力正常,突然觉得自己看得到近的东西,看不到远处了,“近视”了。这其实是屈光度的改变,因为白内障晶体变浑浊以后,屈光指数高了,看东西就会变成近视;其他症状还包括: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色觉改变、视野缺损等。

不过要特别提醒:如果双眼复视,两个眼睛看东西变成两个了,可能是小中风;而一只眼睛看东西变成两个了,才是白内障。

白内障分很多期,我们常说的哭瞎眼,就和白内障膨胀期有关白内障膨胀后,会挡住视野。

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很多治疗白内障的药物,但手术依然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

别把青光眼当成肠胃炎

如果你将手往前伸,但双眼看不到,那么,你可能患了青光眼。它是一种跟眼压升高有关的疾病。

我们的眼睛像一个皮球,在一定的大气压下,保持一定的压力。如果眼压太低或者太高,就不好了。眼压太高,就是青光眼,相当于眼睛循环水道出水的地方堵塞了,泪水集聚在眼睛里,眼压升高,眼睛就像一个硬邦邦的皮球,会引起疼痛。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的资料推测,全球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约6680万(2000年),其中约10%患者失明。

青光眼的一个特征就是眼睛红,所以,眼睛充血一定要看医生。

大部分青光眼病人来看病,都是发作的时候,恶心、呕吐、头痛,这种症状厉害的时候眼痛反而不明显了,送到急诊室以后,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炎。

姚克教授的讲课吸引了来自浙江省各地的观众(周骏 摄)

青光眼的饮食疗法,网上很多,不过,我们目前很多的研究发现,适量红酒可以让血管扩张,提高血液的渗透压,从而达到降眼压的作用。所以青光眼患者可以适量饮红酒。(林丹 编辑:房晶)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第7篇

1.1 自然环境概况

秦州区位于天水市南部, 东北与麦积区相连, 西接甘谷、礼县, 南临徽县、西河县, 介于东经105°13′-106°01′, 北纬34°05′-34°41′之间;南北长73km, 东西宽65km, 总面积2442km2。

本区属大陆性温带半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气候湿润。平均气温10.72℃, 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本区地理位置独特, 区位优势明显。古往今来, 这里人流物聚, 商贾云集, 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 历来为天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陇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1.2 社会经济概况

秦州区是天水市政府所在地, 是天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有7个街道办事处、16个乡镇、594个行政村。乡村人口42.04万人、劳动17.5万人, 人均耕地0.16hm2。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蔬菜以洋芋、胡萝卜、白菜为主, 油料有胡麻、油菜等, 人均纯收入为680元左右。农业用地1455.3km2。其中耕地面积827km2, 林业用地面积973.37km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39亿元, 同比增长15.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 秦州区生态环境现状

2.1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1) 野生生物资源。全区共有植物2700多种, 其中木本植物86科, 224属, 800余种, 灌木437种, 木质藤木85种, 野生动物有32目, 79科, 207属, 324种, 两栖类8种, 爬行类20种, 鸟类207种, 哺乳类59种, 属于国家保护的一级野生动物6种, 二级野生动物37种, 昆虫累计有31目, 32科, 1359种, 其中中国特有种683种。

2) 自然保护区。秦州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森林公园、文物古迹景点、水资源保护区等, 各种类型生态保护区40处。其中开发了森林公园三处, 是游览、度假和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重点风景名胜区。

2.2 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

天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秦州区是天水的文化中心。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在此,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使秦州风景名胜和人文风景众多。全区有风景区8个, 景点38处, 市内的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纪信寺、李广墓等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也较为称著, 为秦州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2.3 矿产资源

矿区矿产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中, 非金矿有石灰石、白云岩、观赏石等, 零星分布有白云母、硅石、萤石等, 金属矿包括:金银、铜、铅、锌等。能源矿产主要为煤。

2.4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1) 地表水。地表水又称地表径流, 因其从地表及山泉汇集于河川, 利于开发, 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秦州区地表水资源主要由自产水资源和入境水资源两部分组成。自产水资源是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 入境水资源是汇入本区的河川径流量。

2) 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主要包括山丘地下水和河谷区地下水, 山丘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一部分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 供山区农村生活饮水, 一部分以地下潜流形式排入河道, 几乎无开采价值, 河谷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河水入渗补给。全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见表1。

地下水可开采量为山区地下水可开采在源量与河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之和。据统计, 秦州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水资源量5766.79m3, 平水年 (p=50%) 为7238.81万m3, 偏枯年 (p=75%) 为5398.75万m3, 极枯年 (p=95%) 为3614.51万m3, 全区地下水储存量为7632.62万m3, 其中藉河流域为5740.32万m3, 嘉陵江流域为1892.10万m3。

3) 生活用水量。规划区2004年由城市人口29万人, 城市大生活用水量为926万m3, 居民生活用水量601.9万m3, 实际人均生活用水量87/人/d, 居民生活用水量57/人/d。见表2。

4) 农村生活用水量。2004年规划区内有农村人口33.66万人, 年生活用水总量为590.86万m3, 有大牲畜7.39头, 年用水量77.63万m3, 小家畜9.43万头, 年用水总量146.47万m3。农村生活用水总量444.36万m3, 见表3。

5) 农业用水量。2004年规划区有耕地6.36hm2, 有效灌溉面积0.7万hm2, 农业年用水总量3820万m3, 见表4。

2.5 工业污染现状

全区共有锅炉56台, 茶水炉205台, 窑炉76台, 炉灶410台, 全区工业废气年排放量亿标立方米, 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48.2%,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604.47t, 烟尘年排放量1600t, 烟尘去除量628t, 工业粉尘年排放量1734.42t, 工业废水中COD年排放量771.4t, 悬浮物年排放量733.7t, 去除量173.9t,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77880t, 综合利用量19954t, 综合治理率53%,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量值11.59万元, 乡镇工业废气量34.96万t, 处理量1.27万t。噪声安静小区建成面积覆盖率达100%,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6%, 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8.3分贝, 总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

2.6 城市空气环境现状

SO2、NO2、硫酸盐化速率三项污染物浓度较有下降, 均未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较上年下降明显, 但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5倍, 自然降尘较上年也有所下降, 但未达标, 见表5。

2.7 城市噪声现状

影响秦州区城市噪声环境的声源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2005年环境噪声污染仍以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为主, 生活噪声源占噪声源的65.7%, 交通噪声源占声源的30.4%, 施工噪声占3.9%, 见表6。

3 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1 水土流失较重

近年来, 在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大量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植被和地表土层, 加之其倾倒废弃土石的强度大, 又相对集中, 导致其造成的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居人为水土流失之首, 水土流失已从农业、农村向非农业、城市迅速发展。

3.2 植被覆盖率低

秦州区现有森林在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庇护农田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虽然经济林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大, 但天然林的面积没有增长,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4.5%, 经济果树面积1.15万hm2。森林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3.3 水资源缺乏

近年来, 由于干旱少雨, 渭河及其主要支流多次发生季节性断流, 地表水径流逐年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逐渐成为制约天水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水资源利用比例中,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水量的66.1%, 农业节水工作滞后, 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3.4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重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 工艺落后, 能耗物耗高, 污染物排放大, “三废”治理进展缓慢, 同时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 不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混排生活垃圾,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3.5 矿山生态环境急待治理

近年来, 不规范的矿产开发活动和“三废”超标排放等问题造成了矿区附近环境污染加重, 采矿废石废渣占地, 地表原生植被被破坏, 开矿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大多数矿山企业急功近利, 只采矿不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3.6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 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效益, 忽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在工业领域, 重复建设严重, 技术进步缓慢, 生产工艺落后, 管理水平低。农业领域, 广种薄收, 超载过牧, 过度捕捞, 大水漫灌等粗放生产方式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

4 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4.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

加大禁烧执法力度,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继续在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干线、高压输电线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周边区推进禁烧区制度, 禁烧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 开发工业利用秸秆新途径。在全区内推行秸秆气化新技术, 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

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 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4.2 防止农作物污染, 确保农产品安全

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合理施用农药, 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品种。合理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 提倡使用有机肥, 推广可降解性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鼓励农民及时回收农用废膜, 并加以综合利用, 减少农田残留。禁止超标污水灌溉, 灌溉水质必须达到农灌标准。

4.3 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和小城镇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措施严防高消耗和重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 逐步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继续关停落后生产工业和设备, 严防已关停“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 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城镇, 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逐步开展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活动。

4.4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建设一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以及村容村貌改造工程;根据全区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情况,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强养殖污染防治, 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 (户) 依法限期搬迁或关闭, 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 实施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化肥、农药等污染防治, 推广使用有机肥、缓解可控化肥和高效、低等生物农药, 控制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基地的建设。

4.5 实施“蓝天工程”, 改善城镇环境空气质量

巩固并扩大城区建设烟尘控制达标区, 逐步推广天然气管网的清洁能源工作;加强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工业除尘、道路保洁、清洁能源替代、建筑工地管理以及城市绿化等控制措施, 全面控制尘污染。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工艺, 推行新型生产工艺。开展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的污染整治, 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施工管理、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 有效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4.6 实施“宁静行动”, 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通过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各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等手段, 综合整治声环境, 降低噪声污染投诉率。加强固定噪声源的污染防治, 采用降噪措施, 实现工业固定噪声源达标, 再现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最佳人居环境的古秦州。

摘要:主要概述了天水市秦州区自然生态现状, 工业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防治与对策。

论空气污染与档案保护的关系 第8篇

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废弃物的增加,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对人类及自然界生物的危害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治各种污染以保护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在危害人类和自然界生物的同时也在严重地危害着档案。

危害档案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指空气中的一些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种类较多,多以气态、液态存在,主要来源于化工厂废气排放、建筑装饰材料、档案装具、档案制成材料等。有机污染物对档案的危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机酸可使不耐酸的字迹退色,促使纸张纤维素水解,也使胶片受到危害,如试验证明醋酸蒸气使胶片发黄、退色,而且环境湿度越大对银盐胶片档案的损坏作用越严重;有机碱使不耐碱的字迹退色或变色,使纸张纤维素发生碱性水解,也危害光盘盘基,如吗啉对聚碳酸酯类盘基材料、聚偏二氯乙烯类保护膜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将聚偏二氯乙烯浸入吗啉溶液中,则在几小时内样品和溶液全成黑色;有机氧化物使纤维素发生氧化降解,使染料色素的字迹因氧化而退色、变色;有机溶剂会使圆珠笔和复写纸字迹扩散、洇化。

空气中对档案有危害的无机污染物有含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卤素及其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有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臭味的气体,溶于水即为亚硫酸,二氧化硫在光照、粉尘及水蒸气作用下与氧反应生成三氧化氧,三氧化硫易与水结合生成硫酸。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如冶炼厂、热电厂、焦化厂等都产生二氧化硫。硫化氢是无色具有恶臭的有毒气体,溶于水形成氢硫酸,硫化氢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硫,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硫的浓度。硫化氢来源于工业废气、污水池等处,腐败的蛋白质也产生硫化氢。

氮的氧化物有多种,其中对档案直接造成危害的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为棕红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并有毒,有很强的氧化性。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具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氮的氧化物来源于含氮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如制造和使用硝酸的工厂及车辆排出的尾气。

卤素主要指氯气,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有剧烈窒息性臭味和毒性。干燥氯气在低温下不甚活泼,但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原子态氧,原子态氧具有强氧化性。氯气来源于氯碱工业及氯气做原料的化工厂。卤素化合物指氯化氢,氯化氢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主要来源于盐酸制造厂及用盐酸做原料的工厂。

上述气体,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与水结合产物亚硫酸、氢硫酸、硝酸、盐酸、次氯酸等酸性物质,因此称它们为酸性有害气体;而次氯酸和硝酸又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氯气、二氧化氮又是氧化性有害气体。酸对档案制成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纸张纤维的危害尤为明显。研究证明,酸是促使纸张纤维素水解的重要因素,酸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这就意味着酸在一定条件下会继续促使纤维素水解。若档案库房温湿度较高,纤维素酸性水解将加速进行。以二氧化硫气体为例,它的存在使纸张含酸量增加,并导致纸张纤维的聚合度、纸张耐折度、绝对抗张力和白度降低,即加速纸张老化。二氧化硫气体对纸张的这种破坏作用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硫气体浓度越高,环境湿度越大,温度越高,二氧化硫与纸张接触时间越长,纸张原料质量越差,二氧化硫的破坏作用也就越严重。氧化性物质不仅促使纸张纤维素氧化降解,而且会促使某些不稳定的字迹材料退色。氧化性物质也使胶片的片基、音像带的带基等其他载体材料被氧化,导致载体机械强度下降。此外,空气污染气体及其二次污染物质会附着在灰尘上,灰尘因吸附不同的物质而呈酸性或碱性,灰尘落在档案上,则会给档案带来酸或碱,从而危害档案。

二、档案保护措施对周围空气的污染

档案耐久性不仅取决于档案制成材料的性质,而且取决于档案的存放环境条件。在温湿度较高尤其是湿度较大的库房环境里,纸质档案易生虫长霉。对于感染了虫霉的纸质档案,常采用化学熏蒸法灭菌杀虫。

在化学灭菌法中,甲醛和环氧乙烷是常用的熏蒸剂。甲醛是无色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气体,溶于水称甲醛水,俗称福尔马林。甲醛能使微生物菌体的蛋白质凝固,致使微生物死亡,对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但若熏蒸后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则污染了空气,继而会对人产生危害,对人的皮肤、眼、鼻、喉黏膜有刺激作用,严重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和肺水肿。环氧乙烷具有良好灭菌性能,能和微生物菌体的蛋白质作用,破坏菌体细胞的代谢活动,致使菌体死亡。环氧乙烷不仅用于灭菌,也常用于杀虫。灭菌后的环氧乙烷残留物若不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则对人有较大毒性,浓度越高毒性越大,浓度高时人会很快死亡。

化学法熏蒸杀虫常用溴甲烷、硫酰氟、磷化氢等。溴甲烷对害虫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较强的毒性,侵入虫体后,使害虫发生累积性中毒。溴甲烷对人的危害也是累积性的,且无警戒性,空气中含有溴甲烷,人们几乎无感觉,出现呼吸困难时已经中毒。溴甲烷中毒有潜伏累积特性,长达几天或数月。硫酰氟是无色、无嗅的毒气体,其毒性比溴甲烷低。但浓度大时,同样导致中毒。磷化氢是无色、具有蒜臭味的剧毒气体,是高效熏蒸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而使昆虫死亡。磷化氢对人的毒性主要是影响神经系统、刺激肺部、引起肺水肿和心脏扩大。若灭虫后的化学药品残留物处理不当,都会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

档案库房防火是档案保护的重要任务,灭火剂选用不当也会给周围空气带来影响。灭火剂的种类很多,其中的1211、1301是氯代烷类灭火剂,1211的化学名称为二氟一氯溴甲烷,1301化学名称为三氟溴甲烷,二者都属氟利昂类物质,其灭火原理和灭火对象基本相同。1301的毒性比1211小,但制造成本比1211大。近年来,经科学实验研究证明,此类物质能不断地耗减大气臭氧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污染。

档案保护的其他方法如去酸、去污时,也使用一些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化学物质,处理不当同样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三、防治空气污染物对档案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从上述可知,空气污染会危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而档案保护的一些方法又会污染周围空气。为防止空气污染物危害档案,须采取措施阻止污染物进入库房;为避免因档案保护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应选用适当的档案保护技术或采取必要的防污染措施。为了阻止或减缓污染物对档案的危害,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造新档案馆(室)时,馆址应选在远离有污染源的地方,最好远离工矿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或者位于工矿企业的上风头,也最好不要位于城市的繁华地带。第二,馆库装修应选用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减少有机污染物的产生,装修完毕后要有足够的通风时间,减少污染物的浓度。第三,建造能密闭或少窗、小窗的库房,若进行自然通风,应及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预报,避免在空气质量状况较差时通风调节温湿度。第四,对档案进行袋装柜存,将档案装入袋子或档案盒里,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挡污染物的侵袭。第五,改善库房周围环境,搞好绿化工作,一些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

为了我们有好的生存环境,档案保护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在工作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档案保护时最好选用没有污染的技术方法。档案保护的技术方法很多,为避免污染的产生,应优选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方法,如灭菌杀虫时可选择物理法。物理灭菌法是利用物理因子来杀灭危害档案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冰冻真空干燥灭菌、微波灭菌和γ射线辐照灭菌等。上述灭菌法对周围空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但用微波灭菌时应注意检查微波是否泄漏,避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控制灭菌时间,防止纸张受热老化及燃烧。物理法杀虫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的高温、低温、辐射、绝氧等作用杀灭档案害虫,主要有高低温杀虫法、气调杀虫法、射线辐照杀虫法等。物理杀虫具有方法简便、无残毒、不污染环境,也不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在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受到严重危害,不得不采用会产生污染的化学保护方法时,应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回收处理。在使用化学法保护档案时要治污,即对保护方法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安装档案库房的自动灭火系统或为库房配备小型灭火器时,也一定要考虑选用无污染的灭火剂,不使用卤代烷灭火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多次召开国际会议,通过了多个关于保护臭氧层国际条约,以限制和逐步淘汰臭氧层耗损物质的使用。较有名的文本《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自1994年1月1日发达国家停止使用卤代烷1211和1301。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削减臭氧耗损物质国家方案《中国淘汰卤代烷灭火剂计划》,并郑重承诺:在2005年停止生产和使用1211灭火剂,在2010年停止生产和使用1301灭火剂。

综上所述,空气污染与档案保护是互有影响的两个因素,认识到空气污染对人们、动植物以及档案耐久性的影响,就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从工作生活各方面防治污染物的随意排放。

摘要:研究证明, 空气中的污染物会危害档案制成材料。档案制成材料由于自身的性质和受环境条件影响, 会产生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而需要采取保护措施, 若采取的措施不当, 就有可能污染周围环境。

关键词:空气污染,档案保护

参考文献

[1]四川档案局课题组.关于有机污染物对胶片档案影响研究[J].四川档案, 2001 (5) .

[2]张文浩.档案库房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0 (2) .

[3]罗茂斌.论电子文件的实体保护[J].档案学通讯, 2000 (4) .

[4]郭莉珠.二氧化硫气体对档案纸张耐久性的影响[J].档案学研究, 2001 (1) .

[5]景卫东.档案馆灭火剂替代产品应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1 (1) .

楼板裂缝防治与钢筋保护层控制 第9篇

混凝土是抗压性能良好的材料, 钢筋是抗拉性能良好的材料, 工程上的钢筋混凝土正是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的。

当前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出现裂缝现象却相当普遍。实际上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荷载引起的裂缝;另一种是由于变形引起的裂缝。由荷载引起的约占20%左右, 由变形变化 (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陷) 引起的占80%以上。

1.1 变形引起的裂缝

1) 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 在结构上产生附加内力, 从而使楼板产生裂缝。

2) 温度引起的裂缝。由于混凝土受热或受冷, 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出现了温差, 应力发生了变化, 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3) 由于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变形为主产生的裂缝之一) 。风干收缩, 由于风吹使混凝土表面水份蒸发过快, 从而产生干缩裂缝;混凝土由于水灰比过大产生的裂缝。

4) 养护不到位产生的裂缝。

5) 环境因素的影响 (天气变化、温度变化等) 。雨雪天气的影响, 使混凝土表面水泥浆流失, 从而使混凝土质量达不到要求, 表面没有抵抗拉应力的能力, 使楼板出现裂缝并降低承载能力。冬期施工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6) 暴露面积大。暴露面积越大, 包罗面积越小, 收缩越大。地下室尽早回填土, 尽早封闭结构物和装修对减小收缩有利。

7) 人为因素。混凝土振捣、压实跟踪不及时或者不到位。

1.2 荷载引起的裂缝

1) 材质不合格引起的裂缝。

2) 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产生的裂缝。

3) 板中正负受力钢筋之间有效高度不够, 板中受力钢筋有效高度不够, 钢筋的抗拉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板底部出现裂纹。

4) 模板支设拆除过早产生的裂缝。5) 板上施工、上料过早引起的裂缝。6) 预埋管道过于密集产生的裂缝。

7) 楼板厚度不够也是引起板裂缝的原因之一。

8) 混凝土实际强度等级低于设计强度等级, 导致混凝土受拉压强度不够而开裂。

9) 混凝土板的施工缝位置留置不当引起板开裂。

10) 设计疏忽。由于结构计算的疏忽, 没有考虑抗裂;设计中未充分考虑装修及施工荷载, 设计受力小于实际受力, 造成板开裂;设计中屋面板的温度应力考虑不充分, 造成屋面板开裂。

2 预防现浇板开裂的防治措施

1) 建筑物地基要依据设计施工, 基础要坐落在可靠的持力层上。

2) 混凝土浇筑冬夏要选择适宜的温度, 夏避开高温冬注意保温, 内外温差不要超过28摄氏度, 必要时采取降温和保温措施。

3) 混凝土养护要及时且到位, 采取覆盖草帘喷洒自来水。天气干燥时, 要增加洒水遍数。温度过低时, 不宜洒水养护, 则要覆盖塑料薄膜, 减少水分蒸发。

4) 施工人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振捣要加强, 压实要及时到位, 最主要是操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5) 施工中要做到及早回填及早覆盖, 减少混凝土暴露时间。

6) 进场材料要经过试验检验合格后才能用到工程中, 施工中严格按照配比施工。

7) 施工严格依照图纸要求施工, 选择与保护层厚度一致的垫块, 垫块布置要均匀牢靠, 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避免过厚或者过薄。以免造成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者过小, 同时也保证了受力钢筋的有效高度。

8) 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避免过早拆除。必要时可以试压模板拆除所需的混凝土试块。

9) 新浇混凝土强度未达到2.5N/m m 2时, 不允许上人施工;如果堆载过大要经过验算支架的安全性才可堆载。

10) 楼板中的电讯管材要尽可能分散开施工,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管材密集这一问题。

11) 楼板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场的不利因素, 比如现场施工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差异, 因此设计时要多考虑楼板的厚度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 把现场的不利因素考虑进去。

12) 混凝土楼板施工时要合理地设置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伸缩缝等, 减少板裂。

13) 设计者在楼板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及装修荷载、屋面板与普通板的不同, 总之要充分考虑开裂因素。

3 现浇板裂缝的主要处理方法

3.1 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 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 不漏水的缝, 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 (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 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 (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 的防渗堵漏。

3.2 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 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 (>0.3m m) , 作业简单, 费用低。宽度小于0.3m m, 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 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 然后作填充处理。

3.3 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 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 处理效果好。对于楼板上的贯穿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 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冶金部建筑设计研究院裂缝处理中心的压力灌浆方案, 灌AB型改性环氧树脂胶。此种处理方案可以保证混凝土具有整体工作性能, 以后不会从裂缝处开裂, 不影响使用。

3.4 结构补强法

4 结语

总之, 加强预控、过程控制是避免板混凝土裂缝的根本措施, 只有施工时负起责任, 我们的工程质量才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混凝土是抗压性能良好的材料, 钢筋是抗拉性能良好的材料, 工程上的钢筋混凝土正是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的。当前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出现裂缝现象却相当普遍。因此, 研究楼板裂缝防治与钢筋保护层控制技术有很重要的意义。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第10篇

在二十一世纪, 资源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根据是否可再生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 如何可持续利用需要考虑的是最优耗竭的问题, 其一、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其二、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可以以一定的周期和方式再生, 但不加控制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资源枯竭。可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主要是合理调控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使用率,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绿色工业, 利用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原理, 建立无废工艺, 研究实施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的生态工程, 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尤为重要。

2 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 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即利用污染物中蕴藏的物质和能量, 构建最优化的生产工艺系统或生态环境, 实现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再生, 同时使原本的污染得到净化。本文以下将从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的角度, 提出一些在建设、生产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废物产生的方案, 对废物进行回收利用的技术,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压力。

3 无 (少) 废工艺系统

“无废工艺”是一类新的生产方法, 在这类方法中, 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原料资源—生产消费—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综合利用, 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1]。从物质转化的角度出发, 以原料的综合利用为中心, 考察“原料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二次资源”的全过程, 实现物料在各个可能层次上的闭合循环。“无废工艺”具体体现在水、废气、废料的综合利用。

4 污水处理和资源化生态工程

如何才能解决我国庞大的受污染水体和匮乏的洁净水资源这一矛盾呢?水体污染的常规处理方式, 是将污水经过污染物降解后再排入水体, 并且通常将消耗大量能量或其他药剂。而从将污水资源化的角度考虑,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污水通过一定处理后作为资源被再次利用, 这就是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污水回用、资源回收的同时降低了排污量, 是治理环境污染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双赢之举[3]。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实际应用很多, 成熟的有工业企业生产中的中水回用, 废水经处理后进行农业灌溉等。

5 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的生态工程

5.1 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粉煤灰是我国主要固体废弃物之一,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 “十五”末, 我国粉煤灰年产量为3.02亿吨, “十一五”末达4.8亿吨, 据预测“十二五”末将达5.7亿吨。而在全国, 粉煤灰利用率只有年排放量的35%~40%, 尚有60%~65%未得到充分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形势十分严峻。大量的粉煤灰被储存起来, 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 更会造成地下水及空气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因此, 粉煤灰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十分重要。

5.2 生态混凝土的应用

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结构与表面特性, 能减少环境负荷, 适应生物生长、对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

5.2.1 环境友好型生态混凝土

环境友好型生态混凝土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降低环境负荷, 其技术途径主要有如下3种:

(1) 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担。将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 同时节约制造混凝土原先所需耗费的资源、能源, 减少污染排放。

(2) 降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例如,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或通过加强设计、搞好管理来提高建筑物的寿命。

(3) 通过提高性能来改善混凝土的环境影响。

5.2.2 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

这是指能与动、植物等生物和谐共存的混凝土, 可以通过增加生态混凝土组分来改善混凝土的环境影响。

(1) 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长期以来, 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保障河流岸坡安全与稳定, 通常采用传统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砌河流岸坡, 这些做法仅仅从满足河道岸坡的稳定性和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施工, 却很少考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2) 海洋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淡水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将多孔混凝土设置在河、湖和海滨等水域, 让陆生和水生小动物附着栖息在其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连续空隙内, 通过相互作用或共生作用, 形成食物链, 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

(3) 净化水质用混凝土。利用多孔混凝土外表面对各种微生物的吸附, 通过生物层的作用产生间接净化功能, 将其制成浮体结构或浮岛设置在富营养化的湖河内净化水质, 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6 结语

我国在如今资源能源高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处理利用污染物、保护环境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式。在工业企业生产中尽可能的采用无 (少) 废工艺系统, 遵循清洁生产理念, 不仅能保护环境, 更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还能为庞大的固体废弃物找到出路, 并节约大量的资源、能源, 减少新污染的产生。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这一新的领域值得更多人进行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席德立.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无废工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2]周彤.污水回用决策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7-24.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生态涵养;面源污染;开州区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50

1 生态涵养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开州区现有土地面积3 963 km2,2014年末耕地面积100 792 hm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全区形成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传统保供产业和水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三大特色效益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投入品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破坏了农业生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 种植业污染

1.1.1 化肥施用污染,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

《开州区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化肥施用量(折纯)5.79万t,平均每hm2耕地施用量574.5 kg,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化肥使用安全上限,超全国平均用量43%,超全市52%。从2015年开州区农委对农户用肥抽样调查看,45户农户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1 189.95 kg/hm2,远超全区平均水平;从化肥历年施用情况看,化肥施用量连年增长,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8 000 t,比2006年增长15 770 t,增37.39%,平均每年增长4.15%。从化肥利用率来看,根據开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4年肥料利用率试验,全区肥料常规施用区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29.47%、15.77%、35.61%,氮磷钾综合流失率达到60%以上,全区土壤pH值比2008年土壤普查下降34.55%。化肥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导致土壤酸化现象日趋严重。

1.1.2 农药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开州区农委2015年对农药污染抽样调查,45户农民平均每hm2耕地使用农药16.05 kg,较10年前增加1倍以上,个别种植大户平均使用量达到54.9 kg/hm2。从使用环节看,除草用药2次以上,用药量占总量的39.3%,病虫防治用药3次以上,用药量占60.7%。在农药使用上,不合理使用或超量使用现象普遍存在。有研究显示,农药施用的有效利用率喷施中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约有40%~60%降落于地面,5%~30%飘浮于空中,落于地面上的农药又会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而流入水域或下渗进入土壤。开州区2014年农药使用量达到813 t,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农药每年平均流失量4.8 kg/hm2,是全国平均用药流失水平的1.15倍。

1.1.3 秸秆农膜污染,资源化利用率低

根据开州区农委2015年对秸秆农膜污染抽样调查,45户农户共产生秸秆16.092万kg。其中:24.7%用作燃料,26.4%田间焚烧,10.4%丢弃,38.5%直接还田。秸秆焚烧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大气造成污染,秸秆四处堆放丢弃,在雨水的冲刷下使大量的渗滤液排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在农膜污染上,近年全区每年使用农膜1 000 t以上,但其回收利用不足20%,农田残膜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抽样调查45户情况来看,45户农膜使用量达到421.45 kg,平均每hm2耕地14.55 kg,其中:59.28%直接丢弃,24.13%焚烧,16.59%回收。

2 开州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成效

按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开州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实施农业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水生态四大生态治理。在农业生态治理上,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禁限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和污染治理、农村户用沼气和秸秆还田六大农业生态工程,重点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1 重点区域养殖污染有效治理

截止2015年8月底,全区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关闭)168家,禁养区年减少饲养生猪近10万头,汉丰湖、四面山等禁养区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5 500 t,为全区污染治理贡献3%;限养区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25家,推广“畜—沼—果(粮、菜)”等高效循环农业1万hm2,每家按年出栏生猪500头计算,每年减少粪污排放约4.6万t,

为全区污染治理贡献近0.6%。

2.2 配方施肥区肥料利用率有所提高

全区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寻找适合万州区推广的配方方案,同时开展配方肥推广试点。全区累计化验土样700余个,开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和柑橘等不同作物肥效试验8个,确定适合万州区配方肥方案8个,生产专用配方肥6 000 t,试点推广面积13 333 hm2。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监测化验并汇总分析,配方区N、P、K利用率比常规区分别提高4.45%、3.20%、4.97%,减少N、P、K综合施用量27.92万kg,增加粮食产量243万kg,实现节本增效692万元,财政资金投入300万元,试点投入产出比为1∶2.31。

2.3 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明显改善

2014年以来,全区推广低坝中稻-再生稻免耕还田、中高山稻草直接还田、玉米秸秆还田和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等秸秆腐熟技术2万余hm2,推广秸秆腐熟剂350多t,项目实施区域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秸秆利用率提高13%,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

3 对策措施建议

3.1 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一是着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大数据网络,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智慧施肥,覆盖面积要达到70%以上。二是着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实施作物由水稻、柑橘等扩大到马铃薯、伏淡季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示范带动全区农民自觉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三是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重点推广蓄粪池、配套管网等沼液循环利用工程和对沼液沼渣利用给予适当补助,通过循环利用减少规模养殖场污染物直排水体。四是进一步加大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和限养区污染治理。

3.2 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宣传和培训力度

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种养结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农民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深入开展农业生态治理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真正把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

保护地茄子青枯病发生与防治 第12篇

一、发病特点

该病发病多在开花现蕾后, 苗期很少发病。当棚室内温度稳定在30~36℃时, 出现发病高峰。发病初期仅个别叶片颜色变淡, 呈现局部的萎蔫, 后扩展到全株。多在光照强时出现症状, 每天早、晚或阴天可恢复正常。后期植株青枯凋萎, 枝条髓部溃烂或中空。湿度大时, 横切病茎, 切面用力挤压, 有混浊菌脓溢出, 这是区别于茄子黄萎病的重要特征。连作发病重, 新茬地基本未见发病, 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死秧率可达50%以上。管理粗放也发病严重, 如定植时伤根、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及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等都会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灌水不当, 大水漫灌, 则加快了病害的传播速度。若棚室内温度失控, 高温、高湿, 则为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程度。氮、磷、钾等平衡施肥的, 发病相对较轻。

二、综合防治对策

经过反复试验, 棚室茄子青枯病采取综合防治对策, 可将死秧率均控制在5%以下, 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农业防治

(1) 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如黑又亮、辽茄4号等, 有条件的可采用嫁接栽培, 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2) 合理轮作。避免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连作, 与非茄科作物如葱、蒜等轮作3年以上。 (3) 种子消毒。先将种子在冷水中浸3~4小时, 再放入体积为其5~6倍的55℃温水中, 连续搅拌15分钟后, 取出种子立即用清水降温后冲洗干净, 晾干播种或催芽后播种。 (4) 培育无病壮苗。用无病土育苗, 并在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育苗。播种前用5%多菌灵W P1000倍液喷洒苗床, 最好用营养钵或营养袋育苗, 减少定植伤根。 (5) 处理定植棚室。农闲时对发病棚室进行土壤处理, 可用98%棉隆每亩30公斤撒在土表上, 并覆盖塑料薄膜, 5~7天后揭膜放风, 也可结合整地施生石灰每亩50~100公斤进行土壤改良和消毒。采用大垄双行栽培, 垄高20厘米, 宽60厘米, 覆地膜, 滴灌浇水。 (6) 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 施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 并平衡追施氮、磷、钾肥。第一次采果后, 叶面适当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阿曼达等叶面肥,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中耕, 培土、促进根系生长。灌溉要小水勤浇、滴灌, 禁止大水漫灌, 防止病菌随水传播。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 病株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在病株周围土壤中撒生石灰, 防止病菌扩散传播。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 将茄秧连根拔除, 清扫残枝落叶, 集中进行处理, 减少田间病源积累。

2. 化学防治

种子用新植霉素300毫克/公斤浸种30分钟, 洗净后催芽播种。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W P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S P4000倍液、14%络氨铜A S300倍液、77%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50%琥胶酸铜 (D T) W P500倍液灌根, 每株灌药液250~500毫升, 隔7小时灌1次, 连灌3~4次。

3. 生物防治

上一篇:特点建议下一篇:职校生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