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建议范文

2024-05-23

特点建议范文(精选12篇)

特点建议 第1篇

目前猪瘟多发生于新生仔猪, 发病日龄偏小。成年猪很少出现发病症状, 存在严重带毒现象, 持续带毒最长可达750 d, 还能引起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并造成恶性循环。

2 非典型和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

临床上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 和隐性感染增多,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 (繁殖障碍型猪瘟) 病例突出, 种猪往往外表健康, 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 应及时进行淘汰。

3 混合感染严重

与蓝耳、猪伪狂犬、细小、圆环病毒病等的混合感染十分严重和普遍。

4 免疫失败现象严重

虽然猪场十分重视猪瘟免疫注射, 80%以上猪群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 但猪群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 导致猪场形成猪瘟恶性循环: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亚临床感染, 使带毒率为3%~33%。

5 防控措施

猪瘟疫苗正常免3次后抗体水平参考范围:普通细胞苗45-75;高效细胞苗/组织苗55-95;脾淋苗65-100。结合实际免疫所用疫苗种类, 样本平均值要求在参考范围内, 高于参考值提示已经感染猪瘟, 低于参考值提示该种疫苗免疫效果欠佳。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第2篇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本文结合我校初中学生现状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作简要梳理,并希望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一)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比较幼稚,有些“孩子气”,看待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到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的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入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规校纪,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不相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的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二)初一学生家长对策建议

面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合作,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

1.加强理想教育

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

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家长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辛的奋斗才能实现。具体的办法可以讲述一个伟人、名人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观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2.加强礼仪教育

当今中学生中很多人礼仪观念淡薄、行为举止不雅。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别人,不知道礼让,不讲礼貌;不知道怎样称呼人,不知道迎来送往;不会走路,不会敲门,不知道道谢;甚至满口污言秽语,衣着暴露,发型怪异。在家里不知道尊重、孝敬长辈,惟我独尊,为所欲为。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最简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应该该做的或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面前。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身边的人的礼仪品质。俗话说“欲观其父先观其子”就侧面说明了长辈品质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家长应紧密配合学校首先进行榜样教育。

家长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应建议家长当好文明家长,注意在家庭礼仪中的示范作用。让家长从意识上认识到礼仪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让家长明白保持家长风度、不打骂孩子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并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比如告诉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尊重孩子的朋友;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家长自己不养成生活恶习比如酗酒、泡麻将馆等。

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一)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二学生基本上已步入青春期,心理发育迅猛,心理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会像北京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许燕提出“初二现象”那样成为“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即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

“初二现象”表现为比较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是非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方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一方面不愿脱离同伴,从众心理明显。喜欢出人头地,在“应试教育”下常有紧张的感觉,在分数的压力下常有自卑的心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不少学生到了初二就学不下去。统计材料表明,全国初二的辍学率达到了10%左右。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以及说谎、寻衅闹事行为等。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青春期躁动明显。男生有时变得很小气,容易计较;初二女生相对较为成熟,又过于独立。

(二)针对“初二现象”的家长对策建议

家长面对初二学生骤然的心理变化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好多家长觉得孩子叛逆、管不了便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交心,和老师交流,和学校配合。只有多方面地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沟通。

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要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

多与孩子接触、沟通。

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不求同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别在意现在哪个班,要追求下一次能进什么班。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

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明白“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学会找机会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有关学校的事,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有关孩子品行表现和学习表现的事。

人一生可以不做坏事,但绝不可能不做错事。初二则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发展顺利,固然幸运;产生了一点麻烦,一些困惑,也不必紧张。我们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一个学生不让在校园里犯错,就会留到社会中去犯错,这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希望我们的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能力。学校和家庭一起研究,共同努力,让这个“事故多发的阶段”平稳度过,让所有初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都能逐步优秀。

三、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一)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面对家长的压力,学生恐惧不安,战战兢兢,甚至绝望放弃。面对繁重的作业,急躁厌烦、憋闷压抑,甚至出现头晕呕吐现象,有的摔撕作业本或卷子以发泄内心的厌烦情绪。面对停滞的成绩,焦虑苦恼,失去信心。

(二)初三学生家长应对策略

家长是成年人,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在家中营造出平和、宽松、愉悦地氛围。不要把考学目标定的太死,不要把话说得说太绝,给孩子留个周旋的余地,勤问老师。孩子写作业时,家中要保持安静。参加个作业辅导班。原则是家庭经济状况尚可,本人爱学,成绩中等,辅导班老师负责,不做学生的拐杖。

家长应当注重鼓励孩子。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60多分,不错呀!“多看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孩子就能不断树立起自信心,也就会自觉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家长可以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夸赞他的老师:“你的老师是最好的!”“这些老师水平确实不同!”这些话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产生自豪感,相信老师、尊敬老师,上课也就会很乐意认真听讲,积极跟上老师的节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会发现这个方法有很好的效果:“孩子听课认真了,作业也就做得好,学习更积极主动,老师发现他很努力,也就更愿意帮助他。”

浅析高校诈骗的特点及预防建议 第3篇

近年来,部分诈骗分子将矛头指向了在校学生,大学生被骗的案件屡屡发生,高校诈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诈骗案件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威胁了校园安全与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

高校诈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以往学者大多结合自己的研究分析,将高校诈骗锁定在:进入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产品,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利用学生的同情心,对他们进行现金欺诈等几大内容。

有关高校诈骗的以往研究不少,但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尤其以往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数据支持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以某高校诈骗情况为例,在采集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尝试对高校诈骗的特点进行客观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北京某高校的问卷调查。调查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共收集有效问卷1138份,有效回收率为85.3%。

一、高校大学生遭遇诈骗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诈骗的发生特点及类型

高校诈骗发生频繁,上当率高。在接受调查的1138名大学生中,遭遇过诈骗的人数为287人,占总人数的25.2%;而遭遇过诈骗且上当的人数为160人,占遭遇过诈骗学生的56.1%,多于没有上当受骗的学生。同时,85%的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校外人员进入宿舍推销产品或招募代售”。这一方面说明,高校诈骗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学生的高度注意;另一方面,当遭遇诈骗时,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大一上学期初是高校诈骗发生集中期。诈骗案件的受骗者多为大一新生,且案发的时间集中在大一上学期初,这一比例占受骗者的73.5%;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受骗的比例大幅减少而且呈递减趋势,分别为7.3%、3.1%、0.3%。新生入学时,校园内人员混杂,宿舍管理相对松懈,诈骗分子很容易借机混入学生宿舍,实施诈骗。同时,大一新生对一些服务和商品存在需求,但是又不熟悉周围的环境,这为一些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大一新生自然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对象。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在进入高校前的十几年里,很少直接与社会接触,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

假冒学校教职工名义进行诈骗是高校诈骗的主要手段。目前,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增多,让人防不胜防。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遭遇最多的诈骗方式主要有:假冒学校教职工名义,进入宿舍收取水电费、网费等,或销售电话卡;进入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在遭遇过诈骗的学生中,遭遇上述三种诈骗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8.2%、24.6%和13.4%。

(二)大学生易受骗情形及应对行为

“认识自己的熟人”是最容易促使学生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理由。调查发现,78.2%的学生会因为对方是“认识自己的熟人”而相信陌生人;对方也是“学生身份”是第二个容易让学生轻信的情况,占总数的46.5%;因为清秀腼腆的外貌或老乡身份而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比例也达到29.5%和25.3%;仅有约0.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对陌生人产生信任。

近90%的学生在发现可疑人员时,会采取适当行动。在发现可疑人员时,选择“提醒同学注意”的学生所占比重最高,达71%;选择向辅导员或保卫处报告的学生分别占4%和13%;还有1%的学生选择采取其他措施,如报警、向宿舍管理员报告等。需要注意的是,有11%的同学在校园内发现可疑人员后,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一比例虽不算高,但也会给诈骗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超过九成的学生并不会对校外人员到宿舍推销的产品或招募代售感兴趣。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校外推销人员的戒备心还是较强的,超过九成的学生事实上并不会理会校外推销人员。但是,也有近六成的学生还是会尝试听取介绍,这也给诈骗分子提供了进一步设置陷阱的机会。有3%的学生甚至也会“很有兴趣,询问相关问题”。

报告、报警率低,近50%的学生在遭遇诈骗后采取相互提醒的应对方式。在遭遇诈骗后,部分学生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加剧了诈骗的危害性。据调查,上当受骗后学生采取最多的方式是提醒周围同学,占49.6%,这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可以使周围的同学提高警惕,防止更多学生上当;其次是自认倒霉不对外声张,占20.63%,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出于面子等原因的考虑,事发后不愿对他人谈起,这种处理方式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导致诈骗分子常常故技重施、反复作案;报告保卫处和报警的学生人数非常少,分别占5.56%和3.97%,这可能主要因为多数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不高。倘若学生在遭遇诈骗后能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和公安机关备案,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诈骗的情况,加大对高校诈骗的打击力度。

二、预防高校诈骗的建议

总之,高校诈骗分子主要抓住了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安全防范意识低、容易轻信陌生人等特点,假借进入宿舍推销等手段,趁机开展作案。针对目前高校诈骗发生频繁,上当率高,并且大一新生受害较多的现象,学校和公安部门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诈骗案件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同时加强联合打击。

第一,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是高校诈骗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意识单纯,缺少对陌生人的戒备是造成诈骗得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防诈骗工作中,学校和有关安全部门应侧重加强对于学生尤其是缺乏独立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重点强调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诈骗手段的识破和遭遇诈骗后的应对措施等,尤其强化其遭遇诈骗后的报案、报警意识。

第二,应该强化学生宿舍人员出入管理。对待进入宿舍的校外推销人员,虽然多数学生有一定的警惕心理和防范意识,选择了视而不见或心不在焉的做法,但仍有约3%的学生有兴趣询问。因此必须强化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应该从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即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电子门禁系统和安防监控体系,规范和细化来客登记制度和应急事件处理制度等。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保卫力量。学生是校园管理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校园内的自我管理主体。在预防高校诈骗上,学生治保工作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部分学生仍未真正意识到诈骗的危害性,警觉性低,组织大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的治安管理,可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帮助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与学习保卫部门相比,学生治保组织有更大的灵活性,也更容易深入学生内部,了解思想,发现隐患。高校应该成立学生治保组织,协助保卫部门开展防盗防骗宣传、校园巡逻等治安维护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

第四,建议加强校内外安全信息互动网络。校园诈骗具有流窜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诈骗分子往往故技重施,在不同学校内实施诈骗。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各大高校及有关公安机关之间的互动合作。首先,各大高校保卫部门和所在地区公安部门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对于在学校内发生的性质严重的诈骗案件,高校保卫部门需及时通报当地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加强监控;公安机关则需要汇总已侦破或尚在侦查的案件,总结诈骗分子的手段和特点,并将相关信息通报各大高校。其次,各大高校之间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网络,发现本校重大诈骗案件及嫌疑人时,应及时联系周围学校,以免诈骗分子辗转作案。这样,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公安部门共同形成一道预防和抵制诈骗的防控网络,更有效地打击诈骗分子、减少高校诈骗。

[1]胡向阳.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高校科研的特点及管理建议 第4篇

一、高校科研的特点

高校科研不同于专业的科研机构的科研, 也不同于企业的科研, 有以下一些特点: (1) 高校科研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 (2) 高校科研以理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为主。 (3) 高校的科研团队担负着科研和教学 (培养人才) 双重任务。 (4) 高校的科研方向围绕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研究方向展开。 (5) 受人才结构、专业特点和研究积累等影响, 高校科研各学科发展不均衡。 (6) 高校科研文科和理工科有较大差别。 (7) 高校科研的社会触角较为广泛, 产学研结合是发展趋势。

二、高校科研特点反映的几个问题

1. 高校科研方向的多样性, 形成优势学科的主导性, 产生马太效应的利与弊。

高校的科研是多样性的, 并且有些科研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但是各专业学科的科研并不是均衡发展的, 高校的优势学科在高校科研中还是起着主干和主导作用, 这一点表现了强则主导的规律。但这一点产生的马太效应不能不引起注意, 马太效应 (源自圣经·马太福音) 是指强者获得更多, 弱者有的也要给强者。在高校科研中的马太效应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是使优势学科得到更多支持, 从而更好地积累优势;不利的是使别的学科得到的支持减少, 对非优势学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这一点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应加以关注, 不仅要关注优势, 也应关注全局。

2. 高校科研在双重任务下进行, 教师科研精力有限, 科研质量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是教师在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下进行的, 科研时间是常有间断的, 科研精力的投入也有限, 而科研考核是每年进行的, 因此除获得国家各级纵向课题外, 多数教师不能做较深的、长期的、一年没有成果的研究, 而多是作短期的阶段性研究, 这样的科研成果多偏重于理论推断, 或摘抄借鉴, 科研质量不易提高。非优势学科科研力量更是比较薄弱分散, 单人单项多, 小项目较多。所以, 在加强科研工作时, 要适当减轻教学负担, 综合调配教师资源, 调整相关考核政策, 合理分配科研教学任务,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稳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3. 高校产学研结合, 对于基础较好的理工类或综合类高校较易实现。

高校科研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 以及如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各高校推进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解决方式, 但这种方式是有一定实施条件的, 包括高校要有一定科研实力、够规模的科研项目、合作伙伴等。这对于基础较好的理工科或综合类高校较易实现, 而对于实力不够强, 以及偏文科的院校却不易实现。

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建议

1. 简化流程, 细化管理, 增强配合, 提高效率。

高校科研项目, 从申报、审批、进行、结题、时间等都有较固定的程序和表格规范, 把这些程序和规范详细整理, 加以必要说明, 删除繁琐内容, 印成范本及项目申报指导手册, 可以使教师清楚科研工作程序, 准确掌握申报时间, 有效安排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这样简化科研工作流程, 细化管理内容, 能够较好地提高对科研工作认知的一致性, 增强科研工作各方面有效、主动的配合, 从而做到对科研工作胸中有数,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分类管理、广泛培育、整体提高、持续发展。

由于科研在高校的各学科专业中发展不平衡, 既要关注优势重点, 也不能忽略其他, 建议采用按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情况, 进行ABC分类动态管理:第一类 (A类) , 完成当年本校科研任务 (排序) 前80%的教师, 人数一般占全体教师的20%。这类教师具有相当好的科研优势, 并能组织较强的科研团队, 常为项目主持人。管理方法注重帮助教师解决科研和教学中各种困难和问题, 提高科研工作中的专注程度, 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 解决好科研配套资金等, 同时要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 掌握好研究进度, 按时结题。第二类 (B类) , 完成当年本校科研任务 (排序) 后20%的教师, 人数一般占全体教师的60%。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有些未完成科研任务。其中有一部分年轻人因为资历浅, 是可以通过锻炼培养成长起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找准切入点, 或对科研工作流程不清楚, 或社会活动能力不够强等等, 总之这类教师的管理应注重多引导、多鼓励, 从小的成功到大的项目, 逐渐建立起信心。第三类 (C类) , 当年科研成果为零的教师, 人数一般占全体教师的20%。这类教师有一定的科研潜质。没有科研成果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出差读博、出国考察, 或因为公共基础专业等原因, 需要和其他专业结合开发项目, 等等,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总之这类教师是一种待开发状态, 需要更多的关心, 大部分都能通过努力自己突破, 有些则要通过参与其他科研团队来突破自己。

3. 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 重点突破, 体现高校实力。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集中学科优势, 整合社会资源, 强化科研团队, 行政领导整体集成, 重点突破高级别的国家发展规划项目, 重点项目、建立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层次, 加强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 形成高校科研的社会开放网络, 结合本校学科特点, 转变工作方式, 注重多学科的优势集成, 大项目上来, 举校整体对外交流、沟通、合作, 体现高校整体实力。

4. 高校科研工作慎用二级管理。

除非学校规模过大, 学科独立性强等原因造成管理跨度过大, 或科研工作独立性很强, 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二级管理, 一般高校科研轻易不要采用一刀切式的二级管理, 因为二级管理会使整体优势分散, 各自为政, 工作一致性差, 管理层次增加, 管理理念交错, 资源重置浪费, 另外学院一级是以教学管理建制的, 没有完整而纵深的科研管理建制和职能。因此二级管理通常会形成管理职责不清, 管理概念模糊, 评判标准混乱, 工作力度减弱, 反而会不如一级管理。

总之,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扬长避短, 准确地定位, 针对高校科研特点实施有效管理, 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作用, 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 也使高校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兰中, 张豫冈, 张志勋.浅议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6, (S2) :49-50.

[2]彭丽华.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及实施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1) :36-38.

涉枪类犯罪案件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 第5篇

一、案件特点

(一)涉案枪支以仿真枪为主。其中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仿真枪、以火药为动力的自制/仿制手枪、猎枪和其它火药枪。

(二)犯罪目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售卖牟利、使用防身、收藏爱好等方面。如犯罪嫌疑人程某伙同他人,非法改造发令枪,期间程某分两次将4支改造后的发令枪卖给河北省一小商品市场摊贩赵某,案发后从程某处起获该种枪支13支。如李某非法持有枪支案中,李某枪支爱好者,从2008年至2011年间其基于“收藏、鉴赏”的目的先后购买了9支仿真枪。

(三)持有枪支并用于作案案件危害性严重。嫌疑人在非法持有枪支的基础上进行作案,具有严重社会危险性。如犯罪嫌疑人郑某与李某因债务纠纷产生矛盾,2010年12月27日18时许,郑某为报复李某,伙同他人将李某所开公司的玻璃门及公司内设施砸毁,在与李某等人发生械斗过程中,郑某使用携带的自制手枪向对方开枪射击2次,但未遂。

(四)通过互联网买卖枪支现象突出。通过网络购买枪支的方式主要有二类,一类是通过淘宝网等在网上商铺购买,如2010年6月犯罪嫌疑人李某通过淘宝网某商铺购买仿真枪两支;另一类是利用网上论坛、聊天工具发布购枪、卖枪信息,私下联系购买。如犯罪嫌疑人蔡某于2009至2011年间,通过QQ与卖家联系,先后购买仿真枪9支。

(五)犯罪嫌疑人多有前科劣迹,北京籍居多。

二、案件暴露出的问题

(一)群众对涉枪行为的违法性认识不足。在持枪类犯罪中,许多嫌疑人基于兴趣爱好而购买收藏仿真枪,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性,反映出对枪支管理问题的社会宣传教育在普及性和深入性上存有不足。

(二)枪支多为“地下”交易。上述案件反映出,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买卖、流转枪支:一是通过旧货市场、小商品市场暗中交易;二是通过网络邮购,部分网站对用户网上交易的监管不足,致使网络成为仿真枪交易的重要媒介;三是嫌疑人通过熟人关系私下进行枪支买卖、赠与、出借等活动。

(三)物流、快递公司对承运物品审查不严或疏于审查为不法分子买枪卖枪提供了便利。在网络购枪案中,嫌疑人通过网上交易后,均能顺利通过物流、快递公司收到所购仿真

枪支,快递公司为经济利益放松对承运物品的审查在客观上对涉枪类犯罪提供了帮助。如2007年6月犯罪嫌疑人姜某以人民币2万元的价格向其网友刘某贩卖双管猎枪一支,并通过某物流公司将该猎枪托运给刘某。

三、对策建议

(一)对重点行业、重点人员加强监管。加强对旧货市场、小商品市场等易进行地下枪支买卖场所的监督与检查,做好涉枪情报信息的搜集处理,对有前科劣迹人员特别是具有涉枪类犯罪前科人员的加强管控。

(二)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上交易活动。利用技术手段对各类聊天网站和交易网站进行监控,督促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网站管理者加强网上交易内容的监管,严控网络购销途径,做好证据收集工作。

(三)加强对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等流通行业的监管。严格规范物流公司、快递公司对邮寄物品的查验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切断枪支等违法物品流通的渠道。

(四)加强枪支管理的社会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普及涉枪政策法规,激发群众检举揭发涉枪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涉枪犯罪的综合治理。

特点建议 第6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呈现出政策变迁由调整恢复向全面深化逐步转变、政策取向从独立单一到综合灵活日趋完善、政策对象由隐性到显性渐渐凸显的特点。但是尚存在政策制定向乡村教师倾斜缓慢且实施操作泛而不精、政策措施缺乏延续性且顾此失彼未能整体推进、政策缺少追踪评估不利于适时调整等问题。现阶段,乡村教师政策处于重要调整转折期,要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实施操作更为精准;保证乡村教师政策延续性,协同各项政策整体推进;完善政策追踪评估机制,促进政策适时改进;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等,引导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教师政策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政策是保障。乡村教师政策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乡村是表述我国行政区域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精准定位政策对象、科学把握政策文本信息、明晰政策落实的方向和脉络。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家政策文本还是实际统计应用,对乡村概念的界定和使用都存在混淆,未达成统一。为了较全面地把握乡村教师政策的历史脉络,本文界定的“乡村”教师政策范围较为宽泛,既包含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农村”教师相关政策,也包括不同历史阶段与教师相关的重要教育政策文本。

一、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政策变迁由调整恢复向全面深化逐步转变

政策环境变化是政策行动产生的根源,会影响和传输给整个政策系统。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演变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阶段的影响。1978年至今,中小学乡村教师政策由最初的调整恢复逐步转变为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文革后,中国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国家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1978)等文件,开始对整个教师教育及教师队伍的恢复和管理进行紧急恢复和调整。到80年代,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也紧随其后,该时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等,较为侧重教师基本政策体系的建立。21世纪初,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理念,各级部门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政策快速发展,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现阶段,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乡村教师政策也随之不断深化,政策聚焦更为全面具体,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

2.政策取向从独立单一到综合灵活日趋完善

与政策变迁阶段相对应,乡村教师政策整体取向表现为从独立单一向综合灵活日趋完善。自1978年始,每个阶段的乡村教师政策基本都有各自单一侧重点,从追求教师队伍稳定、学历合格发展到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1981年,国家颁布《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补充教师数量,努力维持教师队伍稳定。1999年,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标志,教师政策关注重点转变为推进继续教育,保证教师学历合格。2000年出台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随后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引导教师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聘任制,将政策推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轨道。2006年至今,在极为强调教师质量提升的同时,乡村教师政策也更为注意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改革调整,采取城乡师资交流、扩大补充渠道、开展培养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师资质量,如《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2006)、《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2010)等。

3.政策对象由隐性到显性渐渐凸显

纵观整个政策发展历程,乡村教师作为独立群体专门成为政策对象,经历了由“隐性”(隐含于农村教育、教师政策之中)到“显性”(专门制定乡村教师政策)的漫长过程,反映了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日益关注以及乡村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1994年国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针对全体教师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世纪初,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城乡教师的差别化对待渐渐显现,如2001年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近十年,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大量涌现,且分类多、覆盖面广,受关注度持续升温。政策不仅涉及源头培养、就业引导、交流支援三个师资补充环节,覆盖职前准入、职中培训、职后管理三层教师质量提升,还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统一城乡编制、职称评聘倾斜等多角度、多措并举努力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向乡村教师倾斜缓慢且实施操作泛而不精

首先,“乡村”和“农村”概念使用模糊不清,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目前我国政策文本对城乡界定未能达成统一,如《中国统计年鉴》(1999)有9个部分43张表格涉及城乡内容,但其划分口径几乎各不相同,[1]因此,大多数教师政策文本中都不会涉及对乡村范围的准确定义,并由此影响了对乡村教师政策的准确解读和有效执行。此外,文革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政策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关注整个教师队伍的恢复与建设,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并没有专门制定乡村教师类政策。20世纪初,乡村教师问题才日益受到重视,最具代表性的要属2006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出台,但此时政策文本还是使用“农村教师”一词。一直到2010年后,伴随“乡村教师”的明文使用,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对象才更加聚焦,如《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

其次,政策文本制定模糊不清,实施操作泛而不精。伴随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出台,乡村教师看似迎来了春天,但是实际上政策内容在操作层面普遍泛而不精,大条框有,细则的制定落实要靠“地方”。这种决策模式是符合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差别大的实际国情的,即党和国家层面制定全国统一的、宏观性的政策,侧重把握“方向性”,而实施操作细节则交给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定。在实际中,受各地实际情况和政策执行者素质等多方面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时,往往对政策执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考虑不全,未能充分评估政策实施环境、不利因素,预测实施效果等,导致政策实施走样。例如城乡交流政策在操作中就出现选派教师数量有限,难以辐射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差,个别学校将之作为贬抑教师手段;宣传不到位,被选派教师缺失动力等问题。[2]

2.政策措施缺乏延续性且顾此失彼未能整体推进

首先,政策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和科学性。纵观中小学乡村教师政策,各阶段政策杂乱繁多,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多是从一时需要出发。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官员不定期调整等原因,乡村教师政策的延续性、科学性问题也相对突出。经验型政策制定造成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前后雷同”“不定期间断”“自动消失”等问题。以“前后雷同”为例,仅在1981、1983、1986年短短5年间,就下发了三个重复性很强的《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3]

其次,同一时期各类乡村教师政策有时顾此失彼,不能整体推进。教师政策受到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每个历史阶段政策取向各有侧重点,这一定程度上符合新事物由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规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各阶段政策间的断层。如20世纪80年代侧重补充教师数量,90年代主攻教师学历合格,进入21世纪更为强调提升教师质量。现阶段虽然强调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全方位打造优质乡村教师队伍,但教师政策以促进教师“下得去”和“教得好”为重点,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而对涉利多、操作难的“留得住”环节关注较少。

3.政策缺少追踪评估不利于适时调整

政策评估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尤其缺少第三方机构的客观追踪评估,造成政策问题频发,政策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严重阻碍了政策的适时调整。我国政策评估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才从西方“引入”,目前存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领域较局限、评估程序有待完善、评估方法不标准、评估结果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等多方面问题。[4]在实际中,因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政策评估而导致的政策问题状况百出,有的问题显而易见,如免费师范生政策,而有的问题则有待进一步论证,如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问题等等。在现行以政府评估为主导、第三方追踪评估缺乏的背景下,政策执行与政策结果反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不利于政策及时调整和改进,也无法适应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三、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建议

1.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实施操作更为精准

加大对乡村教师政策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明确权责、细化分工,确保实施操作有效可行,协同推进乡村教师政策的贯彻落实。考虑到我国地区、城乡、省际之间乡村教师队伍情况大不相同,国家政策难以制定统一具体规定,建议国家层面一方面以把握政策整体方向为主,密切关注政策实施动态,及时制定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为地方政府落实乡村教师政策提供航标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需要大力完善政策实施监管与问责制度,以督导地方制定并落实细则,从而有力确保乡村教师政策实施操作的执行力度。地方政府作为政策实施操作的主体,在中央指导、督查之下,总结以往乡村教师政策经验和问题,借鉴其他地方典型经验,克服敷衍制定政策的弊端。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抓手,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地方配套政策,在新时期着力从生活待遇、城乡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乡村教师予以倾斜,进一步稳定优质乡村教师队伍。

2.保证乡村教师政策延续性,协同各项政策整体推进

为了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持续稳定建设与发展,政策作为改革发展的导向,应在非重复的基础上保持一定延续性,并在新时期改革过程中综合乡村教师各项政策整体推进,切忌政策间的断层。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从散落于教育类、教师类大政策到发展成为专门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虽取得一定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单条腿”走路的政策方式,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有效缩小城乡师资差异,需要“多方齐抓共管”,才能促使乡村教师的贯彻落实更加全面、有效。例如,要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完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地位,努力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3.完善政策追踪评估机制,促进政策适时调整

政策评估是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完善的必要环节,是及时、有效促进政策调整改进的关键。第一,推动评估主体多样化。突破以往政府内部政策评估的自闭性和非正式性,增加第三方机构等进行专业、科学的外部政策评估,促进政策评估主体的多样化,集思广益为政策调整改进建言献策。第二,探索评估方法多元化。我国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方法,既重视事实描述又重视价值评估,关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并举,做到准确、规范,有效收集基层政策实施第一手资料,为改进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第三,注重评估对象广泛性。以评估政策影响为主,辅以对政策产出的评估,特别关注乡村教师个体、团体等不同对象在该政策制定、执行中的“声音”,以及这些观点看法对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使政策改进更“接地气”。第四,确保评估过程全面性。从乡村教师相关政策颁布之初即开始进行研究跟进,对政策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长期追踪评估,改变以往评估只做事后评估的弊端,提高评估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全面性。

4.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

大数据时代,应将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分析逐步融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决策中。经过多年的试点监测,我国已于2015年正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而为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提供了有力支撑。应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探索和充分利用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技术、数据和结果,为乡村教师政策规划、制定和评估,提供专业、科学、有效的依据,完善政策环节,提升政策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冠生.城市、城镇、农村、乡村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曹如军,叶泽滨.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19).

[3] 毛永正,王丽红.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反思与前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甘孜山区防疫工作的特点与建议 第7篇

1山区动物防疫工作的特点和困难

山区乡镇的畜禽存栏量不多、规模小, 养殖户数量多, 分布面积广, 驻地分散, 许多养殖户的养殖地点偏远, 交通不便, 工作人员出行不便, 对防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80%的村庄都是靠步行, 防疫人员进行一天的工作后几乎是筋疲力尽, 动都不想动, 从而导致动物防疫的困难较大。

乡镇防疫人员较少, 一般由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负责一个乡镇的所有动物防疫、免疫工作、疫情监测、血样采集、动物门诊、流行病学的调查及相关其他畜牧兽医工作, 有的乡镇人员甚至要负责2~3个乡镇的动物防疫、免疫工作、疫情监测、血样采集、动物门诊、流行病学的调查及相关的畜牧兽医工作。每家每户进行一批次的疫苗注射都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现在疫苗种类多, 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散养户对动物疫病的防疫意识淡薄, 特别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有较大的抵触情绪, 特别出现有强制免疫后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农牧民的抵触情绪更加强烈, 使得那一片区的免疫都会进入到瘫痪的地步。

乡镇兽医防疫部门的基础设施较差, 在乡镇兽医站没有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乡镇没有冰雪冷链设施, 每到疫苗发放的时候疫苗的储存相当的困难, 防疫人员没有配备冷藏包, 在疫苗注射的时候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到疫苗的注射质量。

2007年在各村配备了一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由各村推荐, 人员的年龄、文化素质较差, 小学文化水平的占80%。村级防疫人员的报酬较底, 每月只有100元左右, 村级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没有进行过特别的业务培训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差。

由于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 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较少, 疫病的传播相对较困难, 从而导致对动物防疫工作的不重视, 以为动物防疫就是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个人的事。政府对强制免疫的宣传力度不够, 农牧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进行强制免疫, 更别说强制免疫的抵触思想了, 使得有些地方的工作做的不够好。

2对山区防疫工作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 就山区防疫工作的思索:

针对乡镇的畜禽存栏量不多、规模小, 养殖户数量多, 分布面积广, 驻地分散, 许多养殖户的养殖地点偏远, 交通不便, 工作人员出行不便的这一特点。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畜牧工作的重视, 加大对基层防疫系统的经费投入, 改善基层办公的条件, 随着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添加必要的轻便交通工具, 使防疫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也加大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力度。

现在随着动物疫情的免疫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 动物疫情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相对来说乡镇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的突出了, 针对上面的第二点乡镇防疫人员较少, 乡镇防疫员工作量大的特点。希望相关的部门高度重视, 能在每一个乡镇能够保证2名专业技术人员, 有利于乡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加大对农牧民群众的科学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宣传力度, 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的防疫工作, 首先就要提高农牧民的知识水平和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的认识, 动物防疫的好坏不仅是动物健康还会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许多的人寄生虫病就是通过动物传播的, 许多动物疫病是人和动物都会相互传播的如动物的口蹄疫、炭疽、布氏杆菌病等等。动物防疫机构应与各级相关部门配合利用宣传资料、电视、广播、媒体等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利用政府的强制手段进行强制免疫, 完善相应强制免疫后出现的动物应激反应的善后问题, 使防疫员在进行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 从而正确的发挥事业人员技术专长和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已众所周知, 使农牧民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遵纪守法自觉的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加强基础防疫系统的设备的建设, 在每个乡镇兽医站应该配备冰雪冷链设施, 冰箱或冰柜等。村级防疫人员应该配备冷藏包, 在疫苗注射过程中保证疫苗的效力及安全使用。因为疫苗的保存条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不注意保存疫苗就会很快的失去他的作用, 如果继续使用, 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作用, 还会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 做无用功, 从而也会失去最好的免疫机会。在这里也建议疫苗的生产厂家在研制生物制品的时候尽量减少疫苗使用过程的应激反应、减少动物死亡, 降低免疫过程中农牧民的抵触情绪, 或将生物制品疫苗研制成口服型就像小孩服用的脊髓灰质糖丸那样的, 减少免疫的难度, 农牧民也容易接受。

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制度, 加大村级防疫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首先, 由乡镇党委政府公开招聘, 选择条件好, 能吃苦耐劳, 有责任心、有一定文化水品、热爱畜牧业, 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招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乡镇畜牧兽医站应与各村动物人员签订责任书, 让其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村委会不得随意进行人员的更换。加大督察力度, 组织动物防疫督察组, 对进行免疫的各村各户随机抽查, 要求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免疫标识。使应免动物免疫率为100%, 已免动物的免疫标识佩带率为100%, 免疫档案登记100%。要求村级防疫人员做到四勤, 即:脚勤、嘴勤、手勤、眼勤,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备案、及时做好防疫、及时做好免疫记录, 避免疫病的发生。其次, 加强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知识、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相关畜牧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每季度或每半年由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进行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 另一方面防疫人员还可以将各村的情况和在村里服务时遇到的困难及经验进行交流。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畜牧工作的重视和对乡、村级动物防疫系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疫病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重大疫病的知识, 让农牧民群众逐步知道重大疫病的危害和对其防疫的重要性, 以政府的地位让农牧民减少甚至消除对动物免疫的抵触情绪。落实由于免疫、扑杀而造成损失的补偿机制, 因为在实施重大动物疫情强制免疫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动物的过敏应激反应, 轻的导致生产性能的下降, 重者出现死亡, 由此导致农户和防疫人员发生经济纠纷, 如果处理不当养殖户就会出现抵触的情绪, 就会给以后的防疫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使以后的防疫工作越来越不好开展。应尽快解决这一实际的问题, 使防疫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依法办事。

译林版《英语》的特点及使用建议 第8篇

与传统的初中英语教材相比较, 再版《英语》 (译林出版社) 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念非常新颖。

整套教材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主要的指导思想, 其中既注重对语言知识、文化意识的展现, 又渗透了对学习的策略、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培养。

2. 内容生活化具有时代感。

教材的题材全都出自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学校及学校生活、节日、球星、世界杯、饮食、购物、时尚等等

3. 题材丰富多样。

涉及到自我、朋友、家庭、学校、生活、节日、生日、食物、宠物、网络等多个话题。并且体裁也是多式多样:有对话、信件、短信、电子邮件、采访、新闻、调查问卷等等多种形式。在所有的题材当中, 都是应用全英文语法讲解, 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对英语思维的运用能力。

4. 知识量适中。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知识量比老版的有所调整, 词汇量缩减, 语言密度降低, 单元的结构做了调整, 由导入、阅读、语法、综合技巧、任务、自我评价等多个环节组成, 所以新版教材的知识量非常适中, 可以让学生轻松接受教材的知识内容。

5. 排版新颖。

整套教材的排版较为新颖, 并且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刻画的栩栩如生, 良好的图文搭配使得学生很容易接受。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事物的行为特点, 巧妙的利用良好的排版来吸引学生。

二、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使用建议

1. 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都是应试教育, 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 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用新的译林版英语教材, 就要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原则, 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格外的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所以说,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纲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不可以按部就班的, 一成不变地只进行针对教材的教学活动。要全面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以及学习的实际能力出发, 并且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 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为恰当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同时, 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英语能力发展的最佳情境。

2. 根据语言学习输入优先于输出的原则,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地调整。

先进行听、读训练———输入, 再进行说、写训练———输出, 使教材各部分能够更加连贯, 让学生能充分的参与到听、读、说、写的过程当中来。以七年级上册Unit5 Let’s celebrate!为例, 单元的核心话题“万圣节”, 是西方人的节日, 中国人一般不过, 万圣节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 如果课程一开始就直接讲述万圣节, 大多数学生对万圣节不了解, 课堂就会冷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难以调动。为了使的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可以把这个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 Task, Integrated skills这三大部分整合到一起, 作为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节日入手: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儿童节等等。首先通过过国内节日的概述, 让学生先在心里对节日有一个大体的判断。接下来, 可以给学生们展示图片———万圣节中最著名的南瓜灯、戴着各式面具的孩子、chocolates和candy等等, 引入到万圣节当中。讲完万圣节, 还可以顺道给学生补充讲一些其他的节日, 例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

3. 根据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

在这里, 仍然以七年级上册Unit5 Let’s celebrate!为例。首先, 可以在词汇方面进行扩充。例如课文仅仅是针对美国的节日, 但是实际上可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进行一些介绍, 例如Spring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National Day、May Day等等, 拓宽学生的基本知识面。其次, 是对知识面的扩充, 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多收集一些与万圣节相关的资料, 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享,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文化。

4. 重视Grammar教学。

Grammar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以七年级上册Unit5 Let’s celebrate!为例, 在教学时, 要先充分的帮助学生复习好Unit 4 in、on、at的用法, 让学生可以提高通过语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重视Task和Project部分。

文件检验案件特点及应对建议研究 第9篇

一、目前我国文件检验案件的特色

(一) 犯罪范围多变, 检验方式集中、繁琐

从各种各样的案件被检查的次数排列顺序看, 表现为三增三减一为最。就是经济方面的案件增加, 刑事方面的案件减少;假装改变笔迹方面的案件增加, 正常笔迹方面的案子减少;字数不多的案子增加, 而字数较多的案子减少;尤其是临摹仿照签名的案子最为突出。

接着从犯罪罪名来看, 又以贪污、经济上的诈骗, 债务的纠纷、敲诈、勒索、诬告、侮辱以及诽谤等占有相当的比例。

其次是由作案的手法方面, 由以前比较单一的作案手法转变成为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以及自动化设备进行犯罪, 特别是制造假章、假票据等各种手段都向现代化进行发展。

再次是由犯罪人员的结构来看, 由以前的中年、高龄、文化水平较低发展到如今的低龄, 文化程度较高、有组织、有纪律等特点, 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接下来是以主要涉嫌犯罪的群体来看, 涉嫌犯罪的主要群体一般都为居无定所, 也无一般正经工作和职业, 主要是社会上一些闲散人员居多, 游手好闲, 好吃懒做是他们的标签。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小群体, 例如涉及金融方面的, 又以其内部人员为主, 主要是涉及金融犯罪。

最后是检验文字的种类, 汉字的检验量占据主要部分, 还有小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字检验案件, 并且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 与世界接轨, 与国外贸易往来的频繁, 有关于国外文字的案件也逐渐显现。

(二) 文件检验的要求改变, 范围扩大, 难度增加

以前进行文字检验主要是对于文字、书写物品以及书写工具等进行的检验, 而现在犯罪分子可利用的高科技物品增加, 对于文件检验的难度大大增加。有的材料打印而成, 或由电脑合成, 材料多至数十份乃至上百份, 其中仅有几个数字, 或者仅仅只在数字上进行变更, 许多的材料都无法从书写时间、以及纸张、墨迹等年份来进行确认, 为检验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三) 服务对象的改变

检验对象由以前只限制本系统的委托受到检查, 演变成现在到公、检、法等单位都需委托受检。服务的领域当然也随之扩大, 各类案件随之而来, 如各类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方面的案件等等。而送检的单位也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类单位并不了解文件检验的方式方法, 容易破坏材料, 也不能及时提供合适的样本;有的甚至不能完成检验过程;更有甚者, 推拉扯皮, 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二、对于目前文件检验的变化的应对方法

(一) 顺应时代, 改变观念

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 我国与国外各个领域都互通往来, 我国的经济也同样是飞速发展, 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对于各类检验工作也必须要有新的提高。首先作为文件检验的工作者思想要有所转变, 坚定不移的跟党走, 以为人民服务,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全为观念。并且要仔细分析我国市场经济进入WTO之后所引起的各类新型的犯罪特点, 了解国际规章制度, 提高自己的开放意识, 创新意识, 及时的调节工作的重点和方式;其次是一定要走科学的兴检之路, 让检验的方式方法时时刻刻与科学联系在一起。文件检验必须科学和公正, 文件的检验会涉及到方方面面, 我们检验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 把高科技带到文件检验的技术当中去, 提高文件检验的技术含量。最后是一定要树立以服务理念为主的思想观念, 要注意主动配合一同办案的工作人员或部门, 投入到一线去, 进行实地考察, 这样能大大加强文件检验人员的能力。

(二) 把握机会, 稳步向前

文件的检验是为了更好的办案, 文件检验的工作步伐也要紧随改革的步伐, 不断的寻找新理念, 创造新的工作局势。一是要以自身技术为特色, 包容地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经验, 多方位的与其他地区与行业进行合作, 整合资源避免浪费。二是要加大对于文件检验技术设备的投入, 放宽政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入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和设备。三是不要固步自封, 要充分交流, 吸取优秀经验和技术, 相互探讨和沟通, 与相关部门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 借助其他部门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文件检验当中来。四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让文件检验走向社会, 并提供相应的咨询, 方便答疑解惑。

(三) 强化法制, 依法文检

在如今的生活中, 人们的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 证据在作为诉讼活动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找寻证据排除嫌疑或确定嫌犯的要求日渐强烈, 所以就要确保公平公正。第一步就是要尽快出台关于文件检验的法律法规, 让文件检验做到依法文检, 有迹可循, 有法可依, 这样才能便于操作和执行, 也能够维护技术鉴定的合法性, 第二步是要规范文件检验的程序, 细化到对于文检工作任务、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的范围, 审查鉴定人的资格认证、责任、奖励、惩罚等明细, 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说明, 不能随性而检, 使得文检科学化。第三步是让相关部门加强调研, 让目前文检在法律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能够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 强化装备, 领域拓宽

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类新型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传统的、老式的文检设备、器材等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引进先进的文件检验设备, 为文检工作提供硬性的保证, 改变过去仅靠一笔、一尺、一镜就能够开展工作的历史;再是要引进电脑多媒体文检技术以及模糊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 以便为文检工作提供软件的保证。接着是要尽可能扩大对比范围, 细致分析, 保证精确度。最后是建立重疑难案件的分析室, 充分利用精准分析法, 对于书写的材料进行细分, 印证结论, 保障科学文检。

(五) 建立高科技, 高素质文检团队

最近几年以来, 各级文检团体出色的完成了许多文件检验的鉴定以及审查工作, 对于案件的破获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然而随着各式各样的案件越来越多, 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现如今的文件队伍逐渐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们就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精、懂法律熟练操作各类现代化器材的高端文检团队。首先是领导阶层必须要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各类工作人员提供学习进步的机会, 保证跟上时代大发展的潮流, 与时俱进。其次是文检工作者必须要加强法律道德建设, 依法文检、科学文检, 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目标, 严守职业道德和操守。确保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 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 笔者认为对于文件检验出现的各类新形势, 其中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并且与反贪局、渎检部等各部门相配合, 充分发挥部门优势, 将精尖力量高效调动起来, 实现力量最大化。对于相关的文检工作者还需要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道德建设, 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精益求精, 与时俱进, 为我国的法律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志豪.浅析当前文件检验案件的特点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30) .

[2]王军朋, 洪爱峰.当前文件检验案件的特点和策略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9) .

[3]宋佳瑞.浅析当前文件检验案件的特点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 2015 (02) .

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特点分析及建议 第10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养护管理体系,建立

目前, 怎样使我国公路养护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确保公路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是公路养护部门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必须合理综合公路养护工程组织管理的特点并建立起科学的公路管理和养护的体系。公路养护体系在建立的同时要切实提高执行力。只有将科学的管理和养护统一起来, 才能产生理想化的经济效益。

1 公路养护工作的特点和公路养护的重要意义

我国公路养护工程组织管理有以下两个特点: (1) 日常性。日常性的特点就要严格要求公路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不间断并全天候地为公路上的行驶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全力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服务。鉴于此, 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通常将日常性的养护工作作为公路养护工程组织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进行规范和合理的安排。努力为使用者提供清洁、无障碍物的交通路面。路面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公路两侧的绿化地带要保持美观, 出现杂草的时候要安排工作人员去处理, 该修剪的要及时修剪。对于路标等基本的安全设施出现故障或损坏的时候, 需要及时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去维修和检查。像这些工作内容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容易, 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必须做到及时, 这一点是十分关键且重要的, 不容忽视。当出现维修状况的时候必须在规定的合理时间内完成维修检查工作。 (2) 季节性。公路养护工程组织管理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季节性。公路的养护受季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我国的夏秋季节, 通常是雨季, 降雨量非常的大, 质量有问题的公路的路面经常会出现塌陷或有大量的积水, 这样是非常影响交通的流畅性, 同时给道路的使用者带来出行的不便, 因此, 当路面出现任何问题是要及时上报并通知有关工作人员上岗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冬天的积雪要及时采取措施做好融雪工作, 秋天的落叶要安排工作人员及时清扫。

做好公路养护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建设意义。对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壮大、保障公路运输的通畅起到了基础性地位, 加强对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是提高公路使用年限、减少巨额资金资投入、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工作, 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符合要求的公路养护是公路上行车安全和放松的基础, 极大地提高了公路基础设施的使用率。现阶段, 加强公路的养护工程组织与管理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与此同时, 也是养护部门的首要任务及基本要求。

2 目前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及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公路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

2.1 预防性的养护管理工作严重落后且不到位

我国各类公路建设发展速度迅猛, 我国在短短20年迅速建成4万km, 同美国80年修建了8万km的建设速度相比, 我国过于追求了公路建设的高速度。因为建设速度的不合理性, 直接导致了在养护管理中体现出来的落后状况。在我国现阶段, 公路的养护还未形成可执行的管理体系。公路养护的技术标准层次低下。对于预防性养护工作严重落后的问题, 从专业角度探析, 对预防性养护在各个方面的重视力度太弱, 并且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因此严重制约了养护工作进展, 如果预防性养护工作提早入手, 就可以更快的进入状态, 从而提高养护效率。

2.2 管理尽责不到位

最近几年, 我国加强了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并且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并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并且很多地区为了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在县里还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 具体负责整个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管工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例如报酬低、办公费低或是措施难以落实等, 这些农村公路管理局形同虚设, 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不负责任, 不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落实, 从而导致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不到位。

2.3 专业管理人员和设备不到位

我国的农村公路面积广、数量大, 所以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是由公路当地的农民负责, 这些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养护培训, 更没有专业的管理养护知识, 只是凭借往日的工作经验;另外, 这些农民使用的设备也比较落后, 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做不到位, 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效率比较低。虽然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由农村公路养护站来承担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 但是其专业性也不是很强, 只能称的上是半专业化。专业管理人员和设备的缺乏是影响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重要因素。

3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建立高等级的公路养护体系

公路养护体系的建立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现代公路养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组织架构, 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来完成。公路养护技术人员通过高层次的培训之后在实践中检验成果, 从而为高等级公路的养护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 公路养护企业需要遵循规章制度做事。 (2) 合理利用养护资源, 逐渐提高养护水平。要在公路养护技术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人才管理系统公路养护的有效结合下, 统一运作, 这三个系统在公路养护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综合性公路养护系统。 (3) 依据公路养护发展的大方向构建预防性公路养护体系。通过对所辖公路地域的实地情况的综合分析制定养护计划, 从而降低养护成本。 (4) 不断地建立和健全公路养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确保公路养护体系的有效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可缺少的是高水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以要构建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促进公路养护体系的建立与实行。优秀的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是最基本和关键的重要一环。

3.2 公路养护技术与质量体系的建立是公路养护体系的重点

公路养护主要是为了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并提高公路运输质量。所以, 在公路养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公路养护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上并加以优化补充。预防性公路的养护应该积极引入养护新技术。与此同时, 在公路养护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技术管理技术的创新, 公路养护有其基本的规律和创新公路的理念, 我们在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其规律, 从而达到在公路养护方面的技术要求。在养护工作的质量管理上, 要极其重视技术和材料对公路养护质量的影响, 促使在养护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3 增加专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村道路管理养护工作都是由合适的农民承担, 虽然农村公路的等级较低, 结构也比较简单, 但其仍然需要对道路使用规律有基本认知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养护, 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缺乏这样的认知, 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所以我们要增加专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 使其对农村公路进行管理养护, 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例如可以对有经验的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 使其掌握更多的道路使用规律, 从而更好地对农村公路进行管理养护;还可以编制完善、实用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规范制度, 让有关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制度进行管理养护, 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通过对公路管理体系的分析可以明晰, 我国公路养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导向, 逐步建立起以目前的公路养护发展大趋势为目标进而构建科学的公路养护工程组织管理体系。并将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备管理体系等加以整合归纳, 优化配置, 确保公路养护体系能够更科学的顺利开展工作。从而为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波, 张晓青, 张学兵.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公路, 2015 (14) :34~35.

[2]宋峰.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视界, 2014 (35) :67~68.

特点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债券市场 一级市场开放 二级市场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不断推进。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便利境内外主体跨境投融资”。

在当前国家重大政策中,也积极支持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开放。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指出,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各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中,上海自贸区允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按规定在境内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广东自贸区支持区内港澳资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按规定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放宽区内企业在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的审批和规模限制;福建自贸区放宽区内法人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的审批和规模限制。

作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涉及主体较多,从融资角度来看,涉及到境内主体到境外债券融资、境外主体到境内债券市场融资;从投资角度来看,涉及到境外投资主体到境内投资、境内主体到境外投资。

从债券一级市场开放来看,引入境外发行主体,有利于建设人民币外国债券市场,完善我国多层次的人民币债券体系,为全球人民币流动性提供有深度、多层次的配置资产体系,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在当前情况下逐步推进境内企业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有利于获取低成本资金。从债券二级市场开放来看,则有助于为境内外个体提供多样的配置资产。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也有其特殊性,与国内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等密切相关,这也是主管部门在开放过程中格外谨慎的原因之一。

债券市场开放的背景环境

2001年,中国承诺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近年来进展非常明显。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对外金融资产6.4万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4.6万亿美元,金融资产负债之和与GDP比值达到106%。

从数据研究指标来看,衡量一国金融开放程度较常用的指标是FH系数,可用于考察在一个经济体中储蓄与投资的对比关系及转化机制,FH相关系数越小,说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越高。本文采用Feldstein(1983)的方程为计算依据:

(?I_t)/GDP_(t-1) =∝+β(?S_t)/GDP_(t-1)

窗口滚动回归的窗口时间为10年,横坐标轴为结束时间;递归回归的起始时间为1986年,横坐标轴为结束时间。从资本流动角度来看,FH系数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渐减小,说明境内外资本的流动性逐渐提高(见图1)。

分部门来看,我国银行业开放程度较高,保险业和证券业开放程度较低。从证券业开放情况来看,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包括证券发行市场、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中介公司等的开放等。

债券一级市场开放情况与特点

债券一级市场开放包括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境内主体在境内发行外币(人民币)债券两方面。

从资本账户开放情况来看,债券与其他债券性证券科目下居民境外出售或发行子项目属于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即可完成兑换;非居民境内出售或发行子项目属于部分可兑换,存在严格的准入限制或额度控制。从实际情况来看,境内主体主要选择在香港、美国、英国等国际金融中心发行人民币、美元、欧元等币种计价的债券;境外主体则主要选择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规模增长明显

研究一国主体在境外发行债券的规模,通常使用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用基于发行人国别债券余额与基于居住地国别债券余额的差值反映了在离岸金融中心发行的国际债券规模。在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境外融资者的情况下,前者反映某国别主体全部发债情况,后者反映某国别主体在本国发债情况。

图2展示了发行人居住地为中国和发行人国别为中国的国际债券余额规模。可以观察到,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二者差距很小;随后差距不断变大。截至2014年底,发行人国别为中国的债券余额为4368.4亿美元,居住地为中国的债券余额为764.1亿美元,二者差值达到3604亿美元。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危机之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均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境外融资成本显著低于境内(参见图2),这是境内企业赴境外融资的重要动机。

其次,我国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的政策,为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切实的便利性。《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7〕第3号)和《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2007〕第12号)从发行主体、发行条件、监管部门以及募集资金调回等方面对境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做出了具体规定。。截至2014年底,香港人民币债券存量为3884亿元,其中境内企业(包括子公司等)发行占比约76%。

第三,在境外发行国际债券是“走出去”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预计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为便于业务发展,不少“走出去”企业通过设立境外子公司、壳公司或控股公司作为发债主体,在海外国际债券市场发行外币或人民币债券,筹集低成本资金。

nlc202309020619

(二)熊猫债券发行规模有限

熊猫债券是境外机构在中国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行为,并明确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其中财政部等窗口单位,负责接受发行人申请,并会同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对发行申请进行审核;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对债券发行规模和所筹资金用途进行审核;人民银行负责对发债利率进行管理;国家外汇局对发行人人民币专用账户及结售汇进行管理。

截至2014年底,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两家发行人发行了4只人民币债券,均采用固定利率公募发行,发行总额40亿元,其中06国金债已经到期。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中对资金的使用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所募集资金应优先用于向中国境内的建设项目提供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或提供股本资金”,在提交的发行材料中要填报“为中国境内项目或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情况”。也就是说,国际开发机构发债募集的资金仍需要留在境内使用,无法汇出境外。

境外金融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起步较早,境外非金融企业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于2014年破冰。2014年3月,戴姆勒股份公司首期5亿元定向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私募发行,正式建立了境外非金融企业境内融资的渠道。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套明确针对境外非金融企业境内融资的管理办法来规范相关流程。

债券二级市场开放情况与特点

债券二级市场开放包括境外主体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境内主体投资境外债券市场两方面。

从资本账户开放情况来看,债券与其他债券性证券科目下非居民境内购买子项目、居民境外购买子项目属于部分可兑换,存在严格的准入限制或额度控制。从实际情况来看,境外主体主要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渠道投资境外债券市场;境内主体主要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渠道投资境内债券市场。

(一)境外主体投资额度不断扩大,债券配置规模逐步增加

证监会和人民银行于2002年11月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QFII制度的正式确立。自QFII制度实施初期,审批一直较为严格。2006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颁布,QFII的申请门槛大幅降低,资金锁定期缩短、额度上调,为更多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机会。2012年外汇局加快了QFII额度审批进度,对中长期资金提供额度审批快速通道。截至2014年12月底,累计批准261家QFII共计669亿美元的境内证券投资额度;其中,QFII累计汇入投资资金576亿美元,累计汇出资金102亿美元,累计净汇入资金474亿美元。

QFII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2012年7月证监会公布《关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QFII在国内的投资范围:(1)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或转让的股票、债券和收益产品;(2)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固定收益产品等。201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布,正式规定符合要求的QFII可以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来看,QFII资产配置仍偏好股票资产,《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检测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QFII总资产中股票资产的比例超过70%,债券资产约占10%,银行存款、基金及其它类合计约占20%。

2011年12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为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开辟了新的渠道,推进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2013年3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联合发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进一步扩大试点机构范围、放宽产品比例限制。《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检测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RQFII试点已扩大到境外10个国家和地区,可投资额度达8700亿元,累计已批准了95家RQFII机构共计2997亿元的证券投资额度;其中,RQFII机构累计汇入投资资金2638亿元,累计汇出资金974亿元,累计净汇入资金1664亿元。

另外,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发布,允许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港澳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境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行等三类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截至2014年底,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银行间债券总额为5362亿元。

从QFII投资境内债券的角度看,当前亟需进一步明确QFII等在境内债券市场投资所得的税收安排。2014年11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QFII和RQFII取得中国境内的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宣布自2014年11月17日起,对QFII、RQFII取得的中国境内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然而,关于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所取得的资本利得以及利息的税收安排并未涉及到。

(二)境内机构投资者以QDII形式参与境外债券投资较少

2007年证监会颁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截至2014年底,累计批准127家QDII机构共计833亿美元的证券投资额度;QDII机构累计汇出资金1610亿美元,汇入资金1191亿美元,净汇出资金419亿美元。

从QDII海外资产配置情况来看,约50%的资产配置股票,23%的资产配置基金,配置债券的比例极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竞争性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海外主要债券的收益率较低。以QDII基金为例,银河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的105只QDII基金中,QDII债券基金只有12只,并且其中多只基金是投资海外的高收益债券。

nlc202309020619

对债券市场开放的几点建议

整体来看,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在逐渐提高。未来应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基础上,逐渐为境内外投资主体提供更为便利的投资途径,充分利用各自贸区先试先行政策加速债券市场开放,同时加强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等金融改革的协调性。

(一)加强监测境内企业的境外子公司、壳公司的外债发行规模

近年来,我国境内企业在离岸金融中心发行国际债券的规模显著上升,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设立境外子公司、壳公司或控股公司作为发债主体。从监管当局对于外债口径的定义来看,债务人主要包括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等,境内企业境外子公司、壳公司等并不在外债统计之列。尽管这一类企业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较大比例的是美元等其他外币计价的债券,当境外监管规则存在并表要求等情况出现时,境内母公司可能会存在较大的货币错配风险。因此建议加强监测境内企业境外子公司、壳公司、控股公司的外债发行情况。

(二)进一步便利境内外主体跨境投资途径,完善QDII、QFII、RQFII制度,适时推出面向个人投资者的QFII2、RQFII2和QDII2

在资本账户还未完全开放格局下,跨境资金流动的交易成本较高,据估算,交易成本大约为2.98%。未来可以从进一步便利境内外主跨境投资入手来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开放。首先,可以降低中资券商QFII准入门槛,将QFII业务扩大到包括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资券商,向母公司基础较好的中资券商开放较低的QFII资格限制。第二,继续扩大RQFII规模,将对额度的控制放在管理人层面而不是产品层面,并在申请批准的速度和灵活性上给予优待,支持中资券商发行RQFII债券产品。第三,进一步降低申报QDII的门槛,增加投资额度,减少业务申请审批环节、流程。第四,可以适时推出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QFII2)、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RQFII2);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

(三)充分利用各自贸区先试先行政策加速债券市场开放,同时加强债券市场开放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等金融改革的协调性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均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贸区先试先行政策,比如上海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等,加快债券市场开放试点进程。

分步骤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更适合加大二级市场开放力度,为境内外投资主体提供更便利的投资渠道;待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基本完成、跨境资金流动成本较低时,基于自贸区发行改革经验,再引入境外发行主体、发展人民币外国债券市场。

作者单位: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责任编辑:刘颖 孙惠玲

参考文献

[1] Guonan Ma and Robert N McCauley,Is China or India more financially open? April 2013, BIS working papers No.410.

[2] Hyun Song Shin, The Second Phase of Global Liquidity and Its Impact on Emerging Economies, November 7, 2013 working paper.

[3]黄益平:《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倒退》,财新网,2015年2月25日。

[4]黄益平,王勋:《中国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分析》,《金融发展评论》,2010(6)。

[5]招商证券:《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缘何紧张》,载《人民币国际化月报》,2015(2)。

秦安县草地资源的特点与建议 第12篇

1 秦安天然草资源

秦安县天然草地资源面积33.33km2, 占全县总耕地的4.8%, 主要种植在瘠薄的陡山里。全县有植物500多种, 其中共有草地植物80多科240多属300多种左右。其中, 最主要的有:针茅、冰草、稗草、蒿类、羊草、早熟禾、画眉草、隐子草、阿尔泰紫菀、香青、莎草、灰藜、狗尾草、猪毛菜、胡枝子、蒲公英、苦苣菜、刺儿菜、车前草、小旋花、骆驼蓬、芨芨草、苋菜、野棉花、地丁、甘草、地榆、木贼、扁蓄、银柴胡、麦瓶草、龙葵、益母草、马齿苋、茵陈蒿、白蒿、小蓟、苍耳、野菊花、野蒜等。秦安的草地类型属于灌丛草地类, 在海拔较低的草地上, 以草被为主, 散生或丛生灌木, 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以灌木为主, 草层比较小。秦安的草地不但产草量高, 而且蛋白质含量丰富, 适口性强, 该草地平均每0.01km2干草产量5049.75 (666.7km2产干草118.32kg) kg, 以放牧牛、山羊、绵羊为主。

2 人工草地资源

近年来,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秦安县的退耕还林换草成果显著, 草地覆盖率明显提高, 主要的人工草地包括:紫花苜蓿、黄花苜蓿、草高粱以及零星种植的红豆草、直立黄花、聚合草、箭舌豌豆、毛苕子等。截止2007年全县人工草地面积230.48km2。高山区种植21.6%, 浅山区种植75%, 川区种植3.4%。其中, 紫花苜蓿88.35%, 草木樨2.66%, 草高粱7.22%, 草谷子0.35%, 其他1.42%。2007年饲草总产37082.5万kg。年人工种植牧草5808.2万kg, 占年饲草资源的16%;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26586.8万kg, 占71%;野生性牧草 (除放牧外) 4687.5万kg, 占13%。其中, 林间产草9.74%, 田间产草29.69%, 地梗产草15.45%, 树生饲草45.12%。

3 秦安的草地资源的特点

3.1 秦安草地资源相对其他地区较为薄弱

草地面积较小, 人工草地也比较小, 而且大部分质量差, 管理粗放, 生产水平低。林草地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 人工草地占7%, 缺乏人工管理和现代化器械, 亩产量低下。

3.2 草场分布和生产需求不平衡, 草畜矛盾突出

秦安县用于长期放牧的草场有限, 夏季有部分草场能够放牧, 但时间短, 牧草利用不充分, 而且冬季基本上没有草场, 许多草场退化严重。许多人工草场放牧有限, 天然草和人工草饲养量有限。截止2006年年底, 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2401户, 畜禽饲养总量230.6万头 (只) 。而全县草地理论载畜量只有63.14个羊单位。庞大的畜禽群体和有限的草地资源形成的反差, 严重阻滞了秦安畜牧业的发展。

3.3 秦安县草地管理比较粗放

人工草地一般不施肥、不灌溉、不中耕除草, 一些农民在苜蓿收割以后的秋季, 还有用扫帚和铁铲扫铲苜蓿残枝落叶的习惯, 致使牧草根茎暴露于地表, 降低了草地植物越冬率。有些老龄牧区利用了几十年, 植株低矮稀疏, 产量很低, 抢牧现象严重, 使草场日益破坏, 生产力降低。各乡镇草畜分布很不平衡, 草畜富民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人工草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4 对秦安县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4.1 因地制宜加强天然草场的培育改良和合理利用

荒漠草地应采取围拦封育、补播改良方针, 根据地形和牧草生长情况, 先封育后改良有计划的放牧。天然草地要严格控制载畜量, 应根据畜群年均总增率确定冬季存栏数和夏季饲养量, 避免用年平均载畜量作为年末存栏数造成全年草地超载过牧现象。

4.2 加强草地的管理

对老龄草地进行及时更新, 要注意春秋草地灭鼠和病虫害防治等。及时预防和治理草地退化, 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 确保有限的草地资源合理、健康、持续利用。

4.3 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设和饲草加工

上一篇: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下一篇: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