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2024-05-17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精选11篇)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绿色建筑

2009年4月8日收到在建筑业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施工阶段应更加重视。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项目施工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左右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因此,对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提倡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基本宗旨的绿色施工,对于推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绿色建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03年11月,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印发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推动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水平的提高[1]。建设部于2007年9月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奥运会后绿色奥运成果的巩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已经取得的绿色奥运成果,加强北京市施工工地管理,2008年10月19日,北京市建委公布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要求施工单位在编制投标预算时应按要求编制相关绿色施工费用,并严格按照《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组织施工。2009年3月1日前,北京市在施工工程和即将开工的工程,在施工扬尘、渣土运输、声光排放、安全生产等方面都要达标。很多省份现在都在着手制定有关绿色施工的管理规程。

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及层次分析、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构建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编码体系、指标权重、评价基准和评价方法,为建筑企业提供绿色施工评价的基本平台和方法体系。

1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建立

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建立在简明科学的基础上,客观如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目标的构成,反映绿色施工目标和指标的支配关系[2,3]。指标体系的繁简要适宜,指标划分过细,内容会有重叠或交叉,增加计算量;指标划分过粗,信息会有遗漏,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指标体系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各评价指标之间要具有可比性,基础数据尽量能够量化,便于分析计算。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评价因素编码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评价总目标,指标层A、因素层B和分因素层C四个层次。指标层A包括7个指标,因素层B包括22个评价因素,分因素层C包括12个评价子因素。

1.2.1 评价指标内容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项、因素项及分因素项的具体内容见表1。

1.2.2 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编码体系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编码体系如图1所示。

2 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的确定

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权重是指标相对于目标重要性的一种度量,不同的权重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以保证指标体系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从国内外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现状来看,权重的确定主要有主管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4]。本文构建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由于部分性能指标难以量化,并且无法避免要使用主观判断进行评价,所以我们选用决策分析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 A.L.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技术[5]。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待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目标而言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2.2 确定指标、因素及分因素的权重

2.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本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 所示。

2.2.2 构造判断矩阵

按决策判断定量化原则构造判断矩阵的过程如下:

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采用了面对面问卷的方法,根据本文所列指标项、因素项及分因素项,对同一层次评价项进行重要性等级两两相比,得到比较判断矩阵。A.L.Saaty提出九级标度法把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比较等级分为九等,如表2所示。

2)选择调查对象

为了增加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分别对从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调查。

2.2.3 整理问卷并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中某一元素而言,本层次中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关系。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计算出所有问卷的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出判断矩阵。

2.3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2.3.1 层次单排序

1)计算单排序权重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与之有联系的所有因素的权重的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可以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通过数学计算求出判断矩阵对于最大特征值λmax 的特征向量,此特征向量的各元素即权重值,也就是单排序结果。本文利用MATLAB 语言中的矩阵计算功能进行特征向量的计算。对应部分因素项的层次单排序的判断矩阵和计算结果部分见表3~表5,其他因素项的计算过程略。

2)单排序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将决策者的定性思维过程定量化,但由于评价对象是个复杂的系统,专家们在认识上有不可避免的多样性和片面性,即使有九级标度也不能保证每个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检查各个指标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之处。

一致性检验的依据是矩阵理论,步骤如下:

①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λmax=1ni=1nAWiWi(1)

(1)式中:λmax—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n—判断矩阵的行数,也即层次子系统中的指标个数;

A—判断矩阵;

W—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AWi—判断矩阵A与特征向量W相乘而得的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②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 (2)

③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3)

(3)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根据表6取RI值。

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应予以调整。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对目标-指标、指标-因素、因素-分因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指标的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表5,所有CR均不超过0.10,因此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要求。

2.3.2 层次总排序

1)层次总排序计算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以及上层次所有元素的权重,来计算针对总目标而言所有因素的权重值的过程,成为层次总排序。

本指标体系对因素层和分因素层进行层次总排序,排序结果如表7所示。

2)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同样也要做一致性检验,其方法类似于层次单排序。计算过程略,检验结果均符合CR≤0.10,所以层次总排序满足一致性要求。

3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等级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各等级标准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等确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在评分时可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

1)定量问题(噪声污染、水资源节约等)要有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一般以各种规范、法规、制度等要求的数据为依据,或者以适用的行业水准为依据,称为硬指标。

2)对于许多定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评分人对施工单位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后进行主观判断,评价标准一般是文字描述,称为软指标。

3)评价等级对应的分值是一个区间,而有些性能指标是“达到”或“未达到”,此时评价等级只有优和不及格。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各要素评价等级标准略。

4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4.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4.1.1 概述

1965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L.A.Zadeh发表了模糊数学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模糊集合》。这篇文章第一次用“模糊”(fuzzy)这个词去表示技术文献中的“不分明”(vague)[6,7]。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们常遇见许多模糊的概念,譬如,工人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基坑边坡发生塌方或复发的“可能性”等。为了使这类定性问题尽可能地定量化,常常需要借助于模糊数学。以便为这类问题做出尽量科学的评判,并制订出“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处理措施。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对模糊数学这个数学工具的运用日益重视。

对绿色施工体系进行评价时,需要对其施工过程环境影响、能源消耗、材料与资源等7大指标及各指标所包含的因素项、分因素项进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根据评价要素的特点,有相当多的要素是难以给出定量分值的软指标,因此需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来进行评价。

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来建立绿色施工评价模型。所谓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数学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使用方便,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价效果较好。

4.1.2 模糊要素

模糊综合评价涉及以下模糊要素:

1)因素集

因素集是以影响评价对象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普通集合,表示为:

U={u1,u2,…,um} (4)

(4)式中:ui(i=1,2,…,m)代表各影响因素。

2)权重集

根据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组成权重集,表示为:

W={w1,w2,…,wm} (5)

(5)式中:wi0i=1mwi=1

权重的分配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评价体系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见表7。

3)评语集

把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所得的各种可能的评价结果集合在一起,称为评语集,表示为:

V={v1,v2,…,vn} (6)

0(6)式中:vi(i=1,2,…,n)代表各个可能的总评价结果。

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4个组别,模糊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语集中得到一个最佳的评价结果。

4.2 评价模型建立

4.2.1 评价步骤

评价基本思路是从低到高,由分因素层→因素层→指标层→总评价结论。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分因素层(C)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

2)计算分因素层(C)模糊综合评判集。

3)计算因素层(B)模糊综合评判集。

4)计算指标层(A)模糊综合评判集。

5)得出最终评价结论。

4.2.2 评价过程

1)建立分因素层(C)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

①确定评价因素集U

本文定义UAUBUC分别为指标体系中指标层、因素层及分因素层的单因素集合。

从图1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中可知,C层对应4个单因素集合UC={UB0102,UB0201,UB0304,UB0603},其中

UB0102={C010201,C010202,C010203,C010204};

UB0201={C020101,C020102};

UB0304={C030401,C030402};

UB0603={C060301,C060302,C060303,C060304}。

②建立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

对评价因素集UC中的各单因素作单因素评价。由于本指标体系中有硬指标和软指标两类,因此相对应的单因素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硬指标可通过数据计算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是统一、准确的;而软指标是通过多位专家评判,给出评定等级,然后统计得出该指标对于四个等级的比例,即专家评定优、良、及格、不及格分别占多少比例,以此确定该指标ui对应于评价等级vj的隶属度rij。首先建立UC中单因素UB0102评判矩阵RB0102为:

RB0102=[rC010201,1rC010201,2rC010201,3rC010201,4rC010202,1rC010202,2rC0102023rC0102024rC0102031rC010203,2rC010203,3rC010203,4rC010204,1rC010204,2rC010204,3rC010204,4]

此矩阵表示UB0102到评语集V的一个模糊关系,其中rC010201,1表示因素集UB0102中,分因素C010201(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对评语集V1(优)的隶属度,即对施工现场扬尘管理者一分因素,评优的比例有多少。同理可建立UB0201,UB0304,UB0603的评判矩阵RB0201,RB0304,RB0603。

2)计算C层模糊综合评判集

根据公式(6)—式(7)可求得模糊综合评判集。

B=WR (7)

(7)式中:W—因素集U对应的权重集;

R—因素集U对应的评判矩阵;

B—因素集U的模糊综合评判集。

从表6-16可得,C层第一个因素集合UB0102的单权重集WB0102为:

BB0102 为因素集UB0102的模糊综合评判集,则:

BB0102=WB0102RB0102=(bB0102,1,bB0102,2,bB010,3,bB0102,4)=

(0.7500,0.2500,0,0)。

同理可求得BB0201,BB0304,BB0603。

故C层的模糊综合评判集BC={BB0102,BB0201,BB0304,BB0603}。

3)计算B层模糊综合评判集

对于B层模糊综合评判,只需将C层的评价结论BC与B层其余判断矩阵元素组成一个新的模糊评判矩阵Rb,将B层Wb重新代入Bb=RbWb计算即可。同C层计算方法一样,可求出Bb={BA01,BA02,…,BA07}。

4)计算A层模糊综合评判集

与上述计算方法相同求出A层模糊综合评判集Ba=RaWa

此评判集即为本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模糊综合评判集。

5)计算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①评价等级

等级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对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给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因此无需计算精确的得分,只需给出评价等级,得到模糊综合评判指标B之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判结果,即取与最大的评判指标bk(bk=max{bj})相对应的评语集V中的元素vk作为评判的结论。如:BB0102 =(0.750 0,0.250 0,0,0),所对应的评语集为优,即B0102项评价结果为优。

②综合评判分值计算

优选评价要求对各个建设项目绿色施工进行比较,需要较精确的区分度,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隶属度原则不适用。可以通过对评语集V中的元素赋予相应分值,然后计算出绿色施工的最终得分S。计算公式为:

S=BT (8)

(8)式中:S—绿色施工的评价分值;

T—4个评语等级的分数所构成的列向量。

其他符号含义同前。

本评价体系给定各评语等级的分数如表8所示,T=(100,80,60,0)T。

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的进一步推行,对绿色施工的评价也日益重要,本文介绍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将为我国制定绿色施工标准提供参考,可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的绿色施工,推动我国绿色施工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琪玉,李惠强.绿色施工应用价值研究.施工技术,2005;11.60—62

[2]李启明,聂筑梅.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和评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9—100

[3]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著.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03:191—204

[4]肖维品.建筑系统工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100—109

[5]Shen Qiping,Lo Kakkeung.Priority setting in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 analytic approach.The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9:32—54

[6]Zadeh LA.Fuzzy sets as a basis for a theory of possibility.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9;100(Supplement):9—34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论文 第2篇

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评价标准体系,是用于评估各种风格类型建筑的系统;美国的LEED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了全生命周期的方法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评价,从而包含了更多方面的评价;加拿大的GBC评价标准体系,在其他评价标准已有的评价对象上,加入了对改建建筑的评价内容和具体评价方法[2]。以及我国发布的用于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3]。然而,上述这些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都没有提出如何对绿色建筑经济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建筑正是由于在经济评价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绿色建筑现在难以推广的现状和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误解,使绿色建筑难以在如今市场经济下开发和发展,没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面,提出并建立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以利用,以绿色建筑经济分析结果来显明其优点,使绿色建筑得以全面推广。

绿色施工评价及方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绿色施工是建筑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措施。在发达国家,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得到了大力推广。在我国,2005年《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绿色施工的全面推广。目前,我国虽然已有诸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奥运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关于绿色施工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科学先进理论涉及的评价方法应用性不足。在绿色施工评价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了绿色施工评价方法,并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设计了相关评价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检验。

一、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绿色施工某些内容特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选择建立了能够评价绿色施工要求的各方面指标,主要包括“四节一环保”的内容,并加入了经济性指标,使经济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使得绿色施工评价指标完善化、科学化。建立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介绍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数学家萨迪在决策过程中为了解决有大量定性而又不能够规避这些评价因素这一难题而提出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它必须是建立在评价体系具有多指标、多层级这一条件上。层次分析法主要的信息基础是对同一个层级中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决策,并且这一相对重要程度用1到9比率标度进行表示。该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对指标体系中各层级各评价因素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从而使得各指标权重的数值更加客观、趋于准确。

由于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实践,专家给的经验判断更加可以采纳,所以层次分析法在绿色施工评价中应用广泛。

(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运算工具,在常规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双权数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把所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同时又通过权重把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区分开来。传统的评价方法对专家的经验依赖过多、或是对数据的处理不是很有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模型简单,计算方便,尤其对于多因素的繁琐复杂问题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对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需要对其一级指标及各指标所包含的因素项、分因素项进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绿色施工评价时,首先确定影响绿色施工的模糊集合U,再划分评估等级,并且建立集合V;之后对风险要素进行独立评价,建立评价矩阵;确定评估模型中的因素向量的权重集合A;运用模糊矩阵乘法的运算规则,得出综合评估矩阵B,求出综合评估结果。

(三)BP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处理单元组成的层再形成网络,被广泛用于研究的是由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三层神经元组成的BP神经网络。因为绿色施工评价指标间相关度较好、呈非线性关系,因此BP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非线性映射模式或数据缺漏不全的情况下仍可得到比较好的结果。对于绿色施工评价的准确度也有所提高。

三、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绿色施工评价实例

(一)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因为输入、输出层神经元数目由输入、输出向量的维数决定,由上述对绿色施工指标的分析可知,选取17个评价指标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故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为17,将绿色施工评价等级分为4级,即: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一级表示施工单位在绿色施工方面表现优秀;二级表示施工单位在绿色施工方面表现良好;三级表示施工单位在绿色施工方面表现一般;四级表示施工单位在绿色施工方面表现较差。四种评价等级的输出模式相应为(0001)、(0010)、(0100)、和(1000),故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为4。由于输出向量的元素为0~1值,宜选用 S 型对数函数logsig作为输出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由于为单隐层的神经网络,宜选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作为隐含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该研究采用前向3 层的BP神经网络结构。输入层节点数由评价指标的数量确定,因此为17;输出层的节点数由绿色施工评价结果的种类决定,该研究将绿色施工评价结果分为4 个等级,即优良、良好、中等、较差,所以输出节点数为4;隐层节点数的方法为10:

j=+a

式中,m为输入层节点数;n为输出层节点数;a为1~10的常数。根据训练情况该研究隐层节点数确定为10。

训练参数的设置:学习速率设定为0.05;误差目标值设定为。

(二)评价结果的实现

前文介绍了绿色施工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此评价体系的指标,判定结果可设置为三个等级,优秀、及格、不及格。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优秀得5分、及格得3分与不及格得1分,可得到绿色施工评价的得分情况。

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可得相关专家对15座建设项目的施工评价数据,如表2所示。将前13个数据组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最后2个数据组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检测样本,可检测出通过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绿色施工评价中的准确性。

采用 MATLAB 软件编程,从网络输出结果得知,BP神经网络经历 2705次训练后,达到了误差要求。神经网络的输出值与绿色施工评价等级对比如表3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BP 人工神经网络在所选的2个建设项目的绿色施工评价中,对绿色施工等级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靠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四、结语

BP神经网络法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更具优越性,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预测精度高、自适应能力强及收敛速度快等特点,这就克服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数据处理上的缺陷,提高了绿色施工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绿色施工评价中,能够更好的指导绿色施工评价,有利于推动我国绿色施工理念的实践。

由于时间关系和知识水平有限,对绿色施工的评价及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不够全面,不同地区及建筑结构对施工评价指标的要求不一样,对此,后续建立全面而科学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及指标的权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2.对绿色施工评价制度的推行与落实仍需有关部门的努力,对绿色施工评价与环境绩效评价的联系与结合也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刘克成.绿色建筑体系及其研究[J].新建筑,2003(04).

[4]陈晓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色施工评价[J].施工技术,2006(10).

[5]刘贵文,徐鹏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7.

[6]潘大丰,李群.神经网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研究,2007(02).

[7]张德丰.MATLAB 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一) 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 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 人文, 气候,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 如绿地, 阳光, 空气, 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 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 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二) 绿色建筑的内涵

1. 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 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2. 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 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3. 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 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 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 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 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4. 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 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 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 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 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 桥梁, 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 但是居住区, 办公大厦, 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 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 光污染, 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 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 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对住宅, 道路, 地下工程, 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 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 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 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但由于其初始投资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 使得关注短期收益的开发商很难下决心投资绿色建筑, 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一直举步维艰。而实际上, 绿色建筑由于采用了各种生态节能技术, 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运行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维修费用以及报废拆除费用等全寿命周期费用是远远低于传统建筑的。有估算表明, 一幢典型建筑在使用中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运营费用的25%, 而在美国的建筑中, 应用现有技术的气候敏感设计可以削减采暖和供冷能耗的60%, 以及照明能量需求的50%以上, 其投资回报率带来的效益大大超过此种设计增加投资所付出的代价。因此, 若期望改变公众认为的绿色建筑措施成本高的错误认识, 使得开发和维护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就必须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摆正”初始一次性投资与全寿命费用的关系, 检验各项绿色技术在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所降低的运行费用和节能效益, 力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利益。

绿色建筑涉及到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发展, 因此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应当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来, 环境质量具有公共财产的特征,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上具有特殊性, 它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分配具有均等、不能分割等特点, 必须从社区或全社会的范围进行分配。环境质量这一公共商品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 即取得它必须付费, 在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应该实行有偿交换原则;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消费具有全民共享的特性, 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质量的商品的消费。为此, 在作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时, 除了基于建筑本身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以外, 还应该考虑它与周围环境 (包括资源) 作用产生的效益这个目标, 即绿色投入与产出的评价。

三、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评价

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一体化、标准化与数字化的趋向, 这是无法阻挡的;同时有另一方面的趋向, 就是地域化、多样化、民族化与个性化, 人们会越来越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系统和传统,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几千年积淀下的文化是人类主体创造活动的结果和主体生命价值的辉煌展示,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生存力和蕴涵其间的感召性意义。由于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人类生活所遇到的既成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永远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因此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肯定是多元、多彩、多姿的。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文化的自尊和自爱使我们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平衡, 所以2001年12月吴良镛院士在北京召开的“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特别强调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 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绿色建筑强调走向顺应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发展方向, 要建成高质量的绿色可持续性人居环境, 除了采用各种绿色设计方案和绿色技术措施外, 更要注意将建筑与当时当地它所处环境的自然与地域人文条件有机结合。因地制宜, 我们要在绿色建筑构思中积极发掘地域文化中的特征性因素, 将其转化为建筑的组织原则及独特的表现形式, 使绿色建筑的演进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特征性和连续性。

四、绿色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景观设计一一绿色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界的时髦口号, 另外, 也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层错误地认为“景观即绿化”“绿化即绿色”。至此出现许多问题, 使实践中的“绿色设计”并不乐观。

(一) 概念区别不清楚

目前理论界和许多一线工作者对传统的“绿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概念的区别认识不清, 在许多场合将二者混为一谈, 由此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在一些标榜“绿色设计”的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似乎只需搞好绿化就万事大吉, 毋需在费心思琢磨其它的构景要素。即便仅就住区中的开敞绿地而言, 整体网络体系必须与动植物群体、景观连续性、城市风道、创造微观气候等诸多因素相吻合, 才真正具有绿色设计的意义。

(二) 实际操作的矛盾

绿色设计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未来而言的, 因此只有从大地环境整体上实现才能称是真正的实现, 然而在现实中, 宏观的绿色规划常常在微观开发中被肢解, 反之一些局部地段或单项建筑对绿色设计的精心追求, 却又被周围恶劣环境所消蚀。总而言之, 绿色设计在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间的矛盾难分难解。由此可以印证大力发展以建筑、城市规划与风景建筑学为主干, 多学科交叉共融的人居环境, 在混沌中创造整体的协调美, 这是建筑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

(三) 利益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因一时的利益驱动一味地吸引投资, 引起土地利用的无序化;重要的敏感项目缺乏环境影响论证, 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可以说, 利益驱动的问题是阻碍绿色设计事业上的一个显在的制约因素。

(四) 理论与实际脱节

绿色城市、生态社区的研究需要横跨多个学科系统, 其理论建构并非易事。而时下建筑界理论研究与实证操作的脱节则是另一个显在的问题。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也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 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如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出现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缺乏、酸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环境问题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 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 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整个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和其生态意义, 抛弃那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模式, 而把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 具有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 减少污染, 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性能的绿色建筑作为新世纪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把提高建筑的生态环保性能作为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启明, 聂筑梅.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和评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中建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4]中建建筑承包公司.绿色建筑概论.建筑学报, 2002, 7:16-18.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第5篇

标签: 绿色建筑 新材料 绿色建筑认证

进入21世纪以后,绿色建筑及相关理论开始迅猛发展。在人类品尝了过度工业化带来的苦果之后,注重保护环境和人类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概念被提出。在建筑界,作为一种概念,绿色技术提出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50年代,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如《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11(绿色建筑)的新理念。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开始,绿色建筑才作为一种新的边缘性运动出现,新材料和新技术在绿色建筑浪潮中的应用使得尽可能地节约能源成为现实。

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早期: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2)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3)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国外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儿种应用比较广泛:

1.1英国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它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该杉L}!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建筑环境评价方法”(的住宅版,首次发布于2000年。它满足了近年来英国市场对住宅类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新需求。其评价内容包括能交通、污染、材料、水、生态与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个大的方面。由于英国建筑协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B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至今,它不仅在英国以外(例如中国香港)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1.2美国LEER

“(LEEI)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1993年0月发布第一版,2000年ii月发布第二版)。它受到英国BREEAM的启发,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址、能源与大气、用水效率、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设计过程的改进等六个大的方面。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该证书也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1.3加拿大GBC

绿色建筑挑战(GBC)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I)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完善的时期,目前已经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据采集困难,模型制作复杂,可操作性低,要耗费专业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这一评价工具应当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社会与经济等多因素,还应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行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现状

绿色建筑认证在我国大陆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认证体系不久前,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已组织了有关专家,制定出版了一套比较客观科学的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一《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2.0),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正式走出的第一步。此外,《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健康住宅技术要点》、《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等陆续推出,也对我国生态建筑评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发展策略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城 住宅

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 以下简称生态城)指标体系中的规定,生态城内 100%的建筑均为绿色建筑。 为了规范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规范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单位的行为,中新双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006,借鉴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系统( GREEN MARK)等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生态城的实际, 总结了中新双方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出《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 评价标准》 以及《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并于 2009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

1.1基本内容

《评价标准》由评价标准(总则、相关术语、具体条文、基本规定)、评价细则(具体阐述标准中涉及到的条文以及设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指导)、评分表(评价施工过程、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三个部分组成。本标准符合科学性的规律,从公共以及住宅建筑两类建筑入手,编制对应的评价指标,辅以不同的权重体系。其中,评价各级指标的项目都包括优选以及强制选项两种;对于中新天津生态城里建设的永久性建筑,此标准特别规定必须都是绿色建筑,且要符合所有强制选项要求,符合优选项目的则可以加分。从定性以及定量两方面划分措施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措施项目,必须满足多个条款要求才能得分,判定为通过,否则不通过;进行定量评价的措施项目,则要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此项目的累计得分,可见,定量措施可以显示出各个项目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保证评价过程更为科学,评价结果更为公平公正。

1.2《评价标准》的特点

(1)先进性和系统性。一级指标共六个,涉及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其内容也包括了周期中的各方各面,六个指标彼此关联,系统性很强。同时,以环境指标为标准进行总体规划工作,以保证规划指标与环境指标相互对接、保持一致;此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并超出其规定的水平来制定的,还明确要求所有永久性的建筑都应为绿色建筑,旨在让中新天津生态城达到国际水准,成为典范。

(2)实用性和引导性。本标准是在具体分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所在区位的条件,开发、施工建设的具体情况等基础上制定的。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规划设计、竣工验收以及运用后三个阶段)设定出评价的节点,分别具体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始终没有脱离建设生态城的实际情况,以引导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管理运营等各个单位为宗旨,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并对创新进行加分鼓励。

(3)可操性与公正性。评定等级时,主要通过评分标准打分,同时采取定量措施来计算各个项目的累计分数,以体现各个建设方案的不同之处,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同时,评分体系由相关条文、细则以及评分表组成,评分体系较为完整;评价指标项目分强制以及优选两种,在强制项目评定出是否符合入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优选项目来评定获奖的等级,以保证评分过程清晰明了;此标准中的规定具体明确,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无论是规划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的单位,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完成自查工作。

1.3指标体系内涵

《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体系特征内涵丰富,其中对目前评价绿色建筑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做了具体的对比和详尽的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评价的一级指标中都对“室内的环境”、“室外的环境以及场地的环境”、“资源与材料”、“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有所涉及。只是在管理运营以及涉及的创新度、操作性、成本考虑、耐久度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评价标准》中,对室外以及场地的环境做出了明文规定:利用好地下的空间、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同时要注意绿化建设,注意室外场地的通风以及交通组织,还要控制污染、灾害等。

在材料和资源方面,《评价标准》中把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和施工现场 500 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 70%以上作为强制项内容。优选项中主要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发现,该标准指标体系在参照国内外框架体系时,还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需要设计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和标准。而在欧美标准中则强调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运营阶段的实际使用效果是对绿色建筑实现程度检验。除美国 LEED 评价体系外其他各国都依据本国特色设立了运营管理指标。这种设计是对早期设计和施工的检验,是前期评价工作的延伸检验。

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不同于传统建筑单一、独立以及相互割裂的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体系复合性叫强,多个维度彼此关联。具体分成3个层次:首先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其次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最后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各方面构建出技术的综合体系。绿色建筑进行技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以及单体建筑,兼顾到建筑各阶段技术集成及其内部专业技术系统的不同。

2.2走集成优化路线

同时,在技术的组织方面,绿色建筑也存在方式上的变革。传统建筑的技术组织封闭且相互割裂,没有完整的体系,组织模式也没有模块化,而绿色建筑则可以实现这些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项技术的作用,使其达成最佳状态。“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分别对各部分工作效率进行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反而容易降低,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时,如果不做好技术的优选,不分主次地对各项技术做简单的叠加,也会使系统发生冲突,增加了成本。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设计应当注重整合思想,同时注意优化集成技术的工作,以发挥出技术的最大效用。

2.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即在不大的区域中,将水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以及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加以利用,形成电、冷、热三联供的装置,再配以其他相关装置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对能量的需求,使能源在用户端可以进行“梯级利用”,不浪费可用的能源。同时,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具备环保性能,适应就地生产、供给能源的方式,能源的成本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也能给用户提供比较宽泛的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不仅在应对高峰期以及突发灾害时存在一定难度,而且传输能源的过程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建筑物采暖的耗能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 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T50378- 2006)[S] .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认识不断加深, 因此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是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评价来得以体现, 假如没有构建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和评价的具体方法, 绿色是施工就只会停留在理论上, 不能对建筑工程实行绿色施工来进行相应的过程。实现绿色施工, 很多时候是由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来判定的。通过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探讨研究, 对提升建筑企业绿色施工水平、改良施工现场的环境、节约资源、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 可以完善现有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建筑理论体系, 对制定相应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标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的原则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系统工程。所以,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应重点监督整个施工的过程, 加强控制力度, 使其不但可以作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工具, 还可以指导、监督、控制整个建筑施工过程, 使其成为管理体系与辅助决策, 所以, 构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要依照以下原则:

2.1 评价指标不重叠且有层次性原则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不能重叠, 不然会引起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真实。并且, 完整的建筑工程绿色指标体系要形成阶梯状的层级, 各个层级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并且要有高度一致性, 要相互适应, 下层指标要适应上层指标。

2.2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的科学性就是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要有全面完善的指标体系, 在选择评级指标体系的时候, 要从实际出发, 要能真实、科学地反映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各个方面。在合理、科学的原则下, 计算才会真实可靠, 评价的结果才能使人信服。

2.3 指标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指标情况, 来建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1针对典型施工过程或者施工方案设立绿色工程评价指标, 能反映绿色施工某方面的特性;2绿色工程指标体系要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 并且要根据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并且, 绿色指标体系要满足全方面性, 能综合反映绿色施工的整体属性。

2.4 绿色工程指标体系的前瞻性和动态性原则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要与绿色施工技术的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 最大程度上反映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重点。并且, 绿色工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有不同工程、地点、评估标准、计分标准发生变化的特性。

2.5 指标数据容易获得且具有可操作性原则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的数据必须容易取得并且容易计算或者估计。也就是在以指标定性分析为前提的情况下, 还要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只有把定性的东西定量化, 用准确具体的数据表明, 如此一来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实物的真实属性。对缺少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 可以通过专家评估打分来实现量化。

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能源的节约

施工过程中消耗很多能源以及各种资源, 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对水、能源、材料、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利用, 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增加资源的使用率, 还可以节约大量资源, 保护环境。

水资源的节约:施工现场的施工区域和生活区域的用水应使用节水装置, 并且安装计量用水设备来进行合理的控制。施工现场用水不仅要合理利用地下水还要考虑水的循环使用, 建设水循环系统。

材料的节约:在施工过程中就地取材是降低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还可以减少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污染。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 充分利用和科学控制, 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节约。

能源的节约:建筑工程施工中节约能源可以通过能源替换和机械设备来实现。比如说可以用太阳能或其他能源利用率较高的节能设备;风能或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传统的高消耗的能源设备。

土地资源的节约:在建筑施工现场尽量减少占用面积, 布局合理,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2 环境负荷量的控制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要做到对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 减少或改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 充分考虑水、大气、噪音、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采用适当的技术来缓解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废气、噪音、污水等对环境的影响, 实施各种有效措施, 尽可能最大程度保护施工现场当地的环境。

污水的控制:建筑施工现场搅拌产生的污水、水磨石产生的污水、临时生活区产生的污水, 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 会污染自然水系统和公共排污系统。

废气的控制:建筑施工现场容易产生灰尘, 例如施工过程中运输材料的车辆产生的尾气会污染大气层。

土壤的控制:建筑施工容易造成施工地表面土壤流失的情况, 隔油池等若发生溢出、泄漏等情况会对土壤的酸碱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噪音的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 机器的作业等容易产生干扰周围环境的声音。

建筑垃圾的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弃物, 这些建筑垃圾能否正确处理以及能否回收使用关系到整个施工现场乃至施工地区的环境。

3.3 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是对施工过程进行规划、组织管理与实施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是人的参与, 建筑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也是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过程评价的重要因素。

建筑施工工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施工开始之前应对建筑工程的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的地下埋设设施进行具体详细的核实, 并且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给予保护, 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破坏周边的建筑物。尽量远离保护区,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也应对周边的古迹、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规划、组织、实施: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人员和进度的协调, 合理安排每一道施工顺序, 对施工的材料进场验收、工程竣工验收等各施工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对采用四新技术的建筑工程, 材料进场要复验、人员进场前要培训, 定期检验隐蔽工程, 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知识培训、加强员工绿色施工的意识。

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要落实到位, 安全防护用具要配备到位, 且要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生活环境, 尽可能地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健康。

3.4 绿色施工质量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工程项目整个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质量主要由施工质量决定, 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就是控制施工质量, 也可以作为评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基础条件。

人员的控制:控制施工质量最主要的就是对人员的控制。

原材料的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决定整个工程质量,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抓材料的质量, 严格落实材料进场的验收工作。原材料质量不符合标准或者没有按照规范进行使用, 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严重的会造成质量事故, 对绿色施工的评价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 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 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机械设备的控制:选择机械设备要遵循适用性、先进性、合理性的原则, 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

施工环境的控制:施工环境间接地影响建筑工程质量与工程的安全, 对绿色施工技术是否能够落实、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能否顺利完成、企业能否树立良好的形象都有较大影响。

4 结语

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是综合评价的基础。目前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只是初步阶段, 我们还需要增加完善数据库资料, 细化不同建筑类型而才采用的不同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晓红.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35 (11) :80~95.

绿色造船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绿色造船,评价,体系,成果研究

1 绿色造船的实现

1.1 树立“绿色”意识

船舶制造业是一种社会化协作很大的综合性的工程,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 不管是资源能源, 材料设备的获得, 还是在制造过程当中的管理与实施, 都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环境的保护, 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 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树立“绿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在我国的船舶行业内部, 只有大型船厂能够树立起这种意识, 大部分的中小型船厂, “绿色”意识淡薄甚至没有, 那么造船过程当然就更谈不上“绿色制造”了。

1.2 技术水平决定“绿色造船”的实现程度

“绿色造船”应该是包括“绿色设计”和“绿色建造”, 而实现“绿色造船”应当设计先行, 但是不管是设计过程当中设计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选择, 还是在制作过程当中的工艺的选择, 都是按照目前科技所能够达到的水平为前提的, 如果技术不成熟, 那么提出超越现实的“绿色造船”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已。

2 绿色造船评价指标的构建

2.1 能源指标

一般来说, 造船生命周期的绿色性相关指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下面的几个方面:能源利用率, 能源消耗量, 能源回收率, 能源类型。所谓的能源类型指的就是, 船舶利用的能源动力类型是不是为可再生的资源, 是不是具备着环保的属性。能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量所评价的对象就是那些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的船舶。能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量可整体的表现为燃料的消耗率, 根据目前的船舶动力装置的特点, 也就是现在的船舶在行驶的过程当中能源消耗的情况, 发现在实际的过程当中船舶的能源回收率很低, 因此在本文绿色造船评价体系的构造过程当中, 只是对燃料的消耗率和能源类型进行探讨, 对船舶的能源回收率不进行探讨。

2.2 环境指标

目前对于工业方面的环境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生命周期内的大气环境指标、水环境指标、噪声和振动指标、固体废物排放指标。而根据船舶特有的属性来说, 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当中, 使用阶段是对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 因此, 在本文当中, 我们重点考虑船舶在排放尾气, 含油污水, 噪音等方面的影响。

一级指标为能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其中能源指标的二级指标为:能源类型和能源消耗率, 环境指标的二级指标为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而能源类型的三级指标为船用柴油, 船用燃料油;能源消耗率的三级指标为二冲程机, 四冲程机;大气污染的三级指标为氦氧化物, 硫氧化物;噪声污染的三级指标为机舱噪音, 集控式噪音, 居住舱噪音;水体污染的三级指标为油污水含油量。

3 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过程

3.1 评价体系构建的要求

在造船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每个环节对于效益, 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影响程度差别是非常大的, 所以造船的整个过程按照建造流程分为:钢料加工, 分段焊接, 总装, 下水等不同的环节进行整体评价, 对于每个环节的不同特点, 可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而使得整个的评价爱体系更加的完善, 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的复杂, 可以再这些环节当中当度的设置一些详细的评价指标, 以实现构造全面准确的评价体系。

3.2 具体评价过程

1) 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由于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比较复杂, 为了简化问题, 本文只针对造船的过程当中的绿色度评价问题。对于使用和维修过程当中的绿色度问题, 本文暂不考虑。

2) 确定模型的因素集和评语集。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思想来对绿色造船评价模型进行构建, 具体的指标, 以下评语分别为: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隶属度, 1, 0.75, 0.25, 0

船用柴油 (单位:c St) , 30, 80, 380, 700

船用燃料油 (单位:g/kwh) , <155, [155, 170], [185, 200], 200<

二冲程机 (单位:g/kwh) , <165, [165, 180], [195, 210], 210<

四冲程机 (单位:g/kwh) , <7.2, [7.2, 9.8], [17, 30], 30<

氦氧化物 (单位:g/kwh) , <0.2, [0.2, 1.2], [1.5, 4.5], 4.5>

机舱噪音 (d B) , <70, [70, 80], [90, 110], 110<

集控室噪音 (d B) , <40, [40, 50], [60, 75], 75<

居住舱噪音 (Db) , <30, [30, 40], [60, 75], 75<

油污水含油量 (PPm) , <8, [8, 12], [15, 30], 30<

在确定出相关的评价指标之后, 下面归纳出了各类指标的基准值, [0, 0.2]表示很差, [0.2, 0.4]较差, [0.4, 0.6]一般, [0.6, 0.8]较好, [0.8, 1]很好。

3) 确定各待评指标的权重。根据上表所确定的各类评价语和隶属度, 下面采用了层次分析法, 对于环境属性和能源属性的权重进行确定, 其中能源指标所占权重为三分之二, 环境指标所占权重为三分之一。

4) 评价过程分析。下面根据一个具体的例子, 进行了相关的绿色度的评价, 具体过程如下。以二级指标的“噪音污染”为例, 根据上述可得, “噪音污染”的三个资质表的隶属度的向量分别为A=[0.25, 0.25, 0.25], 权向量为:W=[0.3726, 0.2687, 0.3587], 则评价结果为:0.25,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计算出“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的评价结果分别为:0.3933和0.75。然后对其一级指标“环境属性”进行评判, 其三级子指标的隶属度向量为:A=[0.3933, 0.25, 0.75], 权向量为:[0.2507, 0.3852, 0.3641], 那么对环境属性的评价结果就是:B=0.2973, 最后就可以得出在造船的过程当中绿色度的值:B=0.3956。

为了评价方便, 我们用了分级法进行处理, 可见上文的船舶绿色度的结果属于“较差”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不是属于绿色造船的范畴, 需要对此船舶进行整改。

4 总结

船舶是一种包含着人类高智慧的特殊的工业产品, 现代船舶的发展方向就是:集成化和大型化发展。而这种发展趋势势必会带来造船过程当中的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 造船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要远远的高于其他的制造业。因此减低能耗, 实现船舶的绿色制造, 实现船舶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所面对的难题, 本文归纳总结了影响绿色造船的因素, 进而构造出了绿色造船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菜薇.绿色船舶机理, 指标体系, 绿色度及船舶大气污染算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0.

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第9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区域环境污染严重、战略性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各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各国解决资源环境多重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共识方案。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以努力实现一个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社会包容的可持续未来,如美国通过投资清洁能源研发刺激绿色发展;欧盟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韩国提出“绿色增长”经济振兴战略;日本通过建立“低碳社会”来推进绿色经济增长等(郑胜利,2010)。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巴多斯、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也都制定了绿色经济战略计划(UNEP,2011)。

为架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国际社会开始探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判和诊断相关政策是否合理以及整个过程是否在朝着绿色发展的目标迈进(OECD,2011;UNEP,2012)。本文通过对绿色发展内涵的讨论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以期能够对绿色发展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全面的量化认识,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有个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同时在实践方面也能够实现新的突破。

1 绿色发展内涵

绿色发展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以及后来戴利、皮尔斯等人有关稳态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一系列论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10)。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现实需求,绿色发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发展内涵的界定主要围绕两条路径展开:(1)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保护为逻辑归宿,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温室气体减排、加强资源环境保护(UNESCAP,2010;UNEP,2012);(2)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逻辑归宿,强调将绿色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清洁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如韩国政府(2010)将“绿色增长”视为一种以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来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就业机会的新发展模式。

由于发展阶段和区域的差异,各国对于绿色发展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传统环境污染问题,所以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以及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制度框架的构建和各国的合作行动。对于绿色发展的理解,则强调将绿色清洁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特别突出社会包容性(OECD,2011;ESA,2010)。如World Bank(2012)定义绿色增长是环境持续友好、社会包容性的经济。UNEP(2012)认为绿色经济就是低碳、资源节约、社会包容的经济。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还没有解决传统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绿色发展的理解则更多侧重国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而较少关注社会包容。如夏光(2010)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环境保护;(2)从环保要经济,即通过环境保护活动获取经济效益。胡鞍钢(2010)认为绿色发展应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是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尽管国内外对于绿色发展的定义和理解各有侧重,但在本质上均体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 国内外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主要围绕3条路径展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和绿色发展综合指数。

2.1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只能反映经济总量情况,却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消耗成本和污染代价。因此,国际社会开始探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弥补对经济绩效衡量扭曲的缺陷。

挪威是最早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81年首次公布“自然资源核算”数据,并于1987年出版“挪威自然资源核算”报告,对1978~1986年间的能源、鱼类、土地利用、森林和矿产资源进行核算,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奠定了重要基础(Alfsen,Bye and Lorentsen,1987)。芬兰借鉴挪威的核算经验,建立了包括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支出和大气污染排放在内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核算体系,提出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SNA)一致的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即环境经济账户(SEEA),为各国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各国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不断进行完善,先后推出了SEEA2000和SEEA2003,为进一步规范各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可靠指南和保障(高敏雪,2005)。

SEEA体系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最深、应用最广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一。墨西哥是最早进行SEEA试点工作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墨西哥经济和生态核算体系(SEEAM),对森林资源、石油、大气和水污染等进行核算(周国梅、周军,2009)。随后,泰国、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展开核算工作。美国、德国、加拿大、芬兰、丹麦、韩国等发达国家在SEEA框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资源环境核算的探索和实践。美国根据SEEA架构建立了综合经济与环境的卫星账户(Integrat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Satellite Accounts,IEESA),IEESA主要包括两个结构特征,(1)将资源环境作为生产资本;(2)建立详细的经济核算类别标准,以突出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BEA,1994)。加拿大在SEEA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其国情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CSERA),包括自然资本存量、物质和能源流,以及环保支出账户(Statistics Canada,2006)。德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GEEA)采用SEEA基本理论和原则,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环境反应3个方面来构建框架结构,分别展开实物量流量核算、自然资源存量核算和环境保护价值量核算,其中实物量流量是德国环境经济核算中最完善的部分(吴优,2005)。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当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相关理论方法的不成熟,许多国家都选择从某一领域出发进行局部核算,并取得了较好成果(邱琼,2006)。如瑞典的森林资源与环境核算(Statistics Sweden,1997)、芬兰的木材和林产品物质流量核算(Hoffrén J,1997)、德国的废弃物及其再循环核算(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2011)、澳大利亚的环保支出核算(Australian Bureau ofStatistics,1999)、菲律宾的鱼类、森林、水和矿物资源账户(Candido A.Cabrido,Jr.et.al,1998)等。

国内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2001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工作,重点试编“全国自然资源实物表”,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这4种自然资源(齐援军,2004)。之后,又先后与林业局、环保局等合作启动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和“将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纳入绿色GDP研究”等项目工作(李德水,2004)。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相关的研究,1999年,北京大学开展了“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课题研究,并在宁夏进行试点核算(雷明,胡宜朝,2004)。黑龙江、重庆、海南作为国家统计局绿色核算的试点城市,分别对森林、水和工业污染损失展开了核算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力,我国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多次与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合作。1998~2001年,国家统计局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CO2、SO2、CH4、NOx等8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李德水,2004)。2004~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联合启动《建立中国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研究》项目,以切实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中国的应用进程。该项目组正式完成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等重要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建立长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全面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树立了典范,起到了探索性和标志性的作用。其中,《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对2004年全国31个省市和各产业部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实物量进行核算,同时分别从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污染角度对环境污染的价值量进行核算,得出“经环境污染调整的绿色GDP核算”结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世界银行,2006)。

2.2 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

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核心指标从各角度反映绿色发展进步情况,不需要进行指标加权。这类指标体系能够直观地显示绿色发展的促进和制约因素,但无法类似综合指数从总体上评估绿色发展。

2.2.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绿色增长监测指标体系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各成员国逐渐意识到发展与环境的相辅相成,认为应进一步实施绿色增长战略,以应对金融危机及更长期的政策回应。因此,在2009年OECD部长级理事会上,来自34个国家的部长授意OECD制定绿色增长战略,并为各国拟定一个集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框架。

OECD界定绿色增长以经济增长为逻辑归宿,强调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其建立的绿色增长战略框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见图1)。该框架充分考虑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并将其他商品和服务视为生产要素,注重用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来缓解环境压力。基于此框架,OECD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涵盖经济、环境和人类福祉等方面的绿色增长指标体系,以经济活动中的环境和资源生产率、自然资产基础、生活质量的环境因素、经济机遇和政策响应这4类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为一级指标,共包括14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

OECD绿色增长衡量框架和指标体系涵盖了各成员国生态、经济、结构和体制特征等方面的大部分信息,指标设计相对比较灵活,广泛应用在荷兰、韩国、捷克、墨西哥等国。2011年,墨西哥(INEGI,2011)基于OECD指标框架构建了符合其国情的指标体系,用DPSR模型来测量经济系统(包括生产过程、贸易流动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荷兰(Statistics Netherlands,2011)虽然沿用了OECD指标框架,但是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其所选取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大多来自荷兰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捷克(CzechStatisticalOffice,2011)在OECD指标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和公平这一主题,用以衡量除经济和环境之外的社会层面情况(见图2)。

2.2.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测度指标体系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可持续发展共识以来,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指标构建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绿色经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开始探索绿色经济衡量框架,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及时和实用的指导。UNEP绿色经济衡量框架主要涵盖3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转型、资源效率、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见图3)。这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1)经济转型是迈向绿色经济的核心。当前投资大多集中于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产业,而绿色经济的目标则是将这些投资转移至低碳、清洁、资源节约的产业;(2)经济转型成功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3)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最主要目标。

UNEP绿色经济衡量框架的设计理念类似于OECD绿色增长战略框架,都涉及了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目标都是为了能够降低环境压力。但这两者间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OECD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强调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资源环境保护,而UNEP则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环境领域。其次,UNEP在框架设计和指标构建中更多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而OECD则较少关注这方面,更多关注了政策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2.2.3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亚太地区相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峻,而改进生态效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减少区域贫困和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UNESCAP)建立了一套能够反映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框架,以评估亚太地区环境发展水平对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UNESCAP设计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一种衡量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政策效应的实用工具。因此,UN-ESCAP基于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影响强度指标,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各部门层面来构建一组核心指标(见表1),决策者可以根据指标趋势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该指标体系框架设计比较灵活,各国可以依据其国情建立自己的指标体系,但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必须以追求低资源消耗和低污染的经济增长为目标;(2)必须能够获得相应数据的支撑。

资料来源:UNESCAWP,2009

2.2.4 美国加州绿色创新测度体系

加州是全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最少的州之一,是美国低碳发展的先驱者。2006年加州将全球气候变化协议(AB32)写入法律,这一开创性的立法把加州推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阵地,并要求加州在2020年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到1990年的水平。加州同时也是全美最富创新性的州之一,在信息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都有着创新的传统,其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得益于创新。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能源效率与清洁能源的创新浪潮,同时为了能够严格执行AB32并继续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经济繁荣,加州政府于2009年开始编制“绿色创新测度体系”,以监测加州总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包括交通运输和可回收能源,并测度加州的经济是如何从绿色创新而得到发展的。

2012绿色创新测度体系主要包括5个部分,即低碳经济体系、能源效率体系、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可再生能源体系和交通运输体系,共包括18个分指标(见表2)。该测度体系主要以低碳经济为核心,同时也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但并未将社会、结构、制度等因素纳入绿色经济测度体系内。

资料来源:NEXT10,2012

2.3 绿色发展综合指数

这类指数通常是在选择核心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对不同指标赋予其相应权重,进而加权综合而成的。综合指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排名,通过排名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的绿色发展水平在全球或者全国所处的位置,同时通过纵向比较,也可以反映其历史总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是综合指数只能反映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难以探寻其深层次的促进和制约因素。

2.3.1 耶鲁大学等提出的环境绩效指数EPI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世界各国提出了包括减少贫困、改善医疗保健和教育等一系列具体目标,但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却几乎没有相关的定量指标来监测。在此背景下,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发布了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以弥补可持续发展量化指标缺失的空白,并支持千年发展目标。为了能够重点评估各国环境治理的成效,并为各国提供政策指导,2006年开始,在ESI的基础上发展了另一种新的指标体系,即环境绩效指数(EPI)。

EPI主要围绕两个基本的环境保护目标展开:(1)减少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压力;(2)提升生态系统活力和推动对自然资源的良好管理。因此其指标框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构建了共包括22项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环境挑战焦点问题的具体环境指标(见表3)。虽然EPI为各国对环境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严谨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并不能对各国的绩效变化进行跟踪,因此,EPI从2010年开始尝试从时间序列上来监测核心指标,以找出全球哪些环境问题绩效得到了提高或恶化,哪些国家环境绩效进步或落后。

资料来源: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Columbia University,2012

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EPI目前也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赋权方法,一般主要通过混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权法、搜索已有文献并咨询专家意见等方法来确定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并且各指标权重每年都在不断调整变化中。

EPI是一套比较成熟、透明的定量化的评估体系,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用也相对较广。2009年,中国环保部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将EPI应用于中国省级层面,构建一套符合既能与国际研究思路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省级环境绩效评估技术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农业、林业在内的33个具体指标和12个环保政策类别(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2011)。

2.3.2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了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对国家和各个地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绩效进行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认为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低,则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高或者节约程度越高,反之则然。

在国家层面,该指数系统选取了能源消耗强度等4个资源消耗强度指标,单位GDP化学需氧量(COD)排放等3个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见表4),并通过等权赋值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0~2009年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估,以反映各省市之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相对高低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压力的相对大小。

近年来,国内对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探讨较多,黄和平等人(2010)认为资源环境绩效指数的表达意义与直观上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或者节约程度正好相反,容易造成直观错觉,因此对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进行了适当改进,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认为绩效指数越高,则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或者节约程度越高。另外,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指标存在差异,并且各指标间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采用等权赋值方法则缩小了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从而造成结果失真,他认为专家咨询法相对能够体现资源环境绩效的真实水平,并用此方法对江西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估。

资料来源: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

2.3.3 北师大绿色发展指数和北京工商大学绿色经济指数

近年来,中国国内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以及战略性资源能源的供应安全挑战,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十二五规划”来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研究机构分别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用以全面衡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北师大提出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特别注重绿色与发展的结合,突出了政府绿色管理的引导作用,加强了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实际上,它是一种广义的多指标绿色发展测度体系,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从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这3个方向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共遴选了9个二级指标、55个基础指标(见表5)。庞大的指标体系就涉及到如何将各指标进行综合,就需要考虑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在指标赋权方面,北师大征求了经济、资源、环境能源、统计等研究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并对其反馈的意见反复斟酌、分析讨论,最后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经过这样的处理,该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绿色发展水平的大致趋势。

北京工商大学等研究机构则从资源环境效率出发来构建绿色经济指数,将北京作为绿色经济指数的基准城市,以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为基准来计算其他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简化了的生态效率评估指标体系。也正是因为简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对全国273个城市以及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效率以及绿色经济指数进行评估。

资料来源:北师大等,2010

3 讨论与启示

“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从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2年的里约+20峰会,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绿色转型,并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以监测各国的绿色发展进步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当前,国内外对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1)如何更好地建立反映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评估指标体系;(2)如何使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综合到政府决策和管理中。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断涌现新的成果,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1)各指标体系均试图全面捕捉和反映绿色发展,但由于区域和发展进程的差异,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国外发达国家更多关注资源环境、社会包容和人类福祉,而国内还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更多关注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包容和人类福祉关注较少;(2)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对于具体行业尤其是工业行业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并日趋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这也是目前所有评估研究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尽管专家学者们宣称指标框架建立、指标选取和赋权、综合指数合成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主观价值判断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综合指数依然或多或少渗入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情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绿色转型的巨大挑战和压力,迫切需要绿色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科学指导。本文针对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得到了下面几点启示和建议:

(1)加强资源环境统计数据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从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估过程来看,数据的不完整性是导致评估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各地区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完整,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和基础统计资料不够完善,在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公开性等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未来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以为绿色发展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2)进一步深入对具体行业、具体地区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绿色发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和区域层面,而国内研究学者对于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针对具体行业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也相对缺乏。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对于有效耦合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另外,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市之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差异也较大,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具体行业和具体地区的研究,以有效推进各行业和各地区的绿色转型。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并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及其竞争格局演变。本文围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和绿色发展综合指数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国际社会在指标评价体系上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在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等方面遇到的严峻挑战,最后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10篇

露天煤矿是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露天开采相对于井工开采有着生产集中, 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因此我国一直优先发展露天开采, 为我国煤炭产量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基于历史原因, 认识自然的局限性及法制法规的不完善, 露天采煤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矿山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 已严重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 如何使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于是一个全新的煤炭开采理念——绿色开采产生了, 并被认为是未来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然之路。然而, 绿色开采概念产生以来, 国内外对绿色开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和理论的阐述及具体应用方面, 而对绿色开采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开展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研究, 有利于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绿色开采的实施效果, 进而解决煤炭露天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节约原材料和各种资源, 实现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1 关于露天煤矿绿色开采

煤炭绿色开采理念是由中国矿业大学著名采矿专家钱鸣高院士于2003年针对井工煤矿开采提出来的。他指出:“从广义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由于露天煤矿开采与井工煤矿开采有着不同的开采条件要求, 存在着生产工艺上的显著区别, 显然露天煤矿绿色开采与井工煤矿绿色开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有区别的, 也存在着内涵上的差异, 因此我们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定义为: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效率与环境影响的现代煤炭露天开采模式, 其目标是使矿山开采过程中资源开发效率最高, 对土地资源占用最少, 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注重资源与环境相协调, 并兼顾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 强调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发展与协调, 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现。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具有以下4方面内涵和特点:

1) 资源化对待开采过程中的煤炭、共伴生矿物、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2) 尽可能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水资源与物料的消耗;

3) 从源头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 推进企业绿色化管理,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传统开采模式下, 露天开采凸显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包括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和压占, 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噪声污染以及对共伴生资源的浪费等等。鉴于此, 根据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涵义, 以矿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理论依据, 我们从合理化工艺选择、运输方案系统优化、废弃物排弃与优化处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地下水处理[2]、煤矸石、水与伴生矿物综合开发利用及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重建[2]等7个方面提出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模式, 如图1所示。

2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目标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是以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系统为研究对象,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可持续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绿色开采提供决策依据。紧密联系露天煤矿生产特点,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评价体系, 构建评估信息平台, 对露天煤矿企业水平进行评估,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 通过定量评价某一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总体水平, 监测和揭示该企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原因, 以便及时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 积极采取对策, 合理地予以解决;

3) 利用评价体系引导露天煤矿企业主动完成其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4) 进行企业间绿色开采水平的比较和评价, 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 分析落后原因;

5) 进行企业及矿区发展趋势分析, 利用预测手段制定本企业和矿区的发展战略规划, 以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

3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

3.1 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而不能是一组任意指标的简单堆砌。基于矿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广泛性和露天煤矿开采系统的复杂性,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3,4,5]:

1)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各个方面, 能够客观地反映系统发展的状态, 符合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内涵, 但要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叠, 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

2)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指标的意义明确, 测定方法标准, 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能够反映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3) 相对完备性原则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应该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定露天煤矿开采的主要发展特征和状况。按照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的内涵, 评价指标应该能反映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发展协调性。

4)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择应是简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要考虑到指标的量化及数据采集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尽量应用现有统计资料和有关煤矿工业发展的规范标准, 利于推广。

5) 结构层次性原则

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呈现出结构层次性,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应包括不同层次的很多因素。进行分层次评价不仅能够得到总的评价结果, 而且能够了解到每个层次的评价状况。因此,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是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结果清晰。

6) 针对性原则

本文所建立的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同一般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又有所区别,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定位在露天煤矿, 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强调对露天煤矿所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的评价, 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重点选择和构建那些能反映矿山绿色开采技术水平的指标。

3.2 指标筛选思路和方法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要对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进行衡量, 还要为露天煤矿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关的数量依据, 因此, 需要用较为详细的水平量与速度量来反映露天煤矿目前及今后各方面的发展状态与变化趋势。所以, 从应用和可操作的角度考虑, 建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比较合理。

在指标筛选上,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来筛选指标, 以满足科学性和相对完备性原则。理论分析法是对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内涵、特征进行分析综合, 选择那些重要的发展特征指标;频度统计法是对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和循环经济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 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 对指标进行调整。为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需要进一步考虑被评价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并征询专家意见, 得到具体指标体系。

4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系统结构分析及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是可持续发展与露天煤矿生产特点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结构分析。露天煤矿是一个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组成的复合大系统。根据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定义,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重点在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采, 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在对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划分时, 将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进行有机合并, 成为一个统一的资源与环境子系统, 其对应的具体指标概括为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特征指标, 根据指标选择的针对性原则, 这些指标充分体现露天煤矿生产特点和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特点。

借鉴联合国和其它行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有益启示, 在对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基础之上, 构建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及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基于“发展——协调”的四级递阶结构模型, 如图2所示。这3个方面既要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 又要达到相互协调的水平。换而言之, 若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3个子系统的状态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相应水平, 或3个子系统协调程度不够, 均不能认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开采。

5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基本指标的构建

在对现有的包括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 基于对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地分析所建立的基于“发展——协调”的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基本指标的确定如下:

1) 对于经济发展指标C1和社会发展指标C2, 在参照现有的可持续发展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 结合露天煤矿的生产经营特点, 首先选取那些出现频率较高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进行归类罗列, 然后咨询专家意见, 并进行主成分性分析, 最终得到基本指标。C1经济发展指标包括:资本保值增值率D1, 净资产利润率D2, 职工人均收入D3,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D4;C2社会发展指标包括:管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例D5, 劳动卫生与职业健康D6,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D7, 职工绿色开采相关知识培训比率D8, 百万吨产量死亡率D9。

2) 对于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特征指标C3, 我们将其进一步细分为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消耗、废弃物资源化、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和工艺技术水平5各方面, 以露天煤矿清洁生产为切入点,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 围绕露天开采的生产特点, 一方面选择相关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那些使用频率结果统计较高的、专家公认程度比较高的具体指标作为绿色开采特征指标的基本指标;另一方面, 我们提出了具有露天煤矿生产特色的特有的评价指标, 包括剥采比、单位排弃物占地面积等基本指标。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特征指标C3的基本指标包括:储量与开采比D10, 剥采比D11, 露天矿煤炭资源回采率D12, 原煤入洗率D13, 共伴生矿物综合利用率D14, 吨煤新鲜水量消耗D15, 单位排弃物占地面积D16, 吨煤油料消耗D17, 吨煤电能消耗D18,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D19, 疏干水及矿坑水综合利用率D20, 污水处理利用率D21, 矿区水土侵蚀模数D22, 地下水位下降速率D23, 排土场复垦率D24, 矿区周边植被覆盖率D25, 粉尘综合治理率D26, 选煤废水达标排放率D27,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D28, 矿区空气污染指数D29, 全员工效D30, 剥离岩土内排率D31, 机电质量标准化程度D32。

3) 对于协调性指标C4, 我们选取经济社会协调系数D33, 经济环境协调系数D34, 经济资源协调系数D35和环保投入占收入比重D36作为基本指标。

6 结论

本文在界定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模式, 并基于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全面的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 为实现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水平的评价提供了评价内容和基础, 同时也可以在操作层面上帮助理解和发展露天煤矿绿色开采, 对煤炭企业实施绿色开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鸣高.绿色开采的概念与技术体系[J].煤炭科技, 2003 (4) .

[2]李士金.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露天采矿技术, 2007 (10) .

[3]叶文虎.全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1997 (3) .

[4]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第11篇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就绿色发展进行了专篇阐述、凸显了绿色发展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 绿色环保是该时期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

然而, 绿色采购对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等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困难重重。而问题的症结在于企业对绿色采购实施风险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企业无法准确把握绿色采购实施的风险, 最终选择观望或盲目实施。由此可见, 企业绿色采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了实际问题。

2 企业绿色采购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 1 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分析

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在内部, 主要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人员等风险因素。绿色采购是将环保理念融入企业采购活动,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具有现代化绿色管理制度。企业采购管理水平、资源整合水平是否能够支持企业实施绿色采购, 企业的绿色文化如何, 这些都会制约绿色采购成功与否。企业绿色采购技术不成熟或不能对已有绿色技术进行良好的转化, 盲目实施绿色采购只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绿色采购最终需要人员组织实施, 人员在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实施风险的来源之一。

在外部, 则包括供应商、销售市场、政府等多方面风险因素。首先企业实施绿色采购, 就意味着需要给供应商进行整合。供应商能否提供符合绿色采购标准的产品、绿色供应商的绩效如何, 这些都会影响绿色采购的顺利实施。其次是绿色消费市场是否成熟, 绿色采购最终需要消费者进行认可。但当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愿景强, 有效的绿色采购行为弱, 这势必会加大企业实施风险。最后政府的绿色采购法规、标准、税收等政策都可能会影响企业绿色采购实施。正是由于我国绿色采购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标准、激励机制、法律法规都在完善与落实中。

2. 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设计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的设计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 对绿色采购实施风险的评价就要求符合绿色采购、企业风险治理等理论。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注重各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各自的独立性、合理性等情况。然而, 评价结果最终是用于指导企业绿色采购工作的开展。因此指标体系不能一味追求理论性, 要考虑其实际应用性。

二是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为了能够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程度, 需要保证对相关指标不遗漏、不重复。也就是说, 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详尽。但由于现有研究资料较少和实际数据收集难度的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难于保证面面俱到。

三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能够对各时期、各企业的实施风险有一个比较, 指标体系整体应尽量要求稳定不变。但由于绿色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行业、企业的实际状况不同, 因此不应过分强调它的稳定性。

2. 3 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文对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分析和指标构建原则, 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指标体系可以确定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 即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评价指标; 第二层为一级指标层, 包含5个一级指标 ( 企业管理能力、绿色技术水平、企业合作关系、外部环境风险、企业绿色文化) ; 第三层为二级指标层, 包含1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如下所示:

1企业管理能力 ( X1) : 企业创新能力 ( X11) , 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 X12) , 企业绿色文化 ( X13) , 供应商绿色管理能力 ( X14) ;

2绿色技术 水平 ( X2) : 绿色供应 商可开发 性 ( X21) , 供应商协同能力 ( X22) , 供应商合作关系 ( X23) ;

3企业合作关系 ( X3) :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 X31) 、行业环保压力 ( X32) , 行业绿色技术成熟度 ( X33) , 消费者绿色认知程度 ( X34) ;

4外部环境风险 ( X4) : 采购信息技术水平 ( X41) , 企业绿色转换能力 ( X42) , 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 X43) ;

5企业绿色文化 ( X5) : 企业当前经济效益 ( X51) 、绿色采购预期社会收益 ( X52) , 绿色采购预期经济收益 ( X53) 。

3 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评价的步骤

3.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进行风险评价时, 首先需要计算对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 (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

企业可从内外部挑选该领域的专家并组成专家委员会, 由专家填写调查表并统计结果,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K。判断矩阵中的每个元素kij表示相应的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区间。考虑到计算精度要求, 采用指数标度中的e0/5 - e2/5标度。相对于1 - 9标度, 指数标度的一致性和权重拟合性都更好。kij的数值含义如表1所示。

对于K, 最大特征值和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λmax、M; 并对M进行归一处理, 可得各指标权重W。

由于判断可能存在误差, 须进行检验。即在给定的置信度下, 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CR =CI/RI, 其中RI取值可参考相关书籍。若CR < ( 1 - 置信度) , 则判断矩阵K的一致性检验通过, 判断矩阵成立。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X = ( X1, X2, X3, X4, X5) 的权重集W = ( ω1, ω2, ω3, ω4, ω5) , Xi的权重集Wi= ( ωi1, ωi2, …, ωim) , m为Xi的分指标个数。

3. 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价

对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的评价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较多指标无法定量计算, 同时评价结果也是一个模糊的价值判断。由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较其他评价方法更适合于模糊因数多、评价因数多的对象系统, 在此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进行评价。

3. 2. 1 构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在构建评价之前, 需要明确本次评价对象, 并分析对象的因素。

评价对象的因素集X = { X1, X2, …, X5} , Xi={ X1, X2, …, Xm} ( m表示隶属于第i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个数) 。

设评价等级集合为V = { V1, V1, …, Vp} , 每一个等级对应一个模糊子集。在本文的综合评价中, 对于每一个指标可设定五个级别评语, 即“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在给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明确含义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请专家按照等级评分标准来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一般来说, 根据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评价的需要, 由采购、供应商、顾客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或专家评估小组。统计所有专家在各评价因素的不同等级评语的频数, 即可得到各项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由于篇幅原因, 这里以一 级指标Xi为评价对 象进行阐述。

若有n个专家, 其中nijl个专家对指标Xij的评价为Vl等级, 则根据专家委员会的统计数据, 形成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i:

3. 2. 2 单因素评价

对指标Xi进行单因素评价, 即指标Xi的模糊评价矩阵Ri与权重Wi进行模糊合成。

其中为模糊合成算子, 考虑到不同算子对权数、模糊评价矩阵等信息体现程度的不同, 这里采用

3. 2. 3 综合评价得到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可得到一级指标层各因素的评价结果Bi ( i = 1, 2, …, 5) 。对于目标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这里需要对各等级进行赋值, 如表3所示 ( 实际操作时, 需按企业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

综合评价结果是用目标层X的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等级量化向量相乘得到的, 即v' = B·VT

最终评价结果v'是一个代数值, 表示对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指标的最终评分。分值越高, 说明企业在所有评价指标上的综合表现越佳, 从而实施绿色采购风险低; 反之分值越低, 实施绿色采购风险高。

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前景

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宏观政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其应用前景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企业把握实施绿色采购风险程度、适时开展绿色采购。通过风险评价, 企业能够较为清楚地知道实施绿色采购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企业把握绿色采购实施风险程度, 有利于避免盲目实施或对实施犹豫不决的处境,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是有助于企业发现实施绿色采购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对策。在风险评价过程中, 企业可以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找出问题根源。确定影响因素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环境, 并制订相应的绿色采购实施计划, 积极推进绿色采购的就绪和实施。

三是有益于推进绿色采购发展, 宏观政策制定。政府与相关研究机构可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当前我国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所在, 制定相应的建议和政策。在政策的规范与引导作用下, 充分发挥各方力量,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绿色采购的发展, 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摘要:在环境恶化、资源日益枯竭的大环境下, 绿色采购受到政府、企业等各方的推崇。针对当前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认识不足、评价体系缺失的特点, 通过构建企业绿色采购实施风险评价体系, 并探讨该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表明了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希望能弥补理论研究的空白, 并对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提供一定的实际指导。

关键词:绿色采购,风险评价,绿色采购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侯方淼.绿色采购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39-60.

[2]郭宝东.绿色采购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 (10) :69-71.

[3]李霞, 程晓红, 董艳荣.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会展业中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4) :161.

上一篇:犯罪特征论文下一篇:销售创新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