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方法和策略

2024-05-15

翻译方法和策略(精选12篇)

翻译方法和策略 第1篇

21世纪, 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一方面指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另一方面指国家软实力 (soft power of the nation) , 根据美国约瑟夫·奈博士对国家软实力的定义, 国家的软实力指的是国家的文化力量, 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为了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文化, 这样, 才能在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神蕴, 使中国真正真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向西方世界介绍介绍中华文明, 为西方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 就要通过中国增强对外宣传力度。

对外宣传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 其目标就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 培养其友好态度和合作愿望, 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过的国际舆论环境, 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1]。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达到外国受众了解中国的目的, 对外宣传需要译者翻译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本, 这其中包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特有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汇反应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 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

2 归化与异化

归化 (domestication) 与异化 (foreignization) 是基于文化差异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有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urence Venuti) 192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性》中提出。归化即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采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法, 传达原文内容;而异化则要求译文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中心, 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 译文的风格, 因此要符合源语的表达, 强调对目的语的对抗性。[3]

3 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具体手段来处理翻译问题。

3.1 直译

直译, 直译有分为读音直译 (音译) 和意义直译;

读音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读音翻译, 就是依照原文的读者翻译, 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者相似的读音。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音译翻译活动中曾经用过威妥玛式拼音法 (简称威氏拼音法) Wade-Giles Romanization;曾经在中国和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 它被普遍用于拼写中国的人名, 地名以及商标名等, 这种拼写方法说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写的一些特点, 但是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这种拼写方法虽然已经1958年被废除, 但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曾经在中西文化交流扮演重要角色, 对现代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今天为了保持文化传统, 很多人名, 地名, 商标名称仍然沿用这些拼写法。例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张裕葡萄酒CHANGYU, 贵州茅台MOUTAI中华香烟CHUNGHWA, 乌龙茶Oolong, 孙中山Sun Yat-sen, 蒋介石Chiang Kai-shek, 毛泽东Mao Tsetong。

现在的音译多采用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拼读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绝佳良机, 奥运吉祥物的设计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思想, 因此如何翻译“福娃”这个小小的问题, 就折射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思想, 一念之差, 就可能错失一次宣传中国的良机, 最初, “福娃”被译成“Friendliness”, 这是采取的归化的翻译策略, 此外, friendliness是个抽象名词, 意思是“友谊”、“友善”, 可是“友谊”却很难分别具体到五个福娃形象, 此译法确实需要另作商榷。后来改译为“Fuwa”, 不少人大加赞许这种翻译表现出中国的特有文化, 这些创新的译出词汇还会不断传承。

意义直译, 按照汉语的构词结构把原来的汉语词组切割成几个有单独意义的单位, 并按照汉语的这些语义单位逐个译出。这是意义直译的典型例子, 毛泽东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时, 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纸老虎”负载中国的比喻含义, 意思是表面强大实际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当时“纸老虎”被临时翻译为与“纸老虎”意义对等的英文词汇“scarecrow”, 含义是 (竖立在田地里用来吓唬鸟类的) 稻草人, 毛泽东当时表示不是他的本意。于是, 毛泽东干脆自己直接用英语“paper tiger”来翻译他说的“纸老虎”。[4]这种翻译技巧的例证数不胜数, 比如“黄河”, 把黄河切割为“黄色”和“河流”两个意义单位, 译为“Yellow River”, 同理“黑龙江”翻译为“Black Dragon River”, “冬虫夏草”翻译为“Summer Grass, Winter Worm”“温泉蛇”译为“Hot Spring Snake”, 这些词组的翻译来自由BBC制作的Wild China.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中式打招呼用语“好久不见”对应的“Long time no see”已经成为标准的英语词组, 在多部英语电影和场合屡屡出现, 这一个简单词组的情景运用, 更代表中国的文化习俗对世界的影响, 达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这也正是外宣翻译所追求的目标。

3.2 直译加注释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文化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问题。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 直译过程意义缺失现象不可避免, 意义缺失是指在译文的某个地方处理某个翻译问题时意义有所损失。在翻译这些词的过程中, 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的方法, 对译文文本不加注释, 就会给目标读者留下意义真空或者语义死角, 达不到宣传本土文化的目的, 为了最终达到让目标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目的, 可以通过注释或者解释的方法来消除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 使外国读者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语境下接纳欣赏中国文化。

1954年, 日内瓦会议期间, 中国新闻处为了更好地执行周恩来提出的“宣传自己, 了解对方, 结交朋友”的外交方针, 开成了了相关联谊活动。周恩来将刚刚拍成的电影《梁祝衰史》翻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成功地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推向世界。[5]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 去掉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 我们可以从这一经典的中国特色文化外宣案例吸取教训, 翻译时不能仅仅为达到宣传的目的而去除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可以采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以“异化”策略把电影名直接翻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在加上与西方文化对等的词语或者相近的文化地位的事物作为解释, 以Romeo and Juliet of China作为副标题, 解释说明中国这部浪漫故事的内容, 这样他们可能永远记住这两位中国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的名字, 达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又便于与西方读者拉近距离。再比如对“上海”的介绍, 可以用“Shanghai—the New York of China”这样的宣传, 让西方读者迅速对上海有了初步了解。也就是说, , 归化和异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这样即可以保留中国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又可以消除外国受众的陌生感, 达到外宣的积极宣扬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标。

She’s bored and rich.He’s young and handsome.Yuan willbring them together. (Time, Mar.19, 2001)

作者没对Yuan (缘) 做任何而解释, 这对具有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立刻明白Yuan, 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关系, 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但对其他国家读者来说需要仔细品读也难得其义。另外, 虽然“Yuan (缘) ”“Yin (阴) ”“Yang (阳) ”“fengshui (风水) ”“Dazibao (大字报) ”等很多汉语拼音词已经被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收录, 但是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理解和这些词的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 最好在这些拼音词后面加上注释。

3.3 意译

意译, 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区别于“直译”) 。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 (或更大的意群) 时使用较多, 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入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 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比如西方的“Valentine’s Day”在我国如此如火如荼, 其中翻译为“情人节”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圣瓦伦丁节”, 这样的翻译直接传达了文化的核心意义, 同理, 在中国类似文化词汇英译过程出可以借鉴此类意译的方法, 比如我国的“清明节”曾经翻译为“Qing Ming Festival”“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这分别是读音直译和意义直译方法的运用, 之后又被翻译为“Grave Sweeping Festival”, 与前两者相比后者更能体现这一特色词的核心内涵, 因此后者的翻译取得收效要大于前面的两个, 类此翻译例子还有“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纸钱-ghost money”,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恰当的运用这一翻译方法。

4 结束语

总之, 在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 归化和异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 坚持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的指导原则, 钱歌川先生曾经说过翻译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方法。我们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寻找一些规律, 把直译和意译自由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同时恰当地把握异化的度, 一方面力求保留中国文化特色, 另一方面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 达到对外宣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郁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 tion[M].Landon:Routledge, 2005.

[4]俞大刚.英语 (第五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5]王民伟, 周恩来巧译梁祝: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EB/OL].http://cul.cn.yahoo.com/ypen/20110212/208229, 2011-02-15.

[6]王银泉.“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6 (3) .

商标翻译的影响因素和翻译方法 第2篇

商标翻译的影响因素和翻译方法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影响商标翻译的.因素既有商标本身的因素,也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的因素.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音译法、意译法、音意兼译法、减音法、增字法进行商标的翻译,以期更好的尊重民族习惯,从而促进消费.

作 者:张彦鸽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刊 名:商业时代 PKU英文刊名:COMMERCIAL TIMES年,卷(期):“”(13)分类号:H315.9关键词:商标翻译 影响因素 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和策略 第3篇

【关键词】 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中国文学;“走出去”

【作者单位】毕冉,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视角下葛浩文英译萧红作品研究”(W2015205)。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从1951年英文版《中国文学》面世,到20世纪80年代《熊猫丛书》的海外出版,再到21世纪初汉英对照的《大中华文库》在西方的全力推介,结果在海外引起的反响都只如蜻蜓点水般,几乎无任何涟漪,让国人不免沮丧。2012年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在中国学界也众说纷纭。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中国本土作家莫言已经摘得了世界文学的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走出去了。”那么是否真的走出去了呢?仍有待商榷。正如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者葛浩文先生所说:“一个作家的作品能代表全中国的文学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算走出去了吗?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曲高和寡,虽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却不受国外读者的欢迎,这算不算走出去了?中国文学家追求的是什么?希望有广大的国外读者群,还是得到小众欢迎就满足了?”中国文学是否能真正地“走出去”,涉及诸多因素,比如中国文学创作者的水平、写作态度、写作视野;中外出版发行市场的对接程度;文学翻译等。其中,文学翻译是影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一环,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和传播面临诸多挑战,翻译问题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谁来译、怎么译是值得政府和学界共同探讨和商榷的问题。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策略和方法

1.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谁来译

中国文学走出去关键一环在于翻译,而翻译行为所牵涉的各个环节,译者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事实上,译者在文学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作品由谁来译,就成了一个重中之重的话题。《人民日报》评论说,“莫言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国外汉学家葛浩文和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将莫言的主要作品翻译成优美的外文,莫言此次或许会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远的不说,就中国近代而言,在文学成就上超过莫言的作家不在少数,比如老舍、林语堂等就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最后都是无果而终。究其原因,翻译的作品没有深入西方读者的心灵是主要因素。

(1)中国本土译者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人员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中国本土译者和国外汉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出版社对国外汉学家一直心存芥蒂,认为其无法原汁原味地再现作品的中国元素,所以把中国文学翻译的重任交给了中国本土译者。正如汉学家葛浩文所说,“很多人都执拗地笃信,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理解中国文学,外国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不管他的翻译技巧多么成熟,对中国语言文化多么精通”。然而在中国文学走出去屡遭挫折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这种一厢情愿的“本土情节”?

事实证明,与中国本土译者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相比,国外汉学家翻译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取得了更好的国际声誉。比如,最显著的莫过于美国籍汉学家葛浩文,他翻译了10余本莫言作品,帮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译作在世界各地图书馆馆藏量名列前茅;他还翻译了萧红的作品,让萧红享誉世界;他翻译贾平凹的《浮躁》,使其在1989年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经其翻译并在海外广泛传播的作品还有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姜戎的《狼图腾》、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毕飞宇的《青衣》等。又如《红楼梦》被许多中国本土译者翻译过,最负盛誉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red mansions(简称杨译本),中国译界认为杨译本无可挑剔。《红楼梦》也被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闵福德翻译,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简称霍译本)。霍译本并不被中国翻译界所推崇,缘由在于中国翻译界认为霍译本某些翻译不够精准,不够符合中国文化习俗。然而,根据江帆在英语国家做的大量实地调查显示,杨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和接受度远远低于霍译本,无论是从印刷版数,还是从被引用率等都远不如霍译本。国外80%大学馆藏的都是霍译本,相关的文学选本入选率霍译本也远远高于杨译本,如美国重要的外国文学丛书《朗曼世界文学选集》选择的是霍译本片段而非杨译本。另外,通过调查亚马逊购书网站的读者对两种译本的留言和评分发现,有些读者直接贬杨译本褒霍译本,二者之间的评分也相差悬殊。类似的例子还有,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译者开始译介“熊猫丛书”,这套丛书共译介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喜剧、寓言、民间传说在内的195部的文学作品。然而,此套丛书并未达到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效果,国外出版社出版者寥寥,除个别作品得到了英语读者的认可外,大部分作品黯然,因此,2001年此套翻译丛书不得不停止发行。

正如吕敏宏所说,中国本土译者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英美文化和英语文学创作的功力欠佳,加之对异域读者的阅读习惯及文学出版市场缺乏了解,很难得到国外行家和读者的高度认可”。对此,葛浩文也深有体会,他认为,中国本土译者的文学译作大多不佳,得不到外国出版商的认可。如阎连科的小说《受活》,在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后,引起了西方一些出版商的关注,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出版商与其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却因译作不合格迟迟难以交货。正如西方学者格雷汉姆指出,翻译最好是母语译入而不是母语译出,这一规律几无例外。胡安江教授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理想的翻译者应该是既能熟练使用母语进行翻译,又精通中国文字、通晓中国文学和文化并对其有深厚感情的西方汉学家。从英语水平来讲,国内并不缺少与诸如葛浩文等汉学家语言水平相当的翻译家,然而,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互相转化,更是文化的理解,对目标语读者细微用语习惯、特有文字偏好、独特品位、微妙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精准把握,甚至要有切身的文学创作体验。目前来看,既懂英语又精通外国文化,同时兼备文学创作经验的本土译者少之又少。

nlc202309090456

(2)中国本土译者与外国汉学家合作的译者模式

莫言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翻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这也让我们注意到了以往我们很少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国外汉学家译者模式。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包括美国汉学家葛浩文(Goldblatt Howard)、瑞典汉学家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法国汉学家杜特莱(Noel Dutrait)、意大利汉学家李莎(Patrizia Liberati)等国外著名的汉学家、 翻译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由国外汉学家翻译中国作品是该模式的首选。然而,由于中国文化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文字抽象难懂,能称得上汉学家的西方学者寥寥。如若仅靠这寥寥的几个汉学家“单枪匹马”来完成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庞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只能是天方夜谭。另外,我们通过文学要传播的是中国先进、优秀的精髓文化,而非某些低级趣味,甚至是被某些抱着和平演变之心的翻译者故意丑化、曲解的邪恶、黑暗中国文化。正如胡安江教授所说,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汉学家的积极参与和鼎力帮助,但也不宜过度强调与高估此进程中的“汉学家翻译模式”。

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明智的做法是中国本土译者与西方汉学家合作完成翻译作品,即中国翻译者主动担当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重任,同时邀请西方汉学家在一些涉及外国读者理解及文化转译等重大翻译问题上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把关。这种中西合璧的协作模式既保证中国本土译者和国外汉学家的优势互补,又保证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过程中由于认知偏见导致的“诠释不足”或“过度诠释”现象。

2.中国文学“走出去”之如何译

(1)归化与异化

中国文学“走出去”,在翻译上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异”,如何面对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异”,通过“译”让“异”变 “易”,是扫除中国文学“走出去”障碍的关键一环。翻译界在讨论中国文学“走出去”译题时,大体分为两派,异化论者主张在源语翻译到目标语的过程中,保留源语对目标语读者的陌生感和异域感;而归化论者认为翻译时要让目标语读者没有异质感,主张去异域感。

归化和异化相得益彰是葛浩文的翻译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为了让译本在西方国家更具有可读性,或者拥有更高的接受度,葛浩文会采取归化的译法。最明显的莫过于在一些书名的翻译上,他会依循西方读者的习惯,运用归化法进行翻译,如《杀夫》,葛浩文将“夫”改译成了“妇”,译成了《杀猪匠的媳妇》(The Butcher’s Wife),《尘埃落定》译成了《红罂粟:西藏故事》(Red Poppies: A Novel of Tibet),《香港三部曲》译成了《皇妃之城:香港殖民故事》(City of the Queen: A Novel of Colonial Hong Kong),这些书名如若非要拘泥于用异化翻译法,恐怕没有几个外国人会光顾,更谈不上什么国外销量或传播了。在涉及某些文化负载词或习语的翻译时,葛浩文会尽力地忠于原文,用异化翻译法原汁原味地向西方读者呈现东方人的语言特征、思维习惯,以使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异域风情”。如在《丰乳肥臀》中有这样一句话:

母亲咬着牙齿说:“姓沙的,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梦去吧!”

Mother clenched her teeth. “you there,Sha,”she said,“like the toad who wants to feast on a swan,you can just dream on!”

葛浩文在翻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中国妇幼皆知的习语时,原汁原味地将其翻译了出来,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癞蛤蟆和天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差距,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译文语境及自身经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意思,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生动形象又不影响西方读者理解原文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2)忠实与叛逆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在语言、修辞和文化层面上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文学性特质,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异域文化的新鲜感、生动性和丰富性。然而,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另一种文化和语言风格,译者就不能拘泥于原汁原味地翻译原文的全部。能忠实固然好,然而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翻译功效、读者接受度和功能交际效果而定。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一直秉持“同中存异”的翻译策略,这一翻译策略也因其译作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而变得更为译界同仁所接受。

在提及“叛逆”一词时,葛浩文并不认同中国学者的这个用词,他认为“叛逆”一词预设了作者为中心,译者只能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或匠人,这无形中局限了译者,忽视了译者的作用。他提出应该用“拯救”一词替代“叛逆”,他认为“拯救”能体现译者对原著的增益作用,好的译作不仅能够复活原作,赋予原作一个崭新的面貌,而且能跨越时空,打破意识形态的隔阂,兼容国际文化及文学元素,从而拓展读者群、延长作品生命,以传播人类文明。

纵观几十年来中国人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然而效果都不盡如人意,传播进程之艰辛,效果之微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其中之原委。单从翻译角度来讲,翻译主体模式的遴选及翻译方法的选择是有待译界和学界认真思考的两大议题。寻找契机撮合国外汉学家与中国本土译者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同时在“异”与“译”的辩证关系中寻找语言转换的最佳结合点,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必须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1]Goldblatt,Howard. Border crossing: Chinese writing,in their world and ours.in Corinne dale(ed.).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2]Graham,A. Poems of the late Tang[M]. Middlesex:Penguin Books,1965.

[3]谢天振. 中国文学走出去: 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2014(1):1-10.

[4]吕敏宏. 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J]. 中国翻译,2011(5):4-12.

[5]胡安江. 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55-61.

[6]蔡华. 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看中国文学翻译重述现象[J]. 语言教育,2015(11):80-88.

[7]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沈阳当代作家评论,2009(6):11-15.

[8]何琳. 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文学》[J]. 时代文学,2011 (2):51-54.

翻译方法和策略 第4篇

外宣工作是以外宣资料为传播媒介, 达到对外宣传、传递信息目的的活动。外宣资料翻译工作的质量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不少学者对特定领域的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如张基佩的“外宣英译的原文要适当删减” (2001) 、陶全胜的“论经贸外宣资料的英译原则” (2007) 、肖群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与对策” (2010) 等等。目前, 关于中医药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较少。

中医药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因此, 中医药外宣资料翻译实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译者作为两种跨文化的使者, 面临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因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译者采取不同的文化立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归化”或“异化”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来在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从翻译的传播学本质出发, 将传播学理论和中医药翻译相结合, 以乐山道地药材金口河乌天麻外宣资料翻译为例, 试图以“交流和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 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2 传播学理论流派

传播学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活动现象为研究对象, 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信息活动的本质规律的科学。 (邵培仁, 2000) 传播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 成型于40年代, 发展于70年代, 到80年代成为一门流派林立的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流派, 五大奠基人物提出的观点构成经验流派理论的主要内容。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Lasswell) 在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过程模式:who (谁) 、says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取得了什么效果) (拉斯韦尔, 2013) 。根据这五个要素衍生出五种类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Lazarsfeld) 在总结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的文章《人民的选择》基础上提出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要分两步才能传达到大众: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其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 即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第二步再由这小部分意见领袖到广大受众 (施拉姆, 2010)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Hovland) 在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一书中提出传播就是某人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 (施拉姆, 2010) 。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在总结前人的传播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编著了30余部传播学著作, 开创了传播学学科。因此, 威尔伯·施拉姆被公认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3 中医药外宣翻译的受众分析

通过收集传播学理论流派, 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 挖掘其核心内涵, 每个流派都涉及“受众”这一概念。因此, 受众 (audience) 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谓“受众”是对传播活动中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总称。从传播学创立之时, 研究者就对“受众”进行系统化研究。传播学之所以被当作一门学科提出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受众研究的实际需要。因此, 传播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受众理论”, 即以受众为研究核心的传播学。尤其是对传播效果进行的研究, 最终都要回归到受众分析。纽马克 (Newmark) 把“受众”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家;另一类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非专业人员;第三类是儿童。 (吕俊、侯向群, 2001)

中医英语翻译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种族的民众了解并接受中医, 其服务受众是用英语表达中医的人, 其功能就是用英语交流中医。中医药翻译的受众应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专家;另一类是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普通人。

4 中医药外宣资料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中医药翻译时, 译者为了达到外宣资料效果, 应当根据不同的受众, 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针对专家受众, 译者应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中医的翻译要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 确保中医的本质、特色和习惯, 绝对不能变味, 切忌迎合。因此, 中医药翻译者应多用异化策略。针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普通人, 译者应站在目的语的文化立场上, 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让国外人士对中医药逐步了解和熟悉。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资料自然具有与西医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中医药文本具有语言文字精炼简洁, 常用对仗排比;理论观念晦涩难懂, 常用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蕴涵中医文化信息, 常用中国特色谚语典故;中国特色词汇不少, 常用中国地道人名和地名;中医术语较多, 常见于中医疾病、病理、病机和药物命名等特点。

下面以乐山道地药材金口河乌天麻 (国家标志产品) 为例, 以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为指导, 研究中医药外宣文本资料翻译方法及技巧。所谓“道地药材”就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且生产较为集中, 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 (谢宗万, 1990:43-46) 研究道地药材文本资料翻译主要目的是向国外游客介绍自然旅游资源, 吸引游客购买道地药材产品。因此, 道地药材文本翻译资料的受众为国外普通大众, 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4.1 增译排比对仗句

汉语重意, 英语重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认为, 西洋语言是法治;中国语言是人治 (王力, 1984) 。即是说,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同样, 中医药外宣文本资料也不例外。中医药外宣文本资料常常使用对仗排比, 缺少必要的主语和连接词;在英译时, 译者应适当补充, 尽量使用符合英语语法习惯的完整从句。

如下例:

原文:食用金口河乌天麻主治高血压、眩晕、眼花、中风头痛等症。

分析:上文中只出现了一个句子, 只包含了一个主语, 但表达了服用方法、主治疾病等两层含义。因此, 英语译文必须译成两个句子, 使用两个主语表达这两层含义。这实际上是将简洁的排比对仗句译为完整的主从关系句。参照译文如下:

译文:Wutianma in Jinkouhe district should be taken orally.It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hypertension, dizziness, blurred vision, stroke, headache etc.

4.2 省译哲学概念句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著名中医学家任旭指出“ (我国) 古代医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 都紧紧依赖于哲学, 甚至用哲学的语言和规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理论可以不受解剖形态学发展的束缚而独立发展。” (任旭, 1987:49-51) 对地道炎黄子孙来讲, 传统的古代哲学概念晦涩难懂, 更不用说外国游客。因此, 要使译文受众理解译文, 译者应当将晦涩难懂的复杂句省译为通俗易懂的简单句。如下例:

原文:天麻为兰科植物 (Gastrodia elate BL) , 又名神草、仙根、鬼督邮、离母、赤箭、定风草、还筒子、会离草, 俗称山萝卜、水洋芋, 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原主产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省。

分析:在译文时, 天麻的别名神草、仙根、鬼督邮、离母、赤箭、定风草、还筒子、会离草等诞生于中国古典哲学观念的生僻词汇, 这些词汇翻译对“受众”没有其它有益用处, 反而可能对受众造成干扰。如果译者译出这些信息, 那么这些信息反而可能对受众造成信息干扰。因此, 译者应将天麻的别名神草、仙根等省略不译;将中文的一个复杂长句译为英文的两个简单句, 其译文如下:

译文:Gastrodia elate BL is a member of the Orchidaceae family.A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gastrodia are mainly grown in Sichuan, Shanxi, Guizhou, Yunnan, and Ganshu provinces of China.

4.3 改译文化习俗句

中医学博大精深, 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Nida, 1993) 中医药文本资料也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用词、谚语、俗语及典故。译者在英译以上文本时, 应当尊重西方受众的文化风俗, 改用西方人士能够理解的用词、谚语、俗语及典故。

原文:在彝族中广泛流传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兹住地》说:“佳支依达 (峨彝) 是个物产丰富, 盛产天麻的好地方”。

译文:The famous Yi poem“Zizhudi”in the Yi epic Le’ e’teyi tells“the minority district—E”yi is productive and rich in gastrodia”.

分析:在译文中, 译者将地名佳支依达 (峨彝) 改译成为“the minority district—E’yi district”。这是因为佳支依达是彝语中对峨彝地区的称呼, 富含中国文化特色, 为了让译文受众能够清楚理解信息, 译者将之改译为the minority district—E’yi district。这实际上是为了遵循译文受众的风俗习惯进行的有益改动。

5 结论

外宣资料翻译工作的质量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不少学者对特定领域的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但是关于中医药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较少。中医药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通过收集传播学理论流派, 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 挖掘其核心内涵, 每个流派都涉及“受众”这一概念。然后对中医药翻译的受众进行分析, 中医药翻译的受众应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专家;另一类是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普通人。针对专家受众, 中医药翻译者应多用异化策略。针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普通人, 译者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针对中医药文本的语言特点, 以乐山道地药材金口河乌天麻外宣资料翻译为例, 以“交流和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 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技巧。

摘要:外宣资料翻译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一些学者对特定领域的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但是关于中医药外宣资料的翻译的研究较少。中医药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对于跨文化翻译应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主题。通过收集传播学理论流派观点, 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 挖掘其核心内涵, 发现每个流派都涉及“受众”这一概念。然后对中医药外宣文本翻译的受众进行分析、分类, 根据不同类别的受众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后针对中医药文本的语言特点, 以乐山道地药材金口河乌天麻外宣资料翻译为例, 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指导, 以“交流和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 寻找中医药外宣资料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传播学,受众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拉斯韦尔著, 何道宽译.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

[4]任旭.试论中医外科治疗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J].医学与哲学, 1987 (7) :49-51.

[5]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7]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第5篇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4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36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37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38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39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40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42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43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44 45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47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 48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50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51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6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58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59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 60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61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62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63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64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66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67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7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解读 71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7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74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威廉福克纳《圣殿》小说创作里的自卑情结 76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78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80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81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82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83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84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8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87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88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89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90 对《推销员之死》的价值探讨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92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93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95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 96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97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 10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101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10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104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06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07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09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英语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差异——以《傲慢与偏见》及其版改编电影为例113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 115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116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17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18 中美人际关系分析 119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 121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 122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23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24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25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126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28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30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31 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132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133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 134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136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38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139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140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 141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的人物分析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 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44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46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148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4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50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51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52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15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54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155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156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57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58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59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160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161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62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 163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64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65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166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167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168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169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170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71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172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73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 174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

175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176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177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178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 179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

180 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181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82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183 The Joy Luck Club-A Bittersweet Picture of Chinese-America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 184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185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86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 187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88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 189 从《绝望主妇》对比中美女性家庭观 190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191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192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93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94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195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196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197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 198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199 《紫色》中“家”的解读

翻译方法和策略 第6篇

【关键词】经贸翻译 文化 翻译方法

一、引言

经贸活动中,商业翻译在各国交流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之间变得极其重要。经贸翻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贸交流与合作、便利国内外客户进出口贸易、介绍国外经贸环境和相关政策。在现代多种不同内容和背景的文化因素共同存在的时代,在世界上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经济贸易发展中变得很重要。

二、经贸翻译中存在文化问题的原因

1.文化的多样性对翻译构成障碍。现在社会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相互的经贸往来中都受到本地文化和异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给翻译活动带来影响。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文化因素不仅对在经贸翻译时选择什么样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翻译时采用什么样的句式风格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可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极为复杂、极为重要的因素。

2.风俗习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构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语言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对经贸领域翻译的影响当然也不应忽视。比如说,面包(bread)在西方尤其在英国非常盛行,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breadwinner” (养家糊口的人),daily bread (日常食物)等许多和面包相关的词语。

3.日常用语表达差异。在国际事务交流中和贸易函电上,有时因忽视了日常用语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甚至引起双方矛盾的事情也是时而发生的。日常用语表达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包括双方问候语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相互称呼的差异。

4.宗教文化差异。在商务交往和跟客户交流中也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异,如在圣诞节时不能随便的问候客户“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最好知道对方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虽然说英语的人中有大多数人信基督教,但还有信伊斯兰教的,如果跟信伊斯兰教的客户说“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那就引起对方的不悦。同时还有信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所以为了不引起误解,就说 “Happy Holiday”(节日快乐)。

三、经贸翻译中解决文化因素影响的翻译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风格与形式的翻译方法。例如“software”(软件)、“the Temple of Heaven”(天坛)、“Chinatown”(中国城),东方明珠可翻译为“Oriental Pearl”。

2.音译。音译是一种以源语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字词进行替代翻译。音译通常用于姓名,企业,地名和国名的翻译。一般而言,在音译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源语的发音。其次,音译并非只顾及译入语的语音,还要兼顾音译词的表义准确性,通用性和简约性。再次,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经贸英语中的专有名词出现频率高,但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组织机构的名称都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应该使用通用的译名。

3.释译与音译的结合。释译与音译的结合是指一个词部分音译、部分释译,常见于商标名称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更灵活地挖掘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表达商品的特征和效能。Goldlion翻译成“金利来”,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取音译,究其原因,如果全部采用意译,则可译成“金狮”,而“金利来”则传递了“财源滚滚来”之意,迎合了顾客追求富丽堂皇、吉利的需求。

4.谐音取义法。谐音取义就是指译语符号与源语音同或音近并带有源语一定的语义信息。常见于商标名称的翻译。现在很多商品尤其是化妆品和装饰物品的翻译堪称经典,如Benz 奔驰(汽车),Avon 雅芳(化妆品),Pentium 奔腾(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这种翻译方法不仅音译接近,而且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了很有彩头的字词表达。

5.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风格与形式的翻译方法。如:以上所介绍的情况对外国客人来说,虽不应是一种离奇的“天方夜谭” 可译为None of the above observations should strike a foreign visitor as particularly strange or exotic,《 天方夜谭》是一套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英语译为The Arabian NightEntertainment或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这里仅用作比喻,不必直接翻译。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是影响经贸翻译的比较复杂,比较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经贸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在文本或对话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译意法,音译法等;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促进经贸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李海峰.经贸英语翻译教程[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电影片名,策略,翻译,译者,要求

随着中外交流不断加强,外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被大量地引进到我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电影翻译也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钱绍昌语)。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它无法像书籍、报纸一样陈列在案,让观众先睹为快,电影首先喜迎观众的是其片名,因此片名的翻译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片名翻译的策略

一般来说,文化翻译包括三种形式:归化(adaptation domestication)、异议(alienation)和释义(paraphrase)。所谓归化,就是在外族语译入本族语时,放弃外族文学形象,寻找对应的或近似的本族语文学形象。如果遇到外族文化中有而本族文化中无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则从本族文化的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归化的好处是听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归化,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例如,Billy Elliot跳出我天地;The Hours时时刻刻;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Pocahontas风中奇缘;Forrest Gump阿甘正传;Birth重生。

所谓异化,就是保留原语中特有而译入语没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而不是用译入语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来代替。这种方法有助于加强中国读者和观众对原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断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1]例如,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耶稣受难记;Mr.& Mrs. Smith 史密斯夫妇;Troy 特洛伊战争;Terminator 终结者;Peter Pan 小飞侠;Chicago 芝加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纳尼亚传奇;The Lion狮王;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女巫和魔衣橱。

二、片名翻译方法

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指导下,电影片名翻译的基本方法就只有直译和意译。其他方法如音译等都是直译和意译的分支。

1.直译

直译是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原句的词句转换成译文的词句。直译也称为语义翻译,它不仅能提供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丰富译语及译语文化。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名的信息。直译时,译者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原语文化,保留了原语的民族文化风格,甚至使译文读者也能够接受原语的文化特点。下列英美电影片名都是直译的: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Love Story爱情故事;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On the Gold Pond金色池塘;Roma Holiday罗马假日;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Rain Man雨人;God Father教父;Handle with Care小心翼翼;Split Lightening霹雳闪电等等。[2]

2.意译

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一部英语电影的片名往往有其独特的内在意义,很难用直译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如果强行直译,不仅会让人费解,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原文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用意译,但译文文字应该力求优美。例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魂断”二字点出悲剧内涵,不仅吻合剧情,而且使整个片名优雅,神似原题。类似的例子还有:The Fugitive亡命天涯;Bodyguard护花倾情;Passenger九霄屠龙;Night Killer来者不善;Revenge蝶恋花;Touch by Love情暖童心;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Silver偷窥等等。这些译名雅俗共赏,文字优美,简洁有力。

3.变译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时可以在词量上进行增减。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有些是有其意而无其形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变译的方法,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加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当然这种增补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杜撰,而要有一定的根据。例如,影片Sand and Blood,译为《沙与血》,读起来索然无味,若译为《碧血黄沙》就会另有一番风味,既传神达意又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又如,Speed译为《生死速递》。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减少在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不需要的词语,减省的词是那些在译文中保留下来则是表达啰嗦又不符合汉语言表达习惯的词语。例如,描述海明威的真实爱情故事In Love And War,译为《爱情与战争》,而没有译成《在爱情与战争中》。前者言简意赅,直接切入主题[3]。

三、片名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片名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别,要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同时,作为电影文化和商贸交流的一项内容,它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电影文化及商业交流的结果。从翻译角度来讲,片名翻译的好坏反映了译者的功力和素养。译者首先应对影片内容、背景有深刻了解,从而准确理解原名,然后精心选词,确切表达出原名内涵,使译名与影片内容相吻合。这是片名翻译最起码的要求。具体而言,译者应具备以下素养。

1.电影审美鉴赏能力

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先看电影以了解其内容,但译者不是普通观众,他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译者是一名特殊观众,他不但要看,而且要通过看来感知、理解、调动情感、触发联想,进入一种再创作的境界,即审美鉴赏。电影的审美鉴赏包括对电影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和对电影艺术特征的审美鉴赏,以求进一步从所看内容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对影片深层意义的理解,这是准确表达的前提。

2.深厚的文学功底

英文片名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并兼有文学家的灵感和艺术家的匠心。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并准确再现原名的神韵,甚至超越原名的艺术水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创造出像《春风化雨》、《魂断蓝桥》这样的佳作。

3.良好的翻译心态

译者应对电影艺术和观众负责,不能草率翻译,更不能为追求物质利益而乱译。要把握好翻译的“度”,既不哗众取宠也不低级媚俗。文艺片名一般应译得文雅些,但不能媚俗。[4]

四、结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好的译者要有电影审美鉴赏的能力、良好的文学功底和正确的翻译心态。一个好的译名犹如给影片这个“龙”点“睛”,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佳作和典范。它们保留了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从而成为电影时尚的经典而为人们所传诵。

参考文献

[1]阳鲲.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对比[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6).

[2]王诏.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 第8篇

1 归化和异化的内涵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1995) 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Venuti把归化和异化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近;要么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前一种翻译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异化, 后一种翻译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归化呢?该如何来理解?韦努蒂认为, 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言及文化规范, 也就是说译文在表达方式、遣词造句及行文风格等方面, 完全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符合译文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较好的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 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如英语成语“to grow like mushrooms”, 在译成中文时可用汉语成语“雨后春笋”来表达。关于异化, 韦努蒂明确指出, 它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到外国情景。”也就是说保留原作中的“异质成分”, 呈现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 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 如英语习语“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 按异化法就译为“为一只羊打官司, 却损失了一头牛”, 原汁原味, 既易于读者理解, 也体现了该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在我国, 一直都有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实际上这就是归化和异化之争的源头。20世纪30年代, 一场围绕鲁迅先生的“硬译”而展开的争论就是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代表。鲁迅先生是主张异化的。他指出“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针对当时所谓“与其信而不顺, 不如顺而不信”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原则。从40年代到70、80年代我国译界更注重归化译法, 其中的代表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陈西滢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

归化和异化, 是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是选用归化还是选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与读者的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支配的。过度归化就可能损害原作的原汁原味性, 过度异化就可能会导致译作生涩难懂, 影响读者的理解。所以下面本文将从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因素入手去分析如何准确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度。

2 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个无所不包的大范围、大概念。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给文化定义时候, 是这样表述的:“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翻译活动本身就涉及到文化交流的问题, 在翻译时, 译者不但要以正确的形式尽量传达出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意、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 还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

《红楼梦》是一部有着丰富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 从它的两个译本中我们可以找出社会文化对归化和异化两个翻译策略使用的影响。如: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第三回)

The spring time charm of her powdered face gave no hint of her latent formidability.And before her crimson lips parted, her laughter rang out. (the Yangs, vol.i:38~39)

The ever-smiling summer face of hidden thunders showed no trace;The everbubbling laughter started almost beforethe lips were parted. (Hawkes, vol.1:91)

中英位于不同的大陆, 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英国夏天凉爽宜人, 是一年当中最美丽的季节。夏天能使当地人联想到和煦的阳光, 就像中国人眼中的春天一样。所以霍克斯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为了使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能够感受到同样的意境, 而杨宪益先生是为了让中国文化传播到英国, 让当地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他选用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原则的异化策略。

《茶馆》是我国著名剧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老舍先生通过对茶馆中各个阶层人物活动的描述, 真实而深刻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的两名译者一位是中国人英若诚, 另一位是外国人霍华。对待涉及文化因素的内容, 两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 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说得好, 咱们就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Qin Zhngyi:Not so, not so.What little prestige I have pales in your presence. (Laughs heartily)

Eunuch pang:nicely said.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 eh (laughs heartily) (霍华译本:p49)

Qin Zhongyi:well, I wouldn’t say that.What little influence I may wield won’t go far in your presence.Ha!Ha!Ha!

Eunuch pang:well said!Let’s both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Ha!Ha!Ha! (英若诚译本:p41)

霍华采用的是异化法, 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把异域文化的特色传递到了西方, 但也增添了读者的理解难度, 英若诚采用了归化策略, 省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把意思传递给了读者, 使读者较易理解内容。

3 语用环境的影响

由于在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带有鲜明的语言民族特点。而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内涵性。所以翻译习语的过程中,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要受到语用环境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是我国所独有的, 如“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说曹操, 曹操到”“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等等, 如果采取异化策略, 进行逐字翻译, 恐怕会让外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再如英语谚语“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若是译为“有四条腿的马会失蹄”, 就不免让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习语的翻译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不同的译法。例如, 英语谚语among wolves one must howl, 若要读者较易理解它的内涵, 用归化法译为“入乡随俗”;若要保持原文的语言文化风格, 就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不妨直译为“在狼群中你就得嗥”。由于人类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都是一致的, 所以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习语有着相似的语言形式和含义, 这对于我们在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如“information highway”可译为“信息高速公路”,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可译为“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显然, 前者使用了异化策略, 后者采用了归化策略, 究竟是该选用归化还是选用异化, 要根据习语所在的语境来决定, 使译文既能通顺易于理解, 又能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

4 语言形式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 句法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英语是以主从结构为主的语言, 句子多结构冗长, 盘根错节, 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形合;汉语则是以并列结构为主的语言, 句子结构松散, 多为单句, 注重意合。所以在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根据中英文读者不同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方式,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比如在进行英译汉中, 要多采用归化策略, 尽量避免使用太过欧化的句子。例如:Lulled by the gentle motion and soothed by the rippling music of the waves, the babies soon fell asleep.

译文: (1) 这两个孩子被船的轻柔的动作摇晃着, 被波浪的潺潺之音乐所抚慰, 不一会他们都睡着了。 (2) 船儿轻轻摇荡, 波声潺潺悦耳, 孩子们不久就睡着了。译文 (2) 显然比译文 (1) 简洁明快, 符合中国人喜爱的那种潇洒风骨和幽漫情致。

总之,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要尊重彼此文化间的差异, 发挥好两种翻译策略的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择, 既要保持译文的生动流畅又不失原作的异域风情。

参考文献

[1]孙致礼.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1) .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和解决策略 第9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分身乏术, 没有课时对翻译教学加以重视

我国的非英语专业教学当中, 从教科书的安排和各类考试的试卷可以看出, 一直比较看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往往处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边缘, 原因具体来讲, 即使在高教改革的背景下, 各高校都增加了英语教学课时, 但英语翻译没有像视听、读写。

一样设置专门的课程, 甚至将翻译教学放在英语读写模块中进行, 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翻译教学的时间。作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把更多的时间, 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写作和听力语法知识的上, 对于翻译教学, 心有余而力不足, 没有精力, 没有时间加以重视。导致英语翻译教学只能在课堂上一带而过, 实质的翻译内容和翻译涉及很少。作为学生, 上了大学, 学习英语的热情不如中学阶段高涨, 只是出于应付考试或是为了学分, 更加没有认识到翻译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自然无法进行真正的翻译学习, 只是浅尝辄止, 很难实现翻译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尽管设置了段落翻译的练习题, 但关于翻译技巧的学习并没有涉及。大多数教师也只是把翻译练习作为众多练习中的一个, 造成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非常差, 提及翻译, 如谈虎色变, 更不用说达到四级考试的要求。

1.2 固守陈规,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法在作祟

学生作为学习英语主体性的作用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由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重视, 以应试为主, 凡事为考试成绩让步的传统教学模式, 严重影响了翻译这种英语实际能力的提高。高校英语教师在传统英语教学中, 通常把翻译作为阅读理解来讲, 来处理,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缺乏大量练习, 使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际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这种英语知识的单向传授, 必然导致师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同时, 由于, 大多数高校都是大班授课, 对于翻译教学必然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数众多, 难以对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个体问题, 一一进行指导, 因为这对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的要求都是难以实现的。而翻译作为一种实践能力, 必须辅以大量的练习,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活动, 更要有针对性地, 进行深入的讲解, 多关注学生翻译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1.3 出题范围广, 评价体系很难做

传统的测试, 单项选择, 填空等的评价体系很容易操作。由于翻译的出题范围广, 实时更新快, 很难有较好的评价体系, 所以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在设计测试时, 不愿意多加翻译题, 更毋庸说平时的练习。缺乏此类测试和练习, 固然会使得师生失去培养和锻炼翻译能力的机会。以至于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四级考试中, 翻译部分的得分很低。所以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当务之急是开发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英语测试评价体系, 对包括英语翻译在内的多项内容能进行精心、合理、客观、准确而又方便的评价。

2 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2.1 合理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结构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除了课后的翻译练习, 希望适当添加一些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方面的内容, 在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进行学习, 也能够构形成完整的翻译知识体系, 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 也希望选择多领域的优秀素材, 其丰富的, 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内容, 必然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同时也会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为信息时代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2 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努力实现翻转课堂

笔者所在学校, 已经开始此方面的实践。从2016年9月开始, 大学英语课程, 设置成“2+2+x”的模式。第一个“2”指的是两次合班课。课程内容以读, 以考核, 以分析篇章结构为主,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的词汇, 语句, 课文的练习和理解提前放下去给学生, 以期实现翻转课堂。第二个“2”指的是, 两次小班课, 其中一次是在语言实验室上的听说课, 一次就是写译课。目前的写译课, 已经向学生介绍了“定语从句的翻译”, “词类转移”, “反译, 正译”等翻译技巧。最后, 其中的“x”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目前, 上课的效果较以前好了很多, 学生方面的反馈也非常乐观。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 各方面都能从思想上真正地对英语翻译教学重视起来。就任课教师而言, 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教师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学习, 使得我们正视英语翻译教学, 并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探索, 在有效的课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学生的角度, 他们更加端正英语翻译学习的态度, 并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翻译学习中去, 更加主动的进行翻译练习。最重要的是, 笔者校方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优化非常重视, 为师生们进行有效的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学校已经从政策角度重视翻译教学, 开设了有关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和讲座, 加大翻译实践的分量。在原有翻译练习的基础上, 在平时考试中也设置翻译题型, 增加段落翻译, 帮助学生养成翻译的良好习。

2.3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英语翻译最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非常必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只注重考试成绩考核是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提升, 所以必须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多元化的考核,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中形成教与学, 师与生, 学习内容与应用, 等多角度评价体系。建立反馈机制, 即使发现课程设置,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学生的实际翻译等的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都要有相应的后期跟进的评价体系。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 结语

我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题型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我们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 顺应时代的发展, 高校及大学英语任课教师都应认真反思和研究翻译教学的改革模式,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 具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强.强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一版, 2013, (2) :109-111.

[2]Ling Qian, Jiang Yan.Self-regul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中国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 .

[3]刘桂琴.大学英语写作中常见问题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04, (6) .

[4]陈彩芬等.新《课程要求》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思[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 (6) .

“透明”翻译策略下的归化和异化 第10篇

关键词:“透明”翻译策略,归化,异化,文化立场

一、翻译中的“透明说”

“透明说”也叫“隐形说”, 无论是透明还是隐形, 说到底, 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 这一观点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有很多论证。“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 不流露个人色彩及主张, 让译者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 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无论对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 这都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 俄国的果戈里曾有一句熟悉的名言加以描述:“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 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成为了“透明说” 的一句十分经典的阐释;而钱钟书也曾以“化境”一词加以概括。从二位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人们普遍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透明说”这一理想境界的, 许多翻译家都非常向往这一理想境界, 使其成为很多翻译家坚持努力靠近的目标。

二、“透明说”引导下的“异化”和“归化”

1.何为“异化”、“归化”。虽然“透明”翻译策略受到众多追捧, 但是在其引导下, 翻译界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不同译者对“透明”的策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进而导致了“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 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 一切以原文为依归, 调动一切手段, 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便有了“异化说”。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在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 让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 就像原作者的写作;因此, 译者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于是便出现了“归化”。简单来说, “异化”就是译者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 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迁就外来文化语言特点, 保留原作异国情调;“归化”是译者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 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用地道的本国语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 . 实例分析。由“透明”翻译策略引出的“异化”与“归化”到底哪个更适合用以从事翻译实践呢?近几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举几个学习过程中积累到的例子与大家一同分析, 进而对二者加以体会:

①—Why should a man never tell his secret in a cornfield?

—Because it has too many ears.

“异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玉米地里说秘密?

——因为地里有很多“耳朵” (“穗”) 。 (注:英语中的”ear”除了“耳朵”外, 还有植物的“穗” 的意思, 英语原文采用了双关的手法。)

“归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墙根底下说秘密?

——因为“隔墙有耳”。

分析:此例的异化翻译无法直接再现原文的双关意味, 只能通过添加译者注来加以阐释, 显得繁琐。而立足于中文背景的归化式译法则读来更为通顺达意, 但也存在改变原文意象的遗憾。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异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归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分析:对于汉译英, 需要注意目的语读者是讲英语的人, 所以“归化”翻译是面向英语读者的, “异化”翻译则是字对字的直译。

3 . 名家的选择。审视近代以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状况, 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中国文学翻译情况, 会发现归化论占了主导地位;其中, 包括林纾、朱生豪等很多著名译者均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 中国翻译尚未成熟, 大多为作家的译者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 所以导致这一时期除了鲁迅之外, 大多都坚持归化论的策略;鲁迅主张坚持“硬译”的立场,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益智, 因此必须保持原文异国情调, 有时甚至“宁可译得不顺口”。20世纪后期, 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反思这种党“同”伐“异”的翻译文化观, 开始强调“异”与“同” 的辩证关系, 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三、如何选择

可以看出, 所谓“归化”与“异化”, 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 面对的是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 因而笔者认为, 在从事翻译实践时, 应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试图把“交流和沟通”作为翻译活动的根本宗旨;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从单一的方法技巧层面走出来, 并将其上升到文化表达和重构的高度去审视和探讨, 也许只有这样, 才能找到更为平衡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浅析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 翻译 技巧 方法

一、前言

在当下国际、国内的大形势下,英语翻译不仅仅能有帮助我们进行语言学习,还能够加强我们对英国、美国等国一些民俗和民情了解,增加两国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翻译作为基础,对此,就需要对英语原意有正确的理解,对信息要有多方面的分析,这当中就包含语义、语法以及文化等等的叙述,这样才能够用别的语言再现原文,从而实现翻译的目标。另一方面,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忠于原文,能够准确的诠释翻译内容的具体含义以及语言习惯,译文务必要保持原文韵味,但是又要保证符合汉字表达要求。本文就对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给有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二、英语翻译的相关种类

就目前英语翻译看来,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有关科技方面的翻译,一种是和文学有关的翻译。但是无论是文学方面的翻译还是科技作品方面的翻译,其翻译的原则、标准以及方法都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这当中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科技作品当中翻译的主要理念是精准,翻译的态度也较为严谨,对于语言的艺术性要求不是很高。在科技方面的英语翻译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专业词汇,这就也就对翻译人员提出了一定要求,需要其对于所翻译作品内容有所了解,就一般情况说来,科技作品当中的用词都比较简单,但是句子就较为复杂,尤其是从句特别多,对此,需要在对科技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适当的调整语序。

文学方面的翻译和科技方面的翻译相比较,具有一定的难度。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需要将原文当中的人物形象正确再现,并且对于原文的故事情节也要有较好的保留。并且文学方面的翻译,还需要从整体上面和原文的意境保持一致。在对语言进行组织的时候,语言结构组织一定要准确严谨,并且要注意用词的意境,具有一定的文学风采。平时我们所常见的英语作品大多都属于日常用语,但是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对其文学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文学作品在用词方面通常都较为含蓄,其翻译人员需要结合句子意思、作者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来挖掘翻译作品当中深层次含义,有时候一个单词、一句话都需要反复的酝酿和斟酌。所以,一个翻译如果能够完全掌握文学作品的翻译,那么其他种类的翻译也就较为轻松。

三、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与分析

翻译的本质就在于译意,一般说来都是将句子与段落作为单位,在翻译的时候,看原文当中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的意思,进行翻译的时候用中文表达出来就行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对于用词的词性、语序和原文能否保持一致、句子的长度以及词汇的适当删减不必太多的考虑。正确的翻译绝不是按照死板的条框去按部就班的翻译,而是确定一句话的定语、谓语以及主语的成分,从而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但是只要翻译准确,不一定需要按照准则,而是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意思不一样其翻译方法也就有所差别,在相同的意思上面,文章的情景不同翻译的说法也就会改变,对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切都需要为翻译的需求服务。

1.灵活进行翻译。这种翻译具体就是指的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在对翻译的内容局部翻译的时候不一定会按照框架条例来翻译,而是凭借文章整体思想以及上下句子意思来进行灵活翻译。

例一:比如在进行You’re never a loser until you quit trying.(由于你从来没有停止努力,所以你不是失败者),这句翻译的时候,在这句话当中,trying是属于动词,但是我们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则可以将其作为名称,但是loser—(失败者)还是将其给翻译为名称,而quit—(停止)也将其翻译为动词。

例二:比如在进行Calculation never made a hero(犹豫不决是永远成为不了英雄的)的时候,Calculation这个词语的本意为计算的意思,但是使用到这个句子当中却成为了优柔寡断的意思。对于词汇,有的是根据网民在字典当中能够查到的意思进行翻译,另一种就像我们上面看到的这句一样,将词意进行了引申。还有和例一一样的词类活用。

2.按照原文进行直译。这种方式,就对句子进行直接翻译,是最为简单的翻译方式,并且使用也是最为普遍的,这样的翻译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保持原文最初的韵味,并且还能够保留原文的形式。就语言来说,英语和汉语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的。所以很多的句子都能够采用直译的方式来进行翻译,这样不仅仅能够保持原文结构,还能够精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一:Union is strength(团结就是力量)。

例二: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

3.增译法。这种方法具体就是指的按照英文中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思维习惯在翻译中适当的添加的一些句子或者词汇,更加精准的表达出原文意思,以便于读者理解,这样的翻译技巧被广泛的应用到英汉翻译当中。通常在进行汉语表达的时候,大多应用的都是无主语句式,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只有一部分能够转变成为英语被动句式、无主语句式以及“there be”句式,其他的基本都需要在翻译时增加主语,才能够更加精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在英汉翻译的时候,不仅仅句式有很大的不同,并且英语当中的代词、连词和汉语相比较也有较大的差异,在英语表达习惯中,代词有着很高的使用率,比如:在表达某人身体器官的时候,按照语法要求就需要在所表述内容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对此,在翻译时就应该按照语言习惯对其进行适当增补。因为汉语具有一定的省略性,所以要注意添加省略词语,对概括性词语进行详细解释,另一方面,在英语翻译的时候正确使用增译法,其本质就是为了保证翻译语法、句式的正确,精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4.省译法。这种方法具体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省略一些和和译文句式、思维方式不符的表述句式,保证译文的流通。在使用省译法的时候一起需要注意,这种方法是将词语进行删减,并且不是改变原文意思。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一般来说,能够省掉代词、it、冠词以及连接词等等。比如,he was latefor nearly half an hour at first meeting and he left a bad image for everyone(它首次会议就迟到了快三十分钟,给大家的印象不是很好),这当中“he”这个主语就被省去了,这符合汉语的阅读要求。

四、结束语

目前英语正在被广泛的应用,而翻译作为一门技巧与艺术,涉及方面也较为广泛,是语言综合的具体体现,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要灵活翻译,在结合原文意思的基础,翻译者需要对翻译内容不停揣摩以及归纳总结,借此来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琰.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42-143.

[2]马兴腾.浅析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D].天津理工大学,2010.

[3]陈宝晶.浅析科技专业英语的特点与翻译方法[J].科技资讯,2010,(35):153-154.

[4]赵丽荣.浅析科技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9):127-128.

[5]谢敏.浅析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0):252-253.

作者简介:徐辉(1979- ),男,汉族,湖北宜昌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经贸英语专业,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第12篇

关键词:中药名,翻译,原则,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近年来,中医药国际交流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际市场上对中医药认可和需求日益扩大。中医药走出国门不仅能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医药走出国门,翻译至关重要。十八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很好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中医药翻译之所以是个“拦路虎”,是因为中医药学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在思维层面就是取象比类的“象思维”,表现在语言层面就是中医语言的抽象性、模糊性、人文性及其大量的文化特色词汇和概念,如“阴阳”、“气”、“君臣佐使”等等。这一点在中药名,尤其是方剂名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1.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探讨

对于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国内的学者早已有所涉及。张昀认为中药方剂名的翻译不仅要考虑中医所具有的特性,还要跨越英汉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因此应遵循避虚就实、舍繁就简、敢于音译三个原则。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那么中药名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呢?康静雯认为中药名翻译的目的有三:第一,对外传播及推广中医药学知识;第二,促进药品更好地流通海外市场;第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这三点是一个较全面地概括。在这三个目的的指引下,结合目前中药名翻译的现状,笔者就以下几个原则,与各位商讨。

1.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中药名翻译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普遍的、规定性的纲领作指导。没有一个普遍认同并遵循的纲领,将难以实现中药名翻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乏统一标准的、各行其是的翻译将导致译名混乱,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不利于中药商品的出口和销售。

1.2 简洁性原则。

作为专有名词的中药名称,其翻译必须简洁。如“麻杏石甘汤”如果按照药方组成译为“Decoction of Herba Ephedrae,Semen Armeniacae Amarum,Radix Glycyrrhizae and Gypsum Fibrosum”。这样虽然准确译出了各个成分,但拗口又冗长,不适合作为药名。一个响亮易记的译名,是中药作为商品进行出口的必要条件。冗长的译名不仅不方便使用和记忆,并且容易出错。

1.3 回译性原则。

回译性强调药名译文和原名的对应性,这就要求译名与原名在意义和形式上尽可能接近,以便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例如“青龙汤”,如果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则不具有回译性,因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是发汗汤,而有发汗功效的汤剂远不止青龙汤一种。因此,回译性不强的译名,将容易引起混乱和使用的不便。

1.4 民族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们需要在翻译时注意保留其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当今西方文化霸权的背景下,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身份标识缺失、核心价值观念和特有的思考方式被西化的问题,我们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2. 中药名翻译的方法探讨

以上探讨了中药名翻译的原则,以下将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之下,对中药名翻译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1 关于拉丁语和英语。

植物学规定从2012年起使用英语得以取代拉丁语来记录新物种,而动物学家在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拉丁语命名。作为一种“死去”的语言,拉丁语的受众越来越小,因此笔者认为中药名翻译应采用英语,而不是拉丁语。

2.2 关于直译和意译。

相对于意译来说,采用直译不仅能保留中医药概念和内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更能凸显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如将“紫雪丹”直译为“Purple-snow Pellet”不仅具有简洁性和良好的回译性,而且保留了原名的寓意和美感,使西方读者体验到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药名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

2.3 关于音译。

中药名和人名、地名一样,同属于专有名词,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理应采用音译。根据语言国情学,处于东西方文化“共核”之外的词汇是难以翻译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只有采用音译才能填补。音译将源语的概念意义与文化语境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译入语中,构建起相应的概念和文化语境,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直译和意译造成的文化损伤或文化误读。

2.4 音译加注英译。

中药名音译简洁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缺陷也很明显。单纯的音译难免会使西方人望而生畏,特别是目前西方世界对中医药文化还不是非常了解,对很多药名可能还不很熟悉。因此,在当前阶段,音译加注英译就成为一种必要的过渡方法。而如前所述,这里加注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

结束语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中药名翻译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弘扬文化、走向海外市场。这三重目的决定了中药名翻译必须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和民族性。音译方法系统、简洁、具有良好的回译性,而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至于音译在现阶段的接受性问题,我们则可以通过加注英译的方法逐步实现过渡。以上仅是笔者愚见,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李虹.中医语言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英语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69-71.

[2]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39-41.

[3]张昀.中药方剂名的英译技巧与原则[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7:664-665

[4]康静雯.“目的论”指导下中成药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9:172.

[5]薛俊梅.中药方剂名称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1:773-774.

上一篇:草原旅游景区下一篇:班级养成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