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范文

2024-06-10

中国文化遗产范文(精选11篇)

中国文化遗产 第1篇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 它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 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华五千年历史进程留下的无数历史文化遗产,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和魂, 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保护文化遗产, 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 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规划。必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舆论监督机制,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 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 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 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 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 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调动社会团体, 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 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4.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 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 编入教材, 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 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 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 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5. 停止错位、超载开发

现在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也有旅游文化价值的遗产, 出现了人满为患、楼满为患两种情况。人满为患使文化遗产不堪重负, 给文物本体带来伤害。楼满为患, 就是这些遗产过度商业化、城镇化, 破坏了原有的城镇环境。尤其是近十几年的错位、超载开发, 使得不少文化遗产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 而其结果就是导致文化遗产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 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 甚至有的风景区正变为大型游乐场。

当我在逛故宫时, 感觉像游行一样, 一排一排的。还有在南京的秦淮河边, 也是人挤人。在丽江, 80%以上的商业铺面都出租给了外来人, 那么他们的原生态, 他们纳西族的一些生活习惯, 和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得很快。

6. 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

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 加强对藏品的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 落实藏品丢失、损毁追究责任制。实施馆藏文物信息化和保存环境达标建设, 加大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 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作用。加强博物馆专业人员培养, 提高博物馆队伍素质。坚持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减、免费开放,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7. 加强市场整顿

清理整顿文物流通市场。加强对文物市场的调控和监督管理, 依法严格把握文物流通市场准入条件, 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 确保文物市场健康发展。依法加强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的审核备案工作。坚决取缔非法文物市场, 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执行文物出入境审核、监管制度, 加强鉴定机构队伍建设, 严防珍贵文物流失。加强国际合作, 对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要坚决依法追索。

8.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 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 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 落实保护措施, 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

9. 改变旧城区改造的定位

在中国, 旧城区改造首先定位于改造, 而不是保护。这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特别会对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进而影响世界遗产。所以, 政府在旧城区的改造的定位上, 以保护为主而不是以改造为主。

总之,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 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 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要采取以上的有效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将会得到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坚信到2015年,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 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也只有保护文化遗产, 爱护生命, 爱好和平, 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 是弥足珍贵、不容损毁的。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 保护文化遗产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对文化遗产有效保护, 不但可保存和传承祖先创造的文化财富, 而且能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保护文化遗产。

关键词:中国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苏全有, 韩洁.近十年来我国世界遗产研究综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

[2]安定明, 张锦.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思考.科学出版社, 2007.

[3]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地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 第2篇

兵马俑雕刻的。极其。传神兵俑的每一条手纹都聊聊可见里理科数。每个兵哟,神情各异,有些用眼神愤怒可能是强行。月来当兵的。敢怒却不敢言。有些用沧桑的脸上下。印满了忧愁,可能是害怕自己战死沙场也照顾。不了妻儿老小吧,有些用神情坚定像是大喊今天就让我马革裹尸吧所有的俑形神兼备,每一张脸上都折射出他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它们的另一边全是战车和猎马,充满力量感,所有战马都是昂首长丝,像是在锣鼓喧天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与主人冲锋陷阵。马雄中有一辆最精致最豪华的马。雕满了花纹飞龙。关于兵马俑还有一个说法,这是?用活人烧制出来的,甚至在一九。七四年时。还流传出兵马俑复活了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引言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促进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这些文化瑰宝一部分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重放异彩,而另一部分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传承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危险。由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突出重点,做好体育文化遗传项目保护规划,加强管理,建立完备的传承机制,有效的依托各种途径进行,实现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多层次传承与发展,推进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本文即结合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所面临的问题

1.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法律体制不健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体育在于现代体育的对接中明显处于劣势,现阶段,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加强我国体育文化遗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法律体系,在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内容、形式、方法和措施上,也都没有具体、详尽的法律规定,致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盲目、混乱,多数情况下只能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以及地方性法律制度作为参考,造成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法律制度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

2.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受经济因素的严重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落后现象严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更是严重滞后。许多地区经济跟不上,财政收入少,势必造成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就有限,资金投入比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部分地区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的实施和发展,使得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形不成规模,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开展。

3.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忽视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文化,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学校教育在这一传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体育文化遗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靠政府或是民间组织,学校教育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其引入校内体育课程教材中,直接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在学生中的普及。

4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群众参与度不高

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生命的密码,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体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前景令人担忧,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被人们逐渐被人们淡忘和遗失,甚至有些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体育文化遗产,这势必会降低群众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热情和参与度。

二、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是多样的,但立法保护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方式。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体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方法,规范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同主体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明确破坏体育文化遗产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惩罚,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及时和稳定的保护。针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现状,目前,加强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就是应该加大力度推进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构建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的体育文化保护遗产的法律体系,提高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层次,建设全国性的、高层次性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同时,各地体育文化行政部门也应该根据国家的上位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从而形成自上而下,体系健全、涵盖范围广泛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更为有力的法律保护。

2.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构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两者的共赢,是推动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以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经费、场地等物质条件的支持,以为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将传统体育文化充分的与现代体育形式相融合,通过对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再通过经济的发展所获得的收入来实现对体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3.将中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学校教育

中国体育文化博大精深,若想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关键是将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将传统体育文化整理、编成文字教材、音像资料,从学校教育抓起,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专题,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意识。将学校教育作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能够充分的展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魅力,营造有利于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学校氛围,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去,并以此拉动社会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从而将我国体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4.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加强宣传力度

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融入到群众社区文化中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汇集体育文化专业人士,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中的舞蹈、杂技、武术和太极拳等重新编排整理,丰富其内容和形式,融入现代体育因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承。同时,加强对于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将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内推外联营造良好氛围,让全所有的人知道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体育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礼物,是一个国家及民族体育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精神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好我国这些珍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具。(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张玉强,陈有忠.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05:86-90.

中国文化遗产 第4篇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2]。“世界遗产”的得名,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有人提议在此名目下开展与之有关的国际性合作行动。1965年, 美国的白宫会议建议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 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0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则使“世界遗产”被公认为一个核心概念。该公约在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时, 反复强调“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从而为世界遗产规定了崇高的品位[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 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4]。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 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科学界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 暂不涉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列出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三大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中国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息息相关, 其重要价值不容低估, 更不应忽视。截止到2010年8月, 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 列世界第3位[6]。中国的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分布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区域, 遍布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以及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 是中华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成就在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它凸显出来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 都非同寻常、意义重大。

因此, 笔者认为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外国学生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认知、感悟和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都必然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形态, 如现存的古代文化典籍以及古代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当然, 这其中还包括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语言以及族群的行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来决定的。因此, 弄清楚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历史遗存、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将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向其他民族推介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1.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

髓, 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品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历练浓缩和发扬光大。以“长城”为例, 迄今为止, 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政要, 北京的长城无疑是一个必看的经典古迹。尽管它带给外国人的视觉惊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清楚表述, 但如果要说到它真正承载和蕴涵的思想精华与文化精髓, 则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仅仅只是将其单纯表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长城是自秦汉以来, 中国四方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共生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中铸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2.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视为人类共有共享的全球文化来定位。

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走向的一大特点, 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进行的博弈, 与这一态势相伴的文化发展则是“冲突与共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题目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形式上看,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 但是,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明的传统及特色与精华, 则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共同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为宽泛的世界眼光, 来研究、保护与推介它。可以肯定的是, 从古至今,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迁徙、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彼此之间会在不断接触中相互碰撞、交流、借鉴与融合。如印度的佛教, 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 日渐开始向本土化转变, 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合作与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媒介恰好能够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置身于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进一步讲就是, 中华文化如果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就必须把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呵护好, 并使之走向世界、惠及后人。文化自觉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我们的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所担当。

举凡世界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振兴都做过卓越的贡献;举凡世界知名大学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他们共处于一个学校, 进行着实质性的文化交融[7]。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 使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驾齐驱, 这是大学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必然要求。

三、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重视实地考察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是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地考察 (旅游) 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借助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 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 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因此, 教师应鼓励并有序引导留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 通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去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 实地考察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他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多媒体动画、专题教学片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的补充, 以弥补实地考察的局限性。

在实地考察 (旅游) 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 但在气势恢宏、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体系当中, 它也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当中,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方面, 要考虑中国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避免单纯借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传授中国文化, 因为这样做既不科学, 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旦把握不好, 不仅会让留学生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 在外国留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将其作为“活着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亮点设计包装到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当中, 并适时推出来给留学生讲授, 相信一定会使丰富多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扎根于留学生心中, 使他们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2. 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8世纪的英国学者谢林认为:“从纯历史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国家, 中华帝国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中国是最古老的帝国。它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 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8]谢林的这番话,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古老、最悠久、最绵长, 并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超稳定发展态势而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还曾多次站在了世界文化的巅峰, 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既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又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如中国的儒家, 流行了几千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起着重大作用的并不是只靠当年孔、孟讲过的几句话, 而是由于历代贤哲为了适应他们的新时代所做出的新诠释。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影响了古代社会几百年;宋代有朱熹对儒学又一次新诠释, 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9]。

毋庸置疑, 中国文化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 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人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内容, 都是我们在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进一步把握好的。

3. 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 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入思考,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自信稳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只有理解透、认识清、把握好“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舞台上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体现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需求当中的, 需要我们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上去对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 并通过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促使它成功转型, 变成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同时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来推动世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应主动弄清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连接链———即历史的上下承接、不同支流的汇集以及不同时期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即中国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天的中国人正在进行怎样的文化选择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另外, 需看明白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即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觉”, 也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能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科学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文化因素中可能只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将其凸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并不断挖掘出它在促进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潜在价值, 相信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巩固和提升高校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新华文摘, 2009 (23) .

[2]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

[3]冯天瑜.“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2) .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EB/OL].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sjyc/tiaoyue/03.htm.

[5]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 (03) .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7]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C]//王小梅, 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27.

[8]何兆武, 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9.

[9]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74.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 第5篇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还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那尊卧佛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工匠高超的。技艺。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多、资料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西方学者称其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壁画画在洞窟的四面墙壁上、佛龛内,壁画的资料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你看那些飞天仪态万方,多么美啊!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彩带飘飞,漫天遨游;有的闭目凝视,侧耳倾听……飞天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如今,飞天已成为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第6篇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多项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斗转星移,盛世而兴。如今,我国众多优秀文化遗产在创新、创意的牵引下华丽变身,走近你我,走向世界。

在创新中获得生机

在中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蜀锦织造技艺在当下也面临失传危机。

“目前包括我在内,会这项技艺的全国一共只有7个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贺斌说,“蜀锦织造人力成本高、难度大、市场空间狭窄。在技艺学习上,它花的时间很长,技术定型也很晚,单举投梭打纬这一项,定手型就得练8年。”贺斌从事蜀锦织造30年,招收过14个徒弟,但最后只有6人留下。

出于“不能让手艺在我手里失传”的责任感,贺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对古代纹样进行复原创新。目前他已经用手工方式复原出唐代狩猎纹锦、宋代八答晕锦等古代纹样,还创造出熊猫锦、凤穿牡丹等现代纹样。

除了贺斌,还有不少其他人也在为蜀锦传承和发扬寻找新的路径。

成立于2005年的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采用机械和手工结合的方式,专注开发蜀锦小作品,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从2015年开始,公司创作了《成都四景》《四季童子祈福图》等15厘米见方的工艺品,受到市场欢迎。

“作品尺寸缩小后,成本也下来了,单幅价格只有200至300元,市场接受度提高,很多客户看到设计图就下单。”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明说。

订单上去了,人手又不够了。蜀锦可以用机器织,但蜀绣必须手工操作。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工艺并不简单,共有12大类122种针法,熟练掌握这些针法需要数年时间。于是,这家公司开始研发低难度绣样,同时在社区招募和培训绣娘。“市场需求很大,既可以传播文化,又可以创造效益。现在培训绣娘,是为了给以后大批量生产做铺垫。”钟明说。

在贺斌看来,保护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创新,研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产品,进入市场、让市场接受。

解开面纱融入百姓生活

文化遗产距离我们有多远?或许餐桌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伴随五千年。一些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最具“色香味”的部分。四川成都,有一座可以“吃”的川菜博物馆,不仅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更让文化融入了百姓生活。

在这座川菜博物馆,参观者既可以了解川菜的历史,看到世界上最早的泡菜坛子、全球最大灰陶灶、汉代青铜筷等6000余件与川菜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川菜烹饪技艺、品味川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观别的博物馆可能是‘移步换景’,在我们这里是‘移步换吃’,饱了眼福还饱口福。”川菜博物馆副馆长张辉强说。

博物馆将洗菜、理菜、备料等繁琐的程序帮游客做好,让游客体验关键的步骤和乐趣。

在原料的选择、配料、烹饪方法等方面,博物馆也下了功夫,保证教给游客最正宗的做法。“比如做宫保鸡丁这道菜,我们会教游客使用‘急火短炒、一锅成菜’的传统烹饪方法,做出来的宫保鸡丁应该是糊辣荔枝味的。”张辉强说。

在张辉强看来,川菜博物馆的使命是传承和传播四川传统饮食文化,通过体验式活动将川菜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实际上,川菜博物馆找到这个路径之前,也费过不少周折。

川菜博物馆建立于2007年。除了文物静态展示,一开始主要是做菜给游客吃以及承办各种宴席。“虽然也能盈利,但传承上变了味,甚至有人把博物馆称为‘摆了古董的农家乐’。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张辉强说。

2014年,博物馆不再承办宴席,而增加了“玩做菜”项目。这个项目很受欢迎,过去一年,参与“玩做菜”项目的游客有7000多人,其中近5000人是外籍游客。

喜爱川菜的人都评论说:“这才是川菜博物馆应该做的事。”

“做个瓷盘能有多难?”八月回忆起四年前到景德镇学习制瓷并自创品牌时自己说过的话。八月来自台湾,今年43岁,本名叫王代平,“八月”是他英文名August的中文音译。他曾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西欧片的负责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外,他更习惯用“八月”这个称呼。

还在欧洲学习的时候,八月就喜欢流连于博物馆、画廊和设计精品店。他立志要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2012年“五一”期间,八月独自来到景德镇,萌发了来瓷都创业的愿望。同年11月,他辞去工作,在景德镇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他和两位伙伴一起寻梦:50岁的英国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盖伊·汤普森和38岁的景德镇资深画师罗艳。

八月和罗艳负责设计和制作,他们用花鸟工笔来表现中西合璧的设计,不断把传统的技法和操作做新的尝试。盖伊曾在一家外资银行负责风险管理评估和法规制度规范,他负责陶瓷品牌创立的评析、市场和销售。

刚到景德镇时,八月不认为“玩泥巴”是个多大的挑战。而今,每次提起这段记忆,他都会说:“我所有的狂傲都被瓷器给磨光了。”

“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我们花了快3年的时间去试验釉中彩餐具从发色、单色、复色、调色、配色等过程。”八月说,刚开始他们只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作坊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打听釉中彩工艺。

“我和盖伊一致认为,景德镇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八月说,放眼世界,很难找到像景德镇这样既有强烈的人文文化,又具丰富工艺资源的城市,如果在英国、西班牙或者法国,用自己的资金做同样的事情,可能撑不到一年。

经过四年努力,他们的第一套“Spherebol”全手工陶瓷产品问世,摆上伦敦牛津街附近一家奢侈品商店托马斯·古德的橱窗里。

八月觉得,正是他们各自背景优势的结合,才使他们可以用欧洲现代艺术的眼光去诠释东方元素,融会中西,做出东方人和西方人都觉得美的作品。

如今,除了家传、“学院派”之外,像八月和盖伊这样来自海内外的“景漂”已经俨然成为千年瓷都的生力军。据景德镇市官方统计,景德镇逐梦的“景漂族”已达到每年2万人次,其中外籍人士1200人左右。

“欧洲的手工陶瓷只在几个城市的小圈子里,我一来就看到景德镇整个城市都在做陶瓷,到处都是年轻人。”来自荷兰的阿德里安·瑞斯说。

10年前,瑞斯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现在,他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在景德镇建立了家庭。其间,他往返于中国和荷兰,介绍景德镇和有“欧洲瓷都”之称的代尔夫特市两地艺术家到对方城市创作,使用当地传统原料和技术,增进陶瓷文化交流。

景德镇三宝村是“景漂”们聚集的地方。他们有的常来常往,有的小住数月,有的买房常驻……常去三宝村作研究的人类学家方李莉形容他们是文化布道者,他们来到千年瓷都“朝圣”,然后又带着文化的精髓和精湛的技艺去四方传播。

浅析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剪纸艺术 第7篇

在远古时期,以影像作为形象的艺术手法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并应用,且创造出了在各种材料上透空、镂刻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类语言。在许多艺术中,如彩陶、岩画,青铜器、汉画像石等都能体现远古艺术匠才技术的精湛。现代的民间剪纸与古代匠才技术在设计的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也相当近似,充分说明现代的民间剪纸传承和延续了远古艺术的优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的五幅团花剪纸,可以推断剪纸最迟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它虽制作简便、造型单纯,但包容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

自从西汉发明纸以后,剪纸就开始流传与普及起来了。唐代之后的剪纸实物皮革刻花冠饰、漏版印花图案都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实证。宋代出现的就是已经偏向行业性或者是工艺装饰的剪纸,常见的是宋代吉州窑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的皮影当时也很盛行,因为它是用纸做的,所以被人们称为“纸窗影子”。当然,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保存着与剪纸类似的皮影,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两种相近的艺术在形式上的相互影响。剪纸由于只是极具乡土气息并且是应民间风俗的需要而保留到现在的,它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很多优秀作品难以传世。不过从历代的载记和文人的笔下一望可知: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唐)杜甫《彭衙行》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李商隐《人日即事》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武林梵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寓意性成了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剪纸最先普及在民间,当时人们为了驱邪、祁福,多把剪纸作为寄托。他们经常用纸剪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祈求保平安;还有的剪成代表着吉祥的图案和纹样,供奉神仙、装饰家居,祈盼着能够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在色彩上,剪纸要求明快鲜艳,对比强烈,不受物体条件的限制。根据年节的要求,单色剪纸则是大红大绿,如需组合则按趋吉避凶的观念采用五行生五色的方法,遇到丧白事则多用素色,如白、蓝、银、紫等。剪纸的造型特点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点,由于剪纸材料比较单薄,大多采用满幅匀称铺排的方法,形成物像互相串联的平面构图。它在形象上极具装饰的美感,没有大面积的黑白,用精巧细致的花纹对主体人物进行装饰。这种手法造成了浓烈的民族风情,整个画面的容量也大大增加,表现力有所提高。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剪纸其实并不追求写实的严谨性,只是表现了群众的意象罢了。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土人情、行为信仰不同,剪纸风格迥然有异。总体来说,中国民间剪纸分为单纯、粗犷、深厚、庄重的北方风格与秀丽、明快、玲珑剔透的南方风格。剪纸的风格决定因素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装饰器物需求的影响;二是受流行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即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三是受剪纸本身的纸质和剪刻的工具选用的影响;四是受剪纸艺术家志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影响。所以剪纸在分为南北两派后,具体到每一个地区又有不同的风格,比如东部因经济发达,文化交流便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剪纸体现了内蕴深邃、隽永挺拔的风格;西北由于古文化遗存较多,造型古朴、稚拙,强调意象造型,故体现出自由豪放的风格;西南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处偏僻,多为刺绣花样,受民族神话的影响,形象独特,怪异多变。各种不同地方的风格构成了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流传和保留到当代,可谓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剪纸艺术运用到现代设计创作上,也能够表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加作品的趣味性。而且我国传统作品的造型和美术风格都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民族化倾向,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不仅是全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还受到世界的青睐,并逐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罗国祥.话语霸权与跨文化交流[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2]龚群.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中国文化遗产 第8篇

文化遗产, 它传承了中国几千几百年的文化的传统还有它的人文精神。音乐的文化遗产, 有自身的音乐特性。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就产生其中。而在, 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的音乐得以传承和创新, 有的音乐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有形的, 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史文物,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像历朝和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料文献, 乐器, 乐谱, 还有极其珍贵的图片等等。而无形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像乐器演奏的音乐, 人们唱的歌曲, 就是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的文本声音。而无形的这一类它会随着时间而流失和随着音乐载体的消失而消亡。在音乐传承的道路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 音乐在这一过程逐渐被新的事物所代替, 逐渐被遗弃, 然而, 就是在这无形的文化遗产的这部分里面, 却对音乐的生活或背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正是这部分无形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音乐生活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无形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文化当中的的宝贵的财富为今天以至于将来对那些创造中国特色音乐的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养分。在我国我们对音乐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都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中我国的“古琴艺术”“昆曲艺术”“新疆维吾尔的木卡姆”还有“蒙古组长调民歌” (是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 都被录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几部作品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也向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和中国的音乐这当中无不提高了中国的民族地位。也使得中国音乐已经走向世界, 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有的美丽。而在这我以黄河号子为例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遗产。

二、黄河号子的产生

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形式体裁, 是在劳动人们劳动中发展产生的。而号子最早是人们在远古的时期和大自然进行斗争而发出的呼喊声。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收获的喜悦之情, 敲击石块和敲击树枝, 发出欢呼声。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早期的民歌而这已是最早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的功能和文化内容。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抒发劳动人民的情感, 抒发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 描绘民族民俗的社会风气。号子的产生说明了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号子也称为“劳动号子”, 黄河号子就是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黄河号子是属于民歌的一个主要的载体, 黄河号子的作用就是在劳动人民参加统一的较强性质的体力劳动时为了激发劳动人民, 协调劳动者的动作还有提高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演唱和呼喊。黄河号子的产生就是在这样激励人心的“嘿呦嘿呦”中而产生的, 黄河号子的产生是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抗挣洪水在一起共同协作, 逐渐的形成了有一定的规律, 节奏起伏的声音这也就是号子。而黄河号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它的独特性, 和实践性。而黄河号子也有自身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黄河号子的几个简单作用:1.黄河号子具有协调性,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协调统一的运作是不可或缺的, 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就很需要统一的劳动和步伐。在这过程中就需要用号子来进行指挥。2.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安全, 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重体力活的劳动, 消耗人们体力, 之所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是劳动呼喊的时候不会伤到身体内的器官和内脏, 因为只有这样在劳动时紧绷的肌肉在呼喊的同时得到放松就不会受到较大的伤害, 起到了一定的保护的作用。3.鼓舞劳动者的士气劳动人民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 重体力的活动居多容易劳累疲惫。而黄河的号子就像是戏曲中的“锣鼓”带有紧张的特点, 激发人们的奋进。带动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动力。

三、黄河号子的特点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黄河周围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以独特的形式存在中国大陆上。黄河号子就在黄河旁产生。黄河号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黄河号子的实际性, 它可以激励劳动人民, 组织和集体劳动, 调节劳动者的情绪;在另一方面就是黄河号子有其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的, 而且还相互排除。劳动的过程中劳动的力度和强度越大, 黄河号子所表现的音乐制约就越大, 不好发挥, 相反, 劳动者的劳动越小黄河号子的表现形式越强, 在音乐的表现上发挥的越大。歌唱者就有更大的空间去去发挥音乐。黄河号子有两个特点:1.律动性, 劳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重复, 带有节奏感, 给黄河号子赋予了生命, 使黄河号子更有律动性。2.一领众和的特点。在黄河号子中领唱是在这集体劳动中的指挥者, 领唱演唱的部分是歌词中最重要的陈述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 音乐形式非常的自由, 很多的曲调的唱的歌词经即兴变化。呼喊的号子在旋律方面, 旋律激昂, 高亢明亮, 并且还带有召唤组织劳动者的特点。在合唱的部分经常重复领唱中的词, 结构感强。经常用同一词进行重复。

黄河号子的种类可分为, 黄河抢险号子、土硪号子、船工号子。黄河抢险号子, 共分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和花号四种。这四种的用法主要是用于在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方面。骑马号的节奏明亮欢快, 在声调方面特别高亢洪亮。给人一种催人奋斗上进的特点。而相对缓慢的节奏来说, 绵羊号就是节奏缓慢, 而绵阳号的作用就是放松劳动者紧张得情绪, 让劳动者的心情和情绪得到放松和休息。所以绵羊号是在人们疲劳时, 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 所以绵羊号的节奏缓慢。而小官号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柔中带刚的特点。而小官号是融入在劳动中娱乐的方面的。花号, 它的演唱的内容多数取古老的历史故事, 而花号的演唱经常适合骑马号相结合的。在演唱时使人们的困意和疲惫减小。船工号子细分下来又可以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和“推船号子”等。黄河边的船工历代生活在黄河上, 创作出了形形色色, 各具特色的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抒发了船工的感情, 喜怒哀乐都把他抒发到号子当中。“一条飞龙出昆仑, 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 惊涛骇浪把船行”这首短小的歌词无不体现了船工们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劳动人民的劳动激情, 和生活美好向往。

四、黄河号子的传承和保护

黄河号子在抗日战争时期诞生, 再由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第一乐章中, 《黄河船夫曲》就采用了劳动号子形式, 民族风格特点鲜明,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力。激发了民族精神。在2008年黄河号子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黄河号子得以保护传承。在经历千年, 黄河号子现在面临失传的困境时。因黄河号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对黄河号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使得政府和和国家进行对黄河号子的收集整理, 而且还进行宣传, 使更多的人们了解黄河号子。我们应当加大黄河号子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还要黄河号子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的文化, 了解黄河号子了解黄河的音乐文化, 使黄河号子这音乐文化遗产的得以更好的发展传承, 并且了解。也让黄河号子这个在母亲和旁边的音乐文化展现出它永恒的魅力。

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考量 第9篇

1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

1.1茶艺

(1) 泡茶。泡茶是对茶制作过程的追求, 其至高境界在于保留茶的色、香、味, 宋代是我国茶艺鼎盛时期, 一般采取“下投法”泡茶, 泡茶方式至今沿用了600余年[1]。传统的泡茶方法一般包括烫壶、倒水、置茶、冲水、烫杯、倒茶、分杯、奉茶和去渣等一系列程序, 使饮茶从解渴上升到高级的艺术生活; (2) 茶具。茶壶是饮茶艺术的媒介, 自明清之后, 我国饮茶以江苏紫砂壶潮流, 宜兴的紫砂壶自古以来具有“天下第一品”, 壶与茶的配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3) 饮茶。北方人喜花茶, 南方人偏好龙井、绿茶;老年人追求焙火稍重的包种茶或者乌龙茶, 年轻人多选用具有健美作用的绿茶、红茶;不论那一种, 饮茶人饮的是茶的芬芳, 为的是口腔的那一份爽快感和甘润回味。

1.2茶诗

著名的宋代诗人苏轼, 是正宗的茶人。苏轼在写茶、品茶的基础上, 设置自己种植、煎茶, “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一语是东坡品茶美学的最高体现, 同时也成为品茶的千古佳句。茶诗堪称中国一绝, 我国的茶诗作者多达数千人, 茶文化经历我国的文人墨客的诗文传送, 雅俗共赏, 家喻户晓。

1.3茶词曲赋

茶词最兴盛的时期要数宋代[2]。以茶词曲赋为标志的茶文化堪称中国的国粹, 宋代文人骨子里的幽雅是他们钟爱茶文化的本质原因, 大词人苏轼的《西江月·茶》和《临江仙·茶》是茶词中的精品, 他的一句“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使得茶词“一夜之间花千树”。黄庭坚以茶词数量著名, 他是苏轼的门生, 他的《煎茶赋》为茶词曲赋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此外, 我国著名的茶词曲赋家还有北宋的吴淑、西晋时期的杜甫, 中唐时期的顾况等。

1.4茶画

茶画是我国的瑰宝之一[3]。唐代以来, 茶事活动从宫廷逐渐转移到市井, 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爱好。唐朝是我国茶画的兴盛年代, 代表作为周昉的《调琴啜茗图》、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张萱的《煎茶图》和《烹茶仕女图》。在唐朝之后, 经历五代十国的发展, 到宋朝时, 我国的绘画艺术发展至鼎盛。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和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是公认的茶画精品。

2茶文化的发展

2.1起源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茶的种植方法和制作方法, 同时还将其记录下来。早在周代就有茶的利用记录, 周公旦的《尔雅·释木》中有“授, 苦茶”的描述。唐代的《茶经》详细的记载了茶的用途、制作、自然规律、功用等, 并从美学角度将茶文化上升到文学的较大, 开创了茶艺、茶道等茶文化体系的先河。

2.2传承

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核心在于传承,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目的在于将有价值的文化持久的延续下去, 茶文化是以人为载体和主体, 是以技艺、记忆、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人具体指的是精通某种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熟悉茶文化空间的茶文化代表人。广义的内容是指茶文化代表人所代表的社会大众, 也就是说, 茶文化的传承是依赖人和广大的民众。

2.3传播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将中国的茶文化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得以传播, 英国以饮茶作为绅士的礼仪, 饮茶是英国王室在重大社会活动中的必要仪式。韩国将每年的5月24日定为全国茶日[4]。

3茶文化遗产景观的特性

3.1非物质性

茶文化反应的文化风韵是无形的, 非物质的, 虽然茶的手工技艺等是茶文化通过物质方面的体现, 但是茶文化自身是无形抽象的。

3.2活态性

活态性是茶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这是指, 茶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 体现在茶文化的传承过程和传承过程中的创新和变革。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具有所有传统文化所共有的发展阶段, 也需要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空间和时间维度。茶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行为方式, 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物化时间记忆。

3.3不可再生性

众所周知, 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 茶文化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类似, 具有不可再生性。这是由于, 茶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孕育而生的, 会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4地域性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我国的茶区从东经98°到122°, 北纬18°到38°, 绵延纵横数千公里, 是全世界产茶种类最多, 最广阔的茶区, 东至台湾东部的台东、花莲, 南达海南岛, 西至西藏南部察隅河谷, 北达山东烟台、辽东半岛, 涉及18个省、500多个县。其中主要的产茶地为福建、云南、贵州、浙江、安徽、四川、湖南等, 占据全国茶叶年产量的75%左右。茶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之一, 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 形成了具有明显低于特色的茶文化。各地的茶文化以饮茶为基础, 以茶艺、加工方式等形成了具有文化性、生活性、地域性的茶文化。

4茶马古道———云南

人们口中的茶马古道, 是说当年驼着茶叶的马帮, 响着铃铛从重重大山中走来。云南普洱府至今留有茶马古道遗址, 连接着东西方文明, 普洱茶名扬四海, 普洱府被公认为“茶都”。有人说, 云南的茶是最野最古的茶, 云南有世界上树龄最老的“茶王”-野生古茶树, 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思茅澜沧江流经的景迈、茫景等地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发祥地, 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驯化栽培型古茶园。

4.1榜首“龙井”———杭州

龙井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 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是浙江杭州的特产之一, 有狮、龙、云、虎等品种。龙井与杭州丝绸、西湖共同编制了杭州美景。杭州住民的龙井村是必访的龙井茶产地, 其中以龙井、梅家坞、翁家山、狮峰出产的茶为最好, 以“狮峰龙井”为最佳。

4.2茗香之源———四川

早在西周时期, 四川就以生产茶而文明。四川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地区, 四川峨眉山、鹤鸣山、青城山、盛产名茶且与宗教结缘, 民间流传着许多名茶的传说。四川雅安蒙顶山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四川民间的茶俗歌谣十分丰富。茶俗歌谣是人们对茶事活动最直接的感受, 寓意深刻, 通俗易懂, 不仅代表了茶俗文化源于民间, 流行于民间, 且为茶俗文化被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推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法律保护

5.1加大对对优质名茶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

地理标志是特定产品的标记, 在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维护产地声誉、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申请集团上标或者注册证明商标就能够进行地理标志保护, 例如“杭州龙井”等。

5.2加强对优质名茶的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是由特定的持有人进行信息管理保持生产工艺、科学配方、经营信息的机密性。据考证, 商业秘密的保护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 以家传绝技、祖传秘方等方式即是最早的商业秘密。我国最早使用商业秘密概念的法律是199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其中第66条明确规定了“: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 需要在法庭出示的, 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文章此处以龙井茶为例, 龙井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首, 这与之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历史文化等息息相关, 龙井茶的商业秘密受到侵犯, 损害的不仅仅是龙井的信誉和品牌, 同时对天下第一名茶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一种亵渎。因此, 针对龙井的炒制方法和加工工艺, 必须按照商业秘密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 针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制裁。

5.3加大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惩处力度

假冒伪劣、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是一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 必须依法进行严惩, 要知道毁掉一个品牌比树立一个品牌容易的多, 因此, 必须依据法律法规, 加大对全国名茶假冒伪劣行为惩处的力度, 从而为我国的茶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传承、传播环境。

结束语

茶文化的法律保护是以实现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包罗了茶文化的多元性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茶文化无论是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者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景观, 其本质都是活态的, 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就是让茶文化在变化中获得新生, 使茶文化日常生活化, “最好的传承就是使用”。在此基础上, 通过法律手段发扬和规范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从而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芹燕, 康金熬.论茶文化在影视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6) .70-71

[2]王立霞.茶·茶文化·茶文化学:茶的文化史考察[J].农业考古, 2013 (2) .23-31

[3]江凌.中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J].中原文化研究2014 (1) .78-81

中国江苏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 第10篇

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

在茶文化中, 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茶文化为中心, 衍生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等文化, 这些文化遗产都属于是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和不可复制性。要想对这种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 只有按照法律的规定, 规范和履行传承者的义务和责任, 才能将茶文化遗产进行保留。

2 江苏茶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体现出江苏茶文化的遗产资源特点, 我们可以先对它进行分类。基于农业遗产的分类方法, 并结合茶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 将茶文化遗产资源分为特产、遗址、景观、文献、技术、民俗文化6个主要类型, 对这些类型进行细分, 可以分支出若干个代表。特产类资源代表主要是历史名茶;江苏生产的茶种类繁多, 包含着各类的历史名茶, 这些都属于当地的特产资源。遗址类资源代表包括贡焙遗址, 宜茶名泉和其他茶事遗址;这些遗址为现在旅游行业提供了观赏条件, 也为后人们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材料建筑。同时, 也给很多的文学创造者提供了写作灵感, 像唐朝李郢写的《茶山贡焙歌》, 诗词中就描写了贡茶的情景, 以“茶”为中心,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景观类资源代表包括复合型生态茶园和野生型茶基点;这些资源为生物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材料, 同时也可以作为旅游观光的地点。文献类资源代表包括茶书类和方志类;这些资源成为了人们做科研活动的参考资料, 为科学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技术类资源代表包括传统制茶技术、传统烹茶技术、紫砂壶制作技术和传统茶点制作技术;这些技术对我国的饮食行业和手工制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民俗文化类资源代表包括茶礼茶俗和文学艺术。茶礼茶俗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文学艺术是经过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

3 江苏茶文化遗产的特点

3.1 遗产内容比较丰富

江苏茶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遗产的种类几乎涵盖茶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型。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将江苏茶文化遗产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 有形资源主要指的是与茶有关的物质资源, 像特产类、遗址类、景观类, 这些资源在江苏茶文化遗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可见其遗产内容的丰富程度。无形资源主要指的是与茶有关的非物质资源, 例如文献类、技术类和民俗文化类, 这些都是围绕茶衍生出的非物质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江苏茶文化遗产在有形与无形两个大方面包含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知名度大且保存良好的遗产资源。

3.2 遗产分布相对集中

江苏茶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比较集中, 主要分布在苏州和无锡两个城市, 这两个城市中的有形资源所占的比重较大, 像洞庭水、天池茶等特产类资源, 水月寺无碍泉、吴江六品泉等遗址类资源, 洞庭山茶园景观类资源等等, 这些有形资源都分布在苏州市的东部地区。而阿婆茶、孵茶馆等茶叶礼俗, 天池茶制作技术, 六合县志文献等无形资源分布在这两个城市的各个地区。由此可见, 苏州和无锡这两个城市的茶文化背景相似, 茶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种类分布也相似。

3.3 遗产资源重叠性较强

在江苏的茶文化遗产中, 很少有一个地区只包含一个种类遗产的情况, 一般都是包含很多的遗产种类。以苏州为例, 其茶文化遗产的特产类的资源主要包括虎丘花茶、天池茶、洞庭水月茶等;遗址类的资源包括虎丘寺石泉、水月无碍泉、邓尉山七宝泉等;景观类主要包括洞庭山茶果生态园;文献类资源包括《大明水记》、《六合县志》等茶书;技术类资源包括天池茶制作、碧螺春制作及苏帮茶点制作;民俗文化类资源主要包括孵茶馆等礼俗。这些内容涵盖了茶文化遗产的6个主要类型。江苏的其它一些地区也有很多像苏州一样, 茶的文化遗产资源种类重叠性比较强。

4 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

中国的茶文化遗产中的茶文化景观是中国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逐渐产生和传承的智慧结晶。这种遗产是具有法律效应的, 它是受法律保护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对它进行保护和宣传的义务和责任。对茶文化进行法律保护, 我们要制定相关的制度, 按照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保护茶文化遗产。

4.1 立法的形式

茶文化遗产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文化遗产, 为了让它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我们要对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的进行保护。对这种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 设置立法, 这样, 我们在履行自身的义务时, 就可以参照立法的相关制度规定, 自觉地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立法的设立过程是具有一定时间性的, 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 我们可以先设立一些基本的法律, 让人们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 再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的分析, 进而完善法律法规。

4.2 立法的基本原则

对茶文化遗产的立法原则, 最基本的原则主要包括:在法律中, 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每个人都有了解茶文化遗产内容的权力。只有公平平等, 才能体现法律的本质。其次, 立法要根据人们的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能力范围, 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这样才能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纪守法。最后, 立法要符合人们的习惯和体现民众的意愿。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 可以在立法中, 设置相应的法律, 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内容和权利原则作出一些特殊规定, 以保障人民群众对茶文化遗产的合理运用, 避免产生某个群体对茶文化遗产的不正当使用, 进而造成垄断的现象。此外, 要加强对优质茶的保护工作, 防止茶的制作技术被泄露。对此,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茶文化的管理监督工作, 随时监督文化传承的进程, 防止漏洞出现。还要监督检查茶的产品质量, 防止劣质茶的交易流通。

4.3 传承主体的认定及其权利、义务

茶文化的传承内容主要是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 大多数是对茶的制作技术的传承。茶的生产制作技术经过了一代代的传承, 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最终, 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根据法律的规定, 传承人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履行相关义务。另外, 传承人要把自身所学到的文化遗产全部传承给接班人, 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学徒们进行传统技能、艺能的研习, 并在传承人不能承担相应义务或离世后继任。在选择传承人时, 候选者具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和义务, 决定自己是否想履行传承人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他自身认为不能承担起履行继承的义务, 或者自认为没有传承和发扬的能力, 那么他可以选择放弃参与选择传承人的选举活动。但是, 一旦被选为传承人, 就必须按法律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责任。将优秀的茶文化遗产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下一代的接班人。

4.4 建立传承人利益分享机制

为了提高传承人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的效率, 可以建立传承人的利益分享机制。茶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由价值开发者和价值的传承者进行共享。为了防止产生利益冲突, 我们要建立相关的传承人利益分享机制。首先, 要明确传承人的利益主体。一般来说, 创造或保留茶文化遗产的族群是传承人中的利益主体, 他们是对茶文化贡献最大的人群, 应当享有获得最大利益的权力。其次, 在族群创造的茶文化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并发扬传承的人群, 是利益分享的第二主体。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制度, 按照法律的规定, 明确划分出利益分享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防止两个主体出现利益分享纠纷。这种分享机制不但能够激励利益分享者的文化创作动力, 还有利于茶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茶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发扬和传承这种文化遗产, 我们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制度, 来促进和发展中华民族留给我们的茶文化瑰宝, 进而将茶文化遗产发扬壮大。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但是, 在我国现在的法律规定中, 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来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本文以江苏茶文化景观为例, 探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析茶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 进而探讨出适合保护茶文化的遗产景观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茶文化,遗产景观,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3]冯寿波.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孙志国, 刘成武, 韩冰华等.湖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3) :121-124.

[5]孙志国, 陈志, 刘成武等.安徽省地道药材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4) :7353-7355.

[6]孙志国, 程东来, 钟学斌等.麦冬道地药材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 (1) :57-59.

[7]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 (1) :25-34.

中国文化遗产 第11篇

(一) 丽江古城的介绍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丽江市, 始建于宋末元初, 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 坐落在丽江坝中部, 北依象山、西枕狮子山, 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 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古街临水而成, 古城依山而筑, 家家流水, 户户垂柳, 一街一景, 花树掩映, 浑然一体, 如诗如画, 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文化底蕴的小城。丽江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 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 雨季不会泥泞、雨季不会泥泞、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 与整个古城环境相辅相成。

(二) 丽江古城的至高无上地位

古城丽江把经济、战略重地与崎岖不平的地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真实、完美地保留和再现了朴实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 历经沧桑, 它融和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播。丽江古城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 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玲珑, 至今仍发挥着有效的作用。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历史悠久, 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丽江古城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 它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衰发展, 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和有力证据。十年间, 丽江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创造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丽江模式”。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缔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三) 丽江古城的特殊成就

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独特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 区别于中国的任何一座王城, 因为丽江古城未受到中原建城的影响。城中没有规矩的道路网, 没有森严的高耸城墙, 古城布局中的一川相连、三山为屏, 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 具有明显的层次感。丽江古城民居结合了汉族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传统, 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通风、防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样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本地区的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见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

(四) 美在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 艺术形式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 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 四周苍翠的青山古城瓦屋, 鳞次栉比, 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特殊结晶。

(五) 丽江的传统文化

丽江古城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 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丽江古城的繁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它已逐渐成为云南西北经济文化的中心, 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建议开发与保护

(一)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政府的领导和示范作用对于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使丽江古城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特别是要注意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样式。只有让当地政府、居民充分认识到丽江古城开发与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才能激发丽江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护上的热情, 增强忧患意识, 同时宣传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 从思想上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保护意识和觉悟, 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

(二) 加强相关设施建设

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游客的影响作用。加快旅游相关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要谋划好宾馆酒店的规划布局, 尽快建成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各类宾馆酒店。同时, 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最大程度的降低游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 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 培育纳西民俗文化传人

古城的传统文化相当丰富, 要做好传承工作。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 培育纳西民俗文化传人, 在当今中国社会, 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 为了融入进主流文化, 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 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传统习俗、文字、宗教信仰、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渐渐在忘记。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 必须先培育文化传人, 这才是关键。

(四) 加强对古城的宣传教育

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每一个人, 不论是游客还是古城居民都对古城的开发与保护起着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 收集、整理、制作各种民族文化仪式的音像资料, 通过传授等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 积极对内对、对外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纳西文化的永续传承和发展, 加强对古城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遗产和名城意识。要让古城的每一个人充分认识到他们所守护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 尤其要从学校教育开始, 从小培养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任何一座文化遗产都是一部活的历史, 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记录着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历史悠久。城市布局独具特色, 兼容山城风貌和水乡韵味, 给人以独特的享受。丽江古城既融和了汉、彝、藏、白各民族的精华, 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丽江古城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樊炎冰主编《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丽江古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瑾, 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 昆明:云南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滑动性能下一篇:联系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