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2024-06-27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精选10篇)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第1篇

在经济发展中, 收入不均衡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现实。在我国,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扶贫是政府执政的重要任务。政府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此扶贫问题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2011年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提出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为脱贫标准。金融作为可以调配的重要社会资源, 国家在扶贫中寄予众望。金融扶贫指的是利用金融资源解决困难人群、困难企业贷款难问题, 从而通过支持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然而在金融扶贫中, 我们逐渐发现由于金融可及性问题, 金融扶贫有很大障碍。金融可及性, 既包括地理可及性, 也包括其他的操作层面的可及性, 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金融排斥。农村地区金融扶贫中很大的障碍就是金融排斥, 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金融扶贫现状回顾, 分析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 进而提出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破解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扶贫由来已久, 在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贵州地区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概念。自2014年3月, 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金融扶贫拉开大幕。截止2016年3月末, 贫困地区832个县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在政策方面综合使用各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使得金融机构对农村扶贫贷款显著增加。目前, 县农商行、合作社、村镇银行都享有比上商业银行低5-8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政策效果是显著的, 截止到2016年5月, 全国扶贫再贷款余额达到245亿元。

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在国家贫困地区, 已经设立了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5185个, 服务网点4.4万个, 共布放ATM机、POS机具等自助设备120.3万台。其中, 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率先实现了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 称为了农村金融的先进标兵。

人民银行积极推进金融知识在广大贫困地区的普及。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惠民工程”等活动, 提高贫困地区人民对金融产品的认识以及对金融风险的规避能力。与此同时, 人民银行支持多个高校学生项目, 积极支持高校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家乡宣传金融知识。

人民银行和扶贫办一道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其中重点包括信息平台的建设。这个信息平台能够有效统计贫困人口, 同时根据系统设置的金融扶贫指标化体系侦测各个地区金融扶贫的力度和进展。

人民银行积极鼓励银行系统内高管到贫困村驻点扶贫。在银行系统高管到贫困村中去的过程中, 既有银行资金的流入, 也有金融知识的传递。除此之外, 这种身边的服务切实相应了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 从而精准地进行金融扶贫。

二、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

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是经济发展问题, 也是社会发展问题。金融排斥既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 同时金融排斥也加重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社会发展方面, 金融排斥带来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 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 分析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形成首先是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化作用形成的。从需求方分析, 农村地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较为单一, 大多是存款、取款、贷款需求, 对广泛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基金等的需求较少。而这些农村地区需求的产品恰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润较为薄弱的产品。从供给方分析, 经过市场化改革, 金融机构经营的首要目标是风险最小, 其次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考虑是否在农村地区发展时, 发现攻击方和需求方并不能达成一致意愿, 从而引起金融排斥。

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金融排斥问题。几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当今, 金融业的技术进步带来金融业的日日革新。金融业的技术进步或者说是金融创新降低金融产品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 提高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 在这种技术进步中, 金融机构获得越来越高额的利润, 金融产品的使用者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然而偏僻地区并不能跟随技术进步的脚步, 无法支持技术进步的脚步, 因此可能导致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偏向于撤销这些地区的服务分支。于是,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 偏远地区受到了排斥。

垄断竞争市场失灵导致金融排斥。金融业需要大量的资产作为经营后盾, 因此由于其规模效应, 在金融市场中是寡头竞争, 垄断产量不是帕累托最优。由于这种垄断竞争格局, 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精确的风险模型和定价模型排斥不合格主体, 通过保护条款、价格条款、风险转移机制等保护自身利益。在垄断竞争中, 这些金融机构纷纷争夺优质客户资源, 从而忽略了帕累托最优解释。

老龄化社会导致帕累托最优。根据联合国相关规定, 65岁及以上老人人口超过总人口7%的社会, 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 如果计算整个社会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 我国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然而如果计算农村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 很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已经是非常严重的老龄化社会。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进行了自动选择, 进入到城镇地区的大多是青壮年, 而农村地区形成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区。老人会因为金融知识匮乏、收入低或者接受能力差等原因受到金融排斥, 这些老龄化社会就会受到金融排斥。

三、农村金融扶贫中金融排斥的破解对策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广泛存在, 然而原因却不相同。在欧美发达国家, 金融排斥主要是功能性金融排斥, 是由于被排斥的个人本身功能欠缺导致的排斥状态, 如残疾人、退休老人、无业流浪人员等。然而在我国, 金融排斥的主要部分为结构性金融排斥, 农村地区受到非常显著的金融排斥。因此, 在我国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主要是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不能够依靠市场手段, 而是要通过政府政策调配, 从而改善这一现状。

通过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金融排斥。近年来, 农村收入一直在不断提高, 然而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 还远远不够。收入水平低, 受到金融排斥, 进而收入水平更低。这样的恶性循环链条需要从中间断开破除。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工业园等方式引入大型企业, 为农民增收提供途径。

扶持农村龙头特色企业, 树立典型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鼓励金融机构向这些特色龙头企业发放扶贫贷款, 争取一个企业带动一个地区脱贫致富。同时, 在农村地区, 支持农户发展养殖、规模化农业等, 形成新农业竞争力, 扶持新农村发展带头人。

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农村金融要发展, 农村金融设施要先行。如现在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是农村信用社, 没有其他形式的银行类金融。从而导致了金融人才缺乏, 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差, 金融产品无创新的局面。人民银行可以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提高金融产品的地理可及性。

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第2篇

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旧的殖民体系、冷战时的集团对抗均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人类共处地球村,利益关系相互交织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都承受不起对抗冲突的代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打通战略互疑的瓶颈,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抛弃零和思维的束缚,避免重蹈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共处的新路来。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观现实。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美国也无法改变中国。中美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则。虽然中美国情差异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双方不仅可以求同存异,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遇到问题时,应该以开诚布公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中美作为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同为亚太大国,又都是安理会五常,对国际和地区影响举足轻重。中美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2、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便是俄罗斯。中俄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与俄罗斯总统普金会面。而G20峰会正式开始之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当日也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与普金总统又在这样的场合下再次会面。随后习近平主席又同普金总统在不同的场合下会面。

有分析认为,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密切的互动,折射出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亲密地互动说明: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经过双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关系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在发展双边关系和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我们两国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机会很多。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人文交流基础深厚。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关系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最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绝不是结盟关系,也不会走向结盟。但中俄两个大国不结盟,丝毫不影响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贡献。

3、中日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日作为毗邻的两个东亚大国,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无视对方的存在与影响,唯有寻求重大利益与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和获取有形与无形的长远正面效益。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堪称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日关系友好和谐、持续发展,不仅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需要,也是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时代的需要。

然而,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31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析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国外交是关键。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大国外交关系,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大国外交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中起到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在地区问题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降低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让中国在和平下不断发展。参考文献:

1.赵可金.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07);

金立群 金融外交家 第3篇

这个决定并不让人意外。国外有媒体称,正是金立群娴熟的外语功底和国际金融思维帮助他在说服“G7”成员国中的英、法、德、意等加入亚投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龄人中,金立群是为数不多的国际金融人才和金融外交家,流利的外语和全球化视野,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翻看金立群的履历,世界银行是一条绕不过去的主线,其国际化背景贯穿始终。从一踏进财政部大院开始,他就被派去美国参加有关世界银行工作的培训,回国后又一直在外事财务司工作,负责与世界银行的援华项目打交道。1989年金立群开始担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的副司长。从1994到2003年,金立群分别担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和分管对外交流的副部长。

2003年,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金立群竞选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成功,而且是排名最靠前的常务副行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亚开行的副行长,金立群要协调域内几十个国家的贷款项目,这段一线的工作经历为其日后执掌亚投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现在,对于66岁的金立群来说,终于在晚年迎来了一次真正执掌一家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机会,如何平衡各个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保证亚投行的高效运行与共赢局面,都是摆在他眼前的挑战。

曹彤 辞微众银行行长

中国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原本豪华的高管阵容生变:现年47岁的曹彤即将离职。曹彤的离开,距离其去年10月底加盟微众银行,仅仅过去了十个月。曹彤加盟腾讯银行一事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其放弃了中管干部的身份。1968年出生的曹彤,2013年上半年刚刚被组织部门内部宣布为新一轮中管金融企业干部,获得正局级级别。加入微众银行前,现年47岁的曹彤是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前海微众银行去年12月获准开业,是中国首家获准开业的民营银行,也是首家纯网络银行,没有网点。

朱晔 价值千万的午餐

股神巴菲特每年的“名人慈善午餐”让商界人士趋之若鹜,为的就是能够获得与这位投资大神交流经验的机会。今年的“巴菲特午餐”被国内游戏界投资人士,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晔取得。这场价值234万美元(约合1500万人民币)的餐会于9月8日在纽约曼哈顿49街的Smith&Wollensky餐厅举行,朱晔及其妻子、巴菲特到场,同桌的还有朱晔团队成员。朱晔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巴菲特做慈善,所以即使是高出现有的价格也是相当值得的,既可以与巴菲特共进午餐交流经验,又可以支持慈善事业,可谓一举多得。”

余生清 美国硅谷首位华裔将军晋升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硅谷第一位华裔将军、美国陆军准将余生清(Garrett Yee)又升官了。余生清透过电邮宣布,他在8月5日,刚好是自己50岁生日当天,正式晋升为二星少将(Major General),目前被派驻于国防部服务。余生清在佛利蒙长大,大学读的是圣他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也是在圣他克拉拉大学就读时加入ROTC储备军官计划,开启军旅生涯。2013年他晋升为准将(Brigadier General),首度摘星;这次肩章上再多一颗星,成为二星少将。肩上挂了两颗星的他表示,新的工作非常有挑战性,人生也很美好。

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风险规避 第4篇

2007年4月初,全美第二大次级房贷放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1)因次贷坏账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数月后,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调低部分按揭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评级,这标志着次贷危机的开始。到2008年的一季度,世界诸多金融业和银行业巨头美林和花旗等先后宣布因次贷投资各自损失均超过百亿美元,凯雷资本资不抵债。与之前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和对冲基金公司倒闭不同,此次花旗集团的巨额亏损,标志着次贷危机终于传导到了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系统。2008年3月17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被摩根大通宣布以总价2.36亿美元并购。对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市场流动性风险的担忧不断加剧。全球股票总市值2008年4月末约60万亿美元,比此前峰值缩减近5万亿美元。美欧等国央行先后注入巨资4 000多亿紧急应对次级贷危机[1]。美林银行、花旗集团、瑞银集团卷入其中。引发了一场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大动荡。

1 我国商业银行在本次危机中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主体已经基本完成了上市,从A股上市的10多家银行的情况来看,本次次贷危机给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影响并不算大,所以在本次的金融界海啸中,我国银行遭受的损失小,得到的借鉴经验却是不容小视的。对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影响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的影响,二是潜在的影响。这与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国际流动资本不能自由进出有关,国内的银行业务尚未广泛地扩展到国际市场,所以我国金融业收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国内持有次级投资债券较多的是中行、工行、建行等几家大型商行,以持有美国次级房贷债券最多的中行为例,截至2007年9月底,工行持有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ABS)总额约为74.51亿美元,与其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账面价值约合5亿美元,占证券投资总额的2.86%和0.19%。2008年1月底,中行公告称,即使把次级债券减值准备和处置损失考虑在内,公司2007年税后利润较上年仍将继续保持增长。根据中行的公告,三季度共计提ABS减值准备1.86亿美元,计提CDO减值准备2.87亿美元,季度末其CDO的拨备率是36.65%,ABS的拨备率是2.44%(中行持有的ABS全部为A级以上,其中AAA级占比超过75%),因此即使在第四季度对CDO全额计提损失,对ABS的拨备率提高至10%,估计其损失总值也可以控制在50~70亿元人民币以内,约合每股损益的影响为人民币0.02元[2]。

虽然次贷危机对国内商业银行造成直接损失有限,但从长远看,其心理影响和潜在影响不容小视。由于花旗集团亏损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巨幅波动,A股市场受到牵连,14家上市银行股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2008年1月下旬,上证指数滑落12.53%,同期上市银行平均跌幅为12.23%[3],其波动并非完全受次贷危机影响,可见次贷危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心理上[4]。另一方面,面对花旗、美林等金融业巨头接连暴出亏损,使人们特别是投资者对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另外中美之间利率差的微妙变化会使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国央行很可能会出台相对强硬的调控政策,与此同时,欧美经济下滑,中国银行业难以独善其身,必然也受到其影响。

2 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企业的启示

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发行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调控当局和国际机构的千万名专家中没有一个人预测到这次次贷危机狂潮的到来。而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房贷业务上的的盲目扩张,成为最终滋生危机的温床。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认真吸取教训,联系实际,采取具体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判断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确保自身的运营安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需要商行、中介机构、监管机构等部门共同努力,从金融次贷危机的大潮中吸取经验教训。

(1)应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比较健全的国家也难以躲避金融危机的袭击,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在此前提下,具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

(2)应严格信用等级的划分。

美国对信用等级有严格划分,但目前我国对个人客户信用评级不完善,对客户提供相关资料真实性审查不够,或审查难度大。因此必须多方面取材严格审查客户资信情况,严格执行首付规定,把好准入关。

(3)制定政策要讲对症下药。

住房信贷目的通常有两种:一为了自住,二为了投机(即“炒楼”),在房价上升时期,两者没有差别,而一旦房价下跌或波动,以居住为目的的按揭人不会轻易放弃房产,而以投机为目的的按揭人会放弃房产,被迫回收投机按揭人的房产进行变现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所以要根据不同用途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

(4)我国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时需要坚持审慎经营原则。

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证券化以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相关贷款业务很快会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中,而且财务杠杆工具对其自身的潜在风险有放大作用,金融创新就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因此,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5)无论原始金融产品还是包装的金融产品,最根本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持续管理。

在这个问题上,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及低首付住房贷款带来的风险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无论金融产品被包装了多少次,结构多么复杂,必须紧抓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防范要及时。

(6)往海外投资的企业应全面了解资金流向国的经济环境。

中行、工行、建行截至07年6月底共持有次贷债券112亿美元,虽仅占证券投资总额的极少数,造成的损失十分有限,但足以让我国的银行警醒。在进行对外投资前,金融机构应该对投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潜在风险的进行全面评估,按照不同的情况拟定不同的投资方案。同时,要合理限制投资额度,把可能发生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3 结束语

表面看美国次贷危机导火索是资产证券化、银行风险控制不力,与我国银行房地产贷款情况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但美国次贷危机诱因却与我国银行业存在问题相同: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房价虚高,利率不断调高。而房地产贷款在我国银行信贷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次贷危机对欧美金融界冲击和严峻的形势给我国金融机构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商行必须正视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带给我们的警示,以保证我国金融业能够健康发展。

摘要: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祸造成的危害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如果仅从中国金融机构持有次贷相关资产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遭受了损失,但风险尚在控制范围之内,影响并不算大。也就是说,始发于2007年的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启示大于损失。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机构,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弘炜:《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与机遇》[N];《中国证券报》2008(4)。

[2]张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2008(1):23-24。

[3]杜悠:《“次贷”阴霾下谨防“误读历史”》[J];《创新沙龙》2008(6):19-20。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外交观念;培育;研究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实施优质的教学工作,还要提升公共外交观念,以此拓展其国际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力,培育出更为优质的人才。本文分析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明确其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以此为其实际工作提供依据。

一、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理念是由美国埃德蒙·格里恩提出的,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提出的外交,而是国家依据影响国际民众行为的外交活动提出来的。因此,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国际的综合能力。二十一世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依据文化实施的,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中的展现和传播,以此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能力和综合水平。第二,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对中国了解的并不多,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对于我国的看法和观点各不相同,甚至对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而汉语国家教学有助于其他国家的人民依据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方向,以此认同和肯定中国的发展方向。第三,发展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提升外交能力的主要形式。现阶段,多数国家都将公共外交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而重点工作就是推广本国的语言[1]。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公共外交观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们已经明确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力,但是受到制度、传播系统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外交公共观念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展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系统不全面。我国在高等教学系统中设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育人才,但是这一方面的人才数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需求,响应的综合素养和外语能力还要不断的提升,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传播系统不完善。汉语的发展和传播工作需要依据有效传播系统,构建优质的传播系统,但是相关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和平台的不断推广和创新,现代传媒技术在汉语教学工作中得到突显。然而,因为现阶段汉语传播系统不完善,无法依据网络系统和技术等实施教学工作。第三,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完善,形式需要不断的丰富。现阶段的教学知识主要集中在我国文化理念中,学习其发展的历史、宣传的观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情况等,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些知识需要不断的拓展,从而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促使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公共外交中更好的发展。第四,不关注教材的构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展现其具备的公共外交作用,构建优质的素材更是重要的教学工作。但是现阶段素材的构建和应用明显不足。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教材知识也不全面,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

三、构建全面的汉语国际教学发展系统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各个部门自上而下,全面管理,一起努力,构成专业性、完善性、系统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系统。语言的拓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在长时间中,全国上下要统一发展的步伐,实施有效的汉语国际教学工作。政府要提升资金的投资,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将汉语国际教学工作设为政府工作实施。第二,孔子学院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形式,更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随着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全世界已经拥有六百多家孔子学院和课堂的构建,并且受到了各个国家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同时国家应该支持那些非政府机构孔子学堂的构建,从而降低政府的主导能力。第三,多样化实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影响因素,促使其他国家的人民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中国,熟知中国的文化,从而与中国和谐发展[2]。

结束语

因此,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备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对其增加关注和认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设定优质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汉语国家教学工作更好的实施,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勇毅. 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第6篇

科学和艺术是塑造人类文明的一对恋人, 在探索真善美的征途上可谓比翼齐飞、浑然一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认为,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范托夫则认为, “最富革新精神的科学家几乎都是艺术家”。人类早期的科学探索和艺术创造都是劳动的产物,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 科学和艺术原本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两小无猜, 青梅竹马, 手牵着手, 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序曲, 欧洲文艺复兴是科学和艺术联姻的繁荣时期。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奠定了现代西方的社会制度, 其中的学院制度把科学和艺术分开, 并先后产生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职业群体。此时相望不相闻, 他们被人为的分割开来。20世纪以来, 科学和艺术复归合流的趋势愈加明显, 两者冲破藩篱, 破镜重圆, 亲密无间, 谱写了一曲交相辉映、琴瑟和鸣的辉煌乐章。

二、金融之美和金融学之美的思索

在人们的普通观念中, 金融和金融学, 充满了铜臭、尔虞我诈、巧取豪夺, 造成了贫富差距和犯罪等。其实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 金融的本质是融资和投资的和谐统一、平衡、持续发展, 有投资渠道或投资项目而没有资金的一方需要融资, 进而持续发展, 有资金而没有投资渠道或投资项目的一方需要投资, 以增加资本收益。金融学是一门科学, 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 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金融是人类产业经济发展到高级经济活动, 金融学是研究金融的一门科学。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就能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其中的美丽。当金融海啸来临时, 我们能够感受到“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之美;当金融市场波澜不惊时, 我们能感受到“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的舒缓宁静之美;当一批批诚信守法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一批批无信违法的劣质企业销声匿迹之时, 我们感受到“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的竞争进化之美;当一个个崭新的金融产品横空出世, 解决了一个个金融困局, 一个个金融方案设计成功, 解决了一个个投融资需求之时, 我们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浪更比一浪强”的突破创新之美;当巴菲特们、比尔.盖茨们、李嘉诚们成立一个个慈善基金, 把其巨额资产投入到公益事业之时, 我们感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生命人性之美;当莘莘学子们聚精会神如痴如醉聆听金融理念、金融知识之时, 我们感受到“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成功愉悦之美。

三、艺术形式用于金融学教学实践从而展现金融和金融学之美的探索

金融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金融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各种艺术形式是美的集中体现, 如何运用多重艺术形式运用到金融学的教学之中, 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而且展现金融学的科学之美,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在金融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 运用“比、兴”手法, 将中国历史典故揉入投资银行学风险投资的教学之中。风险投资是投资银行学教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起源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 20世纪末传入我国, 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能够让同学们深入浅出的理解风险投资呢?笔者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个中国历史典故对风险投资进行了解析并对风险投资进行了分类:

1.封神演义中的吕尚 (也就是姜太公) 。他于穷困潦倒英雄迟暮之时辅助励精图治的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残暴无道的商纣王, 并被封为齐侯。吕尚的成功可以称之为“管理层入股+股权激励型”的典范。

2.春秋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他虽是成功的巨商大沽, 但却满腹经纶, 胸怀天下, 机缘巧合, 在赵国认识了做人质的秦国国君儿子子楚, 他认为子楚奇货可居, 不顾风险投入各种资源进行包装重组, 终使子楚面南背北, 成为秦王, 自己也成为权倾天下的一代名相。吕不韦的成功可以称为“创业风险投资+包装重组上市”的典范。

3.刘邦的岳父吕文。他本名门望族、太公吕尚之后, 因避仇暂居沛县, 在酒宴之际, 慧眼识珠, 当场将容才德俱佳之女儿吕雉许配给时人并不看好的刘邦, 并穷其所有资助, 终成汉朝400年帝业。吕雉也已皇太后之尊执掌天下达16年之久, 远超刘邦7年在位时间, 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吕文的成功可以称为“合股创业+共谋上市”的典范。

4.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东汉末年的他武功盖世, 雄踞一方, 以“马中赤兔, 人中吕布”闻名天下, 在“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的曹操多次劝降下而不从, 最终落个白门楼下死于非命的结局。吕布的悲剧可以称为“入股不成、反被兼并”的典范。用“比兴”的手法, 以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视角解析“四吕”的成功与失败, 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投资银行的兴趣。

(二) 用著名唐诗形象概括公司经营三个层次的特点,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公司经营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产业经营、资本运营和品牌经营。如何讲解这三个层次的特点呢?笔者信手拈来3首唐诗来加以概括:对于产业经营, 笔者用了唐朝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产业经营的辛苦、踏实、回报预期强、发展节奏慢、内部风险小、外部风险大的特点。对于资本运营, 笔者用了唐朝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精炼的概括了资本运营的收益大、风险大、流动性强、跳跃式发展的特点。对于品牌经营, 笔者选用了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正是对品牌需要长期经营和维护的形容吗?“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不正是对品牌影响力无处不在的描述吗?“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正是对品牌长期影响力的概括吗?“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不正是客户对品牌忠诚度的最好写照吗?“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不正是对品牌影响力无形大于有形的刻画吗?三首诗的运用不仅精炼的概括了公司经营三个层次的特点,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起到了引人入胜、领悟公司经营之美的效果。

(三) 用经典的书法、雕塑、绘画作品来描绘公司资本运营之道, 让同学们领略金融和金融学的真善美。资本运营作为一门新兴的金融课程, 遵循什么样的“道”, 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苦苦思索的重大问题。笔者把资本运营之道理解为“勤、智、善”三个层次。

1.“勤”是资本运营的基础。如何理解“勤”在资本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呢?笔者下载展示了范增手书的“天道酬勤”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范曾是当代中国书画的集大成者, 其“天道酬勤”书法作品线条刚健有力, 古朴苍劲, 极具个人特色。用这幅书法作品来描绘“勤”在资本运营之道中的基础地位, 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2.“智”是资本运营之道的关键。笔者下载展示了19世纪法国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巨人, 他弯着腰, 屈着膝, 右手托着下颌, 在全神贯注地思考, 在深深地关注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资本运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高级金融活动。只有小聪明, 没有大智慧, 是不可能登资本运营大雅之堂的。而《思想者》不仅充分展示了人类智慧的魔力, 也很好地诠释了“智”在资本运营之道中的关键地位。

3.“善”是资本运营之道的灵魂。从事资本运营, 不仅要行霹雳手段, 更要有菩萨心肠。笔者下载展示了兰斯大教堂的绘画《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 画中的基督笔直地站在十字架上, 睁着两只大眼睛, 坦然而自信, 没有丝毫的痛苦, 周围圣母等形象, 也没有通常那种悲痛之感。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基督教“神爱世人”的思想, 也体现了资本运营之道“以人为本, 与人为善”的灵魂。用上述书法、雕塑、绘画作品来诠释资本运营之道的“勤、智、善”, 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资本运营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有助于大家树立正确的金融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助于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健康的力量。

(四) 用诗歌和音乐来诠释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价值和边界, 让同学们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金融危机的原因。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R.J.Mckinnon) 和爱德华?肖 (E.S.Show) 在70年代, 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 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为加深同学们对金融自由化理论重要性的理解, 笔者引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篇《Freedom and Love》:Life is precious of all, But love is indeed valuable more. If, for the sake of freedom, I must pay, I would the above give away!但为了让大家认识到任何自由, 包括金融自由都必须有边界, 笔者下载播放了张信哲演唱的流行歌曲《过火》, 说明金融自由化也必须在法律法规的边界内和监管体系的监督之下运作, 否则必然导致金融犯罪, 甚至金融危机。

四、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用艺术形式展现金融和金融学之美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首先, 对金融和金融学之美的探索,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同学们学习金融的兴趣, 由原来的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变为了讨论式教学、主动性学习,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其次, 对金融和金融学之美的探索, 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消除了对金融的偏见, 让大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科学之美、金融之美、金融学之美, 从而有助于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第三, 对金融和金融学之美的探索, 能够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融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和欲望横流的金融行业, 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很容易泯灭消亡, 而邪恶的因子很容易滋生蔓延。只有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 在学习和工作中体会到金融之美, 才能在人生的长途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航线。总之,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挑战性很强的科学, 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充满了变化之美、规律之美、系统之美。把各种艺术形式融入金融课程的教学中, 不仅能让同学们感受到金融和金融学的魅力, 激发同学们学习金融的激情, 而且有助于用科学理性的光芒照亮前进的旅途, 用艺术多彩的美丽丰富生命的航程, 用人性善良的心灵提升人生的境界, 是值得认真探索和大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许延浪.科学与艺术——人类心灵的浪漫之旅[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3~2

[2].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李政道教授八十华诞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23

[3].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全唐诗[M].上海:中华书局, 2008

[4].王作功.目前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缺陷及其改进——从经济危机成因的系统分析谈起[J].中州学刊, 2009, 7:60~64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伦理,教育,职业道德

大学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一般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 这是应该也是必要的, 但是从金融行业的特点来说, 这是不够的。因为首先金融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 它与国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其次金融机构不同于普通的企业, 虽然它们都是自负盈亏的企业, 但是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好坏与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金融机构如果经营不善, 将会产生过大的社会影响;最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也有其特殊性, 他们长期和金钱打交道, 如果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操守, 则不但会贻害终生, 也会侵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鉴于此, 笔者认为金融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主体, 有必要在学习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金融伦理教育, 使他们对金融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伦理冲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然后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金融活动中的伦理冲突

1、金融市场诚信缺失

诚信原则是市场交易的最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金融市场交易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广泛存在, 同时市场效率越低下, 信息的不对称就越严重, 因此信息的优势者如果为了谋取私利发生各种不诚信的行为, 则信息劣势者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 而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屡屡发生。例如2011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显示, 部分上市公司在2010年未有效执行会计准则、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违规使用募集资金, 被通报批评。例如湖南天润化工存在会计凭证缺失、账实不符等问题, 虚构销售收入8131万元, 其下属企业将货款6439万元存入员工个人存折;贵州益佰制药无依据预提产品监测费8481万元, 并从中违规列支市场费用等;河南天方药业在无真实交易的情况下, 开具银行承兑汇票9.35亿元;南京栖霞建设募集资金3亿元, 实际使用情况和报告披露使用情况存在不一致, 也未按规定专户存储;深圳一致药业对关联方交易和余额1.09亿元披露不实, 未披露对关联方1.5亿元授信合同担保事项等。这些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被曝光, 人们在震惊的同时, 也不禁会感叹当前金融市场诚信缺失现象的严重性。但是如果一个金融市场连基本的诚信都无法做到, 处处是欺诈, 连那些获利者都无法获取长期利益, 那些利益受损者在市场上就更没有生存的空间, 这种极不健康的市场状况必定会影响到其长远发展。

2、“三公”原则被肆意践踏

金融伦理在强调诚实守信的基本前提下, 要求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从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来看, “三公”原则被践踏的事件屡屡发生。例如发生在2013年8月16日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虽然在事件之初被指是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但事后经过调查发现, 该事件中存在内幕交易, 证监会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并没收光大证券非法所得8721万元, 处以5倍罚款, 共计52328万元。内幕交易是对公平交易原则的严重践踏, 它造成了财富的严重倾斜, 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3、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

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操守本来是所有工作共同的要求, 只不过金融机构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备受关注, 而频频曝光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谋取个人私利, 侵害客户利益的报道又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例如证券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客户股票、保证金;或用单位资金炒作股票以及贪污、受贿、参与金融诈骗等;又或是银行从业人员将客户的私人重要信息倒卖, 致使客户银行卡里面的资金被盗取而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从本质上来说, 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属于金融伦理的范畴, 正是这种职业道德意识淡漠, 而“谋利”的意识过于强烈, 才会使得这些从业人员前赴后继的置党纪国法和他人利益于不顾, 铤而走险为谋利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金融市场伦理冲突的三种形式来看, 它们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诚信缺失必然会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这种市场竞争环境又给了内幕信息优势者以可乘之机, 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披露虚假信息, 进行内幕交易, 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交易的不公平。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滑坡必然使得他们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 不道德的交易活动又对市场交易的不公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金融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伦理教育是国家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 其中“德”是指道德水平, “才”是指专业素养, 从两者的关系来说, “德”与“才”缺一不可, “有德无才”在从事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就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有才无德”处处以自己谋私利作为行事的出发点, 置基本的职业操守于不顾, 那么这样的人不但做不好工作而且还可能因为利欲熏心误入歧途;同时“德”优先于“才”, 一个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人, 即使专业素养不够高他还可以通过在工作中边干边学来不断的积累和提高, 而即使具备再高的专业水平, 如果经不起利益的诱惑, 守不住自己的节操, 专业水平越高危害性往往越大, 这样的人是不能用也不敢用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从大学阶段抓起, 因为大学是学生正式进入社会的前哨, 是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形成和完善的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对事物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不那么容易受到诱惑;相反, 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缺失, 则错误的财富观可能会贻害终生。因此, 金融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还必须强化金融伦理教育。

2、金融伦理教育也是金融业实践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金融业迅猛发展, 金融机构不断建立, 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出现, 不论是上市公司的不诚信行为还是证券公司的不公平交易, 或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储户利益的侵害, 如此种种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使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金融活动, 认识到金融丑闻和金融动荡并不单纯是金融领域的纯技术性问题, 它们直接涉及金融活动中的伦理因素;如何使学生对于这些金融犯罪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从中吸取一些对于今后工作有益的教训。因此, 金融活动中的种种伦理冲突也催生了强化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3、金融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古典经济学家以“利己”作为立论的基础, 他们认为人在“利己”本性的驱使下从事经济活动, 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行事的准则。这种思想本身并没有错误,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鼓励人民追求自我的利益,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追求必须是“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应该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合情合理的利益追求。但现实经济生活中, 的确对违法犯罪行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当我们的学生在这种有偏差的认识指引下, 在金融这一特殊行业从业时, 就很容易犯错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 通过在大学阶段对他们进行金融伦理教育,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 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看待财富, 通过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金融伦理教育的方法探讨

1、结合经济金融现象进行金融伦理教育

金融伦理教育并不是空谈大道理, 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来分析, 在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金融事件作为案例引入, 首先给学生讲案例, 让他们认识经济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去除他们对金融机构的盲目崇拜, 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今后工作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 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风险;然后让学生参与式讨论, 通过发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给于积极引导;最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这个环节既是传递专业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金融伦理教育可以在这个环节不断渗透,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知识受教育。

2、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不论人们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 都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行业的差异, 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自然有所区别。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 但基本规范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对学生进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时, 应该突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 要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这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遵守纪律、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既是金融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 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证。同时针对当前金融市场诚信缺失的现状, 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 金融业是从事货币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 其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诚实服务、取信于民, 如果金融业的信用都无法保证, 那么金融业就无法正常运作, 更谈不上金融职业道德建设。

3、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教育

金融从业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财富观, 由于金融工作中经常会和金钱打交道,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财富观, 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 在贪婪之心驱使下伸出罪恶的手。当从业人员被私利蒙蔽了双眼, 就很难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因此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非常必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自己财富的积累必须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 对违法犯罪活动不要抱任何侥幸的心理, 一旦发生了违法行为将会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只有让他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才不至于因为一念之差而抱憾终身。

总之, 在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金融伦理教育, 这是国家培养金融人才的需要, 也是金融发展现实的需要。因此, 金融伦理教育应该贯穿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要以一种“爱生乐教”的情怀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1]丁海丽:对金融院校大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学理论, 2012 (28) .

[2]徐艳: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伦理冲突与矛盾[J].财贸经济, 2003 (10) .

[3]卿定文:金融伦理及其运行机制初探[J].伦理学研究, 2009 (1) .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第8篇

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态势——同质性明显, 协作性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呈现出金融决策管理依靠北京,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依靠上海和深圳, 金融国际化发展倚赖香港, 诸多城市竞相争夺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格局。

以“西部三雄”之称的重庆、成都和西安为例,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重庆的既定政策。在重庆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黄奇帆市长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提速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四川省政府日前正式出台《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2010—2012年) 》, 对成都的西部金融中心和全国金融服务的“总后台”定位进行了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和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的明确功能和区域划定。而近日正式出台的《西安市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 从财税支持、土地支持、生活服务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 目标也直指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和欧亚大陆桥国际金融中心。现我国西部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庆、成都和西安, 不仅从舆论、规划层面, 而且从政府决策和政策上掀起了争夺西部金融中心地位的直接竞争。

西部大开发10年来, 地理位置上很靠近的重庆、成都和西安在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三个城市在调整产业结构格局方面, 却缺乏指导性和协调性, 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各自为战、非合作竞争等问题, 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也未能被有效使用。在相邻甚至同一区域同时争夺金融中心的态势就是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不足的体现。这种竞争格局将导致无序和重复, 且难以实现实质性的有效合作。按照博弈理论, 在重庆、成都、西安不遗余力参与争夺“金融龙头”的条件下, 一方城市的策略博弈只能选择竞争战略, 明知合作的利益所得将远大于这种竞争博弈, 但局中人是按“个体理性”作出选择, 并不考虑“集体理性”, 因而排斥合作发展, 甚至爆发口水战, 导致争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博弈演变成为非理性同质竞争局面。

从中央的布局来看, 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以及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将重庆列入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政策举措表明, 中央将不会在西部地区重要城市上平等地分配资金与资源, 而是选择重点突破政策。已有的信息也表明, 除了新疆和西藏其特殊的民族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重建外, 中央政府将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展西部的三个重点经济区, 分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陕西省西安至甘肃省天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 然后, 从点到线再到面实现非均衡错位发展道路。但是, 至少在较为特殊的西部金融中心构建布局方面, 中央政府似乎未能合理地统筹,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的非理性行为。

二、重庆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 需要认清形势, 做好定位, 争取区域金融规则主导权

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未来前景来看, 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必须从两个方面谋求区域金融竞争优势。其一, 拥有成为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所必需的足够大的开放的市场, 并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经济龙头。其二, 掌握区域金融的政策话语权, 拥有区域金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金融规则的制定就是有关金融标准的制定。金融规则非常重要, 它既是技术选择的问题, 更是涉及金融产业体系的发展前景问题, 因为一旦确定了一项规则作为主导标准, 就意味着主导方在未来各个相关领域里具有最强优势的蛋糕或利益瓜分权。谁拥有了主导权, 谁就掌握金融博弈的主动权。

上述的两个方面, 重庆有喜有忧。目前, 重庆金融发展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如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金融开放合作不足, 高端金融人才缺乏, 市场化程度不够, 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僵化, 民营金融的活力不足,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限等。不过, 就金融市场的容量而论, 有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 有依托于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以及蓬勃发展的内陆腹地经济, 重庆具备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经济实力, 其金融市场容量不容小觑。但对于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参与, 重庆的能力有限。由于历史原因, 成都、西安目前有着优于重庆的总部经济特征和外国领事馆集聚特征, 这使得成都和西安当前具有超过重庆成为主导金融游戏规则制定和参与的优势。相比不足的历史积淀, 使得重庆相对缺乏区域金融市场规则的主导能力, 也抑制了重庆参与全国金融标准制定的能力。

那么, 在游戏规则主导制定的未来竞争中, 重庆能够扭转劣势并获得确定金融标准的主导权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Krugman) 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关于产业内贸易和空间经济学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的实质就是“市场范围决定劳动分工”, 即如果一个市场足够大, 那么即便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经济体之间, 也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基于克鲁格曼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聂辉华进一步认为, 市场选择主导技术标准, 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市场的国家就拥有了主导标准, 并在“路径依赖”下不断获得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理论成果对重庆金融发展的意义在于, 重庆是拥有3000万人口的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拥有庞大的区域市场和城市消费群体, 拥有广泛的区域影响力。因此, 在未来西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 重庆可以拥有主导技术标准和金融游戏规则的强大谈判能力、游说能力。

三、推动重庆金融发展, 需要促进区域金融协作, 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扩大金融市场容量

制度建设与市场主导是建立金融中心的第一要件, 争夺区域金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是重庆迎接金融中心竞争挑战的不二选择。两方面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国家即将展开“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需要转变意识, 在清晰、明确、差异化的定位基础上, 促进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 并在开放程度、政策吸引力、金融生态、经济总量和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 增强竞争力, 扩大影响力。重点在以下方面。

一是促进区域金融协作, 推动劳动力自由流动。金融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融资的场所, 也应该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开平台。在区域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 区域性金融中心争夺的竞争关系, 不应仅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 而应该是特色鲜明和层次分明的联动发展关系。从区域国民经济整体上看, 没有区域协作, 就不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样, 没有区域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重庆也不可能具备健康强壮的金融机体, 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另外, 由于成都是举四川省、西安是举陕西省的力量来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因此, 一方面, 重庆需要推动长江上游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 促进区域自由竞争与交换, 形成一种竞合关系;另一方面, 重庆尤其要利用东盟的海外合作通道, 加强贵州、云南、广西以及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金融服务信息交流, 扩大影响力。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谋划区域金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 城市化以及地区人口的大规模空间聚集也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因此,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获取竞争优势, 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基于此, 重庆要在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利用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和政策优势, 深化统筹城乡改革, 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夯实和增强重庆未来主导区域金融游戏规则制定和优先参与全国金融标准制定的基础与实力。

四、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加快推进制度建设, 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加快推进市场化建设, 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是增强重庆的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 扩大区域金融主导权的前提。要积极推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促进国有的和民营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导致垄断租金耗散, 最终使企业之间的享受金融资源的差别减少, 民间金融才有活力。要推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统筹和均衡配置, 通过公共资源再分配手段扶持民间金融企业和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 改善弱小和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金融环境。

强化金融市场的法治建设。这是增强重庆的吸引力、区域影响力, 进而扩大区域金融主导权的保障。市场化的充分发育和推进, 需要依法办事, 以法治化为保障。没有法治作保障, 任何市场化都将导致权钱交易和权力寻租, 并收缩个体的经济自由。这是历史的规律。为此, 必须强化制度化的监管和法治监督, 减少并逐渐消除行政权力支配市场和直接配置金融资源, 杜绝权钱交易和操纵金融市场的现象;要打破垄断, 扩大个体经济和民间金融自由的权利, 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开放言论表达和信息获取的空间, 赋予社会组织和民间金融机构在金融决策和资源配置上谈判权。

加快推进金融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这是扩大区域金融标准制定的主导权的基础。深化金融改革, 不仅在于抑制公权力可能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危害和对公共利益的侵犯, 也在于提升公共部门的决策效率、服务水平和执行力, 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功能。

编辑后记

重庆近年来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重庆资本市场的“列车”正在悄然提速。与此同时, 重庆资本市场多层次市场的建设也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按照重庆市政府计划, 重庆要在2015年前后, 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作为身处重庆多年的经济学者, 彭小兵亲身感受了重庆近年的巨大变化, 本文不仅对重庆建设未来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的不确定性和重大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 更针对此提出了翔实可行的建议。

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中的问题 第9篇

一、引言

加入WTO后, 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世界范围的竞争愈演愈烈。外国企业大批进入我国, 我国许多优秀企业也争相到国外拓展市场, 这引起了我国人才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要在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 并逐步推动双语教学。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 本科教学的达标与双语教学挂钩, 在适宜专业中双语授课比例要大于10%。

合所学知识表现;将外教引入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外教的现身教法, 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实训活动中。

四、结语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较低固然有生源质量的问题, 但每个知识接受体的技能和动机是可以激发的。只要我们科学地分析, 并进行量化与内驱力的驱动, 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 多渠道、多方面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因此, 操作性、国际通用性较强的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 一方面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在我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另一方面客观地分析, 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中, 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 本文将基于笔者接受和从事双语教学的经历和经验, 概括了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所暴露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并做了简要的探讨, 期望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二、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使双语教学成为必然。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 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一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一门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运用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方法对国际金融领域的事件和中国涉外金融方面的改革发展政策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而这些都建立在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之上。因此, 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由课程自身特点决定的。

2、开展双语教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

克服各类学习焦虑、目标迷失等问题, 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的交易品种、新的交易规则不断充实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 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熟练地运用经济学手段从事国际、国内金融实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国际金融双语教学, 有利于具有国际视野, 掌握通行的国际金融规则, 熟悉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国际金融运作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为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对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理解偏差。在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 有人将双语理解为加强英语, 从而把国际金融双语班演变成英语强化班;一些教学过程还处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比如, 国际金融教材使用英文原版, 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交流却使用中文或很少使用英语, 作业和考试也均使用中文, 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前者错误理解了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内涵, 过分强调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 会使得专业课变身为语言课;而后者也只能算是双语教学的初期

[3]龙绍赟.英语专业高职生学习动机行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4.

[4]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 2002.4.

[5]王胜苏.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与外语教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或过渡阶段, 这种双语课程只能使学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识, 对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作用不大。这就偏离了双语课程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这种模式势必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双语教学的实质和目的缺乏正确认识。

2、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离不开对词汇的学习。在国际金融教材中, 常见的是许多日常单词被赋予其特定涵义。这样势必造成了许多学生自己学习时, 看到的均是常见单词, 但却无法理解相应句子的涵义。在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中, 需要对专业外语词汇进行讲解, 但双语课程又不能以专业词汇讲解为主, 不然会使得双语教学课堂退化为金融专业词汇的解释与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 虽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理解, 但却疏忽了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

3、国际金融双语教材建设落后。

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但是, 开展双语课程时, 外文教材的选择却是一个难点。国外的原版教材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内容大多是根据西方国家自身的情况面向本国学生编写的, 国内教师相对缺乏使用类似教材的实践, 也缺少相应的交流教材使用的平台, 很难比较类似教材中谁更加优秀, 谁更加合适其教学目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的讲义就需要老师课前编写, 这样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即使是使用引进教材, 我们国内引进教材的速度也落后于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近年来, 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不断加大, 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一些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果使用较老的版本, 很难使得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四、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改进策略

认识到了误区我们才能找寻到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开设双语教学的地方院校, 必须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双语教学本身并不存在语言优先还是专业为主的孰重孰轻的问题。从我国开设双语教学的功能定位来看, 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语言教学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结合。但其中国际金融专业课程学习是主要目标, 而外语能力提高则是次要目标。在使用外语授课的比例上, 决不能因为追求所谓外语或双语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要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双语教学中使用英语的比重。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两个目的中, 是有着主次之分的。开设双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外语的环境下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并能够在实际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因此, 需要针对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现状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

2、正确理解双语教学, 重视师资培养。现在大多数双语课程仅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学习材料, 教学语言仍然一味地使用汉语, 这种双语课程只能使学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识, 对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作用不大。在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做教学媒介, 并逐渐向使用尽可能大比例的英语做教学语言过渡。但是, 双语教学中外语比例的采用需要视教师水平和学生能力具体情况来决定, 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取决于学生本身特质、学生外语水平、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等情况。这对双语教学师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双语师资的培养非常重要, 决定着双语教育模式的成败, 必须引起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在政策上、经费上向双语教学倾斜, 选派专业基础和外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访学和进修, 在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 学习国外前沿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和方法, 或到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好的学校进修、培训等。

3、国际金融双语教材建设。合适的国际金融双语教材有助于教学过程更加便利和流畅。可供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 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外文原版、引进的影印版、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或选编的教材或讲义。鉴于国外原版教材偏离我国实际、国内双语教材缺乏等情况, 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本土化, 加强国际金融双语教材建设。根据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最新原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原版教材, 撰写符合我国水平和语言习惯的外文版教材。国际金融双语教材的建设是双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步骤, 也是双语课程教学取得优异效果的保证。

4、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要做到以面带点。

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过程中, 应以课程内容为主, 而不能让专业词汇取代专业课程。国际金融专业课程学习是为了认识内外均衡, 学习外汇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各项主要金融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均衡。国际金融的出发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它的研究视角在于宏观问题。如此, 适当的课堂授课顺序更主要是从整个章节框架介绍, 到段落, 到句子, 到词组, 最后个别词汇。系统掌握相应知识之后, 教师还需要结合专业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教学时应采用原始英文资料, 需要时可以节选,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 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金融专业知识。专业课堂就做到了以内容作为主导。专业词汇的学习应仅是专门课堂的一小部分。

五、结语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在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 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双语教学, 从而将外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平衡起来, 进而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当然, 对高校而言, 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深入, 还将有更多的问题出现, 这也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经济研究导刊, 2011.2.

[2]于永生, 卢桂荣.大学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下) .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 第10篇

一、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诉求的必要性

金融消费者 (以下简称“消费者”) 是指在金融领域进行消费的个体或组织, 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和体系的延伸。美国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把金融消费者定义为:“为个人、家庭成员或家务目的而从金融机构得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个人。”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强力推动, 为弥补消费者在资金、知识和信息占有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防止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权益受损, 以追求金融市场在较大程度上的正义而出现和兴起的法律现象。由于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交易时处于弱势地位, 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而且, 金融监管的缺陷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身进行修正, 存在市场失灵。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阐述, 要弥补市场失灵只能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实施市场干预和监管, 为此, 金融监管机构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是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手段。

一是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衍生的多样性, 使得金融消费者成为负外部效应的承受者。金融债券经过层层打包衍生, 改变了资产的风险收益形式、费用及利润结构, 无限延长的金融创新链条改变了债券的真实面目, 投资者仅看到债券表面的收益和安全性, 而忽视甚至不能发现基础资产的风险, 在监管部门没有筑起有效强力的保护屏障的情况下, 消费者被蒙骗成为必然。在金融信息分配方面, 存在“消费者信息弱势”, 正确理解复杂的金融体系需要消费者了解充分的金融知识, 金融产品复杂性和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形成交易信息的严格不对称, 表现为消费者在同金融机构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处于被动获得信息的地位。然而, 金融消费者在向金融机构交易金融产品和获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 得到充分、正确的信息是消费者进行合理评估金融产品的先决前提, 若信息在交易双方间是严格不对称的, 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必将会遭受不可预判的损失。后危机时代, 金融监管机构通过设立各种规定, 要求金融机构披露信息, 目的是避免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过度投机, 把投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因此, 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形成完善合理的价格竞争机制, 培养大批有职业道德和遵守执业准则的金融咨询人员, 为消费者提供正确利益导向下的金融咨询服务, 保证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是由于金融机构存在道德风险, 使得消费者成为信用幌子的受害者。由于金融机构运行的复杂性, 消费者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无法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 对不同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很难进行比较, 且消费者面对强大金融体系的偿付能力习惯性地存在较强预期, 从而使得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在信用的掩护下被无限放大, 如果监管机构不能在制度的范畴内约束和遏制道德风险的蔓延, 致使金融机构在交易中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增加, 消费者便成为金融不信用的受害人。微观金融组织倾向于生产尽可能多的金融商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不信用甚至失范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 可能导致市场调节失效、金融系统甚至实体经济的危机, 并将危机和损失转嫁给投资者, 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的信用便成为牟取非法利益的合法幌子, 成为摧毁国家制度基础的有力武器。马克思认为:“银行券之所以能够作为信用货币执行货币流通职能, 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里, 发行银行券的主要银行, 作为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之间奇特的混合物, 事实上有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 他们的银行券在不同程度上是合法的支付手段。因为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到的是, 银行家经营的是信用本身, 而银行券不过是流通的信用符号。同时, 几乎每种信用形式都执行货币的职能, 不管这种形式是银行券, 是支票, 还是汇票, 过程本质都是一样的, 结果本质也都是一样的。”可见, 被滥用的信用成为增强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的有力借口。

三是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 使得消费者成为金融机构连锁危机的赔付者。美国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倒闭数量最多的国家,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危机都可能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短板。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10年12月28日报道,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FDIC) 近日宣布美国2010年因坏账而关闭的银行总数达到157家, 这个数字高于2009年的140家, 问题银行860家, 引起银行破产的蝴蝶效应, 并将危机损失转嫁给消费者, 为此, 危机后美国率先在金融监管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核心就是要构建独立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 以此作为金融稳定的强心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助推剂。2008年3月31日, 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 (Henry Paulson) 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项金融改革方案———《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 (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 , 长期目标是设立美国三大金融监管体 (如图1所示) 。2009年6月17日, 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方案, 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 美国最重大、最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多层次法案的出台是美国政府在后危机时代重新认识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的结果, 这也为当今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趋势———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置于整个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地位, 设立独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并整合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消费者保护职能, 改变多重监管的格局, 以确保消费者及时、准确获得有关信息, 禁止不公正、欺诈、侮辱性和歧视性的商业行为, 促进形成透明、高效和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市场。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监管盲区

1. 缺失消费风险和权益的审慎监管。

当前, 金融监管机构仍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合规性和风险性的监管, 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保护措施比较薄弱。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没有设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应机构;监管体制中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投诉问题没有给予关注。然而, 美国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发展中, 于2010年7月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 在美联储体系内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为消费者借款、存款及获得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保护, 建立纠纷快速处理通道, 以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把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到基于风险审慎性和合规性的监管中来。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是金融监管目标之一, 监管机构对消费者负有宣传教育、合理引导的职责。但在实践中, 监管机构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远远不够甚至严重缺失, 更多的是金融服务机构的误导教育, 对金融产品美化宣传, 弱化产品风险, 大幅吹嘘提高预期收益, 使得消费者在接受服务中的非理性冲动被强化。危机后经合组织扩大消费者教育项目范围, 创建教育国际网络;世界银行开展消费者保护和金融认知的全球计划。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何使金融消费者成为一个理性消费者, 成为自身利益的忠实保护者, 金融监管机构对消费风险和权益的并重审慎监管必不可少。

2. 缺少消费诉讼和维权的对等机制。

由于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制度中缺失完善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使得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后, 通过司法途径直接诉诸法律, 激化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 导致金融机构声誉受损和消费者权益受害。目前证监会内部存在一套非透明的信访制度,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消费者的投诉提供了渠道, 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处理上访的办法, 不是严格意义上力量均衡的处理投诉、纠纷的应对机制, 且信访处理手段流于形式, 停留于说教和劝导教育, 削弱对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和保护。同时, 由于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的性质, 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模糊化, 加之缺少统一的投诉机构, 权益受害后消费者很难分辨应该向谁求助。我国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虽成立多年, 但由于诸多原因, 协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协会没有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一个有效的协作平台, 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协调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纠纷, 无法发挥协会的诉讼代理作用。美国金融保护局被法律赋予处理纠纷、听证裁定、发布命令、保护提供重要证词和信息检举者的权力, 消费者的诉讼和维权途径由多远变为一元, 并在独立的受理机构范畴内实现诉讼双方的权责对等。

3. 缺乏消费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支撑。

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规定, 我国的法规体系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基本法律, 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第二方面是各类规章制度, 主要由“一行三会”等监管机构制定。在基本法律方面缺少对于消费者特别保护的规定。比如, 《商业银行法》制定保护存款人的条款, 但收缩了保护对象的范围, 仅保护存款人, 保护的内容局限于存款保密和存款安全。该法没有相关条款规定要保护特殊领域的消费者, 虽然在立法宗旨中明确要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没有明确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规范。该法第一条规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但在第三章———监督管理职责中没有任何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表述。其他监管法规也没有细化和明确要求银行业监管机构负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在规章制度方面各监管机构的规定单一, 缺少延伸性, 不同机构的规定缺乏实操性甚至冲突, 减弱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2003年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暂行办法》, 详细规定了银行服务价格的确定程序、收费标准等问题, 仅解决由强制性手段规范服务收费, 没有细化规定消费者在付费后得到的金融服务如何受到有效地保护。这与美国在源头上设置法律, 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完全不同, 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以明确的宗旨和条款将监管行为贯彻到金融机构的经营中;《社区再投资法》要求金融机构从当地吸取存款, 要服务于当地发展, 以此形成政府对银行业发展的利益制约, 切实履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

三、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举措

1. 建立多元的消费保护体系, 实现内外双轨并管。

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 形成由政府机构主导、行业组织落实、民间组织维护和国际组织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政府主内、组织主外的多层级消费者保护体系。我国政府须借鉴国外现有模式建立并完善保护消费者的机构和制度, 2010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提出, 美国将创建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新机构将担任个人消费金融产品的主要监管者, 保护消费者免遭不公平待遇或欺骗。2001年, 英国金融监管署为处理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投诉设立了专门的自律监管机构———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 (FOS) , 主要职能是教育投资者和处理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纠纷。该机构通过采取替代性的争议处理机制, 使法庭审理的金融纠纷案件不断减少, 争议处理成本大幅降低。2010年7月英国政府最新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监管的新方法:判断、专注和稳定》, 计划新设消费者保护与市场管理局, 单一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1998年澳大利亚设立证券与投资委员会, 2001年加拿大设立金融消费者管理局, 完全实现消费者保护和金融审慎监管的有效分离, 避免多重监管导致的内部冲突。我国政府要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 负责处理金融市场的消费者投诉, 并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或提出建议,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委员会独立于任何机构的权利, 通过对消费者专门的保护来提高公众对金融产品市场的效率与安全的信心。我国政府要落实监督管理职责, 加强消费者保护的监管协调, 协调的关键在于政府练好内功主导金融风险监管, 克服市场失灵, 让市场外部效应内部化, 防范以维护金融机构利益而忽略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正如哈佛大学法学教授伊丽莎白·沃伦 (Elizabeth Warren) 所述:“华盛顿不能单从银行业的角度出发, 而更多的是从美国普通家庭以及国家经济健康的角度关注金融产品。”发挥多级金融组织的专业归口作用, 调动各金融机构专业委员会和相关金融协会的力量, 充分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合作, 采取联合行动抵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由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制定消费者投资区分制度, 区分一般金融消费者、合格金融消费者和良好金融消费者, 划定面向三个层次消费者的交易禁区, 避免专业知识缺乏和承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进入高风险领域而遭受损失。

2. 构建独立的消费诉讼制度, 实现主体平等对抗。

一是完善消费者诉讼机制, 减少消费者维权成本。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和解、调解、申诉、仲裁和诉讼五种途径来解决消费者纠纷, 但由于消费者协会调解、仲裁机关仲裁等途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向法院提起诉讼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为此, 我国应该重视并改善消费者在诉讼中的弱势地位, 借鉴行政诉讼和境外消费者保护的经验, 建立独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赋予消费者组织诉讼资格, 防止出现消费者“病痛不知道到哪里求医, 维权不知道找谁”的困境, 也减少了法律部门的诉讼成本, 简化了诉讼程序, 提高了诉讼的效率。二是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的功能。在现有金融监管机构的布局范围内, 设立独立的受理消费者投诉的部门, 以此作为对现有各级金融监管机构信访工作的有益补充。银行业协会内部设立处理消费者投诉会员银行的相应机构, 并制订处理投诉的程序和规则。目前消费者投诉银行的纠纷, 主要依据2007年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来进行处理, 停留于劝导说服。在现有的监管体制和金融行业自律机制都没有给消费者提供投诉途径的情况下, 消费者只能选择直接诉诸司法部门, 司法途径的对抗容易损害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联储在消费者投诉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经验, 按照消费者投诉的内容、频率、金额等指标进行分类、调查、核实、调解, 并对各类信息加以分析, 以此预判和识别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潜在问题, 提供制订规章制度的依据和参考, 使消费者的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 为双方的纠纷搭建一个和解的平台并提供一个自律性的协调机制。三是建立受诉部门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 降低诉讼的难度和成本。2007年12月在上海成立的金融仲裁院, 以及为处理北京奥运会消费者金融服务投诉而建立的联动处理部门, 都是法院诉讼替代性纷争解决机制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 ADR) 的有益尝试, 但未在全国推广。要求银行业协会的消费投诉热线与各级银监局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部门开展工作联动, 在解决消费者投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四是开展法律救济, 赋予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进行事后追偿的权力, 提高对消费者的追偿和事后赔偿。

3. 加深市场的信息披露力度, 实现监管收支平衡。

信息披露充分, 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 才能实现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完全监督, 也才能建立起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因为金融消费者不了解金融产品, 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很难比较产品的成本和风险, 易产生“羊群效应”,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实现金融制度保障的重要举措, 也是强化金融监管的重要前提。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复杂, 金融制度的边际作用递增。为此, 一要制订和完善金融制度, 发挥制度的边际作用, 通过制度规定促成信息充分披露。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 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为未来金融机构透明运行指明新的方向。制定《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要求各类金融产品必须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 保证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成为信息共享、信息平等的利益主体。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增加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特殊条款规定, 把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求助权、隐私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和双方交易实现的权利保障。贯彻《商业银行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宗旨, 由监管机构监督各金融机构在诚信、提示、告知、保密等义务方面的落实执行情况, 防止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损害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细化《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中有关“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利益”的条款, 扩大保护对象的外延, 制订保护的举措办法;2006年由银监会发布施行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首次以规章的形式提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要求“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应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但是缺少具体明确的措施, 我国政府在监管制度中务必要明确交易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二要监管部门处理好科学监管与快速发展的关系, 实现监管收支平衡。监管机构要将金融产品的设计原理、资金投向、盈利判断、交易结构和潜在风险等相关信息充分向消费者披露作为监管的中心工作, 严格平衡监管成本和收益, 禁止监管机构把增加的监管成本转嫁给金融机构。当金融机构不能以较小的成本来配置金融资源时, 监管成本最终会由金融消费者承担, 增加消费者负担和金融行业压力, 阻碍了金融业务的发展, 形成金融监管阻碍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不利于金融监管的被动局面。同时, 消除金融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 对类型和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进行协调, 防止同质化竞争, 实行差别化管理。充分通过信息披露来减少金融消费的盲区, 不断缩小监管的覆盖范围和简化监管职能, 实现监管收支平衡。监管机构应将信息披露作为金融机构的纪律准则, 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督促金融机构公正、公平、公开对待消费者。应通过教育和信息披露等监管手段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 强化市场约束, 减少逆向选择的机会, 提高自我风险识别和保护能力。

金融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 金融消费者是支撑起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没有消费者就没有业务,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显示, 我国目前直接接受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人群已占我国总人口的50%, 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监管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才能树立起对金融体系强大的信心力量。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2].董裕平等译.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张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4].杨华柏, 钱瑜.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监督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释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4

[5].赵磊, 张源.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住房贷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6].孙慧中.金融监管中的监管信息与监管效率[J].上海金融, 2007 (9)

[7].刘晓星, 杨悦.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6)

[8].李金泽.论我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与自律机制之完善[J].时代法学, 2004 (6)

[9].施其武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缺陷与改进建议[J].银行家:商业银行, 2010 (8)

上一篇:中医学形成发展下一篇:导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