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作文课

2024-05-31

怎样上好作文课(精选12篇)

怎样上好作文课 第1篇

一、要吃透学科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 要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学习和解读。通过学习解读, 掌握课程改革的理念, 正确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从细节上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内容, 在教育教学的层次和环节上, 严格落实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其次, 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模式, 大胆探索实践, 努力开创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二、对教材要有深入钻研

教师应认真阅读教材, 研究教材, 体会各单元、各章节知识的编排意图和用意, 要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如, 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时, 教师就应对整个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通过研读, 搞清楚本书有几个单元, 每个单元选取的文章分别属于哪一类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什么具体要求。只有把教材研究清楚了, 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 进而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深刻领会, 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没有根基。课堂教学也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三、要精心搞好教学设计

教师应根据每个教授课题, 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各环节进行全面认真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接受能力,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写出操作性较强的课时教案。如, 教授《海燕》一文时, 教师要明确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对于教学过程, 要认真设计以下环节:1.导入新课。重点设计导入的方式及导入语。2.讲授新课。从选择教法、设计活动、提出问题、点拨引导、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周密考虑。3.巩固练习。从筛选题目、采用形式上进行合理取舍。4.归纳小结。要注重小结的内容和方式。5.作业安排。从作业内容到作业形式进行合理安排。只有把这些环节考虑清楚, 设计进去, 才算真正达到了教学设计要求。

四、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程的建构者, 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是对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作为教师, 要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给学生从心理上提供支持, 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 才能清楚自己在教学中应该做些什么。

五、对预设进行必要调整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预设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 课堂上还存在着种种无法预设的因素, 它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课堂上不可预设的因素很多, 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意外:或是预设超越学生认识能力, 学生力不从心;或是预设未能顾及学生认识特点, 学生不感兴趣;或是预设滞后于学生实际水平, 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哪一种情况, 教师都需要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 以使预设贴近实际, 贴近课堂, 贴近学生。

综上所述, 要上好语文课固然涉及到许多因素, 但教师只要做好了以上这五个方面, 我相信,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 上好一堂语文课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笙编辑:郭裕嘉

怎样上好小学作文课 第2篇

一、作文课的问题

教育改革步步深入,作文课教学不断取得进展。但囿于微观于教材、微观于语文学科、微观于课堂结构、微观于技术手段、微观于教师能动,致使作文课教学进步的量和质,都远远地落后于时代对学生掌握写作工具的能力需要,远远落后于作文课对学生实行有效人文关怀的生命需要。无论从教材上、从教法上、从学法上、从评价体系上,都与动态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基本还在沿用一把尺子——考分第一,宁可失去或不情愿牺牲作文课的本质。绝大多数的作文课程式化、任务化,绝大多数的作文模式化、任务化,绝大多数的作文教学科研形式化、官样化。总之,一句话,僵化。致使我们小学的作文课死气沉沉,老师心疼,学生头疼。而能使老师“出彩”的阅读教学却风风光光、热热闹闹,舍本逐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由低级到高级,由具象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必然到自由,这就是规律。

实践证明,好的作文课大体分为三大部分:课前准备、课中展开与生成、课后链接。

二 作文课前的准备

要上好作文课,需要这样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具有爱学作文的兴趣,老师具有爱教作文的德行。其次,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老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艺、智慧和广博的知识。第三,作文课有整体规划,训练成系统,当堂有知识点,而且持之以恒。就一堂作文课本身来说,课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摄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2.小学生的生活一般可分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课余生活、信息生活、感情生活五个部分。比如,写《我的同学》,不可因为比较熟悉而放松材料的搜集。如何收集呢?应该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某一个侧面,详细地和写作对象聊天,了解他方方面面的和这一个性格特征有关的故事,再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突出的、有趣的、生动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故事,就可以说准备充分了。总之,课前关于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坚持学生容易做到原则。即:容易看到、查到、问到、访到、想到、记到。

2.以学生情趣为主线,容易激趣乐学

课前准备,多是个体学习过程,应关注到学生的情趣。若他们不感兴趣,准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课上展开、写作过程和训练目标。我们还可以记人记叙文为例,比如写家长,如果泛泛地要求,学生也可以做准备,但指向范围太大,他们就不容易准备得好,而若直指家长的童年效果就会不同。因为孩子们对家长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过的?以及衣食住行等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课前准备起来,就会积极主动,事半功倍的结果会纷至沓来。

3.以学生能力为目标,容易独立达到

课前准备,不仅仅是为了给作文课提供探究合作的宝藏,给习作提供素材,提高搜集写作材料的能力,同时训练培养的还有学生为达成一种目的,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与物沟通的能力及合作的能力。在独立中思考,在容易达到中形成自信,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课前准备就会越做越好,越做就会越有创意。比如,写《家乡的春节》,课前就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到网上、街上搜集写作素材,以新为佳,他们会很愿意“独步天下”的。因为喜新、好奇心、探寻、争胜是他们的天性。

4.以学生理想为动力,容易坚持

5.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作文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因此,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处处将育人渗透其中,培养孩子们为了明天抓住今天的美好情怀。践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将军理念,养成不求最好,争取更好的科学心态。这样,课前准备,就会常搞常新,越搞越有趣,越搞越自觉、越主动,综合效果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实现既聚精会神又能持之以恒的理想状态。

三 作文课堂展开与生成

校内作文课的主要特点是班级授课制,时间一般是 80分钟,均不能逾越。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训练技能,获取成果,点式设计与操作均是对作文课的必然要求。

点与点的逻辑链接,是提高作文课堂效益,保证学生对写作知识认知,写作技能掌握、娴熟运用的关键环节。

综合训练与应用,乃至创作是检验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导入部分的任务,主要是承担课堂氛围的构建,集中注意力,增强课堂的凝聚力。一般以自然、亲切的方式为主,因为它的目标是建立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具体要求是方式方法多样,避免重复,小学生最喜欢新鲜,哪怕就是一点点的新变化,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具体导入时要根据训练的进程和上一节课、课前的准备灵活设计。例如讲与写作有关的古今中外的故事、班级同学的故事、评佳作、赏名篇、励志故事、时事新闻、校内、班级故事..如果有同学的习作发表了,更要大讲(奖)特讲。

展开部分,即教学过程。它的目标看似是为了完成一篇作文,其实不然。它首先是要将课前师生准备的原始材料进行再认识,促进新认识的生成,反过来审视搜集材料的有效性和具体的得失。

第二,学习其他同学搜集材料的做法、经验,以及认识的角度、层次。

第三,听取老师具体的认识点拨和写法的引领。主要包括材料收集、整理、选择、剪裁、组合、新的生成、主题的提炼、构思的出新等。

怎样上好初中作文课 第3篇

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看,按“作前”(写作前)“作中”、“作后”可分为作文指导课、作文训练课和作文讲评课三类。其中,作文指导课课型最为丰富,也最有争议,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干脆在自己作文教学中将之删除的主要原因。粗略一点,作文指导课主要有两类:作文理论课和能力训练课。

作文理论课是指关于写作基本理论的教学。比如,我的一节作文理论课是关于心理描写的:让学生读“什么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文字;选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谈谈“揭示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和性格”;情景模拟练习,设置情景为“数学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然后让学生写一段心理描写;我猜学生所写的心理描写的类型——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或者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学生心理描写展示。

初中三年“教什么”,从大项上看有三块内容:考场作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的基本写法、升格记叙文。心理描写属于“记叙文的基本写法”。考场作文受时空的限制,有其独立的特点,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掌握一些基本写法,应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但对于初中生也不可过于理论化。我在关于心理描写作文理论课的第一个环节上是“匆匆而过”的,重在怎么写。后来学生的写作多采用内心独白,而较少用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内心的变化,这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可见,本节课“教什么”还是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谓多样,有接受式,有合作式,动口,动手,更动脑。学生对于“心理描写”原先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我在第二环节也选用了孩子们学过的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中的句子——分别出自都德的《最后一课》、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及朱自清的《背影》,除了印证心理描写的作用外,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第三环节的“情景模拟”,创意来自网络,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更“真实”。最得意的是,学生写完后,没有马上交流,而是进入第四环节:猜学生可能用到的描写方法。将相对“枯燥”的描写方法用“猜”的方式进行,学生分外专注,兴味盎然!

我的作文理论课以写作的一般能力——文体知识、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训练点,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年级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可以说,是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可贵尝试。

作文教学的第二种常见课型是作文训练课,最简单的训练课是给学生题目,限时、限地完成;可以对题目作一些“提示”或“要求”。这两种课型有点类似于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课。这种课型偶尔为之尚可理解,但如果成为常态课型,不客气地说,就有点放弃自我专业立场而误人子弟了,毕竟这种方式“技术含量低”,是学生没有得到任何启发的一次习作而已,也是“作文不用教”谬论下的现实表演。

大多数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关于写作的内容都是体现一种写作理念,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三个单元将“综合性学习”位置调到“写作”前面,大概是在强调各单元训练重点不同),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者放在一起,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写作理念:作文来源于对话,来源于活动,来源于生活,虽然三者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这就是我”,《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活动目标”为: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个目标虽各有指向,但最终都归结到写作上了,也就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等活动,开启学生写作的大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寻找材料,在活动中产生写作灵感。

与这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这种作文是在课堂上“演示”一个预设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先展示过程让其观察,然后再学写作的方法,行之有效。与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同,“快乐大作文”在游戏后写的是游戏过程的本身。

李老师曾说过,今天的教师已经很难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制造一种微观的“生活”,见微知著地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例如,我们虽不可能带领学生遍尝天下,却可以给学生一盒糖或一包花生,教学生观察食品的厂家、出厂日期、保质期、外包装以及色、香、味、形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会很快掌握观察生活和获取细节的方法。此外,在“演示生活”时,向学生解释一些诸如细节、素材、剪裁详略、心理活动、方位变换、题目从何而来、记叙和生活原型的区别等理论问题,也远比直接从写作的角度讲要方便、清晰得多。

“快乐大作文”这种作文训练课的确为学生赢得了“生活”,获取了写作素材,尤其对于初入门的学生,作文一下子变得“有话可说”了,但“游戏”是有限的,生活毕竟不能全部转化为“游戏”,说白了,考场作文是没有游戏可资参考的,到那时,如果“快乐大作文”没能转化为作文能力,学生有可能会迅速变得束手无策。

怎样上好作文讲评课 第4篇

一、作文讲评要有充分的准备

1. 准备好要讲评的学生作文资料。

这是讲评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学生的作文资料, 讲评就会空对空, 胡诌一通, 失去了讲评的意义。如果没有精心筛选学生的作文资料, 讲评的资料没有一定的代表性, 讲评就有可能挂一漏万, 失之偏颇。因此,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要随时记下学生作文的有关情况, 主要优、缺点, 典型例子等。教师应当手勤、脑勤, 随时记录有关情况, 这样, 就能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 使作文讲评有的放矢。

2. 作文讲评要同作文教学的计划衔接起来。

作文教学计划是语文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拿学期计划来说, 要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形式, 如, 每次作文训练什么, 指导学生怎样写。每次作文讲评, 都要按计划进行。力求突出重点, 讲一个问题, 讲一点儿写作知识, 讲一个具体的写作技能。

二、作文讲评的主要方法

1. 对优秀作文的品味。

做法是:选择一两篇学生的佳作, 让学生讨论品味, 并由作者介绍经验。选出来的作文, 最好由教师当众有感情地朗读。这种有感情地朗读, 既可以使学生感到这篇作文确实写得好, 值得学习, 又可以使学生看到教师对写得好的学生的表扬, 进而立志自己也要好好写作。教师读完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品味。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谈出自己的感受, 并让作者自己介绍, 介绍时要注意突出重点, 具体地谈出一两点体会。

2. 对作文得失的分析。

做法是, 选择一两篇中等偏上的作文,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选择的作文, 在思想内容和表达上都有不少长处, 又都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这个不妥当, 主要是立意方面、内容选择安排方面, 思路、条理方面等, 而不是个别词句上的枝节问题。因为个别词句上的枝节问题, 普遍的指导意义不大, 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修改。

3. 文字表达的推敲。

做法是, 从学生的习作中选择一批有“疑义”的词句, 引导学生共同来分析推敲。有“疑义”的词句, 不同于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修改。共同推敲的应该是有“疑义”的。有“疑义”的词句推敲要与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 要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推敲。这些有“疑义”的词句要靠平时搜集。平时批改作文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这些词语, 发现了随手记下, 积累到一定数量, 就可以安排一堂讲评课。

三、作文讲评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1. 学生集体评改。

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互相评改。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全班学生在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六人一组的评改小组, 并选举写作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 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谓“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 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待学生批完之后, 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交流个人的不同看法, 然后由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总结陈述, 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长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

2. 学生互批互改。

在此过程中,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由找伴, 互相交换作品, 安排了学生同桌互改、优生互改、差生互改、优差生互改、一人读大家改的方式。在批改之前, 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具体要求提出一些要点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之后要抽样检查, 防止学生走马观花。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 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 给每个人一个辩论的机会。

3. 学生自批自改。

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 作文写完后, 先轻声读一两遍, 统观全文, 边读边思考;接着逐句逐段地细读, 边读边加批注, 边读边改;改好后再进行复查,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改, 改好, 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 给予奖励。教师最后根据修改的次数和质量, 再打分评出等级。

怎样上好初中语文课 第5篇

一、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这一“硬”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艺术修养、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二道贩”,而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引路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课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只有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储备,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读完了自己说出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抓得既全又准。我又趁热打铁问“若瑟夫”(扮演者)你是怎样认识“爸爸妈妈”的言行的?这样做既突出了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又发挥了主导作用,突出了重点;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巧妙的教学艺术是上好语文课的手段

课堂教学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要多渠道的收集和积累“教育资源”,巧妙组织教学。课前深挖教材,研究学情、教法;课上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借助(视频)安塞腰鼓舞蹈片段,给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其想象力,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借助(音频)配乐朗诵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腰鼓的铿锵激越、恢弘气势,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受到感染.,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此外,课后要巧问、拓展,曲折生姿,提供话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巩固的欲望。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可以给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生活是语文不竭的动力,只有融入生活,才会为语文提源头活水,才能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创造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理念。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第6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课备好每一节课的内容,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一位渴望事业成功的教师梦寐以求的事。

一、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作为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了一个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堂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值得一提的是,好的导语不仅要符合课上内容,最重要的是将情蕴含在其中,如果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就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其中,那么学生在今后的课程中就会步步深入。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满堂灌输,激发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作为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

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从而创设课堂互动的合作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质疑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唤醒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迎接创新的挑战,教师提出问题,生生互动,共同在问题中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课堂上做到人人参与,不要只限于优生,在师生互答时,应考虑后进生的感受,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引导,其他权利应该交给学生,大胆的放手,让他们试着追求。

三、关爱学生, 创设多种情景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第7篇

那么, 怎样才能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上好语文课呢?我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

语文老师是语文教育的中心人物, 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才能让学生们信服。首先, 语文老师应该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甚至更多。语文是一个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语文老师要对语文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 比如, 汉语言文学、诗词鉴赏、修辞学等都了如指掌, 还要对其他跟语文学科有关的学科有所涉猎, 比如, 教育学、管理学, 等等, 以便既教给学生知识, 又知道怎么管理学生, 怎样洞悉学生们的心理, 在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及时地跟他们进行沟通。其次, 教师应该有亲和力。“亲其师, 信其道”。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 他们对于学科的热爱, 多半来自对老师的喜欢, 反之, 当他们不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 那个学科也便跟着遭到厌弃了。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 心灵是敏感的, 当一个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时, 学生会由衷地产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情, 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相比较板着脸孔讲解和疾言厉色, 课堂上老师的和颜悦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作者, 老师应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师生关系融洽了, 才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节语文课堂上好的关键是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那样的课堂上, 教师起主导作用, 带领着学生畅游在语文乐园里, 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新课改的今天, 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可取, 早应该遭到摒弃。现在, 教育技术发达而先进, 我们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让课堂变得鲜活生动, 年轻的老师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 年老的老师可以吸收年轻老师先进的思想, 取长补短, 让自己的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老师讲得生机勃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巧妙地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处在一种探究知识的阶段,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能精力充沛地上课, 积极地吸收消化新知识。师生创造良好互动的课堂, 才有和谐愉悦的气氛, 语文课才能上得精彩。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课堂上老师需要和学生互动。在语文课上也不例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作为引导者, 要注意挖掘他们的潜力, 让他们对上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 创造活泼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才会自主地学习,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才能树立探索知识的信心, 培养能力。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 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比如“你回答得真棒!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的声音真洪亮!”在学生因为胆怯而不敢回答问题的时候, 要用自己的鼓励, 带领学生一步步树立自信, 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的时候, 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融洽而和谐。

2. 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和讨论中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老师不能对学生搞“一刀切”, 要对他们新奇的见解鼓励表扬, 哪怕只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也要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发表不同的意见。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培养思维能力, 表达思想, 让其他同学认真听, 再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感悟。这样学生会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布置课堂作业, 巩固知识

处在活泼好动年纪的小学生, 知识学得快, 忘得也快,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根据所学的课堂知识, 设置与之相关的作业, 可以是课后的练习, 也可以是随笔练习。比如, 在学完了《欢庆》以后, 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从课文中学到的短语, 文中有几个表示颜色的词, 有几个表示欢乐气氛的词, 等等。还可以布置一些难度大的作业, 比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福。学生在完成作业了之后, 教师要给予及时批改和反馈, 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表扬, 并当堂给学生们传阅他的作业, 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这样, 调动起了全班同学复习的积极性, 完成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另外,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阅读方面的作业, 小学生多读书对语文课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课外阅读, 既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延伸, 又是对当堂知识的巩固。当学完一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下阅读有关题材或者与这个作者相关的其他作品, 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阅读面宽了, 语文知识自然就巩固了。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8篇

一.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教什么”在其他学科中问题并不突出, 而在语文学科里却是极大的问题。因为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式的, 所谓的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的构成, 并没有一个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教材体系相支撑, 它们全都“隐藏”在一篇篇文章里。而每一篇文章都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情感、结构章法等的综合体, 每一篇文章该生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确实值得思考。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课程意识, 对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构成有清醒的认识。

一堂阅读课, 该生成哪些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一篇课文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一篇课文纳入到教材或单元中, 便具有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 它要服务和服从于教材要求和单元要求。以《故都的秋》为例, 我们完全能够以这篇文章为例子, 去分析、讲解郁达夫独特的人格气质, 学习体味鉴赏一种独特的悲凉美。但是在教材中, 这种教学内容就不太合适, 因为该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教材要求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力求身临其境, 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美景……对文中精彩的语句, 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对那些美妙的段落, 要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 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此来生成。

2.要考虑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自然应有所区别。如果把实用类文体等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体去鉴赏语言, 挖掘主旨, 或者把小说、散文等当做实用类文体来去提取信息, 概括要义, 那都是不合适的。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的教师, 把该文当做散文来去着重地鉴赏分析语言, 那教学内容就有些偏离了。

3.要考虑文章自身的独特性。在内容上, 要找寻到该文本独特精神、情感价值的内容, 并把它提升为教学内容。如《故都的秋》中, 作者对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囚绿记》中, 作者对绿色近乎着魔、几乎疯狂的热爱;《中国建筑的特征》中, 作者对建筑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等观点的提出, 体现了作者在建筑这一领域的高屋建瓴, 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上述内容因具有情感、思想上的独特性, 都应该成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 情感越独特, 审美价值越高。审美的特点就是挖掘作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而从思想性上说, 思想的深刻性从某方面说来, 也是表现在独特性上。而思想越深刻, 越助于启迪心智。在文本形式上, 个性的语言风格, 新奇的布局结构, 都应该成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或学习内容) 。比如,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 不学习本文带有浓厚情感的语言行吗?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 不学习“写一则新闻消息, 不诉说正在发生的, 而是用90%的篇幅讲述背景”这一特殊的写法行吗?

以上关于教学内容的建构, 有一个基本的特点, 那就是唯一性:情感的唯一, 语言表达的唯一。这种唯一如果在本课中无法学到, 那么学生们在其他课中就难以找到这些内容, 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就会与学生失之交臂。而对每节语文课独特性的挖掘, 也会使语文课上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出现一种层递和累积, 而不像目前的语文课, 课与课之间出现大量简单的重复, 以至于出现语文课对学生来说, 少听几节多听几节好像无所谓的奇怪现象。

二. 教师对文本要有深度解析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各学科教师中, 其专业素养表现得最不充分, 这造成好像人人都能当语文教师, 人人都能听得懂语文课。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 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认为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对文本独立的解读能力, 较为出众的写作能力。对阅读教学来说, 前者更为重要一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能看出它的言外之意, 二是在形式上能捕捉到它的个性表达并深刻分析出其表达之妙。我们的语文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常常显得粗糙、浅薄或者不实在, 大多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够有关。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 主要从哪些方面去着力呢?我们可以试着去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主要让学生明白文字所写的内容。在教学中, 往往在整体感知环节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文章怎么写的。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面貌是什么样的。目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个环节, 多是让学生指认文字上修辞手法的使用、或是对表达内涵上的简单说明, 教学内容上的粗浅显而易见。三是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它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作目的, 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他 (她) 写作时的真实状态。四是文章写出的这些文字,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有一个以读者之心灵接近作者之心灵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解读每一篇文章、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时, 都能够想到上面四个问题, 那么在授课深度上一定会有所改善, 教师讲课不能深入文本, 多在文本表面漂浮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

三. 要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 但目前课堂上语言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做一个大致的描述, 语言教学环节多是这样进行——教师提问 (或者由学生自主确定)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你最喜欢的?请找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在此次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中, 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故都的秋》《囚绿记》《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国建筑的特征》等许多课都涉及有这种类似的环节。

但是, 这种不教给学生欣赏方法, 不指明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语句的教学环节, 最终的教学结果, 往往出现以下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句话再诉说一遍, 只是稍微加上对这个句子内容或主旨的分析。如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在……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一句话的鉴赏, 师生经常会这样进行赏析:“通过形象的对比, 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抗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而第二种方法, 是把要作为赏析的“这一个”句子放在一边, 却把“这一个”句子在修辞上所代表的一类句子作为一个类概念去理解, 去体味, 用大家对语言共性的认知替代这一句个性的赏析, 用静态的语言修辞手法的确认替代动态的言语生成规律的探索。在课堂上师生经常使用的赏析语言是:这句话用了什么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准确 (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艺术、诗化) 地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具体的语言赏析应该深入到语言内部, 探索表达的艺术性, 揭示言语生成的规律。仍以鉴赏“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一句为例, 我们看到这句话写到了两个景, 即A景“废墟”或“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 B景“雏菊花”。它告诉我们, 可以用在描写上具有强烈反差的两种景物的叠加, 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如黑与白的对比, 大与小的对比, 生动与呆板的对比, 活力与僵死的对比等等。而为了突出两种景物上的反差, 在描写上要用修饰词、细节描写等去强化它。于是在这句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边是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 另一边是雏菊花在“怒”放。虽然原句子改成“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旁, 雏菊花在开放”基本也能表达作者的意思, 但加着重号的“废墟”和“怒”强化了两种景物的反差, 因此也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言鉴赏时, 应该做这样的细致品味, 才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产生帮助。

四. 要提倡能够深化文本赏析和理解为目标的拓展

目前的语文公开课, 几乎没有无拓展的课堂了。从某个角度看, 这应该是语文课的进步。因为对文本的赏析, 大多离不开同类或异类作品的对比, 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在外来信息的补充中, 才能感受本篇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准确、之新巧。但很不幸的是, 目前课堂上的拓展, 在形式上往往是课文学习结束后独立出一个板块, 内容上往往是对主旨的所谓升华, 或生硬地结合当今现实, 结合自我, 做某种政治上的表态或道德上的追问。

语文教学的拓展, 目的应该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 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文本服务。思想情感教育要落实在语言学习的层面上, 它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依附在语言的学习中。语言的鉴赏、品析、学习结束, 思想情感的教育也随之得到升华和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也随之结束。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此次优质课大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中引入“即使明天世界毁灭”这首小诗的拓展是合适的, 因为它能为更好地理解那个“为着美好而隐秘的梦想”的姑娘的形象服务;《故都的秋》中介绍郁达夫身世的拓展是合适的, 因为它有利于对全文悲凉、残败美的理解;《师说》中引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拓展是合适的, 因为它能让我们对《师说》一文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许多课最后出现的那些“光明的尾巴”, 大可以毫不留情地一刀砍去。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9篇

一、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不断的汲取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精心备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充分地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认真钻研教材、多方面搜集信息、阅读名师范例、充分了解学生、研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要备教材。备教材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认真去钻研,对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要熟稔于胸。认真研究文本,正确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某篇的意图,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使其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问题,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要提高语言能力。

其次,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考虑地域文化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分层次引导进行学习,都要全面地、深层次地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才能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要备教法。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选择教法尤为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有法可依,否则随心而教,既浪费时间又无实效可言。教法的选择要根据年级特点和课型特点而定,总的来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去读、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去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学生“能学”“会学”“学会”,以及持续的“乐学”。重视学生写字、读书、观察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做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谈到“小男孩将平生钓到的最大的一条鲈鱼放了,你是怎么看的”这个话题时,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该放,因为还没到捕鲈鱼的时间。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不该放,因为小男孩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一生都没有! 这对小男孩来说是一生的遗憾。学生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在此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学生于迷雾之中,让他们懂得对与错,是与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道德缺失则会丧失一切,现在这个世界,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只要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会抵挡不住诱惑的陷阱,这种陷阱,常常让人防不胜防。每个人要遵守规则,不要为了那一点儿小小的利益而去违反规定啊。当面临诱惑时,要管住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从我做起,时刻反省自己,在各种诱惑下就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样,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 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 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 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懈地摸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摘要: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每节语文课上得都精彩,学生学得快乐。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适时地引导学生识别真、善、美,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上好语文课 第10篇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 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然是一个实验的过程, 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认为:“ 教师在乎什么, 学生就发展什么。 ”

一、给学生一个“ 激情的课堂”

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满“ 激情”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 情感”。 我们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要么赞美祖国的灿烂文化;要么赞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要么引导孩子认识环保; 或者和平的意义……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本身就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一首首动听的乐曲, 如果语文教师具有一副美妙的歌喉, 再充满激情地演唱, 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不让人留连忘返?

2.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现在, 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把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为大声读课文。 我认为:感情朗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知道感情朗读要抑扬顿挫, 有轻重缓急。 要充分运用好语文朗读示范,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课堂上, 有教师的激情引导, 学生的感情朗读, 这才是我们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课堂, 才是语文教师演绎自己的语文课堂。

二、给学生一个“ 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 体验感受”

“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 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师认为,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 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如:一堂作文课案例:上课铃已经响过了, 学生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 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 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学生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 只是提示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 话刚说完, 学生就热闹开了。 有的用手摸, 有的用鼻闻, 有的离开位置,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还有的把水果切开, 美滋滋地尝一尝……往往给老师及学生头痛的作文课也能如此快乐, 学生能不主动学吗?我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不要怕耽误时间, 不要怕学生闹, 让学生亲自体验, 自己感悟, 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如写游戏的作文、观察校园的作文等等, 何不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呢?

2.注重引领, 注重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在教学《 我爱家乡的红橘》 后,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家乡红橘的, 作者运用了许多好词佳句, 表达了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 了解这个写作方法以后, 我就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的特点, 现在正是吃无核橘的时候, 引导学生观察无核橘、认识无核橘, 然后写下一篇《 我爱家乡的无核橘》 的文章, 再根据我们班上学生的家里或者亲戚家里很多都有广柑树的现状, 把红橘、无核橘、广柑这三种水果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再写《 我爱家乡的广柑》 。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写作, 学生都掌握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要领。 其次, 我在教学课文后, 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 瀑布》 后, 引领学生阅读叶圣陶老爷爷的其他作品《 稻草人》《 记金华的双龙洞》 等作品, 在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后, 我又引领学生归类积累有关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 游子吟》《 静夜思》《 回乡偶书二首》 等十余首古诗, 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思念亲人方面的古诗, 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 将《 安徒生童话》《 唐诗三百首》《 格林童话》 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 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 学生所学知识来源于课堂, 能力提升也源于课堂。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个“ 激情的课堂”“ 交流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 说”“ 读”“ 写”把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在这样的一堂堂语文课堂中得到历练, 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第11篇

一、注重新課导入

每讲一篇新课文,我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置不同的导课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语文学习情境,有时讲故事导入,有时用多媒体画面进入情景,有时读课文中精彩的段落……这样灵活多变的方法,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二、重视感情朗读

小学课文每篇课文都是佳作,语言优美,思想感情浓厚,学生学后深受启发,因此讲课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学习课文中优美语言。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还有信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的指导更让他们受益匪浅。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讲课中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来讨论。

一、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要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特长,尝试独立思考,讲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形成集体的意见。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对合作学习进行面对面指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前备好每一堂课

提高课堂效率,在备课时,要设计参与学生在学习生活,通过课堂组织,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解决问题。

三、注重课堂新用语

讲课时,不能拘谨于教材,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年龄特点,设计课堂用语,这样根据学情而教,让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场所。

怎样上好特殊班的语文课 第12篇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时,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等影响着教学气氛, 对于这个特殊班我首先重视教态, 上课时用微笑面对学生, 不让学生感到压力, 当这种微笑发自内心时, 学生感到老师的关爱, 也是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 学是在洋溢着微笑课堂中, 快乐地学知识, 其次, 我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上, 多开展形式多样竞赛, 如读句比赛,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 难度大的段让读的好的去读, 给不同的学生同等表现机会。

二.放低“阅读的标准”

作为语文教师, 我牢记学习语文是为了理解和运用住过的语言文字, 而朗读是内化语言的唯一途径, 尤其是我所带的特殊班, 更应加强朗读, 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读的正确流利, 初读时, 我特别关照学困生, 自由朗读时, 必定听他们的朗读, 给他们做示范, 我一句一句领读, 对待容易错的读音加以从字义上理解后再读, 学生理解后再读, 就比前面读得流利。当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遇到要背诵的课文, 在熟读学生喜欢的基础上, 多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帮助他们背诵如写风景的文章采用画面提示, 遇见条理清楚的文章采用关键词填空启发学生, 有时加上教师肢体语言, 有时加上音乐, 在多种方式启发下, 让学生会背。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 有了阅读量, 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 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 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 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抓好写字训练

作为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孩子, 我首先端正学生的写字态度, 正确的写字姿势, 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 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 要注意本课生字之间、本课生字与熟字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辨别和迁移。写前要认真观察字形特点, 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写后也要和范字对比起来观察。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当教给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 就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就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教学四年级上册练习四写好钢笔字“吊、啄、若”三个字时, 我就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有“口”;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口”在不同的位置, 大小形状也不同。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后再写就很容易把这类字写好。对写字作业的讲评同样很重要, 通过讲评肯定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发展。

四.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 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 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觉得无内容可写, 乱编的多;二、语言积累少, 干巴巴的, 难以写具体;三、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四、缺乏想象力;五、题材千篇一律, 难以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 写的就是真情实感, 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 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 或抄袭他人, 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内容千编一律的, 有时甚至给学生下个评语也很难, 但就是觉得不对劲。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 写真事的习惯, 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这样的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选材能力, 又避免了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

上一篇:诱惑性下一篇: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