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2024-05-31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精选11篇)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第1篇

(一)源头活水——学生提前预习的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简单了解文章大意,课堂教学中就能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只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一步三探——教师教学探究的深入扎实

1、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课时,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对于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

不按教学规律办事。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分清主次我觉得很重要。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2、对学生学情的详细掌握

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3、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

“教”的反思是指导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第2篇

——赴邹平县黄山实验学校听语文观摩课有感

2010年3月28日,我们一行8人来到黄山实验学校听课、学习。报告厅外面微风习习,春意融融;报告厅里面学习、探讨气氛浓厚,构成一幅和谐、上进的画面。

一天下来,我们一共听了6节语文课,一节点评课,虽然有点累,但受益匪浅。有很多东西也让我更新了自己的认识,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语文教学很远。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常言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几位老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大部分亲切,自然,并且比较简洁,准确。她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把课堂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荷叶圆圆》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与大自然,感受各种小动物在荷叶上的嬉戏,《冬阳 童年 骆驼队》又引领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回到了80年代的老北京,感受那一份淡淡的回忆和忧伤,《画风》让孩子们从课文走向生活,锻炼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太阳是大家的》通过激情四射的男性教师特有的魅力把学生们带入了朗读的美好境界,《美丽的小路》中如诗如画的语言让学生们懂得只有爱护环境才能有美好的生活。

二、处理把握教材

几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曹森林老师紧紧抓住题眼,从“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给孩子渗透“世界是一家”的思想;潘珊珊老师抓住“葡萄沟葡萄的多、美”,步步深入文本,让孩子从语文上感受到异域风情;王芳老师注重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不仅学会语言,还会使用语言,例如学习“显”一字,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还知道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显得”;“风来了,她把什么藏起来了?”„„这些环节的设计,都会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又不仅仅是与文本对话,很好的实现了“课文只是例子”的教学设计。

三、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用这种自读自悟的形式。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刘爱霞老师《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刘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着什么?但或许应为时代的久远,孩子们没有这种体验,感受不够好。

四、评价语言

说起评价语言,印象最深的是曹森林老师,他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没想到你们的字写的这么好,相信读课文会更好”“你把老师的激情都点燃了”。还有王芳老师的“孩子,你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孩子,你学会读书了”。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3篇

一.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教什么”在其他学科中问题并不突出, 而在语文学科里却是极大的问题。因为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式的, 所谓的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的构成, 并没有一个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教材体系相支撑, 它们全都“隐藏”在一篇篇文章里。而每一篇文章都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情感、结构章法等的综合体, 每一篇文章该生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确实值得思考。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课程意识, 对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构成有清醒的认识。

一堂阅读课, 该生成哪些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一篇课文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一篇课文纳入到教材或单元中, 便具有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 它要服务和服从于教材要求和单元要求。以《故都的秋》为例, 我们完全能够以这篇文章为例子, 去分析、讲解郁达夫独特的人格气质, 学习体味鉴赏一种独特的悲凉美。但是在教材中, 这种教学内容就不太合适, 因为该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教材要求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力求身临其境, 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美景……对文中精彩的语句, 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对那些美妙的段落, 要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 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此来生成。

2.要考虑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自然应有所区别。如果把实用类文体等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体去鉴赏语言, 挖掘主旨, 或者把小说、散文等当做实用类文体来去提取信息, 概括要义, 那都是不合适的。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的教师, 把该文当做散文来去着重地鉴赏分析语言, 那教学内容就有些偏离了。

3.要考虑文章自身的独特性。在内容上, 要找寻到该文本独特精神、情感价值的内容, 并把它提升为教学内容。如《故都的秋》中, 作者对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囚绿记》中, 作者对绿色近乎着魔、几乎疯狂的热爱;《中国建筑的特征》中, 作者对建筑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等观点的提出, 体现了作者在建筑这一领域的高屋建瓴, 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上述内容因具有情感、思想上的独特性, 都应该成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 情感越独特, 审美价值越高。审美的特点就是挖掘作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而从思想性上说, 思想的深刻性从某方面说来, 也是表现在独特性上。而思想越深刻, 越助于启迪心智。在文本形式上, 个性的语言风格, 新奇的布局结构, 都应该成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或学习内容) 。比如,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 不学习本文带有浓厚情感的语言行吗?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 不学习“写一则新闻消息, 不诉说正在发生的, 而是用90%的篇幅讲述背景”这一特殊的写法行吗?

以上关于教学内容的建构, 有一个基本的特点, 那就是唯一性:情感的唯一, 语言表达的唯一。这种唯一如果在本课中无法学到, 那么学生们在其他课中就难以找到这些内容, 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就会与学生失之交臂。而对每节语文课独特性的挖掘, 也会使语文课上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出现一种层递和累积, 而不像目前的语文课, 课与课之间出现大量简单的重复, 以至于出现语文课对学生来说, 少听几节多听几节好像无所谓的奇怪现象。

二. 教师对文本要有深度解析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各学科教师中, 其专业素养表现得最不充分, 这造成好像人人都能当语文教师, 人人都能听得懂语文课。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 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认为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对文本独立的解读能力, 较为出众的写作能力。对阅读教学来说, 前者更为重要一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能看出它的言外之意, 二是在形式上能捕捉到它的个性表达并深刻分析出其表达之妙。我们的语文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常常显得粗糙、浅薄或者不实在, 大多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够有关。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 主要从哪些方面去着力呢?我们可以试着去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主要让学生明白文字所写的内容。在教学中, 往往在整体感知环节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文章怎么写的。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面貌是什么样的。目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个环节, 多是让学生指认文字上修辞手法的使用、或是对表达内涵上的简单说明, 教学内容上的粗浅显而易见。三是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它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作目的, 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他 (她) 写作时的真实状态。四是文章写出的这些文字,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有一个以读者之心灵接近作者之心灵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解读每一篇文章、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时, 都能够想到上面四个问题, 那么在授课深度上一定会有所改善, 教师讲课不能深入文本, 多在文本表面漂浮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

三. 要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 但目前课堂上语言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做一个大致的描述, 语言教学环节多是这样进行——教师提问 (或者由学生自主确定)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你最喜欢的?请找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在此次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中, 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故都的秋》《囚绿记》《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国建筑的特征》等许多课都涉及有这种类似的环节。

但是, 这种不教给学生欣赏方法, 不指明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语句的教学环节, 最终的教学结果, 往往出现以下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句话再诉说一遍, 只是稍微加上对这个句子内容或主旨的分析。如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在……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一句话的鉴赏, 师生经常会这样进行赏析:“通过形象的对比, 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抗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而第二种方法, 是把要作为赏析的“这一个”句子放在一边, 却把“这一个”句子在修辞上所代表的一类句子作为一个类概念去理解, 去体味, 用大家对语言共性的认知替代这一句个性的赏析, 用静态的语言修辞手法的确认替代动态的言语生成规律的探索。在课堂上师生经常使用的赏析语言是:这句话用了什么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准确 (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艺术、诗化) 地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具体的语言赏析应该深入到语言内部, 探索表达的艺术性, 揭示言语生成的规律。仍以鉴赏“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一句为例, 我们看到这句话写到了两个景, 即A景“废墟”或“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 B景“雏菊花”。它告诉我们, 可以用在描写上具有强烈反差的两种景物的叠加, 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如黑与白的对比, 大与小的对比, 生动与呆板的对比, 活力与僵死的对比等等。而为了突出两种景物上的反差, 在描写上要用修饰词、细节描写等去强化它。于是在这句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边是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 另一边是雏菊花在“怒”放。虽然原句子改成“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旁, 雏菊花在开放”基本也能表达作者的意思, 但加着重号的“废墟”和“怒”强化了两种景物的反差, 因此也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言鉴赏时, 应该做这样的细致品味, 才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产生帮助。

四. 要提倡能够深化文本赏析和理解为目标的拓展

目前的语文公开课, 几乎没有无拓展的课堂了。从某个角度看, 这应该是语文课的进步。因为对文本的赏析, 大多离不开同类或异类作品的对比, 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在外来信息的补充中, 才能感受本篇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准确、之新巧。但很不幸的是, 目前课堂上的拓展, 在形式上往往是课文学习结束后独立出一个板块, 内容上往往是对主旨的所谓升华, 或生硬地结合当今现实, 结合自我, 做某种政治上的表态或道德上的追问。

语文教学的拓展, 目的应该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 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文本服务。思想情感教育要落实在语言学习的层面上, 它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依附在语言的学习中。语言的鉴赏、品析、学习结束, 思想情感的教育也随之得到升华和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也随之结束。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此次优质课大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中引入“即使明天世界毁灭”这首小诗的拓展是合适的, 因为它能为更好地理解那个“为着美好而隐秘的梦想”的姑娘的形象服务;《故都的秋》中介绍郁达夫身世的拓展是合适的, 因为它有利于对全文悲凉、残败美的理解;《师说》中引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拓展是合适的, 因为它能让我们对《师说》一文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许多课最后出现的那些“光明的尾巴”, 大可以毫不留情地一刀砍去。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 教师 语文素养 精心备课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幅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

一、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不断的汲取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精心备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充分地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认真钻研教材、多方面搜集信息、阅读名师范例、充分了解学生、研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要备教材。备教材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认真去钻研,对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要熟稔于胸。认真研究文本,正确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某篇的意图,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使其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问题,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要提高语言能力。

其次,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考虑地域文化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分层次引导进行学习,都要全面地、深层次地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才能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要备教法。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选择教法尤为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有法可依,否则随心而教,既浪费时间又无实效可言。教法的选择要根据年级特点和课型特点而定,总的来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去读、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去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学生“能学”“会学”“学会”,以及持续的“乐学”。重视学生写字、读书、观察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做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谈到“小男孩将平生钓到的最大的一条鲈鱼放了,你是怎么看的”这个话题时,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该放,因为还没到捕鲈鱼的时间。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不该放,因为小男孩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一生都没有!这对小男孩来说是一生的遗憾。学生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在此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学生于迷雾之中,让他们懂得对与错,是与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道德缺失则会丧失一切,现在这个世界,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只要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会抵挡不住诱惑的陷阱,这种陷阱,常常让人防不胜防。每个人要遵守规则,不要为了那一点儿小小的利益而去违反规定啊。当面临诱惑时,要管住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从我做起,时刻反省自己,在各种诱惑下就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样,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怎样上好一节作文课(范文) 第5篇

这样的课,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拼命吸取消化,并可以运用到平时实际课堂中?哪些还值得我们去推敲、研究的?

[教学现象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迷》的时候,揭题时用漫画导入,由“书迷”印发到歌迷、电视迷„„请

孩子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了解的什么迷?在四人小组中讨论后,就请孩子动笔写了。

就是这样的要求,用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行不行?是不是高质量的作文指导课?我暂且不敢同意。如果平时的作文指导课度是这样上,首先学生对作文的要求不明确的,写什么?用什么事例来说明?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孩子知道写谁,也知道要写他什么?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丰满这个人物。还有很多事例是很难写的,或者说学生是写不好。如果说没有很好的范文为他们引路的,没有很好告诉学生写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仿文的学习中自己悟出来的。那么,作文指导课的有效性在哪里?学生作文水平在这节课的增量有多少?

[教学现象二]

为了提高作文公开课的观赏性,教师省略了学生真实写作的过程。作文讲评课是在学生事前写好的同题材作文中进行的。

上作文公开课,执教教师最难熬的是在学生静心写作的时候。此时,下面的许多听课教师由于不甘寂寞,场上的孩子在奋笔疾书,他们则会窃窃私语。本来安静的听课会场因此变得热闹非凡,这是对台上教师和学生的极大不尊,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这些就另当别论。我们看到学生拿上来的作文都是经过认真誊抄的,字迹工整,书面洁净。所讲评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文通句顺,完全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听完了整整一节课的讲评,只发现了一个孩子的一个错别字。学生的评价也是头头是道,许多学生都是毛遂自荐,在PK赛中自封冠军。这样的场面是皆大欢喜的。但欢喜的背后似乎掩盖很多的真相,如:学生事前作文,教师已经进行了一次作文指导,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是不是昨天的重复?平时的课堂好像不可能这样做?教师指导后,学生当堂作文效果如何?写完一篇新闻报道需要的时间?学生在当堂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如何在评改课上学习真正的本领,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文章„„这些我们一概不知了,也让我们看不到这堂作文指导课真实的有效性了。

?6

回答者: 王者归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他们比儿童要大点,但我仍想把他们归为一类)。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儿童的情感会形

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只有恰如其分的运用孩

子们的情感,使他们把情用在课上,才能把一节课上好。

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一定要用心来感受它,用情来理解它,做到真正的把握它,把其中的情感充分地吃透,也就是被它感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情来上课,才能做到以情来感动学生,从而才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当然做到这一些还只是前提,要想真正的上好一节课,还要在各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好的导语我认为不只要附合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蕴含着情在其中。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其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中学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蕴含着作者感情的,这就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来做到以情感动学生。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学生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系的,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向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学生展示课文的意境,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

“入情”“动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学生“移情”之后,便会有一种表达的要求,也就是把自己所感受的情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就是“抒情”。学生如何才能“抒情”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种是“回答问题”。“言为心声”,通过朗读,学生们便可以把自己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回答问题”就要求教师要提出好的问题,要通过问题来把学生的内心感受问出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通过以上几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也有所体会,这样才会有深的印象,这样才能算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开学已经一周了,我们面对很多的问题,但是第一节作文课,我们必须要有准备,不能让学生在新学期没有好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作文课我们该准备什么呢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激发兴趣??? 学生对作文就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信心,写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抒发自己的感情,要实话实说,要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假期的收获》《假期里有趣的一件事》《新学期的打算》。

2?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1?? 改写 学生学过的课文,或者自己读过的短文,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写,学生可能感觉比较简单一些。《卖火柴的小女孩》

? 2? 仿写?? 学生学过的诗歌,根据老师的提示,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内容。《爱什么颜色》。批改好作文 批改作文是师生的对话,做好交流。

? 作文难写,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心声。那么,语文老师,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呢?

???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如写作。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

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话题“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话题,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

三、读与写相结合。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典范的文章,非常适用于“写”的指导。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训练上,很多都照顾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些范文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在学生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方法。

?? “读”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内容,在选取内容时,通常是为了解决作文中的某一问题,而选取一个片断,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领会。

???

四、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作文指导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造成一些学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问题。

??? 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结合具体的类型作文,同时渗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作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选取先进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启发学生写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

教研主题: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

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探讨:

1、情境创设是作文指导的一种常用方法,那么在作文指导时怎样处理好情境创设与作文材料的关系?

2、作文指导课如何处理好“读”与“写”、“说”与“写”的关系?

3、作文指导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4、当前小学作文指导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习作指导如何关注学生差异?

如何上好作文讲评课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文写完后,总认为批改好就没有事了,往往会忽略了评讲的过程,其实,作文的评讲和作前的指导一样重要。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那么,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讲评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2)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例如:《我尊敬的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围绕中心选择事件的习作练习。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一、激 情 造 境

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个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写作文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主观要求了。怎样才能使作文变为学生的“乐事”呢?上课伊始,我激 情造境,用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表演一个“火烧旺运”的魔术。

二、有效指导

节目表演完了,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怎样趁热打铁,让他们从欣赏表演迅速转到自主写作,这里的关键是作文前指导和写中点拨了。以往的作文指导有两种作法不可取:一是作前指导过细,从审题到立意,从取材到构思,从组材到表达,不一而足,弄得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写作前后,教师放羊,撒手不管。

三、限时作文

文章总是逼出来的,或是别人逼,或是自己逼。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介绍写作诀窍时,曾幽默地说:他是站着,而且是单腿站着写的,写不完决不放下另一条腿,决不坐下来。这样可以迫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全神贯注地用最简练的语言和最快的速度把文章写好

四、互动讲评

语文教师怎样上好新学期第一节课 第6篇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语文课不讲课本上的东西,咱们随便聊聊怎么样。既然是聊,当然还得有聊的主题,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同大家聊五个方面的内容:古有“仁、义、礼、智、信”,讲的是如何修身养性,今我独创“缘、趣、意、信、方”说的是如何学习和学好语文。(奇怪吧,这是什么意思,且听我慢慢道来)

缘。(懂缘)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及至赞美。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抗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毛阿敏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慢慢地体会,你会发现各种无情的奥妙。这就是老师讲的第一个方面。缘。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与他们把语文的音韵之趣娴熟吧的驾御。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1)、“年三十的晚上,我被你们赶出了周家的大门。(《雷雨》,注意划线地方的读法。(2)、陈菲儿,老师叫你呢。(《十六岁的花季》)(3)、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李琼《山路使八弯》)。

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谈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3)、两人对骂:甲:你放狗屁!乙:你放屁狗!甲:你狗放屁!虽然粗俗,但的确让人忍俊不禁。(4)、一和尚与施主的对话:(和尚):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5)、一字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6)、一人独钓一江秋

3、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聊聊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

4、篇趣。好文章多了,脍炙人口的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现代美文》,仅举欧阳修《扬花词》,大家就可见精妙文章的妙处。

意。只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作为基本的语言工具,其基础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从来佳人怀吉土,哪有淑女爱金夫”。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我如是这样认为,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入学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正在给你门上课的老师我。三是要对学校有信心。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无独有偶,在画界也如此。“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方。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别开生面,大有天花乱坠之嫌疑,却不知你们对我创造的“五字诀”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过,再次请大家相信和放心,我视教书为事业,把语文当艺术,以后的每一堂课,我都将竭尽全力地上好,同你们一道共同遨游美焕美伦的文学殿堂!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第7篇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在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学习摸索,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并且自学理论知识,但是,思路不是很清晰,而且多种方法让我更迷惑,不知道应该怎样下手应用在实践中。这次学校组织的《怎样上好一节课》观看录像活动,一下子指明了方向,我豁然开朗,在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后终于知道怎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首先,怎样才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现在我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认为一堂好课(小学数学课)的标准,我个人比较赞同叶澜教授的说法,即: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无论上何种课,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

其次,如何注重启发教学,开展有效地讲解。有效讲解的方法:

1、选择适合讲解的内容;

2、注重富有启发的讲解;

3、借助直观操作,多种感官相结合,注重讲解的趣味性。

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

1、讲解具有启发性。

2、讲解具有趣味性。手势助教学,直观助讲解。上出数学味,让数学厚重一些,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串。讲解法的优点:经济、简便、知识容量大、覆盖率高等特点。讲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地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讲解的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与其他方法有效地结合。

最后,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选择适当内容,进行合作;使学生产生合作需求;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交流中技能的训练;合作交流中教师的作用。给足时间、空间,不盲目打断学生,促使学生互动,从学生的角度:

1、独立思考不能达到全面时,需要小组互补;

2、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需要小组互补;

3、当学生提出解题策略,但彼此间不同意或有争议时,需要小组互补;

4、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当学生有了思考成果需要交流时,需要小组互补。

从知识的角度:在发现数学规律时,在实验操作时,在揭示知识的重难点时,在辨析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时;应放手让学生交流,构建结构合理的小组。

合作中教师的作用:

1、提供素材和材料,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2、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探索,3、关注学生差异,给学困生以帮助,该思维敏捷者不断提出新问题,4、积极评价引导,把探索引向深入。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8篇

一、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不断的汲取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精心备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充分地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认真钻研教材、多方面搜集信息、阅读名师范例、充分了解学生、研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要备教材。备教材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认真去钻研,对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要熟稔于胸。认真研究文本,正确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某篇的意图,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使其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问题,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要提高语言能力。

其次,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考虑地域文化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分层次引导进行学习,都要全面地、深层次地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才能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要备教法。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选择教法尤为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有法可依,否则随心而教,既浪费时间又无实效可言。教法的选择要根据年级特点和课型特点而定,总的来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去读、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去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学生“能学”“会学”“学会”,以及持续的“乐学”。重视学生写字、读书、观察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做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谈到“小男孩将平生钓到的最大的一条鲈鱼放了,你是怎么看的”这个话题时,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该放,因为还没到捕鲈鱼的时间。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不该放,因为小男孩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一生都没有! 这对小男孩来说是一生的遗憾。学生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在此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学生于迷雾之中,让他们懂得对与错,是与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道德缺失则会丧失一切,现在这个世界,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只要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会抵挡不住诱惑的陷阱,这种陷阱,常常让人防不胜防。每个人要遵守规则,不要为了那一点儿小小的利益而去违反规定啊。当面临诱惑时,要管住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从我做起,时刻反省自己,在各种诱惑下就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样,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 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 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 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懈地摸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摘要: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每节语文课上得都精彩,学生学得快乐。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适时地引导学生识别真、善、美,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9篇

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备课时根据具体的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有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我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一般都是我设置问题,学生来回答。可在那一节课上,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向我提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二、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三到六年级学生上课不爱发言,需要老师的感染和恰当的引导。我经常听课时发现,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都很好动,生怕老师忽略了他,所以每个人都积极的表现。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都懒于回答问题,即使知道答案也坐在那里不说。

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上,要上成一节有期待的课,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有效率的。即“学”在课堂上是主体地位,“教”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学”

1.读一读。

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再读本课的认读生字。我在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读,有小组朗读,指名朗读,自由朗读。经过几次的读,学生基本上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写一写(检查读书的效果)。

在练习本上书写自己在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在积累一些本课的易错字。《落花生》这篇课文中的形近字如:幕、墓、慕、暮、募,还有辨,辫,辩,这都是需要写的内容。

(二)“教”

1.说一说。

这部分主要是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先由学生自己来讨论,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学习成果。《梅花魂》这篇课文让学生讨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小组讨论,而且一个小组只讨论一个,这样学生的压力小,而且竞争意识强。学生很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效果明显,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2.讲一讲。

讲在课堂中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而且只讲学生解决不了的知识点。对《珍珠鸟》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讲,通过课文的梳理,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信任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活也是一样,人与人的相处也是一样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一节语文课,适当的延伸是必要的,但也要善于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比如:

1.读了本篇课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习完《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其中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我了解到玻璃的类型真多,增长了我的见识。”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能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等等。

2.设计仿写句子练习,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都可以。《桂花雨》这篇课文中运用到最大的修辞手法就是夸张,“桂花盛开,香飘十里。”那我就要求学生写带有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要求这样来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3.最喜欢文章中哪句话或者是哪个句子,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谈谈体会。有的学生喜欢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有跨、掂、挤等动词运用的好。有的学生喜欢第四自然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的比喻的修辞运用的好等。

4.积累与本文有关的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学习完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学生可以积累有关思乡诗句,还可以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还可以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等。

五、课后的巩固

1.依据本节课的重点设置合理的课后习题。一到三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四到六年级注重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如果是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作业则是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多音字填空。第二课时则是课内阅读。而且作业设计也要根据学情,应该分层布置,这样满足了全班学生的需求。

2.及时的批改,及时的反馈。作业一般都在教室批阅,而且是面对面。对于我们班后进生只要求其完成第一课时的作业,必须全部掌握,而对于其他学生则从书写的规范、整齐上及时对症下药。

总之,对于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还在实践和摸索,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继续积累,愿取得更大的进步。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第10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这个问题有一些困扰,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学习摸索,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一定要认真备课。

首先,钻研教材内容。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通过钻研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任务,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及思维特点、吸血能力和思维状态等。

其三,研究教法。包括组织教材、研究课的类型、安排一节课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再次,备好自己。目的是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升华教学。

二、一定要用好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参。教材上要看编写意图,要看有哪些知识,不要遗漏,还要看习题的设计,要有选择的进行练习。另一本就是教参,教参一定要看透,理解透。看教学建议,看习题的设计目的。

三、教学环节一定要清晰。

第一步,导入部分。每节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自然导入新课的情景和语言来导入新课。

第二步,新授部分。

1、抓住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对每节课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哪些是学生要了解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了如指掌,特别重点部分必须反复强调。、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形成知识的网络,特别是大号基础,为迁移做好准备。、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仔细推敲每个的问题,看看它有没有价值,看看它学生能不能听懂,不能问模棱两可的问题。

4、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不能自己一个人把所要讲的知识全盘托出,多让学生归纳、总结。

第三步;巩固拓展

练习题的设计

基础练习、变型练习、拔高练习一定要记住,抓住重点练习

第四步:小结

注重多让学生总结。小结时问问学生有没有不明白的,帮助学生小结,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第五步:作业

作业的布置也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第11篇

我认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是尤为重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喜欢参与老师组织的数学活动比教会他们数学知识重要多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1、创造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产生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本身相关联的兴趣,使他们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课堂中设计一些新颖的导语,有趣的故事经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以童话引入: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公鸡早早的起床了,它跳到高出“喔喔喔”的叫着,请你猜猜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呢?每天早晨是谁叫你起床上学呢?那你想认识钟表娃娃吗?这样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使他们迫切的想了解钟表。又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请大家数一数我班四组有几名学生,再请你数一数老师今天带了几个磁扣,说明生活中10以内的数够用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还有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在数学王国中,有一群漂亮的图形娃娃,它们快乐的生活着,经常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瞧,有些调皮的图形娃娃藏在我们教室来了,大家愿意与他们做朋友吗?”这样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

2、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知识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对游戏、玩具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观察、思考。教师应该学会在游戏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学生做风车为诱饵,先进行一些图形特征的教学,诱使他们不断地折纸、观察,为后面的动手实践做好铺垫工作。在做风车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个长方形怎样变成正方形,一个正方形怎样变成四个相同的三角形,以及一些图形拼组的知识,

整堂课以玩为主线,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无形中渗透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对图形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上一篇:村卫生站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高中生话题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