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教学模式

2024-06-16

融合式教学模式(精选12篇)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1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程设计与工程制图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日趋普及,特别是CAD三维设计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集成化,极大地促进了工程设计理念和方式的变革。鉴于此,2008年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了工程图学教学基本要求,增加了“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及进行三维造型设计能力的培养”的基本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在工程设计领域的深入应用,CAD技术正日益成为设计表达的主要手段,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已成为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必备的工程技能之一。如何在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内,将CAD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融合到传统的图学教学中,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与图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奠定基础已势在必行。

1 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1.1 传统工程图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国工程图学教学中普遍引入了计算机绘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但大部分高校制图课程的内容,仍然是在传统制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加上计算机绘图教学等内容。一般是在学习完传统制图后,再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由于受到总课时的限制,计算机绘图课时一般在30学时左右,而且大多以二维绘图为主,三维建模的内容只是简单介绍甚至根本不讲。有的学校在后续课程中再单独开设三维CAD软件课程。这种独立式的课程安排,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学时难以分配,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相关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构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模式

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必须以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前提、以工程图学教育既定的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图学思维教学与训练为主导、以CAD建模思想为辅助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图学基本知识点,将基本CAD应用技术的概念和应用思路作为辅助构图分析、图形思维及图形转换的工具,借助CAD三维功能的操作性演示替代教师的手工黑板图和具体题目的求解过程。同时结合软件自身特点举例,体会二维计算机绘图与三维建模的内涵,但这一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思维辅助工具和现代化绘图与设计思路掌握的层面上。

在图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如下所述:

在基本立体投影分析时,进行三维建模练习。基本立体是建立复杂形体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入三维造型训练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三维实体建模的方法,同时对立体概念有直观的认识。

在基本体截交、相贯线以及组合体的叠加、切割形成过程中,直接应用CAD软件的三维建模及布尔运算的概念进行操作性演示,代替课件(纯演示性)或教师的黑板作图,不仅可在极短时间内对同一实例进行展开性举例,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概念与图形几何概念产生联系对比,从而加深对构形过程及形体识别的理解。

在制图基本知识教学中,国家标准有关制图的规定(图幅、比例、字体、图线),等分线段、正多边形画法、圆弧连接、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和线段分析,均可打开CAD绘图软件的相应功能进行对比介绍,达到从两个方面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

在图样画法的学习中,引入三维剖切、三维观察器等工具,加深同学们对剖视图画法的掌握,并借助三维建模软件直接生成二维工程图的功能、扩大同学们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强大功能的认识,并认识到直接生成的二维工程图与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维工程图的差异,同时了解计算机绘图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的数据转换,了解精确制图基础上的二维工程图修改。

在标准件和常用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三维软件的标准件库,介绍三维软件的强大辅助功能。

在工程制图实践中结合徒手绘图,辅助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建模,使同学们实践三维建模软件完成部分零件模型和装配模型,再由模型生成二维工程图,将该二维工程图导入到计算机绘图软件中进行修改,直至符合工程图要求的基本过程。达到应用先进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实践训练的目的。

2 结语

以三维CAD技术为主线的工程图学教学模式,把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建模等工程图学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三维建模为主线,二维、三维工程图并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构形设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三维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技能,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时代在发展,各种教学问题会不断出现,教学研究与改革就需要不断进行、深化。认清当前工程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现代社会对设计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大学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探索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图学理论体系及结构,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每位图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红.以三维为中心的工程图学的改革.北京;工程图学学报,2007.3.

[2]刘斌.基于CAD技术的工程图学课程的改革.北京:教学研究,2009.5.

[3]胡玉霞.工程图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甘肃:甘肃科技,2009.5.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2篇

摘 要 在总结传统家具制图与autocad辅助设计两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将两门课程融合后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的课程内容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对探索“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 家具制图;cad课程;“双创”型人才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furniture drawing with cad course//chen yuxia, guo yong, tu daowu, wu 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furniture drawing and autocad aided design, and by hav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to each other, the curricular system was made up and carried out.it was founded that the course content could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spati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vocational skills, and have a positive meaning to explored training mode in the dual creative talents.key words furniture drawing;cad course;the dual creative talents author’s address 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036

家具制图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但要求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而且必须立足于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各个高校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朝着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目标实施[1]。这就要求必须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笔者将家具制图与autocad辅助设计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形成家具制图(含cad)课程,并构建家具制图与cad课程新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当前现代化教育教学以及现代化家具设计与生产的现状。1 融合的背景及意义

家具制图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涵盖投影理论、制图基础、家具图形图样的读画、家具制图标准等相关内容。通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利用挂图和教学模型,辅以绘图工具,在黑板上进行绘图,并向学生讲解制图原理、方法和正确使用制图工具,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和作业主要是练习手工绘图。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计算机绘图可以有效降低制图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和储存,正广泛地应用在家具行业。因此,家具制图课程中学习的手工绘图已无法适应工作需要。而目前高校开设的autocad辅助设计课程,通常只介绍软件使用,强调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忽略制图的相关原理,往往造成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图样表达

[2]。

如果能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制图原理与现代化的表现方法进行设计表现,就能够解决传统家具制图和cad技术脱节的问题。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后续专业课程乃至将来工作都有重要意义[3-4]。2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做简单的加减拼凑,而是融合不同知识体系,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体系高度统一起来,来统一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5]。家具制图(含cad)课程将原先的家具制图与autocad辅助设计课程进行优化融合,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家具制图与autocad辅助设计的内容。在70个课时内,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家具制图中制图理论,而且要掌握autocad绘图技能并进行相关家具产品的结构和工艺设计,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体系遵循以家具制图为主线,autocad是绘制家具图样的工具的原则,按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家具制图模块、autocad制图模块和家具图样实训模块,模块之间既相对对立,又互相交融[6]。融合后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 3.1 家具制图模块

家具制图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绘图和识图技能,提

高其空间思维能力,熟悉家具制图标准。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制约大部分学生制图技能提高的主要是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常规教学中,绘图的具体讲解过程,通常都是使用尺规绘图,很难使一些空间想象力比较差的学生领悟其中的原理。例如在讲解“投影的基础知识”时,可发挥autocad强大的三维绘图功能,绘制一些三维图形,并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动画演示,再结合尺规绘图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过程演示掌握作图的相关步骤,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节约了课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解“制图基本知识及技能”时可穿插讲解“autocad”制图的一些基本设置。课后大量尺规作图的作业训练,使学生了解了家具制图的国家标准和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

3.2 autocad制图模块

autocad制图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其绘图速度和家具制图的规范性。autocad上机实践时,着重强化快捷键命令的使用,以及使用autocad绘制先前尺规绘制的家具图样,强调学生在绘图过程中能够读懂图样,熟悉家具制图标准,体会计算机绘图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充分利用autocad进行几何体的加减训练,掌握形体分析法,对学生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autocad家具制图中图纸的布置和打印是进行家具图样出图的重要基础,需要重点加强训练。3.3 家具图样实训模块

家具图样实训模块是前两个模块的延续及拓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家具企业设计与生产工艺图纸,强调其工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使学生充分熟悉绘制家具产品的三视图、家具零部件图、装配图、拆装图等。家具图样实训模块学习内容包括实木家具图样绘制、板式家具图样绘制、软体家具图样绘制、非木质家具图样绘制。通过实训模块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绘图和读图的基本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能够掌握工厂相关专业技能。另外,以团队小组的形式进行系列化家具图样的绘制,又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4 融合后教学效果及结束语

实践证明,本课程自2007年开设以来,经过3年多的不断完善,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家具制图的学习兴趣,在考研深造以及工作就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高校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模式改革才刚刚起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学生学习深度的同时,积极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探索“双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3篇

首先,从《大学语文》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看,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传递明确知识,而轻视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的传授。默会知识最初是由Polanyi(1967)提出的,是指智力行为的隐性基础,它与明确知识构成人类认识的不同维度。由于不同的教师对专业知识中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认识深度不同,其专业教学深度也不同。基于书本上成形的明确知识的传授是表面化的、机械的、抽象的、理论化的,而在书本之外又能促进对教材上知识内容理解的默会知识的传授是经验性的、潜在的、形象的、模拟化的。或者说,明确知识是对“知其然”的阐释,而默会知识则是对“知其所以然”的阐释;明确知识是让学生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默会知识则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法。所以,使教师认识到默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让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授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看,传统的教学只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只强调信息的自上而下单向传递过程,却不能在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基础上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专业知识编辑成重点与难点知识明确、逻辑结构清晰、抽象理论与具体作品紧密结合的信息体系传授给大学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倘若这种信息传递过程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话,就会使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程序”性专业知识的“机器人”,其主观能动性被连续长期压抑后,便不会独立思考,而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具有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师生隔离式知识流程切断了教与学之间的往复式学习循环路径,降低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参与度,泯灭的是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次,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面来考虑,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课堂教学,而漠视实践教学。也许有学者会认为,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实例教学方式改革,又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增大了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是《大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诚然,案例教学方法与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相比,的确是前进了一步。但是实例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相比,却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采用中,特别是通过视频转播的声、光、电、影刺激后,也确实增强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但那仍是教学物质手段上的进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教学模式的革新。因为《大学语文》是围绕社会与现实展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所以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上去感受一下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才是真正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问题。”

最后,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传统的教学只在“教书”上做文章,而很少在“育人”上下功夫,更谈不上“励志”。基于《大学语文》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承担起素质教育与再塑理想的重任,无疑是在为中国人增才加德励志的最佳途径。与单纯的文学理论说教相比,融入了最低道德底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学才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才能改变“教书”与“育人”、“励志”相分离的现状,才能使教学成为超越知识强制基础之上的理想追求。

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改革的三维指向

“教书、育人、励志”是精致型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目标。如果我们将深度知识学习与传授称为精致型教育的话,那么以往仅靠加大教育的时空投入式的教育则称为粗放型教育。当然,后者还包括浅层知识的简单重复。就“教书”而言,也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深度知识学习与传授。这要求教师自身就应是理论学习的表率,应是深度学习的榜样,应是勤奋钻研的楷模。也就是说,实施精致型教育的前提是已经具有一批精致型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的存在。

就“育人”而言,从最低层次的道德底线教育到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教育,从健康的心理教育到远大的理想教育,从基本的礼貌教育到自律自醒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将其通过潜移默化的“水乳交融”方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使得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有了所依托的信息载体与文化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上述人文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本身实现从幼稚到成熟、从无礼貌无德性无自醒无自律到有礼貌有德性有自醒有自律、从无理想信念到有目标有追求的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他们形成科学精神、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过程。

就“励志”而言,我们不仅仅是理想教育,还要在理想教育基础上进行责任感教育,这就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的奋斗目标不再是基于个人幸福与事业之上的简单工作,而是基于祖国与民族安危基础之上的崇高理想,特别是将个人命运与单位发展以及民族兴衰串联成一个整体时,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就会使他们自己的个人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大学生一旦有了稳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学习的真正动力,才能在深度知识学习上有所批判、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自主创新才会有人才基础。

当我们在探讨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改革时,有一个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很高的素质。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高雅的行为举止,高层次的理想追求,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品位的人格魅力,就会成为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榜样。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无术、品性低劣、无理想无追求无责任心的“三无”教师会真正去以身作则地“育人”。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时空拓展

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角度讲,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实践维度的延伸和空间维度的拓展。从内容上讲,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只是从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从字、词、句、章到现代汉语知识,总是走不出文学的领地。其实,文学是对现实生活深刻思考的一种方式。既然是对生活的思考,囿于“文学”的传统教学思路难免缺乏其他学科的观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用生动艺术的语言从哲学、历

史、政治、经济等人文综合角度对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则无形中拓展了文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领域。也就是说,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思想性、批判性与创新性。这才是在“教书”基础上进行“育人”,才是把“育人”融入到“教书”之中,才是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知识介绍之上的,以深度知识传授为内容的高品位欣赏课。

从形式上讲,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而言,讲台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参与表演的机会,这无形中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他们自觉学习的创造性。为此,必须在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基础上,从增强大学生自己体验与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角度出发,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双向互动式传递。所谓信息双向互动传递并不只是上课提问题这种简单的师生互动,而是在师生角色互换的层面上让学生也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有条理的讲解,或是采取课前10分钟讲演的形式,或是运用选取某一名篇让学生在自学之后上讲台讲解的方式,或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主发言讨论与辅发言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角色的双向信息互动。这样一来,在生动活泼与紧张有序、知识性与趣味性、互动性与互换性相结合的课堂上,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都会被完全调动起来,进而使参与式、主动式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学习方式。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4篇

首先,从《大学语文》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看,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传递明确知识,而轻视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的传授。默会知识最初是由Polanyi (1967)提出的,是指智力行为的隐性基础,它与明确知识构成人类认识的不同维度。[1]由于不同的教师对专业知识中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认识深度不同,其专业教学深度也不同。基于书本上成形的明确知识的传授是表面化的、机械的、抽象的、理论化的,而在书本之外又能促进对教材上知识内容理解的默会知识的传授是经验性的、潜在的、形象的、模拟化的。或者说,明确知识是对“知其然”的阐释,而默会知识则是对“知其所以然”的阐释;明确知识是让学生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默会知识则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法。所以,使教师认识到默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让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授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看,传统的教学只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只强调信息的自上而下单向传递过程,却不能在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基础上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专业知识编辑成重点与难点知识明确、逻辑结构清晰、抽象理论与具体作品紧密结合的信息体系传授给大学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倘若这种信息传递过程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话,就会使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程序”性专业知识的“机器人”,其主观能动性被连续长期压抑后,便不会独立思考,而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具有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师生隔离式知识流程切断了教与学之间的往复式学习循环路径,降低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参与度,[2]泯灭的是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次,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面来考虑,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课堂教学,而漠视实践教学。也许有学者会认为,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实例教学方式改革,又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增大了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是《大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诚然,案例教学方法与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相比,的确是前进了一步。但是实例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相比,却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采用中,特别是通过视频转播的声、光、电、影刺激后,也确实增强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但那仍是教学物质手段上的进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教学模式的革新。因为《大学语文》是围绕社会与现实展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所以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上去感受一下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才是真正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问题。”[3]

最后,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传统的教学只在“教书”上做文章,而很少在“育人”上下功夫,更谈不上“励志”。基于《大学语文》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承担起素质教育与再塑理想的重任,无疑是在为中国人增才加德励志的最佳途径。与单纯的文学理论说教相比,融入了最低道德底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学才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4],才能改变“教书”与“育人”、“励志”相分离的现状,才能使教学成为超越知识强制基础之上的理想追求。

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改革的三维指向

“教书、育人、励志”是精致型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目标。如果我们将深度知识学习与传授称为精致型教育的话,那么以往仅靠加大教育的时空投入式的教育则称为粗放型教育。[5]当然,后者还包括浅层知识的简单重复。就“教书”而言,也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深度知识学习与传授。这要求教师自身就应是理论学习的表率,应是深度学习的榜样,应是勤奋钻研的楷模。也就是说,实施精致型教育的前提是已经具有一批精致型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的存在。

就“育人”而言,从最低层次的道德底线教育到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教育,从健康的心理教育到远大的理想教育,从基本的礼貌教育到自律自醒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将其通过潜移默化的“水乳交融”方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使得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有了所依托的信息载体与文化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上述人文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本身实现从幼稚到成熟、从无礼貌无德性无自醒无自律到有礼貌有德性有自醒有自律、从无理想信念到有目标有追求的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他们形成科学精神、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过程。

就“励志”而言,我们不仅仅是理想教育,还要在理想教育基础上进行责任感教育,这就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的奋斗目标不再是基于个人幸福与事业之上的简单工作,而是基于祖国与民族安危基础之上的崇高理想,特别是将个人命运与单位发展以及民族兴衰串联成一个整体时,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就会使他们自己的个人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大学生一旦有了稳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学习的真正动力,才能在深度知识学习上有所批判、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自主创新才会有人才基础。

当我们在探讨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改革时,有一个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很高的素质。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高雅的行为举止,高层次的理想追求,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品位的人格魅力,就会成为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榜样。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无术、品性低劣、无理想无追求无责任心的“三无”教师会真正去以身作则地“育人”。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时空拓展

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角度讲,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实践维度的延伸和空间维度的拓展。从内容上讲,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只是从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从字、词、句、章到现代汉语知识,总是走不出文学的领地。其实,文学是对现实生活深刻思考的一种方式。既然是对生活的思考,囿于“文学”的传统教学思路难免缺乏其他学科的观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用生动艺术的语言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人文综合角度对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则无形中拓展了文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领域。也就是说,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思想性、批判性与创新性。这才是在“教书”基础上进行“育人”,才是把“育人”融入到“教书”之中,才是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知识介绍之上的,以深度知识传授为内容的高品位欣赏课。

从形式上讲,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而言,讲台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参与表演的机会,这无形中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他们自觉学习的创造性。为此,必须在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基础上,从增强大学生自己体验与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角度出发,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双向互动式传递。所谓信息双向互动传递并不只是上课提问题这种简单的师生互动,而是在师生角色互换的层面上让学生也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有条理的讲解,或是采取课前10分钟讲演的形式,或是运用选取某一名篇让学生在自学之后上讲台讲解的方式,或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主发言讨论与辅发言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角色的双向信息互动。这样一来,在生动活泼与紧张有序、知识性与趣味性、互动性与互换性相结合的课堂上,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都会被完全调动起来,进而使参与式、主动式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学习方式。

鉴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带来的一列心理问题,课堂上轰轰烈烈之气氛,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似乎又回到就业与考研带来的无形压抑气氛之中。对此,延伸课上学习时间至课下,形成课上学习与课下交流的新学习机制———全程式后续性教育服务,是教学方法改革中时空拓展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所谓全程式后续性教育服务是指教师能够满足学生全部受教育时间内在学习、心理、考研、就业、情感等方面的所有合理合法合情的教育需求。至于全程式后续性教育服务的具体方式,既可以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也可以用电话的方式,还可以用面对面的谈话方式。可以说,除了学习需求之外,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缓解心理压力不可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部解决,因此课下的心理疏通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各个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既是教师责任心的自觉体现,又是教师主体性的积极表现,[7]还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合理时空延伸。总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进行全程式后续性教育服务是《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Garden City, NJ:Doubleday.1967.

[2]杨四耕.论教学理解的客观尺度[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8) :20—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6.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12.

[5]陈振华.实践教育学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4) :28-35.

[6]仰海峰.葛兰西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88-9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第5篇

字号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总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军品生产向军品民品生产并重转变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举全国之力,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带动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之后,国家相继实施“两弹一星”等重大装备项目,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同时,军工企业积极掀起民品开发热潮。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上世纪90年代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战略重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逐步形成“小核心、大协作”格局,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军工行业效益明显提高。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成效明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高度重视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军事需求,并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推动落实。1964年,党中央作出“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不仅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提高了国民经济生存能力和战略后方支撑能力,而且大大改变了西部地区交通闭塞、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后,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重点加强了通信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贯彻军事需求工作。1994年启动的军民合建光缆干线网,一举改变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进入新世纪,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利用国家提升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机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军战场建设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给予有力支持,完成了一批民用基础设施附带军事设施项目建设。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军队教育体制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接轨,从地方引进了大批军队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作为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使军地协作培养军事人才由过去单一的军队接收方式,发展为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要形式,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选送在职干部参加地方培训、接收提干、直招士官、聘用文职人员等为重要形式的多种培养渠道,较好满足了部队多系统、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此外,征集大批地方大学生入伍,大大改善了兵员素质结构,促进了部队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

军队有关保障初步融入国家社会化保障体系。1998年底,军委明确提出“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2000年,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经过10多年持续推进,改革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军队保障摊子大大收缩,保障效益显著增强,保障负担明显减轻。全军先后撤销食堂、加油站和幼儿园、子女学校等各类保障机构几千个,移交撤销一批军队院校、保障性企业,大量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在近年来部队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国庆阅兵、处突维稳、联合军演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检验。

国防动员各领域军民融合建设不断加强。在后备力量建设上,进一步压缩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规模,依托相关行业组建新型民兵专业分队,增大海军、空军、二炮预备役部队比例,后备力量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积极改善训练保障条件和装备器材,改进训练方法,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应战能力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动员上,突出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和相关行业动员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动员中心和物资保障基地,有重点地落实物资动员储备和轮换调用。在人民防空建设上,着力推动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加大人防工程为社会服务力度。在交通战备建设上,坚持结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交通网络布局,调整组建铁路、公路、航空和通信保障队伍,国防交通抢运抢修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在国防教育、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实践,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需要出发,统筹谋划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使之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骨干,以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力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必须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调动军地各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良好格局。五是必须坚持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机制,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应当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根本目的是富国和强军。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军民融合式发展,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方法。发展重点是“七个领域”,即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队人才培养领域、军队社会化保障领域、国防动员领域,以及空天、海洋、信息等领域。实现方式是“六个纳入”,即: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任务是构建“四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军工集团公司跨行业专业化重组、产研结合、内部重组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增强军工行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要加速高新技术军民双向转化。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为平台,推动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民用领域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为孵化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的重要领域。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规模效益。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要按照《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在办好军队院校特别是指挥类院校的同时,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力度,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军队人才队伍发展路子。要有效利用国民教育优质资源,坚持军地通用专业主要由国防生培养补充、指挥专业和军事特色鲜明的专业主要由军校培养的大方向。要更加注重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坚持科技素质与军政素质并重,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要研究解决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发展及退役后安置问题,军队重点抓好大学生当兵培养、岗前培训、使用帮带,各级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公务员选拔、就职创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要依托国家信息资源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采取共享资源、合作建设等方式,完善军队通信骨干传输网,建设陆海空天一体的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军民共用的航天设施和应用保障体系,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要依托地方基础设施加强战场建设。在基础设施布局、设计等级、技术标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认真贯彻军事需求,努力完善战场设施条件。要依托社会力量搞好装备维修保障。适当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军队装备维修保障的范围,逐步形成部队维修力量、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和地方相关企业相结合的装备维修保障格局。要依托市场资源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逐步将军人社保、医疗、退役安置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军队生活服务、工程建设、军事物流、装备维修等创造条件。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重点编组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急需的民兵专业队伍,调整各军兵种预备役部队比例结构,加快转变战斗力保障力生成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训练有素、动员快速的后备力量。要搞好重要战略物资联储联供。扩大军民通用物资储备覆盖面,重点抓好未来作战急需、稀缺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完善物资联合筹措、运输和配送渠道,建立健全军地联储联供保障体系;坚持实物储备、能力储备、技术储备、生产储备相结合,提高储备效益。要抓好战略机动保障能力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基础上,把大型民用飞机、大吨位民用船舶等列入战略后备运输力量体系,有计划地做好加装预置军事功能的工作,确保需要时能够为部队战略投送提供有力支援。要提高重点城市防空抗毁能力。在城市规划中统筹人防工程、通信警报设施和疏散地域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战时防护功能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人防工程和重要经济目标抗毁能力。

三、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工程。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狠抓落实。

精心制定推进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配套的规划计划,努力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军民融合持续健康发展。去年底国家启动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规划》将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颁发施行。《规划》出台后,军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各省(区、市)应当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努力形成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

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要完善需求提报论证机制。军事需求对融合式发展具有牵引作用,要逐级建立完善提报机制,使军事需求提报论证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完善重大项目对接机制。落实军事需求,必须搞好军地衔接,尤其是重大项目对接。要依据国防动员法,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通,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信息保障。要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统筹制定各领域融合绩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军民融合规划计划执行、重大项目进展、综合效益发挥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此为依据,加强奖惩激励、督导问责,促进工作落实。

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法规政策。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已出台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新起草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军民融合的要求。要完善军民通用标准。统筹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军用标准,扩大军民通用标准的范围。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大型交通工具加改装、民用资源征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既要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又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军事需求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各级政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军事需求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优先安排解决融合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急难问题,力求在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统一起来,切忌急功近利。三是军需与民用的关系。要搞好综合平衡,做到既保障军需又兼顾民用。四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五是项目建设与成果应用的关系。要坚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精心实施,确保建设项目质量高、效益好。同时,要克服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切实把各个项目管好用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防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使融合式发展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

(作者: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来源:《求是》 2011年08月01日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6篇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自主:一是学什么,二是怎么学,三是学到什么程度。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教学平台,隐藏着无穷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更有效?要用在疑难处,用在必需时,目标明确。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文中“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些句子中“阴”“阳”的理解,在教学参考书及教辅用书中,明确地把山南、水北解释为“阳”,山北、水南解释为“阴”。古代人们表示地理位置,经常以山、水为标志,以阴阳定位置。阳,本义为向阳。引申为正性的,积极的,便利的,阴则相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了“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还好理解,水南为阴,山北为阴颇令人费解。”教辅用书解释不明白,我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我和学生们一起整理利用多媒体网络获得的关于“阴阳”的知识,以《文言文中的阴阳》为题,刊发在《语文导报》八年级学生版。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结合,将对教材的知识起到补充、延伸的作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活力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内容和形式、运用各种手段和渠道、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以讲授、点拨为主的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较为单调,抽象的知识显得十分空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直观的呈现材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由学生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课文中对鸣沙的现象及成因解释为:

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学生在学习时,也能概括、归纳出鸣沙的特点,但理解的并不透彻。教学中我运用白板技术制作了课件,插入了关于鸣沙视频中,视频的图像、声音,给了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感受到了鸣沙的声音特点,而且视频中对鸣沙的成因解释为三种可能,说明对鸣沙成因没有定论,而且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激发了学生查阅资料,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区分了解说词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引入解说词的写作,学生学习了鸣沙的特点及成因,为鸣沙写作了解说词。

在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录像、投影、录音、网络信息中心,录制、收集、存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用清晰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兴趣。多媒体技术串起了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等教学环节,与教学环节有机融为一体。

三、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

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写作素材,交流展示写作成果,指导修改习作,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写作技法进行点拨。我在作文指导课《让真情在细节中流淌》中,利用电子白板技术的显示、播放、隐藏、拖拽功能,播放《地震中最伟大的母亲》视频,视频既是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成功素材,能够给予学生细节描写的方法,又能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营造氛围,激发表达和写作兴趣,让学生明确细节的含义及应该如何选取生活细节。

交流展示环节中,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大家交流。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描写细节,形成书面文字。这一教学环节中,随机把学生的习作拍摄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更能激活学生的写作交流的动力,提高写作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表达或看情境写文。作文指导课《于生活细微处抒真情》中,我利用电子白板技术的显示、播放、拖拽功能,播放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图片、《懂你》的二胡音乐伴奏,给学生以生活细微之处的直观感受,为学生营造描绘图片内容、感受图片中情感的氛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为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感人的细微之处,做好了铺垫。

偏微分方程民汉融合式教学探索 第7篇

一、加大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

1.加强授课教师的语言培训 , 使其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语速要慢, 不要太快。在民汉融合式的班级里, 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一定要高,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班级里面有许多少数民族同学。其本民族的语言不是汉语, 所以他们普遍汉语水平不是很高, 要让这部分同学能够听懂并且理解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就需要授课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 慢慢地讲解。如果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或者语速过快, 就会使一部分同学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 从而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一定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语言培训。

2.鼓励讲授偏微分方程的青年教师攻读偏微分方程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使他们能够把握住这个方向研究的前沿课题, 更好地理解这门基础课的精髓。对于已经取得偏微分方程方向博士学位的教师, 应鼓励他们多进修、培训相关的课程。要充分调动偏微分方程方向的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 尤其是名师学习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偏微分方向相关的会议, 增加其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针对民汉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针对汉族班少数民族同学增多,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形, 我们对教学的内容做了精心设计。

1.对于波动方程 , 要求学生了解波动方程的导出、膜振动方程的导出、定解问题和波的传播与衰减。 掌握达朗贝尔公式、波的传播。重点掌握初边值问题解的分离变量法、能量不等式和波动方程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2.对于热传导方程, 要求学生了解热传导方程及其定解问题的导出。掌握解的渐进性态。重点掌握初边值问题的分离变 量法、柯西问题、极值原理和定解问题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3.对于调和方程 , 要求学生了解调和方程的建立、定解条件。掌握格林函数。重点掌握格林公式及其应用、强极值原理、第二边值问题解的唯一性。

4.对于二阶偏微分方程的分类与总结 , 要求学生了解二阶方程中三类方程的比较。重点掌握二阶线性方程的特征理论、二阶线性方程的分类与化简及先验估计。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利用 现代教育 技术 , 开发偏微分 方程的多 媒体课件。教师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偏微分方程的内容多, 课时量少, 仅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 占用过多的时间, 致使很多重要的内容没有时间讲清楚。仅采用多媒体教学, 容易忽略很多的数学推导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应采用以教师的板书为主,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 使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 的引导作用 。教师授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3.提高学生学习偏微分方 程这门课程的 兴趣。一般的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大三才开偏微分方程的课程, 这时他们已经学了三年的数学, 对数学多多少少有点厌烦情绪。所以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 应该多讲一点物理背景, 少讲一些特别复杂的数学推导, 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4.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方面, 应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 鼓励学生注意平时的学习、作业、总结学习成果, 将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和期末成绩折合的方式计入最终成绩。这是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积累的一个有效措施。

通过对偏微分方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不断探索, 能够使民汉学生有效地掌握偏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运用偏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更好地教好这门课程, 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汉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 给偏微分方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者针对民汉融合式教学的特点, 对偏微分方程民汉融合式教学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偏微分方程,民汉融合式教学,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谷超豪, 李大潜, 陈恕行, 郑宋穆, 谭永基.数学物理方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祖墀.偏微分方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8篇

关键词:情境感知,融合式学习模式,学习情境

融合式学习源于Blended Learning, 它将传统的课堂教与学和E-learning电子学习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1]。E-learning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很大发展, 尤其是2010年以来, E-learning正逐渐从知识传递的教育隐喻过渡到情境中知识构建的教育隐喻[2]。情境作为知识活动中的个性化特征, 情境感知 (Context Aware) 成为人们与知识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教育中引入情境感知, 通过识别与获取学习者当前情境信息, 追踪学习者需求信息, 根据学习者学习情况为其提供支持与服务,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汇编语言》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兼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课程。学好《汇编语言》, 能够使学习者对计算机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 也为后续一些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汇编语言》具有指令系统繁杂、难记, 许多工作不能像高级语言用一条语句解决问题, 必须用多条指令构成与逐条执行等特点, 给传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 如学习者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实践技能不扎实等。本文构建的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与学和基于情境感知的E-Learning学习系统构成, 丰富和拓展了课堂教学, 在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如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学习目标等判断的基础上, 引导学习者以多种方式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学习, 帮助学习者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笔者在《汇编语言》教学实践中利用该系统将学习内容任务化、情境化, 使学习者通过基于情境感知的E-Learning学习系统完成网络学习、讨论、测试等学习活动, 学习情境及学习效果得到反馈和评价, 达到有效促进教与学的目的。

一、情境感知与融合式学习

(一) 情境感知

情境是表征任何实体状态的信息, 实体是人、地或物等。情境感知是指利用情境信息, 判断用户行为及目的, 人性化调整人与环境或应用对象的交互方式和内容, 提供相关信息及服务的过程[3]。侯文君[4]将情境感知引入到虚拟装配系统中, 根据装配任务的情境信息, 智能引导装配操作, 解决一些纯体力的低级重复劳动, 并实现装配知识的主动推送;周莉、潘旭伟、谢玉开[5]将情境感知运用到电子商务个性化商品信息服务中, 通过感知用户的物理及环境信息、档案信息和偏好信息, 调整提供给用户的商品信息, 提升了商品推荐的效率和准确性;张琪和章颖华[6]则将情境感知运用到科技文献推荐中, 通过感知特定情境下科技工作者的背景、环境、设备和行为等情境信息, 利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为其推荐所需的科技文献, 提高了工作者检索文献的效率。在教育领域中, 笔者引入情境感知旨在了解学习者在做什么, 将要做什么, 通过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境, 包括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展等, 提供适应性的资源和服务, 使学习者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 依据自己的特点和倾向进行个性化的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二) 融合式学习

Blended Learning融合式学习, 也有学者将其译作混合式学习。融合式学习可以理解为各种技术、媒体、人力资源等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化组合、融合运用[7]。与混合式学习相比, 融合式学习更强调传统课堂教与学与E-learning交织在一起, 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之间的彼此相融, 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应用方式来实现学习者与知识融为一体的目标。可以说, 融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 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与需求、学习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使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 融合式学习是一种学习能力, 从所有可选择的因素中选择与自己的已有知识、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相匹配的, 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融合式学习中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测试可使学习者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优势, 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者选择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改进教学设计和调整教学形式。本文提出的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立足于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的分析, 构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提供恰当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安排;通过本系统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得到交流和反馈, 使学习者可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二、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主要由前期分析、融合式学习的实施活动和反馈评价几部分构成。图1即为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结构图。

从图1所示的模式可知, 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包括角色、前期分析、环境、活动和评价等几个要素。角色是指学习活动中的教师和学习者, 学习者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 并根据评价与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前期分析工作才能设计出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环境是指课堂教与学和基于情境感知的E-learning学习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活动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习者学的过程;评价是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构成, 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 前期分析

本研究的前期分析由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分析两部分构成, 其中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和学习偏好分析。在学习风格方面, 本文使用的是Felder-Silverman的学习风格模型。该模型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并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下, 证明了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信度和效度[8]。F-S模型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八个维度:a) 活跃或沉思;b) 感觉或直觉;c) 视觉或语觉;d) 序列或整体。为了更加明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本文在每个方面又增加了介于两维度之间的平衡维度。根据《汇编语言》以及学习者的特点, 笔者设计了一套学习风格调查问卷, 分别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和理解四个方面获取学习者学习风格信息, 每一个方面都由6道题组成。在彰显学习者个性、反映学习者学习行为特色的学习偏好方面, 本文设计了一套由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组成的学习偏好调查问卷, 分别从学习偏好在价值上的两极性即积极和消极获取学习者学习偏好信息。

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根据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 确定融合式学习模式各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将利用问卷分析获得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和偏好分类发布在本系统中供学习者参考。基于情境感知的E-Learning学习系统提供任务驱动式的课程内容、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资源及评价方式等。通过对课程整体情境的获取使学习者对课程有个初步了解, 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 怎么去做等;教师通过该系统了解学习者什么时间登录、做了什么任务、发布了什么消息等, 帮助教师快速的了解课程的进展, 为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

(二) 融合式学习的环境与活动

1. 课堂教与学。

课堂是学习者进行知识活动的重要场所, 也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中, 教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通过言语讲解传授章节知识点, 及时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困扰, 消除学习者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并将新知讲授与学习者的实验训练有效的结合, 通过自主实验与小组协作等方式完成基础、巩固及拓展等不同等级的任务, 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习者通过E-Learning学习系统完成任务驱动的网络课程实验。

2. 基于情境感知的E-Learning学习系统。

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进度通过该系统发布相应的任务情境信息, 并借助该系统提供授课视频及PPT等资源, 便于学习者解决不懂的问题。学习者在线查收并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提升。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测试得出的分类分析和学习建议, 通过本系统以学习者学号的形式反馈给学生, 供学习者参考 (兼顾隐私) , 使学习者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课程任务完成后, 学习者通过该系统进行自我检测, 以此作为选择补充学习或拓展学习的依据。该系统针对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情境进行不同任务的分配和时间安排, 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参与性。对基础较差的学习者可通过该系统进行较低层次的基础任务学习和实验, 弥补知识点的不足;对学有余力的学习者可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源扩充领域知识, 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实验, 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该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作用是获取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和知识水平等用户情境信息, 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习者分成不同的组群, 为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分组提供支持与帮助, 实现合理、快速、有序的分组, 避免以一个固定的小组完成所有的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扩大学习者的交流范围, 提升学习者的沟通、协作与适应的能力。

3. 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

整个融合式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过程中, 根据课堂上和E-Learning学习系统上的指导, 学习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各类学习资源满足各自的学习需求。在传统的面授课堂上, 大多数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根据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组, 采取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设计和比赛任务等形式开展协作学习, 教师借助E-Learning学习系统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 并将与课程有关的主题和问题发布到该系统上, 充分利用系统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 实验小组的任务组织与分工检查等;既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增进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 评价反馈

融合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学, 教师按照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根据学习者的表现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通过E-Learning学习系统将学习者的阶段学习情况与学习建议反馈给学习者, 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课程结束之后,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习者进行总结。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所以,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 还包括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表现, 如任务的参与度、观点方法的创新性、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者自评、组员互评等。

三、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

(一) 教学分析与组织

本文以《汇编语言》课程教学为例来阐述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过程。在采用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前, 对本校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测试, 共发放82份测试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0份。确定这60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为基础进行分析, 构造学习情境、给予个性化指导。其余22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 给予一般性指导。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 详细情况如表1、2所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将教学内容分成6个模块, 即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汇编语言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和子程序设计, 确定每一模块融合式学习模式中各个实施环节的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设计不同的问题提问与作业任务的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汇编语言》是兼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课程, 实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本文设计的E-Learning学习系统将不同类型的6个实验大作业的题目呈现给学生, 建立相应的问题讨论区。随着学习和讨论的深入, 学生对实验题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在自己能力范围或者有挑战性的实验题目, 寻找合适的协作伙伴组成实验小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同教师共同研究讨论自定题目。

(二) 教学实施

教师按照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与任务是密不可分的, 任务的实质就是教学目标, 将若干教学子目标融入到情境中, 通过感知情境, 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 在本研究中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后, 通过本文设计的E-Learning学习系统分别对学生进行多次测验。教师根据学生的测验结果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偏好情况, 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与调整, 在该系统上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反馈给学生, 强化学生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期确定自己实验大作业的题目,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前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境分析和阶段性的测试使教师对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保证教师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分工合作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与准确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实验任务完成的效率。

在所有教学任务完成后, 对学生的实验大作业分组进行检查, 组织学生进行期末测试, 并完成基于情境感知的《汇编语言》融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调查问卷。

(三) 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应用实践, 结合《汇编语言》教学调查问卷和学习者学习期间的表现, 详细情况如下: (1) 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 在这其中超过90%的学生表示该模式下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和小组分组方式对学习有帮助, 有助于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从实验组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测试成绩上看, 第二次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测试成绩相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不仅整体成绩提高了, 低于平均成绩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减少;从期末考试的成绩看, 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到了稳步提升, 尤其在第一次测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 缩小了与其他学生的成绩差距。 (3) 从最后实验大作业看, 60名学生中有59人完成了实验任务, 并都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4) 通过与对照组22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与实验大作业结果的对比, 具有针对性指导的60名学生不仅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的学生, 实验学习效果也好于对照组的学生。

四、结语

融合式学习模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证明, 以学习者的发展、实践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的合理运用, 学习者由初次接触课程的缺乏兴趣到兴趣高涨, 听课和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提高了, 通过多样有效的教学互动增强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大部分学习者通过该模式的学习达到了对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 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文提出的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其应用的可能性也得到了使用教师和学习者的肯定, 同时也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了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 即无论什么课程, 只有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 [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

[2]吴战杰.大数据时代E-learning融合式学习框架——学习的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实现途径[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8) .

[3][4]侯文君.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虚拟装配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博士论文, 2010.

[5]周莉, 潘旭伟, 谢玉开.情境感知的电子商务个性化商品信息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0) .

[6]张琪, 章颖华.情境感知的科技文献协同推荐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2, (2) .

[7]田穗, 申琳.融合式学习理念下零距离课堂的探索——基于投资学教学改革实践[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9篇

1. 明确问题驱动式教学应用原则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融合问题驱动式教学,需要遵循四个原则。首先,学生主体原则和教师主导原则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两个基本原则。根据当今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化学的教学,不但要落实教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注重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教学的学生主体原则。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应用也要遵守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放弃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统治权,为学生提供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引导性问题,建立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发进行的问题思考和学习探讨。同时,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高中化学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化学课堂中,通过结合学生疑惑,合理设置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循诱导,带领学生避开误区,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一步一步地稳定前行。

其次,合理制定问题和分散易化知识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两个辅助原则。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和现在要学习的内容。向学生阐述问题时,应当多用“那么”、“则”、“试着”等引导性的语句,完成新旧知识的平滑串接,给学生指出思考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保证学生整体的学习进步,教师可以在课上细化知识,对整体知识进行分点教学,带领学生逐步掌握知识,达到知识的分散易化教学,同时,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课中所学的细碎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2. 深化问题驱动式教学有效应用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融入问题驱动式教学,必须以放松平等的教学气氛为基础。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学习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智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善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使师生之间教学与学习的步调保持一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切入问题,把教材抽象复杂的理性知识变成丰富有趣的鲜活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是应用高中化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的种类包括生活性、开放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等许多种。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在教授酯的知识时,可以先向学生问这样的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在做有些菜时是不是会加一些白酒和醋呢?那样做出来的菜是不是很香?”然后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瓶白酒,打开盖,让学生切实嗅到白酒的香味,如此以来,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从而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轻易的勾起,促进学生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探索,对白酒为什么会有香味产生疑问,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时,学生的身心就完全投入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带领学生进行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让学生通过亲手的操作和近距离的观察,嗅到反应产物上面油状液体的香味,再结合之前的问题,进入深化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并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引入问题驱动式教学,以当今社会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四个原则,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高中化学问题驱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化学是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现代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以解惑”的教学理念,将问题驱动式教学融入课堂,通过问题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发掘问题并解决的过程中增强并锻炼自身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文章对如何融合问题驱动式教学,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效率进行探讨。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10篇

培养具有懂学习策略、懂得合作和懂得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根据学校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我们积极探索本科教学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和国际化的新路子,着力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实践教育方面,我们利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抓手,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和发展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并开展了关于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与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本科学生通过国家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策略和教育教学合作培训双管齐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课堂内外教学+模块培训”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努力以“课堂内外教学+听力、阅读、作文和词汇等项目模块培训”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四级过级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分别从“课堂内外教学”和“模块培训”两个方面概述这种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的相关策略:

1. 在课堂与课外各种教学活动中强调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遵从交际性语言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我们在各种课型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课内外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由教师的“灌输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型。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我们强调基于合作学习基础之上的、突出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目的性更强的自主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全班小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其二,我们将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小组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努力做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评价每个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在课外努力构建以校园网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环境,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我们以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我校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支撑,加大了学生在课外的信息输入的形式和渠道,辅之以有目标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环境,从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提供相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平台,并借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2. 以听力、阅读、作文和词汇模块在教学中的融合及课后的培训为抓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大了对听力、阅读、作文和词汇模块课内教学与课外培训相互融合的力度。我们首先以听力作为学生过级的突破口,解决我校学生的难点问题。听力的分值为35%,把握它的六个趋势变化,这无疑将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教师在教学重点和教学形式上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其次,为了保证整个考试的阅读质量,了解考试规则并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阅读很重要,此外,熟悉六个阅读技巧、与时俱进地把握考点对于学生的过级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我们认为平时的写作训练和考前的写作培训必不可少,我们强调让学生每天背诵一些与四级考试相关的美文,每学期至少让学生练习8篇作文,每篇作文在规定的三十分钟内按照考试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是让同桌的学生或者是其他组的学生交换改,然后由老师自己改后在课堂上做统一讲评,对于写作问题多的学生教师在课间或者是课后进行单独辅导,每篇每人必改,给学生指出问题所在或是好在哪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会越写越顺手,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词汇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准确全面掌握积词汇对提高在校大学生英语的应试和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我们从“外语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入手,有意识安排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在每个环节中注意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帮助学生从三个步骤(词汇的短时感觉记忆登记,词汇长时记忆储存加工,语义编码信息的提取和输出)的环节来掌握词汇。总之,抓好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再加上周末的模块集中训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该模式实施应用情况

鉴于仅有2009级四个A班班级学生参与了本课题研究,我们于是将这四个A班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完成了“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52份,回收248份,有效问卷240份。在此,就“课堂内外教学+模块培训”这一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的实施效果,我们仅仅将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有31.

6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的英语学习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有23.75%的学生认为要努力具备一定口语水平,有17.92%的学生认为要努力具备能读会写的能力;在对“最能体现英语水平的标志”的调查中,有36.25%的学生认为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有36.67%的学生认为是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39.58%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应集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四级考试的重要性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 有21.

67%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英语学习方式,有24.17%的学生认为听力、阅读、写作和词汇等模块培训较为有效;有25.42%的学生在课外选择了和同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有37.08%的学生觉得听力、阅读、写作和词汇等模块培训还不够;在对“学生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方式”的调查中,有40%的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培训,有20%的学生和同学一起合作复习并作些准备;这些数据都说明我们所采取的这一融合式模式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待于在更多学生中进一步加以推广和运用以观后效。

3. 有27.

9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英语课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很有作用,有47.08的学生认为有作用;有29.58%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有40.83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满意;有30.42%的学生认为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有45%的学生认为有所帮助;有28.75%的学生认为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很大帮助,有44.58%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这些数据也都充分显示,学生对这一融合式模式教学实施应用的认可程度高、对任课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评价好。

(1)以下附表是四个A班级英语四级成绩统计一览表:

(2)以下附表是四个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策略”问卷调查部分结果统计表:

由此可见,这四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四级成绩和“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均证明,我们所采取的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四级过级率,以及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而且,我们的教学和培训实践也证明了我们所采取的这一模式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有待进一步在我校全部各层次(A、B、C班)英语教学班级中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教改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师关注学生的英语四级考试,对学生应试的策略研究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措施;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创造有利于学生考试及教师研究发展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树立起教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校园内形成奖优罚懒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格局。

我们是以英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学和外语教学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研究为基础而开展进行本课题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总体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的,整个模式教学实施过程又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努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就“课堂内外教学+模块培训”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与论证,积极探索并创新挖掘出了适合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四级成绩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了听力、阅读、写作和词汇等方面的困难,使得四个班的英语四级过级率均超过了50%,过级率较之以前取得了较大提高。因此,本课题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实践成果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对于更新育人理念、革新教学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我校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基于对我校部分学生所做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及其结果分析, 本文探讨了我们所采取的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与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践及其应用, 从而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和过级率, 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缩短与其他高校的距离, 为学校和学院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

关键词:融合式发展模式教学,英语学习策略,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参考文献

[1]干青, 刘虹, 柳巧玲.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策略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8) .

[2]刘虹, 干青, 柳巧玲.课堂与课外: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1) .

多种装备融合式发展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装备;融合式;一体化

新的技术和装备,只是给新的战争形态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适应作战方式乃至战争形态的发展,必须创新装备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主要国家信息化程度高,装备体系完备,作战实践丰富,装备研究超前,在装备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以数字化装备平合为基础,以空地一体信息系统为纽带,采取嵌入式、融合式的发展理念,实现战场指挥控制、侦察预警、网络通信、信息对抗、机动突击、火力打击、多维防护和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的综合集成,实现各兵种装备的融合式、一体化发展。

一、实现装备融合式发展的基础

以军事技术引领装备发展是许多国家装备发展的基本理念,根据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经验教训,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作战理念创新,从作战需求出发,以信息结构优化为基础,加强信息化平台的新型作战力量装备建设,提升装备的作战能力。

(一)以先进作战理论为牵引发展装备融合建设理论

装备的融合式发展,是与作战理论的发展相伴而行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为应对不确定性威胁,美国的装备建设从基于威胁转变为基于能力,从发现、控制、打击、机动、防护和维持六种功能出发对装备能力提出要求,满足联合作战和机动作战的需求。随着装备发展的重点向多维立体作战能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中心战概念应运而生,成为装备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一概念强化一体化设计理念,要求采取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方法,对装备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和优化,对不同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制定统一标准和接口要求,对装备的研制采用开放式体系和模块化结构的设计要求,实现一装多能。网络中心战理念强化装备集成技术,通过在主战装备中“嵌入”数字化装备,使其成为具备互联互通功能的信息化装备,保证了网络中心战能力的执行;同时,通过建立多种综合信息系统,确保部队间进行信息变换和实现了战场态势多方共享。

(二)加强装备信息化改造,挖掘现役装备作战潜力

利用信息技术对战斗平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全面提高了装备的自主作战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战场生存能力和态势感知能力,从而使机械化战争时代的装备融入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和体系对抗中。美国主战装备几乎都将数字化改造作为升级的主要途径。例如:通过在“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上加装第二代前视红外炮手主瞄系统和车长独立热成像仪、先进的数字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将其升级成为全数字化的M1A2SEPV2。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装备数字化也都采用了在作战平台上使用信息系统和战场管理系统的方法,使升级改造后的平台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

二、我国装备融合式发展的做法

装备融合式发展,顺应军事变革潮流,适应转型需求,考虑未来作战需求,坚持体系化规划论证,集中力精优先发展关键装备,注重对主战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做到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重点创新与普遍改进有机结合。

(一)有重点逐步推进装备融合发展

采取嵌入、插接等方式对主战装备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同时,尽快形成型号齐全、通专兼备、轻重结合的主战装备体系和无人机系列;以系统整合兵种装备的效能,统筹规划新一代的装备研发与列装,逐步缩小军兵种间装备的代差,形成系统研发、有序配装的装备体系;加强顶层筹划,依托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激光技术和隐身技术的最新发展,以装备系列化、信息化、系统化发展为目标,系统规划装备与其他军兵种装备的融合发展,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提供坚实的装备保障。

(二)以装备建设为突破口,完善融合系统

实现装备的融合发展,建设是关键。一是找准发展的关键点,增加主战装备规模,加快动力系统、火控系统的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实现火力打击装备向精确化系列化发展。二是从实战需要出发,加强与主战装备的信息化建设的综合集成,系统研发在航空侦察、预警、数据链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装备在信息获取、指挥控制方面的优势互补和互联互通,以装备的发展带动机动立体作战能力的整体跃升。三是重视加强对无人机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当前,我军无人机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WJ600、翼龙等无人机平台已经具备较强的集“侦察、打击、毁伤”于一体的高空高速隐身突防作战能力。

(三)加强卫星资源的应用研究,建立融合的数据纽带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建立融合的指挥信息网,要重视加强对航天系统的应用研究,优先发展对夺取多维一体化战场制信息权的空间信息对抗技术、网络攻防技术、信息感知技术等,将信息应用技术的开发作为重点,高度重视计算机芯片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创新发展,研发基于卫星资源的新一代装备,包括网络化信息装备、精确化打击装备、一体化反空反导装备等,为装备融合发展打牢根基。

(四)发展轻重结合,通专兼备的主战装备

装备融合体系建设应以优化装备体系结构为中,综合考虑装备的配套、衔接和比例关系。在正确理解使命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主要作战方向和次要方向的装备需求将装备作他性能与作战任务相结合从部队装备建设实际出发,紧跟世界装备发展的大趋势建设重型履带装备、轻型牵引装备和中型轮式装备优势互补的主战装备结构体系。

融合式教学模式 第12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人类对能源的迫切需求,陆上资源和空间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已经把目光投向海洋,未来海洋的开发利用将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就需要相对应的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对于传统的制造技术,主要依靠手工制造机械工艺,由于其加工效率低、出厂成品质量良莠不齐、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而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制造加工技术存在的缺点,并使得加工逐步趋近于集成化、智能化。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是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杂,教师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实践教学等原因,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 学时少,涵盖信息量大。教师面临着如何结合本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要来重新组织、整合教学内容的难题。(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吸收高新技术发展的技术,大多数教师受到现有教材的限制,无法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1]。(3)实验设备匮乏,无法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4) 课件制作难度大。先进制造技术内容繁杂,涉及多种先进制造工艺、原理、加工过程及应用。授课过程中仅采用文字结合图片讲解是远远不够的。(5)很多高校教师基本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6)现有的教材内容繁杂,相对陈旧。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技术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特别在海洋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海洋信息等学科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近年来,工程学院在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何寓研于教, 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精选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最前沿的技术,分大类,然后从每大类中再挑选出此类技术中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以此为主题,广泛收集相关案例资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最好从中国期刊网上或elsevier上下载科技文献以备参考,同时可以参加一些大型的相关技术产品展览会来拓宽视野并积攒素材。

(二)选择案例资料

从众多案例资料中挑选出最相关且浅显易懂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内容的兴趣,逐渐过渡到所要讲授的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同时需要从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并结合教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及本节课的收获,比如先让学生自己针对该项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加工成本、加工质量及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2]。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学习,这一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并学会去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提前做好功课,带着问题来听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

制作案例的教学课件,要包含海洋类技术的定义原理、海洋工程样件的制备、设备的选择、加工过程、检测等,并尽量多地利用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在课前备课时,要大量查阅相关内容,挑选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具有应用性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从高层次、新角度来认真对待这门课;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将涉及的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到课件中来,并注意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播放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四)融合海洋特色的案例及改进课外互动模式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这一不断成长的新兴市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相关装备, 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首先需要对海洋工程有关教材进行修订,并围绕研究主题发表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给同类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经验。其中实践环节可通过购买相关精密器材比如超短激光器,并开设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所获的试验结果又可作为新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这就是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为了弥补课上教学学时不足这一缺陷,可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师生课外互动这一教学方式[3],使教学过程得以继续延伸,以数字化的形式在整个教学网内,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适应多层次教学的需求,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改革考试方式

增设案例考试环节。给定主题,学生自己寻找案例, 主动查阅文献并制作课件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毕业设计撰写综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每位学生都需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如以5分制的方式,以小纸条的形式给任课教师打分,同时可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方式[4]。同时考试的形式可采取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演讲、布置大作业、文献查新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来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可避免仅凭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和决定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跟踪海 洋工程领域制造业的最新发展

目前,以上环节已经基本完成。通过两轮授课,学生评测成绩在90分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机械类课程枯燥乏味、授课效果差的现状。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海洋工程装备有了较深的认识,已经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对于中国海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家众志成城,信心百倍地做好了投身海洋事业的准备。

结合本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要,在先进制造技术授课内容中引入海洋装备先进制造技术。不仅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专业技能,而且可将一种严谨的科研理念灌输给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并树立一种推动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感。探索案例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去思考问题,并进行细致讨论,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将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加深对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注重海洋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双喜,姚健.先进制造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0,(8).

[2]李雄兵.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教学质量的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0,(1).

[3]卢满怀,于晓光.先进制造技术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22).

上一篇:施工投标报价的小技巧下一篇:旅游中常见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