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国家法本质分析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分裂国家法本质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万众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当仁不让地成为本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话题。其实,从古到今,反分裂从来就是华夏民族永远的政治议题。在几千年漫长的文化演进中,在“分”与“合”的历史轮替中,“国家统一”宛如烙印般提醒着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

反分裂国家法本质分析论文 篇1:

一篇堪称精品的佳作

什么是“新闻精品”,简言之,就是它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仅要具备“五个W”新闻要素,还应突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独家性;2.深度性;3.思辨性;4.广泛性;5.必读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汇报》2005年3月23日头版刊发的“国际述评”:《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笔者认为,它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精品报道。

一、说说它的“独家性”。

新闻要讲“独家性”,才能引人关注,倘若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大路货”,那就难以吊起人们的胃口。就《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而言,其报道的是该报驻巴黎记者郑若麟发回的专电,这就有别于来自“新华社”发的“国际方面的通稿”,从而避免了“千报一面”之嫌,此其一;其二,该报充分发挥了驻外记者“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报道突出了“独家的资讯、独家的视角、独家的观点”,从而彰显了该报的个性特点;其三,报道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力透纸背,入心入脑。

二、谈谈它的“深度性”。

新闻要讲“深度性”,正如有人说:没有深度的报道,就像15°的酒如白开水。所以,如今随着受众胃口的提高,浅层次的报道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于是,各媒体都颇为重视“深度报道”,并以此来抓住受众的眼球,如《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所报道的事,它通过记者深刻剖析新闻事件的原因,即美国为何阻挠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篇报道的长处在于:记者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后,故而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受众从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想境界,这就改变了“浅层次报道”的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足。

三、说说它的“思辨性”。

新闻要讲“思辨性”,因为报道要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产生出“烛照”的效果,使人“明是非、知道理”。就当前欧盟准备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是要冷静地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因为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这篇报道,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应时而作,报道采取“述评”的方式,即:“叙述”与“评论”相结合,本文“以事明理”,其好处在于:不像“动态消息”那样,只是单独地报道新闻发生的事实,而是借“事实”的铺垫来说理,以达到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之功效,正如文中所分析问题的“利”与“弊”:一是解除禁运对我方有利的一面是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国家,他们不依附于美国,而是颇有独立性,积极赞同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主张;二是解除禁运对我方不利的一面是以“英国”为首的一些亲美欧盟国家,他们因有求于美国,故不得不采取从中作梗的方式,以拖延解禁的做法来迎合美国。报道分析得当、切中时弊、说理透彻、有胆有识,具有较强的说明力。

四、说说它的“广泛性”。

新闻要讲“广泛性”,因为一篇报道,它的受众面广,关注度高,就能收到传播最大化的效果,从而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就《花招还能玩多久》一文而言,其报道的不是“上海”方面的事,而是有关国际重大事件的新闻(即:有关欧盟对我国即将解除的武器禁运问题),且又是“独家报道”,所以,报道已超出了地域的界线,凡是有爱国之心的华人和一些国际友人,想必都很关注这篇报道。难怪有业内人士说:精品新闻应该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此话不无道理。当然,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来说,应多报道本地新闻,这样无论从地域上还是心理上说,都能在受众心中感到与自己更接近。但也不能忽视其报道外面的事,尤其是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为此,《文汇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既立足于上海,搞好本地报道,同时,又把视野拓宽到全球,常常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刊发该报驻国外记者从世界各地发回的专电。这恐怕是广大受众青睐于《文汇报》的根源所在吧!

五、说说它的“必读性”。

新闻要讲“必读性”,因为“精品新闻”应当为大多数人所必读,并能产生出“过目难忘”的效果。就《花招还能玩多久》这篇报道而言,之所以引起受众关注,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其根本点在于:它报道的事,不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而是有“深度”和“力度”,从而凸显出了报道的“穿透力”。如报道新闻事实,鲜明生动、翔实可信,颇具吸引力;分析问题,见解独到、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另外,谈谈本文标题的特色。常言道:看文先看题。如“花招还能玩多久”这则标题,颇为抢眼,寥寥7字,就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文中的“题意”所在。因此,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作者单位:贵州商报新闻出版部)

附原文:

花招还能玩多久

□郑若麟

欧盟要解除过时的对华武器禁运,美国人拼命反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何《纽约时报》日前突然越俎代庖,替欧盟宣布解禁日期(原定六月份)要“推迟”?唯有四个字:耐人寻味……

冷战时期美国一打喷嚏,欧洲就要感冒的时代早已成历史。但美国人却仍然生活在过去的梦幻之中。自去年欧盟表露出要解除15年来对华武器禁运的意向伊始,布什当局便使尽了浑身解数对欧盟施加种种压力:政府以人权为由公开施压,军方则私下以中断军事合作相威胁,甚至经贸领域也被纳入施压的范畴,欧洲几乎所有军工集团均遭到来自美国类似讹诈式的恐吓,“出售武器给中国将遭到来自美国的全面经济制裁……”。

然而欧洲人并不买账。去年年底欧盟便决定要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法国外交部一位官员向我透露,最近布什的欧洲“和解之旅”确实在众多问题上缓和了大西洋两岸的紧张关系,唯独在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上,尽管美国“喷嚏连连”,欧盟却“拒绝感冒”。白宫对此尽管恼火得很,但也已无可奈何。

然而,近一周以来,局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伦敦传来消息,六月份解禁已“不再那么确定”。由于欧盟目前无论什么问题仍然需要在2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通过,因此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解禁就有可能流产。而英国则可能正在扮演这一角色。据消息人士透露,英国将于今年6月底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布莱尔不愿就此与美国较劲,并私下竭力拉拢意大利、波兰等其他亲美国家一起拖延解禁。英国的表面理由是中国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使得解禁的“政治氛围更加困难了”(英国外长斯特劳语)。然而法国分析人士认为事实绝非如此。

无论是法国还是欧盟,其官方立场都很明确:解禁与《反分裂国家法》是两个分开的问题,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故以此反对解禁是站不住脚的。以人权为由呢?那就更为荒谬:美国人自己也放弃了在今年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针对中国的提案,还有什么理由以此为借口反对解禁呢?因此,套用一句美国电视连续剧《X档案》的名言,就是“真相在于他处”。一位匿名的法国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人为了达到拖延解禁的目的,正在不择手段地玩花招:他们无法公开反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便将祸水西引,以此为由向英国人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迫使英国改变支持如期解禁的立场。可以预见的是,美国人将会反过来再对中国人说,瞧,这是你们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后果。该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想一箭三雕:一则推迟欧盟解禁日期,二是借欧盟反对《反分裂国家法》,三则以此来离间欧中关系。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借口美国的压力,对主导欧盟事务的法德轴心从桌子底下踢上一脚,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也不是“坏事”。于是,美英玩起了双簧。

不过,花招玩到头,只能让人看清玩花招者的真实面目。要想以此阻止解禁,历史将会证明只是美国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目前此间流传着解禁的两个版本:一是推迟至今年九月欧中峰会前夕,二是推迟至2006年初。但不管是哪个版本,就欧盟官方来说,均乃谣言而已。不过,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美国亦步亦趋的英国外交史来看,谣言成真的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这令人想起40年前戴高乐将军的断言: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将意味着欧洲联合画上一个终止符。1967年11月戴高乐将军公开拒绝英国成为欧洲共同体(当时仅六个成员国)的一员。而后来蓬皮杜总统将英国引入欧盟时也是同样以此思想为基础。正是因为蓬皮杜总统不愿意看到欧盟发展成一个联邦,所以才故意让英国进入欧盟,以此来阻止欧盟走向联邦……现在看来,戴高乐将军还真是堪称英明。

(原载2005年3月23日《文汇报》)

作者:翟建华

反分裂国家法本质分析论文 篇2:

在中国历史中寻求反分裂的经验

万众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当仁不让地成为本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话题。

其实,从古到今,反分裂从来就是华夏民族永远的政治议题。在几千年漫长的文化演进中,在“分”与“合”的历史轮替中,“国家统一”宛如烙印般提醒着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

2005年初的全国“两会”把反分裂作为一项核心议题,从而继续延续了中国人对分裂的否定和对统一的追求。

分裂是中国历史的“变态”

1987年的夏天,黄仁宇坐在纽约赫逊河畔的书斋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这段曾经促使很多历史学者重新研究秦汉史的文字,一语道破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所有玄机。

一个小的细节或者可以说明问题。《孟子》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吾子过矣!”大意是指春秋战国期间,黄河边上的各诸侯国把邻国作为自己的泄洪区。仅仅从治水的角度来说,中国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

像黄仁宇说的那样,“中国在公元前就统一,而且自赢秦以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书同文、车同轨”的秦朝并未像嬴政期待的那样历万千世,但是赢政确立的基本制度被后世奉为圭臬,万世不改。“大一统”的政治模式由此在中国扎下了根,并深刻影响中国至今。

长期研究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杨松华认为,“这一制度包含两个层面,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国家法律及行政、军事制度属于正式规则,非正式的主要是指意识形态、社会习惯、传统教化等。”

也就是说,在“体”和“用”的两个层面上,中国都倾向于统一这个方向。

中国古代就有了对付分裂的原则

无可否认的是,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基本上都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战争。通过战争完成“由分到合”的过程,几乎是所有统一王朝的必由之路。

南京大学文化史学者赵益认为:“中国古代对付分裂的原则就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必须要有一个一统的政治。”

杨松华说:“在分裂时期,地方武装可能有无数。但是他们都自称是惟一的天子。比较明显的是三国时期。”

从近代历史来看,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先后通过第一次国内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和平方式的统一也不是没有。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西北大学教授刘文瑞说,“由于中国传统的天下概念及其相关的政治思想,这种和平统一,主要表现为周边地区的归属和依附,或者是小王朝生存不下去的投诚。这一方面,我以为,由于历史原因,对当代借鉴意义不大。”

刘文瑞说,从汉代起,就有了对边疆民族的特殊对待办法。到了唐代,这种政策更加成熟,就是羁縻府州制度。

赵益认为,“以藩邦制、朝贡制的方式达到全国疆域的统一,算是非武力的方法。”

以文化抑制分裂是这种大一统思维下的另一个特征。北魏孝文帝改汉姓易汉服,就是为了使中原百姓易于接受这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有学者分析道,由于农耕文明是农业社会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往往都被中原的农耕文明所同化。

杨松华说,“不论如何,主流的观念,还是抗拒分裂。历史上所谓的少数民族最后都变成了主流民族,比如蒙古族与满族,最后就融合出来中华民族。只要大的政治共识不丢,强调统一,具体运作方式有很多。

和而不同的政治智慧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疆域广袤的国家。从汉至唐,在5个世纪的分分合合之中,一种新的思路才逐步清晰起来。

面对一个由农业、牧业、渔业等不同经济文明区域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体多元”的政治模式应运而生。

杨松华指出,这种模式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体”是指,在国家重大问题上,实行全国一盘棋的一体化管理。

这些重大问题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一,政治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统一,中央政府在全国的绝对权威和政令畅通,国家版图的不可改变,在全国性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时中央调遣力量的权力等。

“多元”是指对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复杂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行多元化的灵活管理,如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实行民族自治,甚至维持其原来的社会制度,各地区政府可以对本地区的经济实行灵活的调整,地方有部分独立财权等。

就这样,在元朝,云南甚至可以应用当地传统的贝币,与中央政府发行的纸钞同时流通,但是在全国力推纸币。

一体多元的政治模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和而不同。刘文瑞认为,这种思想上的兼收开蓄,对现代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统一?说明中华民族能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实际上就是这种政治智慧在世纪之交全球化视野里的中国的具体体现。

反分裂亟需新思维

刘文瑞说:“一国两制的提出,我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在新时期的发挥。”

他认为,台海问题已经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与古代把中国认为是天下中心、以华夷之辨对待边远地区,有了本质的差别。

在台湾问题上寻求不断突破,也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中央统战部干部刘正明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可以淡”的新提法受到广泛关注。

这是根据“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确‘改变。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提出的。“三个可以谈”富有新意和回旋空间。

第一个“可以谈”过去多次提出,现在重申,增添了一个新作用,使民进党不能以国民党已下台、国共内战的敌对状态不复存在为口实,制造分裂条件。

第二个“可以谈”以“与其身份相适应”取代“民间性”的限定,显然给子台湾方面以更大的想像空间,也切合台湾民众某些现实要求,是一个具有吸引力、针对性强的谈判议题。

第三个“可以淡”直指两岸关系僵局的症结所在,相对于过去避免直接触及,是一个明显突破。

“三个可以谈”体现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既不失原则性又富于创造性,体现了祖国大陆的恢弘胸怀利务实精神,对于打破两岸政治僵局、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反对分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贾 葭 沈 亮

反分裂国家法本质分析论文 篇3:

试谈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逆反处理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意识和活动能力。思想政治课作为课堂活动相对较少的科目理应侧重课堂提问,增强师生问答互动。此文以辨证的方法对初中政治课堂提问的逆反处理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整题零问;零题整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注重课堂提问艺术,对强化教师引导,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课堂提问中,如果能恰当运用辨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做一些逆反处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深题浅问,水落而石出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权”一目中,“为什么要维护消费权”?对于这一问题,直接提问学生,会产生高深莫测之感。在这里,我们可引入近期消费市场的食品安全事例,提问:这一事件带给我们怎样的危害?这样的问法较之直接提问要浅显明白,而真正的意图仍是指向“为什么”。

在深题浅问中,要注意找准中心,一语中的,决不拖泥带水,牵强附会。若以时事热点、通俗故事佐之,则更显优越。

二、浅题深问,拨得云开见月明

在课堂提问处理中,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粗糙处理,一则不能领会知识的本质和深意,二则不能唤起学生情理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浅题而深问,则可避免这种尴尬。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合作与公平”。我们可以尝试对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进行社会深入。

我们身边的清洁工任劳任怨月收入800元,技术工运用其知识和技艺月薪6000元。提问:这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设问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绝对的公平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有能力让事情变得更为公平”。

浅题深问,要注意挖掘内涵,有的放矢,切忌无中生有,为问而问。

三、直题曲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佛山中考中有一道试题,材料是国家《反分裂国家法》高票通过,提问:为什么说《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的法律?

设问的真正意图是想问“《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有何意义”,而试题将“反分裂”用“和平”二字来替换,提问曲中求胜,既新颖别致又提高了难度,是直题曲问的范例。

直题曲问贵在考察学生定义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应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切忌故弄玄虚,标新立异,单求非同一般。

四、曲题直问,晴空一鹤排云上

粤教版九年级教材“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目,我们可以直接提问:为什么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请用相关事实说明。

学生的回答大多围绕身边的“衣、食、住、行”而展开,经由老师引导,最终得以解答这一问题。

用一个归纳性结论直接发问,可以一反由材料推出结论的常态,而经由结论引出社会事实,既考察了学生对生活的关心和热情程度,也间接地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曲题直问,忌太过晦涩,讳莫如深,也忌太过浅显,一览无余,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既体现提问者气势,又让答题者言之有物,方为有效提问。

五、整题零问,一石击起千重浪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维护教育权”中,让学生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含义,可以尝试这一提问类型。

引入案例:小红是一个初二女生,由于家境贫寒,被父母强行退学。校领导再三做工作,她的父母都不同意小红返校。学校只好将这一事实反映给当地镇政府。提问:

(1)作为当地镇长的你,对学校的反映该如何回应?

(2)作为小红的父母,你有何想法?事情走到这一步,将如何处理?

(3)假如你是小红,在与上述这些不同主体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会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在这一“分角色扮演”活动中,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方向,即“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也是适龄儿童、少年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在整题零问中要将中心思想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可层层分解,亦可层层递进,但切忌杂乱无章,支离破碎,背离初衷。

六、零题整问,吹尽黄沙始见金

这是政治测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对看似分散而实则相连的几则材料进行总和,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都属于零题整问。这一提问方式意在考察学生分析与理解社会现象的能力,归纳与总结普遍原理的水平,更兼顾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一举多得。

零题整问注重厚积薄发,以约求丰,最忌笼统架空,提问不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既须体现出思想性的内在魅力,又要剔除枯燥与乏味的传统弊端。因而,重视课堂提问,精于课堂提问,让师生在问答的互动中思想互迸,智慧闪光,是每一位政治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

[2]匡桂红,杨景森.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3]段志.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胡南(1982~),女,湖南桃江人,本科学历,工作单位佛山市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胡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单位档案工作问题论文下一篇:酒店职业经理定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