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失业保险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失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基于生存分析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KaplanMeier法描述各影响因素下失业者的生存曲线和生存函数。

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失业保险论文 篇1:

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就业途径的选择

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的数量标准是:按照现有开采速度和技术水平,现有资源储量可开采时间不超过设计年限的1/4,资源年产量已经下降到开采高峰年份的80%以下,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资源型城市可归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标准,辽宁省的抚顺市、本溪市和阜新市为典型的资源型枯竭型城市,盘锦市则处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边缘,而北票市和南票区因城市较小或作为更大城市的卫星城则被称为资源枯竭型城镇。实现资源枯竭型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力支持。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现状

据辽宁省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0月底,全省劳动适龄人口(指16岁及以上人口)3560万人,占总人口的84.36%。全省就业率(就业人口与16岁及以上人口之比)为62.69%,失业率(失业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之比,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为经济活动人口)6.94%,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与16岁及以上人口之比)67.37%。城镇人口的就业率53.66%,失业率10.89%,劳动力参与率60.22%。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幅较大,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使得就业率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65.64%下降到2005年的62.69%,下降2.95个百分点。至2007年末,全省劳动适龄人口为3046万人,占总人口的71%,城镇就业人口为1284.1万人,与2005年相比,就业人数增加了132.3万人,就业率提高了3.74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失业人口比2005年减少了81万人,失业率下降了6.66个百分点。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就业总体状况呈现出好的发展态势,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就业瓶颈

(一)失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中许多人长期从事资源开采工作,知识水平低,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实现再就业的能力比较差。由于大多数矿工从事的是重体力、粗放式的劳动,对技能要求不高,加之许多矿工前身就是农民,因此知识水平低、技能单一是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据统计,抚顺矿务局失业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数的4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将近总数的80%,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4%。虽然这只是抚顺矿务局失业人员的情况,但从中可见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而且,由于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职工长期以来习惯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劳动管理制度,部分人员思想观念转变比较缓慢,现在一下子被推向劳动力市场,面对市场经济茫然无措,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使得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难上加难。

(二)再就业培训不够

再就业培训是扩大就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环节,再就业培训不完善,严重削弱了其再就业的能力。尽管政府和社会都十分重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工作,但由于中国的再就业培训工作起步时间较晚,探索时间不长,因此,再就业培训工作中,存在职工观念转变难,法律保障不足;再就业培训存在盲目性,培训效率低的问题。

(三)再就业资金投入不足

实施再就业工程,组建各类再就业服务中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心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再就业服务中心用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来源采取“三三制”的办法解决,财政预算安排1/3,企业负担1/3,社会筹措(包括从企业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1/3,具体比例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然而,由于国有企业随着资源的衰竭,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企业负担的1/3难以保证到位。社会筹措(包括从企业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部分也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覆盖面窄和缴纳水平低而数额有限。因此,再就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部分失业保险金和少量财政拨款,这与再就业工程对资金的客观需求相比差距甚远。

(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为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受到了企业和失业人员的普遍欢迎。但是,据调查,在实际运行中有的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调动失业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例如:国家规定,对自谋职业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应给予最优惠的条件。而在实际中,工商、税务、公安、卫生和城管等各部门都要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加大了其创业的难度和压力。再例如:国家政策规定,双职工在同一企业不得安排双方同时下岗、夫妻双方同时下岗的,要优先安排一方上岗的政策规定在落实中就存在不少困难。现实中,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职工夫妻二人、三代同矿而同时下岗现象并不少见。还有部分管理部门落实有关分流安置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不到位,也有个别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享受了安置失业和失业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后,不按规定安置。

(五)劳动力市场滞后

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给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带来了许多不便。第一,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仍面临着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并没有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跨地区求职提供户籍等方面的优惠。第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灵,既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力资源,又缺乏用工信息,更没有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提供专门的信息和专门的服务。第三,劳动力市场体制不健全、功能少、不统一、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第四,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其他市场发育不匹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且严重影响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就业途径

(一)完善再就业培训

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在解决失业人员问题时,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安置,轻培训”。据调查,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在处理失业人员问题时,经常用买断工龄或在企业内部挖掘岗位安置的办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本着就业依托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把再就业培训作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重要环节,帮助失业人员掌握转岗和重新就业的本领,才能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实现顺利退出。针对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第一,强化法律的约束与保障作用。第二,重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咨询与指导工作。第三,根据失业人员的特点来实施再就业培训。

(二)筹集再就业资金

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问题,

是保障其实现再就业的前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就业资金存在着来源不足、筹措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影响着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因此再就业资金的筹措应广开思路,实现多方筹集,开辟更广泛的途径。可以考虑和值得研究的渠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失业保险金中提高用于再就业方面的比例;关闭破产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在资产变现中提出一定比例;城市各类增容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部分资金;高消费行业征收部分费用;社会捐助资金;国际捐助资金;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等。

(三)拓展再就业渠道

为了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应广开思路,拓展再就业渠道。一般而言,第一、三产业具有技术要求低、投资少、劳动密集等特点,符合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知识水平低的情况,可以为其开辟广阔的就业空间。企业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开拓第一、三产业安置失业人员。对于依托于城市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应注意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是安置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尤其是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商业、饮食、托幼、修理、搬运、家政等服务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的能力很大。对于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还应重点考虑失业人员异地就业。为鼓励异地就业,两地政府可以相互协调,提供一些更开放、务实的政策,放松限制,在户籍方面提供方便,还可以由地方政府劳动部门组织专门的机构负责劳动力对外输出,为国有企业失业人员提供异地就业信息,帮助牵线搭桥。

(四)落实优惠政策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具有特殊性,国有企业及其城市不仅要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而且还应考虑如何使这些政策适用于这一特殊群体,并结合本地实际,再出台一些有关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第一,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雇佣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除了对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给予所得税的优惠以外,如企业招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达到本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定比例,同时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免征营业税等。第二,财政政策。对于国有企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财政部门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第三,户籍相关政策。对于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到异地寻找工作的,有关城市户籍管理部门要提供专门的优惠。对于其迁移所带来的子女就业、入学和户口安排问题,应尽量提供方便。

(五)完善劳动力市场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应考虑提供一些专门的服务和措施。第一,拓展服务功能。针对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特殊情况,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中要拓展一些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例如开展劳动能力测试等服务内容,积极举办各种劳务洽谈活动,为企业失业人员开设专门的服务窗口,提供专项服务,并实行免费或价格优惠等。第二,强化信息收集和网络建设。为了能够为国有企业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有效用工信息,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在用工信息的搜集、传递和发布环节需要做大量工作。建立专门的网页,需求和供给信息全部上报到信息中心,提供免费的、专门的信息公布服务。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作者:张晓庆 巩少伟

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失业保险论文 篇2:

基于生存分析的社区教育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研究

【摘要】基于生存分析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KaplanMeier法描述各影响因素下失业者的生存曲线和生存函数

。通过分析得出,“年龄”、“文化水平”、“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是否接受过再就

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信息获取程度”这五个因素对失业人员再就业有显著影响。基于对

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深刻认识,试图为社区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失业人员;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法

[HT5”SS][HJ2]

【收稿日期】20150216

【作者简介】赵卓娟(1990—),女,陕西安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杨俊孝(1964—),男,陕西白水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

向为公共政策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挑战。劳

动适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大了城镇人口的就业压力

,导致我国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

到926万,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4%。本文利用乌鲁木齐市实地调研获得的样本数据,运用生

存分析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来分析和描述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并

以此为基础分析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促进就业的功能,帮扶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总结

国外学者从社区教育社会功能的视角,分析其对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1]

舒尔茨通过分析社区教育对社区发展的正面作用,提出社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工资收

入,还可以遏制社区内部的不平等,提高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认同。[2]社区教育具有因

地制宜的特点,能有效满足居民需要、提高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3]在影响因素方面,Eck

hard分析了失业福利、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失业人员失业时长的影响。[4]张燕通过COX比例风

险模型分析了失业保险对失业时长的影响。[5]宋刚以大连市为例,运用工作选择模型分析

了失业者再就业的限制因素,并认为可发挥社区再就业的资源优势来解决再就业问题。[6]

杜凤莲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出女性和男性的再就业可能性差异显著,男性的再就业率

高于女性。[7]蓝丽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城镇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

工作年限、是否领取保险金、是否获取就业信息是影响失业者再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8]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特征

本文结合乌鲁木齐多民族聚集、外来人口多的特点,选取了水磨沟区苇湖梁片区为调研

区域。该区因煤矿的关停造成下岗人员剧增,仅本地就业困难人员已过千人,另外辖区流动

人口较多,其就业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选择了苇湖梁街道办事处下辖5个社区,采取随机抽

样和偏好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向160名有工作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失业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6%。

本研究将“失业持续时间”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可能对失业持续时间产生影响的变

量,分别为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失业保险金领取情况、失业前月工资

收入、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人失业、原工作单位性质、再就业技能培训情况和失业者获取再就

业信息情况,如表1。

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生存分析

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是将事件的结果与事件所经历时间结合起来分析的一

种统计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称之为协变量)与生存函数间的关系,分析某

种因素对生存率或生存时间的影响作用。由于失业持续时间数据中包含截尾(删失)数据,

且具有右连续性特征,[9]故其他常用的分析方法不适用于分析协变量对失业生存函数的影

响。生存分析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参数法、半参数法和非参数法,[10]本文将运用半参数法

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及非参数法中的KaplanMeier法来进行研究分析。

1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在生存分析法中,COX回归用于分析协变量与失业时间长短的关系,失业人员若实现重

新就业,即为“失业状态死亡”。假设有n名失业者(i=1,2,…,n),影响失业者失

业持续时长的协变量有p个,分别为xi1,xi2,xi3,…,xip,

第i名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为ti,COX回归是通过风险函数h(t)作为因变量来分析其

与协变量X1,X2,…,Xp间的关系,其模型为:

h(t,X)=h0(t)exp(β1X1+β2X2+…+βpXp)(1)

式中,h(t,X)是在t时间点与协变量X间的风险函数;h0(t)是基准风险函数,其是所

有协变量X1,X2,…,Xp在标准状态或都为零时的风险函数;X1,X2,…,Xp

是指协变量,即影响失业状态时长的因素;参数β1,β2,…,βp称为回归系数,

βi<0表示该协变量为保护因素,当X越大,失业状态生存时间越长,βi>0表示该协

变量为危险因素,当X越大,失业状态生存时间越短。

本研究中,将性别、民族、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前月工资

收入、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人失业、原工作单位性质、是否接受过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列

为待定协变量,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把以上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设置多分类变量的哑

变量,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最大似然估计)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偏回归系数进行显

著性检验,判断协变量与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具有显著关系,输出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的变量有5个,分别为“年龄”“文化水平

”“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是否接受过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信息获取程度”。

2KaplanMeier法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描述

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是一种描述性统计方法,用生存曲线描述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

因素与失业生存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将样本统计的失业持续时间由小到大依次排列,计

算各类失业者在某一时间点的失业生存函数。

年龄方面:根据COX回归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自变量“年龄”的偏回归系数为负,表明

该协变量属于保护因素,即保护失业状态的因素,意味着失业者每增加一岁,则其再就业的

概率和可能性会下降31%。由此可见,随着失业人员年龄的逐渐增大,其再就业的难度也将增大。

文化水平方面:“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职(职高、中专、技工学

校)”这四种文化程度偏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这四种文化水平为保护因素。通过Kaplan

Meier法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失业者的生存概率递减最快

,即“失业状态死亡”最快,其再就业的概率最大。高中与中职(职高、中专、技工学校)就

业情况整体上趋于一致。总体来说,失业者的文化水平越高,其再就业的概率和可能性就越大。

失业保险方面:该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表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再就业的概率和

可能性会降低325%。通过分析得出,在相同的“失业状态死亡”时刻,未领取失业保

险金的失业人员的生存函数低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即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

员的再就业可能性较大。相较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来说,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

缺少必要的经济收入,因此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和意愿来摆脱自己的失业状态,更加积极主动

地去寻找工作。

再就业技能培训方面:该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数值为正,意味着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

的再就业概率会提高408%。分析表明,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的失业人员失业状态生存

函数较低,即再就业可能性较大。失业人员接受再就业技能培训,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项

工作技能,通过社区、培训机构向有用工需求的单位推荐介绍,可以大大缩短失业者搜寻工

作的时间,增加失业者再就业的机会。

再就业信息获取方面:在以失业者再就业信息获取多为对照组的情况下,再就业信息获

取少的失业者的再就业概率会降低0717(1-0283)。分析表明,获取再就业信息多

的失业者的失业状态生存率较低,说明失业人员获取的就业信息越多,其再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失业者年龄的逐渐增长,劳动者的技能和求职紧迫感都在下降,

再就业可能性会逐渐降低。在劳动力市场中,失业者的文化程度与其再就业的可能性成正比。

领取失业保险金可能会降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积极性,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的失业人员再

就业可能性较高,获取再就业信息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可能性更大。社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

势,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失业人员观念转变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龄失业者对重新就业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许多青年失业者的择业观

念仍受工作期待过高、追求稳定工作等传统思想主导。此外,因低学历所造成心理上的自卑

与不自信,也影响再就业的态度消极。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的需求,扩大具

有专业知识的职业指导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促进

就业的服务质量。通过对失业人员就业观念上的专业指导,从根本上帮助实现积极就业。

2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技能培训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

需要加强对失业者的技能培训。社区作为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应充分发挥其教育服务功能

。社区教育应把技能培训作为其工作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能培训以迎

合市场需求,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充分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激励社会

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服务中来。通过共建、合作等方式,形成社区特有的培训网络。

3将失业保险与就业培训挂钩,鼓励失业人员积极参与

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失业人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培养其参与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将失业金体系与再就业培训挂钩,避免领取失业保险金会

降低失业人员再就业积极性的问题。通过政策规定失业人员必须在已参加再就业培训并且

能出示相关证明的情况下,才能领取到失业救济金。还可以给培训合格的失业者一定的奖励

以提高其积极性,如免除培训期间的学费、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等。

4搭建综合性网络平台,使社区教育与就业融合

构建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将社区教育与就业结合起来,将成员反馈与政府决策联系起来

。通过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及各类培训的相关信息,失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与

培训情况。此外,失业人员通过网络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与就业状态,方便工作人员的整理与

录入,使就业保障工作更加规范。通过失业者发布利益诉求及培训反馈,政府能够全面地获

得相关信息,这对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帮助政府提高了决策的

科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MC CLENAGHAN, PAULINE Social Capital: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Fou

nda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J]British Education a Research Jo

urnal,2000,(26):565—582

[2][JP2]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Reply[J]The American Ec

onomic Review,1961,(51):1 035—1 039[JP]

[3]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4]Eckhard Wurzel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dividual Unemployment D

uration in West Germany[M]A SpringerVerlag Company,1993:134—139

[5]张燕,王元月中国最优失业保险水平设计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研究,2008,(6):123—136

[6]宋刚,冯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西北人口,2

009,(1):41—46

[7]杜凤莲,刘文忻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J]经济科学,200

5,(4):18—28

[8]蓝丽娇中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ox风险回归模型[J

]当代经济,2014,(6):26—28

[9]吴晓琪基于生存分析法的失业持续期影响因素研究[J]江淮论坛,2008,(6)

:113—118

[10]魏立萍失业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对厦门市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

经济问题,2007,(5):60—64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that[JZ]Promotes the Reemplo

yment Based on Survival Analysis

ZHAO Zhuojuan, YANG Junxiao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

qi 830052, China)

e reemployment of the unemployed by using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in the

survival analysis, and the KaplanMeier method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surviva

l curve and the survival function of the unemployed under the various influencin

g factors Through the analysis, “age”, “educational level”, “whether or no

t to receiv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whether or not to accept the reemploy

ment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degree of obtaining reemployment information

” these five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unem

ployed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ommunity education tha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ir own advantages and promoting employment

【Key words】community education; the unemployed; COX proportion

al hazard model; KaplanMeier method

(编辑/乔瑞雪)

作者:赵卓娟 杨俊孝

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失业保险论文 篇3: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我国;劳动力;就业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这些年来出现的各种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讲不仅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多年来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危机日趋显现,但由于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才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涨中有落态势(见表1)。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相对乐观。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劳动力素质,

培训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而言(见表2),技能型培训和转移后培训人数明显增多。另外,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预备制培训等工作也开展的井井有条。

虽然我国在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失地农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残疾人、“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

从调查情况看,“供需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幅度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

从教育体制来看,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首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错位。其次,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上的错位。我国现行高职专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较单一,结果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匮乏,动手能力差,在人才市场处于弱势。再次,教育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抓不住社会需求的“时间差”。

(二)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滞后,就业矛盾突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及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滞后,表现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茅草窝”、“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传统思想;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农民已经习惯了自由的生活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受约束的工作环境,从而不愿外出务工等。正是这些落后观念,使得农民怕冒风险,不敢出去,不愿出门,即使愿意,主要方向也是以本地县城、建制镇为主,很少愿意进入大城市。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而当前人多地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使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从就业岗位来看,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由于大部分务工人员文化低,无一技之长,找工作困难,而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脏、累、险的活,劳动强度大,经济收益低。另外,失地农民中“两低一高”现象较普遍,即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就业期望高,这样就造成“有人无活干同时有活无人干”的矛盾。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组织有序、有计划的务工输出无法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需要,造成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出,以致出现外出后无生活费,回家又无路费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大,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管理及跟踪服务上无法满足其需要,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提供援助。另外,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其家庭留守人员生产、生活、学习等也存在诸多困难。

(四)劳务市场不健全,政府组织劳务输出比重低

当前我国劳务市场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现象较普遍,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自发性、盲目性色彩浓厚,导致劳务市场效率低下。调查表明,玉溪市外出务工人员中由政府(单位)组织外出的只有11%,自发和投靠亲友仍然是主要渠道。89%的外出务工者主要靠血缘、地缘实现就业。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在全省7个地级市和9个县级市对1012个农民工的调查,在农民工就业渠道中,由乡政府组织仅占1.7%,但在调查中实际有25.9%的农民工要求政府在组织外出务工方面提供帮助。

(五)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再就业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失业保险金总量匮乏。首先,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窄,导致失业保险金的筹资范围小,总量不足,这就削弱了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工程的保障力度。其次,失业保险金的收缴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失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二是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运行不规范,在失业保险金的使用上差异较大,国家很难从宏观上把握再就业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三是失业保险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比重没有制度作保证,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失业保险金的发放主要是对失业者的一种事后补偿,在促进再就业中表现得尤为被动。传统失业保险金用于行政性的支出比例过大,而用于再就业工程的比例过小,基金的偏离使用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的保障功能更弱。

三、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政府、学校和个人都有责任

针对制度上的束缚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可加大制度性建设,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简化人才流动手续,打破地区人才交流不均衡的现状,降低人才流动与转换成本。

面对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现实,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教育供求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教育也应该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为导向,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学科结构,使学生顺利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应转变观念,苦练内功,掌握真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争取就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推广灵活就业形式

农村劳动力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来增加经济来源。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可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进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农村劳力也可以“走出去,引进来”,即先到外地通过打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商机,待时机成熟后回来利用地域优势进行创业,或者引进外来的投资项目,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培训。成立各级劳动力就业培训机构,加强就业前的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的培训原则,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实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大面引导性培训双管齐下,突出学以致用,注重技能和素质;转移培训注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到形式多样,期限灵活,内容实用。

推广灵活就业,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范围的限制,农民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选择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等。相关部门应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

(三)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确保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有计划的安排务工输出工作。各地要运用网络系统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把他们的基本情况、流动、从事行业等资料输入电脑,并及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更新。此外,还应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协作配合、落实用工单位协管责任、抓好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等,确保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后,他们的务工收入确实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建议基层政府在组织人员外出务工时,应努力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赡养工作、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在乡原有权益,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工作。

(四)发展完善劳务市场,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劳务市场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建立和维护统一、有序和规范的就业市场成为政府的首要职能。一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互通共享,方便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动。二是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收集手段,缩短下岗失业人员待业时间。三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档案托管等服务内容,采取供需见面会、个别职业介绍等方式,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强化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把劳务输出服务网点延伸到各个乡镇。要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农民发布劳务信息,使劳务信息能够通达到每个乡镇。鼓励多种劳务输出组织形式,按照“强化政府组织形式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组织形式,倡导亲朋好友组织形式”的要求,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降低务工的信息成本。

(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筹资和发放机制。一是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尽快将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障的范围。二是加大失业保险费的收缴力度,使再就业基金的来源稳固。三是制定出一定比例,按比例提取再就业基金,同时限制管理费的使用。

其次,要加强失业保险立法,这是规范失业保险工作的前提。一是要尽快在宪法中增补失业保险方面的条款。二是加快制定和通过失业保险法及配套法律,其中《失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保险政策、保险基金筹集与使用、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保险管理体制等,从法律上保证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

再次,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制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管理;推行灵活就业,拓展服务领域;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洁.浅论促进就业中的政府职能[J].西华大学学报,2007(6).

2、罗华玲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调查研究,2007(4).

3、李胜检.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与政府作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7.

4、李喜燕.论加强失业保险之促进再就业功能[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

作者:岳红波 易守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做好财务风险的规避探讨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租赁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