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90年代,西方社会业已步入消费时代。经典艺术不断受到解构,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后现代艺术的挑衅,艺术的定义与意义的一元性遭到破坏;复制使得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受到消减,艺术品与消费品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消费功能远远超过艺术本身;艺术失去了唯一性,在意义上却衍生出多元性。大众又是怎样对待本土艺术的呢?以毛泽东塑像为例,消费时代的“毛泽东塑像”的社会功能正在演变。

从图像与符号学的角度看,毛泽东像拥有三个符号系统。在“第一系统”中,毛泽东的视觉形象代表了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决策者,解放中国的伟大领袖,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领袖。它所指一个本意上的领袖与偶像。而这个形象在“文革”中进一步符号化,化身为救世主、神圣的信仰,它与文革美术“红、光、亮”、“毛泽东放光芒”和“毛泽东挥手向前进”等视觉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第二系统”。而“第三系统”便是机器复制,具有实用性的、消费时代的毛泽东像,它是毛泽东像本意的缺失,也意味着“第二系统”的削弱,神像时代的终结。它与“文化衫”、“挂件”、“日用品”、“平面招贴”联系在一起,成为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消费物。在不断复制的消费时代,毛泽东图像所象征的意义正在逐渐消解,直到本意的完全抽空,完全成为一个商业符号。

90年代,兴起过一阵毛泽东热,民间流传着一段话:“当时两个东西最时髦,一个是美女,一个是毛泽东像。”民间狂热追逐毛泽东纪念章、雕像、文革图片、毛泽东语录、文革歌曲、样板戏,以及印有毛泽东肖像或“为人民服务”的衣物、背包、帽子。还有把毛泽东像、周恩来像放到出租车里,这个时候政治形象实际上是被消费了。 官方也应纪念毛泽东诞辰大量发行图文刊物与音像制品。直至今天,这股毛泽东热仍有余温。

消费时代的毛泽东塑像分以下两类:一、装饰的摆设、护身符;二、神像、权力的消费品。前一类为大众所有。民间流传的毛泽东像基本是文革时期的小型塑像或者复制品,现存较多的白瓷或彩釉的胸像、坐像、立像,并广泛流传于古玩旧货市场,一般价格低廉,制作较为粗糙,性质几乎等同于古玩。另有一些作坊、工厂制作的不同材质的毛泽东像,大致属于琉璃、塑料、金银制品等不同等次的工艺品、挂件、装饰品或者具有实用功能的用品。这两类民间的毛泽东像作为不同层次的消费品大量留存民间。价值小到几元,高达数万。上海老凤祥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铸造了110尊纯金像,玉石底座,水晶密封罩,高10.1厘米,暗寓共和国诞生日,售价高达20.03万元。这类毛泽东塑像成为普通意义的商品或吉祥物、护身符。后一类神像、行政性质的消费品则是公共领域的权力产物,改革开放后的毛泽东城市雕塑已不再是主流,但仍有少部分毛泽东像成为城市中的神像和权力的消费品。2006年11月19日长沙某广场树立起一座高7.1米,通身镀金的毛泽东像,并将广场命名为金像广场;2008年10月23日重庆市医科大学树立起全国最高的毛泽东像,高达26.6米,加上基座总高为37.4米,材质为不锈钢。“镀金毛泽东像”由湖南某公司斥资,周身镀24K纯金,耗资之大可以想象,巨型毛泽东像树立在大学校园,只为激励学子与爱国教育,可见用心良苦。“镀金”与“巨型”毛泽东像都已超越了毛泽东像的本意。

新时代的毛泽东塑像反映的是一个消费时代的社会问题,重塑毛泽东像并不源于公共艺术的繁荣,相反,公共性的缺失与消费增长带来的市场需求是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消费是重塑毛泽东像的实质,同时使重塑毛泽东像这一现象带有了消费时代的特点,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复制与同质化,“镀金”与“巨型”毛泽东像都是对以往毛泽东塑像的复制,除了在尺寸和材质上有所改变,实质上它们都是文革的样板,缺乏创造性,也与公共性相去甚远。其二,非艺术化,此类毛泽东塑像,即有别于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主义”的毛泽东塑像创作,也不属于当代艺术范畴。若作为公共艺术而言,显然缺乏公共性与艺术性:缺乏与当下公共空间的联系,脱离公众生活;复制文革样式缺乏艺术创造性,同样也不同于当代艺术中“挪用”、“复制”的观念艺术。其三,执政者的“形象工程”,毛泽东塑像成为政府官员、获利者实现政绩的一枚奖牌,大型商业街与校园中的毛泽东塑像是城市雕塑的一种“异化”,执政者通过塑毛泽东像完成政绩或赢得广告效益。其四,消费与利益,执政者与操作者达成利益上的契约,将毛泽东像作为商品消费,从中谋取最大化的利益。毛泽东塑像根据利益需求而改变尺寸、材质。作为公共艺术的毛泽东塑像本应代表特定城市或文化的表情符号,与场所功能与价值取向相符。然而,一部分落入消费陷阱的“毛泽东塑像”失去了艺术性,也与公共性背道而驰。

近百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价值体系的蜕变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系统,而西方观念的冲击加速了视觉思维结构的断裂。此类毛泽东塑像便出于对过去的图像与文化碎片的功利主义需求,当下的消费主义即是根据特定的个性需求来选择文化样式和图像,从而呈现出一种无系统的、混乱的视觉现状。

(责任编辑 谭有进)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温州企业家精神;大学生就业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才供需矛盾相对突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急需人才领域招不到人,从而显示出大学生就业难。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较2008年相比多出了52万。而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有企业用人方面的,也有人才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培养温州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而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一、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

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州经济活跃的核心是温州人的活跃。温州的自然条件较差,正是温州人造就了温州经济,而温州人精神便是温州人的灵魂。不同地区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和理解“温州人精神”。温州人非常勤劳,也很能吃苦,尤其敢想敢干,具备很强的经商意识和市场观念。因此,这种精神造就了一批企业家,依靠企业家精神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了温州经济。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是:信念、执着、冒险、创新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二、培养高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招聘单位及岗位大量“缩水”,大学生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据《新京报》有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1522个调查样本中,目前已签约学生仅为4.6%,近半(49.5%)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有14.9%的学生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值得关注的是还有27.4%的学生不想马上就业,这一类也可归并入没找到工作的行列,由此可见,近八成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就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对策。创业不仅可解决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二)可行性分析

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它不仅对在温州就读的大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全国的大学生也有间接的影响。根据对2007届温州地区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在毕业生就业首选单位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包括政府、学校、医院等)和民营企业平分秋色,分别占39.11%和36.31%,选择国有企业和自己创业或其他只占14.80%和10.34%。另外,对于是否愿意到温州中小企业工作的问题,有67.89%的毕业生选择愿意,仅有19.44%选择不愿意,另外12.68%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而据《新京报》有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44.2%的受访学生表示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事业单位,26.5%的学生选择国有单位,青睐外资企业的学生只有18%,而选择民企和私企的学生最少,只有11.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温州地区的大学生和全国其它地区的大学生相比,把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择业单位之一,非常具有温州特色,这与温州的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有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在温州生活了三、四年之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就业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喜欢这个城市,受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吸引,他们也想尝试着当当“老板”。虽然在温州本地培养学生的温州企业家精神,比在其它地方更有土壤,但大学生是一个最能接受新思想的群体,他们几乎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在需要。而创业是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从需要层次的角度来分析,就业的需要只是生存和归属层面的需要,不是需要的最高境界。当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创业环境等条件成熟时,开创某项事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高形式。所以温州企业家或创业精神不仅对温州高校的学生有影响,而且对其它区域的高校的学生也很有吸引力。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就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我们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先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而影响到家庭直到整个社会。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在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务实的就业观念。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首先,不能靠竞争现岗,要创造新岗。要大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要选择竞争现岗就业为主,还是要选择自己创造新岗为主,这关系到就业的导向教育。大学生不能是现代社会现有工作岗位的挤占者,不能坐享其成,抢占社会有限的就业机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其次,不能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许多大学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岗位,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仅仅是简单地在岗维持,不能为单位创造出更好的局面和工作业绩而丢失就业机会,要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而要树立起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工作意识。再次,不能仅靠岗位就业,根本出路在自主创业。大学生是生产力主体性要素中属于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一部分,应该是社会未来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的主体力量,其关键在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冒险的就业意识

有学者曾指出,“大学生就应有体面的工作,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前脚踏人市场经济,但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冒险的就业意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可以成为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一要开展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二要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宣传各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社会积极转变就业观、成才观。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情况、新趋势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引导,不要在舆论上热炒。

前不久,北大高材生甘当猪肉王,研究生竞争小区居委会,被不少媒体都渲染成大材小用,其实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创新的、冒险的就业意识的体现。三是开设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到创业计划大赛,小到提出一个“新点子”,都应纳入创业教育范畴。带领学生组织好社会调查,从中发现、挖掘新的“点子”;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

(三)培养大学生不怕吃苦和越挫越勇的就业意识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比较能吃苦的,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只是把能够吃苦放在嘴边,真要做点苦差事,就有抱怨了,而且我们很多学生的家长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子女过得太“苦”。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大学生不怕吃苦的就业意识,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勤俭节约与必要的生活改善方面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必然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不仅不符合国情,而且容易使人玩物丧志,失去开拓进取的动力。其次,是在校园内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钱来之不易”,目前,我们高校基本上只能给一些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组织有关勤工俭学的演讲活动,鼓励一些贫困生代表参加演讲,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同身受,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可以用温州人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去激发学生艰苦创业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越挫越勇的就业意识。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既能看到自身的优劣、扬长补短,更能毫不畏惧地迎接任何困难与挑战,既要有卓越的胆识,又要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变得垂头丧气,要真正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深刻内涵,要学习“从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要坚定信念,敢于承认错误,只要知错能改,不断进步就可以。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书育人中,不能只以成绩的好坏论英雄,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即使学生表现得不好,也要多加鼓励,并指出问题所在,告知学生只要相比有进步就行。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就算遇到挫折,也能很快的总结、调整自己,重拾信心。短暂的失业并不可怕,实际上失业是为绝大部分人口带来了一个“找到新工作”的需要,只要学生有这些精神作为支撑,他们就不会绝望,就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

(四)培养大学生务实、合作的就业意识

大多数企业把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放在用人标准的重要位置。然而,由于不少毕业生在应聘中美化个人简历及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表现,削弱了用人单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热情。解决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培养大学生务实、合作的就业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不能关门办学,而应让学生到企业、公司中去、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各行各业上班族的现实情况,为务实就业做足准备。二是对有创业愿望和意向的大学生,要引导他们科学地制定创业计划,大胆进行创业实践。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盟调查研究表明:2/3的企业家来自拥有企业的家庭,原因是他们能够获得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业意识。经过创业实践活动,同学们的能力得到提高,知道怎么样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知道怎样与客户打交道,怎样引导客户想法,使客户满意,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加强。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从核心期刊上发文量、承担课题和学科建设情况等方面,对“C9联盟”大学体 育科研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发 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现状;发展对策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Sports Scientif ic Research of the “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ZHANG Jianxin1,SUN Qilin2,WU Lingmin1

(1.P.E.Dep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 104,Hunan China;

2.P.E.Dep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 i 200030,China)

Key words:“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985 工程”也就应运而生。[1]然而,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学 科建设方面还需经受诸多考验与挑战。体育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高等学校作 为人才荟萃之地,知识密集、学科齐全、设备集中,强大的科研队伍、广播的交叉学科知识 ,先进的科研设备等条件,对于开展体育科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体 育科研的开展现状,对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 以第一批启动的9所985大学体育部门公开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体育论文、承担的 国家级课题和学科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9所大学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且这9 所高校在2009年10月14日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组成类似于 美国“常春藤联盟”的“C9联盟”。以下简称“C9联盟”大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体相关论文,了解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的研究内 容、方法以及趋势;通过维普网、中国期刊网和CSSCI中心查询“C9联盟”大学的CSSCI和核 心期刊的体育论文发表数量;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网站收集“C9联盟”大学立项的国家级课题;通过访问9所大学官方网站了解学科建设情况 。

1.2.2 访谈法 通过访问和电话访谈获得文献资料法难以得到 的信息。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常规处理。

1.2.4 对比分析法 对所获得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爬 疏影响“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的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C9联盟”大学CSSCI、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比较

2.1.1 “C9联盟”大学CSSCI和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总体特点与分析 科研能力是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师资水平高低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目 前高校体育科研水平能力评价体系中,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是评判科研能力的重要 指标,图1和图2显示了9所大学13年间发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论文的情况,两类文章均呈 转念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巅峰。CSSCI期刊论文从1998年平均的0.22篇,到2008年达 到了8.11篇;而核心刊物论文则从1998年的平均0.44篇,到2005年的平均7篇,在2008年 更 是达到了12.89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才的竞争将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自中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声已成为国人的共识。“C9联盟”大学从自身发展出发,顺应时代要求, 注重师资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这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不过两类文章均在2008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或许与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有关。但无论何种缘故,这种现象都值得“C9联盟 ”警惕,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图1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CSSCI年发文均数

注:数据来源于维普网和中国期刊网图2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核心年发文均数

注:1)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2)核心文章数包含CSSC文章数。 2.1.2 “C9联盟”大学CSSCI和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对比分析 图3,图4反映了各所大学分别在过去的1998-2010年间发表CSSCI和核心论文情况。13年 间,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发表CSSCI文章分别为73篇和66篇,处于各高校的前列;在已发表 的核心论文中,浙江大学以159处于第一位,清华大学以122篇处于次席,而中国科技大学则 以4篇排在最后一位,其他几所大学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是随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浙江大学 是9所大学中唯一设立体育本科专业的大学,也是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大学 ,有多年专门从事体育研究的体育人才和各种研究条件,独树一帜的专业特色和多年的体育 文化积淀促进了体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清华大学作为我国大学的排头兵,学科门类齐全,师 资实力雄厚,硬件条件完备齐全,这对于体育科研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1.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发表CSSCI期刊比较与分析 在表1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在已经发表的313篇CSSCI刊物论文中,9所大学均有论 文发表的体育类刊物只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而集中发表论文刊物前3强的是体育与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文量均在30篇以上,分别为49篇、31篇和30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的发文量也在22篇以上。CSSCI刊物发文量较多的学校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 大学发表在各类期刊的论文比较平均。但其他学校则在刊物上有所偏颇:西安交通大学在西 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17篇,高达发文量的48.6%;复旦大学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 论 文13篇,占发文量的43.3%,如果去除非体育部门人员所发文章,比例则更高;上海交通 大 学在成都体育学报上发表论文14篇,也占已发表论文的41.2%。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论 文 性质可能符合了这类期刊的要求;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录用中的“关系”也可能存在 。

图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发表核心与CSSCI论文比较 图4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CSSCI论文发表情况折线 表1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CSSCI发表期刊

分布统计 体育与

科学上体

学报北体

学报武体

学报中国体

育 科技成体

学报天体

学报西体

学报体育

科学体育

学刊本 校

期刊其他清华大学1485382816434北京大学6111211232浙江大学53961577142410上海交大13641421111复旦大学6131118南京大学15317223214西安交大2531117213中国科大22哈工大3211112合计493130292928222214131036 注:一些刊物是后增补成CSSCI的,所以文章数是从其成为CSSCI之后统计的,如“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

2.1.4 “C9联盟”大学体育部门与非体育部门人员在发文中对比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发表在CSSCI期刊的论文,复旦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发表 体育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是9所大学中最高的,共21篇,占其总数的70%;南京大学次之,为17 篇,占其总数的42.5%;清华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在论文发表数量上接近总数的1/6,为10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所发文章比例占50%;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非体育部门人 员发表体育论文;其他学校所占比例较低。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引进本校其它学科 的高水平人才加入体育部门的科研机构,提高本单位科研水平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本校在同等院校中的科研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水平人才可以带动本校 的科研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学在加大体育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与非体育部门的合作,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学校科研人员整体体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势在必行。不过,复 旦大学非体育部门CSSCI期刊体育类文章占据70%的比例也明显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 体育部门人员科研的不作为。

图5 “C9联盟”大学体育部与非体育部发表CSSCI论文对比 2.2 “C9联盟”大学承担三类体育学课题的分析与比较

2.2.1 立项课题的数量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共立项课题9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 课题体育学项目1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 学课题77项。“C9联盟”大学中有6所大学获得过这三类课题的立项,其中清华大学 以总数2 9项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以28项列第二,浙江大学以27项列第三,但仅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 题的北京大学,在国家级课题方面明显比清华大学的8项和浙江大学的6项偏少;而上 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以5项、4项和3项分列第4至第6位。截止到201 0年底,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仍未获得此三类课题的立项。表2 “C9联盟”大学三类体育学立项课题国家社 科基金

课题全国教育规划

课题国家体育总局

课题合计清华大学532129北京大学22628浙江大学62127上海交大1225复旦大学44西安交大33总计1457796 从表3可以看出,“C9 联盟”大学这三类课题的立项从2002年起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从2001年的3项,到2002年到 达9项;此后“C9联盟”大学这三类课题的立项保持在较高数目上,在2006年更是达到最高 点,获得16项课题立项。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家鼓励争创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的政策相关 ,“C9联盟”大学体育提升了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和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科研条件 是保障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支撑课题完成的重要基础。浙江大学和 清华大学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大学,其科研氛围、师资队伍、各种用于体育研 究的软硬件条件在9所大学中相对更好;北京大学位于我国首都,在我国教育史的地位首屈 一指,其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条件齐备,有较好的科研氛围和实力;上海 交通大学位于我国沿海城市上海,这里经济基础雄厚,其研究条件优越,确保了其较好的科 研条件;且上海交通大学是9所大学中最早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大学,这些都为就为 课题的申报和完成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与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体育社会 科学和软科学课题的立项数目,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关,国家体育总局对这类重点研究基地的大学在课题立项方面有 加大的倾斜度,三所学校在13年间,获得了68项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课题 。表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分年度立项课题情况19981999 200020012002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总计清华大学1241315233429北京大学12454243328浙江大学12123324322227上海交大415复旦大学11114西安交大1113合计1223981281610781096 注:表2、表3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 公室和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2.2 课题负责人的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到,在 立项的96项立项课题中,共涉及到62位项目负责人,其中,主持承担7项课题的1人、5项的1 人、4项的2人、3项的4人,2项的10人,1项的44人。的主持承担两项课题5人次,主持承担 三项课题的有1人次,主持承担4项课题有1人次。清华大学的仇军以承担7项课题位于榜首, 浙江大学的丛湖平以承担5项居第二位,北京大学的董进霞和调离浙江大学之前的凌平分别 承担了4项课题。课题项目负责人能力水平是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科带头人通常都 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能迅速的瞄准学科前沿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 ,因此能保证选题准确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学科带头人在高等学校科研工 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清华大学、北 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这一点较为成功;其二,科研团队也对课题的立项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不同专业的深入研究,分工也越来越精致,体育研究也已脱离了传统小 作坊的运作方式,单靠一人之力很难完成整个工作,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攻关成为当前科研 中的重要一环,一项课题从申请到立项再到最后的接结题,往往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才能顺 利完成,可以说,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于课题的完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科 研团队还给相关人员提供了提高的锻炼机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团队科研能力乃至一个 学校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表4 “C9联盟”大学主持国家级课题人员统计 人7项5项4 项3项2项1项清华大学1159北京大学11119浙江大学11139上海交通大学11复旦大学4西安交通大学3合计11241044 2.2.3 课题类型分布情况 表5反映了“C9联盟”大学立项课题内容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C9联盟 ”大学的立项课题在体育社会与文化领域最多,为34项,体育产业经济领域有25项,体育训 练与竞赛、学校体育领域也均有11项。清华大学出了体育心理领域外,其他6个领域均有立 项课题,多领域的研究除了说明学校本身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多样性以外,也跟学校所具备 的研究条件密切相关。清华大学具备和国内专职体育院校相媲美的研究条件和实力,有很多 国际上先进的运动训练、检测系统,这对于进行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而 还主持了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浙江大学在7个领域均有立项,主要集中在体育社会文 化、体育产业经济领域,分别有10项和8项。可以说,体育社会文化、体育产业经济是浙江 大学的研究特色所在。这可能与学科带头人的本身具备的优势有关。另外,王健教授主持的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未统计在此数据中。北京大学立项课题也涉及4个领域,这也跟北 京大学自身具备的条件有关:北京大学属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其文 科水平在国内排名第一。表5 “C9联盟”大学立项课题内容分布情况体育社

会 文化体育产

业经济体育训

练竞赛学校

体育体育

法学实验

研 究体育

心理清华大学866333北京大学14612311浙江大学10832211上海交通大学14复旦大学13西安交通大学12合计34251111852 2.3 学科建设情况

2.3.1 学位点建设 大学的学位授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学科建设的水平。“C9联盟”大学比较注 重学位点的建设,除了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外,其他大学具有至少1个体育学二级硕士 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单位。在博士点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也是成绩斐然:浙江大学在原有体育人文社 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于2010年获批了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不过,浙 江大学虽然在学位点建设方面有突出成绩,但其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却不是学校二级单位, 而是归属学校二级单位的教育学院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在浙江 大学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清华大学清在原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的基础上,于2009年 申请到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于2010年获批了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还与生物 医学工程研究所、人文学院等联合招收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虽 然没有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但通过与校内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合作,自2007年起开始招 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表6 “C9联盟”大学体育学学位点和研究基地情况 学校名称硕士点博士点研究基地国家级

精品课程清华大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大学体育浙江大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交大一级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大学 体育西安交大一级学科大学体育北京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体 育南京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哈工大体育教育训练学 2.3.2 基地建设 “基地根据其建设目标可分为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2 ]。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一流科研基地 可 以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推动了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造;上海交通大学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引进相关人才,并在体育文化研究 的课题和论文方面均有所突破。 大学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讲授方法,丰富学 科内部知识体系的、促进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学科体系的优化。“C9联盟”大学中,上海 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大学体育》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的教师梯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3 学科梯队建设 拥有一支研究方向稳定、学术底蕴深厚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队伍,以及结构合理、团结 协作的教学和科研梯队是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C9联盟”大学体育的学科梯队建设较为成 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体育系拥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和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80名教 师中有教授5人占6.3%、副教授31人占38.7%、讲师及以下职称44人占55%;教师学历结构 为博士学历3.75%,硕士学历23.75%,本科学历及其他72.5%;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4人 占17.5%,36~45岁29人占36.25%,46~55岁24人占30%,56岁以上13人占16.25%,其中 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6.8岁。如果说,“二级学科至少应有‘一正三副’,一级学科至少有 ‘三正高’及其梯队群体”[3],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科梯队建设方面还是比较成功 的,欠缺之处在于教授 平均年龄偏高、以及硕士和博士学历结构偏低。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其它大学在学历结构方 面都存在偏低现象,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甚至还没有体育博士;而且,清华大学和北京 大学的讲师职称结构过低,不利于梯队建设;另外,虽然9所大学都有体育学科或学术带头 人,但半数以上学校还是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表7 “C9联盟”大学学科梯队情况学校名 称领军人数与国家级

科研教学团队各级职称人数教授 副教授 讲师及以下博士学

位人数 清华大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11291812北京大学634107浙江大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1150339上海交大国家教学名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531443复旦大学324251南京大学421191西安交大736414哈工大636272中国科技大学41912

3 “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的发展策略

3.1 拓宽国际视野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带头人的重要途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研究型大学,参与国际 科技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C9联盟”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大学,也需顺应时代要求,加快国际化的进程。要根据实 际情况,在体育学科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首先要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概念,紧跟学科国际发展 的最新趋势,把握住各学科国际最新发展的脉搏;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 系,多“走出去”;以兼职、客座教授等灵活的形式邀请具有国际背景的海外优秀体育学者 讲学,加大与国外著名大学之间的体育人才交流;围绕国际上体育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问题,根据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和学校重点学科的优势,从中凝练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 的体育交叉学科方向,高标准地开展学科国际化建设;积极承办大型的国际性、全国性的体 育学术研讨会,设立国际体育学术沙龙,为国内外师生搭建体育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努 力提升在国内外的体育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3.2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具有校本专业特色的体育科研方向 与体育院系相比,研究型大学均有其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且拥有处于国际国内前沿的 研究成果、一流的学术团队和学科建设经验,有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9联盟”大学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条件完善的优势 ,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进行高学历的跨学科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育。应依托自身特色 和优势,从中凝练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的学科方向,高标准地开展体育科研,使之能够 尽快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兴的、边缘的 学科专业,从而构建出既符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又颇具本校特色的复合型体育学科体系。如 清华大学可大力培养体育建筑、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仿真、纳米陶瓷运动材料等方向的人才 ;北京大学可培养高级体育管理和运动医学方向的人才;复旦大学可培养体育新闻方向的人 才;上海交通大学可培养运动生物医学等方向的人才;等等。

3.3 加大学科梯队建设力度 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是衡量大学体育综合实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建设的核 心是队伍建设,其中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培养又是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具备一流的学 科带头人、一流的师资,才能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一流的成果,造就一流的人才。“C9联 盟”大学体育要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多种途径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学者以及有潜力的中青年 体育学者,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使师资队伍国际化、高层次化和多元化。并将学科带 头人、学术骨干及研究队伍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学术研究团体。要“改变‘单 打独斗’的科研方式,建设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形成‘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学科人才 结构”[4]。

3.4 搭建科研平台 科研经费、科研基地、科研资料等在内的科研硬件条件是搞好科研的必备条件,科研基 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C9联盟”大学体育应根据自身优势,遵循“借东风、 保重点”的原则,合理地配置现有人才、物力、财力资源,优化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科研机 构,并借助校内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建设若干个体育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科人员从事体育 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巩固现有研究基地外,“C9联盟”大学体育应从自身情 况出发,根据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建设本学校的优势研究方向;应主动联系学校 其他优势研究基地,借助物理学、医学、材料学等优势学科的资源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3.5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 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过来 也会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 展水平。[5]“产学研”结合正是实现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 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更直接地利用社会广泛的 各类资源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成果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并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9联盟”大学体育应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这一方 面是需要体育管理层更新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层和研究者通过各种模式和方式发挥自 身的服务作用,服务社会,引领体育学科、产业进步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 edoas/ website18/37/info3337.htm,2009-10-17.

[2] 龚月聪,王家平.加强基地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 3(3):60-63.

[3] 余国扬.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 48.

[4] 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5.

[5] 王新德,等. 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信息平台的构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 :110-113.

投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年度国家一般 项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校体育改革”(项目编号:BLA080062),主持人:孙麒麟;2 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大学职能视角的研究型大学体育发展研究”(项目编 号:B09006),主持人:张建新。

作者简介:张建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管理。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随着出版物的迅速增多,高校图书馆藏书与日俱增。在浩瀚如烟的图书中,如何选择和确定好的读物,对于读者来说显得越来越困难。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心生浮躁,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让人们偏爱浅阅读,从而导致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感悟的读者也越来越少。高校图书馆如何激发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强化阅读在思维训练、人文情怀熏陶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图书管理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各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挖掘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改变陈旧的图书管理模式,打造图书管理工作创新升级版。

【关键词】 大学图书管理 存在的问题 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网络化技术正在获得改进和提高;面对网络化的新环境,管理者也亟待转变传统认识与管理模式,对于大学内部的图书管理也应当运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应当明确的是:图书管理不仅涉及简单的图书整理与信息收集,同时更应当涉及资源互通、信息沟通与分享等。为顺应新时期的信息化潮流,管理人员就需要明确图书管理现存的模式缺陷,进而探究缺陷根源所在。作为图书管理的负责人员,本身也需要具备优良的综合素养,确保在最大限度内完善图书管理,通过运用网络化的手段来弥补缺陷并且完善模式。

1 大学图书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更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图书馆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在此前提下也开始尝试着完善现行的图书管理。进入信息化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逐步成了师生查阅资料与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突显了图书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高校蕴含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因此亟待运用与之相应的管理模式,进而构建资源共享的新机制。目前的状况下,很多大学都已经逐渐意识到图书管理对于高校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也开始探寻最适合自身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然而从整体角度来讲,图书管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完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某些高校仍停留于浅层的图书资源供应,高校提供的文献与资料勉强能满足现阶段的师生需求,然而却很难支持师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自主创作。此外,某些高校过于重视拥有图书资源的规模,对于院校的图书馆也进行了盲目扩建,这种现状实质上并不利于提升图书资源的基本质量。从长期的角度来讲,盲目扩建院校图书馆的行为也损害了最基本的图书管理秩序。

2 现存的问题

2.1 图书管理模式单一落后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为师生提供学习参考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目前图书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单一,还停留在靠人工管理图书的阶段,这种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准确记载书籍,从而对图书的更新也不及时,慢慢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使用价值,使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停滞不前。

2.2 各高校对图书管理的工作不重视

高校图书管属于一项无盈利的教学设施,没有经济来源,由于经费不足会导致图书缺失,更换不及时,或者购买一些劣质书籍,从而间接影响到老师和学生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而学校对于图书管理的工作更是无人问津,认为图书管理工作不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殊不知图书管理也是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3 明确问题根源

3.1 多途径补充图书资源

根据学校师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情况而开展多途径方式进行补充资源。例如图书馆根据当前的管理系统而增加一个栏目,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此区域中添加自己希望图书馆购买的书籍,这不仅能够帮助图书管理者提供购买目标,而且还能够提升图书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效率。此外,进一步完善借阅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其中比较珍贵的图书,除了定期做好保存、修补工作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书籍,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3.2 图书管理模式智能化,以人为本

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繁重的信息管理由计算机完成,信息一目了然,还能节约管理者的时间,更能对图书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高校图书管理面临的群体是师生,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阅读服务,充分发挥图书管理在高校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要做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则需要将图书馆数据库内的文献和数据等信息统一管理,将其规范化,标准化。在如今的图书馆数据库中,文献和数据的索引标识不够规范,导致了很多的用户在网上检索时无法找到相应的资料。所以图书馆的数据库急需进行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索引标识进行标准的录入,严谨地分类资源信息,提升数据库质量。

3.3 健全对于书籍的分类监管

具体在完善图书管理时,可以選择分类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内部的图书管理。具体措施应当包括粘贴条形码、提供电脑检索等多样的管理方式。为达到图书管理的基本目标,管理人员就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对于图书流动的速度进行适当的加快,以此来促进信息共享。从院系的角度来讲,各个院系也有必要选购类型齐全的专业图书,通过扩大宣传的方式来提升师生的自主性,确保师生都能做到珍惜图书,充分利用宝贵的图书资料。

3.4 增大图书管理中的投入力度

图书管理如果缺少了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则无法从根源上获得实效。为了转变现状,院校的负责人都应当投入更多资金用来支持图书管理,尽量运用最少的资金来购买最丰富的图书资料。院校除了增大自身的投入之外,还需要运用多渠道吸收资金,确保扩大资金利用的多种渠道。对于重复购買某些图书的行为应当予以避免,以此来节省购买图书时的成本。作为图书管理的负责人员,也可以尝试着构建资料库,全面提升图书利用的成效性。

结束语

结合上文分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而大学时代是学生结合自己发展而做好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图书管理方面则需要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技术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使得图书管理工作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为校园师生带来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金莹. 资源共享型大学图书管理方法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3):154-156.

[2] 赵相锋. 大学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模式[J]. 办公室业务,2015(23):124.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工作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背景,文章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形成过程与形成内容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了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明确了高校教学档案是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积累的重要资源、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依据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等四项功能。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大学文化;属性;功能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表明了大学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而高校教学档案作为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材料的汇总,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文化,生动再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教学档案是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其所承载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大学文化资源。在“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探究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及其功能,对于提高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性认识,推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升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利用价值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校教学档案的文化属性

档案是人类重要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性是其重要属性,“档案最重要的文化属性是其历史性,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它是构成文化产品的初级原始材料,也是最重要的初级原始材料之一”。[1]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其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和形成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一)形成主体的文化属性

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是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的真实材料,必然受到学校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特定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为了实现总体的办学目标,必然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无论是何种内容、何种形式、何种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的师生员工都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任何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義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教育效果,而在组织和参与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都会经过教学档案工作的审查和整理后归入学校教学档案,其档案内容的详与简、多与少都与受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关,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二)形成过程的文化属性

高校教学档案是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的真实记录,是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原始记载,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再现了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神文化风貌。高校教学档案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整体面貌的文件材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阶段逐步形成的教育教学实践记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决定了教学档案内容的连续性。大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与此相关的大学文化也在发展变化,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校的办学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大学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专业层次越来越提高。而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都将作为教学档案的一部分永久地保存于学校历史记忆里,后人完全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档案材料了解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具有文化属性。

(三)形成内容的文化属性

广义的高校教学档案是指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实物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教学综合材料、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材料、学校招生材料、学籍管理材料、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材料、学位材料、毕业材料及教材等(不同规模及类型的学校其教学类档案在二级类目的设置上有两种分类方案),[2]这些档案材料不仅包含了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全部活动,还将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真实记录了下来,成为永久备查的历史文化资源,离开了大学文化,教学档案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本身作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它经过档案人员的整理加工后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一份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本身就是存储大学文化的载体,[3]如教学档案工作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准则文化及服务文化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既体现了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也反映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二、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要求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构建和认知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生命力的核心和灵魂。“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积淀,从本质上来看是有其独特的精神”,[4]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中,特别是广大教职工肩负着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责任,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使命。因此,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必须服务于一流的大学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进而培养一流的人才。

因此,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必须从“双一流”建设这个大局出发,成为助力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因子,从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视域下,提升教学档案工作的创新与活力,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角度而言,教学档案不仅要记录和记载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规定性的内容,更要完整地记录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部过程;从保存和利用角度而言,高校教学档案不仅保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更多的是保护了学校的校园文化资源。对于教育者来说,可以充分汲取以往人们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量基础而详实的数据和材料必能为后来者进行真正客观的教育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三、高校教学档案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中的功能

(一)高校教学档案是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文化的内容博大宽泛,记录载体多种多样,既包括通过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及教学器物等物质形态来传递和表达的物质文化,更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法规制度、行为准则等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一直是记录和体现大学的文化最原始、最准确、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更具规范性、制度性和文化性,它所呈现出来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不仅是学校历史教学文化信息的载体,也体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真实地记录了各项活动的起始、过程和结果,内容涉及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因此,教学档案在承载教育教学信息的同时,还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没有教学档案,任何教育教学的文化信息都是残缺的。

(二)高校教学档案是大学文化积累的重要资源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曾经提出:“档案是文化的重要‘母资源’。”众所周知,文化是靠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积累和成长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涵盖了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是靠无数师生员工的思想、精神和教学科研成果等积累凝聚而成的,是历届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经营、积累与沉淀的总和,承载着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气质。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则是广大师生员工迎难而上、追求真理的缩影,是他们奋发图强、无私拼搏的写照。教学档案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及其所在高校的发展足迹,汇聚着学校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的成果,是高校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积累实质就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大学校园文化的星空才会璀璨夺目。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员工无论在任何方面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下所取得的,都是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都打上了校园文化的烙印。高校教学档案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从其信息反馈中我们就可了解到很多高校当年发展情况和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高校教學档案是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依据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除了应注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外,还应该注重文化自觉的培养。”[5]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反映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培养学校文化自觉和扩大大学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

档案借助于一定的记录符号将真实的人类活动记录于一定的载体之上,通过档案,人类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定并将各个时期的活动记录并传递下去。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录学校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及教学活动的历史记录,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发展的运行轨迹,能够真实、全面、历史地再现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透过档案我们能够了解大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发掘其背后蕴藏的大学文化发展规律和对规律特征的把握,我们能够预测大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大学文化的创新。因此,教学档案在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承载着大学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变迁和文化的繁盛,对学校后辈学人了解和传承大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四)高校教学档案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

高校教学档案是大学文化的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继承和发展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最宝贵、最生动、最详细的历史教科书之一,它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真实再现,更是对学校厚重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文精神情怀等方面的精彩展示。“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决定了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特殊属性”,[6]高校教学档案作为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大量丰富的教学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弘扬,有助于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凝练大学共同的群体意识,指导并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准则,也有助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学档案积淀着学校的文化元素,连接着学校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承载着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信息,反映着学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育教学发展历程,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它保存着学校大量专家学者和历史名人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所走过的辉煌足迹,展现着学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一所大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库。将这些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因此,积极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真实而丰富的档案资源就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

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一所大学固有的文化资本,其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和形成内容都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分析和把握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明确高校教学档案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中的功能与作用,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3).

[2]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教办[1993] 429号)[Z].1993-11-16.

[3]吴晓琴.高校教学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昌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4]张晓鹏.大学排名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一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5(4).

[5]刘承功.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6]贺志军,王明东,向禹.文化生产力发展视角下高校档案工作理念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间的有效衔接主要体现在检查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衔接工作能够保障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对中学新课标背景下大学概率统计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比了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部分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出相应的大学概率统计可行性教学方案,以保证大学概率统计数学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关   键    词]  概率统计;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

[

教育部于2003年出台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内容与框架角度出发,新标准相对于传统教学标准发生的变化较大。而相对于中学数学而言,大学数学的改革较为滞后,尤其是在中学与高校的改革过程均属独立,因此,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必然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出现严重的脱轨或重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势必要做好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工作。

一、概率内容的衔接

(一)高中概率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新课标概率教学部分主要包括五部分构成: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概率应用、集合概型与古典概型、随机事件与概率、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针对于高中概率部分,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有:实际教学中,学生要充分了解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掌握概率的意义,同时能够区分概率及频率的本质。

(二)大学概率教学内容分析

大学概率教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构成: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概率论基本概念、中心极限定理、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大数定律。针对于大学概率部分,提出的教学任务有:学生要对样本空间及随机试验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掌握随机事件的运算和概念,能够清晰地对概率和频率的公理化概念以及统计概念有所了解,认识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二、统计内容的衔接

(一)高中统计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新课标统计教学部分主要包括四部分构成:变量的相关性、随机抽样、统计案例、用样本估计总体。针对高中统计部分,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有:学生要具备从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具有统计价值的相关问题能力,并能够对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结合,随即了解了抽样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必要意义。在统计问题的解决中,学生要掌握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二)大学统计教学内容分析

大学统计教学部分主要包括六部分构成:参数估计、回归分析、样本、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假设检验。针对于大学统计部分,提出的教学任务有:大学生要掌握样本、总体、统计量与个体的概念,并对两重点估计的定义以及区间估计的定义进行深入理解。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具备计算单个总体的方差的置信区间与均值,能够解出两个总体的方差比的置信区间与均值差。并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的假设检验。

三、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注意事项

(一)概率部分

通过上文的大学与中学概率教学任务来看,有许多重复的内容,部分中学概率教学任务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概率概念中仅对概率的概念以及区别概率与频率提出了要求,不要求较为严密的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从数字特征角度出发,只对取值有限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与均值的计算与理解提出了要求。

大学与高中概率内容讲解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全概率公式、对偶率、贝叶斯公式以及差事件上。由此可见,在概率教学中的概率论基本概念部分,大学教学主要是对重复的内容进行复习。例如,中学古典概型问题讲解也很细致,题目的难度系数也能满足教学要求,那么大学概率教学在这部分就没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针对几何概型问题,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掌握得较好,为此,大学教师仅需要列举几个相关的教学实例即可。另外,大学概率教学阶段涉及数学期望、有限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可以简单讲授。但相对其上述两项内容而言,高中阶段方差的练习还是较少的,那么,大学任课教师就要正常讲解有关方差的内容。

(二)统计部分

中学统计教学任务倾向于实践应用,不要求统计理论的掌握,对大学统计部门的教学体系建立基本不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介绍数理统计基本概念相对于大学而言,系统性和详细性较为逊色,因此,大学统计教学的执行应该基本以原大纲为导向。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任课教师要采取最佳教学策略,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并以学生的实际统计概率掌握情况出发,不断探索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大学概率统计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张馨心.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护理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与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