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2024-07-30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医科;口腔医学;医学发展

健康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和基石,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医生计划2.0”)中提出:“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新医科建设对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1、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口腔医学专业与其他绝大多数医学科一样向纵深、跨学科、专业化发展,包括口腔领面外科、口腔美容医学、口腔保健、口腔内科、口腔医学技术科等。在我国口腔医学科发展历史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绝大多数的医学院校、涉医院校都开设了口腔医学相关专业。每年为我国输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2万名左右,这一数字仍然在逐年上升。从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遵循传统的医学培养模式,以5年制为主。教学的目标、内容尚不成熟,但教育部初步明确了口腔医学专业领域的基础课程,各个院校都会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灵活的增加相应的课程。目前国内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实践内容较少、涉及的口腔医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关联较弱,学习的理论知识、技能都相对落后,无法跟上当前的口腔医学前沿领域。如针对口腔畸形的矫正中矫治器,学习的内容仍然以弓丝矫治器为主,涉及了隐性矫治器内容较少。又如对于牙根填充治疗,目前广泛的应用根尖显微镜、超声预备技术,而教材上涉及的内容较少。口腔医学科所使用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耗时长、使用时间长,有时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已非常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非常的落后,仍然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受限于实践资源不足,实践课程非常少,如对于种植牙冠的制作,完全理论课程是不可取的。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治疗效果也,往往容易受到医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影响。学生实践经验少,在参加实习后,能够进行的实习操作也少,从开始学习,到能够独立的完成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新医科对口腔医学影响

精准医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临床特征、生物学原理等个人特征,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个体化医疗模式,是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全新学科。精准医学可归纳为P4医学,即前瞻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及参与性(participatory)。精准医学的出现,将对生物医学研究和口腔医疗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将改变人类维护健康和控制疾病的传统模式。开展精准医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尽可能大型完整的、多层次的、充分整合人类疾病知识的数据库。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学数据层之间形成紧密的内部联系,形成个复杂的生物学知识网络,将有利于临床医师对特定的个体患者进行精准地诊断和治疗。转化医学是将实验室基础研究和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理论、技术,通过临床应用技术与药物、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更好的认识人体与疾病、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基础研究]。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实验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无限循环,实现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的提高过程。在口腔医学领域,口腔领面部肿瘤、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病等大多数都是多病因、异质性大、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同一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治。根据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疾病基本的特征进行分子分型,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口腔疾病、预测口腔疾病、判断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药物靶标,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药物、剂量,达到最有效作用。

3、新医科促进口腔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从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实现健康中国的需求出发,深度思考口腔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医生计划2.0”版、新医科建设以及"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至关重要。喵准“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以“医工结合”为起点,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机构将密切对接国家及地方医学教育与医疗事业发展需求,描准学科前沿领域和重大关键问题,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实质性合作,探索“新医科”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的口腔医学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助力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和高水平口腔医疗卫生体系建设。2019年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業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口腔医学专业进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根本上还是要从教育模式改革人手来加强我国口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及自身的创新研发事业放在重要地位,早实践、早培训、提高岗位胜任力、加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合理增加课程难度、不断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选择范围,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驱动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高校口腔医学院应该探索如何在学生的教学管理上既有约束也有激励,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学习过程考评,鼓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解专业发展、掌握思维方法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和提高岗位胜任力,真正把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王芸.张志愿院士:搭建临床转化研究平台,推动中国口腔领面外科医学发展.科技创新与品牌,2017(7):55-53.

[2]徐欣,郑欣,郑黎藏,等,口腔精准医学:现状与挑战.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33(3):315-321.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是医科大学生教育之根之魂。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校方和学生中通常被忽视,部分独立学院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因此,独立医科学院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紧抓好。

关键词:独立学院;医科学生;人文素养;问题分析;对策

一、独立学院医科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高等院校培养的医科学生,不仅要求懂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人文素养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1]医史学家西格里斯在《亨利·西格里斯论医学史》一书中曾经这样说:“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而且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2]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是医科学生教育之根之魂,是一个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医科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独立学院医科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尽管人文素养教育是医科学生教育之根之魂,是一个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笔者近来对一些独立学院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一些独立学院教育观念滞后,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和忽视。加之,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学生自身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这些独立学院人文素养教师缺乏,导致这些学校的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多多。具体说来,表现在:

1.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在学校方面,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扩招,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大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教育向工具化、实用化的培训趋同。教育进入市场,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一些独立医科学院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情况更是严重。在学生方面,许多医科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没意义,对他们今后就业、成长成才没有多大帮助,于是重视医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学习热情不够高,厌学情绪严重,知识面越来越窄。

2.人文素养普遍偏低,人文精神相对缺乏。由于高校扩招,独立医科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有普遍下降趋势,加之,医科学生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缺乏。

3.创新和进取精神不足,以及综合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缺乏。由于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误区,人文知识的偏废,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独立学院许多医科学生学习范围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狭小范围中,致使知识面偏窄,长期缺乏形象思维的锻炼,创造性思维缺失,创造力自然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终因循守旧、思维僵化、专业无法拓展。同时,这些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也大打折扣,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也缺乏适应能力,最终被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所抛弃,成为时代的弃儿。

三、提高独立学院医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思考

1.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医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正能量。人文素养教育是独立学院医科学生教育之根之魂。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医学生不可缺少的正能量,是一个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医科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发达国家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也正在践行人文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大力提高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有爱心和良好医德的人类健康的“白衣天使”。二是对独立学院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目前,人类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病原因越来越复杂,从以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过渡到社会、心理等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慢性疾病。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独立学院医科学生的教育应顺应这种转变,大力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刻不容缓。三是对独立学院医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医德的迫切需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换,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还不完备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道德缺失、缺位、失序、失范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作为人类社会崇高职业的医务工作者,向来有着“白衣天使”的美称,但是近年来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在全社会拜金大潮的裹挟下,也日益充斥着铜臭味。南京徐宝宝事件、深圳护士缝肛门事件、成都血浆浇花事件、各种天价医疗费事件,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医患关系和风波,充分说明我们的“白衣天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和圣洁。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尤其是加强医学生的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充分发挥人文社科课程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首先,学校要开足人文素养课程,保证学时,充分发挥人文社科课程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和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比例适中。根据有关研究,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时应占总学时的20%。除必修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外,增开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学生所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课时应不少于规定选修课总学时的二分之一。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则应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四分之一,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独立学院医科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方法论来探讨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培养他们对人文生命应有的关爱,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其次,在人文素养课堂教育教学中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这是有效提高医科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前提。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教学必须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主张建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再次,严谨科学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这是提高医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目前独立学院医科学生使用的人文素养教材大多是全国通用。这种“大一统”的教材,如果全国各地高校不从本校实际出发,不加区分地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既有违“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效果也肯定会事与愿违。因此,因材施教,针对独立学院医科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是提高医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3.加强独立医科学院人文素养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全国独立医科学院人文素养专职教师大都存在人文素养不足、教学经验缺乏、人心思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这一直是一个制约和困扰独立医科学院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严重影响独立医科学院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文教育专业[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3768.htm.

[2]西格里斯.人与医学[M].顾谦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7.

作者简介:刘土玉(1966-),男,湖南嘉禾人,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改革。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就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对口就业”,这种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的原因就基于此。

在近年的本科招生中,不少院校已經开始尝试学科或专业交叉培养,本文将选取部分在我省招生的院校,为考生和家长详细介绍两个院校联合培养专业和同一个院校两个专业联合培养这两种方式。
<两校联合培养>

汇聚两所院校的优势合办,考生可以分享两所顶级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感受两校浓郁的校园文化,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视野。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光电子技术科学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两校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培养理工复合型人才的条件。本专业以光电子技术科学为主线,交叉物理科学、材料科学、光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其他学科。主要培养在光电子技术领域和光电信息技术及工程领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宽厚专业知识以及娴熟实验能力的高科技创新人才,能从事光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管理工作。

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金融学(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双A联合学位实验班)

《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中提到,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西南财经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利用一流学科强强联合开设金融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西南财经大学以金融学(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招生,电子科技大学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双A联合学位实验班)招生。专业设置面向国家在智能金融和区块链领域的重大战路需求,充分发挥两校在金融学科、人工智能、区块链领域的科研优势,采用“新商科+新工科”的创新教育模式,体现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经济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共同培养既通晓金融理论,又掌握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两个专业对学生采用“1+1+1+1”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西南财经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实行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定制方案,采取三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及行业导师,突出培养学生采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条件的,获得保研资格;并提供机会推荐学生进入世界顶尖商学院、顶尖金融科技机构开展学习交流及企业实训。

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智能医学工程

医工结合已成为当今新时代、新学科、新潮流、新成就引领的风向标。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医科专业、医工结合专业,山西医科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利用两校的学科优势,实行校际联合培养,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强调新兴智能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医学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其研究内容包括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主要应用于智慧医疗与远程医疗、智能医学影像和智能诊断、智能医学仪器及手术机器人,以及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等方面。该专业旨在培养基于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智能诊疗、临床实践的医—工复合型高端创新人才。


<双学位>

本文所说的双学位,指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提出,培养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国家进一步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和重大导向。双学位项目通过高考招收学生,毕业时所授两个学位在一本学位证书中注明。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高考招生推出多个双学士学位试点项目,涵盖工理交叉、经理交叉、法经交叉、医管交叉等多种类型。在我省有招生计划的项目有3个,分别是机械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电子信息类(IEEE试点班)+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项目所涉及专业都是学校最强势或最具特色的专业。它们不是单纯的两个强势学科的叠加,是充分考虑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需求,有极强的专业交叉互补性,为学有余力、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空间。

机械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积极应对高端芯片、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领域,培养具有巨大潜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全球视野新工科人才;电子信息类(IEEE试点班)+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教育,培养信息技术原始创新研究能力的未来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主要是强化数学基础的交叉型经济学人才培养,为国家和世界培养未来的经济学家。

华东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与生物科学”双学士学位结合化学与生物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强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生命过程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中的高级人才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在我省招生专业有金融学(金融学+统计学双学位)和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位)。金融学+统计学以金融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以统计学专业课程为特色,旨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性、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培养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开展新闻宣传、媒体沟通、公共事務传播、危机传播管理、品牌传播管理等工作需求,或成为融媒体行业发展的高水平政治新闻人才,以及具备过硬政治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修养、坚定职业理想和高超专业能力的创新人才。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2020年在我省招生的双学士学位专业有生物科学(计算生物学双学士学位)和口腔医学技术(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其中,计算生物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是在2014年创办“计算生物交叉试验班”的基础上设立的,本专业瞄准生命科学领域大数据时代的智力资源缺口,培养系统掌握数理统计、计算机和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解析超复杂性生命数据的技能,能从事现代社会急需的复杂数据计算、处理和研究的复合型、宽口径和高素质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包含物联网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金融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横跨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四大学科门类。依托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通过跨学院协同、跨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新工科+新商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为载体,以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支撑,着力培养既通晓“互联网+”核心技术和知识,又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学生毕业获得工学和理学双学士、或工学和经济学双学士、或工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

此外,经济管理试验班(管理与电子工程双学位培养)专业按大类招生,包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个专业,具有鲜明的“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特色。该专业理工管复合,厚基础、宽口径,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前两年同时学习数学物理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核心基础课程,为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数理和专业基础。学生完成规定学业,依据专业方向选择,获得工商管理、金融学、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中一个专业的毕业证书;达到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将同时获得管理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

(作者单位:《山西教育》招考编辑部)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

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需要综合应用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定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毕业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毕业设计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在很多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有的指导教师缺乏 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影响了学生毕业工作的适应能力。本文对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1、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投入时间过短。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在大四的下半学期,由于很多学生此时都在实习,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宽裕,学生需要每天出去面试找工作的时间,有的学生还想继续考研深造,还需要安排时间复习,通过研究生面试,还要准备复试,这花费了大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多。

1.2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在很多大学中,授课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虽然教师有着较多的科研成果,但是工作经验并不丰富,没有经历较多的培训,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指导时可能过多的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在实践方面能提供的意见也不多。还有个别教师也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对学生毕业指导的热情并不高,降低了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3学生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大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弱,而且没有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在毕业设计时缺乏创意,很多设计都是千篇一律,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并没有积极思考或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多是直接求助老师。

1.4过于依赖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过度依赖计算机的问题,很多软件专门是帮助大学生做毕业设计,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学生往往直接得到结果,中间的过程被省略,学生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结果的产生并不了解。

1.5答辩考核制度不健全。在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需要进行答辩,答辩的时间在10-20min左右,由于时间比较短,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的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实习的机会,省去了学生的答辩,这给了一些学生可乘之机,降低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2、大学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2.1提早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土木工程专业在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时,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毕业实习刚开始时,让学生带着毕业实习的任务去实习,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其在遇到问题时,更加自主、自觉的查阅资料,而不是为了方便快速而直接寻找答案。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多安排一些实践,使其通过现场的实际观察,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2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给青年教师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安排团队指导,团队中不但有刚毕业的教师,还有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这样才能在指导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与设计院联合指导,这样可以有实践经验更加丰富的人员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做毕业指导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遇到问题时,应积极的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找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从而培训学生科研素质。学生在设计与思考时,可以做出更为详细的设计说明。在答辩时可以有更多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讲,不要怕说错,一定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丰富性。毕业设计与答辩是考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做到毕业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较多的时间,但是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多安排一些设计任务,学生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应做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相关实习单位,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提供更多的资料与机会,从而保证设计方案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丰富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方向等选择一项内容详细设计。

2.5加大管理力度。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考核内容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在这方面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出台相应的文件,明确规章制度。对于指导教师,应严格考核指导时间和次数,限制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对于学生,应当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建立淘汰机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应采取延期毕业答辩等措施。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中,毕业设计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而且缺乏专业的指导,相关机制不够健全,给了很多学生可乘之机,学校无法真实考核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需要重视毕业设计这项任务,提高教学的指导能力,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教学指导的经验,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黑龙江东方学院校内课题:HDJGLWZX2014009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研究。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各高校蓬勃开展,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试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综述

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文章不断涌现,有必要对相关成果予以归纳总结,以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发展。

一、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论者普遍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等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和,可以分为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生个体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两种类型。[1]

二、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展开了全方位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实践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大课堂。[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启迪和震撼,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更真切、更实在,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更长久、更关键,是校内教育或宣传媒体影响难以替代的。

第二,社会实践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出适应性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促使我们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实践对于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等十分必要。

第三,社会实践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研究生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民群众中塑造良好的个体形象。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基地单位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生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合作单位的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培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3]

三、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上,有论者认为: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转变过去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割裂开来的思想。[4]高校应考虑把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其教学工作中去。

四、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原则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践的内容与研究生的业务知识运用结合起来,实践的形式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5]

第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双方受益原则进行安排和筹划,突破固定时间限制。[2]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将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主动同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现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经常化。

第三,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学校会同地方负责安排社会实践事宜,总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按照“使研究生可受到教育、让社会实践单位的确能受益”的原则来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而绝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2]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设计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4]

第五,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坚持重点面向那些“基础薄弱,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老、少、边、贫”地区。[6]社会实践点选择在贫困地区为好,贫因地区的特点是生活艰辛,干群求实意识突出,既有吃苦耐劳、勤恳诚实的民风,也有不少阴暗面乃至丑陋的现象,把研究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有利于打破他们理想化的政治思维,可以促使他们升华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艰辛的生活中磨炼其意志。[7]

第六,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9]社会实践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等。[8]

五、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内“三助”工作、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宣传、研究生挂职锻炼、业余兼职、参与大学生学习、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习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5]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面向社会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具备科技、文化和智力服务性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特点应在兼顾德育功能的同时,体现研究生培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生个体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有效形式,成为高校与实践单位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科技文化合作的中介和桥梁。[5]

六、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体验性。学校的理论教学及科学研究,对研究生来说是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实践使他们有机会与现实结合。第二,专业性。专业及研究方向是研究生科技服务社会的基础。第三,启发性。实践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和灵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4]

还有研究者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概括为:第一,高层次性。研究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科研项目历练等过程,已经具备了从事一定实际工作的技能,以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知识层次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更应该注重科研与服务的转化,在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第二,主动性。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达到主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互利性。[9]

七、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和发展阶段

有论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已形成了包括项目征集、学生选题、前期考核、具体实践、中期考察、考核总结等环节在内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可归纳为:项目征集阶段、项目申请阶段、实践前准备阶段、社会实践阶段、考核总结阶段。[10]具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应当包括:实践目标分析、实践基地创设、实践内容和形式设计、实践效果评价等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尝试阶段、规范阶段、基地阶段”等三个阶段。[11]

八、关于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

有论者认为,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多视角的,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研究生对实践单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企盼知识、渴求高层次人才等,是否有切实的感受与体会;二是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与对方建立了进一步合作的联系;四是社会实践为学校引进了什么科研项目;五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并有提高等。[12]

九、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论者总结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为:以实践育人为根本,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以科技服务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周密管理为保证,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等。[12]

关于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论者总结为:“任务式实践”较多,自发组织的实践少;对“小分队式实践”较重视,对“个体式实践”易忽视;重视总结报告,忽视实践过程;形式一成不变,未能协调统一;过于注重形势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认识上存在偏差,组织与指导工作欠缺,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实践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差,社会实践成果考核不科学等。[13]

有论者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如下对策:提高各方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其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相结合。[9]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范围、时间、课题征集、经费、考核办法、运行程序、实践期间研究生的纪律、表彰先进条件等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活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2]

参考文献

[1]王珂,黄维柳.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赵伟,吴剑平,李志华.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3]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5]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6]彭江得、严继昌、何跃德.建设研究生社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3).

[7]丁纪平、徐俊忠.哲学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3).

[8]江小惠.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9]王现彬.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8).

[10]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王永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11]严继昌,杨瑞东.十年实践结硕果 校地携手育英才-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十年改革回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

[12]李登,伟汤,富荣,殷冲,郭了萍.做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J].石油教育, 2005,(6).

[13]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论研究生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责任编辑:王建武]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特别是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及职业培训探索,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职业培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因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在高等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上曾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差异趋于缩小。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法、素质要求上逐渐形成了共识。国外著名大学已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如MIT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战略思想,更大程度上强调了工程实践教育,并将创新精神融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我们感到,这也应该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进行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1-3]。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1 改革的举措

我们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挖掘各种资源,一方面对传统的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革,另一方面坚持教育革新,进行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及职业培训探索,逐渐构建成较为完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1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构筑新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按二级学科实施教育,同时将专业基础拓宽至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化纤工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很大,而我校化纤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我们正确处理拓宽专业与保持办学特色的关系,以避免千校一面。制定了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基础知识,又通晓高分子材料(二级学科)专业知识并具有化学纤维(三级学科)特长(即具有“一二三”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全方位地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①按一级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②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主干课;③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课。

理论教学体系课程更新后,对专业实验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拓宽和整合,构筑了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划分为三个层次的专业实验体系:①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对应于一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对应于二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③化学纤维综合实验,对应于三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并且将专业实验改革列入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使28个必修实验和16个选修实验全部开出。同时利用科研设备增加了“熔纺”、“湿纺”等大型实验。从2001年起,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等14个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大型实验。

1.2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构筑新的实习教学体系。我们构筑了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实习体系:(1)认识实习:对应于一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在一年级结合“材料导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材料生产企业。(2)生产实习:对应于二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在三年级进行。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3)毕业实习:对应于三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在四年级进行。组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在一些化纤厂深入实习。同时,将课程设计和和毕业论文中的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任务在毕业实习前交给学生,使他们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工厂。

1.3 整合教学环节,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自从大学不包形式的毕业分配以来,学生在找工作方面将花不少时间,因此对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的冲击很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没有因此削弱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而是大胆进行改革,将一些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将原来分散进行的专业外语、文献检索、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四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将大三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全部分到导师的课题组,结合科研项目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同时将部分专业外语由课堂教学改为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外文资料,并翻译部分文献;这一过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撰写一篇综述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最后集中15周左右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这样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实践的时间达1.5年,从时间和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从而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这种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对本科生的“准研究生”式培养。

1.4 将本科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进行对在校本科生职业培训的探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这造成大学生毕业证书的区分度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导致很多制造业用人单位对他们不太感兴趣。这样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生存竞争激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学生的全面成才为出发点,进行了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强化实践教育、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试验。目前已经制定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的试点工作,初步形成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职业资格培训所需的完整的硬件和软件。20个学生已经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在就业中显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2 改革的效果

几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日臻合理和完善,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形成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确立了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相结合同时保持化纤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使学生通过专业实验改善了识结构,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设计性、综合性大型实验,是生化学纤维产的模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较系统的工程技术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从时间和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从而充分发展了创新能力。我院学生获得2002年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二等奖。2.2 创建了本科生“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及毕业论文质量。我们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将本科生在第六学期全部分到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的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系统完成了查资料、开题、实验和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因此受到了较系统的科研训练,学到了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帮助下,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迅速进步。通过调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明显增强。近4年,有42篇学生的译文公开发表。近3年有60多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公开发表。

2.3 增强了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近几届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工作适应性明显增强,毕业分配渠道增多。2003-2006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100%、98.3%、97.9%和97.9 %,在上海市材料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毕业生的分配中去向渠道增多,在社会竞争中得到外资公司和国内。同时继续向日本东丽公司、美国杜邦、联吉合纤等著名化纤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此外,10名学生以本科生资格获得欧美大学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

3 结语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学习这一重要文件,结合我们学院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我们感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人才性人才进一步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沈新元,梁伯润,陈稀.结合科研进行教育,提高专业人才素质.纺织教育[J],1995,(2):27-29

[2] 沈新元,梁伯润,王燕萍.设有纺织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识与实践[J].纺 织教育,1999,(4):25-27

[3] 吴文华,杨庆,沈青,沈新元,陈大俊,朱美芳.“立体交叉”准研究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84

收稿日期:2008-5-19

上一篇:垃圾清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证券市场结构对构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