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

2023-09-21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近几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益。

1、信贷经营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问题。信贷资金的定价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方式和浮动利率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借贷双方可准确地计算成本和相应收益,简便易行,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波动难以预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将频繁调整,如果银行贷款利率固定不变,可能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经济损失;而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可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的风险。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借贷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中的主动权,使之可以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差和存贷款利差,避免利息损失。

2、促使银行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和利率缺口管理。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改善效益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头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带来的利率缺口风险,如果调度不当,很容易造成损失。市场利率变化时并不是直接影响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由于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的数量、期限结构不匹配是常有的现象,银行资金计划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和国家利率政策的预测,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科学、准确地匡算资金头寸,在努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同业拆借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大力加强资金的缺口管理和计划调度。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利率改革完成标志商业银行获得了对利率的自主定价权, 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机遇, 更是挑战。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 前一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存贷差利润空间骤减, 同时商业银行之间或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 也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快速下滑, 面对这必然的趋势, 研究商业银行该如果采取措施去应对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指标分析得出结论, 首先通过文献定性分析面对利率市场化作为商业银行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然后根据一些分析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 得到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威胁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或盈利模式的转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举措, 从而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首先就表现在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上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 我国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都很单一, 靠着主营业务存贷款所产生的利润收入维持经营, 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 这种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因此下降。因为商业银行获得了对利率进行自由定价的权力, 可以通过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来提高竞争力, 使得其他银行不得不也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吸引客户, 而且在理论上讲只能选择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吸引客户, 提升本行的竞争力, 但降低了存贷差收入, 而且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是必须要盈利的, 所以虽然理论上商业银行要降低贷款利率, 但实际上还是需要提高贷款利率, 发放高贷款利率贷款, 增加存贷差收入。而高贷款利率必然面临着高信用风险, 银行资本必然面临着损失的可能性, 从上市银行纰漏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是逐渐上升的, 从而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但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合理的利率, 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同时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力的增大, 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也因此在一步步提升。

在盈利结构方面, 即使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 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仍在75%左右, 而美国利息收入的占比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已经降到50%, 因此我们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单一, 利息收入比重过大。

3 结论与措施

3.1 结论

在前文的分析中得出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锐减, 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 打破原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 促进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 业务升级, 结构优化, 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3.2 增强创新能力, 结构优化升级

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所占的地位, 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单纯地依靠存贷款业务, 中小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来比完全丧失了竞争力, 所以要求着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转变, 进行产品创新, 业务创新, 结构创新。但是要理解存贷差所产生的利润收入仍然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 所以我们既要维持原有业务, 也要不断创新。

3.3 找准市场定位, 实现差异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的同质化经营, 让商业银行之间只能通过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来吸引客户, 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 商业银行需用差异化竞争策略, 即根据自身优势并结合市场情况, 不断发展客户群体, 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归纳客户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不同的客户定制不同的特色业务, 真正做到市场上的独一无二。

3.4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就是政府让商业银行自主定价, 虽然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便利, 但是商业银行在采取措施应对带来的挑战时也不免为商业银行带来了风险。所以这就必然导致商业银行要主动面对挑战,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优化风险管控组织设施,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优化贷款业务流程, 加强贷款管理水平, 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摘要:以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如何解决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为研究目的, 文章通过国内的一些文献得出理论上的结论, 然后通过一些指标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验证。从而得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银行之间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迫使着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在文章的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哲.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15

[2] 潘枫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D].苏州大学, 2016

[3] 黄婷.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 黄月.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16家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6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处于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备受阻扰, 国家开始推行利率管制, 促使利率市场化构建产生, 其对商业银行有利也有弊。在此形势下, 存贷款利率主要被市场决定, 使得我国银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体系变革。这针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但是挑战, 同时也为契机, 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并且, 因商业银行为规避滋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会被国家严格管控, 加之被“互联网+”金融影响, 经由变更经营管理方式也给银行业构成了较大的存款利率角逐压力, 故而商业银行急需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拓张业务规模, 创设新的利润增长途径。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 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

2 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商业银行之间的角逐愈加激烈、盈利下滑

我国还没有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候, 商业银行的关键收入具体为其利差收入, 也就是其达成高额营业效益大多数仰仗银行介于利差层面的资产收益, 然而此情况的存在势必对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的长足发展构成阻碍。因利率市场化以后, 利率增加会促使利差直接下滑, 此时商业银行的盈利必定一同下滑, 最终促使利差无法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提供支撑。故而, 商业银行若要在利率市场化下获取高额利润, 必将对其发展战略予以整改, 把关键置于服务质量、整体实力的提升上, 并对金融产品持续创新, 如此也就加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角逐。

2.2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抨击

长久以来, 商业银行的发展均是依靠利差所产生的高额利润, 这就表明其居于以往的经营模式中, 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即引进愈来愈多的存贷款, 以此探寻高额效益。然而, 伴同市场利率化的持续推行, 商业银行之间的角逐愈加趋向于白热化阶段, 较多银行借助加大存款利率招揽愈来愈多的资金流入。与此同时, 因金融市场匮乏较好的稳定性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这均促使商业银行以往的盈利方式备受影响。可见,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尽管在一定层面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却也对其经营管理模式构成了较大影响。

2.3 对利率定价上的能力出具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利率市场化以后, 商业银行介于利率上具备绝对自主权, 如此也就促使商业银行应对自己的能力加以强化, 从而对市场利率进行合理控制, 获取高额效益。但是, 当前较多商业银行介于市场利率定价上依旧具有较多问题, 譬如不具备较好的贷款风险定价、不够理性的参与定价竞争、不具备健全的贷款定价机制、匮乏专业的定价人才等等, 诸如此类等因素均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了阻碍。

3 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分析

3.1 创新经营运作模式

首先, 推动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多元化。以往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即存贷款, 利率市场后利差愈来愈小, 若其不将此经营运作模式变更, 则效益势必大肆下滑, 只要有利率风险滋生, 商业银行发展必受阻扰, 故其应把以往业务结构单一的情况并更, 对中间、表外业务予以发展, 创新收益结构, 从而防范利率风险。

其次, 推行将顾客需求当作主导的市场营销战略。利率化市场后商业银行应对的市场角逐愈加激烈, 故其若要持续招揽优质顾客, 就应朝着将顾客需求为引导方向的市场营销战略层面转换,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持续给顾客创新契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

最后, 强化网络银行建设。利率市场化后强化网络银行建设不仅能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 提升其核心角逐力, 也易于顾客投资理财, 节省顾客时间成本。

3.2 创新商业协作, 创设共荣经济体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应变更仅注重自身效益的理念, 其应注重和其他的商业银行构建产生商业合作关系, 创设将大型商业银行当作领导的共荣经济体, 通力协作, 一起应对利率市场化形成的挑战, 且合理竞争, 借助强化整体实力以科学、有效的处理利率市场化下自身发展遭遇的困境。经由此, 让竞争和协作共存、经济和资源同享, 方可为商业银行的长足稳定发展给予有力支撑。

3.3 创新人才培养, 注重专业定价人才的发展

处在利率市场化的境况中, 专业定价人才的匮乏属于抑制商业银行难以获取长足稳定发展的核心因子。故而, 商业银行应变更以往仅注重营销人员的情况,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对高素养、专业的风险定价人才培育给予足够重视。其不但可促使商业银行有效掌控市场金融导向、对风险定价合理分析, 也能对其施行战略创新转型提供帮助。

4 结语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要获取长足、稳定的发展, 就应基于实际细致分析当前需应对的挑战, 努力创新, 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而给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现阶段, 伴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 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构成了较大抨击, 加之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正猛, 金融脱媒情况日益显现, 均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构成了较大阻挠。在此背景下, 商业银行应怎样应对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冲击, 将自身不足改进以获取长足发展便成了商业银行急需思考的难题。基于此, 本文对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蒋安琪, 李兆友.试论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 2016 (9) .

[2] 陈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7 (9) .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当前以及后今后一段时间的焦点话题。本文就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入手,从5个方面总结我国学者近几年来的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展开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 金融深化

一、引言

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大幕正式开启。对于银行来讲,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利润下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其中包括合理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引发了经济学家的深层次思考。一些学者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中代表性人物是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麦金农和肖的引领下,金融自由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理论也指导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实践。麦金农在《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1993)一书中阐述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顺序,其理论成果构成了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理论依据。麦金农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健全和金融发展脆弱性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有序放开金融管制提出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金融自由化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弊端,但这一理论在金融理论领域的启发性和首创性是具有重要的价值。

发达国家普遍成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里,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能够顺利的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另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则成为了改革失败的典型案例。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和任务是相同的,但是其改革的效果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把控的矛盾,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这些矛盾,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而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将可能导致矛盾升级为冲突而最终拖累整体经济发展。张东奎(2012)通过对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从纵向层面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从横向层面广泛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矛盾。研究发现,东亚经济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表现出了四个方面的共同点。根据各经济体的环境与政策导向不同,总结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东亚7个经济体中表现出三点差异。通过分析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异同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自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以来,中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尽管我国在2013年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关键而非实质性一步,我们距离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稳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顺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复杂矛盾还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效果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如何?王国松(2001)、张孝岩,梁琪(2010)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王国松(2001)还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财政赤字货币化、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和投资与消费等的约束。易纲(2009)在回顾我国历次利率调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认为实际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周期。姜再勇,钟正生(2010)使用MS-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效应的体制转换特征。从实证的结果认为1978年至2009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管制利率渠道发生了两次体制转换都使得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效应都降低了;1996年1月至2009 年7月期间的第二次体制转换后,同业拆借利率变动对平抑产出和物价波动的效果增强了。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

王元龙(2001)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或忧虑:利率市场化造成利率上升、导致通货膨胀;企业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不足;利率市场化可能加剧银行业在存贷款方面的恶性竞争;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等等。杨俊斌(2010)指出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国还存在的基准利率缺失的问题。而丁军(2013)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共识,但还有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利率市场化的确切含义,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二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及路径选择

根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王元龙(2001)、周素彦(2006)提出了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是完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可靠的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信号,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以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导向,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直至完全市场化,并在建立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扩大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业务,为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调整同业拆借市场等利率创造条件,最终建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同时指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扩大浮动的范围入手,但在步骤安排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先外后内,即先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是扩大外币利率浮动范围,目前外币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各家商业银行参照中国银行的利率制定;外币存款利率由于受贷款利率国际水平的约束,为了维护金融秩序,中央银行具有协调和指导权;其次,先市场后银行,也就是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然后放开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再次,先贷后存,即先放开贷款利率,然后放开存款利率;第四,先农村后城市,即先放开农村的存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后放开城市的存贷款利率;第五,先大后小,即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因为小额存款多为居民储蓄,涉及面广泛,理应作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而非利息收费,像管理费、提前还款的承诺费等,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就最好取消管制。这样,在慢慢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将是统一利率、有限浮动利率和自由浮动利率三个层次并存,不同的金融工具适用不同层次的利率,最终存贷款利率将彻底放开,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曹诚等(2012)以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例,分析了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背景、进程、特点以及对金融运行的影响,提出一是要培育合理基准利率,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二是加强中间业务创新,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三是严控利率风险,建立高效利率管理运行机制。戴宏(2012)指出一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对这个国家包括货币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本币汇率、证券市场、产权制度、监管制度等整个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不拘泥于一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的形式,重要的是结合本国的国情来推进该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通过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剖析金融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关注的风险因素,对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析,为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战术的制定,提出我国应加大力度,优先培育和发展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优先确保对我国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保护。

(四)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褚思翔,王静(2008)研究发现,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不仅要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而且要有相应地条件保障。总结了宏观经济条件的三个定量标准:一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定量标准,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时点应该选择在宏观经济近三年稳定增长,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在0.6以下、平均通过膨胀率在5%以下;二是资金市场规模与金融深化定量标准,一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一般应选择在最近五年的真实金融深化率达到60%以上、银行信贷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的时点上;三是财政赤字规模的定量标准,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应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赤字应控制在GDP的3%~5%,并且财政赤字要通过发行国债等非通胀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银行不应为财政透支。微观条件一是要实行银行体制改革,国有银行民营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二是促使企业建立良好的产权制度,形成合力的资产负债率等。

(五)利率市场化相关问题的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有的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经受了不同程度金融危机,甚至出现了向利率管制的倒退。泰翰·菲兹罗等(2010)一方面通过模型研究指出放松利率管制可能带来的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会提高资金成本和效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另一方面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研究,认为那些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问题的国家,问题不在改革本身,而在于监管。陈晨(2012)通过国际案例研究发现一国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通过厘清利率市场化诱发金融危机的逻辑机理,分析北欧金融危机等国际案例,发现除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审慎有效的微观监管和成熟的货币市场等条件外,利率市场化成功推进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各种宏观政策要有弹性,留有余地,避免顺周期效应;二是市场竞争环境要充分公平,以防范过度竞争;三是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政策要稳步推进,并防范政策的叠加风险效应。

三、总结

尽管我国在2013年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关键而非实质性一步,我们距离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稳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顺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复杂矛盾还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随着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各监管机构的职能界定,如何快速有效的各行其责的同时提高共同的协调监管,这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上文通过总结我国学者近几年来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等的分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总之,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我国如何能有效快速实施利率市场化,使之能够匹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1988.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2]罗得里克·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罗得里克·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张东奎.2012.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5]王国松.2001.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经济研究(6)13-20.

[6]张孝岩,梁琪.2010.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研究——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35-45.

[7]王元龙.200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问题.兰州商学院学报17(2)10-16.

[8]杨俊斌.2010.浅谈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7)241-241.

[9]丁军.201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与战略(1)49-51.

[10]周素彦.2006.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5)14-15.

[11]褚思翔,王静.2008.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分析.经济研究导刊(19)86-87.

[12]易纲.2009.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1)1-14.

[13]泰翰·菲兹罗等.2010.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比较与借鉴.新金融(10)4-9.

[14]姜再勇,钟正生.2010.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62-77.

[15]戴宏.2012.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新金融(9)55-58.

[16]陈晨. 2012.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上海金融(7)31-36.

[17]曹诚,王彦东,朱琳. 2012.美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及对我国的启示.西部金融,(12)38-40 .

作者简介:吴锟(1980-),男,江西人,讲师,研究方向:资产配置、家庭金融、货币市场。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直至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而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自由地表达对各种利率的预期,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竞争形成某种动态的利率体系及其相应的利率期限结构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以及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利率水平由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概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 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如下。

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之前。

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很多企业,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二、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1、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意外变动而造成银行盈利状况和市场价值对预期值的偏离。一方面,利率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各种期限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从而影响银行的损益。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引起银行股价波动或使银行由于风险资本不足面临监管当局的处罚或信用评级机构的降级处理等对银行不利的后果。根据风险成因,一般可以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1)阶段性风险。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市场化转轨阶段,经济主体不能适应利率波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其带有显著的系统性,但随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利率风险就会逐渐消失。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随利率水平上升,高风险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则可能逐渐退出贷款申请者的队伍,由于高风险借款者充斥着信贷市场,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

第二,国有企业风险集中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屡呈滑坡态势,客观上要求国家扩大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造成财政部门无力承担巨额补贴,企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比重又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弥补国有企业亏损和低效运行的使命就落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据统计,为我国创造7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95%以上新增就业机会的非公有经济,却至多拥有相当于国有部门20%~30%的信贷资金;而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不足3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20%的国有企业,却占用着70%以上的国有银行信贷资源和上市融资绝对垄断权,国有商业银行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第三,市场同业竞争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竞争会加剧,其直接表现是各种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自存贷款利率浮动改革试点以来,大量资金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流向农村信用社已经预示着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第四,银行存款分流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比较严格的政府管制状态,金融产品较少,大量资金不得不以储蓄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产品必将不断丰富,居民将有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权,银行存款的分流将不可避免。

(2)恒久性风险。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说的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尽管此种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这也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风险。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这种资产、负债重新定价时间的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带来金融机构利差收益的变化。存贷款业务中的“短存长贷”现象突出,如果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则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

第二,收益曲线风险。是指当金融机构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发生意外变化时,银行资产方收益可能与负债方支出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从而影响银行收益的风险。一般是指资产与负债期限不相匹配时,银行为了维持这种缺口头寸,在收益曲线风险的斜率变小甚至变为负数时,净利差收入将减少。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

第三,基准风险。指一般利率水平变化引起重新定价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从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的风险。在同一定价期内,当一般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同,商业银行也会面临损失。

第四,选择权风险。又称期权风险,利率大幅下调时,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就不得不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内含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升降将会十分频繁,银行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商业银行不利,受体制性因素和微观机制制约,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对存款人提前支取和借款人提前还款缺乏制约手段,此类风险较为显著。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问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起和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度、机制等,外部也缺乏一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市场调节。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利率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在管理体制上,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针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缺乏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程序。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以利于准确、及时、科学决策。

(2)缺乏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规避风险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比较单一,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资产的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供求关系自主决定不同的利率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更是匮乏。

(3)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匮乏。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甚高,而我国银行界目前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改进管理模式的设想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需要商业银行经历较长的适应期。为应对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改革利率管理模式,探索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

1、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应确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利率管理的核心机构和决策机构。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确定利率和费率的基准水平,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信息系统模式建设等。现阶段,可考虑采取由各业务部门确定各自的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批的过渡性措施,在条件成熟时,由资产负债管理部统一进行全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2、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资产负债头寸调配,因而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时效性和信息化水平。

3、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对外定价机制。目前,受金融生态条件、内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性制约,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技术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容易引发价格恶性竞争。

4、逐步引入内部核算和激励制度。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和正向激励机制。明确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内部专业分工和业务流程,通过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有效调节各业务流程环节利益的再分配机制,培育正向激励机制。

5、建立技术支持系统。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所需数据也很缺乏,应结合各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利率信息库和风险分析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从而可以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Z].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2005.

[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Z].1997.

[3] 戴相龙、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 安东尼.G.科恩、罗伯特.A.克兰等: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第6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心语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