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张籍范文

2023-09-22

秋思张籍范文第1篇

涵水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秋思》。

2、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3、积累思乡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古诗。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

3、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诗句。

2、通过朗读、想象、移情体验,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 学生准备:

积累思乡古诗、练笔本、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会背古诗吗?能背诵一些思乡的古诗吗?

2、过渡谈话: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洁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

1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注意生字、多音字,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第三遍:读出自己的感情味道。

2、抽读。老师范读。

3、师生合作读诗。

过渡谈话:诗歌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桌一起交流张籍对古诗的理解,即你读懂了什么。

( 学生汇报交流。)

2、品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体会“见秋风”。“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那他看不见什么?

(2)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3)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过渡谈话: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欲作家书意万重。”(课件出示)

(4)“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5)(出示家人图片,配乐,师深情旁白。)是啊,十年了,3650多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无时无刻不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子,头发花白、佝偻着身躯的他们常常望着南归的大雁,站在秋风里呼喊:“儿子快回来吧!”温柔贤惠的妻子既要照顾多病的公婆,又要养育儿女,还要春耕秋收。她何尝不想夫君早日回到身边和她一同担当啊!这是他的儿女,在孩子的脑海中,父亲的音容笑貌遭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在孩子的记忆中,父爱总是缺席,他们只能在梦中和父亲相见,梦中醒来常常泪眼朦胧。家人的千呼万唤绞碎了张籍的心, 2 他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是写给父母的一段话,可以是写给妻子一段话,也可以是写给孩子的几句话。

(6)生朗读自己替张籍写给家人的信。

过渡谈话:把我们所有的话加在一起,张籍觉得够吗?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齐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3、品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张籍就放心地把信捎走了吗?(不放心)那他又做了什么?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开封”是什么意思?(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呢?

(课件出示图片)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捎信人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我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来问你们来答,好吗?

1、张籍呀,我就要走了,我还要急着回家,你为什么叫停下?

2、张籍呀,时间不早了,你又拆开信干什么呀?

3、张籍呀,我马上启程赶路了,你还拆开信干什么?

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饱含万重意的家书,这封沉甸甸的家书,作者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吗?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请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环朗读,深化主题

1、过渡谈话:行人终于把这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此时的心情他的好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出示孟郊的《归信吟》,读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理解当时张籍的心情。)

2、回读全诗,感情深化。

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的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瑟瑟,思潮澎湃,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 3 再读——《秋思》;这秋思就是一个游子永远也叙不完的——思乡情!

五、拓展延伸,升华思乡情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那时候,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出示思乡诗句)希望同学课后积累下来。

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

张九龄

《西江夜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

王维 《九与九日以山东兄弟》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

袁枚

《随园诗话》

2、过渡谈话:这思乡怀亲从唐到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在余老先生的心中,这乡愁不仅是思亲怀乡,更是一个游子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课件出示《乡愁》音乐响起)。

3、师生朗读《乡愁》

六、总结全文,背诵古诗

孩子们,家乡的山山水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朋友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有一天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情愫,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

板书设计:

意万重

思乡情

又开封

秋思张籍范文第2篇

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三、初读《秋思》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秋 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1)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们听出来是哪一个吗?(重)

(2)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3)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4)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3、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

(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4、作家书是什么意思?(写家书。)

四、精读《秋思》

1、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父母、妻子、孩子„„) (3)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的是——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 张翰传》)

师解释:一年秋天,张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于是,他自然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做这一个受拘束的官儿,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到齐王那里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4)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5)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6)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7)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写到信里去,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2、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2)都已经要寄出去了,他却又做了什么动作?“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3)(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4)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回读,感悟诗情

1、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2、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作者的心)

3、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啊!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诗: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

4、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笔下诞生。

六、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板书设计】

秋 思

作家书

秋思张籍范文第3篇

钱桥镇大山小学 周春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刚才同学们心里肯定都在嘀咕:我都会背了,还让我读。老师知道,同学们这个学期背书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我就要在全校老师的面前表扬大家,你们做得真棒。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师: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要想把一首古诗读得好听,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然后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的又是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 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十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此时的张籍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请小张籍们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来。(音乐起) 师: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啊!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秋思张籍范文第4篇

班级:高三《31》班 教材

1、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篮球:运球、 内容 人数: 人数:40 人 教师: 教师:邓文娟

2、障碍接力 、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 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 课的 质。 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 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 精神。 场地 篮球 20 只;篮球场二个 器材 课的 部分 教学内容及手段 组织教法

1、 体育委员整队, 清点人数。 并向教师报告。 组织: 成四列横队集合, 开始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如图: 以及注意事项 部分 要求:精神饱满,注意 2’ 力集中。

一、游戏:竹竿扫尾(4’) 方法: 游戏开始,同学在场内围成一个 圈。由一位同学在圈的正中间用一根竹 竿放到作任意一个同学的脚旁边后开始 用竹竿围绕同学扫地一圈。被竹竿扫到 的同学出来接替。下一轮游戏再开始 准备 规则: (1)竹竿不得松手触人。 部分 (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用竹竿故意打人 8’

二、准备活动(4’) A;双人操肩部运动 B;双人操体转运动 C;双人操跳跃运动 D;双人操拉伸运动 E;踝腕运动

一、组织:如图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 要求:圈外同学要机智、灵活、勇敢。圈内同学要动脑筋、协 力、果断、快速。

二、组织:圆形站立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 要求:同学间的配合 一.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基本 部分 30’ 1. 熟悉球性 a: 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b:原地三人二球运传接球(5’) 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以及注意力集

一、组织:在篮球场内四列队形,二组为一队进行练习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纠错并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

2、抢运球(7’) 4 人一球,每一位传球的同 学防守接球的同学,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 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依次防守后回到原位。 重点:对球的控制与掌握 难点:技术要准确熟练 要求:双手传接球,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 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 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练习, 然后共同“抢运球” 将学生分为四小队,每一队由小队长带 要求: 严格按照规则进行。 领各队成员进行行进间的运球上篮。

3、行进间的运球后上篮(8`) 教法:讲解、示范、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二、障碍跑接力比赛(7’)

方法:分两组进行,在规定的范围内放置 一些障碍物,第一位学生必须绕过障碍物跑 (图略) 到终点后拿起红旗摆动之后。下一位同学再 教法:讲解、示范,练习,比赛。 开始依照同样的方法跑到终点接过旗帜后 要求:先练习,后比赛。 示意下一位同学开始依次进行。按照最先跑 完的一组为胜。输队则得到相对的惩罚。 要求: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 队的荣誉感 结束

一、整理运动:伸展放松操 部分

二、小结,收回器材。 5’ 组织:四列队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 课的

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 次/分左右 预计

秋思张籍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元代文学的概况和元曲兴盛的时代背景、创作成就,以及马致远的生平、思想、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

二、基本要求

1、把握元杂剧兴衰的社会原因及元散曲独特的审美品格,了解元曲四大家等作家群体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

2、掌握元杂剧和散曲的有关常识,了解散曲这一诗体与诗词的同异和小令、套曲的体式特征;

3、认知马致远的人生观在元代文人中的代表性,结合《秋思》套曲理解马致远散曲创作的艺术个性、语言特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本套曲的艺术魅力:语言、意象和情趣。

2、难点:对于马致远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的评价。这要联系元代民族政策和社会原因,以及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等,客观地加以剖析。

四、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主要教学方法

1、马致远的生平与戏曲创作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散曲兼长。他在元代梨园名声很大,有“曲状元”之誉。曾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有过合作,熟悉戏曲创作规律。

他青年时追求“龙楼凤阁”,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后来隐居田园。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复杂。既有具备一定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如《汉宫秋》最为著名;又有思想消极的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任风子》等。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130余首,题材主要有四类:写景、叹世、咏史、言情。表现了对名利的鄙弃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态。他融诗词意境入散曲,清雅而不失真率。《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的散曲集,为近人所辑。

2、关于散曲

散曲,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在元代,它是一种新兴诗体。包括小令、套曲(数)两种。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套曲则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子联贯而成,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套曲又称套数。(以上30分钟)

3、《双调·夜行船·秋思》讲析 1)翻译:

夜行船 人生百年,就象庄子所做的蝴蝶梦一般。回首往事实在可叹。今日春天来,明朝花儿谢,抓紧时机饮酒寻乐,早已是夜尽灯灭。

乔木查

遥想当年秦汉宫阙,如今都变做长满衰草、放牧牛羊的荒野。没有如此兴废,渔人、樵夫就没有闲聊的话题了。帝王的坟地满目荒凉,残碑断碣纵

横交错,碑上的文字也被磨蚀得难以辨认。

庆宣和

布满狐狸踪迹和野兔洞穴的荒坟,掩埋了多少英雄豪杰!三国鼎立时期英豪的事业都中途夭折,灭蜀的魏现在哪里?灭吴亡魏的晋又在哪里?

落梅风

纵是上天让你富贵,你也不要太奢侈,世上没有多少好日子和良宵夜。守财奴吝啬的心如铁一样冰冷,白白辜负了多少豪华的生活和清风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落日疾速如同下坡车。早晨对着明镜,发现头上又增添了白发;上床时脱了鞋,未必再能穿上。不要笑我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笨拙而不善营生,我一向是糊里糊涂地装傻。

拨不断

不争名和利,是非从此绝。红尘从来不在门前飞扬,屋角恰巧被绿树遮掩,墙头的倒塌之处正好被青山补上。竹篱茅舍,才是安居处。

离亭宴煞

在蟋蟀的叫声中,一觉刚睡安稳;鸡鸣又得起来忙碌,人生万事无休无止。 争名逐利,哪年才是尽头!密密麻麻如蚂蚁排阵,乱乱哄哄似蜜蜂酿蜜,闹闹攘攘像苍蝇争血。我向往的是裴度隐居绿野堂,推崇的是陶潜结交白莲社。最爱的是秋天到来时那些趣事:采摘沾着露水的菊花,烹调下霜后带着紫色的螃蟹,烧着红树叶煮热美酒。

人生有限,总共能喝多少杯酒?能过几个重阳节?嘱咐我的顽童千万记着:即使是像孔北海那样好客的人来探望我,也说我东篱喝醉了。(15分钟)

2)课文解析:

本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可分为四层:

首曲 [夜行船] 引子,总领全曲,由花开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人生如梦,富贵无常,提出了应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三曲,分别从帝王、豪杰、富人的所作所为为例,否定了争名夺利的处世态度,从反面说明首曲中所提出的人生观。

[风入松]、[拨不断]二曲,则提出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即光阴似箭,人生易老,还是抛弃功名,无是无非,逍遥自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最后[离亭宴煞]曲,是对全套曲的总结,一方面否定和抨击了争名夺利、贪富求贵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肯定与赞扬了弃绝功名、隐居自娱的处世态度。

此套曲由花开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进而认为帝王的雄图霸业、豪杰的赫赫功名都没有意义,守财奴的聚敛和吝啬更是十分可笑。只有乡村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最后将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两种生活作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旷达心志。(25分钟)

课堂讨论:《秋思》这首套曲描写了哪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如何评价作者的人生观?

作者在对现实表示不满、对世俗之徒表示鄙视的同时,不免流露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只能追求超尘出世、笑傲林泉的生活,但其坚持独立人格、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还是难能可贵的。(20分钟)

3)艺术特色:

作者采用了借景写情的手法,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强烈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语言明快流畅,与曲中强烈的感情相适应,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豪放的艺术风格。有人说百中无一,有人说万中无一。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篇感情激烈,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颂什么,讽刺什么,向往什么,鄙弃什么,态度十分鲜明,毫不含糊遮掩。适应这种感情表现的需要,曲中意象独特,色彩绚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匠心。以荒坟断碑写帝王霸业的消歇,以狐踪兔穴显豪杰功名的虚幻,盛衰之间,对比强烈。以蚁密蜂乱蝇闹比世俗名利之争,以黄花紫蟹红叶写田园闲适之趣,一冷眼相“看”,一真心去“爱”,态度鲜明。自我写照,情趣盎然。

鼎足对和博喻 套曲一般善于铺陈,常用鼎足对和博喻。鼎足对就是三句对,如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即是。博喻就是使用一连串的比喻,如上引蚁、蜂、蝇即是。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再三强调,反复加重,极情尽致,一泻无余。本篇豪爽动宕、明快流畅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这两种修辞手法有关。

审美化的意象

作者善于将理念的东西形象化,并使之呈现审美的光彩。全曲在意境的营造、意象的组合上都极为出色,例如 [乔木查、庆宣和]两曲,摹画出一幅苍凉景象:衰草连坡的山野,四处荒坟垒垒,断碑横陈。谁能想到这放牧牛羊的山野就是当年秦宫汉阙巍峨耸立的所在呢?而如今成了狐兔巢穴的荒坟废冢,埋葬的竟是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那些不可辨识的碑文,原来都记载着他们的赫赫功业。就这样,作者寄寓了他对王朝兴废、历史变迁的深沉感叹。

再如[离亭宴煞]一曲,用整饬的排比句,将带有相同美学风格的意象串联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远避尘嚣的清逸境界,从中表明作者萧然淡世的情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由于注意了色彩的点染,意境尤其富有韵致。

曲文则出入于雅俗之间,既有精雅的文词,又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口语,但无论雅俗,遣词造语都体现出了鲜明生动的特色。

马致远擅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于一炉,语言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包括拓展内容共45分钟)

五、内容拓展

1、这套散曲一韵到底,“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韵险就险在韵脚全部押入声韵,如蝶、穴、杰、别、竭、绝,是入声作平声;阙、说、铁、雪、拙、缺、贴、歇、彻、血、节,是入声作上声;灭、月、叶,是入声作去声;无一字不妥。

2、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情节:

汉元帝派奸臣毛延寿遍行天下征选宫妃,于秭归县得到绝色美女王昭君。毛延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贿赂,答应选为第一。昭君不肯行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丑化其容貌,想让她入宫以后,永远不能见到君王。汉元帝因闻琵琶得见昭君,惊其美貌绝伦,封为明妃,恩爱备至。毛延寿见事情败露,便逃往匈奴。把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单于,唆使匈奴侵犯边境,以武力威胁索要王昭君。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汉元帝软弱无能,在群臣胁迫下割爱和亲。昭君为国家利益情愿和番,以息刀兵。行前留下汉家服饰,以誓不辱汉室。行至汉匈交界,昭君举酒南向祭奠,之后纵身投江,殉节而死。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3、王起:《元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宋浩庆:《元明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出版社,1992年版。

6、刘荫柏:《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七、思考与练习

1、元散曲具有哪些独特的审美品格?

2、具体分析这首套曲的语言特色。

3、这首套曲表现出马致远怎样的情趣与胸襟?

秋思张籍范文第6篇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上一篇:天使的眼泪范文下一篇:期末考试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