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

2024-07-17

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第1篇

来过一程,经历一程,生命即一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思考生命的意义。真心觉得是一个没有办法问上四个为什么的纠结。生命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此时的存在仅限于此刻。儿时,对20000多天没有感觉,因为一直在个位数徘徊;成年时,对8亿次没有察觉,即便每天十万次也觉得需要很长时间;望着未来,好像还远,被生活的琐事所累,无暇思考。算了,何必呢。穷根而问,终究要来,倒不如索性抛开来,由它去。真正过好当下才是有意义的选择。一世也好,来过走过;两天也好,昼夜分明;三天也好,昨今明;四天也好,春夏秋冬;五天也好,不惧严寒;六天也好,斗酷暑;七天也好,红橙黄绿青兰紫...堆砌了一干辞藻,无外说每一天都是那么重要。 需要倍加珍惜,真的。

以下皆为复制而得:

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第2篇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是在第八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和分数应用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整个分数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探究来发现分数意义的本质,领会其内涵。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分子、分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以上的观点,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在设计时着力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体,把启发式和讨论式作为主要的方法。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师用米尺以“米”为单位量一位同学的身高)量的结果是整数吗? 生:不是整数。

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苹果。

师:结果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测量计算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在四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

[评析:在导入新课时能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例,测量学生的身高,分苹果不能得到整数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周围到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单位“1”

(1)把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平均分。师:(出示图例)请你根据学过的知识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分的?每个图形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阴影部分表示它的几分之几?(要求同桌讨论) 学生:董恒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张阳: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张学灏: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它的3/4。

党敏丽: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5。

杜鹏涛:平均分成5份,阴影部分是它的4/5。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什么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表示?(要求四人小组讨论) 生: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三人才回答完整)

(2)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4人小组的同学拿出4个苹果,6个小熊猫玩具。)

师:大家讨论4个苹果,6个小熊猫能不能平均分成若干份?为什么? 生:把4个苹果,6个小熊猫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 师:有几种分法?每份里有几个苹果或几个小熊猫?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包调芳: 平均分成2份,每份里有2个苹果,占整体的1/2 黄艳: 平均分成4份,每份里有1个苹果,占整体的1/4 郭海天:平均分成2份,每份里有3只小熊猫,占整体的1/2 孙晓晴: 平均分成3份,每份里有2只小熊猫,占整体的1/3 韩鹏:平均分成6份,每份里有1只小熊猫,占整体的1/6 师:把6只小熊猫这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这样的5份是几只小熊猫,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把这个整体平均分6份,5份是5只。 生:占整体的5/6。 师:从以上的大家汇报的结果里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四人讨论)

生: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总结:(师指图,指学生手中的一些苹果和一些玩具)像这样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师:想一想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单位“1”可以表示哪些事物?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单位“1”,大家能不能概括出什么叫分数呢?

总结的结果: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练习:

(1)看图填空(图略)

师:4/5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份的数。 生:(练习后反馈)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4份。 师:(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两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单位“1”是( )。

生:(练习后反馈)一个组的人数是全般人数的1/6,两个组人数是全般人数的2/6,单位“1”是全般人数。

4、自学讨论明确分子、分母的意义。

5、让学生对本节学习的内容质疑。

[评析:在新授中有两大特点: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利用图、学具及电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活动,通过观察、动手分、分析、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做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班的主人,发挥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己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一堆苹果,一批玩具的方法,并用分数表示。分子、分母的意义是让学生自学清楚。这样做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用权学生有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学生体尝成功的愉快。]

三、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

(1)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2)4/7是把单位“1”分成7份,表示这样4份的数。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4)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是6/5。

3、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1)8/9 5/6 6/11 (2)一条路,修了它的3/4。 (3)一堆煤,运走了它的4/9。

4、请班级中第一组的5名同学站起来,谁能说出他们占全班人数的( / )?占第一组人数的( / )?同样的5名同学为什么可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第3篇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综合练习

一、认真填一填(审清楚题目)

1、4

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



的分数单位是(),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

2、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减去()个52

这样的分数单位后就是最小的质数。

3、五(7)班有女生25人,男生1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

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4、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是全长的(),每段长()米。

5、分数(a0),当()时,它是真分数;当()时,它是假ab

分数;当()它可以化成整数;当()时,它是最简分数。真分数()1,假分数()1,带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填上“<”,“>”,“≤”,“≥”)

6、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其中最简真分数有

(),这些最简真分数的和是();分子是8的假分数有()。

7、()÷()=

8、比较大小

2

71216==()(填小数)  ○ 211215 ○71522

5 ○ 21216 ○ 912

9、填上适当的分数(注意能约分要约分)

10、230克=()千克5角=()元3厘米=()米

42cm²=()dm²37ml=()L200dm³=()m³ 18分=()时80米=()千米125cm³=()dm³

11、把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0.8 =0.875 =1.75 =0.28 =0.05 =

9

8 =150 =750 =11

25=64 =

0.12 =1.4 =0.35 =0.24 =0.2 =

班级:五(4)姓名:黄铭昊学号:36自我评价:

二、判断题

1、小于67而大于47的分数只有一个分数。() 7

6

32、把单位“1”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5份可以用表示。()

3、分数的分母越大,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4、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1.()

5、最简分数一定是真分数。()

三、选择题

1、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A 1

5B 45C 54D15 米

2、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

A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B 分数的基本性质C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3、通分的作用在于使()

A 统一分母,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B 统一分母,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C 分子和分母有公因数,便于约分

四、约分。(根据是)

12

15 =3651 =2075=56100 =

五、通分。(根据是,第一步先找几个分母的,

再将异分母化成分母相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六、小红把一块蛋糕平均切成3块,吃了其中一块,小亮把一块同样的蛋糕平均

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是使学生理解单位“1”,掌握分数的意义,并且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归纳、评价,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知识点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从而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第一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在学生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去引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第二是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性质,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手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并能用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来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能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能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内容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用手势来回答问题,引出分数的产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接着,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除法算式来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最后,用其关系再引出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能力。

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学生反复做、重复做,这样不仅做累了学生同时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使学生愿做、乐做,同时又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也精心设计练习题。首先是题型紧扣课题。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第5篇

首先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可以提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从而给出问题学生以终生的影响。由于问题学生的复杂性、多变性,教师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获得了更多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和风细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到从而收获预期的效果。古人云“信其道而亲其师”,在不知不觉中朝天的人格魅力应付得到提升。 其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虽说是一个大熔炉,可是对于那些“天马行空”式的冥顽不化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完全融入这个集体,班主任必须得一番狠工夫,针对不同原因的问题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不断要求自己与班集体融为一体。值得提醒的是: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之前,不能事先给学生贴标签,不戴有色眼镜,更不能气势汹汹地先教训,否则学生会表面服而内心不服,做法上与心育方法背道而驰,导致问题得不到期解决,反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收不致预期效果。如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摆正自己的位置,具有班级的荣辱感,班级难管理现象就自然消除。

再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习惯。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级的一些问题时常困惑着我们: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可谓是佼铰者,可是见到他们就产生烦燥的心理,这原因实际上是教师自身给惯出来的。平时我们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注较少,要求自然放宽一些,在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被我们忽视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学生就会滋生狂妄自大,惟我独尊的想法,进而我行我素,夜郎自大,昔日的好学生竟成了问题学生。对于一些有潜力的中等生,又寄予过高的期望,对他们常常管得过严,严辞相加,久而久之,逆反心理在他们心中蔓延,从而变成了问题学生。班级中原有的问题生以使我们焦头烂额,新的问题学生又应运而生。如果我们不讲究策略,构建和谐、文明、上进的班级集体就成了一句空话。班主任、科任教师只有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注重个体差异,个别进行,因人而异,使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要求进步,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及学风。不管他们今后从事何种工作,具有了健康的人格,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最后,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果问题学生转化过来了,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投入于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不断自觉纠正自身不良习性。只要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教育教学效果就会自然提高。

浅谈分数的意义范文第6篇

首先, 科学史赋予了科学广阔的人文内涵, 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它其实是非常人性的, 富含精神的, 无论是从科学真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和完善过程, 还是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都很容易发现科学也是一种文化, 和道德、艺术一样是人类的基本追求。其与其他文化是互动的, 相互渗透的。比如说哲学和宗教, 读一点西方科学史就知道, 这两者和科学是交织在一起的。

其次, 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要从科学史出发, 要回答什么是科学可没那么容易, 无论是较老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还是较新的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研究纲领理论等等都难以令人满意, 常常弄得人云里雾里。较好的办法就是看一部科学史著作, 无论是科学内史、科学思想史还是科学社会史都从不同角度生动的描述了科学过去的面貌和对未来的展望, 仿佛就是告诉你:“看, 这就是科学!”把理解交给读者。

再次, 教育需要科学史, 这一点要多说几句。现在喊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已经很久了, 众所周知的通识教育即主张博学多识, 独立思考。可这个桥梁实在不多, 萨顿发现了这个桥梁。不难发现, 科学史衔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 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 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而外史将各门自然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科学家的个人思想、生活经历融为一炉, 有的著作甚至以社会学的观点透视科学的发展历程, 显得弥足珍贵。

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核心方面——科学素养, 也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的, 其关键是参悟科学的本质, 造就理性的思维方法, 铸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这是需要通过长期展现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才能使学生领悟的, 因为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 儿童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过程与历史上的科学发展过程应该是相似的!中国的课程编订者没有足够重视。广大老师也很少实践, 即使讲一些也仅限于事实的陈述, 调动下兴趣罢了。

相比之下, 国外对于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的养成则很重视, 其中不乏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教育。在美国, 除了著名的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外, 几十年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用案例教学法尝试科学史教育, 其后又被人引入高中教育, 乃至形成了专门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为内容的HPS教育。“2061计划”以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指出: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 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科学的本质。他们的教材里有规定的科学史内容, 有大量鲜活的科学素材。

最后, 学习、审视世界科学史及中国科学史, 关注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我们学习科学史不但要求一个史实, 还要“近思”, 想想当下我们的教育和科技决策应该怎么办。科学史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而能够指导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指导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决策。

我们应该感谢李约瑟博士、钱学森先生, 他们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落后的发问是科学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是对我们教育和科技决策的有力鞭策, 我们绝不能回避在经济文化大繁荣的背后缺乏杰出人才的软肋!这个是有深刻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的, 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 特别值得我们警醒。曾几何时, 我们也有过领先世界的光荣历史, 后来衰落了还挨了打, 这叫我们情何以堪?不错, 领教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之后, 我们反思过、检讨过,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成绩只是步人后尘, 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杰出人才仍然奇缺。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检讨, 并拿出有效对策。

这里尤其要指出, 不少人认为这些是国家层面的事, 与个人无关, 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若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就会很严重。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即是一个难解的症结, 中国人的兴趣很少放在科学探索上, 想的只是自己现实的过日子, 自古如此, “学而优则仕”, 读书、搞科研的目的往往是背后的名利而不是科学本身, 你叫他能忘我的进入到科学深处吗?不仅从事科研的人员价值观如此, 管理人员也是如此, 学术腐败、官僚主义、舍不得投入、急功近利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科学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科学教育实际可以随处进行, 可我们的大人们对科技漠不关心, 没有科学的意识, 儿童从小也就得不到相应的知识和启发, 等长大了, 早已麻木了, 就这样一代代循环下去。所以, 有觉悟的国民应该从我做起, 通过言传身教, 自觉地弘扬科学精神。

摘要:自科学史学科成立至今, 其意义逐渐被人们发掘。但在目下的中国, 还不为大众所知。其意义至少可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科学史赋予了科学广阔的人文内涵, 科学史教育促成国民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科学,科学史,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史教育

参考文献

[1] 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 等, 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4) .

[2] 万辅彬, 江晓原.听从内心的呼唤: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1) .

上一篇:侨心共筑中国梦范文下一篇:企业宣传页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