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6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笔者躬身耕耘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十几载, 对阅读对话教学有着切身的实践与思考。

1 阅读教学低效对话掠影与剖析

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 对话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阅读质量的高低, 面观现实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还存在着低效对话的现象。下面摘取几个课堂片断, 略作分析, 旨在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现象作一些反思与探讨。

片断一, 表演作秀型。公开课上, 学生的发言相当踊跃, 师生对话场面热烈感人, 稚嫩的儿童口中吐出成人的精辟论述, 老师连连点头称道, 不时给学生送去声声表扬与鼓励, 师生配合非常默契, “好”声迭起, 掌声阵阵。课后向个别学生做了调查, 才知这堂课老师与学生已经是第三、四遍的彩排演绎了, 原来只是为了“听课、评课”的公开课的阅读作秀罢了。笔者为此心头一紧, 不禁疑虑丛生, 这种作秀表演型的对话阅读教学, 难道与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阅读教学重点之精神相符吗?这种低效的对话教学, 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精彩, 其实只不过是为评课服务的阅读对话的“精彩”, 是一种“中评而不中用”的低效对话阅读, 它缺乏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思想感受。完全按照教师评课要求预设的多次重复的演绎, 那将是对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缺失和损害!

片断二, 教辅代言型。在课堂上, 某教师连续几个问题一出, 下面就立刻小手林立, 回答踊跃, 异口同声, 标准答案朗朗脱口而来, 当我惊诧孩子们的聪明和机灵, 且无意间发现了学生的语文书旁还摆着一本教辅书, 我明白了这完全是教辅资料代言的阅读对话。这种教辅代言型阅读对话, 从表面上看似乎精彩热烈, 异口同声, 其实质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维, 造成学生对教辅资料的过分依赖, 这种阅读对话的低效性勿容置疑了。

片断三, 赶集热闹型。课堂一开始, 教师直奔主题, 抛出一大串问题。此时学生小嘴一张, 妙语连珠, 无边无际, 异想天开,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种阅读对话, 美其名曰, 推崇学生“自主阅读, 张扬学生个性”, 但其实质就是, 教师心中无数, 学生肚中无货, 酷似空手赶集凑热闹。除了追求表面课堂的热闹外, 学生没有读出感悟, 读出新意, 读出个性。这种阅读对话的低效性也显而易见。

反思阅读教学中的低效对话现象, 究其根源是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阅读理念, 过分追求语文阅读方式的极端表现, 曲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理念与核心价值, 是单纯迎合评课需求或追求极端阅读方式的“花俏”表现。丧失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基础上的文本、学生、教师三结合的阅读观, 是一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虚假繁荣和形式创新的现象, 它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偏离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2 避免阅读对话低效的策略

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是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启发与感染, 唤醒并激活原有认识与体验, 实现新的认知结构。因此, 我们应当着重构建理想阅读对话的课堂教学机制, 实现阅读对话的有效性。

2.1 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对话观

阅读对话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 通过学生切身的阅读感受,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语文学习的形式多样,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深读才是语文学习获得的根本所在。古人曰:“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有多读文本, 用心去读, 边读边思, 读进去, 读明白, 才谈得上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挖掘文本中丰富多彩、深厚的思想内涵, 再辅以各种有效的对话活动的展开, 让学生发散思维, 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 这才是正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牢固树立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结合的对话阅读观。重视教师、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着力避免阅读教学中脱离文本的低效对话, 实现理想阅读对话的有质高效。

2.2 遵循语文学科特点, 有效开展对话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我们应牢牢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学科特质, 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 提高与发展为终极目标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对话教学。

例如, 我在上《桂花雨》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 一课时,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自悟, 勾画圈点课文的重点词句, 做好批注。然后再读课文, 体会“可是母亲说:‘这儿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和“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含义。重点围绕“可是”和“浸”两个关键词来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通过读、思、辩、品等手法, 从“可是”一词中, 一位思乡爱乡的朴实母亲印在了学生的心里。仅一个“浸”字深度地刻画了桂花的香气浓郁。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同时也使学生学习了语文阅读中的“读、思、品、辩”和“划、圈、点、批”相联系的方法。

2.3 教师充当助学者,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向发展

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成功的语文教学, 是教师与学生良好配合的结晶。所以说, 在具体的阅读对话实践中, 教师应切忌两个方面:一是导向不明的插话干扰, 阻断学生的对话思维, 以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悟的深度得不到保障;二是游离于学生自身水平, 放任学生的毫无目的的对话交流。教师的助学作用重在倾听, 重在引导, 或鼓励学生自我反省, 或激发学生巧妙提问, 或组织课堂讨论、辩论, 或提供实例引导。教师的导向性要明确,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面发展, 确保阅读对话的流畅性、有效性。

总之, 师生的交流互动, 有组织的融合, 有情感的共振, 有智慧的碰撞, 有理性的探讨。这就是语文阅读对话, 也是语文教学课堂的呼唤和理想的境界。摆脱低效对话现状, 进入理想语文阅读教学境界, 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与努力。

摘要:基于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 深刻地剖析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对话的低效与不足, 粗浅阐明阅读对话教学的共互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提出了理想阅读对话的教学策略, 确保语文阅读对话优质高效。

关键词:阅读,对话,低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 何晶.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5.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是一种对话性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也是体现主体间性思想的一种教学。长期以来,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缺乏发言权,学习处于被动、服从的“失语”状态。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激情?如何唤醒学生历史学习的潜质?如何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催生学生的历史想象?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对话,重建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范式。从“独白”到“对话”,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型。对话教学,让高中历史教学有序而高效。

创设对话情境,构筑对话平台

情境是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师生、生生高效互动的关键,是链接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纽带。对话不是独白,独白是教师的专制,是一种教学灌输,是一种说教填鸭;而对话是师生的一种探寻,对历史史实的探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史证,从而获得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奠定学生历史史识、形成学生史观的根基。

对话是一种多向度、开放性的历史交流、研讨,不仅能实现师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能形成师生的情感互动。如教学必修二的《罗斯福新政》,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掉书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是创设了一个平台,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知识等进行对话。笔者让学生模拟“罗斯福智囊团”来思考:如果你是罗斯福智囊团的金融委员会的成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恢复银行信用,让金融业稳健发展?如果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的成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恢复农业生产,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你是智囊团的成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恢复生产,或降低生产过剩?这样的对话平台,能促进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质。学生一个个犹如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纷纷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献计献策,力图将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对话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素材进行零距离思考、探究,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借助于对话,那些历史长河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就不再陌生,而是变得触手可及。教学中,师生还可以借助网络、微信群、QQ群等,努力构筑对话平台。借助于对话,学生就会努力去研究历史,探究历史。

加強对话引导,构成对话机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要加强对话引导,构筑对话机制。平等的对话机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规约” “控制”走向“引导”“交流”。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辩。只有构建了对话机制,才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真正走向自主。否则,学生的史识、史观还是容易为教师、教材所绑架。教师通过对话,才能真正将话语权、思考权、探究权交给学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力。

如教学《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单元中的《文学的繁荣》,许多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不是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探究。从浪漫主义文学到现实主义文学,从20世纪的世界文学到后现代的比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演进、发展与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交织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史实。但这样的历史史实却不应由教师进行机械讲解,否则会让学生生厌。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部分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探究,如《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等待戈多》等。借助于网络,学生认识到典型文学的诞生不纯粹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展开自主交流、对话。如有学生认为,了解一个作家,了解一部文学作品,关键是了解它所属的时代精神;有学生认为,还与作家所在地的风俗有关;等等。这样的探究、对话为后续的《美术的辉煌》和《音乐与影视艺术》等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富对话内容,完善对话形式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对话应当真诚、真实、真正。对话的落脚点是“对”,对话的载体是“话”。只有基于“三真”基础上的对话,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催生学生的历史想象。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对话史料,对学生的对话策略和对话形式进行引导。比如,可以采用沙龙的形式,可以采用剧场的形式,可以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等。在对话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给学生提供对话平台。在这里,正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却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力。”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观点、视角看待。如在《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中,如何理解德意志日益强烈的统一呼声?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了电视片《大国崛起》中的“帝国春秋(德国)”中相关片段让学生观看。电视片的介入,给学生创造了可能性的对话内容,开拓了学生的对话空间。有学生认为,德国哲学家用“绝对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有学生认为,德国诗人们用诗句探寻国家统一的未来;还有学生认为,德国音乐家用他们的音符激发人们的意志等。所有这些,都为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士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成为德意志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样的对话,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知识,更让学生培育了解读历史的能力。

对话教学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样态。作为教师,要俯下身子,努力站到学生立场上来,去倾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刻分析、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要素当之无愧是文本。学习语文最终要落实到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上来,而教学中提供言语实践的载体就是“文本”。

当然在天然的原始的文本中融入了师生的体验后就形成了“对话的文本”、“读者心中的文本”。这一“对话的文本”的形成,是对话过程与对话结果的统一,其中闪现着作为文本的阅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体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享有“对话阅读教学”成果的要素,也是提供资源的要素。

所以,提供对话资源的要素有三个:文本、教师、学生。

(一)文本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文本是师生特殊的对话者。作为教学中的文本“教材”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客体,同时也是与师生进行对话的主体。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也是一个对话者,它不再是神圣的范例,它以自身包含的视野与师生一起在平等的关系上进行对话。同时它是一个潜在的文本,只有在对话中师生与教材文本的融合才能促使它形成真正现实的文本,并且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做统一的权威的解释。所以这种新的教材观确立了文本与读者的双主体地位。这种文本重在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充分地以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在对话中读出真实、自由、个性。同时,这种文本也对语文教师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任务是:用感动来激发感动,用感悟来唤醒感悟,用思考来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静静沉睡着,它以自身的丰富和厚重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

(二)学生作为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传统的学生地位处于一种接受信息的被动状态,教师多数时候是提供和传递信息的角色。学生个性的声音往往被压制住,出现了“学生的失语”。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也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体之一,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表达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挥。

对学生来说,文本不是简单地被动地等待他们去阅读的对象,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对话、与大师对话、发问、交谈、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学会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塑造自己的生命灵性。

(三)教师:角色定位的重构

作为对话者: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淘汰,但在新课标理念下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应该确立“对话人”这一观念,在平等的对话里和学生共同进行文本的解读,尊重学生这一另一方“对话人”,改变原先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权威角色。以民主意识、人本意识来构建“对话者”的角色。民主意识,是基于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人本意识,是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智力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且在对话中以文本为基点从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解读教材,评价学生时,多一点自由的本真的态度,多一点幽默和谐趣,允许学生自在酣畅地展现个性。

作为课程的创造者:

教师不只是对既定的教材被动的执行,而应该将创造性精神发挥出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或者重组。阅读不是没有选择的自由,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根据本校、本班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篇目增删”或者对一篇文章进行“剪裁”;可以组织活动,成立课外阅读小组,适当地由教师组织材料并加以检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突破课堂阅读教学的封闭性,自主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广泛的联系,从而使既定的有字之书和鲜活的外界现实同化,将对话教学的文本资源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作为全面新型的评价者:

过去的评价总是过分地强调选拔功能,往往通过学业成绩(主要是考试)来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片面性的、以结果好坏为主的评价。而新课程要求我们注重整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与他们共同介入,注意情感性原则。全面地看待学生的表现,不能只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对学生独特的、有建设性和创新性意见给以适当的评价。从整体上来说既不忽视对当前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又不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发展的潜力。在整个课程的开始、进行过程、结束的每一个阶段全方位考察和关注学生,并在纵向的观察中去比较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变化,在尽量客观的分析里对学生的进步和不足进行有效的评价,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导学生如何合理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小学生科学的数学理念以及数学思维方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将数学思想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 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思想是在前人多次的应用、总结、归纳的前提之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与升华。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将数学思想巧妙、合理、灵活的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数学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分析

1.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一般性的结论,它指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数学问题,建立直观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多种的数学思想,如何将这些数学思想转化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类别。依据小学数学知识理论体系中内容的不同,数学思想方法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可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分类为以下三种:(1)逻辑型数学思想,(2)策略型数学思想,(3)操作型数学思想。具体来说,逻辑型数学思想方法适用于分析、归纳、总结的数学知识的运用;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适用于抽象性概念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知识的使用;操作型数学思想方法则适合于类似于配方、还原等需实际运用的数学知识的使用。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解答过程中,往往并不是一种数学方法的独立使用,需要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从而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学设计从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要想更好的将数学思想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熟悉在进行哪一项教学内容时应运用哪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将学生,适时地运用,有目的性的引导小学生,巧妙地让学生习惯性的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了解数学思想的实际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知识对数学概念、定义枯燥的解释,而是应运用数学思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多的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用这一种数学方法进行此一知识的解释,分析采用此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因以及运用此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譬如在学习“容积单位”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若只是枯燥的向学生灌输1升等于1000毫升这样的概念,学生往往不能形成准确的概念,到底1升是多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身边的工具形象的向学生表达概念,例如1个热水瓶大约2升,1杯水大约250毫升等等,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具体的实物概念,就能够清晰的了解1升是多少,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

2.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数学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思想的运用,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探索精神,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成就感,增强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设计数学题目的时候,可以将题目背景设计为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情景:买文具,买衣服,买菜等,比如“妈妈打算买一台冰箱,甲商店定价850元,乙商场定价875元,正逢元宵节促销,甲商店以打八折的措施优惠,乙商场满100元送25元购物券。你认为妈妈在哪个商场购物合算?”这类题目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疑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将“生活实境”转化为“数学理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极大的提高小学生自我探索、研究的兴趣。

3.加强课后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数学思想熟练、灵活的运用到解答数学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巩固、总结。课堂的时间毕竟短暂,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的学习之外,需要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以及训练。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将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细致的讲解之后,汇编与之相类似的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及时的检查,对于其中出错的地方进行细心的解错、答疑。通过反复的练习、巩固课堂知识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不仅仅是数学公式、模板的简单套用,而是在充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真正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认识,并将其合理、灵活运用的解答数学知识。

总之,将数学思想渗入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入、细致、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做到将数学思想方法与理论知识巧妙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带领学生反复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强课后训练;从实际出发,在现实生活中找数学模型,生动直观的向学生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思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朱锦云.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13,(08).

[2]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5):35~37.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

青岛版环境教育科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8-P30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时间发现环境问题,通过反思个人生活方式,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崇尚自然简朴生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一件衣服、一支笔、一度电、一滴水、一桌剩饭、一件物品的包装谈起,引发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这些事例均为小事,却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铅笔的生产过程,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意识到生活中要自觉避免浪费、厉行节约,并能影响他人。

2.理解我们生活、学习用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知道浪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3.知道生活中文具的浪费现象,并能找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活中文具的浪费现象,并能找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试试吧?“小小身体瘦又长,五彩衣裳直心肠,嘴巴尖尖会说话,只见短来不见长”。(学生回答:铅笔,师顺势板书),奖励给大家的礼物,每人一支铅笔,喜欢吗?(生交流)这些铅笔啊是我们同学平时扔在讲桌上的没人要的铅笔,恭喜同学们成了这些铅笔的新主人!

2.铅笔跟我们朝夕相处,你对铅笔有什么了解?(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板书:学习帮手)(引导学生从铅笔的形状,作用,种类来初步的了解铅笔。)

3.同学们,你知道铅笔是怎么来的吗?老师找到了一家日本公司制作铅笔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课件展示)

看完了,你想说点什么?(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铅笔的制作流程(课件展示)小小的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啊!(板书: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

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铅笔的形状,作用,进而让学生明白铅笔的制作过程,通过铅笔制作视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小的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接着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铅笔的欲望。

二、真实再现,探究明理

1.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铅笔,我们快去听听它们的对话吧?(课件出示:真实再现“铅笔的对话”)

2.听了它们的对话,你想说点什么?

生可能交流:太浪费了,生活中我也要爱护学习用品„„ 3.生活中你有过哪些浪费现象?

4.昨天咱们大家对铅笔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汇报内容:

(1)调查三年级铅笔的使用情况

调查对象:三年级

调查人数:

一个星期最多用铅笔( )支 一个星期最少用铅笔( )支 (2)计算三年级一学期使用铅笔数量

我们按每人每星期用一支铅笔计算一下,这样我们三年级10个平行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会用掉多少支铅笔呢?

一个班一星期使用( )支 三年级一星期使用( )支

一学期(按20周计算)三年级使用( )支

5.看了这些数字,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

师小结:算完帐,我们不仅感慨万千,心情也非常的沉重,照这样计算,我们一个学校,一个市的学生,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

6.课件出示“全世界每年要用掉120亿支铅笔,光我国使用铅笔的数量就达到95亿支,这就要用去26.5万立方米的木材,需要504000株树木”,读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要节约使用(板书)铅笔,光这一项支出,就浪费了大量的森林资源,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还会导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并用具体的数字来震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浪费铅笔就是浪费森林资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进而激发学生付诸于行动的动力。

三、身体力行,环保行动

1.铅笔来之不易,同学们你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节约有高招!(课件展示)

铅笔太短了不能用了——加长 断铅了,不愿意削——防止断铅 丢了,找不到了——放在固定位置

不想用了,丢掉——克制自己,想它是好帮手,来之不易。 2.环保铅笔(课件展示)

2006年3月6日,在“两会”上的报纸铅笔。(报纸铅笔的制作过程。) 3.课件出示:我国现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每人每学期节约1支铅笔,一学期可以节约2亿多支铅笔:按照一支铅笔0.10元计算,全国每年节约的铅笔钱可以建十几所希望小学。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到铅笔来之不易,做到生活中会节约用笔,做到不浪费,并通过全

国小学生节约铅笔的事例来震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节约铅笔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能从自身做起,并能倡议身边的人多使用环保铅笔,节约使用铅笔。

四、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生交流。

同学们,虽然环保铅笔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木材和资源,同时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但能自己做到节约使用木杆铅笔,而且还能倡议身边的人节约使用铅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后让我们在一首“节约歌”中结束本节课。

勤俭节约是美德

一滴水,一度电。

一粒米,一支笔。

小小铅笔来不易,

件件物品千把汗,

勤俭精神代代传。 【板书设计】

铅笔的对话

来之不易

节约使用

从我做起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高中历史老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把更多新鲜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应用于实践当中。对话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成果,它越来越受到高中老师的重视,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本文探究了对话教学的概念、特点及意义,并提出了几条构建高效高中历史对话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对话课堂 有效策略

近年来,教育学者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对话教学的方式是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是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课堂教学中。

一、关于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

所谓对话教学,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新式教学思维和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对话,也不是对话越多越好,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而是在平等、尊重、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实现自我观点的分享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达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与书本之间的思想碰撞。

(二)对话教学的特点

1.生成性。与普通“教师问、学生答”模式不同,对话问题的答案不是既定的,而是有一个生成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获取的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构建信息的目的。所以,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最大特点。

2.创造性。“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高中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对话教学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生角色,教师不预先设定答案,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答案或者看法做出合理解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人文性。《辞海》认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对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意识等都给予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理解、宽容与保护,所以说对话教学具有人文性。

(三)对话教学的意义

对话教学的真正意义是把学生转变为课堂主体,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在历史课堂中构建对话教学模式可以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使教学更趋于人性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对话教学课堂中,通过师生一系列的对话、反思及批判,可以相互斟酌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意识;对话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高效高中历史对话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首先要善于创设对话情境

在对话课堂中,强调师生关系和地位的平等。历史教师要做一个“先行者”,首要任务是进行对话情境的创设。创设时要注意这种对话必须是真诚的,要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引入历史殿堂,比如讲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可以以播放纪录片的方式,让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学生观看后,各自进行思考,并踊跃发言,逐一讲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激起学生的对话矛盾,制造相互间的对话冲突,让学生在激烈的氛围中互相反驳和批判。

(二)其次要善于优选对话方式与话题

教师在对话课堂中,要做到“有所不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尽量不要干预学生的对话,“有所为”就是要注意规范对话课堂的秩序,引导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展开对话。还要注意优化对话方式,对不同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对话方式,可供选择的有师生双向提问式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和自主反思式对话等。由于对话课堂是十分活跃和无拘束的,所以当学生的对话主题跑偏时,教师要及时更正。同时,教师在对话课堂中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拓宽知识面,紧扣主题内容进行提问,譬如在讲到“拿破仑帝国的建立”这一内容时,要拓展延伸拿破仑个人的功过是非,引导学生自发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另外,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注意选择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话题。

(三)最后要巧妙运用课堂启发与调控

历史课堂对话教学时,还要巧妙运用课堂话题启发学生,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情绪。这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和对话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要寻找合适的时机,旁敲侧击地进行深度启发,引导学生不仅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質,举个例子来说,在讲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时,引导学生与历史文本对话,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历史内涵,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思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等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调控,融入中西方的文化进程史来讲,让学生充分领悟历史事件,更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激发他们的对话热情,从而保证对话质量。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中国历史更是悠远古老、源远流长,知识面很广,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很多,任务相当艰巨。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还是与历史对话,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领悟历史、掌握历史。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领悟课程实质,将历史对话教学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顾大东.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有序而高效的路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2,29:49.

[2]蔡敦胜.如何构建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2,72:127-128.

[3]廖仁凡.如何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J].吉林教育,2013,13:63.

[4]葛红亚.基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对话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下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