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形态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14

物化形态历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语言教育的水平与一个国家开放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可能远远超出了研究者可以观测的视野范围。这也是在中国探究英语语用水平持续升温的原因所在。“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1]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事实也证明,语言能力强并不代表语用能力就强,二者也不完全成正比。因此,如何深入认识英语语用能力,探讨语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对于研究和确立语用能力教学形态大有裨益。

一、英语语用能力的内涵分析

对于“语用能力”的内涵,学界已研究多年,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看法不同,对其认识也有所不同。交际能力理论的创始人Hymes认为,语用能力隶属于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包括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现实中的实施情况等四部分。形式上的可行性等同于语法能力,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其余三部分属于语用能力的范畴,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则把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以语法能力为根本,既包含在字词句章中正确使用语法的能力,也包括在科学使用语法的基础上开展英语交际的能力。可见,后者与前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语用能力最终可以归结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Bachman则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施为能力是指交际者了解交际行为并懂得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而社交语言能力则是指根据语境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综合而论,建立在英语语法和英语交际上的英语语用能力基本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认为: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语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基本成为了核心点,应高度重视和研究。鉴于“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语用能力”[2],笔者探讨了语用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英语语用能力存在的问题

从英语教学的宏观和微观上看,在新课改指导下,语用能力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纲与考纲、教学相脱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英语新课程改革则更加强调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在各类中学英语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的大考中,英语语用能力并未占大比重。这意味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英语语用能力教学也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诸多中学依然处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下,开展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力教学,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应用能力与教纲和实际期待还相差甚远。

2.学习与应用相脱节

首先是语用语言方面存在失误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因说话者没有恰当使用正确的词语,给人产生歧义,常会引起误解。如:

A:Please tell me if we have classes tomorrow morning.

B:OK.I will call you then.

A是想请B告诉他明天是否有课,而B却理解为明天若有课就告诉他。这显然是因错误使用词语而产生的歧义。

(2)因有些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存在细微差异,说话者没弄清差异而导致语用语言方面出现错误。如:

He was born into a doctor home.

Home虽然可以翻译为“家”,但与汉语中的“家”有所不同,home主要是指人们出生或居住的房屋,此处应使用family。

(3)因说话者难以掌握不同场合、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语言,也会导致一些语用上的错误。如:

(to his close friend)Could you possibly lend ten yuan?

可以看出,说话者此处的语言非常不恰当。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那些不熟悉或德高望重的人,而对于自己的朋友、同学没有必要如此礼貌,容易产生疏远感。

其次是交际方面存在错误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交际语用错误。如:

一名中国人在他的英国朋友家中做客,英国朋友说“Would you like some tea?”这是英美人在接待客人时常用的客气用语,按照英国的文化语言习惯,如果要来杯茶,应回答“Yes,please.”而这名中国人却习惯于说“Please don’t goto any trouble.”或“Thank you very much.”

根据英国的文化,不管哪种回答都会使主人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交际障碍,也说明中国人在应用英语时还时常受到母语的困扰和影响,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应多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

(2)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交际语用错误。如:

Mrs.Smith,I think you are old,so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

中国人历来具有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一直认为“老”是“没用”的意思,并且也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这就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了交际上的障碍。

三、加强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难点

在面对上述问题时,教师必须认识到,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需要全面改革英语语用教学形态。这又要求学界必须正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和教学认知造成的教学难点,从而为新课改创造条件。

难点一:个体差异容易造成语用能力不平衡

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差异:一是中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异。他们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拥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英语的学用基本倾向于或直接模仿、或感性直观体会、或强化记忆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点,而对英语语用能力的宏观理解和综合把握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也很难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全面学用的方法论体系,从而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二是不同民族个体文化的差异。我国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的大文化不同,中西文化各有千秋,每名中学生接触的中西文化也各有不同,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学习与实践英语的困难。事实证明,中西文化差异越大,对西方英语文化了解的越少,越容易产生语用能力上的困难。

难点二:教学认知的不同容易造成语用能力悬殊

首先,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对英语语用能力的认知难免有所不同,体现在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就存在明显差异。越是不重视语用能力培养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也就越难提高。而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总体质量难以提高、难以平衡发展。其次,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实施不同,学生对英语各层面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也就不同,同样会产生语用能力上的悬殊。而一些学校对自身英语教学计划和方案实施的薄弱环节尚处于认识不清中,难以查出问题,对阵下药,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新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要重点培养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3]。而这些难点正阻碍了学生这种综合语言语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科学形态研究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英语语用教学的内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形态研究,从而部分地解决英语语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创设文化教学形态

通过上述探讨可知,文化差异是影响英语交际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同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把“文化意识”作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这充分证明了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高度重视文化教学形态创设。文化意识的形态主要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学习机会,增进对英语国家及其学生的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读本、课外读物等文化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拓展文化视野、丰富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语用水平;学生应充满信心,以研究性态度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不断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应用能力,从而摆脱文化困惑导致的语用问题。

2.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

目前,不管在我国传统的教学形态中,还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课堂始终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平台。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除了在课堂上学好词汇、语法、英语文化等基础知识外,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丰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英语语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需要逼真的语言环境进行强化和巩固。在英语教学的范畴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语音室以及英语远程教育网络等方式创设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论坛、英语吧以及英语游戏等形式为学生营造逼真、轻松的语言环境和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形态下学习和应用英语,开展英语交际,提高语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英语游戏、欣赏英语原声电影等途径开展英语自学,拓宽语用学习途径。

3.创设语用教学评价形态

创设语用教学评价形态是英语教学体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虽然我国已经处在多年的新课改发展历程中,但英语教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意味着英语语用教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评价体系,教学的质量必然要大打折扣。同时,大纲的偏离使英语语用教学误入歧途,语用能力考查受到冷落。因此,必须创设系统的语用教学评价形态,用全面的、科学的、综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编织评价网络,规范语用教学的发展方向,创设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全新模式,打造英语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双重发展的动态机制。

目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大张旗鼓地倡导语用策略。”[4]上述语用平台的创设也只是笔者研究英语语用策略的点滴认识,只能作为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粗浅己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改善教学形态,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英语教学形态研究中,方能取得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瑞阔.高中英语教师语用教学意识及语用知识现状调查.教学研究,2008(3).

[4]鲁子问.英语教育动态原则与真实原则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郭振玲)

物化形态历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2、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主流媒体责任建设的启示

3、“世界语态”下的中国叙事

4、《白鹿原》的文化阐释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与展望

6、“一带一路”背景下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研究

7、校园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8、新媒体下的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

9、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的“饭圈化”策略

10、以文化视角看懂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探究

11、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

12、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维护

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

14、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契合性研究

15、意识形态建设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探析

1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17、迪士尼系列电影《花木兰》的 话语共谋与文化误读

18、课程思政浸润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

19、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百年演进

20、当代消费主义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21、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视角下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2、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摭探

23、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对疫情期间经济复苏的特殊作用***

24、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

25、论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26、中国底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意涵

27、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叙事逻辑

28、疫情以来国内社会思潮现状、问题与对策

29、地域文化视角下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30、后疫情时代国际舆论新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的媒体权力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32、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蕴与实践

33、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4、基于新媒体视角下设计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研究

35、“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

36、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中医”叙述及其文化政治

37、抗击重大疫情中社会意识形态波动与应对研究

38、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

39、法国对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意义

40、中美意识形态交锋:焦点、本质规律及应对策略

41、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与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

42、浅析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团队思政素养及能力提升必要性及路径

4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分析

44、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进路

45、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供给侧治理研究

46、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魅力的生成逻辑与路径探究

47、以夯实文化安全助推建设文化强国

48、培育制造业生态体系:工业史视角下的“双循环”

49、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方向新动力

物化形态历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发酵工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理论、实验与生产实践的有机链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发酵工程 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

发酵工程是一门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①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②③

1 发酵工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视主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④在传统的发酵工程課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有欠,而这些能力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⑤因此,我们对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适应社会需求,提升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指导下,对发酵工程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将理论课学时由72学时削减到54学时,原有的基本技能型实验改为对学生素质要求更高的综合大实验,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对发酵工程课程体系改革之时,就将教学内容的优化考虑在内,在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时,虽然减少了理论课课堂教学学时,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删减了与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重复,与企业、行业发展定位不准确的、过深或过浅的教学内容。同时,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分为按发酵企业操作过程顺序的生产工艺,包括菌种选育、接种与发酵参数调控,产品提取精制等内容;基础理论,包括灭菌原理及微生物的热致死动力学方程、发酵动力学模型等内容;发酵设备,包括按产品生产流程的灭菌设备及好氧发酵、厌氧发酵设备等内容。这样的安排,使发酵工程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化,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同时由于是按照生产过程来进行介绍的,学生学习和应用时的目的也会更加清楚。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但是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上课的效果较差。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我们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进行了以下改革。

3.1 PBL 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

在按照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工艺内容教学时,采用案例的方式,每节课设定目标,提前一周将一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视频发放给学生,课前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课上,由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总结内容进行发言,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个别的问题,任课教师单独说明,对于共性的问题,任课教师在下次课中重点讲解,提高了授课的针对性。如,对于菌种保藏问题,针对不同的生产目的和不同菌种要求有不同的保藏方法,由学生确定在哪些阶段需要进行菌种保藏及该用何种方式保藏,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选择方法和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往往对任课教师也有很好的启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3.2 实施多元化教学手段

发酵工程是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涉及到的设备和设施,而课本内容仅限于原理的讲述,虽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能提供照片、动画或视频等具有一定直观性的资料,但仍无法达到 “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资源。如在讲解一些发酵设备和原理时,如果没有接触过实体发酵罐,仅凭PPT图示或视频学生很难有直观的印象,将课堂移至实验室,对照50L通气搅拌发酵罐进行内外构造讲解,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直观印象,效果较好。如在讲解淀粉水解糖制备时,学生对处理目的及处理流程的认识不够具体,认为只有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这些知识点,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将这段知识的讲解放在啤酒发酵工艺流程中,在实验室啤酒发酵过程中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逐一解释和强调,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适时安排课程实习,将学生带入生产现场,包括制药、白酒、啤酒、乳品发酵等,在近距离感受生产过程和氛围的同时,可以结合发酵原理现场讲解工艺流程,使学生对工艺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工厂的生产,实现课堂教学和实际生产的接轨。

4 加强综合性实验内容

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实践性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课程实习和综合性实验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发酵工程是在大三下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此时已具备基本的操作方法的和技能,发酵工程是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与原理结合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加起课堂与实践桥梁的课程。因此,发酵工程实验课程该单独的小实验为综合大实验,教师提出与生产相关的课题,由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及报告撰写。课题内容包括发酵工程生产工艺流程,如发酵工程产品介绍;生产菌种的选育、保藏、扩大培养;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灭菌;发酵设备;发酵过程监控;产品处理等,实验报告初包含实验方案设计外,还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中所涉及的课堂所学知识点;该知识点在具体应用中的情况;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每个组员做的具体工作等。通过这样的实验安排,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实现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5 结语

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对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基金项目:新乡学院《发酵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XJJ PZY2013-15)

注释

① 张祥胜,许德军.地方院校发酵工程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4):124-127.

② 许波,黄遵锡,杨云娟,等.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600-602.

③ 任晓莉,赵润柱,梁保红.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1(1):127-130.

④ 张翠英,温卫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4-156.

⑤ 张海龙,丁宏伟,王春玲,等.PBL教学法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11):2251-2254.

⑥ 谢永朋,杨英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0):192-194.

上一篇: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基层央行行政处罚论文范文